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我是白龙赤子,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土木堡之变”发生于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它是明代自建立以来面临的最大的边疆危机,明英宗朱祁镇也被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抓走,让中原王朝的颜面尽失!接着,出现了于谦所领导的北京保卫战,守住了京城,为明朝的翻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于谦后面也被关进了监狱。总之,在明朝建立以来,从来没有皇帝被掳走的事情,这种事情的发生让人瞋目结舌!在大家的印象中,此时的明朝经过了太祖朱元璋、成组朱棣的努力国家实力达到了鼎盛,可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下面我将逐一分析。
王振专权
王振,山西蔚县(今河北蔚县)人。王振进宫前,据说是一位老师。他进宫的原因就是要摆脱基层,走向上流社会。这一点可以从他进宫的经过看出来,其他太监进宫是因为家里没有吃、没有穿的,所以小时候就被迫做太监了。但是,这个王振有些奇葩,他进宫完全出于自愿,并且走流程的时候也是自己动手的,真让人不得不“佩服”!王振进宫后由于心中“伟大的抱负”,赢得了成祖朱棣的喜爱,又因为他有着其他太监所没有的本事——识字。所以王振就理所当然地当上了小孩儿朱祁镇的“近侍”(保姆兼老师),这个小孩就是以后的明英宗朱祁镇。朱祁镇继位之后,王振掌管了明代太监的最高权力机构——司礼监,从此权势熏天。正统十四年(1449)怂恿朱祁镇北征,从此酿成大祸。
蒙古瓦剌部的崛起
当然,对于“土木堡之变”这么重大的历史问题,也不能把原因全部怪在大太监王振的身上。因为马克思老人家告诉我们,分析事物原因的时候也要注重其外在因素。此时的蒙古势力,属瓦剌部最强,而且瓦剌部凭借其精锐的军队和杰出的领袖也先,又一次统一了蒙古高原,这在蒙古高原的历史上是少见的。因为这一地区长期处于逐水草而居的分裂状态。同时,也先当上领袖之后也拿下了西域难啃的骨头哈密卫,这是明朝想得到却得不到的地方,可见此时蒙古瓦剌部的强大。
英宗朱祁镇的决策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废宰相、权归六部”,使皇帝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加强。试问,在大明朝还有谁的权力能和皇帝相提并论?应该没有吧!人们在分析“土木堡之变”的过程中喜欢将主要的责任推向大太监王振。在这儿,我们是否想过明英宗朱祁镇的责任?他作为当时国家拥有最高权力的人,掌握着巨大的话语权,如果他不同意王振会硬拉着他去亲征?这恐怕还需深入探讨。
士大夫的责任
在我看来,明朝前中期的士大夫缺乏宋代士人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忧而忧”的高远志向,当然后期的东林党就是另一说了。也可能有人会说这时有于谦啊!他也是为国为民!但是,我认为当时这样的人太少了!毕竟独木难支,孤掌难鸣啊!如果当时有更多的士大夫站出来,结局会好点儿吧!
结语
“土木堡之变”的发生看似偶然,实则与明朝宦官专权、北部边疆民族的强大和皇帝朱祁镇本人有着更深层次的关系。我们在看到王振权势熏天的同时,也要看到他所依附的权力,这个权力就是古代世界至高无上的皇权,所以王振才会为所欲为。另外,也要看到同时期蒙古势力瓦剌部的强大和明朝士人风气的重要性,这二者也成为“土木堡之变”爆发的主要因素。
感谢阅读!欢迎在评论区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