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事实永远留存在历史长河中,无人知晓。我们看到的都是被二次加工的信息。历史文献和考古是发掘历史的主要两个方式,但是他们一定符合真实吗?

《明史》记载朱元璋出身天有异象,红光满天,神仙托梦给他妈,随后怀孕生下朱元璋。这是正规官方史书,可信吗?

再看看考古,考古看上去更加客观,毕竟有实物在哪?但恰恰相反,考古主观性很大,就好比同一辆汽车,有的人看到了尺寸,有的人看品牌,有的人看价格。不同的人不同的观点。考古同样如此,比如挖掘土层判断年份,那么细微的差距没有定量标准谁又能保证谁的观点正确?

正如误差一样,即使测量手段再精密也无法得到真实误差。历史也是如此。即使你用无数多边形去拟合圆形,它依然是多边形。

最佳贡献者
2

前言: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我们通过学习和了解历史能够有效传承我们的文化,探索社会发展规律,吸取前人经验,更好的提升自我。那么我们如何来判断自己学习和看到的历史就是真实的呢?

一、文献法

人们通过查阅各种文献资料来佐证历史的真实性,同一件事情,如果很多文献里都记载的很清楚,时间,地点,相关人物没有什么出入,那么这件历史事情就是真实的。如果只有一处文献有记载,再也找不到其他的资料,那么真实性就可疑。如果找到的文献里关于时间,主要经过等关键因素出入很大的话,真实性也可疑。

二、考古法

人们通过发掘和研究古物等寻找科学证据来证明历史的真实性,例如一处有人物姓名的墓葬,发掘出的文物时间也对的上,就可以证明这个人物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等等。

总结:文献法是人们经常用的一种方法,信息化时代之下,文献资料的查阅上还是很方便的,常人也可以做到。考古法是一种直截了当的方法,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素养去从事,一般人用不了。

感谢大家阅读,欢迎大家评论,我是历史爱好者。

3

首先准确的理解和定义什么是“历史”,是回答该问题的前提。历史是人类在生活和生产实践过程中,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及对这些重要事件客观准确的记录。历史是具体时空下客观发生的,无论史官和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就铭记在那一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从浩瀚的史书中发现


从当时的生产生活状况中分析


从当时人的思维方式分析

只是,历史是当时的人书写记载的。既然是人,就会有时代的局限性,就会夹杂着人的主观情感。所以说,我们所看到的历史文字记载,是不那么客观的历史。我们现代人读历史的意义是:总结过去的经验,启迪我们的智慧,更好的指导我们现在的实践活动,少走弯路。俗话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就是此理!

历史有正史和野史之别。正史是指官方编写,以纪传体、编年体(如资治通鉴)、纪事本末体、政书体、国别体(战国策)、断代史(如汉书)、通史(如史记)为编撰体例的史书。野史是指民间编撰的历史,其大部分是根据传闻、神话等编写,有的具有真实性,而有的则有待考察。旧时私家编撰的史书,在正史不敢写的,野史会对它进行一些补充,可一定要进行逻辑论证以免功过论述不客观或表达个人意志。

个人觉得要判断出历史事实,就要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立体的全面的分析正史、野史的记载,以考古学发现为佐证,层层解开历史迷雾,辩证统一的探寻论证,这样才能更大限度的接近历史事实。

4

史实,即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历史事实。长期以来,基于历史认识过程中主、客观之间的不同关系,史学界对“历史事实”这个概念有不同的解释。以兰克为代表的客观主义史学家认为,史实是一种独立于历史学家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要求消除史学家评判史实的任何主观因素,如实直书;以狄尔泰为代表的主观主义史学家认为,客观的、真实的历史本身并不存在,史实是历史学家对过往历史的一种主观选择和精神呢创造;以爱德华·霍列特·卡尔为代表的史学家则认为,一方面史实离不开历史学家的解释,是其主观选择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不能否定史实具有客观性。而中国史学界对于历史事实认识有不同于西方学者的观点。第一种认识强调史实的客观性,认为“所谓历史事实是,指的是在一定时空中确曾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关于史实的认识涉及对其发生于何时何地、发生经过及规模、涉及事件的人物、身份等基本情况的核实、澄清与记录,而关于事件发生的因果、意义等问题则属于进一步的阐释,超出史实认识的范围”;第二种认识是从史实的主观性出发,认为“历史这种学问,可以说是完全主观的学问,而自然科学,大体上可以说是完全客观的学问”;第三种认识认为,“历史事实不是以自在状态存在着的一切关于过去的事实,其中不可避免地包含了认识主体的选择与解释,虽然这种选择与解释并不是随意的。因此,不存在没有解释的历史事实,也不存在没有历史事实的解释。历史事实本身就是认识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其实,将历史事实进行绝对客观或者绝对主观的划分都是片面的,较为合理的做法是将两者结合起来。

5

历史是一门古老的学问,编写历史也是一种悠久的艺术。谁都知道历史是什么,也就是说,人人都熟悉历史这个词,对它的含义都有明确的概念。一般说来,历史必须与生活在过去的人们的思想、行为打交道。人人也都懂得过去是什么。它就象我们越过的一片不平坦的原野,我们由于把它抛在身后,而产生一种舒适的感觉。人们往往难免有那种想法,即只消一转身就能回到已经走过的原野上。总之,我们通常认为历史学家所做的工作就是为了发现人们在过去所做的和所想的,所以他深入过去,探索过去,他的职责就是发现和陈述历史“事实”。

只要有人讲到“事实”,我们就感到头脑清楚了,这个词给人一种稳定的感觉。当我们说我们“认真考虑事实”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例如:当我们认真考虑关于的事实,或者电子从一个轨道跃进到另一个轨道的令人惊异的运动时,我们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历史也是这样。当历史学家与事实打交道时,感到很有把握。我们常常谈到“硬邦邦的事实”、“冷冰冰的事实”,谈到“无法查明事实”,并谈到把我们的叙述建立在“牢固的事实基础”上的必要性。通过这样谈论,历史事实似乎终于会成为某种象物质那样坚固的有实体的东西(我是指常识所说的物质,而不是指定义为“太空中一系列事件”的物质),象砖头和木块那样具有一定形状和明显固定轮廓的东西;因此我们就不难想象,当历史学家在往事中时,他如果不特别小心的话,就会在硬邦邦的事实面前碰痛他的脚。当然这是他自己的事情,也就是说,他承担着某种风险,因为他的职责就是要发掘事实,并把它们积累起来供人们使用。也许他自己会加以使用,但总而言之他必须把这些材料整理妥当,以便人们(也许是或经济学家)在某些事业中加以利用。

这些就是历史学家和其他人所使用的历史事实一词的一般含义(为了强调这一点,无疑有一点夸张扩但并不过分)。

6

人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历史事实的?一句话,还是历史事实。哲人言:读史能明志。《三国演义》开篇说,论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明初作者罗贯中根据东汉末年以前朝代分分合合的历史来总结三国分割的原因和必然合一归晋的结局。有人说这不是预见,而且后来人的总结,不希奇。预见也有啊。专家们发现这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人传人,马上提出判断:患者先隔离,接着提出封城,全国区域隔离,防止全国暴发。这就是预见。预先从何而来?就是从以往非典的历史,近代、古代的中国历史,外国的历史中来。例如明末清初天花瘟疫大流行,主要措施就是隔离。中世纪英国伦敦暴发大瘟疫鼠疫,死了数万人,一个商人患者从伦敦逃到中部的小镇,感染了人,人们纷纷要往北部逃,镇上有威望的牧师阻止了。由于数千人的镇民隔离了,英国北部就避免了瘟疫。现美国新冠疫情大暴发,感染80多万,死亡突破5万,远远超过中国的感染和死亡人数。恶果就在于大大冽冽的总统特朗普没有学习中国的防疫经验(还甩锅中国),没有从欧洲历史事实来判断疫情的经验教训。逻辑是从历史中总结出来的规律。譬如水流,水流有时会倒流,这是历史,但水终究会往低处流,这是逻辑。任何逆历史潮流的人必然要失败。

7

根据胜利者的需要

8

关于考证历史,先人已经提供了方法,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就曾经说过,考证历史,最重要的是考古发现,其次是历史文献。想要证明一个历史事件有,那很简单,找到一个两个考古发现或文献里面有记载就可以证明了,但是想证明一段历史没有,那一两个文献里没有记载是不能证明的,因为也许还有没出土或将要出土的文献有记载。有人对一个历史事件不感兴趣,他就不会记录在书籍里,如果后人看了这本书就说这个历史事件没有,那就太武断了。

考古发现是最能证明历史的,因为是当时的文物直接保留到现在,没有经过人为的修改。古人的文献大都是个人手工整理的,那就免不了受到当事人的好恶来取舍或是歪曲。再就是记录历史事件的人也许不是亲身经历的那件事,也是听人事后说的,那个传话的人也许会对事件再加工。举个例子吧,一个梁山好汉的故事,就有水浒传和平妖传两个相反的版本,如果水浒传这本书在清朝被全部销毁了,只留下平妖传,那么后人对梁山好汉的印象就不是现在这样了。

后人学历史,不要受一种思想或是学说引导,要公正的看待思考和学习。


9

实物和文献互相佐证,结论一致就说明历史是真实的。

10

正史,野史,实物相互佐证,才能还原真实的历史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