1

李鸿章是一位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他生活在一个复杂的历史背景中。在曾国藩的熏陶下,李鸿章通过镇压太平天国、聂起义和洋务运动,一步步成为“李中堂”。


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可以说他是刽子手,或者是平乱的功臣,但这些都不重要,因为没有办法评价是非,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无论如何会有不同的答案,反而他成长为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和一个非常有权势的聪明的官员。


他办洋务的时候中饱私囊,腰缠万贯,贪污受贿,签订了一系列剥夺国家权力、侮辱国家的不平等条约。从这三件事来看,李鸿章不仅是一个能干的大臣,而且是一个贪官,也是一个叛徒。无论处于哪个历史时期,他的功绩都不能消灭,他的罪行也不能清除。

李鸿章在办洋务的时候,吃尽了苦头,呕心沥血的贡献出了自己惊人的知识,当然他也不可能亏待自己,李鸿章在洋务中也获得了不少的钱财,那时候国家再怎么贫穷他也不会考虑,说他是贪官也是一点都不过分的,可是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不管他贪污多少钱都是功劳大于过失,所以他与曾国藩,张国栋、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还是可以说得过去的,为了延续清王朝的寿命他是立了大功的。

最佳贡献者
2

李鸿章与左宗棠、曾国藩、张之洞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世人多称他为“李中堂”,他是功过皆具的人物,人们对他的争议很大。

才能

  • 1、曾帅门下

李鸿章少年聪慧,攻读经史,在会试落榜后,幸运的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湖南大儒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之学,奠定了一生事业和思想的基础,李鸿章的思想、性格乃至生活习惯都深受曾国藩的潜移默化。

他受业于曾国藩,讲求经世之学。当太平天国发起暴乱之时,他也协助曾帅。

江南富豪地主,在太平军的攻击之下,逃到已形同孤岛的上海,他们频频请求湘军来救援。曾国藩本想派曾国荃去东援,可他志在攻取天京,建立首功,所以不愿前往;又请手宿将陈士杰出山,陈也托词母亲年老不肯去;最后找到李鸿章商量,李欣然应允。

2、组建淮军

对付太平军,各地办起团练。李鸿章回老家庐州组建淮军,都比较顺利。

淮军果然于1862年独立进行了虹桥、北新泾和四江口三次恶战,李鸿章亲临前线指挥,成功守住了上海,让中外人士对淮军刮目相看。

3、镇压天国、平定捻军

“翰林变作绿林”,本是文人出身的李鸿章展现他不凡的军事才能,在平定地方叛乱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洋务重臣

1865年,李鸿章时任两江总督,他扩建为江南制造局、扩建金陵机器局、创办天津机器局。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一人就创办了三个,已如他自己所言“练兵以制器为先”。

他又进一步得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反映出其认识的深化。

5、建设海军

无论是日吞琉球,还是法占越南,李鸿章都深切意识到,列强的威胁来自海上。因此,从七十年代起,他就开始提出“海防论”,积极倡议建立近代化的海军。

过失

  • 1、海军战斗力弱

尽管他组建了北洋水师,但不是强族,在作战中大败。


  • 2、鉴定不平等条约

战败的晚清,被迫鉴定了很多不平等条件。清政府的代表多是李鸿章,他一生共代表清政府签下30多个条约,多数为多不平等条件,包括《马关条件》《中俄密约》等。

总结

梁启超对他的评价是:“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这是因为李鸿章是有治世之才,可惜清朝国力衰落,他只是一个朝廷的傀儡。

您对李鸿章有什么看法?

3

李鸿章就是汉奸、卖国贼。所谓治世能臣,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如果他真是能臣,怎么没有带领满清走向辉煌?

首先,李鸿章姓李,不姓爱新觉罗,不姓叶赫那拉。他是汉人,却为满人效命。

清朝末年,清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剥削压迫,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可谓是民心思变,群雄四起。

李鸿章作为汉人,掌握兵权,不举兵政变就算了,居然还多次镇压农民起义,为摇摇欲坠的清王朝续命。

特别是他对列强的态度,奴颜婢膝、卑躬屈膝,为大清签30多个卖国条约,比较著名的有《中法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有人说,这不是他本意。试问,谁卖国是本意?谁喜欢卖国?实力弱就应该卖吗?打不过就应该卖吗?

谈到实力,昆阳之战,刘秀的兵力和王莽的兵力谁强?

谈到实力,抗日战争,中国和日本谁强?

谈到实力,抗美援朝,中国和美国等“联合国军”到底谁强?

管他强不强,干就对了。就算是死,也咬他一口肉下来。

不管是民国,还是新中国还是那方热土,还是那方人民,为什么最终的结果不一样?

因为他们没有魂了,没有精神了。没有民族魂了,没有民族精神了。在满清政府的统治之下,都是一帮软骨头。

现在有的人为了体现自己特立独行,居然替李鸿章洗白,说他卖国,逼不得已,是奉旨卖国。真是笑话,为什么他不带一把枪,干死一个是一个?据我所知,他是有机会接触别国的国家元首的。想杀人,刀叉就行了。还不是自己贪生怕死?

左宗棠曾经批评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

综上所述,李鸿章不是所谓的治世能臣,最多也只是满清的糊表匠,用汉奸卖国贼形容最为贴切。

4

这是个二者只能选其一的问题,和李鸿章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相比,我倾向于选择李鸿章是治世能臣,不能简单的把李鸿章一棒子打死,钉在卖国贼的耻辱柱上,因为在李的上面还有一个卖国头子慈禧太后,李鸿章只不过是受过者,没有慈禧的授权,他什么事情都办不成。

先来谈谈李鸿章对大清有哪些功绩,我们讨论李鸿章一定要考虑到他的历史局限性,他忠于大清无可厚非,那时的大清是代表中华民族的合法政府,忠于大清就是忠于中国。


其一组建淮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维护了清廷内部稳定和统一,由于太平军发展实在太猛,且太平军接连取得对湘军的胜利,曾国藩渐感独木难撑,1860年秋,太平军二次攻破江南大营,压垮了曾国藩的最后一道防线,江南豪绅地主纷纷逃亡上海,他们到上海后会同当地的买办地主,上书要求成立一支新军保卫上海,鉴于上海还有大批洋租界,朝廷不敢轻视,于是在曾国藩的建议下由李鸿章负责组建淮军。

淮军建立之际,正值太平军二次进攻上海,能否保住上海是淮军成立后第一次考验,很多人质疑这支新建军队的战斗力,不过李鸿章组织虹桥、北新泾和四江口三次大的战役,成功击退了太平军,守住了上海。


随后李鸿章受命镇压其他地方的太平军,由于他的指挥得当,淮军在用兵太平军上节节胜利,1864年五月十三日,李鸿章的淮军和曾国藩的湘军顺利会师,共同进攻天京,十六日,天京城破,不久洪秀全绝望中自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接下来就是剿灭捻军,考虑到捻军的实力不弱,李鸿章坚持打持久战,共历时三年,先后将东、西捻军剿灭,此时的李鸿章已然成为朝廷的倚重之器。

其二发起洋务运动,奠定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基础,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李鸿章创办了一批近代意义的军工厂,包括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天津机器局,这些军工厂奠定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基础,除军工企业外,李鸿章还开办了一批民办企业,同治十一年,李创办了轮船招商局,它以盈利为目的,带有“官督商办”的性质,随后又创办诸如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等一系列的民办企业,这些企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


其三、组建北洋水师,强化了大清的海防建设,1874年,李鸿章上奏朝廷,提议购买外国船坚利炮,组建新式海军,中法战争后,清廷决定成立海军衙门,随后李鸿章建立北洋水师,拥有舰艇25艘,官兵4千余人,海军力量号称亚洲第一,不过满清贵族不重视海防,经常克扣北洋海军的军费,导致后续无力添船购炮,北洋海军陷于进退两难的地步,这也为后来的甲午海战失败埋下隐患。

从历史局限性来看,李鸿章成功做到了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在镇压农民起义方面,他延续了大清的国祚,对大清是功不可没,在支持洋务运动上,他的所作所为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对加快中国近代化进程也是功劳大大的,组建北洋水师,加强国防,抵御外敌,更是有远见,要知道,鸦片战争的失利正是由于大清的海防很薄弱,被西方列强轻而易举就攻破。这些功绩都表明李鸿章是一个治世能臣当之无愧。


然而很多人说起他的痛点就是签订很多卖国条约,简直就是卖国贼,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李鸿章当时是慈禧太后倚重的大臣,无论中外,都把他当成大清第一能臣,很多西方列强谈判非得指定他,慈禧太后根本无法拒绝,在签订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时,李鸿章自己根本无法做主,一切都得慈禧圣裁,而慈禧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心态,才是真正的大卖国贼,李鸿章只不过是个执行者,他必须服从慈禧的命令,否则小命不保。何况在谈判赔偿问题上,他都尽力将赔偿金压倒最低限度了,他也只有这个能力,因为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是无外交的。

一家观点,欢迎讨论!

图片来自网络

喜欢请关注“一切都付笑谈中

5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

“李鸿章是治世能臣,还是卖国奸贼”这是一个一直有所争论的话题。但是我想历史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历史,无论是正面的历史人物还是负面的历史人物,他们的背后都站着一大批人,甚至是整个国家。

就好比冠军侯北伐匈奴功勋卓著,固然有个人能力卓越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他身后有大汉的支撑。那么同样的道理,李鸿章签署了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被很多人视为卖国贼,但这也不是他一个人就能主导的,他后面站着的是腐朽的清廷和羸弱的国家。所以,我不赞同极端地判定李鸿章,他的功过应该一分为二地去看。

△李鸿章旧照

创淮军,平内乱,主洋务,建海军——治世不逢时,能臣太应当

1、能臣干才,不辞劳苦,呕心力挺

从李鸿章的过往经历来看,他想作为一个治世能臣,在能力和才干上还是足够的。他生于书香门第,自幼才学过人,后来拜于曾国藩门下,科考又高中进士,被曾国藩评价为“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也未可知”。后来的事迹证明,李鸿章确实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最高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可惜他生不逢时,晚清大厦将倾,国家体制是根本性问题,这个时候十个诸葛亮都挡不住历史车轮的碾压。所以,李鸿章空有一番才干,也只能是为清廷临时性地修缝补缺、输血续命。但想要将末世改造成治世是绝难成功的。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所说的“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算是对李鸿章一生际遇的真实写照了。所以从结果上考察,评李鸿章为能臣是绝无问题的,但是前面的“治世”若要加上去就有些勉强了。毕竟,不管是创淮军、平内乱、洋务运动、组建海军,大多是为了维护清廷的统治且最终的实际结果都是失败的,因而他的诸多功劳是不可抹杀的,但是历史效果却是大打折扣。

△李鸿章旧照

2、何以不能“治世”?

李鸿章空为能臣却无以治世,具体说来无非三点:

一是没有学透西方政治改革本质,不管是洋务运动还是组建海军,都只是头疼治头,脚疼医脚,不解决根源上的政治制度问题,最后只能是照猫画虎、延缓衰亡;

二是受到数千年的忠君官僚思想桎梏,不能跳出当时的历史局限性,没有及时吃透世界已然发生跨时代的巨变,不能打破格局从更高地眼光为国家促成革新和争取利益,始终局限在为了清廷皇族不断修缝补缺、俯首背锅的境界上。这也是为什么李鸿章的忍耐令世人惊叹的原因,因为他做不出破局重生的事情来。古往今来的时代英雄有哪个是因循守旧便成了事的,这也是限制李鸿章功业的本质原因。

三是在对外政策上,他偏于避战求和,息事宁人,其风格过于妥协软弱。对内他雷厉风行,铁血平乱,但对外他却失去了个人刚毅果决的风格,每每倾向于委曲求全,弃车保帅——虽然重视海防,但是曾一度要放弃新疆,如今看来罪责甚大;中法越南之战,明明胜利了还主动求和签约;中日甲午海战虽然败了,但是中国并非无再战之力,日本当时也是时局动荡、国事艰难,指望着借战争转移矛盾,攫取暴利,结果李鸿章就懂事地助攻了日本一把。说到底,李鸿章为何会如此软弱,风格大改?还是因为第二条所说的,他宁愿牺牲国事也要保皇室周全。因为当时的战争如果打得久了,虽然国家会得到名利,但是以慈禧为首的清廷统治就岌岌可危了。

有人可能不理解,怎么打仗久了就威胁清廷统治了?这一点可以参考汉之诸侯割据,唐之藩镇割据,军事战争容易使地方武装力量膨胀,最后尾大不掉,失去控制。举最近的例子,曾国藩的湘军没有反,不是湘军老实,而是曾国藩老实。湘军的骨干曾数次请曾国藩反清自立,曾国藩都严厉拒绝了,否则曾国藩只要稍一松口,天下便是另一番光景。清廷就是怕这种事,所以始终对湘军的防范极其严厉。

3、小结

由上述观之,李鸿章可以称为能臣,但是成王败寇,用实际结果说话,他算不上是治世能臣。

△李鸿章全家福旧照

平乱伐重,外交过宽,避战主和,指挥失当——卖国不恰当,问责需客观

上段说了李鸿章的主要功绩,接下来说说他的失分项。首先,大家应当有个前提印象,那就是李鸿章其实是一个“超级背锅侠”。不管是签订不平等条约也好,还是战争失利也罢,罪魁祸首是以慈禧为核心的晚期清廷。说得再本质一些,封建王朝发展到了极限,国家体制极度腐朽,阶级矛盾剧烈爆发,然后又很不幸地赶上西方列强崛起,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可以说李鸿章是背了“时代的黑锅”。因而在检讨责任的时候,应该将“时代的黑锅”从李鸿章身上解下来,这样才算客观公正。总结李鸿章个人责任主要有三:

1、平乱过程中,对同胞杀伐太重。李鸿章创建并带领淮军先后参与平定了太平天国之乱和捻军之乱。这两个都是典型的内乱,也就是自己人打自己。德意志铁血宰相俾斯麦曾经对李鸿章说过,欧洲人都是以消灭外族敌人论功绩的,杀戮同胞只为了保全皇室一族在欧洲是得不到肯定的。虽说,俾斯麦的话有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意味,但是其中的道理还是没错的。你不能说自己是因为不得已才这么干的,这样只能博取同情,但是罪责还是要有公论的。李鸿章不管有多大的理由,他和他的淮军在平乱中,导致或牵连了许多同胞罹难,这个责任他是要负一半的,另一半算在清廷和战时军队的自主性上。

△镇压太平军起义图

2、李鸿章在外交原则上过于宽松妥协。上面也提到过他是因为不能破格,只能为清廷着想,所以忍辱负重。其实委屈求和、签订不平等条约等事情他自己心里清楚是丧权辱国是不好的,只是他认为这是不得不扛起来的担当,为了皇家自己算是鞠躬尽瘁了。但是作为朝廷重臣,执行了有损国家利益的事,那这个责任他就要负一半,另一半算在清廷高层身上。

3、对朝、日政策大意失误,甲午海战指挥不当

·对朝、日政策失误有三,李鸿章应负全责

失误一:光绪十年,日本人侵略朝鲜,李鸿章为了尽快息事宁人,采取了饮鸩止渴的外交政策——与日本签订了《中日天津会议专条》,其中规定如果朝鲜有事,中日欲出兵朝鲜,必须事先互相知照。如此一来,朝鲜就从中国的藩属国变成了自主之国,只是受中日共同保护。现巴巴地为后来日本出兵朝鲜提供了法理支撑,也为中日甲午海战留下了导火索。

失误二:李鸿章过于听信驻朝专员袁世凯的错误怂恿,导致对于朝鲜问题过于轻视大意,以至于发兵协助朝鲜镇压内乱。如此一来,日本以朝鲜保护者自居,以中国干涉朝鲜内政为由发兵朝鲜,最终酿成了中日甲午海战。

失误三:在日本不断增兵朝鲜并且表态不撤兵之后,李鸿章仅是动用外交手段,请英俄出面斡旋。结果耽误了本方增兵部署,而日本不但已是兵力雄厚,而且占据了有利的地理位置。最后仓促开战,局势被动,胜负还用现看吗?不是说用外交手段不行,而是应该双管齐下,做好开战准备。

·甲午海战指挥不当,李鸿章负半责

中日甲午海战以日舰击沉中国“高升号”运兵船为开端。甫一开始,陆军就接连失利,原因上文分析过。而海战也因为北洋海军“保船制敌”的策略装备老化落后而一败涂地。这里要单独讲一下何为“保船制敌”。北洋海军内部都把北洋舰队看作是李鸿章的私军,因而在对日海战中,顾忌保存实力,不愿全力施为。有道是狭路相逢勇者胜,中国舰队本就落后,再不肯使全力,被击败也是符合常理的事情。当然,舰队老化、武器落后这事,不能全算李鸿章的责任,是清廷内部掣肘造成的。所以甲午海战的责任李鸿章也算一半,另一半算在清廷身上。

4、小结

由本段探讨可知,李鸿章虽然有诸多过失,但是站在他的位置考虑,却是只有对错之分,没有忠奸之疑。我们可以说他失策误国,但是说他卖国奸臣实在是太不切实际了。

结语

经过了对李鸿章正反两面的深入探究,我们发现他是一个忠于大清的能臣,一生都在为朝廷修缝补缺,却没有治世革新之才,但其中的辛劳心酸令人同情叹服。这样的李鸿章绝不是卖国奸贼,如果他都是卖国奸贼,那么那些真正的卖国奸贼该用什么词来形容?希望大家能够在深入了解李鸿章之后,再对他下评判,切莫盲目跟风,人云亦云。

6

一直以来,李鸿章在多数人的心目中的形象是“卖国贼”,主要是其签订了以《马关条约》为代表的一系列不平等的丧权辱国条约!还有就是身前身后都有巨额财产,贪污受贿也是一直被人诟病!那么这位晚清重臣正是后世的遗弃的乱臣贪官吗?让我们从李鸿章的一生全面看一看他!

家世显赫

李家家世渊源,李鸿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后来也官至总督;三弟李鹤章、四弟李蕴章、五弟李凤章、六弟李昭庆,后来也都非富即贵。

李鸿章,卖国贼还是治世能臣?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二十四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有着“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的豪情壮志,后进入翰林院。同时,受业于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致用之学。三年后翰林院散馆,获留馆任编修。

后和湘军一起基本剿灭太平天国。接着李鸿章参与平定了捻军叛乱,因功加协办大学士,且保住了即将崩溃的清王朝,因此被誉为“中兴名臣”。

洋务运动

轮船招商局――李鸿章为了“自强”、“求富”,企图通过兴办民用企业,解决军事工业的原料、燃料供应、“调兵运饷”的交通运输困难和“练兵练器”的经费问题。

除此之外,他还亲创北洋水师、江南制造局和天津机器局!

而李鸿章本人及其家族则是从洋务中大发横财。

坐镇北洋,遥执朝政

天津教案曾国藩处置失利,去职,被大量官民指责为“曾国贼”。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后又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筹办洋务,成为同治、光绪两朝的重臣。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手握兵权,统领一方,有人甚至称其“坐镇北洋,遥执朝政”。

甲午中日战争

从武器装备的角度来看,北洋水师当时原有军械普遍陈旧,购置新军械又苦于经费不足。担任天津军械局总办、负责军需供应的张士珩是李鸿章的外甥,被指责供给海军的弹药不合格。因此,李鸿章的任人唯亲为战争的失败埋下伏笔!

战争中,李鸿章重用了陆军统帅叶志超和水师提督丁汝昌,叶志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致使入朝清军溃败,而叶志超逃跑当时清军的伤亡小于日军。在海洋上,丁汝昌“只识弓马”,不懂海军建设和海战,致使北洋舰队丧师黄海,一败涂地。

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确实将所有淮军主力部队派往前线,从主观希望上全力与日本一战,但双方实力悬殊,同时用人不当导致了战败。

李鸿章因为参与弹劾户部尚书翁同长兄结怨,翁同曾出上联“宰相合肥天下瘦”讥讽李鸿章,被李以下联“司农常熟世间荒”回击。日后翁处处刁难北洋水师,以慈禧太后大寿为由,克扣了海军衙门的军费去修缮颐和园。因此战争经费不足导致甲午战争,一败涂地

马关条约

破格赏予李鸿章汉人唯一的“三眼花翎”(原只有满族宗室贝子或以上贵族独有,曾国藩亦只获授双眼花翎)。甲午兵败后,李鸿章之三眼花翎被褫夺。不久,由于日本拒绝张荫桓和邵友濂为谈判代表,李氏不得不受命赴日本讲和,在赴马关前向朝廷要求,而再获三眼花翎。

李鸿章在日本商讨马关条约签定问题时,被刺客开枪击中左面,血染官服,当场昏倒。一时间,现场大乱,行人四处逃窜,随行的医生马上替李鸿章急救,幸子弹未击中要害,李鸿章复原迅速。日本人为此在赔款上减少一亿量白银!

马关交涉期间遇刺负伤,最后订定《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及辽东半岛并赔偿二万万两白银,因此背上卖国贼罪名。

但事后由于条约过于苛刻以及损害了俄德法的在华利益,于是李鸿章设法交结三国,联手干预,逼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最终,中国以三千万两银赎回辽东半岛。

李鸿章在签订《马关条约》后,立誓“终身不履日土” 经横滨港换乘轮船,他命人在两船之间搭木板而行,终不违当日之誓。

庚子国难

1900年八国联军进图北京之际,李鸿章与两江刘坤一、湖广张之洞等督抚协议东南互保,甚至与革命党人接触,预防光绪、慈禧两宫万一殉难之后可能中国政局不稳定,策划实施共和制并将由李鸿章出任“中国总统”维持大局。

但是万万没想到,光绪皇帝、慈禧太后平安无事,在西安方面多次敦促之下,原本不愿北上收拾残局的李鸿章方不得已而受命。李鸿章到北京,全无谈判筹码,在各国严厉要求之下,经多番请示行在,终于在1901年基本按照各国所提条件签订《辛丑和约》;

此后李鸿章心力交瘁,与世长辞,享寿七十八岁,追赠太傅,谥号文忠。据传李鸿章重病弥留之际,俄国公使尚自迫其在不利于清廷利益的条款之上签字,景况堪怜!

综合评价

李鸿章少年壮志有着“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雄心,同时也热衷官场,深得朝廷倚重,历数十年而不衰,左右逢源,显然得益于他的为官之道。同时,他也非常务实。洋务运动中积极办厂,富国强兵!

李鸿章死前,遗产都分给了后代,外孙张志沂得租界洋楼八幢,金银无数。晚清用1600万两白银购德国军舰,李鸿章的亲信驻德公使李凤苞收回扣5%,即80万两银。事后有人指责李凤苞将此款私扣,李凤苞回辩说,这80万两都是给李鸿章及其家人用作国外旅资。因此,在经济上的不清不白也让李鸿章被后人指为贪官!

李鸿章被称作“东方俾斯麦”。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眼中,被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伊藤博文自传》)。李鸿章一生共签下30多个条约,大多为不平等条约。这也造就了他“卖国贼”的帽子一直带到今天!






7

李鸿章是治世的能臣乱世的裱糊匠,李鸿章既有幸又不幸。说其有幸,是因为晚清遭遇了太平天国起义的空前危机,从而给了李鸿章崭露头角并逐渐崛起的机会。

说其不幸,是因为晚清不仅内忧外患频频,而且在朝廷上还存有党争,李鸿章一生几乎都挣扎于帝党与后党争斗的漩涡中。这种尴尬处境,决定了纵使李鸿章能够察觉世界大势,深知清朝统治危机之所在,但对此却始终有心而无力。

就拿1894年导致北洋水师覆灭的甲午海战来说吧!由于李鸿章已经察觉到日本已经今非昔比,经过明治维新洗礼后的日本,早已不是原来那个蕞尔小国,因此他是反对与日本彻底摊牌的。然而,由于光绪皇帝和支持他的帝党极力主战,致使李鸿章因无法承受压力而妥协。

而当北洋水师覆灭后,帝党却又把失败的责任完全归咎于李鸿章。甲午海战之败,不仅使李鸿章威望大跌,而且在朝中还饱受排挤和打压。但是,由于晚清无人能够承担与日本媾和之任,所以“战败分子”李鸿章又不得不奔赴马关。最终在吃了一枪险些丟命的情况下,以赔款2亿两白银的代价,与日本人达成了屈辱的和平协议。

不过,李鸿章也因此被扣上了卖国贼的罪名。虽然拿大主意的是老佛爷和皇上,但毕竟他是在《马关条约》上落笔签字之人。当人们需要发泄战败和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火气,而又不敢公开指责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自然就会把矛头指向,身为议和大臣的李鸿章了。

如果说1894年的失败,李鸿章应该承担战败责任。那么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由于李鸿章早已远避两广,这次因慈禧太后一意孤行引发的战争,其失败责任应该与李鸿章无干了吧?可是不行!因为晚清已经无人能够承担与列强议和的重担,所以李鸿章还得继续替慈禧太后背锅善后。

结果,在清朝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再度背上贴偿4.5亿白银的天价赔款,几乎使当时的4.5亿国民每人背上一两白银的负担。可想而知,当举国上下得知李鸿章又签下了如此丧权辱国的条约后,该是何等的群情激愤!而负责和谈的李鸿章,自然的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不过,在与列强签订条约后不久,饱受指责的李鸿章就去世了!

李鸿章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和维护封建皇权的卫道士,自然不会站在大众利益一边,也不可能脱离本阶级立场,转而维护全体民众的利益。然而,却不应因此便把晚清丧权辱国的责任完全归咎于李鸿章。应该看到,尽管李鸿章有才能也有眼光,但却不可能脱离现实处境,做出超越客观条件限制的成就。当大清王朝已经腐朽到无可挽救的地步,李鸿章唯一能做的只有当好他的裱糊匠!

8

我就是那个爱瞎哔哔的小补丁!

由我来回答!

这个很好回答,简单明了:

我们从李鸿章个人角度和时代角度来讨论更客观公正。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早年起家前跟随曾国藩,此人慵懒脾气怪,不怎么受待见,但是不可否认确实有点能耐,最好曾国潘给了他起家的家底,创办了淮军,慢慢一顿操作,慢慢腾飞发达。(需要细节的看看度年)

我们来看看两角度:

李鸿章角度,就当时大清朝来说,用我们现在话说,在清朝上班的公务员可以说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创立淮军,创北洋水师,为大清延续了生命。唯一的缺点就是签了《马关条约》等几个辱国条约。但是话又说回来,一个摇摇欲坠的大厦,你还指望一个年近花甲的老头子挽回颜面? 这不是扯吗? 所以我们评论历史都喜欢摔锅! 比如说,红颜祸水,商女不知亡国恨! 等都是缩影。

时代角度,浩荡的历史来说,签订了《马关条约》等这个污点,所以没得办法,历史确实需要惊醒。

总结:卧槽!两字

卧槽!(此评论虽然才2个字,但语法严谨,用词工整,结构巧妙,琅琅上口,可谓言简意核,足见评论人扎实的文字功底,以及信手扭来写作技巧和惨绝人寰的创造能力,再加上以感叹号收尾,实在是神来之笔,有画龙点睛之功效,实乃评论的最佳之选啊 万评之首卧槽!此评论虽然才2个字,但语法严谨,用词工整,结构巧妙,琅琅上口,可谓言简意核,足见评论人扎实的文字功底,以及信手扭来写作技巧和惨绝人寰的创造能力,再加上以感叹号收尾,实在是神来之笔,有画龙点睛之功效,实乃评论的最佳之选啊 万评之首卧槽!此评论虽然才2个字,但语法严谨,用词工整,结构巧妙,琅琅上口,可谓言简意核,足见评论人扎实的文字功底,以及信手扭来写作技巧和惨绝人寰的创造能力,再加上以感叹号收尾,实在是神来之笔,有画龙点睛之功效,实乃评论的最佳之选啊 万评之首)



9

以现代的眼光评论一个历史人物,在标榜其功绩的同时,人们更愿津津乐道的是历史人物不足和缺憾。带着恨铁不成钢和如果他当时这样就好了的无奈。这样对历史人物是不公正的。李鸿章到底是治世之能臣还是卖国奸贼我们要以当时的眼光看问题。

一、军事有能,平乱有功。无论哪朝哪代,统治阶级总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各种各样的原因叠使在大清同治年间,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的叛乱。乱世才出真英雄,战争是对一个人战略战术和领导力的最好考量。当太平军让八旗军满地找牙的时候,救火队长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出现,让湘军和淮军威名远扬,迅速拯救了大清江山。当曾国藩在平定捻军失利候,李鸿章的淮军再一次不负众望,成功平乱。这说明李鸿章的军事战术非常强悍。如果只靠战术上的胜利,那么李鸿章不一定会有如此大的名气,关键是其对中国军事的战略思考。当看到中西方的差距之后,从长远计,大力支持创办北洋海军,并提出了构建北、东、南三方海军舰队.,是我国现代海防建设的最先倡导者,这个策略就明确了我国海防的三个重点,也就是指出来我国需要防备的三股敌对势力,这个判断与我国现代海军三大舰队海防建设不谋而合。有人说李鸿章致使甲午战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我认为这里面有这朝廷腐败,训练不备等多个因素,也是旧的军事思维与新型军事指挥的较量,更多的是体制机制的约束和整个高层的腐败无能导致的。

第二、务实肯干,开创实业。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仅看其做了什么,还要看其留下了什么,这种财富即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在当时的封建思想极为浓厚的环境里,再灭洋扶清闭关锁国背景下,李鸿章能准确的看到大清落后之实际原因,大胆承认器不如人、技不如人,要师夷长技以制夷,这要有这何等的魄力和担当,开办扩建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中国近代早期军工企业得四个,李鸿章一人就创办了三个。还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等。让我们有了洋油、洋火、洋机,是实实在在的实务。也开启了我国近代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的先河。如果没有朝廷重臣李鸿章的支持,我国近代工业的起步和规模还要在推迟一段时间。

三、签约丧权,中堂窝囊。现代人常说,李鸿章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日辽南条约》《胶澳租借条约》《中俄密约》《展拓香港界址条约》《辛丑条约》,丧权辱国,名声扫地,李鸿章作为主管外交事务的全权特命大臣,也是当时中央政府的实际上的政务总理,当别国军队兵临城下,已经威胁到了政府统治,通过签订割地赔款的条约换取和平,签字的不是李鸿章,列强也不认李鸿章,而是李鸿章的中堂身份,大清国全权代表身份,这是公对公的事,李鸿章完全可以推脱不当这个代表,不去谈判。但是,纵览大清官场,有资历、有能力、有威望的也只有李鸿章了。简单点讲,李鸿章去,有可能为国家争取到最大利益,如果李鸿章换成了张红章、马红章,说不定会赔更多钱了。当时李鸿章所做出的决定,也是时代背景下,为国家、为民族利益所争取之后的结果,能去签这个字,本身也是一种担当,这字,签的窝囊。

弱国无外交,国贫无权势,作为最大最落后最封建国家的代表,李鸿章生不逢时,也有着颇多的无奈,我们最为后来人,一定看到,落后就要挨打,只有自身实力强大,我们才可以喊出“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10

分析李鸿章,要考虑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历史环境。清朝在乾隆后期,所谓“十全武功”的几次战役后,满族八旗的精锐基本消耗殆尽,北京满族当时有句老话,叫“好样的(精壮八旗兵丁),都死新疆了…”,指清军平定准噶尔等西北战争,到鸦片战争后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八旗劲旅已经名存实亡,绿营兵更很难对抗刚刚崛起的太平军,维护清朝统治自然落在汉族地方团练武装身上,而李鸿章是汉人,正是镇压天平天国淮军行伍出身,从而走上清末政治舞台。

满清虽然开始衰败,但还是全国核心统治政权,还不至于彻底崩塌的情况下,他的角色和作用,还是在满清贵族的统治框架内,去维护自身的汉族官僚集团利益。作为洋务派大臣,开办洋务直接受益人还是李鸿章自己,其次才是朝廷和国家,北洋舰队更间接成了李鸿章的私人财产,舰队成了李鸿章政治资本的一部分,他不会考虑民族大义为中国一战,也直接导致了保守战略得产生,最终失败,海权的丧失也成了甲午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再者,李鸿章本人在官场上并不干净,收受贿赂中饱私囊,中外通吃的情况,也是其写照。当时人国家观念淡漠,更多的思维还是在为太后办事,为自己办事而已。

虽然李鸿章在慈禧太后等满清皇室贵族的授意下,负责全权与列强谈判,签订丧权辱国条约,最终历史责任更多的还是西太后所代表的最终决策者,但李鸿章再巧舌如簧,维护清朝利益,他也是清朝统治集团的核心成员,他同样难辞其咎。

李鸿章的发迹和发达,也说明了清末的社会政治生态,有能臣之力,也有奸滑之态,但更多还是代表了保守与没落,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政治虽然不成熟,但这个才是当时的忠良有明确的报国之心,但却无法生存,时代清明则有魏征等贤臣,李鸿章在那个时代生存,实在很难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的,所以更昭示了清朝必然灭亡,清朝不具备让中国走向独立自强的能力,它的灭亡才会让后来的中国走上更进步的道路。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