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敌国破,谋臣亡。

聪明如张良,明明知道这个道理,为什么还要帮助刘邦呢?

我是三少,我来回答。

没落的贵族后裔,心底深藏着亡国亡家之恨。

张良,汉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与萧何、韩信同为汉初三杰。

张良,出身于战国时期的贵族世家。他的祖父张开地,是韩国三朝的宰相。父亲张平,亦是韩国两朝的宰相。

到了张良这一代,战国七雄弱肉强食,秦国嬴政亲政后,一举消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

被秦始皇灭掉的六国里,就有张良的韩国。

韩国的灭亡,使张良失去了继承父业的机会,也失去了显赫荣耀的家世。据说,在韩国灭亡的时候,张良家仅家童就有约300人!

然而,这一切随着韩国的灭亡,都成了肥皂泡。张良自己也流落到了民间,成为了一个落难的公子。

因此,在张良的心里,一直装着亡国亡家之恨!

复辟韩国,一直是张良的梦想。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于是,张良心怀国耻家仇之恨,到东方结交了一个叫沧海君的君长,二人共同商定谋杀秦始皇的计划。而且,沧海君还介绍了一个大力士给了张良。

回家之后,张良散尽了家资,为大力士打制了一只重达120斤的大铁锤。

之后,张良又派人打探秦始皇的行踪。

公元前218年,张良和大力士带着大铁锤,埋伏在博浪沙这个地方,准备刺杀秦始皇。

由于秦始皇狡猾,没有坐在他常坐的六驾马车内,导致始皇侥幸逃脱,行刺失败。

遇刺后,秦始皇气急败坏,下令兵丁追捕刺客。张良则四处逃窜,最后隐姓埋名,逃到了濒临东海的下邳。

在下邳,张良遇到了名师黄石公。

张良本来是贵族世家的少爷,从小就博览群书,加上他天资聪慧,悟性很高,在黄石公的教诲之下,张良得到了他亲传的太公兵法等。

张良自从学习了黄石公的兵法后,对自己的反秦方向又了重新的认识。他决心,寻找能够取代大秦王朝的英明君主。

恰好这个时候,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点燃了中原大地。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从前的赵、齐、燕、魏等地方就有人打着恢复六国的旗号,自立为王了。

其实,以前刺杀秦始皇,只是张良理想中的一部分,他真正的目的是要推翻秦朝,复辟韩国。因此,他到处寻找机会!

后来,张良拉了100多人的队伍,准备投奔楚王景驹。

景驹,是楚国王室的后裔。当时,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已经被杀,景驹被拥立为了楚王。

张良为什么要投奔景驹呢?

因为,在张良的心底,一直做着要复辟韩国的梦。可是,张良是个书生,一无兵,二无将,只是空有个理想而已。

所以,张良需要得到原韩国贵族势力的支持,没有他们的支持,复辟,就等于纸上谈兵!

在投奔楚王的路上,张良遇见了刘邦的军队。作为反秦复韩的有心人,张良主动要求见这支队伍的首领刘邦。

二人相见,侃侃而谈,颇有相见恨晚之意!

因为张良自从学会了《太公兵法》后,给别人讲他们都说听不懂,刘邦却一听就懂。张良很高兴,果断地改变了投奔景驹的主意。

尤其是,刘邦很有发展潜力,张良知道他能成大气候!

于是,张良就投到了刘邦门下。

三少要补充一点:

张良当时虽然跟随了刘邦,却并不是刘邦的手下。

张良之所以帮助刘邦,是希望跟随刘邦建功立业,蓄积自己的势力,最终借刘邦的力量去帮助自己实现复辟韩国的梦想!

这,就是他选择帮助刘邦的初衷!

项羽彭城杀死了韩王成,张良相韩的幻梦彻底破灭。

张良是有情怀的人,16岁的时候,韩国就灭国了。可是,他到了32岁的时候,还在执着地搞暗杀秦始皇的行动!

对于张良来说,钱财、权利都不是追求的第一目标。张良的首要目标是恢复韩国,然后辅佐韩王。

所以,当秦朝覆灭后,刘邦明明是实力第二强的诸侯,张良还是选择了离开。

因为在当时,天下分封已定。张良在韩国的很多公子中,向项羽推荐了有贤能的韩成。

公元前206年四月,项羽封韩成为韩王,都阳翟,其目的是增加反秦同盟的力量。这时候,张良回到了韩王身边。

后来,刘邦也帮助张良和韩王,夺得很多韩国的旧地。

为了报答刘邦的知遇之恩,张良后来又随刘邦西进入关,并在鸿门宴上机智地救了刘邦一命。

然而,项羽以"成无军功"、"良从汉王"为由,将韩王成带往彭城,又废为侯,并在公元前206年七月,在彭城杀了韩成。

从此,张良相韩的理想之梦彻底破灭了!

那年冬天,张良逃出了彭城,回到了刘邦的身边。

此后,张良便朝夕相随刘邦,为刘邦出谋划策,指点江山。义无反顾,死心塌地。

直到此时,张良算是真正成了刘邦的人。

低调做人,急流勇退。

经过长期的观察,张良发现刘邦果然不同凡响。于是,刘邦在张良,萧何、韩信等人的辅佐下,终于建立了大汉帝国。

张良,从小出生富贵之家,又学习熟读过很多书,对名利等很是淡泊。

不争名,不争利。

张良的为人也一直很低调谨慎。而且,张良几乎从不评价别人的是非。

张良,做为一代谋圣,对人心的揣摩自然很是透彻。

所以,在汉初消灭异姓王的血腥斗争中,张良极少参与谋划。在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谨慎地参与。

汉初三杰,韩信被杀,萧何遭牢狱之灾,只有张良,只有张良一直备受刘邦的信任!

所以,当刘邦地位稳固以后,张良就开始淡出朝堂,他托辞多病闭门不出。

敌国破,谋臣亡,这好像是千古不变的哲理,刘邦,当然不能免俗

晚年的张良,寻找到了师傅黄石公居住的张师山,真正的退出了江湖。

三少说:

大明的谋臣刘伯温,一如张良辅佐刘邦一样辅佐了朱元璋。最后,却没有得到善终!

最佳贡献者
2

有道是“伴君如伴虎”,陪伴皇帝左右还能够自保,这确实是一大奇迹!张良为什么能够在危机重重的宫廷斗争中得以善始善终,确实为后世功臣和谋士之楷模。


我们来看看张良有哪些绝世武功。


绝招一、背景强大。有道是有背景身世的人,到哪里都让人刮目相看。

张良的先人是韩国人,其祖父和父亲加在一起做过五代韩王之相。想想看,世代做宰相,这样的背景,古今又有几人?简直就是宰相世家,从小就在学习和帝王相处,怎么会学不到如何功成身退?


绝招二、居功不傲。张良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不世之功。

他设计击败秦军,劝谏刘邦撤出秦宫,争取黥布、彭越,笼络韩信,进而灭楚。刘邦称帝后,他四两拨千斤,建议封赏与刘邦有宿怨的雍齿,从而彻底安定了人心,将祸患消灭在了萌芽之中。这样的功劳,按理说可以横着走路了,可是他没有。刘邦封赏功臣时,对张良的封赏是“自择齐三万户”,张良谢绝,只要了“留”这个地方。


绝招三、看透了人性。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历来是帝王的选项。更为可贵的是,张良不仅看透了刘邦的本性,也看透了吕后的残忍。

吕后想保住儿子的王位,却束手无策,情急之下,她找到张良求教。张良给吕后出主意说:“当今天下有4位大贤人,皇上想见却见不到。太子若能请他们为上宾,皇上看见了肯定会对太子刮目相看,就不会废掉太子了。”你看看,什么事情都想到他们前面了。


绝招四、姓名取得好。姓张名良,字子房,看看这个名字,一个良字,足可以让刘邦安心。

张良张良,这不就是我们老刘家的良臣吗?一个良字,还让人不容易想到他有野心。

《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精通黄老之道,不恋权位。晚年,跟随赤松子云游四海。张良去世后,谥号文成。

可见,张良自带良臣宰相之才,学的又是黄老无为之术,你当皇帝了,我独自去逍遥。

3

张良辅佐刘邦也算是缘分,两个人素无交集,但相见恨晚。刘邦本就是一粗人,张嘴骂娘,掏出东西就往儒生帽子里撒尿。但是,刘邦对张良出奇的尊敬,出来不直呼其名,而是亲切的唤作“子房”。

(刘邦剧照)

张良身世

张良,字子房,战国时期韩国人,世代贵族出身。他的祖父张开地及父亲张平一共做了五代韩王的丞相,所以也有“五世相韩”一说。张良幼年丧父,但家道并未因此中落,只不过在父亲去世的二十后,韩国被秦国所灭。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如果没有秦国的东扩,张良必然会成为韩国的栋梁之材,到时再弄出个六世、及七八世相韩都没问题。可是秦始皇嬴政让他梦碎、国破、家亡。所以张良最恨的人是嬴政,生平最大的志向是灭秦。

因此,韩国灭亡后,张良便遣散300家奴,带上所有家资去筹划刺杀秦始皇的行动。功夫不负有心人,张良终于结识了一位能将120斤大铁锤抡的像根鹅毛的大力士,然后花重金每天只让其做一件事情——苦练砸车技术。

(张良剧照)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三次巡游天下。张良同大力士于博浪沙设伏,准备给嬴政来个“一锤定音”。结果,浩浩荡荡的车队让大力士瞧着眼花,连秦始皇坐那辆车也搞不清楚。最终大力士瞅着最像的一辆下了狠手,然而一锤子下去,秦始皇有惊无险,张良亡命天涯。

后来,张良逃到下邳,也就是将来韩信被封为楚王建都的地方隐姓埋名起来。幸运的是,张良在下邳遇到了传说中的贵人黄石公。张良给黄石公到桥下捡回一只鞋,黄石公慷慨回赠一部《太公兵法》。经数年潜心苦读,张良终成王佐之材。

公元前208年,陈胜吴广起义将秦朝搅了个天翻地覆。随后大将章邯东出函谷关平叛,陈胜战死,张楚政权摇摇欲坠,楚国贵族后裔景驹被拥立为楚王。此时,风云变幻的时局让张良热血沸腾,于是拉起一干人马去留县找景驹入伙,但是中途却遇到了沛公刘邦。冥冥之中,两个人的命运就此改变。

偶遇刘邦成就王佐之材

刘邦沛县起兵后,一直在周围小打小闹。后来,刘邦将家乡丰邑交给雍齿驻守,自己带上弟兄们去“开疆拓土”。结果,刘邦在准备进攻薛县的时候,魏人周市将雍齿策反,丰邑归魏。刘邦大怒,遂率军反扑,结果失败,于是想到向楚王景驹求助,正好于途中遇到张良,二人一见如故,合兵一处。

后来,景驹被项梁攻灭,刘邦还想夺回丰邑,于是带着张良转投项梁,以求资助。事实证明,项梁是刘邦与张良的贵人。刘邦借到五千人马,轻松夺回丰邑,而张良也在项梁的支助下成功复国,拥立韩成为王。

(项梁剧照)

不久,项梁在定陶被章邯消灭,秦军转而进攻赵国。赵王歇向楚怀王求救。楚怀王审时度势,认为秦军主力出关,咸阳必空虚,所以采取“围魏救赵”的策略兵分两路。一路由刘邦率领杀向关中,一路由项羽率领北上救赵。此刻韩王成已经勉强站住脚,于是派张良协助刘邦入关。

有了张良的出谋划策,刘邦先攻下武关,然后顺利进入关中。而项羽接下来也将章邯打败,同刘邦相隔两个月进入关中。项羽入关后只做了两件事:一是放火烧秦宫,一是分封诸侯王。最终刘邦被封汉王,建都南郑,韩王成的封地不变。

但是,所有诸侯“各回各家”,项羽唯独不允许韩王成回到韩国,理由是灭秦过程中坐享其成。后来又干脆将其杀死,张良只好再次逃命。幸运的是又遇到了重返关东的刘邦。从此,张良便尽心辅佐刘邦,一直不离左右,直到刘邦夺得天下。

关于张良为刘邦献出的奇谋异策不再赘述,总之他在刘邦心目中的地位无人取代。所以当刘邦封赏功臣的时候,赐张良食邑三万户,而第一功臣萧何的食邑也不过万户,可见对张良的重视。不过张良并没有领赏,而是求刘邦封他为“留侯”。此后便不再过问朝堂之事,一门心事去练了气功。

公元前189年,也就是刘邦去世的六年后,张良去世。

总结:

张良同刘邦相遇是一场偶然,所以一开始他也没有想到会辅佐其成就帝业,只不过局势的发展让他同刘邦绑在了同一辆战车。但是张良是个少有的智者,他清心寡欲、洞悉世间人性,所以在功成名就之后并不贪恋富贵荣华,而是激流勇退,明哲保身。因此,纵然刘邦有杀张良的想法,但是根本找不到任何把柄。

另外,如果做事情总想着失败,或是担心没什么好的结果,注定蹉跎岁月、一事无成。以张良的智商去预判,刘邦得到天下会杀他只是一种概率,而不是绝对。在说路在人走,事在人为,没必要因噎废食。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的“行者无疆。”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4

张良不会事先知道刘邦一定能得天下,也就谈不上被猜忌甚至被杀,他帮助刘邦有自己的目的。如果他知道刘邦早晚都会杀了他,他就会为自己考虑了,因为他帮助刘邦也会有自己的目的,在古代那个时候,除了是以兄弟相称的人才能信得过,要么就是那种特别忠于自己的人,不然刘邦谁也信不过,所以他是利用一个人来帮助自己,当然,要是张良事先知道,他又怎么可能对刘邦忠心。

一是韩国被秦始皇灭国后,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报仇,为此他要博浪沙刺杀秦始皇。韩国被灭后,张良散尽家财招募勇士为的就是刺杀秦始皇。虽然博浪沙的行刺最终功亏一篑,但是他报仇的决心已经非常坚定。而且他还想在下邳任侠游历、结交豪强。博浪沙行刺失败后,张良改名换姓逃到下邳,接着就在此地行侠仗义。秦汉时期的游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要结交当地的地主、豪强,张良这么做还是为了报仇。可能大家会有疑问,如果张良真的知道刘邦对他的不信任,对他也只是一种利用,那么他为什么还想继续帮助刘邦呢?因为他报仇了就算自己死了也没有遗憾了,只要能够报仇,他的目的就只有报仇,等仇报了那就好多了,所以才会不顾一切的去帮助刘邦,因为帮助刘邦也是在帮助自己报仇。

二是因为他相信刘邦可能到最后会改变这种想法。第一个认可张良才华的人就是刘邦。张良的计策其他人都听不懂,唯独刘邦明白,所以他才会发出如此的感慨:“沛公殆天授。”对于张良而言,除了报仇外,这让他还看到了自己一生所学将有所用的希望。所以说刘邦给他的感觉也不一样,因为刘邦认可张良的才华,这给了张良不一样的感觉,这种感觉非常良好,所以张良也决定要好好利用自己的才华去帮助刘邦,这样才不会辜负刘邦对自己的认可。要知道,在那个时候,很多下属服从上级,可是上级还是不满意,如果一个人的才能得不到重用,那么对这个人来说,他会很失望,他会觉得自己得不到重用,别人不会认可,所以在得到认可的时候他还是很高兴的。

三是因为报仇跟着刘邦要好一点,毕竟我们知道刘邦的实力也不差,可以说是能力比较强的一个人。

刘邦打胜仗给了张良信心,张良并不是见到刘邦后就投靠了他,而是看他打下了下邳以西的诸多城池后才归属,这算是一种军事实力的认可。除此之外,当时的刘邦已归属项梁,同样也是楚国贵族之后,张梁大可不必在舍近求远去投靠景驹。所以说他也想依靠刘邦的实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也是个有目的的人而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刘邦,他是想通过帮助刘邦来帮助他自己。

所以说张良为什么跟随刘邦的原因有很多。他希望报仇也希望自己得到重用,他也是有自己目的的人,而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刘邦,他也是个比较有才华的人。所以他知道怎样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就算他知道刘邦成功后会杀了自己,他还是会帮助刘邦。

一个原因是因为刘邦认可他的才能,可能事后果会不一样,万一刘邦也需要他这种有才华的人呢,这样他就能够得到重用了,还有一个原因当然是因为自己也是有目的的去帮助刘邦,这样也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得张良自己也是一个比较有头脑、也是一个比较聪明的人!

文:唯恋无名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5

我是谈秦说汉,我来回答这个问答。

前言

大汉王朝建立以后,刘邦并没有清算张良、陈平一类的谋士。包括劝韩信造反的范阳谋士大嘴巴蒯彻,都最终还是放其一马。所以说,刘邦对那一类手里没有实权,对皇权不造成影响的文臣,还是比较友好的。但刘邦做人很假,心狠手辣,与吕后狼狈为奸。可以同患难,而不能同享乐。张良协助刘邦的主要目的,是推翻与他有国仇家恨的秦朝,但这个工作,以张良个人之力做得到吗?

张良原来是韩国人,爷爷与父亲这一辈都是韩国的丞相,秦朝扫灭六国后,他散尽家财,弟死不葬,为推翻秦朝而四处奔走。张良曾雇佣刺客于博浪沙刺杀秦始皇,但没有成功。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后,他也召集了一百多人造反。但书生气重的张良领不了兵,成不了事。于是归附了一同前往投靠楚王景驹的刘邦,俩个人志向相投,惺惺相惜,成为革命同志。

破秦献计

项梁率领八千子弟兵渡过长江把原楚王景驹弄死之后,拥立放羊娃芈心为楚怀王。张良与刘邦转而投靠了项梁。当时,均有重新立六国贵族的后人为王。张良向项梁建议拥立韩王成为韩国的领导,项梁同意了,并让张良担任韩王成的司徒,给了韩王一千多人去收复旧韩国的旧地。但韩王成也不是个领兵的料,很快被秦军打败了,所以说没有统兵的良将,光有谋士也没用。

刘邦奉楚怀王之命进攻咸阳,路过韩地,顺便帮张良拿下了十几个城邑。于是张良让韩王成留守韩地,自己跟着刘邦西征了。刘邦攻打宛县后,再向西进入武关之第一关、峣关。张良劝说刘邦,让鹂食其携带重金劝降峣关守将,并趁秦军打开关门投降时歼灭了已投降的秦军。刘邦的大军进入咸阳之后,秦王子婴也不想打打杀杀的,就带着玉玺投降了。

鸿门宴献计

刘邦入关后,立即将关中占为已有,派兵把守各处关口。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后,也率40万大军到了函谷关。由于刘邦关闭关口不让进,项羽怒而派黥布率军破关而入,到达戏下,准备次日进攻刘邦。楚军将领项伯是张良的朋友,项伯偷偷将消息告诉张良,让其溜走以免牵连遭祸。得到信息的张良立即劝刘邦向项羽示弱服软。

项羽于鸿门设宴,宴请所有入关将领。楚军谋士范增力劝项羽在鸿门宴上除掉刘邦,而被张良看出端倪。于是让刘邦借故中途离席,返回军营。我不敢说鸿门宴上张良的行为是否真的救回刘邦一命,但张良收到项伯的关于项羽要攻击刘邦的信息,劝刘邦及时服软,确实是避免了一场战争,刘邦10万军队与项羽40万军队开打,刘邦是不可能有胜算的。

笼络韩信与彭越围攻项羽

楚汉两军撕破脸皮后,刘邦屡战屡败,还好,派出在外地作战的韩信,及游击将军彭城取得了一些战果。韩信收复魏地,打败赵军,占领齐国,想被封为齐王。当时刘邦正在成皋前线被项羽围困,非常生气。张良、陈平劝其安抚好韩信,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于是派张良前往齐地,赐封韩信为齐王。其实也就是让张良去了解韩信那边的真实情况。

尾声

总的来说,张良为了刘邦,确实是尽心尽力,没有多余的想法。而刘邦对张良之谋,也基本上是言听计从。所以,张良与刘邦在工作上的互信度还是可以的。“夫运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刘邦这句话虽有点吹捧,但峣关破敌、鸿门宴前息兵、劝韩信率兵于垓下攻楚,张良也确实做了很多工作,帮助刘邦夺取天下。

张良分析事情思维清晰,逻辑性强,这是他的优势。但张良并无领兵打仗、及管理国家的能力,因此,他对刘邦的皇权统治并不造成威胁。同时,张良看事情很透彻,他很清楚鸟尽弓藏的道理,所以被分封为留侯后,公开表示他的赏赐太多,也就是告诉刘邦他非常知足。同时,张良以身体多病为由退隐,巧妙地躲避了汉朝建立后对功臣的清算运动,确实是个聪明人。

2020/7/19

6

以张良的智慧,他深知道自己的定位,所以他清楚刘邦根本没有杀他的理由,刘邦所杀的全是威胁自己统治和刘氏江山的,比如异性诸侯,比如位高权重的权臣,比如手握重兵的将领,而张良作为谋士,他的能力一定要依附于刘邦才能发挥其作用,他对于刘邦又有什么威胁呢?

刘邦在夺得天下之后,曾经大宴群臣,在席间曾经说到自己能够得天下,关键在于有“汉初三杰”的辅佐,而像项羽有一个范增还不能用,所以才被自己所败。这里所说的“汉初三杰”就是萧何、韩信和张良,而从后来历史发展的进程我们发现,萧何为刘邦猜忌险些丢掉性命,后来通过自污保身的伎俩才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和地位;而韩信则直接被萧何与吕雉联手杀死以除后患,刘邦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即喜且怜,喜的是除掉了隐患,怜是韩信举世无双的军事才能;而张良自始至终都没有成为刘邦猜忌的对象,反而成为刘邦所信任和倚重之人。在刘邦的心目之中,对自己统治构成威胁的人要有两个特征:第一手握重兵,第二位高权重。韩信手握重兵战无不胜,显然对刘邦直接构成威胁,因此不得不除。而萧何位高权重仅次于皇帝,在朝野之中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也是不得不防。

从张良的主观动机上来看,他也没有做皇帝的野心,他是诚心诚意的辅佐刘邦,这个自己非常满意的主君来称雄于天下的,所谓的帝王之师名副其实。张良家世代在韩国为相,张家可以说既不缺权势又不缺钱财,但秦统一六国将张氏家族的荣耀毁于一旦,因此从张良的内心深处,唯一的人生目标就是灭秦。

张良最开始选择了简单粗暴和直接的方式,就是刺秦成为了一名刺客,但刺杀秦始皇行动的失败,让他转变了自己的做事方式,思路从刺秦变成了谋秦谋天下,行动从一个刺客转化为一个智者。

封侯非我愿,但愿四海平。当一切尘埃落定,当楚汉之争最终以刘邦的获胜落下了帷幕的时候,张良知道自己该追随赤松子的足迹,去寻求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但是他这一愿望并没有实现,因为随着储君之争的愈演愈烈,吕雉为了帮助儿子刘盈的位置,利用了一切手段让张良为其出谋划策,而张良为吕雉出谋献策,也将一场即将发生的储君之争和随之而来的天下大乱,都扼杀在了萌芽之中,智者张良再次显示出了他非凡的智慧和过人的心智。

张良既不掌兵权又不附权,他唯一依附的就是刘邦这个最高的统治者,以及刘邦之后的继任者吕雉亦或说孝惠帝刘盈,因此他永远作为统治者身边最强的智者而存在,这本身就没有什么危机可言,功成名就、全身而退,看透了世俗间的功名利禄,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从这一点上来看,张良的境界远比萧何和韩信高明的多,这也是他能明哲保身、脱身世外的原因所在。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7

我是梁一杂说,我来回答!



题主的这个问题,真的是非常有意思。但提的不是很对!


其实,古人也好,现代人也罢,一直生活在“围城”之中,从来都没有逃出过这个道理。


“书中自有黄金屋”,可读书人又有几人找到了黄金屋呢?但存在吗?一定存在的,多少人因为读书厉害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同样的道理:张良明知道刘邦夺天下后会杀他,还同样为刘邦出力!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有歧义的问题,张良跟着刘邦,肯定不可能断定刘邦成功之后会杀他,但作为聪明的张良,他一定知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


可为什么还要竭尽全力地帮助刘邦?



个人的一面:


张良是韩国人,而且是韩国的贵族,其祖上曾经多次担任韩王的相国。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把韩国给灭了,也就直接导致张良国破家亡,跟秦朝算是国仇家恨了。


看史记的时,看到张良的传记,就记录了一个故事:博浪沙刺杀秦始皇!


韩国灭亡后,张良从未放弃过复国,四处寻找高人刺杀秦始皇。当张良得知秦始皇巡游路线后,与寻找的高人周密计划,定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县城东郊)刺杀秦始皇,可是,天命难违,刺杀失败了。张良虽然全身而退,但也不甘心地高喊:我一定会回来的!


从这方面来说,与其说张良帮刘邦,不如说张良只是报团取暖,借助刘邦的军事实力来打击秦朝实力,因为刘邦当时高举“打到暴秦”的旗帜,这与张良内心的目标是一致的。


其次,张良学富五车,富有谋略,肯定也想将自己的毕生绝学施展出来,悬壶救世,而且从小就接触帝王之学,哪里有年轻人不想功成名就的?更何况此时的张良是热血青年,也想恢复祖上的辉煌。


最关键的一点:张良国士无双,绝对不是小肚鸡肠之人,即使他知道刘邦可能会采取“狡兔死,良弓藏”的政策,他也依然发挥自我,帮助刘邦争取天下。


因为张良内心也是天下为公,秦始皇犯的最大错不是“爆”,而是奋几世之力,实现统一六国后,又采取了一劳永逸的办法来对付外来之敌,那就是“修筑长城”,此举可谓是功在千秋,害在当代。



谁要是不记秦始皇之功劳,那就是真忘本了!


从当时来看,秦统一后,老百姓已经很贫乏了,也很辛苦了,但秦始皇错误判断了当时的形势,没想到自己身体最终没抗住,秦二世又遇到自己一手提拔的赵高,就这样葬送了秦王朝。


如果秦始皇多活个十年,也就没有刘邦、项羽的事情了!


而张良虽然学富五车,但也没有不可能看到修筑长城属于千秋功业,也只看到天下黎明辛苦,被秦朝压迫,所以,就张良而言,也是有为天下穷苦人民推翻暴政的意思。


再回到题主问题:张良明知道刘邦夺天下后会杀他,那他为何还要尽全力帮助刘邦?


张良虽然知道君王善于权术,好“卸磨杀驴”之术,但张良一开始也没有看出刘邦会卸磨杀驴,而且手段那么好。


张良看上刘邦,一方面是自己个人原因外。



其主要还是觉得刘邦平易近人,豁达,大度,又善于纳谏,刘邦的帝王性格吸引了张良,认为刘邦易成大事(注意,不是必成大事)。


当时来讲,张良的社会地位不低,完全没必要去迎合刘邦,刘邦也不过是当时的一方割据,而且实力与其他势力相差太多。


起初,刘邦是想投奔楚假王,在留(今沛县东南),于是投奔景驹,欲借军攻丰。在路上碰到了同样想投奔楚假王的张良,于是,哥俩聊起天来,一交谈,发现对方便是自己要找的人,大有相见恨晚的意思。于是,张良直接就跟随刘邦了,放弃了投奔楚假王的念头,最终成为了刘邦的谋士。


诸位看到了吗? 拿现在的话说,张良和刘邦是相互面试过的,张良是相中了刘邦的。


就像当年蔡崇信相中了马云一样,当时马云的实力真的是太差了,可蔡崇信不管,直接加入马云团队,还给带来了500万融资。西汉的张良就跟蔡崇信差不多的意思了,当然,张良要比蔡崇信厉害。


而且,刘邦一开始也并未表现出“卸磨杀驴”的性格,总是一副笑嘻嘻,“你说了算”的样子,只是随着事业蒸蒸日上,收服了众多诸侯王及韩信的鞠躬倨傲,直接索要“封王”等,让刘邦意识到了这帮人存在将威胁到初成的汉朝。


作为帝王,对外有征战的能力,对内自然就必须有收拾群臣的能力,好不容易打下的天下,肯定不能让他们再次分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是必然结果,也是必要手段。



所以,接下来就展现了刘邦无情的一面,先剪除了各国诸侯王,然后又刑白马盟誓,立下“非刘不王,非功不侯,有违此者,天下共诛之”的誓约,作为巩固汉朝中央政权的手段。


聪明的张良当然是看出了倪端,当刘邦封赏功臣时,对张良说:“老张,你可以在齐地自选三万户”。


张良一听是齐地,那不是以前韩信的地盘吗?于是,张良谢绝了,只要个“留”字,史书上称为“留”候。


张良本也是学的黄老之术,乱世出山,盛世归隐也是黄老的对世的态度,所以,张良也不贪恋权位,最后归隐了。


综上各种理由,也就是张良明明知道可能最终要面临刘邦的“卸磨杀驴”,也会帮刘邦的原因。



谢谢阅读,请点个赞,以资鼓励!


若有不同意见,欢迎来怼,有怼必回!

8

历代帝王尤其是开国皇帝都是可以共患难,不可同富贵的人。不是说他们刻薄寡恩,而是为了自己的帝国能够稳定,还有一点就是腥风血雨里出来的,自然不希望手下的人学自己,把自己干下去。而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自然也很了解刘邦个性,然而当时能够成就一统天下的只有刘邦,对社会是最好的,刘邦懂得黎民百姓疾苦,而项羽残暴,所以选择刘邦还是比较合理,接下来刘邦诛杀功臣,萧何,陈平,张良等文臣并没有受到影响。并不是刘邦仁慈,而是这些文臣有心机,表现出来让刘邦放心,尤其张良有自保之策,所以张良要选择辅佐刘邦,成为汉初三杰!

9

刘邦会想 “杀” 张良吗??

先看看,刘邦处理掉的臧荼、张敖、韩王信、彭越、韩信等,明着谋反的才被杀,韩信张敖就只是贬侯。另外,萧何、 樊噲多多少少是因为背后势大的吕后,但是他们连处罚都没有,只是受到猜疑。换个角度来看,受到严重处罚的是带有军政大权的“诸侯王”,受到猜疑的是有势力背景的“权臣”。

再看看刘邦,一开始斩白蛇起义,后来的约法三章,刘邦不是一个好杀的主,而且周边诸侯王和人才的依附,从侧面看,刘邦是个好名声克制的“君主”。

再看看张良,一生无掌兵权,却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真真实实的“谋臣”。而且身为 留侯的子房,要分賞的时候,只要与刘邦初次相遇的“留地”,如果我不知道他是个男的,还以为他是刘邦的初恋情人。刘邦晚年对张良,别说猜忌,还是百般信任,无论迁都长安,还是刘邦最顾虑的太子之位,也是采纳张子房的意见,同为谋臣的陈平也是如此。

可见,于情于理,刘邦根本不可能杀张良,问题第一段应该改为“张良明知道刘邦夺天下后不可能杀”或者“张良明知道刘邦夺天下后会报答他这个初恋情人” 哈哈。

张良为何全力尽力帮助刘邦。

第一,刘邦的个人能力,已经是反秦军的入关主力,张良为了复仇,当然投靠这个要打咸阳的主。后来楚汉相争,张良短暂回到韩国,但是项羽却处死了韩王,张良只能继续报仇,刘邦又是个反楚主力。

第二,刘邦的个人魅力,刘邦对张良当然是言听计从,别小看“言听计从”,当时群雄并起的年代没几个能“言听计从”。而且后来封地 “留”,看出张良对刘邦的感情十分深厚。

所以在秦末大时代中,刘邦是个最有能力同时最能听从他意见的君主,就像鱼和水一般。

最后看看小分题,和司马懿的比较。英雄和时势并存才能出大事,就当张良跟司马懿一样军政谋都满点的全能。

那就看时势,中国是三分天下,魏中央也严重缺乏军政秩嗳瞬牛偌由鲜强词孔宄錾淼哪甏I砦幽诿诺乃韭碥玻诜至训奶煜拢晌瞬芪壕然鹪保以诟鞯赝吞镎ㄓ判悖嘌胤桨嗟住W魑茇Р茴M泄麓蟪迹谖褐醒牒廖薜惺智榭鱿拢鄹汗露涯福拍芏崛∥褐醒氪笕ā

另一方面,汉初已经一统天下,逐步中央集权,对人才需求不如曹魏一般。更何况,汉中央还是人才济济,政有萧何、曹參,军有樊噲、夏侯婴、周勃,谋有陈平等等,而且后宫还有个一手遮天的吕后。你问我张良如何像司马懿一样,打败中央政府的敌手,然后欺负孤儿寡母,最后夺取中央大权,我也不知道呢。

张良是个道德才能优秀的人才,懂得看人也懂得看时代,我们应该好好向他学习,成为一个优秀的“谋主”。

10

张良的智商,足以自保,根本没必要为自己的身家性命担心。

结果也确实如此。汉初三杰最终也只有张良得以善终。

因为张良站得稳,藏得深,心思细。

刘邦勾践朱元璋这样的枭雄,性格都类似。只可与之共患难,不能与其共享福。

勾践得天下之后,文种死,范蠡逃;

朱元璋得天下之后,李善长等功臣也被弄死了。

刘邦也犯了一样的病,看不得有贡献的人存在于他的周围。

别说彭越英布了,连萧何韩信这样的大功臣都不放过。

可是张良偏偏活下来了。因为他很聪明地去了幕后,只接受了留侯的封赏。

这里顺便提一下刘邦的手腕。人家张良本来是韩国国相的后代,祖先历任五代国相,在韩国根深蒂固。刘邦怕张良回到韩国如鱼得水,不好控制,便假装大方的说:“齐地任选三万户”,要封张良为万户侯。同理,把本来在齐国获得崇高威望的韩信打发到楚国,不就是心里害怕他们造反吗?

韩信特别没数,真的去做楚王了,然后降做淮阴侯,又被萧何设计而死,简直就是刘邦的玩偶。

萧何自己也好不到哪里去,最终因为官司被下狱。

只有张良,特别清楚刘邦的为人。他不要万户侯,甚至连留地也不留恋,一直处于半隐居的状态。

然而,他是真的隐居吗?

非也!

他偷偷地扶持汉惠帝上位。当汉惠帝刘盈不受老爹喜欢差点被废时,张良给吕后、惠帝母子出谋划策,请商山四皓出山,让刘邦大为惊讶。

因为商山四皓可是连刘邦本人都请不动啊!吕后一介女流又怎么能请得动呢?

所以这四个老头的背后Boss是谁呢?肯定是张良啊!

可以说张良早就在不知不觉间完成了政治靠山的转换,连刘邦自己都没有发现。

这就是绝世的高手啊!吕后为了感谢张良,让张良的儿子张不疑继承了父亲的爵位。

所以说题主完全没必要为张良担心。这样的人只会翻动江湖而不可能被江湖伤害。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