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秦国将军李信,就是王者荣耀里面的英雄的原型。
战国末期的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秦国将星云集,蒙恬蒙武兄弟,王翦王贲父子,而李信也是在这个时期一颗著名的将星。

王者荣耀中的李信

战国时期的韩国、赵国先后被秦王嬴政灭国后,秦军陈兵在燕国边境,太子丹压力山大,于是他派出荆轲准备干掉嬴政,结果刺秦失败,秦国怒而兴兵开始大举进攻燕国,当时的秦军主将是王翦、辛胜,而李信仅仅是秦军的一员小将,王翦主力在燕国都城蓟(今北京)附近击败燕太子丹军队,燕国军队退往辽东,李信带领几千人追击到太子河(辽宁省中部辽阳地区)迫使燕王喜割掉自己儿子燕太子丹的人头献给秦国,于是秦军撤退,燕王喜则继续占据辽东为燕王。

秦国灭楚前的形势图

相比较与王翦的大兵团作战,此次李信仅率领数千军队追击到辽东地区,深得秦王嬴政认可,在征求灭楚的方略时,年轻的李信说,灭楚只需20万军,而事后秦王嬴政询问王翦时,王翦则说必须得60万军队,于是在嬴政看来,王翦已经老了,于是就决定人们李信为主帅进攻楚国。

而第一次攻燕战争结束后,王翦也确实申请退休了。

王贲灭亡魏国后,秦军开始灭楚战争。嬴政命令李信为主帅、蒙恬为副将,率大军20万进攻楚国,最开始李信在楚国打得还是不错的,攻破楚国旧都郢,并与蒙恬会师在城父,不过很快李信遭到楚国人的反击,被楚将项燕也就是项羽的爷爷给打得大败,秦国灭楚失败。当然这里面不完全是李信的责任,因为秦军攻破郢都后,嬴政派出大臣昌平君来镇守郢地,但是昌平君本就是楚国人,可能是眼见楚国灭亡于心不忍,最终反戈一击,于是李信大败。

此后秦始皇又亲自找到王翦,许诺王翦要求的60万大军,于是王翦带兵进攻楚国后击败项燕,俘虏楚王负刍,而后楚人再立昌平君为新楚王,继续抵抗秦军,最后仍旧在淮南被王翦击败,楚国最终亡国。

秦始皇时代所向无敌的秦军

相比较战败全家被杀的秦将樊於期,李信的是幸运的,可能是秦王嬴政还是比较欣赏这个年轻人,之后李信与王贲一起参与攻破燕王喜灭亡燕国和灭亡齐国的战争,然后历史书籍上就没有了关于李信的记载。

在后来秦末乱世之中,王翦的孙子王离仍然在和项羽大战巨鹿,却没有了李信的影子。

可是到了西汉武帝时期,李信重现江湖,当然此时已经是李信的后代,也就是司马迁最为尊敬的飞将军李广,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明确记载了李广的祖先就是秦朝的李信,并且说李家世代骑射,而且还说李广和堂弟李蔡,均是出身良家子,这样的记载说明了李家世代仍然是军人出身,而且当年没有收到秦王嬴政的处罚,否则就不是良家子了。

最佳贡献者
2

秦始皇在决定攻打楚国的时候,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多少兵力可以拿下楚国?”

年少壮勇的李信说:“20万足以。”

老成持重的王翦说:“非60万不可。”

摒弃事后诸葛亮的心态,如果你是秦始皇,你会选择李信还是王翦?

相信没有几个人会选择用王翦,六十万大军意味着什么?可以拥兵自重了,即便没有那个心,但光这六十万大军一开动,所需要的粮草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况且这还不是近距离短时间作战,因此,六十万大军在大部分皇帝心中,都是一个相当让人肉疼的数字。

对秦始皇来说也如是,所以秦始皇选择让李信为将去攻打楚国。相比于屡立战功的王翦,秦始皇实际上更信任李信,这种信任也并非没有道理。

李信在攻打燕国的过程中立下了头等功,当初,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始皇大怒,提前发动了攻打燕国的战争,他派出的主帅就是名将王翦。王翦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他是战国四大名将中唯一得善终的大将。

如果说白起为秦昭襄王开疆扩土立下了汗马功劳,则王翦为秦始皇扫平天下立下了最强战功,还有他的儿子王贲。

有意思的是,史书中所有关于李信的记载都离不开王翦父子。比如攻打燕国之时,李信是跟着王翦去攻打燕国的,李信率领数千士兵作为先锋部队追击燕太子丹,一直追到了衍水,逼的燕王喜不得不派人杀死了燕太子丹献给秦国,而王翦攻下了燕蓟,秦军大胜而归。

秦始皇对李信在战场上的表现很是满意。当时可用的大将实际上并不多,最厉害的就是王翦父子,但秦始皇又不愿意让王翦做大,因此,他需要新生力量,李信无疑就是他选中的得力干将。

因此,这一战之后,秦始皇对李信很是信任,这种信任甚至超过了未有败绩的王翦。所以当秦始皇决定攻打楚国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李信,然后才是王翦,问了同一个问题,得到了差距如此之大的回答。

综合两人的答案,秦始皇决定完全可以用二十万的兵力来攻下楚国,他以李信和蒙恬为将,分两路攻打楚国,而王翦在知道秦始皇的选择后坚持告老还乡,回到了频阳老家。

李信这是第一次独当一面,开始的战争非常顺利。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丘,双双大破楚军,然后李信乘胜追击,向北攻打鄢都,再往东南攻打郢都,又一路向西与蒙恬会师于城父。他们想着接下来直接进攻寿春,然后攻灭楚国。

但就在这个时候,志得意满的李信不知道,他的背后始终有楚人跟随追击,三天三夜不曾停歇,大败李信,有学者认为可能是昌平君起兵反秦,切断了李信的后路,致使李信大败。

事实究竟如何,已经很难说清,但这一次攻打楚国,李信的大军败了,至少损失了七名都尉,最后狼狈回到了秦国。

秦始皇知道后大为震惊,他想过这次攻打楚国的结果,但没有想到竟是这样的结果。这个时候的他,突然就想起了王翦,看来只有王翦能够改变战争的结局。

秦始皇这会也顾不得打脸了,赶紧跑到了频阳去请王翦,对于王翦非六十万不可的兵力也不计较了。

为了让秦始皇彻底对他放心,王翦还在出兵之前问秦始皇要了很多的田宅、园林等,并先后五次催促秦始皇兑现,为的就是让秦始皇知道他王翦除了为秦国效力没有别的心思,这六十万兵力完全就是为了攻下楚国而定的。

经过李信之事,秦始皇也不能再说什么,就将六十万大军交给了王翦,然后等着王翦的凯旋。王翦这一仗持续的时间很长,他到达楚国之后屯兵坚壁不出,每天做的事就是吃吃喝喝、玩玩投石比赛,这样坚持了一年,差点把楚军逼疯了。

打吧,秦军坚壁不出,不打离开吧,又怕秦军出兵,一年后,楚军坚持不住了,当他们准备往东调兵的时候,王翦出兵了,大破楚军,杀死了楚国大将项燕,后又俘虏了楚王负刍,楚国基本被平定。王翦经此一役再加上后来南征百越,得以封侯。

那么,在攻打楚国战败之后,李信又得到了怎样的处理呢?

《史记》对于李信的最后一条记载是:“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从这里来看,李信打了败仗之后还曾上过战场,是跟着王翦的儿子王贲去的。除此之外,再无他的记载。

这一点就比较奇怪,王翦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就告老还乡,秦国实际上已经没有几个得力的武将了,按理说李信这样的武将如果受到重用,应该会在后来大放异彩,至少在秦末应该有他的身影,但是没有。

这就说明李信攻楚失败后失了秦始皇的信任,即便他在此之后还上过战场,但也仅仅是秦始皇无将可用的情况下起用了他,而且还不是主将,等到秦始皇灭掉六国,秦始皇再不肯用他,很可能直接将他雪藏了,所以史籍中也失了他的踪影。

3

秦始皇灭六国是他的一个宏大的计划,而在这个计划中最为困难的一个环节就是灭楚。对于灭除秦始皇是非常谨慎的,为此还专门问过李信和王翦两位将军,秦始皇为什么会问这两位将军而不问其他的将军呢?比如说蒙恬、蒙武等,这里就可以看出秦始皇对李信和王翦是比较信任的,同时也认为这两位是有能力当统帅。至于李信和王翦当时怎么回答这里就不再累述,最后的结果是秦始皇选择了李信。让其统帅20万大军实施灭楚计划,结果是李信的20万军队败于楚将项燕手下。

秦始皇听到李信失败的消息肯定是非常生气的,我想他有一怒之下杀了李信的念头,但是他是秦始皇,一个冷静与理智、骄傲与自信并存的皇帝,理智让他压去了心头的怒火,他坚信统一六合,并吞八荒的计划一定能够实现,所以他马上去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立刻赶到王翦家里,向王翦道歉,并请王翦出山担任灭楚的统帅。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第一、王翦是老将军对于行军打仗经验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对于灭一国他也是有经验的,之前的灭赵国、燕国都是王翦为统帅。只不过当时由于秦始皇自己在灭楚统帅的选择上出现了错误。(因为李信在之前的灭赵国、燕国中都参与了,并担任了重要的角色,任务都圆满完成(灭赵李信率部从太原、云中,与王翦军队共同包围赵军,并一举攻破赵国;灭韩李信充当先锋一路追杀燕王和太子丹,最终迫使燕王献出自己的儿子太子丹,让秦始皇出了一口恶气。),让秦始皇满意,这也是秦始皇为什么当初灭楚计划实施之前要问李信和王翦两位将军的原因,他们都是有经验、有能力的,只是现在李信的失败,让秦始皇看到王翦老将的经验更加难能可贵。所以,秦始皇要向王翦将军道歉,并请他出山担任灭楚的统帅,答应之前王翦将军说过的灭楚至少要60万军队的要求(这已经是举秦国全国之力了)。

第二、秦始皇让王翦出任灭楚统帅是为了稳定全国的人心。当时李信失败的消息应该是迅速传到秦国,要知道20万对于秦国来说也是巨大的资源上的损失(当然实际应该没有那么多),国与国之间打仗胜败关系到一国的威望和军队的士气。所以秦始皇的这种举动就是给秦国全国百姓一个信号就是灭楚是势在必行的,虽然李信伐楚失败了,但我们还有王翦将军,他肯定能给我们带来胜利。

第二件事就是怎么对待李信失败。有句古话叫做“两军交战杀将不祥”。秦始皇自然不会采取极端的措施因为失败而杀了李信。原因是要是杀了李信,对后面担任伐楚的将军压力太大。他们也会想着万一我也伐楚失败了那性命是不是也堪忧,这样会给军队造成心理上压力,会对灭楚不利。所以秦始皇没有杀李信,但也没有将他一撸到底。虽然史书上没有记载秦始皇到底是怎么处罚李信的,但我想应该是给他降了级别的可能性比较大,就好比从现在的部长级干部降到厅局级干部一样。

理由是有二:一是李信毕竟之前还是建有军功的,灭赵和灭燕都很顺利,和李信也有很大关系,同时李信还把燕国太子丹的人头给他带回来了,给他报了私仇。二是李信在王翦灭楚之后,还参与了平定燕齐的行动。在王翦灭楚之后,秦始皇就让王翦的儿子王贲北上扫除燕国残余势力,李信是有参与的;后来王贲的灭齐李信也是参与的。史书上记载是李信追随王贲参与平定燕齐的军事行动。可见李信在伐楚失败后还是在军中任职的,只不过级别降低了。要是李信伐楚成功了,那平定燕齐的主帅肯定是李信,那王贲就是李信的手下。

至于李信最后的结果是怎么样的,史书上也没有明确的记载李信最后是怎么死的。有人猜测李信最后的结局有三种:一种是被秦始皇下诏给杀了;一种的病死;一种是战死。我想被赐死的可能最小,因为要是赐死的话可以在李信失败后,秦始皇随便找个理由就能赐死,不用再让他去参与平定燕齐的军事行动中。至于战死我觉得可能性也比较小,因为秦始皇灭齐几乎没有受到什么阻力,不太可能会损失这么一员大将。所以说病死的可能性最大。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对于李信我想他是幸运也是可惜的,在那个时候能够以军功得到皇帝赏识,成为将军,成为统帅。虽然后来伐楚失败了,但是皇帝还是让他军中就职,让他有尊严地活着这就是一种幸运;同时也是可惜的,就因为伐楚失败让后人知道他更多的是在秦始皇前面夸下海口最后失败以失败收场,而对其在灭六国中发挥的作用几乎被人遗忘,在史记中对其记载也是寥寥几句。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4

秦横扫六国之势既成,在灭掉韩、赵、魏、燕四国后,嬴政决定出兵消灭楚国,而李信就在灭楚之战这场关键的战役中吹了个牛:“区区二十万人马我就可以搞定!”

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秦王给了李信兵马二十万,结果被项燕打的屁股尿流。

按照秦国的律法和军制赏罚一直分明,李信作为败军之将逃回秦国,嬴政能饶了他?偏偏出现例外,秦王并没有严惩李信,反而在后面的战事中让李信戴罪立功。比如: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李信随王贲攻取辽东,俘虏燕王喜,燕国灭亡。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园前221年),李信与王翦之子王贲率军从燕国向南进攻齐国,顺势灭掉齐国。

可见伐楚之战的责任并不在李信身上,秦王当然不会为难李信。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整个伐楚战争,秦国以完全实力碾压楚国,交锋过程中反而不像一场战争,更像一场秦内部的政治博弈。尤其楚国的命运,竟然由王翦的个人前途起伏而定成败,可见楚国的存亡在秦王眼里根本不值一提。那么伐楚战争的的失败应该让谁买单?

———必须是嬴政!

我们再回到伐楚之前,嬴政带着很强的政治目的去选将。“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於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史书中交代,是因为李信年轻勇猛的表现获得嬴政的好感,实际上嬴政首先提问李信伐楚用多少人,而不是提问王翦。论资历、水平李信凭什么能压王翦一头?很明显嬴政有扶持亲信,培养自己军方代表的小心思,就这样匆匆忙忙的确定人选。


有人纠结,李信不是因为二十万兵马才得到的指挥权?

相比王翦提出六十万的兵马,李信只用三分一的兵马确实让嬴政放心,更放心的是李信没有王翦三朝元老般的人生经历,也没有王翦功劳高筑的军事威望,用李信这个也能冲锋战争的傻白甜很放心啊!在主观意识里嬴政也认为楚国是强弩之末,分分钟搞定得事,所以第一个忽略了王翦正确的军事判断,一不小心给李信的失败埋下潜伏的政治危机。

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於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

其次,李信失败了但不能归根到军事才能不足。我们纵观李信用兵,善于长途奔袭,各种横冲直撞,生猛的一笔。他在伐楚过程中也延续了这种军事风格,一路势如破竹准备和蒙恬汇合,形成攻坚之势。结果意外发生了,秦国昌平君反叛,这次意料之外的倒戈,打乱了李信行军路线,说好的合二为一,化整为零,结果反而被围困进退两难。李信被一个巴掌扇懵了,只能突围逃命。

假设李信的军事行动顺利进行,很有可能把楚国击破。可惜李信也是想好好表现自己,又遇到嬴政急于求成,两人都忽略了很多意外因素,缺失了王翦用兵的稳健、老辣。如果王翦直接用六十万人马攻打楚国,叛徒估计没有胆子造反吧。所以,李信的失败不能全部归咎到个人头上,嬴政才是第一个开的坏头,最后没有办法了只能请王翦出山,这才把楚国消灭了。

灭楚之后王翦父子都功臣身退,我们也能看出始皇帝还是很有格局。用人方面不能称得上不拘一格降人才,至少也能做到知人善用,李信战败后他很快意识到自己的失误,主动放下面子,降低身价请王翦出山。并没有强制让李信背锅,仗着自己君王的身份颐气指使,任意发挥。反而知错能改继续重用李信终于成就大业,况且始皇帝没有点度量怎么能成就千古一帝?

5

李信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出现,最重要的事迹就是在秦王嬴政在接连消灭了韩国、赵国、魏国并驱逐燕王喜之后准备乘胜在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继续攻打楚国。此次的主将嬴政想任命“年少壮勇”李信,李信当年曾经率领数千士兵追捕燕太子丹,嬴政对他印象非常好。

所以,嬴政问他:“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回答说不过用二十万人即可,嬴政再转身问老将王翦,王翦却回答:“非六十万人不可”。嬴政认为王翦老了,怯懦了,“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而王翦感觉自己的建议不被采纳了,于是便告老还乡了。

李信与蒙恬兵分两路南下攻打楚国,最开始还是比较顺利的,但是后来却被楚国军队长途奔袭,李信大败而回(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史记》中没有记载嬴政得知李信战败之后是如何处理李信的,但是说嬴政当时的表现是“大怒”。并且立即亲自去找已经在频阳老家的王翦认错(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

嬴政本人曾经当面笑话王翦老了,怯懦了,自以为李信才是少年将才,结果不仅被李信战败的事实打脸,还要亲自去给王翦道歉,可以想象嬴政有多么难堪了,也可以想象李信的下场有多惨了。

但是没想到,嬴政不仅没有处死李信,反而在秦王政二十五年和二十六年先后随王翦之子王贲破灭燕国和齐国。而且,在百年之后,他的后世再次显赫起来,他们就是陇西李氏,其中出名的人物包括飞将军李广以及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等等。

6

在历史长河中有过不少的战事,在军队之中纪律是最重要的,一个高质素的军队也离不开将领的对作战的正确指挥,将领就如军队的眼睛,是在两军对战中取胜的决定性因素。李信是两千多年前的著名将领,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进程之中李信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李信年轻有为,年纪轻轻就打过不少的仗,基本上都是赢得很漂亮。人人都夸赞李信李将军骁勇善战,李信因此骄傲的飘飘然。在嬴政二十二年,秦国派兵攻打楚国,就连老将王翦都没有足够信心战胜军力强大的楚国,保险的说至少要出动60万士兵才有可能攻下楚国,但是意气风发的李信却信誓旦旦的说只要20万军力就可攻下,秦王闻之大喜还认为王翦是年纪越大就越没胆量了。

李信可以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带着20万士兵就去攻打楚国了,虽然一开始是捷报连连,但是楚国也不是那么好惹的,就在李信带兵乘胜追击的时候被楚军诱敌深入,最后落得惨败,秦国在李信的带领下最终只能是落败归国。李信在此战失利之后本以为是必死无疑了,但是秦始皇对此的态度竟让人大跌眼镜,面对啪啪打脸的将军李信,秦王竟没有加以责怪,在之后很多的战争中李信都被委以重任。秦王知道战事失利的原因后亲自像老将王翦去赔礼致歉,可以说是非常的礼贤下士的。

所以,在秦国面临灭亡之际,李信是誓死不降以报秦王的信任以及恩典。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虽然历史将他暴政的行迹写了下来,但是他也是有很大的长处的,光对待士兵将领绝对说的上是数一数二的,这一点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很少有能及得上他的,也难怪他能统一六国。




7

李信在历史上的活动轨迹主要集中在秦始皇一朝,从公元前228年到公元前221年的7年间,史书有李信的记载,除此之外,再无记载,李信这个人仿佛只存在了7年一样,其实并不是这样。

历史上的秦国被称为暴秦,有两个主要原因:

一是秦军残暴,杀人如麻,整个战国时期光是秦国斩杀的东方六国士兵人数就达到了200万多人,其中白起一人就杀了一百多万。

二是秦法严苛,一人犯法,全家连坐,一家犯法,全伍连坐,一伍犯法,全什连坐。看上去秦法是相当严苛,而且毫不讲人情。

正是因为秦国给了东方六国这样的印象,所以才会被称为暴秦,而对于为秦国打仗失败的将军,理所当然处罚会很重,事实上秦国还有不少这样的先例,比如秦国名将樊於期,就是那个逃到燕国用自己的首级换取荆轲刺杀秦王的那个秦将,樊於期因为教唆并协助秦王政的弟弟长安君成蟜造反,失败后逃走,秦王政诛灭了樊於期所有在秦国的族人,全部斩杀,可见秦法严酷。

但樊於期属于叛乱,跟秦将打了败仗还是有区别的,如果秦国的将军在外打了败仗,也都是有处罚的,但远远没有诛杀三族这么严重的处罚,比如秦国将领王陵,在长平之战后攻打赵国都城邯郸,结果损失了五校秦军合计4万人,秦王政对王陵的处罚上免去官职,削去爵位,并没有杀他,可见秦法对战败的将领并不残酷。

还有名将王龁,就是那个在长平之战前期指挥秦军攻击廉颇的秦军主帅,在白起到长平前线前,就是王龁作为主帅指挥秦军作战,在王陵攻打邯郸城失败被免职后,秦国换上了王龁继续攻打邯郸城,结果王龁还是被救援赵国的魏楚联军击败,损失惨重,结果是秦王政都没有处罚王龁,因为两个月后王龁再次领导进攻赵国的汾城,估计最多也就是剥夺部分爵位。

所以 ,秦国没有斩杀作战失败秦国将领的先例,除非秦将背叛秦国,那样的话,处罚就非常重,就是诛灭三族的重罪,所以李信率领20万大军在楚国作战失败,秦王政对李信的处罚也只是剥夺部分爵位,并没有杀他,甚至都没有免去官职,所以说秦法并不残酷,说秦法残酷都是被秦国所灭亡的原东方六国人说的。

况且李信在攻打楚国的失败还有意外的原因存在,如果没有这个意外原因,说不准李信攻打楚国还有机会获得胜利,这个意外原因就是:秦国国相昌平君发兵背叛秦国,趁机攻打李信,导致李信前后受敌,被楚国大将项燕击败,最终大败而归

李信在率领军队攻打楚国时,是一名年轻将领,而年轻就会气盛,所以李信向秦王政提出用20万大军灭亡楚国,而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却提出要60万大军才能灭楚,作为秦王,当然是最小的代价能取胜更好,理所当然地选择了李信。

然后李信就率领20万大军开始攻打楚国,而蒙恬的父亲蒙武是李信的副将,李信攻打楚国的战役遭受了楚国大军的前后夹击,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昌平君的反叛,昌平君是楚国公子,他的母亲是秦国公主,也就是说昌平君是秦楚两国政治联姻的产物,他的外祖父是秦王政的祖爷爷秦昭襄王,算起来昌平君和秦王政也是亲戚。

昌平君当时任秦国国相,并且在自己位于楚国的封地郢城,当李信率军攻楚时,昌平君由于巨大的压力,开始选择背叛秦国,联合楚国军民在背后切断了李信的粮道,并与项燕一起前后夹击李信、蒙武大军,李信的20万大军在楚军前后夹击之下被打得惨败而归。

正是因为这个意外原因,才导致李信大军的失败,李信损失惨重,具体死了多少人没有记载,至少损失过半才叫惨重,李信大军另外还损失了七个都尉,一个都尉至少指挥数千军队,七个都尉都被杀,可见秦军损失惨重,李信回到秦国后,秦王政并没有特别严厉处罚李信,因为就在李信攻楚的三年后,李信作为王翦儿子王贲的副将,率领秦军攻打燕国,可见李信没有被免职。

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统一中国前夕,李信还参与了灭亡东方最后一个国家齐国,可见李信是活到了秦王政统一天下并自称皇帝之后,从李信攻楚时是个年轻人来看,到秦王政统一天下之时,也不过只有4年 ,换句话说 ,秦王政统一天下之时,李信年龄也不大,不会超过40岁,否则也不会被称为年轻气盛了。

算起来,李信有可能比秦始皇年轻十岁左右,秦始皇去世的时候只有50岁,况且秦始皇在位时没有杀害任何一位功臣,所有的功臣都活了下来了,包括功高盖主的王翦和王贲父子都没事,更别说李信,所以李信很有可能会活到楚汉相争之时。

另外,李信的家族是出自陇西李氏的大家族,在秦朝及汉朝西汉时期都非常显赫,其家族更是人才辈出,西汉的李广、李陵家族,唐朝的李渊,都是李信的后代,所以如果没有生病的话,李信就应该是自然死亡,秦始皇更不会对李信有什么处理。

8

李信传说是老子的后代、李广、李渊的祖先,是秦国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深受秦王的信任,曾经在攻打燕国时有突出表现。

公元前225年秦国先灭了韩国、赵国被赶到代地苟延长喘、燕国躲到了辽东那更加偏远的地方;秦国的统一大业只剩下齐国和楚国还有一些实力。而这时的齐国唯秦国马首是瞻不足为虑(齐相国以下有一半以上都成为了秦国的间谍)。

秦始皇召集大家开会说:我想要攻打楚国,你们看需要派多少士兵。

一般开会都是这样,领导一问到关键问题就没有人说话!沉默了很久李信终于忍不住跳出来说“我20万可以搞定楚国”。秦始皇没有立即回复李信,他犀利的环视了一周;最终将目光停留在了王翦的身上。

王翦作为秦国老将,战无不胜从未有过败绩。秦始皇于是说“王老将军说说您的看法吧!”

王翦回答“没有60万我没有把握拿下楚国”。一听60万秦始皇马上被吓了一跳;当年与赵国的长平之战也才投入兵力40万,已经让秦国疲惫了好多年。秦国常备军不过40万,60万是要动用秦国根本的。

秦始皇没有犹豫,派李信攻打楚国;王翦自己决定退休回家。

开始时李信率领20大军不断占领土地,他深信楚国已经不足为虑,于是将兵马分为两路;自己和蒙恬各率领一队开始进攻敌人。

这时候对抗秦军的人叫项燕,是项梁的父亲、项羽的爷爷。他将楚军化整为零,当秦军进攻时假装溃败,秦军继续进攻时他又重整军队从后面包抄秦军。

李信被包围之后临危不乱积极组织突围,最终成功逃脱。蒙恬独木难支在李信溃败之后只能撤军,这次20万秦军无功而返。

秦始皇也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重新请老将王翦出马;带领60万秦军开始了灭楚行动。王翦出山后提了几个建议:一,需要60万大军才去攻打楚国;二,蒙恬这孩子不错,还让他做为副将跟我去攻打楚国;三,李信虽然失败但是也是一个人才希望大王给他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

这些条件秦始皇都同意了,在王翦灭楚的过程中;王贲为主将、李信为副将开始了灭赵、燕、齐的行动;结果大家都是知道的~

在后来的几次行动中李信都表现的很好,也立了不少功劳;可是由于楚国战场的失败他一直都只是为副将。

9

秦国在当时有个《军功奖励制度》,这个《军功奖励制度》对打仗胜负的奖惩,是有严格规定的。如果打了胜仗,肯定会升级升职。如果打了败仗,一定会降级降职,乃至受到惩罚。

可是,秦国将军李信带着20万秦军和楚军作战时,被攻破两座军营,损失了七个都尉。虽然《史记》上并没有说损失了多少人马,但“都尉”是仅次于“将”的中高级军官,损失七个“都尉”,说明损失其实是非常大的。

(李信剧照)

李信损失这么大,气得秦王嬴政只好亲自前去向王翦道歉,低三下气请王翦出山,给他60万军队,让他带着去和楚国作战。可以说,李信让秦王嬴政不但损失了军队,还损失了面子。

不过,虽然李信让秦王嬴政蒙受这么大的损失,但是奇怪的是,秦王嬴政竟然没有处罚李信。虽然攻打楚国的时候,秦王嬴政再也没有让李信跟着去。可是随后,秦王嬴政就派他跟着王翦的儿子王贲攻打辽东,俘虏了燕王喜,让燕国彻底灭亡。紧接着,秦王嬴政又派他和王贲一起去攻打齐国,攻入齐国都城临淄,灭掉齐国。

此后,虽然历史上再没有关于李信的记载,但是,因为飞将军李广是李信的后人,由此可见,李信后来应该还活得好好的,直到老死。否则的话,他的后人中也不会出现李广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

那么,明明李信打了败仗,捅了那么大的娄子,为什么他不但没受到处罚,反而受到优待呢?

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也不难。

秦王嬴政和秦昭襄王的性格是很相似的。我们来看看,秦昭襄王是如何处理白起和王龁的。

(白起剧照)

白起是百战百胜的将军,对秦国攻城略地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秦昭襄王最终赐死了他。王龁打仗的能力比较一般,在长平之战的时候打不赢,因此秦昭襄王换上了白起,才打赢了长平之战。后来,在邯郸之战的时候,秦昭襄王先是派王陵去攻打赵国都城邯郸,攻不下来。于是又派王龁去,还是攻不下来,而且损兵折将。就这么一位“常败”将军,秦昭襄王对他却一直非常重视,给予他很高的优待。

那么,为什么白起打了那么多大胜仗,秦昭襄王赐死了他。王龁不会打仗,屡战屡败,秦昭襄王还对他那么好呢?

根本的原因,就是王龁由于打了败仗,因此他所立的功劳并不高,野心并不大,不会对秦昭襄王构成威胁。而白起所立的军功很高,打仗能力又强。秦昭襄王对他很担心,所以最后要杀掉他。

我们再来看秦王嬴政时期的王翦和李信。

当秦王嬴政派王翦去攻打楚国的时候,王翦向秦王嬴政要60万人马。当时秦王嬴政说,王将军老了,胆小了。然后他问李信,李信说只要20万人马。也因此,秦王嬴政最终派李信去打楚国。

(王翦剧照)

那么,秦王嬴政真的认为王翦老了吗?显然,他并不是这样认为的。那不是他的真心话。他的真心话是什么?是担心把60万大军交给王翦,相当于把全国的军队都交给了王翦,王翦掌控了全国的兵权,如果对他反戈一击,该怎么办?或者王翦不反戈一击,而是打到楚国去以后,在楚国称王,带着60万军队打回来,进攻秦国,把他给灭了,又该怎么办?

秦王真正担心的,其实就是这一点。

后来,王翦在答应重新出山的时候,已经明白了秦王嬴政的担心。所以,他连续五次向秦王嬴政提出,要给予他封地。甚至走到边关的时候,他还派人对秦王嬴政说,请嬴政一定要兑现给他的封地。当时身边的人就问王翦,说王将军你是个大气的人,为什么却反复计较这件小利呢?王翦就告诉身边人说,他这样做,就是让秦王嬴政放心。既然他王翦那么在乎秦国内的土地,就不会带着军队造反,或者留在楚国不回去了。

李信显然也是明白秦王嬴政的担心的。所以他一开始就只向嬴政要20万人。李信也许知道这20万人,不一定能打败楚国,但是为了不让秦王嬴政担心,因此只带20万人出去。

李信做事情,这么让秦王嬴政放心,秦王嬴政怎么还会不重视他呢?

(参考资料:《史记》)

10

李信是秦国有名的大将,其出生于秦国槐里。因为是宗室之后加之作战勇敢顽强,所以一直被秦王政非常看重。李信第一次扬名是在对赵国之战中。秦国灭掉韩国以后,秦王政派遣两支部队夹攻赵国,一方面让王翦从邺城处进攻赵军,另一方面让李信从太原往下攻击赵军。在这次战争中,青年将军李信崭露头角,歼敌众多的他在朝野之中的威望迅速上升,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一颗将星。

燕国太子丹深深忧虑秦王政的狼子野心,故而想要以荆轲刺秦来制止秦国的侵略活动,但是不幸的是荆轲的行动最终以失败告终。秦王震怒,他派遣了几员大将到燕国去兴师问罪,其中就有王翦和李信。说起来是兴师问罪,实际上就是要一举攻克燕国。王翦率兵在燕国首府这里大败敌军,太子丹全线撤退到辽阳地区。李信得知这一消息以后乘胜追击,率领军队在太子河沿岸和燕国军队对峙。燕王喜为了能够退秦军所以不得不杀了太子丹来求和。李信除掉了秦王政的心腹大患,秦王政对其越来越重视。

也正是在击败燕国以后李信变得无比傲娇起来。他觉得没有人是他不可战胜的,故而当秦王政问他能够以多少人马战胜楚国的时候,李信说给自己二十万精兵即可。而当秦始皇问道王翦的时候,王翦却告诉秦王自己需要六十万人马。对于王翦的这种回答秦王政表示出了很明显的不满,遂就派遣李信率领二十万大军攻打楚国。

李信当然是信心满满,因为他觉得自己有着非常充分的大兵团作战经验,故而取胜并不难难就难在利用多少时间能够获取胜利。李信先是攻占了平舆,然后和蒙恬合兵一处攻占了楚国都城。本来此时的李信应该乘胜追击打击楚军,但是由于他担心秦国昌平君(楚国贵族,曾经帮助秦王政发动政变,后造反作乱)作乱使得他腹背受敌,所以调转秦军往回打。三天三夜,秦军都没有好好休息反而是一直追击秦军,这使得秦军疲惫不堪。正待此时,楚军大将项燕横空而出从而把李信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李信不仅被楚军攻陷了两个营,还被斩杀了六名尉,可以说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损失。李信兵败以后皇帝的脸都被丢光了,但为了能够击败楚军,所以他还是选择拉下老脸去找王翦。王翦这才答应率领六十万秦军出战楚国。因为此战关系到存亡之局,所以项燕率领了一百万楚军相迎。在王翦的稳扎稳打下,项燕兵败被杀,楚国就此灭亡。

虽然楚国最终攻打下来了,但是李信的过失也是客观存在的。秦国历来都是有功必赏,有错必罚,讲究“轻罪重罚”。所以按照秦国当时的律法,像李信这样的大溃败是要被重罚的。因为他的失误不仅仅是丢掉了两座老营,更可怕的是让秦国损失了六员精英(尉仅次于将)。要知道这样大的损失在秦国的历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大抵上是可能是因为秦国很少失败的原因了。但是实际上秦王政却并没有依照律法去惩罚李信,甚至连责备都没有怎么去责备他,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在讲严刑峻法的秦国,发生这样的事情的的确确让人非常惊讶,但是这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实际上秦王政不愿意苛责李信就是因为他不愿意苛责他自己。大家回想一下,李信所做的事情哪一件不是得到了秦王政的暗许?秦王政问李信多少兵能够攻下楚国,李信也只是说出了心里面想到的那个数字而已,此刻的他并没有主动去请战攻打楚国,是秦王一厢情愿派遣他去的,这是因为在秦王的心中二十万打楚国是完全能够实施的。所以李信的大溃败不仅仅是出于其自己的原因,实际上还与秦王政的傲娇不无联系。再者秦王和李信私交本来就非常好,秦王政对自己的朋友又怎么忍心去责备呢?所以能够不了了之当然是最好的选择了。

秦王政不仅仅没有苛责李信,后来反而更加重用于他。在王翦灭掉楚国的第二年秦王政派遣 李信再一次攻伐燕国。这一次李信果然没有让秦王政失望,他一步步稳扎稳打地灭掉了燕国。辽东得手以后,李信又带领军队南下去齐国,与他一起的还有王翦的儿子王賁。在他们的包围下,齐国军队纷纷投降,齐王建最终也被俘获了。秦王政给舞台,李信则是利用好舞台进行发挥,所以得以重新洗刷昔日的耻辱。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有关于李信的记载就比较少了,只记录下了李信最后被封为陇西侯,而在此后关于他的一切信息就戛然而止不知所踪了。也有人说统一以后没多久李信就死了或者失踪了。李信的一生可以说是跌宕起伏,他曾经在最高点的时候肆意的笑,也曾经在最低点的时候孤独地哭,总的来说他是幸福的,因为他的好哥们兼好领导秦王政一直很照顾他。而且有关于他二十万攻伐楚国失败的事情确实不值得一提,毕竟他不应该去承担这个事件的主要责任,如果当时秦始皇能够清醒一点,这次的失败也许就可以避免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