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1936年时,国民政府向德国购买了三十余万顶m35钢盔,仿制了毛瑟m1924步枪,并新组建三个步兵师,全数装备德械,称为“德械师”。不过这“德械”,最普及的是m35钢盔和“中正式”步枪,再其次是m24型手榴弹。当年进口的1号坦克,一共24辆,得以组建了当时国民革命军唯一一个战车营。105毫米榴弹炮一共36门,组建了两个重炮团,而用于反坦克的pak.36只进口了144门,并在战争初期大量损毁,使得国军根本无法依靠反坦克炮击毁日军的豆战车。

不过当年的装备还算先进,一班10人,装备10支“中正式”步枪,并每人携带子弹200发。一排有一挺“捷克”式轻机枪,机枪射手、副射手各一名,配弹一共400发。一人配两枚m24型手榴弹。对比一下日军,日军一个小队30人左右,3挺大正11年式轻机枪,27支38年式步枪,步枪配弹120发,机枪配弹240发,另2门50毫米掷弹筒。,每人手榴弹2枚。并且单兵装具相差无几,所以德械师在排级轻武器这方面强于日军。

而在重武器方面就弱得多,日军一个乙种旅团(相当一个师)就拥有3个步兵大队1个炮兵大队1个战车中队,而仅有36、87、88三个德械师拥有师属山炮营(24门75毫米山炮)和反坦克连(12门37毫米反坦克炮),不过实际情况是仅有87式拥有6门37毫米战防炮和88师一个满编的反坦克炮连,其余的都没有。。至于上面订购的武器,则大部分都没有运抵中国。就是日军的一个甲种联队(相当一个旅)就能完完全全依靠144具50毫米掷弹筒,6门92式步兵炮,4门37反坦克速射炮,4门山炮碾压国军两个德械师。更何况,在当年淞沪战场上,一个日军联队拥有3个炮兵大队的支援。毫不夸张地说,这个日军联队,比五个德械师还能打。

当年实在是器不如人,20个德械师打淞沪会战,平均一挺重机枪发射弹药不比日军一挺轻机枪多多少。并且各部队电台后撤,丧失制空权,后勤运不进去,就在这种环境下,仍能坚守上海三个月之久。他们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

最佳贡献者
2

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兼任西安警备司令的宋希濂将军奉命率领第36师千里回援上海,该师是在西安事变后被调往关中弹压东北军和陕军的。第36师乘坐的军列沿途停经之处,当地民众箪食壶浆鼓励将士抗日杀敌。

抵达战场后,宋希濂所部的攻击位置在第87和第88两师之间的天宝路一线,在汇山码头一战中,第36师动用二个团在巷战中索屋攻击,击溃日军一个大队毙伤400余,部分日军走投无路,居然逃过外白渡桥向公共租界的英军投降,宋师长希濂的原话:这是36师“最精彩、最激烈、功勋卓著”的一仗。



(宋希濂卡通像)


然而,第36师也出现了可怕的伤亡,仅汇山码头一战即伤亡570余人,其中一个主力营被打残。另外二个师也没好到哪里去,第88师担任主攻的第264旅旅长黄梅兴阵亡,官兵伤亡过千,该师德国顾问亲自策划了突击队对日军的闪电进攻,号称“铁拳行动”,结果500敢死队员死伤过半,行动失败。中国军队的王牌“德械师”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对手,与日本军队在武器装备和作战技能的差距立显。

三十年代中期,军事委员会为了应对中日战争,根据德国军事顾问团的建议,准备在全国军队中挑选60个师进行整训加强为“调整师”,1935年1月,由陈诚出任陆军整理处长负责“调整”事宜。为了堵住杂牌军之口,每批“调整”的10个师中,陈诚特意留出一个非嫡系位置。由于国内局势不停变化,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只完成了第一批和第二批共20个师的挑选和编组,第三批的10个师“调整”到一半,而后面的30个师干脆没有机会了。



第一批的主要部队有:第2师(黄杰)、第11师(黄维)、第14师(霍揆彰)、第25师(关麟征)、第36师(宋希濂)、第57师(阮肇昌)、第67师(李树森)、教导总队(桂永清)和第2师补充旅(特殊情况),其中第11、第14和第67师是妥妥的“土木系”队伍,陈诚小动作还是有的。

第二批的主要部队有第3师、第4师、第9师、第10师、第88师、第89师等,要旨是“嫡系为主、兼顾杂牌”,注意第二批的第89师就是后来的汤恩伯第13军序列,是华北“南口抗战”的主力。




但是国力羸弱,拿不出太多的钱购买德制武器装备,因此只有第一批10个师完成了德制或仿制轻武器的配备,其中勉强能够称为“德械师”的只有三个,即第36师,第87和第88师(前身是国民政府警卫军、之后为两个教导师),以及真正完成调整的、甲种师规模的“中央军校教导总队”,这算是蒋介石能拿得出手的王牌部队了,四个军事主官全部是黄埔一期生(宋希濂、王敬久、孙元良和桂永清)。

其他十几个“调整师”并未完成德械的全部换装,不妨称为“半德械师”,而宋子文的税警总团因为进口了相当数量的英、美、比、法等国家的杂七杂八装备,虽然豪华,根本不算德械部队。



文中图片都是国民党中央军当时的真实影像,虽然国府采购了30多万顶M35德式钢盔,但不是扣上个钢盔就叫“德械师”的,看得出来国军的单兵装备仍然是十分简陋,不仅轻武器配备不全,更严重缺乏德国顾问给计算和计划好的重武器。在日寇陆海空立体优势火力的杀伤下,三个德械师以及教导总队完全是凭借抗日热情和血肉之驱与敌死拼,给日军以极大震撼,惊呼为“德国式的战争”。

毫不夸张地说,这10个德械师和半德械师,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的脊梁。从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到武汉会战,以及华北的南口会战、兰封会战,1938年底之前,是打破日寇三个月解决“中国事变”之梦话的中坚力量,历史地位非常重要。



淞沪会战第一阶段,主要是张治中指挥几个德械师试图将盘踞在虹口的日本海军陆战队消灭,未果;到第二阶段,从全国调来的中央军和杂牌军已达70万人,包括胡宗南的第一军、罗卓英第十八军等精锐部队(下辖数个半德械师),日军也增兵至近30万人,几个德械师在总兵力中所占比例和所起作用已经有限,且由于是第一批登上战场,部队损失较大。

南京保卫战期间德械师成为守城主力,但半数为补充的新兵,战斗力大打折扣,倒是教导总队的德制冲锋枪给日军以重大杀伤。



唐生智在决定弃城之后,大约是担心德械师报销不好跟蒋介石交代,下达了一个非常糟糕的口头命令:允许第87、第88师和教导总队北渡长江突围,而拥挤的下关码头原定只供第36师和宪兵部队撤退所用,于是四个师级单位和宪兵部队拥挤在一起的后果是灾难性的,溺亡者无算,渡江不成逃回城内隐藏或投降者众,几个德械师彻底伤筋动骨,到江北整理时已凑不满一个师的建制,对此,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难辞其咎。



武汉会战期间,三个德械师残部再次经过补充后,编成为宋希濂任军长的第71军,在大别山北麓抵抗日军第六师团的西犯,虽然颇有斩获,但因骨干损失较大,已是雄风不再。尤其是德国在日本压力下撤回军事顾问团、中断与国府的军事采购之后,“德械师”实际上已不复存在。

随着第一军、第二军、第五军和第七十四军换装苏联援华武器,“苏械师”短暂称为中央军的招牌,直到1943年以后“美械师”的出现。

3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所谓德械师,并不是德国师,这是完全不同的2个概念。

所谓国军德械师,仅仅是装备部分德式武器的国军师,和纳粹德国的步兵师基本没有可比性,也大大弱于日寇。

以德械师的轻武器来看,步枪基本都是国产,主要是中正式和老套筒。

轻机枪也是国产,是捷克式。

迫击炮,是自产的81或者82迫击炮。手榴弹是自产的巩县木杆手榴弹。

甚至还装备日本制式的掷弹筒。

以上这些,基本都是中国自产的武器,和德国没有什么关系。

只是有些精锐部队,装备数量很少的德国购买的毛瑟步枪,迫击炮而已。

装备数量最多的是德式钢盔,大概30多万顶。但钢盔不能杀死敌人,只是减少伤亡而已。

再看重武器,德械师下属一个炮兵营,火炮五花八门,包括日式在内什么都有。

而德国步兵师一般下属一个炮兵团,就重武器上有巨大差距。

所以,德械师只是有少量德式武器的国军部队,根本算不了什么,也远远比不上日寇。

日军师团配备炮兵联队(团),攻坚时候还会给予增强。

但德械师的战斗,是中央军中最好的,也是战国最大的。

以孙元良的88师为例,在淞沪会战中浴血奋战,前后四次补充兵力,每次都是伤亡过半才给与补充。日寇在88师阵地前无法推进,苦战2个多月,没有什么进展。日寇高级军官抱怨:88师是中国军队中最可恨的部队。

大撤退期间,88师留下的谢晋元八百孤军,在敌人四面包围的情况下,在四行昂哭从10月27日至31日夜血战四昼夜,抗击日军数十次攻击,毙敌两百余,最后奉命杀出重围退入公共租界。

因淞沪会战拼的太惨烈,原本1.4万人的88师退到南京仅剩8000多人。

在南京,88师又参加了惨烈的南京保卫战。他们死守雨花台中华门一线,任兵力火力绝对优势的反复猛攻。88师以巨大牺牲,一直坚守到日军从其他城门攻入南京。

此战中,88师几乎全军覆没。辖下三个旅长阵亡两个,六个团长阵亡三个(韩宪元、李杰、华品章),营长阵亡十一个,连排长伤亡占全员的十分之八。8000多人战后近幸存2000多人,其中大部分还是伤员,提前被用船只运出城的。

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4

常听到有人说,如果国军当时有200个德械师,日本就不会进攻中国云云。其实不用这么假设,直接看43年以后全副美式装备的国军在滇缅战场和日军的战绩就行了。

装备是当时最先进的美式装备,部队也是国军中战斗力比较强的委员长嫡系,而且专门另外成立了一个机构指挥,也就是陆军总司令部。

这时候的日军早已经战斗力严重下降,和侵华战争刚开始的时候的日军素质不可同日而语。结果呢?

结果就是果粉各种吹的所谓昆仑关大捷之类,连国军将领自己都不好意思提起来。只不过是国军的战损比从抗战初期的十五比一,大概提升到了五比一左右。

就是主管这些全副美式装备的国军的首任陆军总司令张发奎说过,以他的观察,整个抗战过程中,国军没有取得过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胜利,除非日军主动撤退,否则国军即便是包围了日军,也吃不下来。

为什么?因为国军始终是旧军队,哪怕是已经全副现代化美式装备了,本质上也还是旧军队,完全没有改变军队的本质。

为什么说国军始终都是旧军队呢?不看别的,看看同期的共军在干什么就知道了。

长征的时候,共军一边打仗,一边转移,实际上就是逃跑,行军路上还在教战士识字,每到一个地方暂驻,都会在当地修建简易的厕所,向当地老百姓宣传现代卫生观念,甚至还在疲劳的征途中停留下来的时候,修建简易的篮球场等体育设施。

就算这些是共军的宣传,那我们看看共军在43年之后,也就是国军正在大量接受美式装备和训练的时候,共军在干什么?

按照张宗逊的回忆,43年的时候,朱德曾从延安到晋西北视察八路军三五八旅,并召集高级干部开会,提出要提高训练水平,其中一个就是劈刺技术从原来的日式改为苏式,让战士们的一套劈刺动作的刺杀机会增加了一倍。

所以有个人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他还说,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是武器,而是人。

也就是说,再先进的武器,给落后的军队拿着,也没用。有了先进的军队,哪怕武器落后一点,也可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5

德械师是国府首屈一指的主力部队,在抗战初期与日军多次血战,立下诸多战功。我们就来盘点下德械师的战绩:

1、德械师

德械师主要是36、87、88三个师与教导总队。其中87、88师分别由国民警卫1、2师改编而成,36师由这两个师的补充旅组建而成。教导总队是作为种子部队去培养。

(德械师)

在轻武器与一般重武器上面,德械师装备比较齐全,虽然比起德国师来说差远了,但无论装备还是训练,在当时的中国部队中间都是首屈一指的。

2、抗战血战

1937年8月13日,为了打破日军由南向北的战略,国府主动在上海发动进攻。张治中指挥三个师向日军海军陆战队发起攻击。

(淞沪会战)

由于日军的防御严密以及国军的战术协调水平问题,虽然取得一定战果,但并没有实现根本性突破。日军援兵到达,双方陷入苦战中。

此战可以看出德械师是国军为数不多对日军有进攻力的部队。

(南京保卫战)

南京保卫战中,三个德械师与教导总队都参与其中,与日军血战,最后从北面突围而去。此战除了36师之外均损失惨重。

在第二年的武汉会战中,宋希濂指挥36师在富金山与日军多次血战,对日军造成重大伤亡。

(武汉会战)

3、尾声

经过抗战初期的血战,大量的武器与人员伤亡,德械师名存实亡。在相持阶段,德械师被整编为71军,长期驻扎在滇缅边境,在滇西反攻中表现出众。

(德械师)

教导总队在兰封战役之后就编入到胡宗南序列中。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6

德械师,全名中国国民党德械步兵师,是在德国军事顾问的指导和训练下参战德式编制重新编组的军队,装备全部或者大部分的德式装备。整军方案确定了减少大单位,充实团以及以下单位的战斗力的原则。这点同德国的建军原则一致,新组建的一个德械师基本可以相当于中国原来的一个军。

中国德械师和德国步兵师的区别: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火炮的数量,德国即使是在1943年其前线步兵师仍装备有火炮:32门榴弹炮(105mm口径24门,150mm口径8门),24门75mm反坦克炮,14门步兵炮(75mm至150mm),69门80mm迫击炮。之后又列装了大量120mm重型迫击炮。

而中国即使是作为德械师示范单位的第36、87、88师,全师也仅有75mm步兵炮12门,37mm战防炮4门,20毫米高射炮6门,24门81mm迫击炮,24门20mm机关炮。其火力根本无法和德国步兵师相比,基本上我一个德械师的火力仅仅算得上德国一个步兵团的火力。所以就算我德械师官兵素质再高,武器装备的差距决定了我们德械师的战斗力还是有限的,远不能达到一个真正现代化步兵师的要求。

德械师一开始便作为国民党抗日的主力参加了著名的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在日军优势的炮兵、空军火力下,进行了惨烈的阵地战。其作战之英勇、牺牲的巨大,可歌可泣!经常是整团整营的战死,阵地才告失守,到南京保卫战结束时,中国已经不存在真正的德械师了,基本上消耗光了。

德械师在中国的抗日事业中做出的巨大牺牲,值得国人铭记!

7

德国军事顾问以及依靠德国建立的德械师,在中国建设发展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军事领域留下了浓重一笔。在中原大战、蒋桂战争中,为蒋提供智力支撑,为蒋实现名义上的一统立下汗马功劳。

图:头带M1935钢盔、肩扛1924年式毛瑟步枪或捷克造ZB26轻机枪、身穿黄绿色驼绒夹衣军常服(春秋季),腰佩铁制饭盒水壶及防毒面具的军人形象,代表着当时中国军队的精锐。

图:德装师装备的20毫米防空火炮

那些年,蒋在德式建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那时,看是否是其心腹,就看你能不能蹭上德械师的名额。

国民革命军第一批入选的师有第2师(师长黄杰)、第11师(师长黄维)、第14师(师长霍揆彰)、第25师(师长关麟征)、第36师(师长宋希濂)、第57师(师长阮肇昌)、第67师(师长李树森)和第87师(王敬久),计8个师。

正所谓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参照德械师练兵成为一种时尚,这为抗日战争近距离格斗时国军的惨败埋下了伏笔。因为德军向来重视步兵射击及战场持续火力运用,忽视手榴弹、匕首和工兵锹进行格斗训练。而与日军作战时,又经常遇到短兵相接的情况。平时不重视近战训练,导致在实战中伤亡惨重。对此,宋希濂的回忆很形象:两个小鬼子背靠背拼刺刀,十几个国军无法靠近。

3个月的淞沪会战,系德械师最后的辉煌。虽然其表现不尽如人意,比如不懂步坦协同作战,任由战车部队落单被日军步兵逐一消灭,又如进攻作战时不知选择重点,导致处处都在进攻,处处又无法取得进展,等等。虽然付出了代价,但终归展现了不屈的抗争精神。

图:德械师在战场

这种跟风式的学习、追星式的模仿,很容易成为东施效颦。一方面,德军的军事体系对上层军官要求极高,德国有容克贵族提供的军事干部队伍支撑,而中国这方面缺课较多,接受军事教育混乱,既有日系又有苏系,致使系统性不够,全局观不足。

另一方面,从外国采购的装备来源,极易被人卡住脖子。淞沪会战后,德国顾问撤走,德国军购取消,自己又缺乏足够的国防工业支撑,失去了武器货源,数十个待改编师处境尴尬,这不能不说,是抗战正面战场一败再败的重要因缘。

(兵说团队:寻觅五年)

8



德国是陆军强国,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时便是参照的德国军制,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更是几乎照搬普鲁士陆军军制。

1924年在苏联人的帮助下,国民党创办了黄埔军校,这时候是中苏两国以及国共两党的蜜月期,自然而然接受的是苏联的军事援助。但是,蒋介石在1926年制造了“中山舰事件”,在1927年发动了“四·一二事变”,国民政府与苏联的合作宣告破产,苏联人也自然停止了军事援助,此时的蒋介石会向谁求助呢?

蒋介石曾在日本留学,深受日本军事思想的影响,日本又受到德国的影响,蒋介石也对德国军事极为推,于是,蒋介石便开始寻求与德国展开军事合作。

所谓的“德械师”,便在这场军事合作中应运而生。



何谓德械师?

德械师,德械师,自然首先是要将军队的装备德械化,然后是让军队接受德式军事训练,两者皆具方可算是真正的德械师!

但是,事实上国军中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德械师,原因也很简单,人家德国自己也需要武器装备,所以不可能优先满足国军。此外,德国的经济和生产能力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好,否则也不会那么迫切地为了摆脱经济困境和社会矛盾去发动二战了。所以,德国可以给国军提供军事援助,但是这个过程会分步骤完成。当然,所谓的援助也不可能是免费的。

因此,军队德械化并不是每个部队都能享受的。



我们知道蒋介石是靠着黄埔军校起家的,所以对军校自然特别厚爱,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也因为蒋的厚爱得以优先进行德械化,教导总队也是德械化程度最高的部队,但是6个团中也只有3个团装备了德制毛瑟步枪,另外3个团仍然装备仿德制毛瑟的中正式步枪。

除了中央军校教导总队,能够优先享受德械化的部队则是87师、88师和36师,这三个师脱胎于蒋介石的警卫部队,但是它们的德械化程度却比不上教导总队。即使如此,87、88、36三师仍然成了蒋介石手上早期的王牌德械师。

87、88、36三个德械师的基本人员编制约为1.4万人,步枪是进口德制1924年式毛瑟步枪或者中正式,轻机枪也多是仿造的捷克式ZB26,重机枪则是二四式仿马克沁水冷机枪,手枪以被称为“盒子炮”、“驳壳枪”的德制毛瑟C96为主。

所以,更准确的叫法或许应该是“德式师”,不是“德械师”。

1938年5月,德国停止对国民政府的军事援助,国军的德械化也由此陷入停滞状态。



蒋介石视为王牌军的德械师战斗力如何?

事实上,对于德械化部队指挥官的任命,蒋介石多少有点所托非人,比如教导总队的总队长桂永清,又比如88师师长孙元良。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德械师作为主力部队上了战场,但是在1937年10月5日到10月9日这5天的时间里,德械师竟然伤亡过半,简直让人不敢想象。诚然,他们在淞沪会战中浴血奋战,为国牺牲,但是在这惨重的伤亡背后又透露着什么呢?

国军的德械师虽然不是真正的“德械师”,但是毕竟在武器装备去仍然优于杂牌军,战斗力虽然比不上日军,但是也不是很差,可是多数在日军面前却如同泡沫,实在让人无奈。

所谓“好马配好鞍”,这军队不管再怎么好,你也得有好的指挥官呀!

否则纵使有劲儿,你也无处使了。



桂永清带着教导总队参加南京保卫战,他的表现是很难让人满意的。

桂永清这人有什么本事?他可会拍蒋介石的马屁了,“德国出了一个希特勒,使德国复兴。中国有了我们蒋校长,只要大家一致拥护,中国必可复兴。”所以,曾经被判过死刑、被撤了职的桂永清又得到了蒋介石的重用,后来还当上了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总队长。

谁都知道南京守不住,所以留在南京的桂永清也是整天提心吊胆,等到撤退的命令终于下达后,他立刻迫不及待地去邀请参谋长邱清泉一起撤退,说白了便是跑路,还是扔下自己的军队不管不顾的跑路!邱清泉鄙视这种行为,视为耻辱,所以没有跟着桂永清跑路。

在战场上,一个为了逃命而不顾自己的部队的指挥官能带出什么好兵?即使是好兵,他又能发挥好兵的几分力?



蒋介石让孙元良当88师师长也是个败笔,孙元良不管带什么部队都没有辱没他“飞将军”的威名。

孙元良这位“兔子将军”打起战来,跑的比兔子还快!

在南京保卫战中,孙元良的88师负责守卫雨花台,结果雨花台刚刚被攻破,这厮便抛下军队想要偷偷地渡江逃跑,当时甚至连撤令也没有下达,最后还是宋希濂拿枪顶着他的脑袋给“劝”回去的。孙元良被“劝”回去继续指挥作战,但是心思也不在指挥作战上,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逃跑,结果撤令刚下,孙元良立马化身为难民藏身在难民营中,然后在德国人拉贝的帮助下顺利逃脱。

让孙元良这种货色当师长,岂不是坑了整个88师?

9

我要泼个冷水,严格来说,国军并没有什么“德械师”,所谓“德械师”不过是今天军事迷的一种说法。抗战初期特别是淞沪会战,留下许多珍贵老照片,国军头戴德国M35钢盔的那种尤其令人耳目一新。实际上当时完全装备德国武器的部队是不存在的,不是说戴上一顶德国钢盔就是“德械师”,战时国军哪支部队自诩过“德械师”?我印象中是没有的。

全面抗战开始之前,常期接受德国军事顾问训练的部队是有一些,其中又以第87、第88、第36师及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最为系统。其他如第1、第2、第3、第4、第11、第14、第25、第89师,有时也有德国军事顾问帮助指导,但谈不上系统化。

还有就是这些部队装备仍以国产兵器为主,比如中正式步枪、仿捷克式轻机枪、仿马克泌重机枪、八二迫击炮,基本上均为金陵、上海、巩县、汉阳兵工厂制造。德国兵器使用很少,有些团直属小炮连装备苏鲁通20毫米机关炮,可以算是德国产品(瑞士制造),有些师直属战防炮连装备德国37毫米反坦克炮,但数量很少。

另外,陆甲装甲兵团战车营有一个连拥有德国1号坦克十几辆,炮兵第10、第14团拥有德国莱茵金属150毫米榴弹炮48门,炮兵第11、第13团拥有德国105毫米榴弹炮40门,江阴要塞拥有一些德国88毫米炮,但这些都是特殊兵种,并非师级步兵战斗单位。

要说以上提到的“德械师”战斗力如何,我认为还是可以的。抗日战争防御阶段,历经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包括“德械师”在内的中央军在各个战场都起到了骨干作用。比如名扬四海的四行仓库“八百壮士”就来自第88师。
如果全面抗战能够再推迟两年,或许国民政府可能出现严格意义上的“德械师”,毕竟那个时候的中德军事贸易正在高速发展,海军甚至还订购了德国潜艇。但是,历史没有如果。随着中日全面开打,中德外交关系也就断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