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刘表好似是一个打酱油般的存在,感觉他并没有什么能力。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中,刘表是这样的:三国前期,刘表实力应该位列前三甲。刘表占据荆州9郡,在当时可说是天下最富庶的地区,治下人口达一百余万,。刘表更是在入驻荆州后很快掌握实权并组建了十余万的军队。所以实力肯定是不容置疑的。
荆襄九郡,控天下之腹,就是年龄大点,本意也有图霸中原之意。但估计开局太好,消磨了意志。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东汉末年时局动乱,乱世争雄,各方有实力的诸侯都在进行争霸战争。中原的曹操,河北的袁绍,江东的孙策,都称霸一方。中华大地上正进行着争霸战争。而刘表作为一方诸侯,也在按自己的方式发展。
刘表在荆州内政治理得还算可以,安抚流民,发展教育事业,把荆州发展得也算可圈可点。对于刘表这样的一方诸侯在治世来说绝对是个称职的官员。但生不逢时,黄巾之乱后群雄割据,有实力的都想一展身手,而刘表过于文弱,只知施行文治而忽略了武略,这就导致了荆州成了块香饽饽,谁都想来占有。
虽然刘表在刚到荆州时展现了一定的能力,联合荆州本地大族消灭了不听话的豪强势力,但统治手腕还是过于文弱,没有一争天下的雄心,导致了刘表势力一直龟缩在荆州一地,没有向外扩张。从而失去了争夺天下的能力。
当曹操与袁绍争霸天下时,刘表如郭嘉分析的一样,只知守成,不知开拓,以至于曹操无后顾之忧,打败了袁绍。后来曹操又南下,降伏了刘表的儿子刘琮,灭亡了刘表势力。这不得不说是刘表文弱造成的。
刘表虽然乱世不能争雄,但不能否认他具有一定的内政治理能力。关键还是在于在乱世争雄中用了错误的发展方式,导致刘表势力被灭。
总之,刘表文治大于武功,在治世是个能臣,但在乱世不适合生存。
1、刘表能猛龙过江,朝廷的任命状并不顶事,中庐蒯氏、襄阳蔡氏的支持才是关键。《三国志》记载,中庐蒯氏,是楚汉相争时著名谋士蒯彻(即蒯通)的后人,这位老兄曾帮助韩信灭齐,并苦口婆心劝他三分天下。韩信死后,他被大度的刘邦绕了一命,后来成了曹参的谋臣。蒯越也相当厉害,"深中足智,魁杰有雄姿。"被大将军何进征召后,他一看形势不对劲,很快跑到汝阳当官躲难。
2、蔡氏则是襄阳传统豪门,蔡瑁的姑母嫁于西汉朝廷太尉张温,称得上朝里有人。
刘表入荆州后,蒯越建议"治平者先仁义、治乱者先权谋",依靠自己的家族影响力,把不听话的几十个"宗贼"头领诱杀,并劝说占据襄阳的张虎、陈生归顺,手段极为凌厉狠辣;而蔡家则与刘表政治联姻,以实现对荆州的共治;并联合蒯氏,帮刘表争取到名望之士韩嵩等人的支持,将荆州本地士大夫阶层笼络在旗下。
可以这么理解:依靠荆州的地头蛇们,刘表已经实现了当地的管控;并且他们已经对当地的利益蛋糕进行了有效的划分。
平定荆州后,蒯越建议"治平者先仁义"、拉拢人心;而刘表本身就有"八俊"贤名,对搞些文学研究也是颇有兴趣。因此,他决心扯起仁义的大旗,在当时的乱世中占据制高点。
3、从理论上来说,刘表若能重用这些人才,个人事业很有可能更上一个台阶。但是很可惜,他并没有逐鹿天下的魄力。
看得出来,他是满足于一个割据南方的独立王国,坐观天下成败。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现有的本土门阀以及士大夫群体已足够外来人士,对现有利益格局进行重新划分,很容易引起反弹、造成不安定隐患。
4、说白了,中原士地区外来的士大夫在荆州,更多的是一种锦上添花的装裱作用,用来包装文化人刘表的仁义治理之道,与北方以武力相雄长的军阀们"差异化竞争"。只可惜在那个乱世,各方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刘表死后,他的雄厚家业、妻儿老小,很快沦为了他人的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