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上文为汉代大家贾谊在其《过秦论》中所言,很显然,在贾谊看来,孟尝君是一位明君。

而正如上文中的那些褒义词,或如明智、或如忠信、或如宽厚、或如爱人、或如尊贤、亦或如养士等,单其一者便足以令人神往,又皆其之多,无疑,假如孟尝君真有如此之好,那自然是没有什么好说的。

但,问题就在于,孟尝君是否真的有那么好?然,是或不是,谁都说了不算,你和我都说了不算,很显然,历史已经将一切说明了。

孟尝君,本不叫孟尝君,而尤其是在孟尝君活着的那段日子里,他更不叫做孟尝君,孟尝君只是在他死后的封号,当然,也不可能是被人直呼田文了。

事实上,在那个时代的世人眼里,他的称呼只是一个,薛公。无他,就是因为他是前薛邑领主薛公田婴之子,而田婴又是谁呢?这位田婴可是了不得,著名的一代雄主齐威王,便是他的父亲,而接下来的齐宣王,则是他的亲哥哥,而他自身呢,又在齐国当宰相执政长达十余年,文治武功享誉整个齐国。

故而,作为靖郭君田婴的儿子,孟尝君田文从其出生那一刻起,其显赫的家世便让田文有着远超常人的权势,而再因其天生禀赋,从小便机智非常,很自然的便被田婴确定为了薛邑的唯一继承人。

如此,孟尝君田文这位天之骄子,从正式继任薛公开始,其目标便很明确,成为这天下第一人。

的确,这是笔者猜出的,目前也没有任何的考据可以说明孟尝君田文在开始时就有这种目标的,但,不代表这就是瞎猜的。

不信你看下面这一段话,是,养士,是那个时代的风潮,但如此养士,如此招人,可就唯独孟尝君这一人了。

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史记·孟尝君列传》

其实,对于养士,笔者个人并不反对,所以,如果田文单单是喜欢养士,笔者还能说他是喜欢招纳人才,颇有明君风范。

但,问题就在于,孟尝君田文所养的那些人,所招的那些人,大多都不是列国的士子,相反,却是一些列国有罪之人。

当然,笔者并不能确定说那些有罪之人中,都是十恶不赦之徒,可能有些也是被列国诸侯所刻意打压之人。

通过那句话,我们至少可以明白一点,那就是,孟尝君所招纳的这些人,所供养的这些士子,更多的还是不容于天下之人,如此,既然容不下天下,而今天又唯独孟尝君田文保护他们,那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无疑,孟尝君此为,完全是为了扩充个人的实力罢了,是的,是个人,请大家看清楚这一点,他,孟尝君,虽然是齐国人,还是齐国宗室之人,但,所谋之事,皆是为己罢了。

不信吗?不信的话,大家可以看下面的内容。

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阳君为质於齐,以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将入秦,宾客莫欲其行,谏,不听。苏代谓曰:“今旦代从外来,见木禺人与土禺人相与语。今秦,虎狼之国也,而君欲往,如有不得还,君得无为土禺人所笑乎?”孟尝君乃止。齐湣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史记·孟尝君列传》

是啊,孟尝君善于养士的美名的确很糊弄人,所以,便有了秦王邀请孟尝君入秦为相的典故。

这里,我们可以做个假设,加入孟尝君果真是有大才,那么,他如此便轻易的弃母国而去,而就任他国之相,把他母国放在哪里了?是,如果孟尝君只是一个普通士子,入秦为相也不是不可以,毕竟商鞅张仪等人,也都是他国之人就任秦国国相,历史上是很正常的。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孟尝君不是一般人,他的封邑是齐国所封,他的家族是齐国王族,他又是齐国国相,如此,他就这么随随便便就离开齐国而出任秦国国相,那就只能说明一点。

即,孟尝君此人从始至终都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人,其人所为之事,不过是只为自己的名声罢了。

的确,即使到了秦国,孟尝君也就算未做什么真正有用之事,但,只要孟尝君去了,就注定在其人生履历上会出现一条,孟尝君曾先后就任当时华夏世界两大最强国国相的一份记录,如此,论当时之天下人,再有谁人之威名可与孟尝君相比。

威名只是威名,这终究只是对于孟尝君一人有益罢了,于国于民,尤其是对于生他养他给他无上权势的齐国来说,毫无意义。相反,也正因为他的离开,也让齐国的国势开始逐渐走入了下滑路。

事实上,那个时代的人也都不是傻子,尽管孟尝君的确去了秦国,然而,在被秦昭襄王任命为相国不就后,便将其囚禁下狱,是的,你孟尝君终究是齐国之人,这是改变不了的本质,虽然孟尝君通过其麾下的鸡鸣狗盗之徒得以逃出秦国,其人睚眦必报的小人行径,更是从此开始,显露无疑。

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客之。赵人闻孟尝君贤,出观之,皆笑曰:“始以薛公为魁然也,今视之,乃眇小丈夫耳。”孟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史记·孟尝君》

逃出秦国的孟尝君,在路经赵国期间,被同为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所邀请为客,然,一件让人无比愤怒的事情便发生了。仅仅就因为普通赵人的嘲讽,孟尝君就率其麾下之人尽杀赵国数百民众,而后又灭其一县,才扬长而去。

说实话,一眼不和便杀他国百姓的人,在战国中不是没有,但真的不多,而尤其还是这个号称为以忠信爱人为著称的孟尝君,如此卑劣的行径,如此畜生般的行为,真是让笔者实在无法想象如此之人,居然也可以列入战国四大公子,简直就是对于其他公子的侮辱。

孟尝君怨秦,将以齐为韩、魏攻楚,因与韩、魏攻秦。《史记·孟尝君列传》

湣王二十六年,齐与韩魏共攻秦,至函谷军焉。二十八年,秦与韩河外以和,兵罢《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以上两段,虽然不是记载于一处,但却是记载的一样的事件,即,孟尝君仅仅因为秦国的耍弄,便心生怨恨,遂鼓动齐王,而率领齐韩魏三国之兵西征秦国。

不得不说,孟尝君此人的能力也的确是有的,先前犀首五国攻秦无果,而孟尝君仅率三国之兵便破秦函谷关,逼的强秦只能割地于魏韩二国,方才让此次孟尝君的西征终止。但是,虽然这对于魏韩二国是好处,可对于齐国又有什么好处呢?不过是帮助孟尝君又一次成就了其的威名。

然后呢?事实上,对此孟尝君也从未回想过该如何报答齐国,相反,此人自私自利之心在下面的一件事中,更是发挥到极致。

後齐湣王灭宋,益骄,欲去孟尝君。孟尝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为相,西合於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湣王亡在莒,遂死焉。《史记·孟尝君》

齐湣王四十年,在内应孟尝君的带领下,秦赵燕三国举重兵伐齐,并攻陷齐之首都临淄,洗掠一番后,又继续攻齐,直到攻击至莒城,诸侯联军方才停下脚步。

好在的是,天佑齐国,终究诺大的齐国不能为这畜生一般的内奸孟尝君田文所害,齐国名将田单横空出世,以火牛阵大破诸侯联军,之后遂乘胜追击彻底收复齐国全境。

此战过后的齐国,也从此盛世不在,一衰再衰,就是因为这位叫做田文的齐国人,让齐国这个东方大国,彻底衰落,再未有崛起的可能。

不能不说,这是让人极其痛惜的,而对于田文本人,也就是这位名扬天下的孟尝君,笔者也只能报以禽兽骂之了。

纵观孟尝君田文的一生,其所图,所谋,所想之事,皆为其个人名誉而为,完全不顾国家百姓的存亡,其为人之恶劣,做事之无耻,堪为战国第一人。

太史公曰: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馀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史记·孟尝君列传》

这是太史公对于孟尝君的最后记录,无疑,用此文中所表现出的孟尝君,就只能用四个字来评价之,祸国殃民。

如此,沽名钓誉之徒,祸国殃民之辈,便是某些人眼中那个忠信爱人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孟尝君的全部写照。

最佳贡献者
2

战国四公子之一田文,齐国贵族,又称袭其父爵于薜地,故又称薛公,号孟尝君。他倚仗父亲的丰厚遗产,在封地广招各国人才,招致“食客数千人”。

这些门人无奇不有,既不乏弹唱“长铗归去兮,食无鱼”、后为孟尝君建狡兔三窟的冯谖,又有为孟尝君盗取狐白裘和学鸡叫骗开城门的鸡鸣狗盗之徒。因为,孟尝君招门客的标准鱼龙混杂:“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他对门客一视同仁,“皆善遇之。”因此,门客们心甘情愿为之效命。

对孟尝君的评价,始终两派对立:

孟粉贾谊、曹植等力赞其“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堪称“上古之俊公子也!”

黑粉荀子、司马迁、王安石、司马光等斥其“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于民”,为沽名钓誉之徒。

孟粉多为文士,黑粉多为政客。故从文士角度评价,孟尝君绝非沽名钓誉之人!

3

孟尝君这个人,是担不起“君子”之名的,不过话说回来,春秋战国时代,没有爱国主义教育,大家为了抱负和前途跑到其他国家做官,然后反过来打自己国家的事情并不罕见,魏国人才诸如商鞅、张仪之类跑到秦国反过来干魏国就是个典型事例。

不过,孟尝君与这些人不同,大多人投奔敌国都是怀才不遇,而孟尝君作为宗室,不存在这个问题,他一生的所作所为,可谓是精致的利己主义的代表。

孟尝君在齐国为相数十年,因为他长期“有齐权”,以致天下人“闻齐之有田文,不闻有其王”。但是,在她当政期间,齐国却失去了“一天下”的机遇,这固然是齐闵王的过错,但与孟尝君执政的内政外交方针也不能说没有关系。如果说,这还属于他政绩方面的问题,那么他为了一己私利,伙同燕国合纵破齐,使齐国几乎亡国,就只能说没节操了。

大贵族养士之风是从春秋后期开始的。所谓士,在战国时代,指的已然不是春秋时候贵族阶层中的最低一级,而是转变为了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通称,分为文士、武士。

孟尝君养“士”达数千人,其实确切的称谓应叫“食客”、其中“亡人有罪者”、“任侠奸人”、“暴桀子弟”、“鸡鸣狗盗之徒”这四类人构成了孟尝君食客的主体。而这些人,怎么看都不像是知识分子。

孟尝君一生为了个人利欲不择手段,他养士纯粹是为了个人的私利服务,他与士人,是一种豢养与被豢养、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他的名声是靠养士得到的,但实际上他养这些人,全都是利欲熏心之辈。比如田骈,号称不当官,被齐国人讥为行年三十不嫁而又七子的“邻人之女”,他十分有钱,比当官的贵族还要有钱。在齐获罪逃到薛(孟尝君封地)后,却说话自己在齐国过的是苦日子,吃不饱,穿不暖,冬天被冻得要死,夏天又被晒得要死。其实他的意思就是吹捧孟尝君,言下之意要不是投奔孟尝君,自己是过不上好日子的。这样的人,又怎么能称之为“士”呢,而他寄居在孟尝君门下却成为了“亡人有罪者”中的头面人物。

贵族养士虽然是春秋战国间社会变革的产物,但不能说每一个贵族养士都具有积极意义。孟尝君养士的事实说明,他养士与一般贵族养士是背道而驰的。

信陵君魏无忌所养多贤士,他们平时保国安边,当国家利益需要时,不惜得罪魏王而窃符救赵,在亡居赵国十余年后,当秦兵犯魏,大梁危机时,他们不计个人恩怨,“告车趣驾归救魏”,逐秦兵于函谷关内“不敢出”。在秦人离间,魏王再度猜疑时,信陵君“谢病不朝”,最终“病酒而卒”。信陵君对魏国之功和魏王对他的不公正对待都远远超过了孟尝君与齐王的情况,但信陵君和他的士人们则始终以魏国利益为重,这与孟尝君及其“士人”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难怪刘邦当了皇帝后,独独为信陵君“置守冢五家”了。

再如平原君赵胜,他虽然平庸无奇,当政也或有失误,但毕竟能忠于赵国,门下中也有毛遂、李谈那样敢为国家利益赴汤蹈火的人才。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孟尝君指责他爹田婴“门下不见一贤者”,而事实上是他自己不识贤士。他爹田婴得益于士人貌辨之力,相位失而复得,维护了齐国大局。

孟尝君养士与其他贵族养士的目的不同,结果也不同。他养士是为了拼凑一个私人帮派体系,目的在于搞分裂割据,是逆“一天下”的历史潮流而动的,是春秋战国贵族养士作用的反面教材。孟尝君的养士组织完全可以称之为“黑社会”了。

荀子对孟尝君的评价是“篡臣”,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是对其一番讥讽挖苦,北宋时政见不同的两个宰相司马光和王安石,一个称其为“奸人之雄”,另一个称之为“鸡鸣狗盗之雄”。

4

我个人认为是的。

孟尝君是“战国四公子”之首、齐国的相国,因好客、仁义而闻名于天下,门下曾豢养过三千食客,天下士人无论贤与不肖都对他倾心敬慕。然而,孟尝君本质上却是个欺世盗名、大奸大恶之徒,行事乖张狠戾,做出过恁多凶残无耻之事,其中最令后人诟病的,便是因一句玩笑话,屠灭赵国一城百姓的生命。

公元前299年,齐湣王派孟尝君出使秦国,秦昭襄王因为敬慕孟尝君的名声,便将他留在朝中,并任命他为相国。大约过了一年时间,臣僚中有人向秦王进谗言,说孟尝君虽然贤明能干,但他却是齐王的近亲,如果让他继续担任相国,恐怕他私心里会为齐国算计,图谋危害秦国。昭襄王觉得很有道理,便将孟尝君罢相、软禁,就等着寻个借口将杀死。

孟尝君忧心如焚,此时便有门客主动献策,自己化装成狗潜入秦宫,以盗取秦王非常珍爱的宝物-狐白裘,然后用它来贿赂秦王的宠姬,以便说服秦王将孟尝君释放。孟尝君获释后赶紧向东方逃离,结果在函谷关前被阻拦下来。此时又有一个门客站出来为了解困,通过学鸡叫的方法,骗取守关的秦兵开关放行,由此孟尝君才侥幸躲过一劫。以上便是典故“鸡鸣狗盗”的出处。

且说孟尝君向东逃至赵国后,便想顺路去拜访一下跟他齐名的赵国国相、平原君赵胜。后者听闻孟尝君到访,赶紧派人将他接到府中,用贵宾的规格来款待他。会面结束后,平原君又派人将孟尝君礼送至边境。因为孟尝君是个名满天下的大人物,所以赵国边境某县的百姓听闻他来拜访,便纷纷走上街头,想目睹一下他的尊荣,场面之热闹,达到万人空巷的程度。

在赵国百姓想象中,孟尝君必定是个高大威猛的形象,唯此才配称得上英雄豪杰。然而等到他们见到孟尝君的尊容时,竟全都傻了眼,原来孟尝君不过是个矮小瘦弱之人,跟“英雄豪杰”形象差的太远。赵国百姓先是错愕不已,随即便发出一片讥笑的声音:“原以为薛公(孟尝君封地在薛城,故又称薛公)是个魁梧的大丈夫,如今看到他,竟不过是个瘦小的男人,真是令人大失所望。”

孟尝君听闻百姓对他公然嘲讽,内心遭受一万点暴击,不禁勃然大怒。虽然身处外国,但孟尝君为报复那些嘲讽他的百姓,竟然指挥门客对他们大开杀戒。百姓手无寸铁,哪里抵挡得住这帮身怀利器的暴徒,结果没多久,这个县的百姓便被屠杀殆尽,没有几个活口留下。看着满城人头滚滚、血流成河的场面,受挫的孟尝君总算是平复暴怒的情绪,随即大摇大摆地回到齐国。

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客之。赵人闻孟尝君贤,出观之,皆笑曰:“始以薛公为魁然也,今视之,乃眇小丈夫耳。”孟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见《史记·卷七十五·列传第十五·孟尝君列传》。

孟尝君回国后被齐湣王拜为相国,随着名望的进一步提高,其专权跋扈的作风更盛,最终竟达到天下只知有孟尝君而不知有齐王的地步。齐湣王感到孟尝君的威胁,便将他驱逐到魏国。孟尝君跑到魏国后,为报复齐湣王,竟然纠结秦魏燕赵等国连兵攻齐,迫使齐湣王逃难至莒城并死在那里,而齐国也差一点亡国。

齐襄王即位后,孟尝君回到封地薛城,在诸侯国之间持中立地位,不从属于任何国家,形同独立。襄王畏惧孟尝君的威望,起初对他非常客气,但等到孟尝君一死,便立刻联合魏国攻灭薛城,并将孟尝君的后代全部斩杀。

孟尝君因泄私愤,竟然将一城百姓全部杀死,又勾引外国入侵齐国,让母国差点灭亡。此等不忠不义之徒,死后能落得家族被屠灭的下场,实在是罪有应得。

5

孟尝君田文,战国时齐国宗室,战国四公子之一,孟尝君绝不是欺世盗名之辈,原因有四:

1、政治能力突出,曾在三国为相。

曾在秦、齐、魏三国都做过宰相,各国国君闻其才名,绝对不是泛泛之辈。

公元前299年,秦昭王拜为秦相。后秦昭王听信谗言相杀孟尝君,孟尝君连夜逃出函谷关,靠的是门客“鸡鸣狗盗”。回到齐国后,齐愍王很欣赏他的才华拜为齐国宰相。再之后,魏昭王任用他做宰相。这套政治履历不要说在战国四公子第一,放眼整个战国时代也是很亮眼的。

2、外交能力不俗,纵横家,规划多个大型联合作战。

军事上也有所建树,个人认为他是战国的纵横家。

垂沙之战,主持齐国联合魏韩伐楚,大败楚国,楚国几十年萎靡不振。他主导推进的第二次函谷关之战,齐韩魏三国联合打得秦国将割地求饶。秦国吃到自商鞅变法以来最大败仗,是关东列国合纵伐秦中唯一一次攻破函谷关的战役。秦赵燕主导的五国伐齐,让齐国一蹶不振,作为齐人伐齐,这一点是他的污名。

3、管理能力突出,食客三千,后期竟然在乱世中独立。

三千食客,不管才华高低,均同等对待,几次都是靠食客发挥作用救了命。

孟尝君的封地薛,后期薛中立,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得以在乱世中终老。

4、风评基本还可以,后世史学家有客观的评价。

贾谊:“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钱穆:“其时孟尝君在齐固已戴震主之威名,天下知有薛,不知有齐矣。”

结语:

孟尝君是战国四君子之一,其史料还是比较丰富的,答主认为,就个人能力,他应该排在战国四公子前二,和信陵君可一较高下。在史记中都有记载,他在政治上、军事上、外交上等其他方面都体现了一定的能力,有能力改变朝局、战局和国家时间的关系,绝对不是欺世盗名之辈。

6

不算!

战国时期,人才辈出。尤其是张仪、苏秦等纵横家,凭借一张嘴,就能将各国诸侯玩弄于鼓掌之中。

作为“战国四公子”之首、齐国的相国,孟尝君田文因好客、仁义而闻名于天下,门下曾豢养过三千食客,天下士人无论贤与不肖都对他倾心敬慕。

然而,孟尝君也做出过凶残无耻之事,便是因一句玩笑话,屠灭赵国一城百姓的生命。

孟尝君此人,是齐国的贵族,齐威王之孙,在齐国权势极大,因此,他便有了很大的财富,来豢养有才士人,号称门客三千。

战国中后期,秦国凭借着商鞅变法,一跃成为了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尤其是秦昭襄王时期,秦国更是打败了诸多的敌人,包括楚国、齐国和赵国。

随着孟尝君豢养名士的名气越来越大,秦昭襄王便生出了爱才之心。但是孟尝君可是齐国的贵族后裔,想要将其招揽到秦国为相,那可是难上加难的。

一开始,秦昭襄王想要用泾阳君为质,来换取孟尝君,结果孟尝君在门客的建议下拒绝了。秦昭襄王不气馁,再次向齐国讨要孟尝君。这一次,因为齐国齐闵王对孟尝君的忌惮,便同意了。

结果孟尝君进了秦国以后,便被扣押,回不到齐国了。而孟尝君号称揽尽天下人才,却无一人能帮助其脱险,最后还是靠了没什么才能,却只会鸡鸣狗盗的人帮助,才逃离了秦国。

孟尝君依靠鸡鸣狗盗才得以逃脱的故事虽然告诉我们,任何才能都有发挥作用的地方,但是也同样告诉了我们,孟尝君豢养的数千才人,大部分都是浑水摸鱼,在关键时刻发挥不了什么才能的人。

7

我们先看看他的来历。

孟尝君田文的父亲,是齐国贵族靖郭君田婴,皇族出身,虽不是齐国大王,但手握齐国实际大权,掌握齐国所有的政治资源,经济财富。田文首先就是出身非凡,手中资源无数

靖郭君言于齐王曰:“五官之计,不可不日听而数览也。”王从之;已而厌之,悉以委靖郭君。靖郭君由是得专齐之权。

天下闻名的孟尝君,实是其父亲田婴四十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据说还是地位最低的妾所生。但最后却是田文继承了他爹的爵位。试想,田文上面30多号兄弟是吃素的吗?怎会甘心白白让一个出身不祥的人继承爵位。其中必然是发生了很多事情,使得田文将其兄长逐一击败。

事情具体如何操作,史书并没有记载,也无从考证。

但田文绝对不是仅凭一个君子之风,便能脱颖而出,推断出其必然是行事狠辣,城府颇深。

孟尝君田文,以“善养士”,招揽门客3000闻名于诸侯。

何为善养士?指任用德才兼备之人。但这些“士”是什么来历呢,又真的全是德才兼备之人吗?

靖郭君卒,文嗣为薛公,号曰孟尝君。孟尝君招致诸侯游士及有罪亡人,皆舍业厚遇之,存救其亲戚,食客常数千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由是孟尝君之名重天下。

文中写:孟尝君招致诸侯游士及有罪亡人。意思是,他在薛邑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以及犯罪逃亡之人。换种说法就是,他只招揽两种人:有德有才的人不能放过,亡命之徒也要收到麾下。可谓是鱼龙混杂,人数达3000千以上。

孟尝君此生最高的一招,便是招揽各色门客,并且能让这些门客都觉得自己是与众不同的:“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心甘情愿为孟尝君肝脑涂地,死而后已。

门客三千,里面有智囊团,有死士团,还有歌功颂德团,在这样庞大的团体谋划下,孟尝君想不出名都难,没有好名声也能造出好名声。

但历史还是记录下他一些私德。

最著名的便是,在赵国平原君赵胜殷勤招待了孟尝君之后,仅因赵人嘲笑他身材矮小,便暴怒,命他的门客斩杀一城百姓,何其暴虐!

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客之。赵人闻孟尝君贤,出观之,皆笑曰:“始以薛公为魁然也,今视之,乃眇小丈夫耳。”孟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见《史记·卷七十五·列传第十五·孟尝君列传》。

田文灭了一城回国之后,拜为相国,一时间权倾朝野,传:世人只知孟尝君,而不知齐王。于是被齐王驱逐到魏国,以孟尝君的人品,不报仇岂能对得起战国四公子的名号,于是他集秦魏燕赵等国一起攻打齐国,丝毫不顾及这是自己的国家,和齐国百姓的性命。

这种数典忘祖、叛国残暴的小人,实在当不起历史所给予的名号。

司马迁评语及后世影响

司马迁曰: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

意思就是说司马迁后来去了薛邑,发现这里的人大都凶暴强悍,跟别的地方不一样,得知原因是孟尝君同志招来的门客引起民风变化,这影响实在太深刻了。

欺世盗名有史可查。

8

先上结论,是。

王安石有一篇文章《读孟尝君传》,才百字运左右,我以为分析入理,正中要害。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世人都称孟尝君能够招贤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孟尝君借助他们的力量,从虎豹一样凶恶的秦国逃走。哎呀!孟尝君只不过是些鸡鸣狗盗之徒的头目罢了,哪里能说是得到了贤士!若真是得到了贤士,以齐国之强,哪怕得到一个贤士,就可以依靠国力在南面称王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孟尝君的门庭上,正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事实上,作为齐国重臣,孟尝君田文不仅没使得齐国强大,反而引狼入室,联合秦、赵、魏等国配合燕国弱齐,更是闹出了以齐国封地薛邑为根基而保持中立的丑闻。孟尝君本人心胸也并不宽广,他曾路过赵国,赵国平原君以贵宾礼相待。赵国人听说田文贤能,都出来围观想一睹风采,见了后便都嘲笑说:“原来以为田文是个魁梧的大丈夫,如今看到他,竟是个瘦小的男人罢了。”田文听了这些揶揄他的话,大为恼火。随行的人跟他一起跳下车来,砍杀了几百人,毁了一个县才离去。

所谓战国四君子唯信陵君实至名归,平原君差强人意,孟尝、春申凑数耳。

9

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还是很有才能的,史记记载,孟尝君姓田名文是齐国王室田婴的私生子,战国四公子之一,袭父爵,广招门客三千,其中也有鸡鸣狗盗之徒,秦昭王听说孟尝君的才干,请他去秦国,孟尝君来到秦国后被封为相,不久秦昭王听信传言要杀孟尝君,孟尝君在会鸡鸣狗叫的门客帮助下逃出秦国,他坚持主张联合韩魏牵制楚国,并发展合纵抗秦的势力。后来遭人诬告而为齐王所怀疑,谢病归老于薛。后因日益骄奢的齐王仍想除掉他,只得又逃到魏国,被魏昭王任命为魏相。他主张联合秦国、赵国与燕国,共同讨伐齐国,使战国形势为之一变。

10

题中“欺世盗名”是一种道德评判,但在战国乱世,礼崩乐坏,连年征伐,上至国君、中至贵族世卿、下到游侠剑客,没有一个以道德为重的。

所以,我不以道德为评判标准,而以才能为依据。

孟尝君的大名,历代为人称颂,千载之下依然如雷贯耳。

有说其好客自喜,天下赞誉;有说其宰三国之相,名重当世。天下知有薛公,而不知有齐王。隐隐然,睥睨天下之豪杰。

然而,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在我看来,真正的孟尝君田文相对于那些同样纵横天下的大才,逊色太多了,他最多一中人之姿,比普通人高一点。

为何这么说?

孟尝君有四大缺陷:不谋身;不谋家;不谋国;气量狭小,以私害公。

1、不谋身。

所谓狡兔三窟,在乱世之中聪明人都要为自己谋取一个安全的容身之地。

而孟尝君倒好,竟然在自己的薛县封地内放起来高利贷,这种骚操作也做得出来。自己的封地就是自己的基本盘,是立身的根本。不笼络当地乡党,巩固自己的根基,反而放起了贷。一旦有所需要,谁个帮你?

还有一次他手下一个姓魏的门客,将收的租税借给了一贤人,田文竟然大怒,赶走了该门客。

可见,在他眼中,金钱重于谋身。所以,他一被齐王免去宰相之权,三千门客便树倒猢狲散,全跑了。

2、不谋家。

乱世之中,小小薛县夹杂在齐魏中间,田文不懂得找个大靠山,反而妄图谋求中立,当真可笑。

有人称赞这是他的才能,不然怎么可能在乱世里保持中立?

拜托,这明显是愚蠢好吧。乱世之中,还有中立的小国存活吗?连韩国都只能苟延残喘。有资格中立的只有大国,比如齐国。小地方胆敢中立,一旦发生战事,第一个遭殃的就是它。

所以,孟尝君一死,齐、魏立马联军将薛县给灭了,整个老家被连根拔起。

而且当时他的儿子们还在忙着争夺继承权,田文死前居然连这个最基本的继承问题都没安排好,以至于这一脉断子绝孙,可见其谋家之力太差劲了。

3、不谋国。

田文是齐宣王的侄子,齐愍王的堂弟,正宗的王族之后。

田文任齐相时却毫无作为,只知道招揽门客,图务虚名,最多时其门下竟然有食客三千,他的万户食邑租税居然不够用。这么做的好处呢,只是宣扬他孟尝君的名声而已,而于国却无实际贡献。

反而还遭致齐王猜忌,以为他要造反作乱。

一次,田甲造反劫持了齐愍王,而齐王第一个怀疑的居然是孟尝君田文,可见其对田文早已猜忌颇深。吓得田文直接逃到魏国,后来误会消除了,田文回来后却还没接受教训。齐王灭宋后,又一次想收拾田文,又吓得他跑去了魏国。

可见,田文早已成了他一块心病。

4、气量小,以私害公。

田文是不是“四君子”中最有才华的,我不敢说。但如果要评谁的气量最小,那他绝对当之无愧的第一。

出使秦国时,被秦王关押,逃出来回齐国后,被任命为齐相。而他当宰相的第一件大事,居然是联合韩、魏联兵攻秦,原因竟是他个人对秦国的私怨。

以个人之私怨,凌驾于国家之上,堂堂宰相,四君子之一,竟是这般做派。

这还没完。在他从秦回齐的路上,在赵国平原君接待他,有个人开了他一句玩笑,说以为薛公是个高大个,没想到竟然是个小矮子。于是他又一次一怒之下竟然带人乱砍乱杀,竟一口气杀了几百人,灭了人家一个县。

可见田文爱慕虚名之甚,而气量却又如此之小。

别急,还没有完。

最厉害的是,齐王灭宋后逼走了田文,田文逃到魏国后,竟然联合赵国、秦国、魏国、燕国等反过来攻打齐国,齐王在逃亡中死了,齐国被五国洗劫一空。

这就是田文,没有母邦,只有个人之利益。不顾长远,只看眼前。

不谋身,不谋家,不谋国。气量狭小,以私害公。

这样的人,真的配得上与无忌公子相提并论?

后人称颂孟尝君,也只是借用他类比“好客”而已,似乎他也只有这一个值得称道的优点了。就连司马迁也只说好客名不虚传。因为其他,却是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