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人是怎么废掉的?

人是怎么废掉的?

2020-09-10 13:02阅读(86)

人是怎么废掉的?:这个问题提的好,人是怎么废掉的,我们通过两个问题来思考。第一: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变得越来越懒惰,因为懒惰,所以慢慢没有价值:-废掉,怎么

1

这个问题提的好,人是怎么废掉的,我们通过两个问题来思考。

第一: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变得越来越懒惰,因为懒惰,所以慢慢没有价值,最后被淘汰。人就这样废了。

第二:什么样的会被社会或职场所淘汰!

这两个问题是循环的,人之所以会成为废掉,就是因为懒惰,跟不上时代,被社会淘汰。没有价值,没有目标,没有梦想,最后,破罐破摔,就被“废掉”了。

所以,我们先来思考第一问题:为什么很多人会变得越来越懒惰?

第一点:发达的科技让我们变得懒惰

1、“外卖依赖症”:曾经在网站看看过这样一个报道,一个男生周密宅在家里,午饭时间起床,饿了,赶紧点上一单外卖,打游戏刷剧一个下午,又饿了,再来一单,浑浑噩噩到了午夜,没有小叶怎么睡得着?快递小哥哥应该还没有下班吧?到了工作日,又忙又累,当然更没有时间做饭…… 一日N餐——外卖!外卖!外卖!就这样,一年过去了,整个2016年,这位“懒人”的外卖订单1292次!是的,超出了一年一日三餐的1095次! 无论工作党还是学生党,手机里总有几款外卖APP,一到用餐时间,拿起手机选择自己喜欢的食物,仿佛是犒劳自己辛苦学习和工作的某种仪式,所以频繁点外卖,也许不仅仅是懒得做饭,而是真正换上了“外卖依赖症”!这个时间上,没有最懒,只有更懒! 长久下去,人就变得懒惰,逐渐就会被废掉了。

2、手机综合征 :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现代大多人,没事就抱着手机看,每个人走路都是低头族,在聚会中,面对一桌的朋友,大家依然各自把玩着自己手中的手机,偶尔抬头交流几句,甚至有些人,没事就拿出手机划几下再放下,养成了一种依赖的习惯。所以,长期不与外界交流,不用心和眼睛去关注这个世界其他的美好。慢慢就脱离了社会!!特别的孩子,天天玩手机玩游戏,影响学习,这不就慢慢把孩子往“废人”的道路上培养了吗?

2、懒人推动科技发展:用了计算机,人的计算能力急剧下降,依赖导航,人的方向感也变得越来越弱,习惯于碎片化阅读,人的文化素养再难提升……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带来了便捷,某些方面让人丧失了自我。

马云曾经有一个演讲说,世界是上懒人创造的。

我们不想爬楼梯,于是人们发明了电梯,想在家里听音乐,于是唱片,DVD等问世了,仿佛真的是懒人推动着科技的发展,其实更确切的说,是一个“懒人”给了别人“勤奋,聪明”的机会。

第二个问题:什么样的人会被淘汰?

第一:眼高手低的人

很多人容易被人的成功感染,这和你看到的偶像剧是一样的,我们把自己代入了故事里,感觉自己也会和电视里的人物一样成功。然后就会做一个特别大的梦想制定一个你觉得完美的计划,并且夸夸其谈你要怎么做。可是真正实施的时候,你发现困难重重,发现了差距,心里有了落差,然后就开始拖延,只想等着机会到来,可是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你发现做什么都不成功,就放弃了。因此被社会淘汰,逐渐跟不上节奏。

第二:没有危机意识人

很多人选择工作,就是钱多事少离家近,不想付出,不想努力,只想着收获。甚至有的人工作都能知道明天、下周、下个月的生活大致是什么样,下了班就打游戏,除了打游戏不知道该做什么,一点没有压力没有危机感。反正每个月给我开工资就可以了。你没有一点进取心和执行力,行动力并不是别人督促你去做的,而是靠自己本身的坚持去做的,公司的规定和监视仅仅是让你完成业绩而已,对自己要求严格了那么你可能升值加薪,对自己宽松了那你可能一辈子都在底层打拼,别说现实,现实就是这样。

第三:不学习,不进取的人

过期的食品不能吃,过期的观念不能用。现在的社会成功不是你赢过多少人,而是你的头脑,专业知识超越了多少人。一阵不变观念落后知识陈旧的人,就会被社会所淘汰。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是自己,成功是优点的发挥,失败是缺点的累计。最可怕的废人,就是自己没有能力却总觉得自己懂得比别人多。

因此,当你被科技绑架,不去与生活中的人接触,当你变得懒惰,不想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思路,当你怀抱高的梦想和理念,却不去实践,当你没有危机意识,温水煮青蛙……慢慢你会发现你比优秀的人越来越多,比你有能力能赚钱的人越来越多。你依然是那个自我感觉良好的人,那么就即将变成一个被社会淘汰的人。其实是你自己废掉了自己。如果你还不想被社会“废掉”,请赶紧认清自己,哪怕从今天开始改变,都不算晚!

请记住:只要开始永远都不算晚!

2

1,做事情浅尝辄止,从不肯深入钻研一门学问。

很多学问,表面上看起来魅力十足。但接触一深,便显得索然无味。

殊不知,只有拨开金光闪闪的表层,进入枯燥而硬核的知识深层,才有望成为知识的掌握者。

如果处处浅尝辄止,人便会渐渐失去恒心,这就距离废掉不远了。

2,沉迷在廉价易得的快乐里不可自拔

刷短视频APP也好,玩游戏也罢,这些东西都能带来廉价易得的快乐。

生活需要消遣,生活需要调剂,这倒是没什么。

怕就怕没完没了,不可自拔,我们就会沉迷其中,并对现实生活心生厌恶。

这就距离废掉不远了。

3,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人人都听过一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看起来,似乎是要劝我们好好学习。

但它还有后半句:“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一辈子太短,值得学习的知识太多。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就很难抵达深度的层次,就会陷入“学而不思则罔”的境地。

4,被消费主义盲目洗脑。

消费就是消费,资本家从你身上赚到了钱,仅此而已。

这种行为,与优雅、爱情、风度、高级、上流毫无关系。

买不买那些昂贵的大牌,你仍然还是你。信它,只会让你债台高筑。

如果因为这个负债,那真是no zuo no die,那真是废了。

5,盲目相信身边的人。

缺乏主见的人,往往会盲从身边人的说法与做法。但很可惜,我们身边的那些人,往往大都是平庸之辈。

所以盲从他们的结局很简单:做好了,就和他们一样平庸;做差了,就废掉了。

6,只读死书,不落地实践。

书籍固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也会局限于作者的个人经历、所处时代等因素。

如果生搬硬套,那么多半是要吃亏的,所以必须要靠现实来验证。

不实践的人,永远只是空谈客,不过是个说话漂亮的废人而已。

7,盲目排斥新生事物。

原因同上,如果盲目局限在旧经验里,就很难适应新时代的游戏规则。

保持戒备是好的,但一味抱残守缺,只会把自己困死在牢笼里。

很多曾经煊赫一时的人,就这样慢慢废掉了。

8,相信高利率的暴富理财,甚至参与其中。

只相信暴富的人,会对普通的劳动失去兴趣,从而渐渐变得懒散起来。

而参与之后,则会赔光自己的本金,这种案例太多太多了。

赔空了,就彻底废了。

9,被低级的圈子所拖累。

电影《心灵捕手》里,威尔的朋友对他说:“你要成为大数学家,就别和我们这些混混在一起,这等于是浪费生命。”

虽然他的朋友也是个没文化的混混,但他却拥有着高尚的心灵。

而你圈子里的朋友,也能如此高尚么?不好意思,多数人是见不得别人好的——尤其见不得身边的人飞黄腾达。

跟这些人混在一起,很快就会废掉。

10,缺乏改变自己的行动。

看到这里,不愿意自己废掉的人,就已经开始行动了。

怕就怕,看完之后只是暗暗点头,却不愿意付诸行动,那一切都等于零。

现在,你做好改变自己的准备了么?


我是@渭水徐公,老李校长&朝闻道写作社群mcn主理人,带领400+作者靠写作实现副业变现。

关注我,你将在我的主页看到更多写作变现的独门秘籍。

3

人是自己废掉的。

人生要面对很多压力,金钱上的压力、生存的压力、世俗的压力、精神的压力等等。

人生也会有很多求而不得,毕其一生追求的东西却还是那么遥远,别人轻而易举就得到,自己孜孜以求得不到。

人生会有很多不如意事,比如家庭的不和、比如婚姻的不忠、比如工作的坎坷、比如子女不争气、比如朋友的冷漠与背叛等等,这个世界上,一生顺风顺水的很少,有很多人都不容易,只不过别人是看不见的,只有自己内心才有体会。正所谓冷暖自知。

无论哪种人生,都得勇敢地走下去,勇敢地面对,勇敢地抗争,勇敢地对命运说不。千万不要气馁,不要屈服于生活和命运。

如果你心中失去了勇气,如果你对生活妥协了,如果你没有了走下去的信心,那你基本就垮了,就废掉了。所以,无论你活得多么糟糕,无论你有多么坎坷的经历,内心一定要强大,不要放弃追求,勇敢地走下去,你就不是一个废人。

在别人的眼里是废人,不算废人,那是误解和偏见,如果在自己的眼里,觉得自己是个废人,那就真正的是废人了,且不可救药!

这个世界不能拯救你,只能给你包容,拯救你的,只能是你自己!

4

一个人被废掉,简单来分有两种:

一种是被别人废,一种被自己废。

被别人废,废你的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群人,再或者是一个时代。

被自己废,虽说直接原因在自己,但多多少少还是由某个人、某群人、某个时代导致的。

所以,一个人被废掉这件事本身的逻辑应该是:

一个人在面对一种可能废掉自己的环境时,做出了废掉自己的选择。

于是,这个人就废了。

那么,一个人是怎样被废掉的呢?

K叔想从别人(外因)和自己(内因)两个方面来说一下,各有三点,并不穷尽,欢迎补充。


被废的外因:


1、被摇摆的世界整崩溃

每次看《霸王别姬》,都会深深感慨:

动荡年代,生命真的脆弱如草芥。

管你是当年的角儿,还是以前的腕儿,天一变,台一撤,再富贵、再傲娇、再不可一世,都得乖乖地跪舔。

前一天,你还是养尊处优,遛鸟玩雏儿的王孙贵族,后一天,你就成了一个穷困潦倒、任人宰割的将死之魂。

前一天,你还是千人敬仰,万人羡慕的名角儿大腕儿,后一天,你就成了一个众叛亲离、万人唾骂的十足罪人。

这种摇摆的世界下,这种动荡的时代下,这种极其不稳定的状态下,一个人被废掉的概率是极其高的。

就像《大逃杀》里,曾经有一幕让我极其震撼:

几十个人被困在岛上,最后只能有一个人活下来。

男主角受伤被一群女同学救了上来,可情同手足的女闺蜜们内部却有分歧,有人觉得该帮帮男主,有人觉得男主很可能会对她们的安全造成威胁。其中有个女生,悄悄地给男主下了毒,可鬼使神差地被自己的女闺蜜吃掉了,于是,一人吐血暴毙,让所有人的恐惧瞬间爆发。

接着,便是信任崩塌、机枪扫射、痛苦喊叫、血染小屋。

前一秒钟,大家还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其乐融融的同学情画面,后一秒钟,仅仅是一个略显微妙的人性怀疑,就彻底点燃了所有人内心的炸药。

再比如,看到一句话,很有意思:

2017年,中国嘻哈元年;

2018年,中国嘻哈圆寂。

当然,PG1的作死是导火索,但从现在的环境来看,即使没有他的作,估计嘻哈被废的可能性也比较大。你们看,喊麦那帮人不也卒了吗?(这个就不展开说啦)

总结下来,就是因为他们所在的世界是极其不稳定的,每个人都抱着一种不安全感活着,在这种极度不安的重压下,估计“崩溃被废“是大多人无可避免的命运。


2、自信心被彻底打爆

在武侠世界里,有一句经常出现的台词:

“你这个废人!”

可我发现,大部分被喊作“废人”的人,通常都不是生下来就废,很多甚至一直是天之骄子。

比如,《天龙八部》里的姑苏慕容复。

我一直觉得,慕容复要么是天蝎座,要么是摩羯座。

他那么努力,那么自律,为了达到目标穷尽手段的属性,如果放到现在,大概率是创业能上市,打工能高管。

而为什么在《天龙八部》里,他最后就变成了个废人呢?

一个怀着复国之梦的人,却只能先靠着拳头行走江湖,再寻求机会。

但很遗憾,在江湖世界里,你的拳头硬不硬不是吹牛逼吹出来的(部分创业者),也不是协调各种资源能解决的(绝大多数管理者),唯一的路径是:

切磋一下。

可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于是,南慕容很不巧地,和三个大牛逼货切磋了一下,然后就彻底崩溃了。

一个是和他齐名的北乔峰,一个不知哪里冒出来的小和尚虚竹,一个是被他瞧不上的富二代段誉。

慕容复被这三兄弟轮番碾压,把他本来就比较脆弱的自信心彻底击个稀碎。

自信心这东西,真的很重要。

有的人很喜欢说:只要能力到了,自然就自信了。

这明显就是没有经受过考验的人说出来的话。

没有一个人是生来就有能力的,也没有一个人生来就很自信的,即使是同样能力的两个人,自信的差异所导致表现的差异,在外界看来,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

很简单的例子,一个人在自信状态下的公开发言,和不自信的状态下发言,差别极其大。反正我就是如此。

再举个例子,当年阿森纳的主力后卫森德罗斯,作风强悍表现稳健,俨然有当年定海神针斯塔姆的影子。可就是这么一个被大家寄予厚望的足坛新星,却被当年巅峰期的魔兽德罗巴彻底打爆了,连续两场森德罗斯和德罗巴对位,都被德哥头顶脚踢,搞得极其狼狈。

其中有个进球,德罗巴几乎是背着森德罗斯进的球。这种完虐简直太让人崩溃了。

上过赛场的人都清楚,无论是足球篮球乒乓球,心理上的一点点波动都会导致动作变形,沦为废人。别说现实中,就连玩游戏都一样。踢过实况足球的同志们,如无意外都体会过被彻底打爆的经历,上半场不分高下,一直僵持,甚至你射门数还远高于对方,甚至他还比你少一个人,结果你一个失误,被对方偷了一球。

卧槽!真TM点儿背!

一看时间,就剩20分钟了,咋办咋办咋办……

内心焦虑还没开始,哐哐哐,又被连进三球……

于是,一场本来实力相差无几的比赛,因为自信心崩溃,变成了一边倒。

一念一世界。

一旦心中的信念不再坚定,一旦自信心被彻底打爆,大概率会被废掉。


3、温水煮青蛙,舒适废全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绝对真理。

记得当年求职的时候,一位平安的人力老总跟我讲了一个故事:

他当年特别看好一个年轻人,提供了职位和机会,也画了很大的饼,希望年轻人可以离开北京跟着他去深圳拼一番事业,可是最后年轻人选择了一家国字头央企的综合管理部,理由是:还是更喜欢稳定的生活。

可三年之后,年轻人因为房贷、生娃压力,决定要跳出体制,于是重新找到了这位曾经非常看好他的人力老总。

而人力老总也觉得虽然年轻人已经待了三年体制内,但应该是个好苗子,可以培养,招致麾下。

但一年之后,年轻人被辞退,理由是完全无法融入整个公司环境。

用老总的话说就是:

“这三年的稳定生活已经把这个好苗子,彻底废掉了。”

其实,就类似于“鲶鱼效应”。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沙丁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地想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可是虽然经过种种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却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船长严格保守着秘密。直到船长去世,谜底才揭开。原来是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样一来,一条条沙丁鱼欢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原来鲶鱼进入鱼槽,使沙丁鱼感到威胁而紧张起来,加速游动,于是沙丁鱼便活着到了港口。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以上三条,勉强算作废掉一个人的外因,被时代、被别人、被环境,搞废掉。

但同样也能看到,即使在动荡时代,即使被彻底打爆,即使被安逸包围,同样会有人突出重围,不仅没被废,反而活得漂亮得很!

归根到底,还是遵循最开始提到的关于废掉一个人的正确逻辑:

一个人在面对一种可能废掉自己的环境时,做出了废掉自己的选择。

所以,绝大多数人被废掉的原因,其实就是:


自废武功。


自废武功有哪些呢?讲三个思维或心理状态。


1、守着固有思维不变通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给我们完美地展现了一个“封建制度下迂腐的旧知识分子形象”。

他考不了功名,却又以“读书人”身份自居,赚到不钱去偷书,又说“偷书根本算不上偷”。

这和蒲松龄搞不定科举可完全不同,人家没有功名的命,但至少没闲着,搞出一本《聊斋志异》,没自怨自艾,没偷鸡摸狗。

鲁迅先生揭露的是万恶的旧社会体制,但我反而觉得孔乙己的“病”和环境反倒没有太大关系,他的悲惨命运,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自己的好吃懒做。

好吃懒做当然只是结果,原因呢?

固有思维。

孔乙己坚定地秉持着“知识分子不谈钱,谈钱就俗”的固有思维。

可在他的知识完全无法养活自己的时候,宁愿偷窃被打,也不愿改变自己给自己画下的“知识分子”身份。宁愿一条道走到黑,也不愿意改变一下跑道,至少不会被打断腿。

最近在看达里奥的《原则》,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

保持极度开放。

而孔乙己这种好吃懒做,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太不开放,完全放弃对生存这件事的思考。

马爸爸一句话,说得极其好:

他说,大多数人面对新事物的看法通常有四个阶段:

看不到、看不起、看不懂、追不上。

把这个四阶段套用到这些年的所谓风口上,真的极为贴切,比如互联网、比如人工智能、比如区块链。

于是,我们看到很多公司因为思维的差异,在这些风口下,有的起飞,有的被废。


2、抱着侥幸心理等“戈多”

小时候不知道从哪里听到的一句话,让我非常受用,很喜欢拿它来安慰自己:

“你所担心的事情,99%都不会发生。”

那个时候,都担心些什么事情呢?

比如,出门会不会遇到鬼,坐车会不会出车祸,家里会不会来强盗……

真的,现在看起来很幼稚,但是这些问题在我小时候,真的非常认真且高频地思考过。

而一旦有这种害怕和担心,就会用那句话来安慰自己,“99%都不会发生”,结果发现,完全不是!

简直是100%都不会发生!

但是,长大之后,越来越发现,这条我小时候屡试不爽的“真理”竟然完全失效了!

因为,那些我担心的事情,大概率都会发生……

比如,报告写的乱七八糟会不会被领导批评?回家太晚了会不会被老婆责骂?就吃一个巧克力应该不会长胖……

这些担心,在我以一种侥幸心理下,几乎全部成为现实。

为啥?

因为一个正常的成年人,他的担心和忧虑绝不再是无缘无故,类似小时候怕神怕鬼那种无稽之谈。

只要是你担心的,就一定是你觉得不靠谱的。

可一旦用侥幸心理对待,直接结果就是:

闭着眼睛,不管三七二十一,等待戈多,或者装死。

就像绝大多数“韭菜”一样,我们和股票的亲密接触,基本上保持如下路径:

别人炒,我也炒,一炒炒出个涨停板,自诩中国“巴菲特”,信心满满追加投资。

就在你准备做暴富梦的时候:

跌了!“没事,一定会涨!”

又跌了!“别怕,不会再跌了!”

又TM跌了!一看已经亏了50%,暴富梦破碎,“管他娘的,爱咋咋滴!”

从此卸载炒股软件,不再盯着K线,自己安慰自己“大不了做个稳定小股东”。

这就是侥幸心理作祟,却又不作出理性行动,把事情的转机寄希望于完全没有任何规律的:

运气。


3、沉迷虚幻世界瞎意淫

最典型的,就是玩游戏。

我大学本科的一个同学,四年间,几乎没怎么上过课,只要带数字的课程必挂,每天除了吃喝拉撒睡,就是玩游戏。

生活里,他也是我们开玩笑的主要对象,而他也从不反驳,一直嘻嘻笑。

可是在游戏里,他完全是另外一副样子,印象中他玩的游戏有个叫EVA,(作为一个学会计的,我只知道经济增加值完全不懂他的EVA游戏是什么东东)。一个平日里温顺和蔼的同学,在游戏里摇身一变,成了所有人的Leader,经常能听到他在一盘游戏之后,开始带着自己的团队复盘,哪里有问题,哪里需要改进,谁干得漂亮,谁拉了后腿,尤其是听他滔滔不绝,连爹带娘地骂队友SB的时候,感觉他整个人都在发光!

后来想明白了,他就属于在虚幻世界中寻求自我存在感和成就感。

现实世界太残酷,可老子虚拟世界可是一言九鼎!

越是沉迷其中,越能减轻对现实世界的失望,于是变成了虚拟的意淫,一个人必废无疑。

当然,例子绝不仅仅是游戏。

前阵子,我受邀开通了某日头条,一开始我是拒绝的,觉得麻烦,时间不够用,工作忙的连公众号都写不过来了。可那位编辑说可以直接绑定微信,自动就能发文,我心想也就几分钟的事,就开通绑定了。后来这事儿也就忘了。

前两天想起来看了一眼头条的后台,一下子看到好多留言,心想这头条果然很生猛啊,粉丝活跃度相当高啊!

可仔细一看留言,就郁闷了:

“楼主有病!” 回复的是我写自律的一篇。

“楼主炫富!”回复的是我写副业赚钱的一篇。

“没看文,就觉得你头像很丑!”

……

这回复也太奇葩了吧?我算真的了解什么叫做脑回路清奇的键盘党了。

可回头一想,算是想清楚了。

其他,这些人只不过是在虚幻的世界,发泄自己的情绪而已。

我猜,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是生活中的Loser。我好奇点开其中一位,分享的全是些低俗视频,于是默默关掉后台,随他去吧。

网上喷子到处都是,有的喷子其实我是很欣赏的,人家有理有据,深入浅出,没有谩骂草泥马,也没有人身攻击臭傻逼,人家只是就事论事,摆事实说道理。

可有些喷子,却是为了喷而喷,你说东,他就说西,你转头说西,他又骂你怎么不往东去。

说白了,就是完全没有独立思考,只顾喷射脑子里粪水的无脑之辈。

所谓的意淫,其实就是用自己混乱的思维去judge这个世界。

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坚定行动,只有无脑乱撞,看起来凶巴巴,其实早就已经废了。

自废。

终于算是写完了,内因外因可能并不恰当,甚至有失偏颇,但是,特别想说的一句话是:

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

恩,这话是《活着》里,福贵说的。

5

作为管理者,我最喜欢那种目标明确,有职业发展追求的员工;其次喜欢那些目标虽然不明确,但是活力充沛、肯动脑琢磨的新人;最怕那种得过且过,上班纯粹为了打发空闲时间的人。

换位思考以后,就知道什么是基层员工的自我修养。基层员工的业绩表现只来自于三者:动机、能力、态度。这三者无法简单的割裂开来,属于互相影响的有机整体。

再强调一次,不能简单的把这三者想象成为真空中绝对光滑的小球,这三者是藕断丝连的整体。我以PUA骗色为例尝试说明:PUA想吸引更多的女人属于动机,PUA的口才外表和金钱属于能力,PUA非常「努力」的跟一个又一个女生聊天拉关系Show Value属于态度。如果没有强劲的动机,那PUA不可能有一种全情投入的态度,也不可能努力加强自己的各项能力;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力,PUA即使有再强的动机和无比认真的态度,也得不到好的结果;如果态度不端正,那最多只是低配王思聪,只是无害的花花公子而已。

基层的动机

在马斯洛的五层需求理论中,每个需求都可以成为职场人的工作动机。 当某一种需求成为员工采取某种行为的决定因素的时候,这种需求就是动机。——宁向东。

所以PUA的动机就是性欲。——任易

而我们作为职场基层,最普遍的三种动机包括: 1、获得成就的动机。

为什么一些金融机构或者大型外企都选择重点高校的毕业生?因为这些学生从小就尝到了自律和竞争的甜头,所以他们获得成就和组织认同的动机特别强,也就是老人常说的:不待扬鞭自奋蹄,或者响鼓不用重锤。简单的说就是好胜心特别强,特别希望出人头地。这批人是非常愿意每周投入60小时以上的工作时间,并可以为了获得成就全情投入的。

2、获得权力的动机。

权力动机跟成就动机相似,但是权力动机更多包含了影响他人的能力,在商业组织中,权力包括法定权力(组织赋予个人的人权、事权、财权)、专家权力和参照性权力。专家权力基于专长、技能、知识和经验,所以只要投入足够的时间精力,每个人都可以是细分行业的专家。参照性权力是指深孚人望的领军人物对追随者的影响力,无法轻易得来。

3、获得归属感的动机。

在「一人一涟漪」的中国,我们的人缘要好;比如那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让我们知道朋友之间需要互相帮助,很多事不是靠钱就能办成的;在职场上,很多工作也不是严格按照规则就能办成的。这个时候职场上的小圈子,或者说非正式组织就会帮上很大的忙,会让我们有安全感。而如果公司给了员工足够的赋能和鼓励,那么员工将对公司产生归属感。

我们都是多种动机的结合体。比如我最近每天更新,一部分动机是不愿时间虚度,一部分是希望得到肯定和认同,一部分也为了会员订阅,还有一部分是为了言之有物。但正是因为我在这几天发现了一条新的道路,我才有了更饱满的热情来实现我的动机。

你的能力能否支撑你的野心?

对于职场人的动机、能力和态度来说,最重要的一条就在于,现在的能力能否支撑自己的野心(动机)。对于能力足矣支撑梦想(动机)的人,相信总会走上人生巅峰的,也不需要看我的文章。

对于职场新手来说,千万不要让短期目标(动机)跟自身能力差别大到无法用努力(态度)弥补的程度。我在工作第二年时,特别希望自己能有当时领导的号召力,无论是在会议中还是在饭局上,都能挥洒自如,吸引了团队所有成员的目标,我也希望能成为一个职场上深孚人望的人。但是那个目标对于27岁的我来说还非常渺茫,所以GAP太大就会导致当事人的自我怀疑,咱们在20级的时候最多只能打25级的怪,不能上来就想去打蛋刀。

我们需要有一个长期的梦想,这个梦想可以放在十年二十年之后,但这个梦想将是我们在迷航时的灯塔——如果遇到事情无法抉择,那就分析这选择是否有助于实现梦想。比如我梦想当行业专家,到了今天终于触摸到了实现的可能。

但我们同样需要短期的、可实现的目标作为动机和驱动力。「不要自我设限」与「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局限」并不矛盾,这只是个投入产出效率的问题;

如果让我专心钻研二十年《资治通鉴》,我没准也能成为一个薄有虚名的三流历史学者;但如果让我在企业工作中把工作经验与资治通鉴相印证的话,二十年后,在企业管理领域,一定有我一席之地。所以对于我来说,我需要认识自己的局限,把时间精力投入到回报最高的领域里去。

但是闲暇时间,我也不会因为我没有音乐天赋就拒绝学一门乐器来自娱自乐;或者因为没有运动天赋就拒绝学习滑雪潜水翼装这种好玩的运动;我知道我达不到某个高度,但我本来就没指望达到某个高度,纯属自娱自乐。

志向让我们不一样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并不是毫无意义的鸡汤;儿时我们可以立志,这是树立终极目标;成人后我们就该认清自身的天赋和资源,树立合理的长期目标、短期目标、阶段性里程碑,并在实践中不断练级、转职、增强自身实力,实现一个个小目标。

无论王健林还是方文山,无论马云还是刘强东,他们年少时的梦想与今时今日必然不同;当年那个大连的小伙子不可能想到会成为中国首富,西湖边那个英语老师也不可能想到会创造了双十一购物节,中关村的京东多媒体小老板也不可能想到有朝一日能功成名就打下商业帝国。

他们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们达到新的层面之后,会迅速摸清楚情况,然后在儿时梦想(终极目标)的感召下,为自己树立新的目标,在追求新目标、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的认知水平在不断提升,也就是玄幻小说中经常提到的「触摸到真理之侧」,又可理解为五十而知天命。

人是怎么废掉的?就是因为没有目标,所以漫无目的的在一个小圈子里无休止的做布朗运动而废掉的——终其一生,没有目标的人也无力主动跳出现有的圈子,看到更大的世界。

这个方格可以视为我们熟悉的生活,我们就在其中长大、求学、工作、结婚、繁衍,我们就像一个个做布朗运动的小球一样,永远无法在随机运动中离开这个圈子。

我们要做的,是设定一个目标,然后努力的向这个目标做随机运动;如此十年,庶几可成。这时我们再回首来路,就会看到我们走过了一条长长的弯路;但我们不要忘了,如果没走出这条弯路,我们还在原地踏步。在了解自己、端正态度、正确立志、保持专注之后,你的梦想,也不再是遥远的梦,而只是可实现的目标。

没有一步登顶的人生,只有不断迭代的旅程

6

有时候,刚开始的时候落后于别人,也许就是真的输了,就算不是最后一个,但也不要指望能多靠前。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弃”你,除非你自暴自弃,因为我们是属于自己的,并不属于他人


我清楚的记得,从初二起,我的英语成绩是怎么一步步滑落的。

我学英语起步很早,大概是小学二三年级开始,除了学校里上课,还上了兴趣班。因此,在初二之前,我的英语成绩一直还是不错的。虽然四年级转学因为教材不统一落后了一段时间,但在老师和当时最流行的鹦鹉鸟复读机的帮助下,我的英文依然是班上成绩最好的。

初中老师要求我们背会每篇课文,但到了初二的时候,课本的文章越来越长,我就懒得背了,也就是多读几遍的水平。那时候老师也没有特别严格的查,而在我看来,背课文是那么的无厘头和可笑。加上我越来越喜欢自由奔放不拘小节不苛求语法的外教口语课,就更加不愿意背课文,也不怎么好好听英语课,开始摇摇欲坠般晃荡,原来扎实的英语功底一点点开始瓦解了。


我所不知道的是,对于刚刚学外语的小孩来讲,背课文是最好的形成语感的方法,就好像背唐诗宋词一样,并不在用,而是形成对文字语言的感觉。现在回忆起来,我能脱口而出好多文言古词,但对于英文,这么多年就记得一句“lift the basket onto the truck.”,就什么都不记得了。


渐渐的,我的英语成绩出现了问题。严格的语法我分不清了,阅读理解也开始发生混乱,连最起码的选择填空也开始模糊的觉得好像哪个都行。成绩下降,就开始做无数的习题,但所发生的问题都是一模一样的,混乱和模糊。不能说我不会,也不能说我会,但就是不断出错,成绩平平。


那时候我的前桌是一个很乖巧的女孩子,她从初一开始就认认真真的背课文,直到中考后我们分开。她的妈妈在她初三的时候从国外回来,那一年,她的英语成绩突飞猛进,中考英文得了满分150分,而我只有120多分,我甚至还拼写错了一个简单的单词。

后来,前桌女孩高中上了全省第一的学校,我只上了全省第三的。再后来,她出国上了名校读本科,硕士和博士又上了更有名的学校。而我,高中英文提升了难度之后,更加模糊。初中都懒得背,高中更没时间和兴趣,英文开始成为我一门表现平平的科目。


再后来,我不得不在一个二本的校园里,起早贪黑的恶补,熬了那么多夜,下了那么大的辛苦,最后也只是个比同班同学好,但仍没有成为优势项目,勉强够找工作面试开个英文会议,但再高级点的,比如英文对话超过2小时就歇菜了。

那时候我总说,前桌女孩英文成绩好,是因为她有个英语很好的妈妈,能当24小时随身老师。可直到今天我心里都很深刻的记得,我是如何开始偷懒,如何开始一点点懈怠,如何开始在别人背课文的时候窃喜自己不用那么苦。


我不能说,我和前桌女孩在成绩和人生上的差异就是从背课文开始的,也不能说我们两个如今的生活谁好谁坏,但是这件小事一直提醒着我,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是从一个小小的习惯开始拉开的,无论是当时的考试成绩,亦或更大格局的未来。


纵观自己的整个学习生涯,甚至人生,也都充满了这种偷懒和得过且过,这并不是单单出现在英语课上的偶然,所有的偶然其实就是自己人生的必然罢了。比如我除了数学的其他学科也都学的不好不坏,不精通也不透彻,文史类需要背会的也都背的挑肥拣瘦,而现在生活中的我也总是差不多就行的态度,就算有能力过精致优雅的生活,也依然毛毛躁躁的把家里搞的一团乱。


每当我们的人生不如别人的时候,总会下意识的给自己找理由。


比如别人有好爹好妈好家庭,别人有钱有势有好老公,别人有好老板好公司好待遇,总觉得自己啥都没有才造成当下的窘境。其实,我们是如何一步步落后于别人的,自己心里特别清楚,无非是生活中一点点差距的开始。比如我的朋友中有晨起党,早晨5点就起床开始晨跑,一年后就可以参加马拉松比赛得个小奖;有读书党,一年能读近百本书;有写作党,每天更新5000字,一个月写成了一本小说冲上豆瓣阅读首页。我的晚上在刷手机跟代购聊天买货中度过,想读书只能在一两点,筋疲力尽的更别提早起晨跑了,写作能一周更新一篇1500字就觉得完成了一件大事。


当然,也可以安慰自己说,人与人之间没有可比性,没必要跟别人攀比。恩,可关键是,不由自主的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跟自己比来比去还那个德性可怎么好?

回过头来想,如果我妈妈也是个精通外语的人,或者随便精通别的学科,我就一定能得满分吗?显然不会,因为我从最开始就不是个扎实学习的人,外力再好又能怎么样呢?也就是俗话“烂泥扶不上墙”的意思。

我有一个前辈有一个习惯,每天早晨读报纸30分钟,比如人民日报、经济观察报、南方都市报,每天在地铁上读一本杂志或者粗读一本书。其实都是粗粗看过,并不精读。我们当时都嘲笑他,现在谁还读报纸啊,您真是又红又专啊。但当真正工作,与客户开会沟通的时候才会觉得,党政经金随口就可以来,客户对前辈每次的指导意见都心服口服,我们这种天天看八卦论坛的,天天在微博上哈哈,仿佛什么潮流都知道的人都跟傻子一样客户说什么就是什么,有时候自己掉进自己挖的坑里才后知后觉。仔细想想,其实,我们都知道,自己是怎样一步步落后于别人的。

7

看到这个问题,我就特别想回答。

我们想看一个人的未来,只要看看他每天的时间是如何分配的,就够了。一个人的可塑造性藏在他对自己时间的管控上。

想知道如何废掉一个人,同理,看他的时间花在哪里的,就行。

接下来,我就来和大家聊聊关于这个问题,我的一点看法。

1.拖延症

世界上有种最可怕的症,就是拖延症。

而大多数人都有拖延症,因为在生活中,我们总能碰到很多自己不愿意做,但又必须要做的事情。

学生时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偷懒不做作业了,想必这个大家一定深有体会。

我每次在放假时,都想着带很多书本回家,总觉得自己会在别人放松的时候发奋图强,总期待着等我返校后,能一鸣惊人。

但事实却是那些书是怎么被我背回去的,就是怎么被背回来的。寒暑假的作业从来不是我亲自做的,全部都是借鉴了身边那些好友的。

我也想过要做,但当时的自控力不行,每次打开作业,手拿着笔才刚写上一题,就又开始走神了。于是我就想,管他的,下次我一定会做,我先去玩一下,待会我就回来。

这个“待会”真的特别久,一般一两个月过去了,马上就要开学了,我才会匆匆忙忙地坐会书桌旁,拿着一支笔刷刷刷地抄。

归根结底就是我不想写作业,我不愿意做这件事,所以总想着拖延,但拖到最后,也依旧要做。

拖延在我这里其实还有个理解,就是我不拿这件事情当回事,即我觉得这件事情没那么重要。

我有个学员,她很喜欢写作,每天都可以写上好几千字,但前段时间赶上要写毕业论文了,她反而一直拖着没写,她依旧日更几千字,但就是不愿意写论文。

直到还剩下几天时间了,她才火急火燎地把论文补完。

事后,她自己也总结:“我很喜欢写东西,但写论文就不一样了,我不爱写那种内容的,因为心里总是抵触,所以就老是不想写。”

拖延是人的正常状态,但我们也不能事事都拖延,还是要分清事情的重要程度,不该拖的,千万别拖。

2.不愿意踏出舒适圈

不愿意踏出舒适圈也是件可怕的事。

如果你一直原地踏步,那么你只会退步,或者就算能进步,也是极其缓慢,成效甚微的。

我也总是鼓励自己的学员多踏出舒适圈。前段时间,我让他们进行标题练习,有时候标题列得不错,也要去构思几篇文章出来。

在那一个月的训练里,他们每天都在写标题,但写出来的文章却寥寥无几。

为什么呢?

原因也就是因为每日的标题练习对他们来说已经没有太大的难度了,算得上是新的舒适区了。

但写文章就不一样了,还需要走出目前所在的舒适区,去找素材,列框架,更有难度了,所以照做的人就少了。

标题练习也不过是为了长文做准备罢了,如果你一味地沉浸在标题练习中,不愿意做出新的突破,你的进步空间也就被你自己给阻断了。

大家都不喜欢做挑战性大的事情,可如果我们不去尝试看看,不走出舒适圈,就很难进步。

难进步,人就容易废。

3.没有明确的目标

我有个师妹,总喜欢说自己状态不好。隔三差五地过来我这里诉诉苦,说自己最近又找不到状态了。

现在的我,早已经习惯了她的状态不好,她要是哪天突然过来我这反映,自己最近状态好了,我才反而觉得奇怪。

每次我都用一句话来摆平她,每次她听完,就马上感谢我,说自己的状态又回来了。

我真是,难道我给她用了什么神丹妙药吗?哈哈哈哈

我常对她说:“觉得自己状态不好的人,就两种,一种身体有病,人家没法太劳累,那肯定状态不佳;另外一种则是没有明确目标的人。”

而大多数觉得自己自己状态不好的人,都属于后者。

这样的人,他们没有明确的目标,每天的生活都是得过且过,就想着虚度光阴。

一个人想有上进心,首先他得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而且这个目标还得分成短期目标,长期目标。

你的目标划分得越细,你就越能把控住你的未来。当你明确接下来一个阶段,自己要做什么以后,状态不好就不存在了。因为有事情可以做了,也就没时间矫情了。

4.沉迷于短暂的快感

物欲横流的社会,手机等智能设备,拉远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让人们的社交能力减弱。

更可怕的是,每天都看一堆的短视频,会消耗掉你最贵的东西,时间。

自从抖音,快手等看短视频的软件出现后,越来越多的人把时间耗在上面了。

之前我们老师讲课时还在说,自从这些软件出现后,他每天都要看上一个小时以上,本来是只想看一条就好的,但发现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看完一条,就忍不住往下刷,去看下一条。

等一天过去后,你又会开始后悔,你的时间怎么又这样浪费了。

当然了,如果你连后悔的感觉都没有出现过,那你就更加完了。

看视频,玩手机的确可以给我们带来一阵子的快乐,但这样的快乐是不能持久的,而且多数人在享受完这种快感后,反而会陷入无休止的后悔和沮丧中。

我们每天都可以给自己定一个固定的时间,在这个时间范围内,去放松就够了,别把一天的时间都花在上面,那就不叫放松了,那叫做放纵自己。

一个人想废掉自己是很容易的,只要你没有了积极上进的心,那么你接下来所做的一切都只不过是为了让自己能堕入深渊。

希望你能永远不要丢失进取之心,也希望我的回答能让你们有所收获。

感谢看到这里的大家,如果喜欢我的回答,欢迎关注点赞评论~

8

把好听的话当事实,被捧杀;

把权威的话当圣旨,被驯化。

1.把自己看太重。

当你把自己看得太重,能力却又还没跟得上人设,就容易对好听的话无法抗拒。

这时如果出现一个人,无论你做什么都花式夸奖,无原则吹捧,你可能会为了这种强烈的被认可、被抬高,情绪价值被极度满足的快感,而丢失基本的判断力。

直到掉回现实的那一刻,才发现自己已经被谗言毁了一切。

把好听的话当事实,被捧杀废掉。

2.把自己看太轻。

当你有极端强势的父母时,极容易被打压惯了,觉得出了什么问题,都是自己错。

长大以后也会习惯性寻找权威,一旦找到就毫无主心骨,全都听这所谓权威的话。

权威说对的时候,内心暗自庆幸;权威说错的时候,觉得一定还是自己哪里没做到位。

这样的人,轻则活的庸庸碌碌,迷茫脆弱;重则听信骗子,走向深渊而不自知。

把权威的话当圣旨,被驯化废掉。

写在最后:

人活一辈子,先想明白自己是谁,对自己有个稳定的认知和评价。

别被好听的蒙蔽了双眼,也别被权威磨平了意志。

知道自己是谁,找到自己想要什么。

做客观、真实的自己,才坚不可摧。

有刁民想废你都难。

9

我们总习惯于待在舒适圈,并幻想着能够永远待在舒适圈,却不知舒适圈正在将你我吞噬,直到有一天你突然发现,生活逼迫着我们脱离了舒适圈后,生活变得一团糟。

永远只做自己喜欢的事

对于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方面从不涉猎,从不涉足;即便生活逼迫不得不面对的时候,也会想法设法去逃避。


当逃避变成一种习惯,你的成长就被限定在了尺寸之间,你的思维得不到新问题的冲击,思想得不到新观点的洗礼,永远停留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虽然舒适,但身边人却如芒刺在背,如坐针毡。

危机意识淡薄,沉于享受之中

自以为经历了很多事,如情感的崩塌,家庭的变故,便自诩饱经风霜,天真的以为经历了生活的百般磨难。

其实,不过是比旁人多了一丁点阅历罢了,如果不加总结,不加反思,阅历不过是消散于历史长河的细沙,流于浮沉之间。


当我们失去居安思危的意识,便会习惯在自己熟悉并自认为掌握的领域流连忘返,想不出逃脱的借口和理由,因为那中“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简直不要太爽。

生活从不遂人愿,不过是一边抗争、一边顺从

所有人都喜欢待在舒适圈,这点毋庸置疑;但少数人却可以在舒适圈中给自己无限成长的空间和机会,让自己在舒适圈中不断迎接新的挑战,不断充盈自己的知识架构。

所以你会发现,身边总有一些人,她们从不惧怕挑战,她们也从不怨天尤人,再大的困难来临,他们也会临危不惧并会完美的度过。


他们在舒适中完善人格,体味生活,他们感恩当下,感恩挑战,在一次又一次为难自己的过程中,淬炼心性,提升技能和本领,他们的一生并无一帆风顺,不过是她们的成长速度永远快于挑战的困难程度罢了。

10

人生即选择,除了出身是父母决定的,我们懂事之后就要面对各种选择,正是一个个选择造成人与人的差别。所以可以说人是被一个个错误的选择废掉的——每个选择背后都是不一样的人生,柳暗花明还是万丈深渊就在不同的岔路口。

就拿职场来说,已经有数十位同学付费找我咨询,遇到的问题都是关于选择,应该选什么样行业,什么样的公司,什么样的岗位等等。

他们会遇到这些问题,是因为之前已经做错了选择。比如因为熟人介绍选择一家公司,选择自己都觉得是伪需求的园区服务APP等等。

他们遇到这些问题,是因为没有想明白选择的逻辑。我们所有人,没有例外,都是为时代、社会打工,那么宏观上要去看什么行业有前景,微观上要看目标企业的商业模式、核心竞争力等等,还要看自己是否与公司团队、发展阶段匹配等。

我们会看到同样的出身,一个学校的毕业生,有人功成名就,有人默默无闻,选择就是背后的魔鬼。

当然不是要否认努力的意义,只是说,选择是人生溢价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