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二次直奉大战中,郭松龄立下汗马功劳。可是战后,张作霖并没有奖赏郭松龄,这也造成了郭松龄后来的“反奉”。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郭松龄剧照)

郭松龄是正规军校出身,不论治军还是打仗,都有很强的能力。不过,由于他籍籍无名,出身绿林的张作霖认为他书生气重,起先对他并不感冒。

好在,郭松龄在东北陆军讲武堂担任战术教官时,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抱负得到了张学良的钦佩,两人在校期间便亦师亦友,很谈得来。

张学良毕业后,担任东北军第三混成旅第二团团长,郭松龄也在他的极力举荐下,被张作霖委任为卫队旅参谋长兼第二团团长。

走马上任后,郭松龄对军纪散漫的卫队旅进行了军事整治。经过一年的时间,卫队旅军纪作风焕然一新,战斗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让张作霖对郭松龄有了初步的认识。

随后,郭松龄奉张作霖的命令,协同张学良到吉林剿匪。他身先士卒,又很有谋略,在他的指挥下,很快就肃清了吉林一带的土匪。自此后,他便开始得到张作霖器重。

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郭松龄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当时,直军火力强大,奉军溃败而逃。唯有郭松龄指挥的三八旅,不仅撤退有序完整,还以少胜多。凭着顽强的战斗力,将直系军阀的兵力拦在了山海关内,最终让他们攻取奉天的计划泡汤,同时还护卫张作霖全身而退。

战争失败后,郭松龄帮助张作霖训练新军,针对奉军的弊病,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别是三八旅,经过他的训练,很快成为奉军中的威武之师。

他因治军有方,获得了“大公无私、量才使用、信赏必罚、甘苦与共”这样的美誉。

(张作霖剧照)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再次打响。

郭松龄被张作霖任命为第三军的副军长,和张学良互相配合,与第一军将领姜登选和韩麟春成为奉军主力。

在这次征战中,郭松龄依然没有辜负张作霖父子的厚望,浴血奋战,屡获战功。特别是山海关大捷,让他更是名声大振。

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后,志在夺取天下的张作霖,对参与战争的部下,自然要论功行赏。

本来,张作霖打算让姜登选接管江苏,郭松龄接管安徽,张宗昌接管山东。

谁知道杨宇霆横刀夺爱,非要做江苏督办。

杨宇霆可是奉军中的核心人物,他不仅是张作霖的智多星,还为扩大奉军实力作出了许多贡献,比如建立海军、修建铁路、搞土地改革,鼓励农民垦荒,发展东北经济等等。最重要的是,他督办东北军工厂,制造了大量枪支弹药,为奉军做大做强,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保障。

所以,当杨宇霆向张作霖提出要做江苏督军后,张作霖经过权衡答应了他。

这样,杨宇霆接管了江苏,姜登选改为接管安徽。

可这样一来,立有大功的郭松龄,则啥好处也没得到。

(杨宇霆剧照)

那么,张作霖为什么什么也不给郭松龄呢?是因为分封的不够吗?显然不是。张作霖不奖赏郭松龄,其实另有原因。

其一,目无军纪。

二次直奉战争中,张学良和郭松龄分别担任第三军的军长和副军长,他们负责从正面进攻山海关。

当时,姜登选和韩麟春负责的第一军则从山海关侧面进攻。

谁知直系军阀在山海关的正面增派了巨大的兵力,所以激战了很久,第三军都无法突破。

此时,九门口和石门寨一带眼看就要攻下来,张学良为了早日攻下这两个地方,把几个将领召集起来开会。会上他说,想让郭松龄从第三军中抽出五个团,增援第一军。

尽管姜登选和韩麟春都认为此举有抢功之嫌,可这个决策也是取胜的良策,所以他们只得同意。

会议结束后,韩麟春对郭松龄说,这个计策不错,你又可以露脸又能立功。

郭松龄一向骄傲自负,根本瞧不上韩麟春等人。听他这样一说,脸色一沉,表示他绝不会沾别人的光,还是按原计划进攻。

说完,他未经张学良同意,便冲动地把精锐部队撤走了。

姜登选见此,连忙说,这样不服从上级指令,完全打乱了原定计划,实在太胆大妄为了。于是到张学良那里告了郭松龄一状。

最后,还是张学良将郭松龄给追了回来,才没有节外生枝。

(张学良剧照)

张作霖得知此事后,对郭松龄这种目无军纪的行为非常不满。所以,他觉得有必要打压一下郭松龄。这样,等张学良接班后,才有可能驾驭得了他。

其二,政见不同。

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郭松龄见张作霖雄心勃勃,准备继续攻打其他各省。他非常不赞同张作霖这种军阀行为,因此一再请求张作霖“退回关内,保境安民”。

这和张作霖的想法相背,自然让张作霖不高兴。再加上郭松龄和其他将领关系处得不是很融洽,因此有人趁机对他大加构陷,张作霖愈发认为他不忠。

正是出于这种种考虑,张作霖最终没有封赏郭松龄。

然而,让张作霖万万没想到的是,这竟让郭松龄大为不满,最终对他倒戈相向,从而造成奉军内部一次最大的分裂。

(参考史料:《张作霖传将军》《张作霖传奇》)

最佳贡献者
2

第二次直奉战争,张作霖获得了大胜,也让张作霖距离中国一哥的位置近了一步。在这次战役中,郭松龄功不可没,但是张作霖为啥没有给郭松龄升官呢?

后来,郭松龄反奉,就是对张作霖不封官而耿耿于怀,最后下定决心,起兵反奉。

这次奉系内部争斗,损失巨大,伤了东北军的元气。

第二次直奉战争,郭松龄都干了些什么

第一次直奉战争后,不甘心失败的张作霖积极整军经武,并总结失败教训,重用杨宇霆、姜登选、韩麟春、郭松龄等新派军人,整肃军纪,训练新军。幸运通道(零三零九九七点抗)张作霖成立东三省陆军整理处,张学良任参谋长,实际由郭松龄代理。张作霖将奉、吉、黑三省军队统一以“东北军”的番号,取消师制,改为旅制。张学良的第三旅改为第二旅,郭松龄的第八旅改为第六旅,仍合署办公。郭松龄凭借张学良的支持,对二、六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二、六旅成为东北军的精锐。

1924年10月中旬,第二次直奉战争打得异常激烈。郭松龄率第3军从正面的平地仰攻山海关,韩麟春、姜登选率第1军从侧面在山海关西南方的山地向长城各个隘口进攻。第1军先传捷报,攻入了九门口和石门寨。在军事会议上,张学良提议暗中从山海关正面战场调出5团精锐,由郭松龄亲自指挥,增援石门寨侧背战场。姜、韩不愿郭松龄来“抢功”,无奈这一决策既是正确的,又是张学良提出的,只好表示赞同。

会议结束时,韩麟春对郭松龄说:“这计谋好啊,你也好露露脸,也可以立功嘛。”郭松龄脾气倔强,自尊心又极强,听了韩麟春这句风凉话,脸色陡然大变,忿忿地说:“我郭某从来不沾别人的光,我还是从山海关正面打过去!”说完掉头就走,冲动之下,他将带来的5个团也撤走了。

张学良得知郭擅离职守后,连夜策马加鞭追赶郭松龄。在九门口的一个小旅店,张学良追上了郭松龄。张学良来不及喘口气,便对郭松龄说:“茂宸,咱俩到后院,我跟你说几句话。”到了后院,张让郭坐在一个板凳上,说:“茂宸,你要干什么?从前,我是你的学生,可今天不同啊,我现在是你的长官,没有我的命令,你擅自率领部队撤离石门寨,破坏了整个军事部署,这怎么行?现在,我身上什么也没带,你要抗命,就开枪把我打死!不然,就得服从我的命令!”

郭松龄看着张学良,眼中慢慢流出了眼泪:“我违犯了军法,现在只求一死!”

张学良提高了声音:“你真愿意死?你要给我争脸面?这很简单!那你上前线去死,何必让我处死你!你率部跟敌人去拼,战死不是比处死你好嘛!”张学良说着,自己也泪流满面,拉着郭松龄的手,说不下去了。就这样,在战局紧要关头,张学良重演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总算把固执的郭松龄追了回来。

郭松龄在愤激之下,置生死于不顾,督率所部,勇猛攻击 一口气打到了秦皇岛。

张作霖为啥不给郭松龄当官

张作霖原先预定由姜登选去接江苏,郭松龄去接安徽。不料杨宇霆也想要个地盘,结果杨去了江苏,把姜登选挤到了安徽,郭松龄则落了空。郭松龄在此次直奉战争中功高而未获赏,心中极为不满 。

张作霖是一个很精明的人,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郭松龄的功劳 又那么大,他为啥不给郭松龄当官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在直奉战争中,郭松龄违背张学良的命令,竟然把部队私自带走,这对于军人来说是最大的失职。虽然,通过张学良的工作,郭松龄已经取得了胜利,但是此事已经在颇于研究人际关系的张作霖所不齿,所以张一定要教训下郭松龄,打击其嚣张气焰,让其知道军人就是以服从为天职。

2、直奉战争结束后,郭松龄建议张作霖雄踞东北,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虎视中原。作为部下,一直让公众感觉才气很高的郭松龄给张作霖提这样的建议,张作霖听着非常不顺耳。对于这样的部下,张作霖绝对不能让其远离自己的身边,所以不给其升官。

3、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奉军内部逐渐形成了“老派”、“新派”。老派是奉军中的实力派,绝大多数都是和张作霖一起出道的结拜兄弟,成员有张作相、张景惠、汤玉麟、孙烈臣、吴俊升,这些人在奉军中都担任军政要职。新派分为“士官”派和“陆大”派,都是军校出身的人,“士官”派大多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以杨宇霆为首脑,成员有姜登选、韩麟春、于珍、常阴槐、王树常、于国翰、邢士廉等人,这些人对杨宇霆甚为依赖,视杨为“智囊”、“精神领袖”。“陆大”派大多毕业于中国陆军大学和保定军官学校,以郭松龄为首。

郭松龄作为张学良的老师,从学堂到带兵,两人形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而郭松龄和杨宇霆、姜登远关系十分不睦,这样把杨、姜调走,郭松龄带队伍可能会减少很多麻烦。

4、最主要的是,杨宇霆主动要官。少帅张学良器重郭松龄,老帅器重杨宇霆,当杨提出要到地方练习的时候,老帅肯定是首选杨宇霆。

郭松龄反水诱因

1925年10月初,郭松龄作为奉军的代表去日本观操。日本参谋本部一位重要职员去拜访他,问他到日本是否还有代表张作霖与日本签订密约的任务。郭松龄才知道张作霖拟以“落实二十一条”为条件,商由日方供给奉军军火,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此事激起郭松龄的强烈义愤,郭便将此事告诉了当时同在日本观操的国民军代表韩复榘。郭对韩表示:“国家殆危到今日这个地步,张作霖还为个人权力,出卖国家。他的这种干法,我无论如何是不能苟同的。我是国家的军人,不是某一个私人的走狗,张作霖若真打国民军,我就打他。”并请韩向冯玉祥转达自己的合作意向。

1925年10月24日,郭松龄应张作霖的电召回到奉天,随后被派到天津去部署进攻国民军。郭到天津后,代表张学良组织第三方面军司令部,他紧紧抓住这一时机,安置亲信,与冯玉祥频繁联系,为武装反奉作准备。

1925年 11月13日,张学良在天津召集郭松龄、李景林等将领开会,传达向国民军进攻的密令。郭在会上公然抗命,痛切陈述不可再战。此时,张作霖也察觉出郭有异心,遂发急电令郭调所部集中在滦州,回奉听候命令。郭于是立即派人携带一份密约去包头与冯玉祥接洽,双方议定由冯玉祥据西北,直隶、热河归李景林,郭管辖东三省,冯、李共同支持郭军反奉。

1925年11月21日晚,郭松龄发出讨伐张作霖、杨宇霆的通电,提出三大主张:一是反对内战,主张和平;二是要求祸国媚日的张作霖下野,惩办主战罪魁杨宇霆;三是拥护张学良为首领,改革东三省。

这场战争以郭松龄失败告终,但是伤害了奉军的元气。

3

官还是给升了的,张学良是京榆驻军司令,郭松龄作为张学良副手,也升任副司令,这没毛病。借此说张作霖一碗水没端平,给后来郭松龄反奉找借口不合适。每个人在团队里的角色要有清醒认知,说起来大家都是奉军五虎,但张宗昌、杨宇霆他们是独立带兵的诸侯,郭松龄一直是张学良的副手,是张学良这一系的人,分地盘张学良分到的是北京直隶,没道理再给郭松龄单独分一块地盘。

正职张学良的能力怎么样,那是另外一回事,但他就是少帅少东家。郭松龄是军校教官,因为被张学良看中,才获得带兵机会,张作霖也知道老兄弟带的部队有问题,才建军校,准备把部队朝正规化靠拢,这一部分任务,是交由儿子张学良负责的,也就是新组建交给郭松龄的八旅,和自己带的三旅。正因为知道练兵非自己所长,又信任郭松龄,才把新建部队都交由郭松龄编练,郭松龄也确实把部队练的比奉军老部队要强,第一次直奉大战,奉军被吴佩孚打的很惨,也就是张学良、郭松龄带的这支新部队能虽败不乱有所抵挡,致使玉帅吴佩孚突破山海关后也没能有什么拓展,算是帮奉军保住了底线。第二次直奉大战,也是以这支部队为班底组建的第三军的一点突破,加上冯玉祥在背后给吴佩孚捅刀子,形成全面开花,直系北方部队完全崩溃,奉系不但夺得京畿重地,还一直把势力扩大到长三角地区。这里面作为日常主管负责第三军部队的郭松龄功劳大不大?

当然很大,可问题在于他功劳再大,他也是张学良这山头的二把手,论功行赏,张作霖已经把京畿重地的驻军权都交给儿子的山头了,老头自己也在京城参与核心决策层,周边当然就是心腹部队,张家父子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张学良手底这支部队肯定不能像外放去山东、江苏督军的部队那样成半割据半独立状态,军头本人更是如同节度使一样,握一省军政大权。因为这整幅家当,将来都是小六子的,人家起点层次更高,不在乎、不眼红这一省一地的权力。可是这就苦了这山头上老二郭松龄了,老子立那么大功,屁也没捞到,就升个副司令?!从这一点看,这人本来也是心怀异志,本来他安安心心继续张学良副手职位,到头他可就是奉军老二,多半还是专门提小六子主管负责军权的,他那么急着要地盘干吗?!很简单,他显然一直打着借张家的窝,孵自己的蛋的主意,奉军二梯队新军编练,他确实花费心血不少,功劳很大,但是正职的张学良,不插手、不干涉,给他提供一个没有制肘的舞台,难道不是他成功的基本条件?
张学良这个人,我也觉得德不配位,但在当时这些二代里面,小六子已经是知道好歹轻重,有相当气量的一个人了。张学良本身的少帅身份,在二梯队新军建设上,虽然他没插手具体事物,可是隐性的资源倾斜,军资粮饷不愁,没人刁难没人克扣,这些难道是郭松龄可以靠个人努力能得到的?张宗昌独立带军,最后督军山东,仗打得怎么这么先别说,他的人马可是他自己一手拉扯出来的,郭松龄借张家东风,编练的部队,可是张家自己组建起来的,没郭松龄什么事,打天下时跟着打工,分果子时,想跟合伙人一样分钱?

4

首先要说一下,张作霖还是给郭松龄升官了,只是没给他地盘。之所以这样,一是因为杨宇霆的阻挠,二也有故意压制郭松龄,好让张学良以后更好的掌控他。

杨宇霆因为个人恩怨,故意压制郭松龄的发展

郭松龄是张学良的心腹,早年张学良在东三省陆军讲武堂读书时,郭松龄就是他的教官。张学良因为赏识郭松龄的才气,在踏入军界以后,就把他从讲武堂调到自己手下当副手。此后随着张学良在奉军中的地位日益增高,郭松龄也是步步高升。

在第一次直奉大战战败以后,张作霖发现自己原来那帮老兄弟打仗实在差了点,于是大力提拔军校出身的军官,以提高奉军实力。郭松龄因为在第一次直奉大战时表现出色,加上张学良的提携,也得到了张作霖的重用。

但是这些军校出身的军官又分两派,一派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学生,以杨宇霆、姜登选等人为代表,称为洋派。而另一派是国内军校毕业的土派,以郭松龄、李景林等人为代表。这两派之间矛盾不少,尤其是杨宇霆和郭松龄之间势如水火。不过杨宇霆是张作霖的心腹,所以郭松龄对他也无可奈何。

第二次直奉大战时,郭松龄指挥奉系主力攻打山海关,为击败直系立下了汗马功劳。奉系获胜以后大举入关,抢夺了不少地盘,郭松龄原本有意出任江苏督军。然而杨宇霆捷足先得,在张作霖面前抢先要了这个位子。郭松龄又退而求其次,想去安徽,杨宇霆却在张作霖面前推荐了姜登选。

就这么一来,郭松龄什么也没得到,自然是心存不满。这也为后来叛变张作霖埋下了伏笔。

张作霖压制郭松龄,除了杨宇霆的进言,还有自己的考虑

张作霖之所以压制郭松龄,当然不仅仅是因为杨宇霆的进言。确实,他对杨宇霆很信任,杨宇霆的话对他的影响也很大,但是他也绝非偏听偏信之人,之所以压制郭松龄,还有为张学良考虑的因素。

张学良的军事上水平一般,在第一次、第二次直奉大战时,郭松龄虽然只是他的副手,但是实际上指挥工作全部是郭松龄负责,因此张学良在军中的功劳,实际上全部是郭松龄的。

张作霖对此也是心知肚明,所以他担心郭松龄如果自己有了地盘,能自己筹饷自己练兵的话,那么张学良未必压制的了他。军阀时代这样的例子可不算少,所以张作霖故意不给郭松龄任何地盘,还是让他当张学良的副手。这样可以避免郭松龄独立性太强,可以让张学良以后更好的掌控他。

所以张作霖虽然把郭松龄提升为奉军京榆驻军副司令,大大提升了他的职权,但是却没有给他地盘。只是他没想到的是这最终会逼反郭松龄,只能说世事难料了。

5

了解张作霖,了解奉系的人都知道张作霖的拜把子以及他手下的五虎将,这里面就要说到郭松龄的资历问题了,郭松龄是在1921年才在奉军有点名声,在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战中崭露头角,在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中建功立业,整体来说,并没有什么出色的表现,一个将领仅仅三四年的时间就可能成为奉系的五虎将,要么说郭松龄不够格,要么就是奉系这个五虎上将整体都是水货。

郭松龄灰暗的前半段人生

郭松龄是辽宁沈阳人,据说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后裔,真假就不知道了,反正到了郭松龄这辈,妥妥的三代贫农,年少时候的郭松龄还需要帮工种地,直到他父亲找到一份工作,郭松龄才有了学习知识的机会。

从学历上来说,郭松龄也算是清末一代较为有军事储备的人才,1905年清政府在奉天大北关设立奉天小学堂,郭松龄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随后被选入奉天陆军速成学堂,郭松龄毕业之后担任盛京将军衙门卫队哨长,得到朱庆澜赏识,后来朱庆澜到四川驻防,也将郭松龄带在身边,武昌起义后,非四川籍将领被迫离开四川,郭松龄只得返回奉天。

由于早先已经参加同盟会,回到奉天之后郭松龄参加了反清起义,但是遭到清政府的逮捕,据说当时是韩淑秀冒死拦截刑车,声称郭松龄是其未婚夫,并未参加革命,总而言之,郭松龄神奇的捡了一条命,还捡了一个媳妇。

1913年郭松龄考入中国陆军大学,这个学历在当时中国已经是能够排的上数的,但是毕业之后郭松龄没有死心塌地的给北洋政府卖命,在北京讲武堂担任一段教官后,得知孙中山组建了护法军政府,1917年郭松龄就到广州投奔孙中山,支持护法运动,郭松龄能够有这样的思想,也跟郭松龄早年参加同盟会有关,可以说,郭松龄一直是一个拥有革命思想的新式将领。

然而护法运动失败,郭松龄只得再次返回奉天,当时郭松龄在东北逐渐站稳脚跟,郭松龄本身是沈阳人,又有很多同学,经人介绍最后投入奉军阵营,以郭松龄的“黑历史”,张作霖能够留下,还是看重郭松龄的学历。

当然以郭松龄这样的人才,张作霖一直都是即想要,要不想重用,当时张作霖正在发展军备,十分缺乏优秀的中下级军官,1919年3月,张作霖开办东三省陆军讲武堂,

对于郭松龄这个从中国陆大毕业的“人才”,就让郭松龄在东北讲武堂担任战术教官。

郭松龄作为奉系五虎上将够不够格?

郭松龄在东三省讲武堂担任战术教官期间,脾气极为暴戾,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导致的,作为一名高材生,在当时的成就应该不仅仅于此,如果仅仅当一个战术教官何苦要等到1919年,郭松龄在陆大毕业的时候就是了啊!

这么多年兜兜转转,为的是什么?

如果不是遇到少帅,估计这辈子都很难出人头地,少帅作为东北讲武堂第一期的学生,能够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这里面少不了郭松龄的“帮忙”。

正因为如此,两个人的欢喜好到了一定程度,少帅逢人边说:我即茂宸,茂宸即我。

用张作霖的东北话说,两个人穿一条裤子都嫌肥。

张作霖当时也有意培养少帅,因此将郭松龄当作托付之人,让郭松龄担任少帅的副手,将奉系精锐交给少帅的三八旅。

在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战中,奉系一败涂地,三八旅在山海关阻击直系的追击战绩中,算是露了脸,但是并没有起到扭转战局的作用。

后来奉军“整军经武”,在军备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于1924年再次发动直奉大战,此时的郭松龄竟然成为奉系五个军中的一个副军长,这种升迁的速度,简直令人咋舌。

在这次战争中,郭松龄虽然立功,但是个人表现也不突出,在战场上还违抗军令,差点带兵撤退,还是少帅前去追回,所谓的军事指挥能力也并没有表现出多少。

郭松龄再一次带兵打仗,就是率领奉系七万精锐进行倒戈,除了倒戈前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奉系进行偷袭取得胜利外,仅仅持续一个月的时间就完犊子了,郭松龄反奉失败的原因固然是复杂的,但是这绝对掩盖不了郭松龄在军事领导上无能的表现。

不行的人,永远都是不行!

当然,郭松龄不行还能担任五虎将,总体上来说,还是奉系五虎将太渣,五虎将除了郭松龄外,还有姜登选、韩麟春、张宗昌、李景林,姜和韩是日本陆士毕业,军事教育方面应该是比郭松龄要好一点,在奉系内部是与杨宇霆交好,凭借实力得到重视的,他们向来瞧不起郭松龄以太子洗马的方式上位。

而张宗昌和李景林则是以草根的方式在奉系逐渐站稳脚跟的,以军事才能来说自然是不如郭松龄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郭松龄能够成为奉系五虎将,本身自己能力一般,而整个五虎将也比较水。

我们可以看出,郭松龄尽管有一定的学历,在当时已经是炙手可热的人才,但是仕途却屡屡碰壁,最终能够在奉天出人头地,还是因为当时张学良在讲武堂学习,郭松龄在结识了张学良后,才在奉系内得到重用,但是就资历和战绩来说,称其为五虎上将,还是表明奉系人才匮乏。

6

说起这块历史,对于郭松龄,官还是给升了的,张学良是京榆驻军司令,郭松龄作为张学良副手,也升任副司令,这没毛病。借此说张作霖一碗水没端平,给后来郭松龄反奉找借口不合适。每个人在团队里的角色要有清醒认知,说起来大家都是奉军五虎,但张宗昌、杨宇霆他们是独立带兵的诸侯,郭松龄一直是张学良的副手,是张学良这一系的人,分地盘张学良分到的是北京直隶,没道理再给郭松龄单独分一块地盘。

正职张学良的能力怎么样,那是另外一回事,但他就是少帅少东家。郭松龄是军校教官,因为被张学良看中,才获得带兵机会,张作霖也知道老兄弟带的部队有问题,才建军校,准备把部队朝正规化靠拢,这一部分任务,是交由儿子张学良负责的,也就是新组建交给郭松龄的八旅,和自己带的三旅。正因为知道练兵非自己所长,又信任郭松龄,才把新建部队都交由郭松龄编练,郭松龄也确实把部队练得比奉军老部队要强。

第一次直奉大战,奉军被吴佩孚打的很惨,也就是张学良、郭松龄带的这支新部队能虽败不乱有所抵挡,致使玉帅吴佩孚突破山海关后也没能有什么拓展,算是帮奉军保住了底线。第二次直奉大战,也是以这支部队为班底组建的第三军的一点突破,加上冯玉祥在背后给吴佩孚捅刀子,形成全面开花,直系北方部队完全崩溃,奉系不但夺得京畿重地,还一直把势力扩大到长三角地区。这里面作为日常主管负责第三军部队的郭松龄功劳大不大?

当然很大,可问题在于他功劳再大,他也是张学良这山头的二把手,论功行赏,张作霖已经把京畿重地的驻军权都交给儿子的山头了,老头自己也在京城参与核心决策层,周边当然就是心腹部队,张家父子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张学良手底这支部队肯定不能像外放去山东、江苏督军的部队那样成半割据半独立状态,军头本人更是如同节度使一样,握一省军政大权。因为这整幅家当,将来都是小六子的,人家起点层次更高,不在乎、不眼红这一省一地的权力。

可是这就苦了这山头上老二郭松龄了,立那么大功,屁也没捞到,就升个副司令?从这一点看,这人本来也是心怀异志,本来他安安心心继续张学良副手职位,到头他可就是奉军老二,多半还是专门提小六子主管负责军权的,他那么急着要地盘干吗?很简单,他显然一直打着借张家的窝,孵自己的蛋的主意,奉军二梯队新军编练,他确实花费心血不少,功劳很大,但是正职的张学良,不插手、不干涉,给他提供一个没有制肘的舞台,难道不是他成功的基本条件?

张学良这个人,我也觉得德不配位,但在当时这些二代里面,小六子已经是知道好歹轻重,有相当气量的一个人了。张学良本身的少帅身份,在二梯队新军建设上,虽然他没插手具体事物,可是隐性的资源倾斜,军资粮饷不愁,没人刁难没人克扣,这些难道是郭松龄可以靠个人努力能得到的?张宗昌独立带军,最后督军山东,仗打得怎么这么先别说,他的人马可是他自己一手拉扯出来的,郭松龄借张家东风,编练的部队,可是张家自己组建起来的,没郭松龄什么事,打天下时跟着打工,分果子时,想跟合伙人一样分钱?

7

郭松龄是一位信奉三民主义的奉系将领。据考证,他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后代,不过,到他们这一代,家族已经衰落,父亲一心求官,失败后做了一名私塾先生,母亲是一位纯朴善良的农妇。

尽管家庭贫困,郭松龄依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因为,父亲希望郭松龄能够完成自己的心愿,谋个一官半职,步入仕途。

1903年,郭松龄进入奉天省城董汉儒书院学习,希望开启仕途之路,在这里,他接触到了西学。

学习了两年,日俄战争爆发,家乡成了主战场,郭松龄目睹国家贫弱的惨状,决定弃笔从戎。

1901年,义和团之乱结束,慈禧从山西回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操练新军。

1905年,盛京将军赵尔巽在奉天建立陆军小学堂,郭松龄找亲戚担保,考入了陆军小学堂,后来又转入陆军速成学堂,在这里,他认识了当教官的同盟会成员方声涛,接受了“三民主义”思想。

1907年毕业以后,在盛京衙门结识了陆军统领朱庆阑,成为其部下。

1909年,朱庆阑入四川驻防,郭松龄跟随入川。

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爆发,四川当地将领鼓动军队兵变,郭松龄无法在四川立足,回奉天老家发展。在奉天老家,郭松龄参加了同盟会成员张榕领导的起义,必败后被捕,幸亏未婚妻韩淑秀以回家结婚为由向赵尔巽力争,郭松龄获救。

郭松龄获救以后,考入了北京将校研究所和中国陆军大学,系统的学习军事知识。

1911年,护法运动爆发,郭松龄南下广州,投靠孙中山。护法运动失败后,郭松龄第二次回到了奉天。

在奉天,经过陆军大学好友推荐,郭松龄进入东北陆军讲武堂,担任战术教官一职。当时,张学良正在郭松龄所教班级学习,二人从此结识,亦师亦友。

毕业以后,张学良把郭松龄推荐给了张作霖。张作霖为了考察郭松龄,安排他和张学良二人去吉林剿匪,结果,匪患很快被肃清。张作霖对郭松龄刮目相看。

在第一次直奉战争前,张作霖把郭松龄的八旅和张学良的三旅合并为第三军,张学良任军长,郭松龄担任副军长。

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战爆发,由于张作霖的部队大多数是绿林武装改编而来,虽然装备精良,但是在训练、指挥和单兵素质均不是直系的对手,被直系军队打得大败而归。只有郭松龄、张学良率领的东路军顽强的阻击住了吴佩孚的军队,粉碎了吴佩孚攻破山海关,夺取关东的企图,并护送张作霖全身而退。

经此一战,张作霖让郭松龄帮助训练军队、整肃军纪。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打响,这次张作霖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改为军事进攻和政治伐交相结合的策略,他联合了广州护法军大元帅孙中山和皖系的段祺瑞,以及直系猛将冯玉祥组成反直联盟,再加上几十万训练有素的奉军正面强攻,终于打败吴佩孚,奉系的势力一度扩展到山东、安徽、江苏等省份。

在这次直奉战争中,郭松龄、张学良率领的三军取得山海关大捷,立有大功。

战争结束后,张作霖打算让一军的姜登选主管江苏、郭松龄出任安徽督府、张宗昌出任山东督府。

不料,张作霖的老班底,智多星——杨宇霆蹦出来,愿意出任江苏督府。这样一来姜登选改任安徽督府,张宗昌依然主管山东,没有了郭松龄啥事!

立大功而无寸赏,郭松龄极为不满。那张作霖为何不给郭松龄另外安排一个职位呢?因为张作霖有意打压郭松龄。

首先,由于郭松龄是正规科班出身,而张作霖是一土匪出身。两人的教育和经历不同,自然相互看不上眼。

其次,郭松龄爱国,主张在关内养精兵,保边卫民,抵御外辱。而张作霖在老班底人物汤玉麟、姜登选、韩玉麟、杨宇霆的挑唆下,疯狂打内战,抢地盘。政见不合,自然有嫌隙。

再次,杨宇霆是张作霖的老部下,跟随自己多年,创建海军,修建铁路,创建奉天兵工厂,为奉军的做大做强立有汗马功劳。他想要当江苏督府,张作霖自然不肯博了他的面子。而姜登选、张宗昌二人又都是张作霖老部下,张作霖自然要让郭松龄让位。

而郭松龄呢,早年曾经参加过起义,后来经过张学良大力举荐,混到了副军长的位子。结果,张学良是一个甩手掌柜,郭松龄大权独揽。要知道,张学良、郭松龄的第三军是奉系中的精锐。张作霖恐怕自己死后张学良驾奴不了郭松龄,而杨宇霆等人虽然大权在握,但是人家听话,好掌控。

张学良知道郭松龄受到排挤,就安排他们夫妇二人去日本考察。结果,在1925年的秋天,郭松龄在观摩日本军队举行的秋季演习时,知道了张作霖获得日军资助军火,同意“新二十一条”——《新五路协约》的事情。

郭松龄彻底愤怒了,你张作霖不仅打内战,还卖国啊!准备反奉。

虽然郭松龄手里有七万精兵,但是和几十万奉军对抗,没有胜算。于是,郭松龄联合了直隶督办李景林和国民军司令冯玉祥,签订密约,联合倒奉。

1925年11月22日,郭松龄率先起兵,轻松占领山海关、锦州等地,兵力直指沈阳。

此时,日军公然干涉,冯玉祥背弃密约攻打李景林,李景林以为冯、郭二人联合灭自己,于是进攻郭松龄部。

郭松龄部面临日军、张作霖、李景林三部围攻,终致失败。

郭松龄夫妇兵败被俘,被杨宇霆杀害。

8

奉军中,谁不知道“郭松龄即张学良、张学良即郭松龄”,自己的亲儿子打了个胜战不给封赏,不也正常不过么?

好啦,开个玩笑,仔细一想,问题便出在这里,张作霖为何不给大功臣封赏是有自己的考虑的,如果此时便让郭松龄飞的那么高了,等到小六子接管东北的时候,怕是“郭松龄即代表张学良”要成为现实了,岂不乱了套

但,张作霖毕竟是军阀,能做到这个位置的也一定不是普通人。他有着自己的一套思维和方法。所以在当时选择提拔杨宇霆,这样子的目的也很清楚,在防止郭松龄“功高震主”的同时培养新的力量与之相互制约


再说了,郭松龄与张学良两人关系太好了,虽说长期以来一直都是当张学良的手下。但,张学良不管事啊,军队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那件不是郭松龄说了算,也就是前文所说的“郭松龄即张学良”,显然这样太危险了,必要的打压不能免。

当然,这不是说张作霖不认可郭松龄军事才能,相反还是相当欣赏郭松龄的,只是不喜欢郭松龄的性格与政治主张

首先,张作霖是一个致力于扩张地盘的旧军阀,而郭松龄则是一个充满革命主义的爱国军人。也就是说,就张作霖而言,郭松龄与他本质上就不是一路人,郭松龄替自己打下北京已经够了,而自己也已经把能给郭松龄的都给了,但,你郭松龄想改造东北,只能说对不起,不可能。最重要的是张作霖更不想让郭松龄的思想影响到张学良。

其次,郭松龄这个人太过于孤傲,在面对军中各方关系网处理的都很不融洽。张作霖作为当权者,选择性对郭松龄不提拔,也无可厚非。更何况,僧多肉少,种种原因结合起来,如果换成像素,最终选择提拔的人,依旧会是杨宇霆。

只是张作霖没有想到的是,最终却导致了郭松龄与老张家“背道而驰”,最终反奉。

9


第二次直奉大战,奉军彻底打败了吴佩孚,正式入主关内。战后,张作霖册封群臣,就连张宗昌这种大老粗都被封山东,但是唯独少了立下最大战功的郭松龄。郭松龄何许人也?北洋时代的韩信也不为过。很多人说这是张作霖的帝王之术,效仿李世民贬谪徐茂公,为的是更好地让郭松龄辅佐张学良。本人并不认同这个观点。

李世民贬谪徐茂公时年事已高,并且预计到自己年数不多了,而当时李治懦弱,也并没有与所谓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有太多交集,,李世民下此决定。但是张作霖还非常健壮,并且郭松龄是张学良的老师,关系那是相当好。所以此举并没有必要。

我认为,之所以张作霖不册封郭松龄就像当年宋高宗杀岳飞一样。你岳飞想的是收复失地,迎回徽宗。我高宗想的是偏安一隅,做我的江南皇帝,你岳飞想革我的皇位,我先把你的命革了。

同样,你郭松龄理想远大,什么共产主义,三民主义样样精通,你想让东北变个样,甚至你还想让中国变个样,我老张是个大老粗,啥文化也没有,我就想当我的皇帝,享受我的荣华富贵,谁敢动我的地盘,我就打谁,我把枪杆子拿在手里,在军阀混战的民国我称霸一方,我要啥有啥。你郭鬼子想借我的兵实现你的理想,你也不打听打听东北姓啥。

总之,郭松龄军事才能无敌,但是总体上政治理想和老张不一样,本质上不是一路人,郭松龄替老张打下北京已经够了,老张已经把能给他的都给他了,但是你郭松龄想改造东北,对不起,不可能。

对于为什么张作霖把老郭安排为少帅的老师,可能就是张作霖预感到郭的政治理想会在以后变成现实,但是老张可能觉得自己活不到那个时候了,所以让郭好好辅佐少帅,可能期望少帅在以后有一番大的作为,不是像他一样,打了一辈子,不过最后是个土皇帝,中国早晚要统一。统一后真正的大人物正是郭这样的人。老张也是在期望小张能成为蒋毛那样的人吧。可能有点夸张了..

个人愚见。

10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因第二次直奉大战而引发的一件事情,不过在说之前,我们有必要解释一下这一时期派系的说法。所谓派系其实就是当时袁大总统下台,自己的北洋军阀被三人分割,从而自立门户的叫法。其中,段祺瑞的部队称为皖系,而吴佩孚的队伍则为直系,奉系自然就是张作霖的队伍了。而直奉大战,就是吴佩孚与张作霖的对抗。

郭松龄与第二次直奉大战,不只见战功也能看人品

有第二次直奉大战,那必然就有第一次直奉大战。其实这还是老吴、老张结盟引起的内部战争,1920年他们一致对皖系。皖系一落魄,直奉便对上了。在第一战中,奉系军没占到便宜,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第二次直奉大战。

时隔四年,直奉第二次大战再度展开。这一战张学良亲自出战,他的副手便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角郭松龄。当时张学良为第三军的军长,老郭则为副军长,另外,第一军正副军长分别为姜登选、韩麟春。

老郭虽然作为奉系的著名大将,又深得张学良厚待,但与老张大帅关系一般。特别是老张大帅的爱将杨宇霆,就与老郭更为不睦。

战争开始后,第一军很快便攻入了九门口与石门寨,小张少帅便认为由老郭带五团精锐悄悄增援石门寨,从而夺取侧背战场。眼看着自己到嘴的肥肉要被人吃走,姜登选与韩麟春当然不乐意,但碍于小张少帅的面子,他们也不好说什么。

于是韩麟春便挤兑老郭了,说:“这个计策真好,你刚好可以露露脸,又能立个功。”老郭一听就急了:我可不占你们的便宜,我就从山海关正面攻进去。老郭竟真的带着队伍走了。

姜登选此时发作了,说原本就计划好的了,他这样就是将我们的计划打乱了,这是大罪。然后他就派了韩麟春去老张大帅那里告了老郭一状,可想而知,他们的关系非常紧张。

但当时小张少帅将老郭给追回来了,据说当时场面十分感人,大有当年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劲头。老郭对小张少帅非常感激,甚至流下了忏悔的泪水。

后来便是老郭奋发图强,带着那五团精锐以及一腔激愤,置于死地而后生,一鼓作气就打到了秦皇岛。就此,第二次直奉大战以胜利大告终,老郭堪称出生入死,功不可没。

可是,老张大帅对此事的处理相对云淡风轻,只给了老郭一个京榆驻军司令部副司令的官职。而姜登选却成了安徽督军,有了自己的一隅之地。

这件事本来就让老郭窝气不已,没想到姜登选后来竟然将安徽给丢了。这不是更让人生气了吗?所以在姜登选逃回奉天途中时,老郭居然把姜登选给扣了下来,直接枪毙。

先不说这件事老郭做的对不对,反正作为奉系的高级将领,姜登选是死是活那应该是有老张大帅定夺的。当然,老郭此时已经不受老张大帅支配了,人家有了新靠山,已经拉伙单过了。

但对于老郭这一行为,还是深为他人诟病,说其心胸狭窄,不够大将之风。反正就此,老郭的人品就被这样定格了:不局气。

分析郭松龄叛变内因:私心与公愤混于一体,是对是错难区分

人品不局气就不局气吧,人们万万没想到,老郭竟然还是个叛徒!原来,后来老郭携夫人去日本进行军事考察时,得知老张大帅向日本买了不少武器,要与国民政府开战。

当下老郭就大义凛然,直接与冯玉祥合作。其实老郭那时是深受小张少帅重视的,队伍的事都由他说了算。但老郭就利用这样的便利,直接把手下七万大军都带走了。这件事发生之后,惹得老张大帅直接骂小张少帅:混蛋!

不过老郭的下场也不并不怎么样,他本以为冯玉祥会是个合作伙伴,可却不知道自己被冯玉祥给算计了一把。所以,老郭叛变没多久,便被奉系给抓住了。不但被枪毙了,两口子还被曝尸三日,这算是够惨的了。

很多人认为,老郭之所以叛变,那都是因为当年直奉第二次大战没给他合适的封赏。要说这一点,可能还真是微乎其微的一个引子,老郭眼皮子再浅,也不至于就这么急吼吼地拉队伍单干。

之所以要叛变,说起来还是蛮复杂的。就说老张大帅吧,他本来对于老郭就不怎么友好,他一直认为老郭动机、个性等方面都不够可靠。而且,老张大帅不止一次告诉小张少帅:用人就要各方面人才都用,而不能单靠老郭这样一种人。

大概因为不够受老张大帅的重视吧,老郭内心还是很失落的。与此同时呢,杨宇霆作为老张大帅的亲信,那又是一丁点都瞧不上老郭,两个人可谓针尖对麦芒。可是人家杨宇霆有人撑腰,不管他们两个有什么事,老张大帅那肯定是站杨宇霆一队的。

为此,老郭都要憋出内伤来了。可偏这么个时候,老张大帅又与日本人不清不楚,一副媚日样子,这就让老郭非常看不下去了。当时在日本他就和国民政府的代表韩复榘沟通过这件事:张作霖如果真对国民军动手,我肯定打他。

其次,老郭当时叛变时与冯玉祥签了一份秘密协议,协议里是什么内容呢?那就是等到他将老张大帅办掉之后,西北的领土归冯玉祥所有,而直隶、热河则由李景林主持,他自己就要大东北。

由此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一点端倪来,老郭要叛变,受老张大帅的不公待遇、被同僚挤兑确有其事,但想要单干握一方兵权也是事实。他自己在叛变时有一条口号是要听从小张少帅的,东三省以少帅为首。可这明显与那协议不符嘛,这就足以可以看出野心的老郭也非笼中之物。

有人说所有打着大旗号而斗争的人,要么是圣人,要么就是私心。老郭显然不是圣人,而私心在某种程度上可见一些。所以,他叛变不只是为国为民为少帅,更是为了自己。如果将此看作私心与公愤混合而生的一种应激反应,是不是就更加能让人理解一些了呢?

参考资料:《试析冯玉祥与郭松龄反奉的失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