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就是郑和下西洋而已,没什么了不得的。

由于中国在古典时代错过了大航海时代,没有在大航海时代有什么建树,这冲击了国人自卑脆弱的玻璃心。本着洋人有的我们也要有的原则(实际上是精神胜利法),就把这个郑和下西洋给抬了出来充门面,毕竟可以炫耀,看!老子祖宗阔过!

实际上郑和下西洋完全是弊大于利:

第一、郑和扮演的角色是一个散财童子,下西洋是出去撒币。虽然明朝对外宣称继承元朝的正统,但是明朝却没有继承元朝的开拓精神,郑和下西洋正是绝佳的体现。

郑和下西洋目的不是为了开拓海外领地,也不是为了拓展商贸,而是去宣扬所谓的国威,花钱买面子去了。只要是一个小部落,只要接受明朝的朝贡体系,上交一点贡物,就可以获得数倍于贡品的报酬;如果派个使节跟随船队去明朝,则报酬更多。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外交应该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尤其是商业利益,可是明朝却反其道而行之,花钱雇了一堆外国人给自己唱唱颂歌而已。

第二、明朝因为郑和下西洋而一度财政紧张。打造、维护一支庞大的船队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如果明朝通过船队出海贸易也足够弥补这笔巨大的开销。但是由于明朝统治者没有长远的眼光,或许是因为儒家在明朝的反弹,明朝船队出海是去送钱而不是为了赚钱,导致明朝陷入了财政危机。严重的时候连官员的俸禄都发不出来,只能拿库存的香料来抵工资。

原本香料在明朝是紧俏货,但是由于船队带回了大量的南洋香料,导致香料价值大大降低。换句话说,拿香料来当俸禄属于变相的克扣工资。

第三、郑和下西洋属于官方垄断的朝贡贸易,标志明朝严厉的海禁政策。明朝海禁,除了官方,民间片帆不许入海,因为朱明出身小农,再加上儒家的反弹,明朝可谓是把古典小农经济发挥到了极致。在朱元璋、朱棣父子看来,老百姓就应该老老实实重地,不应该干别的,所以元朝活跃的海外贸易到了明朝就彻底被断绝。

而且郑和下西洋还摧毁了东南亚地区大量的华人据点,将大量的海外华人掳回国内。实际上这些华人据点不少都经历了宋元两朝,被海外华人经营多年,如果明朝能加以利用,足够作为对东南亚施加影响力的窗口。但是在朱明看来,你赖在海外不回国,那就是不服王化,是叛国,你要么主动回国,要么就自取灭亡。

所以,郑和下西洋没有开拓海外领地就不足为奇了。

全文完

最佳贡献者
2

个人愚见主要有两点:一:是国家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二:目的不同。

先来说国家的地理环境。我国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场河中历朝历代不断扩张,到明朝时所在地区质量最高的地盘几乎已经被全部收入自己的囊中。在我国疆域里,有高山大川,有丘陵平原,有黄土高坡,有云梦大泽,还有漫长的海岸线,这些丰富的地形也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

△地大物博资源丰富

一些稍微次一点的地方也都差不多是我们国家的附庸国,再加上彼时的明王朝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大国,强国。无论经济,军事还是文化上都是一枝独秀,所以皇帝和国民们有一种发自内心的骄傲:即吾乃天朝上国,地大物博。


△明朝疆域

因为地域广大所以物产丰富,所以能够容纳众多的人口,有了人口和资源又促进了经济的发达,军事的强大,文化的繁荣。按现在的话来说,即当时所有的一切我们不用通过进出口贸易就能保证生活生产上的自给自足,说句难听的话,不仅自给自足还能有所剩余所以根本就没有必要去侵略,征伐,占领那么多的殖民地。我们不仅不去侵略,只要他们称臣上贡,我国仁慈还能赐予他们实实在在的好处。

说完了明朝,我们再来瞧瞧那些热衷于侵略,争夺,占领和剥削殖民地的国家:他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要么是岛国半岛国(如英国,日本,丹麦等)要么是小国(相对的。如法国,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等)。这其中,岛国,或半岛国,临海国的航海技术又十分发达,这为他们的地理大发现创造了客观的条件。

△欧洲地图

说完了地理环境,我们再来说说目的。因为受到国家地理环境的限制,他们的国家要么缺乏各种必备的生产生活资源,要么容纳不下日益增长的人口。而没有资源,国土拥挤该怎么办呢?资源还好说,可以通过贸易来获得,但是通过正经的贸易来得太慢,代价太大,跟难弄的国土一样自己都还十分需要,怎么办?只能抢!

△日不落帝国

欧洲本来就不大,各国各种族所处的环境基本大相径庭,发展的都还差不多,买来卖去打来打去费劲挺多意义也不大,那就只能通过海洋去寻求新的出路。

于是就有了诸如哥伦布之流发现新大陆,然后他们惊讶的发现,新大陆上不仅物资丰饶地域广大,里面的原住民还发展的十分落后不仅不知道怎么利用所处的环境和资源还根本不是他们这群欧洲人的对手,所以正如一句话说的:打炮一响黄金万两。欧洲人从此开始了惨无人道的殖民掠夺之路。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里,我是专注于五代史和三国史的历史的烽烟,如果有不同高见欢迎大家留言评论和我一起探讨哦

3

根本原因:没有内在的需求。

没有内在的需求,就不会有向外的寻求,这是不变的真理。

明朝,在朱元璋定下的基本国策下,是一个彻彻底底的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封闭固化的封建王朝。举几个例子:

1、朱元璋严格规定了社会各个阶层,应该穿的服装和带的帽子,绝对不能有僭越。

2、朱元璋规定的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力图让各行业的人世代相传而不改变。

3、朱元璋用鱼鳞图册丈量划分了天下的土地,规定田地不许轻易买卖,想要将农民世世代代固定在一块土地上。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明朝社会按照朱元璋定下的国策,是一个绝对固化封闭的社会,小农经济得到了政府极大的维护,在社会经济中占绝对主导地位。

而小农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自给自足、商业化程度低,在这种经济的主导下,明朝根本没有向外占领殖民地掠夺资源的需要,没有了内在的需要,获取殖民地便不可能发生。

而明朝初期的大航海,只是延续了中国封建王朝的一贯传统,在军力强盛时向外宣扬国威、显示天朝上国的地位而已。




4

秦制帝国需要什么海外殖民地,那都是心存二心的宵小,还有,印度在南洋一直有殖民地,也没见印度如何,殖民地根本不是社会发展的充分条件

5

导读:应该这么讲古代中国各封建王朝一直亘古不变的,是典型的陆权思维。并且历代封建王朝也从广阔的版图中获得了巨大的财富,陆权思想诞生的思想、文化让古代王朝确实称雄东方。所以即便是大明轰轰烈烈的航海壮举也是陆权思维的延伸,无法成为殖民拓展的过程。而西方由于地域问题很早就诞生了海洋文明:古代迦太基城邦、北欧维京文化、意大利独立前的热那亚、威尼斯等极具典型性。所以才在奥斯曼帝国切断丝绸之路后,重新捡起老本行向海洋出发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因此西方发现了新大陆,也因此诞生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美国等一代又一代的海洋霸主。


我国虽然从商朝纣王时期就因为平定东夷把国土边境推到了大海边,甚至在唐朝或者明朝就发生了海战;但是由于生死大敌都来自北方游牧民族,所以在古代中原王朝的军队序列中陆军始终成为压倒海军的存在。没有海权意识,没有海权思维,怎么可能诞生强大的海洋文化和文明。更不可能支撑大明王朝的远洋舰队跨越大洋去殖民,这一切都是没有海洋基因的原因。


明朝作为典型的大一统王朝是典型的陆权帝国,陆地富庶、南方甚至一年几熟足以作为帝国支撑;而与农耕文明伴生的儒家思想,也同样限制了向海洋探索

发源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自始至终都是农耕文明,虽然大一统王朝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但是说来说去还是陆权强国。通常讲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由于庞大的国土蕴含这富庶的土地,所以根本没有必要发展海洋经济。从秦朝变法奖励耕战开始农业就是大一统王朝最正统的税收来源,尤其是大明王朝更是如此。明朝放着利润丰厚的商业税收不发展,所有开支几乎都通过农业税完成。况且明朝崛起于富庶的江南,在200多年的国祚当中大部分时间实行的是禁海这政策。明朝不是没有看到海外贸易的好处,白银成为明朝中后期的流通货币就是海外贸易带来。但是明朝更多的是对海洋潜在外敌风险的畏惧,加上倡导中庸的儒家思想的限制明朝根本不可能走上殖民的道路。


包含明朝在内的古代王朝的心腹大患是北方游牧民族,所以在生死存亡的威胁下始终各种军队建设和军事理论、兵书战法都是围绕陆军进行;缺乏海权思想

自从周朝开始逐步把版图扩展到一定规模时,东夷、西戎、南越、北狄就成为其重要威胁。当然最后只剩下北部的边界的游牧政权,成为中原王朝的生死大患。从匈奴开始,鲜卑、柔然、突厥、契丹、女真、蒙古各部相继在漠北草原建立王庭,在中原王朝按照自然规律自然交替时漠北草原是也同样进行着不断的政权更迭。在历朝历代北部草原的游牧政权都在威胁着中原王朝,所以中原王朝把所有财力放到陆军建设上也就不可厚非了。不但是军队建设,军事理论、兵书战法等等基本都是围绕陆军进行。所以以农为本的中原王朝缺乏根本性的海权思想,郑和下西洋形式上似乎显得似乎属于明朝大航海时代来了;其实不然,这依然是骨子里是陆权帝国的表现形式。


欧洲由于城邦国家的传统缺乏一定的战略纵深、加上庞大的海岸线,所以无论是贸易还是生存的需要很早就有海洋文明的基因;在陆路商路被阻断的情况下向海洋,才在发现新大陆的基础上诞生了一代又一代的海洋殖民帝国

与中国古代王朝典型的陆权思想不同,西方由于城邦、国家等缺乏战略纵深很早就有海权思想。古代迦太基一个城邦国家就可以纵横非欧大陆,在汉尼拔的带领下与罗马战的难解难分。而北欧的维京人更是纵横大西洋沿岸,从北欧各国、法国北部、英伦三岛到冰岛和北美的部分岛屿都是维京人经营和掠夺的范围。所以无论是出于贸易还是生存,欧洲都不缺乏海洋文明的基因。

到了14、15世纪由于奥斯曼帝国崛起阻断了商路,垄断中西贸易的意大利各城邦也没办法维持贸易地位。所以由葡萄牙开始沿着非洲西海岸向东探索抵达印度和中国的新航线。而且很快发现沿岸据点和好望角,所以葡萄牙才在印度果阿等地建立了最早的殖民点。所以葡萄牙才向教皇申请把新发现的土地都归葡萄牙所有,而西班牙在哥伦布坚持向西发现西印度群岛后也向教皇申请占据新发现的土地。这就是西班牙、葡萄牙根据教皇子午线分割地球的由来,当然这只能表明海权思维在西方的普及。至于划分地球纯属笑话,后起的海上马车夫荷兰、日不落帝国英国、以及二战后拥有超过10艘航母战斗群的美国谁也没把这当回事。对于实力和财富的追逐,在泛殖民政策的影响下世界诞生了一个又一个的海洋帝国。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6

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要从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当时明朝的对外政策及世界形势入手。因为一切以现今视角为出发点去审视历史的观点都是不准确的,也是不负责任的。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文化传统。中华民族从历史上就是一个兼容并蓄,有强大文化向心力的民族,从先秦时代的百家争鸣,到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无不体现中华民族与邻为善,广交四海朋友的文化传统和博大胸怀。从这一点来讲,明朝虽然在彼时的世界属于综合国力顶尖的大国,但是并没有海外扩张、四处征讨的“民族基因”,对待周边的小国,也只是册封其国王,让其安年纳贡而已,并无吞并殖民的深层次意愿。

二、根本目的。明朝时期最大规模的的航海壮举是发生在朱棣统治时期,郑和的舰队下南洋主要目的是彰显国威、展示实力,根本愿望和出发点是和平而不是战争。更何况郑和还肩负着为皇上寻找建文帝的秘密政治任务。

三、世界形势。列强瓜分世界,建立殖民地主要是在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之后形成的,而彼时世界还处于封建和帝国时期,加之当时世界上各国联系还并不紧密,没有如今全球化的概念和思想,因此即使是大国也主要把重点集中在本国治理而不是对外扩张。

四、现实条件。虽说明朝当时的航海规模和能力空前强盛,但是须知建立海外殖民地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劳师远征粮草兵源的问题自不必说,就算占领了其他国家,如何建立稳固的统治,怎样管理当地人民都是大问题。而且明朝从中获取的利益也并不明显。

综上所述,大明王朝虽然很强大,但无论从文化内核还是客观因素都决定了其不会进行殖民扩张。

7

郑和七下西洋,一直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明代初期,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谋反篡位,从侄儿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夺取皇位,成为明成祖,为了彰显国威,体现皇恩天意,于是乎下令亲宦郑和率领宝船船队携一万余人浩浩荡荡开始了七下西洋的壮举,坊间传闻朱棣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就是寻找被他赶下皇位的侄儿朱允炆的下落。明代初期,正是世界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也称为大航海时代,期间涌现出诸如达伽马、迪亚士、哥伦布、麦哲伦等一大批著名的航海家。由于东西方文化的迥异,大航海的目的性也存在天壤之别。西方大航海是为了探索整个世界并掠夺资源,不惜通过流血方式来完成使命,由此换来了巨额的经济回报,以达到长期殖民的目的。而明朝政府自古以来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以自我我中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讲求皇恩浩荡,让天下人臣服,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郑和宝船船队开始了它的和平外交,出南海经南洋(今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下西洋(明代将婆罗洲以西的地区称为西洋),到达印度西海岸、孟加拉湾、阿拉伯海,最远处抵达非洲东海岸红海一带,不惜赐以重金丝绸瓷器等特产来抚慰土著人,以换取对大明的敬仰与臣服,其原始目的不是掠夺而是给予,属于友好邦交的范畴。明成祖朱棣时代,战乱将息,百废待兴,大明王朝为了郑和下西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之由南京迁都北京,国力消耗巨大,且没有得到一丝回报,自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率领他的庞大船队仅经历七次远航,轰轰烈烈的大航海计划悄然停止,自然没有去海外殖民一寸土地。不论如何评价郑和下西洋行动其目的性,但它对世界未来航海事业有着积极深远的影响。

(评论来自本人,插图来自网络,敬请各位条友批评指正)


8

大明的郑和下西洋主要是为了宣扬国威,扩大影响力,而不是为了抢占殖民地,夺取丰富原材料,明朝没有这方面的需求,这是和西方航海的最大区别。

9

这个要明白当然必须了解当时中国的对外政策和经济方式。 疆域上:中国通知的区域是中华民族当时统治的能力范畴。 政治经济上:封建小农经济 封闭性等特点!形成了中国的封建意识。逐渐封闭。

朝贡性质的贸易体系,中国处于国际中的最上端!所以中国不需要出去抢劫或者占领别的地区!

10

当时的明朝是天上王朝 认为天下都是明朝的 也不需要别的物资 主要是宣扬国威 望四方来朝!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