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谢@问答 邀请。

我是以史为鉴墨上桑,我来讲几个三国曹操的故事吧。

曹操不仅仅是统帅、战略家,在个人武力上也算的上是一方高手,史书中经常记载曹操:“手杀数人”。但是在曹操年轻的时候,并不是特别安分守己,反而经常干一些偷鸡摸狗的事情出来。



一、偷张让家

有一次,曹操偷偷混进中常侍张让卧室里,结果被张让发觉家里进贼了,于是家里的侍卫、仆人全部被喊起来抓贼。

曹操竟然手持兵器,打退侍卫,轻松就翻墙逃跑了。史载:“才武绝人,莫之能害。”

太祖尝私入中常侍张让室,让觉之;乃舞手戟於庭,逾垣而出。才武绝人,莫之能害。

二、偷新娘子

曹操和袁绍年轻时是狐朋狗友,两人经常干一些打着行侠仗义的名号做一些偷鸡摸狗的事情。

有一次一家人娶媳妇,曹操和袁绍打算偷新娘子。于是袁绍在外面冒充宾客,负责“声东”大喊:进贼啦!

等到主人家的宾客侍卫都跑出来找贼时,曹操混进新房把新娘子劫持了出来,和袁绍从小道跑了。

结果跑不远的地方灌木丛特别多,袁绍被困在里面出不来,想让曹操拉一把。结果曹操哈哈一笑,大喊一声:抢新娘子的贼在这里!然后就跑了。

袁绍被这一喊吓个半死,不知道哪来的劲一下子就挣脱了灌木丛,跟着曹操跑掉了。

三、袁绍报复曹操


袁绍和曹操虽然是狐朋狗友,但是互坑的次数也不少,有一次曹操好像把袁绍惹毛了。袁绍打算称曹操睡觉杀了曹操出气。

于是袁绍派人晚上的时候去杀曹操,这个杀手估计是个生手,进卧室就被曹操发现了。第一剑刺向曹操的时候出手角度低了,一剑刺空。

曹操觉的这哥们第二剑肯定要调整的高一点,于是就紧紧贴着床。果然,刺客第二剑又来了,还是没刺中曹操。


上面这几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从另一个角度讲述了曹操年轻时的一些轶事很有意思。

但是我对第三个故事存疑,毕竟这么蠢的刺客天底下真不好找。而且按照曹操的脾气,发现有人摸进来,早就手刃对方了。

我是以史为鉴墨上桑,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最佳贡献者
2

分享一个宋太祖后人为了讨好权臣,当众学狗叫的故事吧!


赵师睪,字从善,是宋太祖的八世孙,其父赵伯骕绘画造诣极高,善山水、人物,尤长于花禽,有《五金阙图》、《番骑猎归图》等作品传世,赵伯骕“少从高宗于康邸,以文艺侍左右”。


北宋初期,宗室虽有高官厚禄,但却不能参加科举、不能出任地方官和有实权的职位,宋神宗时期进行改革,对太祖、太宗部分五世孙和魏王赵廷美四世孙以及他们之后的子孙不再由朝廷赐名、授官,但允许他们参加科举并担任常规职位,当然,宗室参加的科举为朝廷特意为他们举办的,考试难度远远低于正常科举,而且录取比例也要高很多,这也算是一种变相的授官,是宗室才具有的一项特权。

至此,这部分宗室及后人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担任知县、知州等地方官和部分握有实权的常规职务。南宋建立之后,赵伯骕历任荥州刺史、武功大夫、和州防御使等职。

由于和宋高宗的亲密关系,赵师睪一家在南宋时期,没有被迁往泉州和福州这两大宗室聚集地,而是留在了首都临安,赵师睪出生于临安,并于公元1175年中进士,同为太祖后人的宋孝宗,对赵师睪寄予厚望,刻意提拔。


赵师睪先后担任吉州、秀州知州、淮南转运判官、临安知府等职,韩侂胄当政之后,赵师睪对其极尽巴结奉迎之能事,除了前面提到的学狗叫那次之外,更是多次重金行贿:

一次,韩侂胄过生日,百官争相献宝,赵师睪故意姗姗来迟,献上一个小木盒,称是果核用来解酒的,韩侂胄一打开,盒子内竟然是一个粟金蒲萄小架,上缀大珠百余,一次性送上一百多颗珍珠,赵师睪瞬间让其他官员黯然失色。

韩侂胄有十四个小妾,有人献上四顶珠冠,韩侂胄赏给了其中四位,但剩下的十个也都想要,韩侂胄慌了手脚,一筹莫展,打听到此事的临安知府赵师睪斥巨资十万缗购买珍珠,制成十顶珠冠,及时送到韩府,收到礼物的韩侂胄和十个小妾皆大欢喜,赵师睪也因此被提拔为兼任工部侍郎。

韩侂胄权在临安吴山建了一座规模宏大、极尽奢华的“南园”,完工之后,韩侂胄带领一群官吏和社会名流游园赏玩,走到一处竹篱茅舍,只见桑榆相间,宛如田家,韩侂胄感慨地说:“此真田舍间气象,但欠犬吠鸡鸣耳!”话音刚落,草丛中便响起了狗叫声,韩侂胄非常诧异,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临安知府兼工部侍郎赵师睪,正趴在草丛中学狗叫呢,韩侂胄哈哈大笑,很快就擢升赵师睪为工部尚书兼临安知府。


赵师睪没有底线的阿谀权臣,人品确实不怎么高明,假如宋太祖泉下有知,会怎样评价这位不肖子孙?


品格低下的赵师睪,并非一无是处,还是有一定的行政能力的,比如,担任吉州知州时,吉州财政严重亏空,赵师睪几乎踏遍吉州全境,找到新的铜脉,经朝廷批准后,进行开发,很快就“足冶欠额二十万” ,补上了全部亏空,赵师睪也因此被擢升为戶部郎官、淮东总领。


赵师睪第一次出任临安知府时,城内有一个和尚,到处吹嘘自己法力无边,通过“法术”蛊惑百姓骗取钱财(应该还有其他诉求),赵师睪闻讯后,果断出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这个神棍逮捕归案,并刺配到蛮荒之地,获得了临安百姓的交口称赞。


这次行动,还得到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被誉为“水心先生”的叶适赞誉:“长安门户百万,皆若赵尚书亲履其家,我曹情伪如山海,非赵尹岂能遍识?”大致意思是:临安城内百万户百姓,都好像赵尚书亲自到过家里一样,他们之间的感情像高山大海一样,除了他,别人又怎能全都认识呢?

影视剧中宋太祖形象


赵师睪属于主和派,最终与力主收复失地的韩侂胄最终分道扬镳,韩侂胄掌权期间,追封抗金名将岳飞为“鄂王”,追夺高宗朝奸相秦桧王爵,并改其谥号为“缪丑”,“开禧北伐”失败后,被主和派杀死,函首于金。


韩侂胄一生致力于北伐中原、收复失地,是一位坚定的主战派,在民族大义上无亏,但在执政期间,独揽大权,任用亲信、小人,兴“庆元党禁”,贬黜流放异己,生活奢靡无度,在官品私德上一塌糊涂,以至于被列入奸臣的行列。


韩侂胄死后,主和派掌握朝政,韩侂胄的党羽和主战派官员全被贬黜,而赵师睪由于与韩侂胄早已决裂,得以继续为官。


赵师睪后来第四次出任临安知府,当时,南宋朝廷滥发纸币,临安遭遇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赵师睪打算采用严厉的手段打压物价,此举遭到临安通判赵时通的反对,赵时通是魏王赵廷美的后代,他认为强力压低物价,将会出现需大于供的情况,商人则会趁机走私,打击走私,将会使很多人陷入牢狱之灾。


赵时通的反对,让赵师睪极为不满,他采用诬告、诽谤等不入流手段,逼走了赵时通,然后采用强力手段压低物价,几个月后,临安城“楮价寖昂,籴亦稍平”,暂时稳定了物价上涨,得到了宰相史弥远的欣赏。

史弥远画像

但是,好景不长,对一件事情的处置不当,让赵师睪的仕途最终以悲剧收场,临安的武学生柯子冲、卢宣德因事到府衙,史书上没有记载这两位学生为何事而来,估计也不会是什么要紧之事,这一次,赵师睾不问青红皂白,就以“书生不更事”为由,将两人“鞭挞而逐之”。


赵师睪打走学生,绝不是头脑发热、一时冲动,而是和学生有过节,纯属恶意报复,当然,赵师睪并不是和这两位学生有仇,而是和整个学生群体有仇,当年,赵师睪钻到草丛里学狗叫,谄媚韩侂胄的事传开之后,有太学生做诗进行讽刺:


“堪笑明庭鸳鹭,甘作村庄犬鸡。一日冰山失势,汤燖获煮刀到!”

“侍郎自号东墙,曾学犬吠村庄。今日不须摇尾,且寻土洞深藏!”


这两首诗广为流传,后来还被收入《尧山堂外纪》、《鹤林玉露》等宋人笔记,让赵师睪臭名远扬,沦为世人笑柄。


作诗的两位学生,没有留下姓名,赵师睪无处寻找,憋了一肚子怨气无处发泄,如今两名学生自己送上门来,正好暴打一顿,出口恶气。


赵师睪这一次,捅了一个大篓子,两名学生无辜被打,激怒了文武两学的学生,他们群起呈递诉状,史弥远试图庇护赵师睾,引起学生们的强烈不满,学生们以退学相要挟并翻出赵师睪谄事韩侂胄的往事,最终,赵师睾被罢官,七年后去世。


赵师睪为官数十年,四次担任临安知府,还曾兼任工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是一位有能力的官员,《宋史》称其:“有能声”,但赵师睪为官期间,除了毫无廉耻的讨好权臣之外,还“尝鈎致民罪,没其家赀”,绝对是一位长于搜刮敲诈民财的贪官,最后只能落得一个“人以是鄙之”的下场。

3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太多了。被称为“中国第一善书”《了凡四训》的作者袁黄先生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我给大家分享两个如下:

一、袁黄出生时袁家的瑞相:

袁黄生于明嘉靖12年12月11日,即公元1533年12月26日。12月26日这个日子大家是不是特别眼熟?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也是这一天生日。袁黄出生那一年的瑞相,他的父亲袁仁曾有文章《嘉禾记》专门记叙,说那年秋天袁家稻田里的稻谷都是双穗或多穗。这是史料有明确记载的。古代地里的稻谷生双穗或多穗称之为嘉禾,是要报告给朝廷的,是普天下的祥瑞,不单单是某一家的祥瑞。

袁黄的父亲袁仁有个朋友叫朱永和,善观天象,精通望气之术。这个朱永和曾在那年7月份路过袁家,给袁家看了看风水和气数,说袁家“瑞气葱郁,当有善征”。等到秋天袁家田地里生了嘉禾,这个朱永和又来袁家做客。袁仁就说这嘉禾就是你说的吉祥事吧?朱永和摇摇头,说“庆色方新,更有进於是者”。——还有比嘉禾更吉祥的事呢!说完就走了。等到12月26日袁黄降生那一天,恰好这个朱永和又来了。他一见袁仁就说,今天你的第四子降生,这才是你们袁家最大的吉祥之事,“此足庆矣”。——这才是最值得庆贺的大喜事。袁黄原名叫袁表,字庆远,这是父亲给他起得名字。为什么起这个名字?表者,表象,征兆也,指嘉禾秀于袁家田间;庆远者,“庆色方新,更有进於是者”,“此足庆矣”。

常说:善人降生,必有瑞相。大家读一读中国历史,凡有伟人或善人降生,其家人或其家庭,都有好兆头。


二、袁黄的母亲非常了不起。史书对于袁黄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等都有记载,真的都是德行高尚,才能出众,都不是一般人物。比如他的父亲袁仁,那是个大学问家,属于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当时文化艺术界的名流大腕儿沈周、唐伯虎、王阳明、王阳明的著名弟子王艮、王畿等都与袁仁交往甚密。但对于这个家族的女性记载就很少,资料很难查。我给大家说一说袁黄的母亲李氏鲜为人知的故事吧。

史料记载李氏“贤淑有识,磊磊有丈夫气”。——贤惠善良,宽厚仁义,有见识,有气节。袁黄的父亲袁仁在妻子王氏死后续娶了继室李氏——便是袁黄的生母。袁黄兄姊妹八个,其中袁衷、袁襄是他同父异母的哥哥。袁黄的父亲死后,李氏对丈夫和王氏所生的孩子,一视同仁,如同己出。她以自己的高尚德行给孩子们树立了一个勤俭持家、怜孤惜贫、乐善好施、宽以待人、以德报怨的伟大母亲形象。袁襄专门有一篇文章写他的继母如何处理邻里关系,化干戈为玉帛,很感人,我翻译成白话文如下:

比邻而居的沈家世代仇恨我家,继母刚嫁到我家时,我们弟兄俩还年幼。我家有一株桃树,枝叶出墙,沈家就锯断了。我们兄弟俩跑去告诉母亲。母亲说:“沈家没错,我们家的桃树怎么可以占用沈家的地方呢?”沈家恰好有枣树,枝叶也越墙伸到我家的院子里。刚结枣,母亲就把我们兄弟俩叫到一起告诫我们说:“这是沈家的枣,一颗也不要取食。”并叮嘱佣人好好看护。等到枣熟了,邀请沈家的女儿过来,当着她的面摘下来,盛到盒子里送还沈家。我家的羊跑到沈家的园子里,沈家当即打死。第二天,沈家的羊窜到我家的园子里,家里的佣人们大喜,都嚷着打死这只羊以报复沈家。母亲说:“不可。”命令家人送还。沈家人病了,我的父亲过去诊治,并赠送医药。沈家贫困,母亲派人对邻居们说:“有难相助,这是邻居应该做的。沈家人病了,没钱看病,希望每家拿出银子五分帮助他们。共筹集银子一两三钱五分,母亲还额外送给沈家一石米。为此沈家不再记仇,开始感念我们的恩义,从此沈家和我家成了亲戚,世代友好。

古代重视家庭教育,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好传统。家庭对于幼年的孩子就是全天候的课堂。母亲在家庭教育和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个人认为比父亲还要重要,尤其在孩子的童年时代。因为母亲和孩子在日常生活当中的接触太过亲密,孩子就如同母亲的影子。母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是在言传身教,对孩子幼小的心灵影响太大了。所以人们常说娶一个好女人可以旺三代,娶一个坏女人可以毁三代。此话绝对有道理啊!为母亲者,不可不慎啊!

袁黄有这样一位好母亲,袁黄想不青史留名都很难啊!据统计,目前日本、韩国、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大陆以及港澳台和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有一百多家专门研究袁黄先生及其思想的学术团体和机构。这些机构团体在全球范围内印发了几十种、上千万册有关袁黄先生的书籍,影响巨大。可以说,袁黄先生是个享誉世界的中华历史名人。

掩映于竹林中的袁黄墓

袁黄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限于篇幅,就讲这两个吧。最近正在写一部关于袁黄先生思想的书稿,大家若有什么有价值的史料,欢迎交流,互相学习。

4

作家画家吕秀芹飲尽孤独,几乎与世隔绝,著书、画画,生活的不像现代女性那么时尚洒脱,时间对她来说简直就是生命,为此,她拒绝了异性追求,默默地独自一人书写着自己的人生,绘画着自己清雅的内心世界……

5

比如历史上真正的唐伯虎一生并没有风流成性,没有娶很多的妻子,也没有遇到秋香。历史上的唐伯虎不但家道中落,命途多舛,虽然才华横溢但是最后却落魄而死。

唐伯虎是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明朝中后期的著名诗人,画家,书法家。和当时的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一起被称为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最大的成就就是诗画的方面,《庐山观瀑布》,《落霞孤鹜图》、《杏花茅屋图》、《春山伴侣图》、《秋风纨扇图》等等都是传世的佳作。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等千古名句更是出自唐伯虎的手中。

唐伯虎的出身非常不错,家里面三代都是做官的,但是到他父亲这一辈,家里的条件已经没有之前的那么卓越了,不过也还算过得去,他的父亲开了一家酒馆,也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在当时的时代,考取功名是家里人对唐伯虎最大的期望,唐伯虎人也非常的聪明,所以对他来说,这个并不是一件很难得事情。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在唐伯虎二十四岁的时候,家里突发了很多的变故,在短短的一两年里面,他的母亲,父亲,妻子,甚至是儿子都相继离开了人世,自己的妹妹也想不开自杀身亡,后来只剩下了唐伯虎和他的弟弟唐申。

这些突出其来的变故对唐伯虎的打击非常的大,家里不但失去了经济来源,而且也没有的亲人的陪伴,本来的才子唐伯虎也变得十分的消沉,但是还好有朋友祝枝山不断的劝导,唐伯虎才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奋发图强要考取功名。在唐伯虎二十八岁那年,他成功拿到了考试的第一名,名声也一下子传开看,人们都叫他“唐解元”。很多地方官员都觉得他前途无量,所以纷纷和他联络关系。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在唐伯虎进京参加会试的时候,因为结伴同行的人作弊被抓也将唐伯虎牵连其中,唐伯虎后来被判永不录用,把他派到了偏远的地区去当了一个小官吏。

这对于苦读诗书的唐伯虎来说当然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世界上从此没有了像唐伯虎这样的文官,但是却有了一个惊世的画家。唐伯虎没有服从安排,选择了回老家开始了他卖画为生的穷苦生活。回老家之后,他的妻子离他而去,弟弟也和他分家了,唐伯虎没有了任何牵挂,整天就是喝酒,吟诗作画来消磨时间。后来靠着卖字画的收入,在苏州桃花坞买了一块地,盖了一个小房子,这个也就是唐伯虎的家,后来唐伯虎也是在这个桃花庵中创作了《桃花庵歌》。

在1524年,五十四岁的唐伯虎去世了,临死前唐伯虎留下绝笔诗: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唐伯虎死之前已经没有了任何积蓄,还是他的朋友祝枝山出钱把唐伯虎安葬的。唐伯虎的才华天赋非常的高,可惜境遇坎坷,最后只能在穷苦和孤独中度过了他的余生。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