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邹鲁圣地,

孔孟之乡,

克已复礼,

五岳独尊。

最佳贡献者
2

孔孟之乡

礼仪之邦

根深蒂固

3

孔圣人的故乡

4

为什么感觉山东人的礼仪这么丰富?仪式感这么强?西周,实行的是诸侯国的制度,称为“封邦建国”之策。周武王建立周朝后,以藩屏周的分封制。就是周朝的统治者把土地分封给亲属、功臣或前朝遗贵,这些人在封地上成立诸侯国,要履行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以及缴纳贡赋、定期朝觐等义务。

西周初建时,东部沿海地区的殷人和东夷人势力强大,屡次发生叛乱。周公东征,平定武庚和商奄叛乱之后,周王便将两个最得力的人物——周公和姜子牙分别封于商奄和薄姑旧地,封吕尚于齐,封周公旦于鲁,建立鲁国和齐国,以镇抚东方殷人和夷人。

其它还有曹、滕、卫等诸国,紫陌在这里就不多介绍其它诸侯国了。在先秦之前,山东是齐国和鲁国的属地,故而别名齐鲁。

鲁国是周公的封地,由于当时周公要留在镐京辅佐周成王,由其子伯禽代为赴任,建立鲁国,定都曲阜。鲁国统治的核心区域在今山东省的济宁、泰安、菏泽等地。伯禽是周武王的侄子,是同姓分封之地。圣地的原因相信大家就很清楚了。


在先秦时期之前的齐国是“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但从周礼传播角度讲,鲁国的影响力是高于齐国的。鲁国是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更有历史厚重感。


春秋时期,鲁国是唯一一个把周礼完整继承下来的国家。当时,如果谁想学习周礼、恢复周礼,只能去鲁国。鲁国融合周文化与东方文化,是著名的礼仪之邦。

山东是儒家创始人、教育家,鲁国人,孔子的故乡,而儒家最注重的就是礼仪!他带弟子周游列国,并有著作《论语》。为我国文化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儒家思想自建立以来适用至今,谦逊上进的孔圣人被赋予了高度的评价。山东人生活在孔孟之乡,受到了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的熏陶,一直都深以为荣,作为一个大省逐渐成为了“礼仪之邦”,而这也正是山东人重视礼仪的缘故。

儒家文化,孔孟之道广为流传,受到世人的尊崇,而曲阜作为孔子故里,就是山东的一处文化名城。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历朝历代对于曲阜,也就是孔子后人多有封赏,一直到宋朝时期被尊为衍圣公,地位非常高。在此之后,孔子后人衍圣公一脉繁衍生息,并且逐渐成为了曲阜的一个代表。人们为了纪念孔子,修建了曲阜孔庙。孔庙建筑规模宏大,时间久远,历代人不断修整完善。至今,孔庙广受中外游客的欢迎。国人祭拜先师,重温文化,每年孔庙都举办大型文化节。来参观的游客比肩接踵。


齐国在文化方面重视的是汇聚百家。还有山东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流派儒家的发源地,是思想家孔子的故乡,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家学派对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王朝乃至现在,影响都十分深远。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山东是古代文化的中心。这里曾产生过许多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而山东的名言名句更是数不胜数。在学术思想方面,有孔子 、孟子、颜子、曾子、墨子、荀子、庄子、郑玄、仲长统等人。他们的思想、理论、智慧和学术成就, 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封禅,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即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最隆重的大型典礼。


秦始皇就是登泰山封禅的第一位帝王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加强中央封建集权的统治,多次进行全国性的巡视。在巡视中,他以封禅为旗号,于公元前219年登泰山。秦始皇登泰山举行封禅仪式,是有来历的。在古代,人们在泰山上堆士为坛,在坛上祭祀天神,报答天神的功绩,叫做“封”;在泰山下的净地上祭祀地神,报答地神的功绩,叫做“禅”。

古人认为,皇帝乃天地之子,是奉天命来统治臣民百姓的,因此,在改朝换代之后,或者某帝王以为治功显赫,都可以也应该到泰山封禅,告太平于天地,告成功于天地,以答谢天地的恩泽。千百年来,历代帝王都对泰山顶礼膜拜,曾有七十二位帝王登泰山封禅以祈求江山稳固、国泰民安。上行下效的礼仪文化一直在深深影响着山东人的思想。


可以说历史上丰厚的文化资源,是山东人重视礼仪的根本原因。

5

山东人注重礼仪,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称呼。到山东来的外地人,会发现山东的酒桌礼仪丝毫不马虎,座次、敬酒顺序、祝酒辞……每样都不能少,而且喝酒时似乎有“喝不倒不算完”的架势,为什么会这样呢?

1、酒最初是祭祀之用,饮用讲究礼仪

酒在中国诞生后,长久以来都作为祭祀之用,上敬天地,下敬先祖。在祭祀中,酒也是用来敬奉佳宾贵客的必备。正因为酒具有这种特殊的属性,因此也同步产生了酒礼、酒德。如果有人不遵守,不仅是无礼之举让人唾弃,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

喝酒时似乎有“喝不倒不算完”的架势

历史上不遵酒礼而被杀的当推汉将灌夫。灌夫刚强直爽,酒后常失德。汉丞相田蚡娶妻设宴,灌夫酒席上失礼,被田蚡弹劾以不敬罪杀头。尽管田蚡、灌夫早有矛盾,所谓酒后不敬只是借口,但灌夫之死的导火索确实是因为不遵酒礼、酒德。

所以在山东的酒桌上,会常听到有人说诸如“我不给你打酒官司……”之类的话。为何喝酒还能同“官司”二字牵扯上呢?正是因为喝酒要有仪式感,有庄严、肃穆的要求,喝错了很失礼,也很无德,而无德之人自然会惹来祸害和官司。

2、酒礼、酒德起源于儒家

儒家师法周礼,因此有很多著述专门提到了喝酒的礼仪。在上千年的历史发展,这些著述不仅为儒家子弟所熟知,而且也成为一种社会公德。在儒家十三经之一的《仪礼》中就专门讲述了饮酒的礼仪,比如规定如下:

酒礼、酒德起源于儒家

之一、主宾等人四面对坐,象征四季。为表示尊敬,宾客坐在西北席位上,主人坐于东南席位。

之二、主人宾客献酒食,先献脯酸,宾取脯酿祭先人;再次献酒,宾取酒祭先人,后尝菜品,表示敬意,再次喝一口酒,表示接受献酒之礼。

之三、饮酒时60岁的人三个菜,70岁的四个菜,80岁的五个菜,90岁的六个菜。

之四、入席后主人酌酒献宾,宾回敬主人,主人斟酒自饮后再斟酒劝宾饮下。

之五、喝酒中,可设立司正监酒。按年龄大小,酒菜上来后彼此劝酒,不计其数,尽兴为止。饮酒时间的掌握,以早上不耽误早朝、晚上不耽误办事为原则。

山东人讲究喝酒要有仪式感

《仪礼》还指明,饮酒要宾客贵贱分明,招待规格高低清楚,长幼皆被恩泽,不能遗漏,喝酒要痛快又井然有序。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后,很多礼仪已不被人所遵守。以至于汉朝成立后,刘邦专门请来儒家子弟开办“培训班”,身体力行去学习。

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曾发生过至少5起大规模的北人南渡大移民,这也是中原礼仪文化传播的过程。虽然有些礼仪已散失,但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山东人始终坚守着许多传统,酒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3、山东人酒文化实为历史传承

知道上述的前提,再来看山东人在酒桌上的礼仪,就知道这其实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比如在山东喝酒,要有席位差别,以此标明宾主双方身份;要喝够,所谓“不计其数,尽兴为止”;要根据年龄大小依次敬酒;要有祝酒辞……

也不要太过讲究喝酒的规矩

有人认为,山东人喝酒讲规矩是陋习,其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解。也是对酒实为礼仪载体、社交载体的认识不足。当然,太过讲究喝酒的礼仪和规矩,容易让人尤其是年轻人反感,所以在非正式场合下,大家喝酒还是要轻松自然一些好。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