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甲骨文的发现,给中国的史学家出了个难题。



在甲骨文发现之前,中国的远古历史不仅不被国外史学界认可,甚至中国自己人都在否认,疑古派代表人物有顾颉刚和胡适。胡适:“东周以前无一字可信”。顾颉刚:“夏商周是全不可信的,中华五千年是胡说八道”。而司马迁的《史记》,更被说的一文不值。

甲骨文的横空出世,不仅让商朝得到了国内外史学界的认可,而且让质疑《史记》的学者闭上了嘴。



但令史学家哭笑不得的是:证明了商朝存在的甲骨文,却也同样证明了夏朝的不存在。

因为在甲骨文里,不仅是没找到夏朝,连夏这个字都没有。

1:首先就是甲骨文里面根本连夏这个字都还没发明,夏这个字是一直到周初才发明出现,怎么可能有人拿根本还没发明的字来替自己朝代命名的。

2:那会不会是夏人商人对夏朝的称呼不是夏而是其他?比如冬,春等,很不幸的是,甲骨文里面根本找不出能和夏朝类比的朝代。



3:甲骨文里面既然连夏字都没有,当然没有任何夏朝的纪载,出现了只有周人知道夏朝,而推翻夏朝的商人却不知道夏朝的怪事。

4:商最早的先主也找不到任何说他们在夏朝当官的事迹,相反的,他们都早已称王,比方说比较出名的王亥,史记里说王亥是夏臣,但在甲骨文里面,王亥就是个王,而且是最伟大的王之一,根本就不是任何人的臣子。



二里头考古队长许弘曾经主张考古要从史书中独立出来,给良渚文化敲锣打鼓的西方权威伦福儒也表示:考古不应该成为验证史书的工具。既然甲骨文连个夏字都没有,非要从中找出夏朝来可能是缘木求鱼了。

中华大地,史前的文化遗址是遍地开花,但奇怪的是,发现的商以前遗址和中国史书记载的根本就是两回事。挖出来的都是史书上没写的,史书上写的反而挖不到,二里头本身就是最好的例子。其他不管龙山文化,仰韶文化, 三星文化,良渚文化,中国史书上根本没记载,反而有写的尧舜禹夏根本挖不到。

最佳贡献者
2

商周甲骨文没有夏字,但有与夏朝有关的记载。

一、土方。《诗经》说:“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过去一般认为这是大禹用土治水的意思。不过在甲骨文中发现了“土方”这一部落。据卜辞,土方、鬼方是和殷商战争罪频繁的两个部族,郭沫若先生认为土方大概在今天山西北部,即夏朝被灭亡后的夏民族。有不少学者支持这种说法,但主流还是认为禹敷下土方是用土治水的意思,土方族是否和夏有关还存在疑问。

二、杞国。周代的杞国被认为是夏后,《史记·陈杞世家》说:“杞东楼公者,夏后禹之后苗裔也。殷时或封或绝。周武王克殷纣,求禹之后,得东楼公,封之于杞,以奉夏后氏祀。”这就说明杞国在商朝就存在了。而甲骨文有“杞侯”的记载。杞国和商国还有联姻,甲骨文有女子名叫“妇杞”。不过,在周代杞国似乎没有宋国享有宾礼的规格,被称“侯”甚至“子”,而不是像宋国固定称“公”。

综上,甲骨文确实有与夏朝有关的记载,一为土方、一为杞国,但这两个部族,是否就是夏朝后裔,仍然还存在一定疑问,所以并没有达成共识,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考古成果能够证明。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3

首先回答

甲骨文中没有夏朝的记载。或者即使有,但人们还不能认识那些文字。

有关甲骨文,学问很多,有兴趣者可分享我的三点业务认识。

一,甲骨文是商人记载自己家事的文字集成档案,它是记实的,这不同于当事人记录他看不见的历史典籍《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它不会有前朝(夏)的描述。就是商人本身,也没有自诩他们是一个朝代。“商朝”,也是后来的史学家命名的。

现在世界留存有13万片甲骨文,发现刻有4500个文字,目前只有1/3能够被辨认。人们还无法完整了解它蕴藏的丰富历史信息。

二,甲骨文记载的内容主要是商王室的占卜活动。它反映了商王迷信鬼神,星象、天气、收成、出行、伤病、婚嫁、生子、打猎、作战、祭祀等等,都要通过占卜问问鬼神为什么?宜不宜?再做出某种决定。这些内容以文字形式被刻在甲骨上,称为“卜辞”。

后人对甲骨文的研究,有两项公认重大成果。

①,甲骨片上出现商王的名字,与千年以后《史记》记载的相符,验证了《史记》的伟大和真实。

②,甲骨文记载了商王武丁的一位妻子妇好,是古中国杰出的政治和军事家,享有崇高地位。

3000多年后,人们明白无误地发现了她的墓穴,出土了代表她尊贵身份的大量青铜文物,果然了得,让人对商朝肃然起敬!

三,今天对甲骨文的更多研究,更多在甲骨文造字本身,它是中国古汉语的雏形,体现了“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特点,是古中国人智慧的结晶。作为当今世界仍在最多人口中使用的文字,当然值得继承和发扬。

4

真有。且听我慢慢往下说。

我手头有一本书,叫《殷墟卜辞综述》,里面对甲骨的研究有较为详尽的论述。我翻了几遍,也没有寻到夏朝的踪迹。

我先看的甲骨刻辞的内容。

甲骨文有一部分是占卜用的,而另一部分是无关占卜的。其中,卜辞分为六类,祭祀、天时、年成、征伐、王事、旬夕。祭祀就是对先祖和自然神的祭祀与求告。天时包括风雨水及天灾等。年成就是收成好坏。征伐就是与方国的战争交涉。王事包括天猎、游止、疾病、生子等。旬夕就是未来几天运气如何。

这本书里还提到了商的年代,

从盘庚开始,分为五期,盘庚、小辛、小乙、武丁为第一期;祖庚祖甲为第二期;廪辛、康丁为第三期;帝乙、帝辛为第四期。

再说年代,这是我们抱希望的地点,陈梦家先生是这么说的

(1)成汤伐桀到盘庚迁殷的年数——商的积年
(2)庚庚迁殷到帝辛亡的年数——殷积年
(3)成汤伐桀到帝辛亡的总年数——商殷的积年
(4)各王在位的年数

现在根据甲骨文,可靠的记载只有(2),而(1)(3)是我们想知道的。而这里也就包括了夏灭亡的时间。根据《左传》《孟子》和《鲁世家》可以推算出西周的积年为257年。另外平王东迁为公元前770年,那么西周元年就是两者相加的1027年。盘庚迁殷到纣王的总年数,也仅见于《竹书纪年》为273年。这样迁殷的时间为前1300年。那么最后,商的积年就很关键了。那么史书有记载吗?有的。《竹书纪年》中提到了,“汤灭夏以至于受二十九王用岁四百九十六年”《易纬稽览图》也说殷四百九十六年。另外,《孟子》说,由汤到于文王五百有余岁。《左传》鼎迁于商,载祀六百。《谯周古史考》殷凡三十一世六百有余岁。那么谁说的对呢,我们还是采纳600年。这样,公元前1600为商代的开始。

这样说了半天,商灭夏年代也是我们根据史书推测来的。而甲骨文没有涉及。

那么再具体说夏吧。《竹书纪年》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太平御览》自禹至桀十七世。《禹纬稽览图》禹四百三十一年。《帝王世系》自禹至桀并数有穷凡十九王合四百三十二年。这样,1600+432=2032,为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为夏的开始。史书有夏的记载,但独独甲骨文不见。

我们再说方国地理。

有几个地方值得注意,一是迁都。有三段:契至汤八迁,盘庚以前五迁,盘庚以后的迁徙。有前八后五之说。再说殷这种说法。从卜辞记载来看,殷人自始至终都称为商而不自称殷的。在周初的铜器中才称为殷。起先叫衣,后来才定为殷。衣是卜辞中的一个小地名。

再说武丁征伐的方国。

有方、这个方很可疑。卜辞中 多次出现。陈梦家说,方所出之地为曰唐曰榆曰涂,皆在今山西中部和南部。据《左传》昭元大夏、唐是晋唐叔虞的封地,定四称之为夏虚。还有一种说法夏本纪索隐,按世本豕韦,防姓。另外还有土方邛方鬼方亘方羌方等等。我们再说说羌,这是游牧民族。地区在晋南,或太行山区域。在这里,陈梦家说,由于作为牺牲的事实以及羌方地望的推测,羌可能与夏后氏为同姓之族是有关系的。理由有1.夏民族奉禹为始祖,而六国年表序曰禹兴于西羌方。2.夏为姒姓,姒字从以,而以、台古本一字。诗生民谓后稷有台家姓。3.后汉书西羌传有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

再者,汉代的羌尚有披发左衽的习俗,处于原始社会之中,而应该说另外一支,到了夏周时期已进入高级形式,也是可能的。也就是说,夏来源于此,来源于羌方。那么,商革夏命,因此,俘虏其子民为奴隶并作为主要的人牲,也是有道理的。有殷代的奴隶中,他们是最低级的。不用耕作,而大部分用于与牛羊同样的祭品。

后面还有很多的讨伐之国。如晋南诸国,如周。 卜辞中,只有武丁时代有讨伐周的记录。以后不再出现。武丁后,还进行过多次对多方讨伐,乙辛时代有人方孟方。

总之,自盘庚以来的殷代,商主要范围在河南;在此以前,偏于山东省。在武丁卜辞中,这些多方与诸国,尤其是与商王国为敌的方国,多在晋南。他们和商王国的王都及田猎区以太行 山为界。在山的东面,有若干个商王国的诸侯。在太行山以西的黄土高原上,是夏周两族的发源地。自武丁至文丁,殷的主要敌人就 在这里。这些部族有些过着原始的生活,即以后称为北戎南蛮赤狄的。有些则混和不同程度的中原文化,社会进入了高一级的形式。如姜姓的夏,姜氏之戎,羌;芈姓的楚,蛮方,戎蛮子;隗姓的,鬼方,狄;允姓的,猃狁。

最后,我们说,殷墟卜辞中真有夏朝有关的记载。那就是在羌方中。

5

诚邀,如题。这个问题有点意思,众所周知,欧美学者对于中国的夏朝一直持怀疑态度,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夏朝的遗址还未找到,有关于夏朝的记录也很不完整,甚至于连记录夏朝的《山海经》《竹书纪年》等书的可靠与否也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而甲骨文是盛行于夏朝之后的商朝文字,于是小编不禁要问,甲骨文上有与夏朝有关的记载吗?

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虽然史学界有一些大拿,譬如李元星老先生,从汉字结构要素形、音、义、法四个方面考证了殷墟甲骨文中古夏字的存在。但是包含罗振玉、王国维这样的大学识家在内均认为甲骨文中无夏字,而那些甲骨文中的尚未被确认的字中有没有古代夏朝的记载,这个目前就不得而知了。

于是疑问就来了,按照史书记载,成汤伐夏而得天下,为何商朝甲骨文会没有夏朝的记载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因为甲骨文是商代的, 首要记载的东西也是其时的一些事情, 比如战役, 祭祀等, 其时文字的运用不像现在那么普遍,而且是刻在龟甲上的文字才能流传至今,商人用龟甲主要是用来占卜,这上面没有夏朝的事情也是可以理解的嘛。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6

现在网上相信大家都看过一个观点,那就是外国是不承认中国的夏朝存在的,因为夏朝是没有任何的文字记载和考古发现的,外国讲究的是需要实事的证据才能相信,一开始他们也是不相信商的存在的,但是直到甲骨文的发现,让怀疑商朝的人闭嘴了,但是到目前为止有关夏朝的记载和文物确实是没有的。

可以肯定的说在甲骨文里面是没有任何关于夏朝的记载的,因为在这个时候夏这个字都还没有出现。所以不存在记录夏朝的事,而且甲骨文的出现只是验证了商的存在,甲骨文主要流行就是在商周时期,但是对于他的研究发现,甲骨文记载的大部分都是祭祀占卜之类的,对于商朝王室和军事,经济,社会等等方面的记载是非常少的。

但是在司马迁的《史记》却是记载了夏朝的,有专门的《史记·夏本纪》里面详细记载了夏朝世袭,这个和商朝的《殷本纪》记录是差不多的,所以说在司马迁认为夏朝肯定是存在的。在中国也一直都是认为夏朝存在的。1996年的时候,国家在“九五”科技重点攻关项目中,组织历史、考古、古文字、历史地理甚至天文学等多个领域的一百余名科学家,启动了一项“夏商周断代工程”,目的就是为了研究和排定夏商周时期的确切年代,研究夏朝是否真实存在。

虽然说没有考古发现和文字记载,但是这些学者也是取得了一些成果的,比如从陶土,陶俑等等推算出夏朝的存在。

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终有一天一定会证实夏朝是存在的,让那些质疑的人闭上嘴的。

7

夏朝乃是有史记载的首个世袭制朝代,由于年代久远,关于它的记载极为少见。也正因为此,夏朝存在的真实性一向备受争议。甲骨文已经初步具备文字雏形,是我国公认最早的汉字。那么,最早的文字中是否能发现夏朝存在的蛛丝马迹呢?

殷墟是绝大多数甲骨文的发掘地,它们多是商朝统治者占卜所用。这些甲骨文从商代持续到西周早期。甲骨文上的字数虽然不多,但却内容庞杂。从政治、军事到天文、历法,几乎都有记载。但是令人惋惜的是,甲骨文多为占卜而刻,所记载也多是当时之事,并不涉及前朝往事。已知最早的甲骨文距今3500年以上,虽然稍早于殷墟甲骨文时期,但也属于商朝。因而,甲骨文中并未有关于夏朝的记载。

为何甲骨文中没有关于夏朝的记载呢?首先,这与朝代特色息息相关,商朝对鬼神一事极为迷信。商朝对于鬼神的推崇是自上而下的,商王自称为群巫之长。此举虽然有借宗教迷信维持统治的嫌疑,但也可以窥见古人普遍的鬼神观念。如此一来,用甲骨占卜也就在情理之中。商朝的大事小情几乎都要仰赖于占卜。无论是对外战争,还是农业收成,都要进行占卜。实际上,甲骨文便是卜辞,它记载了所问之事和占卜结果。相较之下,夏朝虽然也有迷信思想,但却远远不如商朝,自然也就不需要用甲骨文求神问鬼。除此之外,有史记载,夏朝的文字乃是夏篆,并未使用甲骨文。

甲骨文距今实在太过遥远,即使其中有关于夏朝的记载也难以辨认。其一,纵然我国学者对甲骨文已钻研多年,但尚有文字无法辨认。据统计,已经出土的甲骨有十五余万片,其上刻有4500字,但是认出的仅有2000字左右,尚不足一半。甲骨文距今久远,又多是象形文字,要认出甲骨文并加以求证并非易事。其二,已认出的文字中有些意义难以理解,无法确认其与夏朝是否有关。甲骨文中曾经发现“土方“二字,郭沫若认为”土方“所指的就是夏民族。在《商颂》中曾记载”禹敷下土方“,但仅凭此推断仍然让人难以信服。因而,此说法学界多不认可。

许多甲骨已被作为药材使用,即使其中有关于夏朝的记载,也再难寻回。清代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偶然间发现一味药材,名为龙骨。龙骨上刻有图案,而且许多图案有相似之处。王懿荣研究良久,认定这是一种古代文字,这才大批量收购龙骨。实际上,龙骨本是远古哺乳动物骨骼化石,可以入药。后来,甲骨代替龙骨作为药用,王懿荣发现的便是甲骨。安阳一带常有人贩卖甲骨入药,因而许多甲骨文已经丢失,其上可能有关于夏朝的记载,但是也无迹可寻了。

甲骨文中并未有关于夏朝的记载,但是出土的陶器青铜器等已经证实了夏朝的存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文物的出土,夏朝的历史也会更加被人们所了解。

8

殷墟甲骨文为何只有273年的遗存?甲骨文伴随华夏文明的启蒙期

(作者:赵辉)随着1899年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中国历史传说中的商朝就此走入现实,使得中国的信使时间提前了五百多年,中华被确认的文明史也上推至3600年前。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殷墟甲骨文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因出土于殷墟而称为殷商甲骨文。殷商文化具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饮酒及敬鬼神;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殷商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商朝的人大都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问,有些占卜的内容有些关于天气,有些是农作收成,也有问病痛、早生贵子的,而打猎、作战、祭祀等大事,更是需要卜问。在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据统计单字约 4500个,迄今已释读出的字只有2000个左右,被认为为殷商时期所产生、形成,成为成熟的完整文字系统。

作为中国夏商周三代起始的夏朝,因为至今没有发现夏朝国都的遗址,没有发现代表夏朝文明的文字,没有发现代表夏朝统一王权管理的金属货币,而不被国内的疑古派史学家与国际历史研究者所认可。

作为中国成熟文字系统起始的甲骨文,难道只是在商朝五百多年时期,从产生、到发展、至成熟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司马迁在《史记·七十列传·龟策列传》如下记载:

太史公曰: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记已。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穀之筮吉故周王。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

蛮夷氐羌虽无君臣之序,亦有决疑之卜。或以金石,或以草木,国不同俗。然皆可以战伐攻击,推兵求胜,各信其神,以知来事。

略闻夏殷欲卜者,乃取蓍龟,已则弃去之,以为龟藏则不灵,蓍久则不神。至周室之卜官,常宝藏蓍龟;又其大小先後,各有所尚,要其归等耳。或以为圣王遭事无不定,决疑无不见,其设稽神求问之道者,以为後世衰微,愚不师智,人各自安,化分为百室,道散而无垠,故推归之至微,要絜於精神也。

余至江南,观其行事,问其长老,云龟千岁乃游莲叶之上,蓍百茎共一根。又其所生,兽无虎狼,草无毒螫。江傍家人常畜龟饮食之,以为能导引致气,有益於助衰养老,岂不信哉!

闻古五帝、三王发动举事,必先决蓍龟。

司马迁年轻时曾游历江淮,对江淮地区的习俗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在《史记》中专门著有“龟策列传”,详细记述蓍龟占卜的相关历史与事件。从中我们了解到,以蓍龟进行占卜的传统,为江淮地区历史悠久的习俗。以至于蓍龟占卜活动,成为夏商周三代王室行使王权管理的最重要方法。这种蓍龟占卜管理模式的形成,背后隐藏有什么地域文化与文化传承性呢?

从司马迁《史记》的记载中,我们清楚地了解到,商朝文化与夏朝文化一脉相承,周朝礼乐完全传承于夏朝礼乐。那么,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或观点,殷商朝的以蓍龟占卜来决定国家大事、生活、生产的文化,也完全来自于对夏朝文化的继承,而殷商甲骨文的继承与发展也离不开夏朝甲骨文的成果。换句话说,殷商甲骨文的前身就是夏朝甲骨文,夏朝同样具有一套完善体系的夏朝甲骨文。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明确告诉我们,夏商二代从事占卜的甲骨与甲骨文,在占卜后是不能收藏的,必须丢弃掉,否则占卜就不灵验了。这就是为什么能在殷墟出土大量甲骨文的原因;为什么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只存在盘庚迁都到商纣王灭亡的273年期间的记录,而无记载其他年代甲骨文的原因。

这也给我们的考古学们一个明确提示,对于商朝其他时期的商朝国都的确定,必需有甲骨文或甲骨的出土来进行佐证。商朝前期二百多年国都遗址的确定,如果没有甲骨文或甲骨的出土,是要打问号的;如果有甲骨文或甲骨的出土,其他条件不是很完善,其为商朝国都的可能性也极大。

将以上结论进行延伸,那么对于夏朝国都的寻找与确立,也离不开甲骨文或甲骨发现的决定作用。对于夏朝国都的寻找范围,结合江淮地区蓍龟占卜历史悠久的传统习俗与夏商二代王室的蓍龟占卜文化来看,作为商朝前期的夏朝国都,在江淮地区的可能性极大,而不是在传统历史理念的黄河流域。

对蓍龟占卜习俗产生的起始年代,在此就不得不阐述一下,近年在涂山地区淮河北岸四公里处发现的蚌埠淮上区发现的双墩文化遗址。双墩文化遗址,考古确定的年代距今为7300年前,在高出地面数米的土墩上,出土发现了大量的带刻画字符的陶器,以及大量的龟骨与兽骨。龟骨与兽骨因年代久远,腐蚀风化严重,无法确定龟甲上是否有刻画符号,但陶器上发现的刻画字符有六百多个。这六百多个符号分为三大类:动物形、植物形、其他形,这些都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而殷商甲骨文记述的内容,除了和商朝王室有关的事务外,与人们的生活生产相关的蓍龟占卜也是主要内容,其与双墩文化遗址出土的刻画符号内容有着很多相同之处。

如果我们进行大胆推论的话,7300年的双墩文化遗址,就是远古时期淮河流域地区人们的一个蓍龟占卜的祭祀台,那些刻画符号就是远古人们寄托希望的原始刻画符号。而3600年前的殷商蓍龟占卜的甲骨文,是进过三千多年发展后的,对双墩文化习俗的继承与传承。

在7300年前的双墩文化与3600年前殷商文化之间,4000年前的夏朝文化应是对双墩文化与殷商文化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即是对双墩文化的继承发展,也是殷商蓍龟占卜文化的前身。那么,夏朝必然有一个比较成熟的甲骨文来承载蓍龟占卜活动,夏朝国都也必然有一个如双墩文化遗址和殷墟甲骨文发现地类似的祭祀台。祭祀台中必然也有大量的甲骨或甲骨文,来显示夏朝近五百年曾经从事过的各种蓍龟占卜活动而遗留下来的痕迹。

通过以上阐述,可以形成几个基本观点与结论:殷商的甲骨文,绝不是商朝时期独立发展起来的,而是对夏朝甲骨文的传承与发展;夏朝也必然有与殷商甲骨文类同的夏朝甲骨文,并留存在某个尚未被发现的祭祀台厚土之下;双墩文化遗址是夏商蓍龟占卜文化的启蒙时期,其出土的刻画符号是甲骨文的前身,代表了祭祀者的个人身份或某种美好愿望;7300年前至3600年前是中华文字产生、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7300年前涂山北的双墩文化遗址与4000年前涂山南的“禹会诸侯”的禹会村禹会遗址,必然是一个文化传承关系,是同属于一个远古文化发展体系。(作者:赵辉)

9

从字源上来看,夏字最早只可查到秦公簋、阫伯罍、伯夏父鼎、仲夏父鬲等青铜器上出现。只有金文字,在甲骨文上是没有夏字出现。

《说文解字》解释:“夏,中国之人也。从夂从页从臼。臼,两手;夂,两足也。”

那么,甲骨文有没有有关夏民族的相关值得追踪的记录迹象?

回答是有的。

首先,甲骨文是有关方国的记录有很多,其中,对“土方”的记录非常多。按甲骨文相关记录,土方在殷商西北,从方位判断,土方就属于夏民族。且土与夏在古音发音同部,同属鱼部。

(一种关于商朝土方位置的标记地图)

土方之名也见于《诗经》和《楚辞》《尚书》。《尚书序》有“帝釐下土方”之句。《诗经》里的《商颂》之《长发》有“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的记载。禹与土方的关系及与夏的关系,非常明了。

到了殷商武丁时期,在土方唐地筑了大邑,加强了对这一带的监视和镇压,这在甲骨文上也有记录。有此记录后,甲骨文有关土方的记录才少了。

10

谢谢邀请,这也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借问答探讨一下。 甲骨文就是商朝的文字吗?难道商朝就没有别的文字载体吗?商朝尚鬼,甲骨文不过是商人占卜的工具。如果商人就是只用甲骨书写是不是感觉太可笑了,所以甲骨文对我们的商朝文化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已。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