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简单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一、不能废,二不会废,三、不敢废。

一、 皇帝为什么不能废太后

按照中国历朝历代政治制度的设计,历来都是中国的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为什么不能废太后呢?因为中国是“家天下”,国是放的家,家是缩小的国。

我国古代国家的建立和管理一直都是家族式的而我们称之为“礼乐”,礼的作用是维持秩序,乐的作用是安定人心。

在这个环环相扣的系统中,君臣父子,夫妻兄弟都享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要明确这一点,各自安分守己,就不会产生动乱。

天子虽然是至高无上的权利至尊,但因为“孝道”的制约,他就不能擅动太后的位置。

如果皇帝敢废除太后,就等于把国家制度全部推翻。他的统治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别人再来推翻他就有了充足的借口。所以,以“仁孝治天下”这种政治基础是牢固的,影响也是持久的。

更何况刘太后有功于社稷,她的任期内没有出现大的政治波澜,没有犯任何政治错误。在领导执政层面,仁宗是没有废除刘太后的理由的。

二、 仁宗皇帝为什么不会废太后

从《宋史》来看,一直到刘太后去世的时候,仁宗皇帝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李宸妃。根据官方记载,这个消息此前一直都瞒得死死的,仁宗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世。根据历史进程来看,真宗临死前让仁宗过继到刘太后的名下绝对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母以子贵,刘娥因仁宗坐稳了太后的位置,朝廷也因为刘娥的垂帘听政没有出现政治波动。如果李宸妃以子上位,就会出现清末慈禧与慈安两宫并立的局面出现。

这种政治风险是真宗皇帝不愿意冒的。何况刘太后执政期间没有出现过失,完全实现了平稳的政治过渡。从这一点上来看,真宗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事情。

更可况,刘娥对仁宗的管教是全方位的,她一方面要处理国家大事,同时她还安排了性情温和不贪恋权利的杨淑妃教导年幼的仁宗。这就让仁宗在充满关爱的环境下成长。刘太后对于仁宗来说,既像是严厉的女老师,又像是女领导。

从道义来说,刘太后并不亏欠仁宗皇帝,除了按照真宗遗命隐瞒李宸妃的事情之外,没有做过任何对不起仁宗的事情。仁宗没有废除刘太后的理由。

三、 仁宗为什么不敢废刘太后

仁宗从小是被刘太后当作下一任国家领导人进行培养的。他必须按照宋朝的礼仪规定,每天三次都要到太后寝宫为她请安。前面讲过,刘太后对仁宗来说更像是领导和老师,这就让性格懦弱的仁宗从小就对刘太后有着本能的恐惧。

从仁宗第一任的皇后安排上就可以看到,刘太后两次阻挠都让仁宗心中不爽,仁宗还是乖乖的按照太后的意思办理,话都不敢多说。这就像动物园里的驯兽员养老虎一样,从小被打怕了,永远对驯兽员有着骨子里的恐惧。这种心理阴影,是仁宗对刘太后的任何决定都提不起反抗的意识,更可况是废除太后这种他想都不敢的大事。

综上所述,从心理层面来说仁宗不敢废除刘太后,从传统礼仪道德上来说仁宗不会废除刘太后,从国家制度层面来说仁宗不能废除刘太后,这样的回答,题主满意吗?

我是白羽居士,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吐槽

最佳贡献者
2

宋仁宗赵祯(初名受益)是宋真宗赵恒的第六子,生母李氏原是宫女,后封宸妃。因章献皇后刘氏(民间称其为刘娥)无子,赵祯一直由章献皇后抚养长大。宋真宗本生有五子,可惜相继夭折。所以赵祯就成了真宗的唯一继承人。

天禧二年(1018)八月,宋真宗在崇政殿召见宰相向敏中等近臣,决定立皇太子。八月十五日,真宗颁诏,立昇王赵受益为太子,赐名祯,增月俸两千贯。九月,又举行了隆重的皇太子册封礼,赵祯被正式确定为皇位继承人,这年,他年仅九岁。

【章献皇后刘氏】


乾兴元年(1022)三月,宋真宗崩逝,赵祯奉遗诏即皇帝位,刚满十三岁。

赵祯即位后,奉遗诏尊皇后刘氏(刘娥)为皇太后,杨淑妃为皇太妃,军国大事则与皇太后一起听奏裁决,实际上,朝政大权已被精明干练的刘太后完全掌握。

史载,宰相丁谓等人对刘太后也极尽谄媚、奉承之能事。还在辅臣们草拟太后听政的诏制时,初拟“军国大事兼权皇太后处分”。丁谓建议去掉“权”字,副宰相王曾极力反对。王曾援引旧制,主张皇帝与太后每五日一御承明殿,皇帝龙椅在左,太后宝座在右,垂帘听政。

丁谓却提出,赵祯逢初一、十五会见朝臣,凡国之大事由太后和赵祯一起召见大臣决断。一般事务则由內侍传达内外,由太后定夺。最后,还是丁谓的提议被采纳。

次年正月改元,丁谓为了取悦刘太后,建议改“天圣”(“天”字可拆分为二人,二圣共同执政之意),太后大悦,表示赞同。丁谓遂得太后欢心,极受宠信,在朝中炙手可热,飞扬跋扈。

丁谓独霸朝堂,欺上压下,其所作所为很快激起朝野公愤。彼时汴京流传一首童谣:“欲得天下宁,当拔眼中钉(指丁谓);欲要天下好,莫如召寇老(寇准)”。民谣传到刘太后耳里,她也开始对丁谓有所不满。

【宋真宗赵恒】


不久,刘太后借丁谓、雷允恭擅移真宗墓穴一事,杖毙雷允恭,将丁谓贬往河南府(今洛阳),后贬崖州(今海南)。

随后,王曾、冯拯被攫为宰相,权知开封府吕夷简、龙图阁直学士鲁道宗被攫为参知政事,任副宰相。“儿皇帝”赵祯也改为每逢三、五与皇太后一起在明殿临朝视政。

这段时间的赵祯,对朝廷发生的变动从不过问,亦无兴趣,除了陪太后坐朝听政外,他只是专注于练书法,据说他的书法在宋代皇帝中可与徽宗媲美,尤其是飞白书,笔力遒劲,很见功力。

随着岁月流逝,年龄的增长,赵祯日渐成熟,处事有了自己的主见和想法。

史载,赵祯的生母李宸妃性格庄重寡言,生下赵祯后,宋真宗的皇后刘氏子竟明目张胆地把祯夺为己子,李宸妃在后宫地位低微,对此毫无办法,也无力反抗。赵祯继位成为宋仁宗后,刘皇后成为皇太后,李宸妃却混杂在先皇的众多的嫔妃中,却无人敢将真情透露给宋仁宗。

据说宋仁宗对待“生母”刘太后非常孝顺,每逢重大节庆,他都要向刘太后行三拜九叩之礼,每至刘太后诞辰日,他都双膝跪地,手捧酒杯向她祝寿。到宋仁宗二十岁那年冬至节,他又要率百官为太后举行隆重的祝寿礼,范仲淹上书,力陈此举不当,仁宗不听,贺寿大礼仍按计划举行。但对于真正的亲妈李宸妃,仁宗则一无所知。似如此,宋仁宗又谈何废黜掉养母刘氏的皇太后尊位,改封自己的亲妈李宸妃为皇太后?

【宋仁宗赵祯】


史载,李宸妃在仁宗即位后十年,默默地死去。她至死不能与儿子相认,儿子也不知道这个可怜的女人就是他亲妈。

李宸妃死后,刘太后要按普通宫娥的礼仪治丧。在朝会上,宰相吕夷简要求丧礼应该从厚,应参照太后的丧葬礼仪。刘太后急忙把仁宗赵祯引到殿外,后返回独自坐在帘后,与吕夷简起了争执,她恼羞成怒道:“相公欲离间吾母子邪” ?

吕夷简从容应对道:“陛下不以刘氏为念,臣不敢言;尚念刘氏,则丧礼宜从厚”。刘太后这人被史家评为“有吕武(武则天)之才,无吕武之恶” 。她作为摄政太后,虽有欠私德,却并非奸恶之人,随后她悟出了道理,向宰相妥协了。

李宸妃遂以皇后礼厚葬。这件事起初并未引起仁宗的关注。到刘太后病危时,仁宗为她寻医访药,竭尽全力想保住太后的生命,他下诏大赦天下,又下令将曾遭太后贬谪的人召回复职,已经死去的追复原职。

刘太后病卒后,燕王赵元俨告诉仁宗:“陛下为李宸妃所生,妃死于非命”。仁宗听后震惊、悲恸、悔恨,为之心碎。他大哭一场,几日之内茶饭不思,形销骨立,瘦脱了形。之后他下诏书自责。

据记载,宋仁宗为生母李宸妃迁葬时,下令打开棺盖,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端详亲妈的仪容。李宸妃因水银实棺,尸身不仅未腐烂,还面色如生......除了厚葬,改谥外,仁宗无以表达对生母的追忆与哀思。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3

历史大戏《清平乐》热播,刘娥刘太后和宋仁宗母子之间的对手戏也是热点之一,宋仁宗并非刘娥亲生,而且,宋仁宗登基之后,其生母李妃也还在世,要到宋仁宗当上皇帝的第十年才去世,至于为何宋仁宗不废掉刘娥的太后之位,让亲妈李妃当太后,原因如下:

第一:宋仁宗在刘娥去世之前,一直以为刘娥是自己的生母,根本就不知道李妃和自己的关系,仅仅只是知道父亲曾经有这么个姓李的嫔妃。

第二:在刘娥去世之前,即使有人告诉宋仁宗有个生母叫李妃,并且还活着,宋仁宗也不可能让李妃做太后,因为从规矩上讲,刘娥才是宋仁宗的父亲宋真宗的正妻,也只有正妻才能成为太后。

李妃最多只能算是宋真宗的小妾,从礼仪上来说,即使仁宗认了李妃,也只能称呼刘娥为母亲,而李妃,看在她是皇帝生母的情况下,或许能封个有尊号的皇太妃,要做太后,生前是不要想的。

第三:刘娥生前一直掌握着朝廷大权,而且是宋真宗临终前合法赐予的权力,只要她不还政,仁宗是没有那个权力和胆量废太后的。

刘娥生前差点就要做女皇帝,仁宗在刘娥死之前,有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内,估计都是胆战心惊的过日子,刘娥不废掉他的皇位就谢天谢地了,还怎么能有废太后的想法?

综上,宋仁宗是不可能废掉刘娥的太后之位的,更不要说在刘娥生前让一个自己都不知道的生母做太后。

李妃是仁宗生母这个事情是等到刘娥死后,生前被刘娥压制的燕王赵元俨(演义中的八贤王原型之一)向仁宗揭露,仁宗这才知道自己有一个叫李妃的生母。

赵元俨为了报复刘娥,举报说李妃是死于非命,为此,仁宗还曾派出军队将刘娥的兄长龚美家族(实际上是刘娥的前夫,后改姓刘,成为刘娥的外戚家族)包围,然后开馆查验李妃死因。

如果赵元俨所说属实,刘娥兄长家估计就要遭难了,而暴怒中的仁宗估计也会追夺刘娥的一切封号,还真有可能废掉死后的刘娥的太后之位。

但刘娥在安葬李妃时,因为听了宰相吕夷简的劝告,是按照皇太后之礼安葬的,并且用水银保存了完整的李妃遗体,仁宗一看,就知道赵元俨是诬告。

李妃在宋真宗去世时仅仅是个婉仪,在临死前被刘娥册封为宸妃,她也确实当了太后,是仁宗知道了生母的事情后追封的,后来还将生母的牌位放进太庙,算是安慰了生母在天之灵吧。

刘娥、李妃、宋仁宗这三母子之间的纠葛后来被改编成了著名的民间故事《狸猫换太子》,刘娥在故事中成为反面形象,还是比较冤枉的,按照古代的规则,后宫所有妃子所生的子女其实都是皇后刘娥的子女。

掩盖李妃是仁宗生母事实的其实是宋真宗,他想让刘娥当皇后,有了儿子才好说服群臣,毕竟刘娥是个二婚女人,刘娥在有利于自己的情况下,当然会配合,至于李妃,当然也是同意这个安排的。

对于李妃来说,自己的儿子认皇后为生母才有机会做皇帝,宋仁宗出生到宋真宗去世,足足还有十三年,在当时,谁也不知道宋真宗一辈子只活下来宋仁宗这么一个儿子,李妃把儿子交给刘娥时,绝对是心甘情愿的。

4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历史的真相,仁宗是在自己亲生母亲和刘太后都去世之后才知道自己身世的,因此根本无从谈起废刘太后一说了。

仁宗的母亲李氏是宋真宗的第六子,仁宗亲生母亲李氏本是真宗宠幸的刘美人也就是刘娥的侍女,偶然一次被真宗;临幸产子,但是因为真宗宠幸刘娥,孩子生下来不久就被刘娥抱走和杨淑妃一起抚养,李氏害怕刘娥也不敢反对,真宗也对外宣布孩子是刘妃所生。

仁宗在十三岁接任登基,但是却是刘娥垂帘听政,并且刘娥把持朝政长达十一年之久。刘太后垂帘听政,自然权倾朝野,太后和皇帝之间难免有权力斗争,但显然仁宗处于明显的下风,因为直到刘太后去世之后仁宗才亲政。而仁宗的亲生母亲李氏是在刘太后去世的前一年去世的,仁宗一直不知道亲生母亲的事情。刘太后去世后才有人告诉仁宗真相。

仁宗知道真相后十分震惊,本打算报复刘氏一族,但是在开棺验尸之后,发现亲生母亲刘氏没有被害的迹象,并且也是厚葬,所以又到刘太后遗像前去道歉,大意是误信人言了。

这个故事经过后世的演绎变成了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虽然有所夸张,但是也反映了老百姓的心声,刘娥在世时打压李氏一生,使得亲生母子不得相认,幸亏在李氏去世后做了妥善的安排,不然其刘氏一族必然会被报复。当然,即使刘太后活着的时候仁宗知道了这件事,也不可能做出废太后这样的事来,刘太后握有实权,仁宗还没这个能力。

5

大家好,我是左担道,很高兴答您的问题。如果喜欢帮点关注哦。

咱们先从刘娥本人做下分析吧。刘娥虽然家境不好,出身寒微。但刘娥,却比普通女子,更精通一种叫“鼓儿词”的生存技能。

宋朝重文轻武大家都知道,再说刘娥天生质丽,人又乖巧伶俐。所谓文人多骚客,多喜欢琴棋书画,附庸风雅。这是文人的老毛病,哪个朝代都存在的。当时,刘娥凭着她的说唱功底,颇得文人的追捧。刘娥常在文人圈里混,为了生存,在男人圈中周旋有余,甚会讨好那些文人,由此也名声在外。

襄王赵恒认识刘娥的时候,还很年轻。因没有婚配,他荷尔蒙爆发,让人遍寻美女。从而结识了,当时已有名气的美女刘娥。两人相见一见如故,从而如胶如漆,赵恒从此沉迷于刘娥的温柔梦乡里了。

尤其宋朝是个重文人雅士,以士大夫为尊的朝代。赵恒出身皇家。一个皇家子弟,找了一位卖唱的。皇宫自然无法相容。

赵恒的母亲得知此事之后,死活不同意他们的亲事,用尽了各种办法都无法让赵恒和刘娥分开。赵恒的父亲,也就是当时的宋太宗,看到赵恒这样,被逼无奈,不惜出大招:假公济私,动用公共权力,通过下旨,强迫赵恒将刘娥驱除门去。尽管如此,赵恒不惜掉脑袋的风险,违背圣意,明里将刘娥已经赶走,实际却暗藏美女,将刘娥偷偷的藏了起来。

爱江山更爱美人,恩,赵恒就是这样的。直到赵恒当上了皇帝,虽然后宫佳丽三千,他依然没有忘记被藏匿很久的“敲鼓手”刘娥。

之所以说这些,其实就是为了说明,刘娥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赵恒对刘娥的迷恋已经成为一种病态,就是因为刘娥有着不一般的,把握男人的手段。

如果现在,刘娥至少具备心理学研究博士学位的水平。

而其政治手段娴熟,在政治斗争中,刘娥更是巾帼不让须眉。宰相寇准、丁谓这些政治老手,都败于她的手下。

更何况,宋仁宗从小体弱生病,登基的时候才13岁,刘娥垂帘听政11年。说实话,宋仁宗本性软弱,而且刘娥当时在宋朝的政坛上,权势已经稳定,可以说达到了能够一手遮天的程度。

她完全可以做第二个武则天。

宋仁宗的皇位就是刘娥让给她的。宋仁宗对刘娥应该充满感激才是。

再说,宋仁宗生母死于刘娥前面。直到刘娥过世之后,宋仁宗才知道刘娥不是她生母的真相。

因此在时间上,也不存在废掉刘娥太后,立亲妈当太后的可能。

希望我的回答能令您满意,满意帮点赞哦!

6

说到宋朝,还真是一个奇葩的朝代,有着自己十分鲜明的个性,比如不爱江山爱画画的徽宗,忍不了当皇帝的烦恼,干脆禅让给高宗,高宗不愿意了,又禅让给孝宗,孝宗一恼火,把皇位禅让给光宗,中国历史上皇位居然出现了四连禅。不过我们今天讲的是另一件奇葩事,当政的仁宗,为什么不封自己的亲妈为太后,而仍选择刘娥当太后。

其实这个刘娥太后只有姓,没有名字,她的名字,也是宋朝老百姓给取的,毕竟是皇太后,没有名字也是违背礼制的。

早年的刘娥因地位低下,只能称作刘氏,也就是刘姓人家的女儿,然而,就是这个地位低下的女人,被当时还当太子的赵恒看中,而且是爱得死去活来,尽管赵恒的老爹光义太宗不同意,但依然阻挡不了他们私下的约会。太宗死后,赵恒接位,称为宋神宗,这样便可以光明正大地秀恩爱了,尽管大臣们有异议,神宗依然如故,似乎铁板一块,进不了水。刘娥不能生育,便于自己的婢女李兰蕙玩起了双凤侍龙,李生下赵祯,并交给刘娥抚养,这个赵祯就是后来的宋仁宗,神宗死后,赵祯接位,因年龄小,刘娥临朝称制,实际上朝庭的生杀大权都掌握在刘娥手里,但刘娥不像汉朝的吕后、唐朝的武后,虽有权力,并不滥杀无辜,虽然临朝,但还是真心辅佐仁宗,因此,民间就有着阳与吕武齐名,阴与吕武无关。

作为仁宗,自己的权力没有得到限制,也就没有废刘的念头,况且,刘娥己经权倾朝野,不是想废就能废悼的,如果操作不恰当,连自己的皇位也许都保不住,关于这一点,史书上有明确记载,就是刘娥临死前要穿皇服下葬,足以证明她对皇位的渴望,只不过她是真的太爱她的丈夫宋神宗了,因而尽心辅助宋仁宗。再者,刘娥对仁宗的生母也很仁慈,并没有将她打入冷宫,而是极尽所能去照顾她以及她的家人,从这一点看,刘娥确实称得上为贤后。




7

对于这个问题,直接上结论,根本不可能。让笔者来分析一下。

首先,刘太后在世时,宋仁宗并不知道刘太后不是自己生母之事。宋仁宗的生母是刘太后的侍女,因刘太后不能怀孕,采取借腹生子的方式让宋仁宗的母亲李氏怀上龙种。而对外称这个孩子是刘太后怀孕所生,这种情况下,在刘太后在世时,宋仁宗并不知道刘太后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虽然刘太后专权,让宋仁宗一度成为傀儡天子,但谁也不敢挑拨天子母子关系,容易激怒皇家被杀。而且中国古代没听说过哪位皇帝废了太后位置的,太后是尊称,即使刘太后不是皇帝亲生母亲,也是嫡母,废掉太后位置是不孝,没有人会这么做。

其次,刘太后虽为男权世界所谓的女流之辈,然而其确实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从身份低微的女子逐步成为宋朝皇后,没有一定的手腕是做不到的。而在他的丈夫宋真宗在世时,就参与处理政务,并且遗诏军国大事由刘太后处置,当时宋仁宗尚年幼,刘太后代为处理政事也是正常的。在这段时间,刘太后的政治能力得到展示,也和大臣建立了比较牢固的政治关系。刘太后的经历和武则天非常像,主政的刘太后也曾经穿龙袍,只不过没有走到称帝这一步。而宋仁宗虽为皇帝,却没有更多的政治根基,反对亲生母亲(当时并不知道)于情于理都不合适,不会有太多的人支持他,很可能是会失败的,并且失去权力。

第三,之所以某些电视剧对刘太后进行比较可恶的描述,主要是刘太后恋权,在宋仁宗已经具备勤政能力的时候也没有还政给他,宋仁宗直到刘太后去世才掌握权力。根据这方面的情况,民间创造了狸猫换太子这样的故事。其实刘太后比宋仁宗生母身份要高贵很多,对待皇帝生母也不错,无论是活着时候待遇还是死时候的厚葬做的都挺好。只不过不能让皇帝知道还有个生母,以免出现变故。作为一个颇有权力欲望的政治人物,对比武则天要仁慈很多,则更有人情味。所以即使刘太后如此专权,宋仁宗对待嫡母评价还是非常高的,谥号由传统的两个字增加为四个字,并不准妄议刘太后专政一事。可以说宋仁宗对于自己的嫡母和嫡母对于宋朝的贡献是认可,也给予了刘太后身后很高的礼遇。

所以,不要被电视剧所误导,刘太后还是一个比较好的大娘娘,没有她,年幼的宋仁宗能不能把权力延续下去都难说。想了解真正的刘太后请关注关注《宋史》的记述。

8

为什么宋仁宗不废掉刘娥,让自己的亲妈当太后?我认为这又三方面的问题。

首先历史上的宋仁宗是在刘娥死了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李宸妃的,在这之前他从来就没有对自己的身世产生过怀疑,一直就以为刘娥是自己的生母,可见刘娥对他还是很不错的。

第二,即使他在刘娥死之前知道了李宸妃是自己的生母,估计也是不可能废了刘娥立自己的生母李宸妃为太后,因为刘娥从他继位起临朝称制了十多年,权倾朝野,大权在握,他自己都是小心翼翼的看着刘太后的脸色,所以他根本不敢也不可能去翻脸,奢想着去废太后。

第三历史上宋仁宗在被八大王赵元俨告知自己的身世之后,第一反应就是开棺验尸,并且派兵包围了刘府,也就是刘娥的娘家,如果事实真如赵元俨所说,李宸妃是死于非命,那还真的可能迁怒于刘家,废了刘娥的太后名位,可惜的是刘太后听从了吕夷简的建议,对李妃进行了厚葬,宋仁宗看到的是一个服饰华丽,用水银浸泡,面部如生的李宸妃,让宋仁宗挑不出错来,既然如此,宋仁宗自然没有借口也没有必要去废刘太后。

最后宋仁宗追谥刘氏为庄献明肃皇太后,李氏为庄懿皇太后,还是让自己的生母当上了皇太后。

9

因为在历史上,宋仁宗知道自己身世之时,刘娥和他的生母李氏都已经去世了。

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刘娥崩逝。由于她十多年来一直大权在握,临朝称制引来了朝中重臣的不满,其中就有八大王赵元俨。

赵元俨自觉很有才能,怕刘娥忌惮他,所以一直称疯病在家。

刘娥去世之后,他见机会来了,就赶紧跑去告诉仁宗的身世:“陛下是李宸妃所生,李宸妃死于非命。”

此时虽然刘娥不在了,但是她的亲眷党羽还在朝中享受荣华富贵,赵元俨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毁掉刘娥一生的优容,连带铲除她的亲眷党羽。

宋仁宗听了非常难过,责怪自己没能为生母尽孝,联想到刘娥一直对他严厉管束,他就更加悲愤,导致多天不能上朝。

这时李宸妃也已经去世了。宋仁宗去祭告生母李宸妃,换棺材的时候他哭着仔细查看了母亲的仪容,竟发现李宸妃的容貌仿佛生前,衣冠仪制与皇后一样,尸体用水银保养,并没有朽坏。

仁宗看见这样的场景就全明白了,刘娥一直厚待李宸妃。

所以他发出了感叹:“那些人的话哪能相信呢?!大娘娘是清白的!”

后来,刘家的封赏一如从前。

刘娥并没有害死李宸妃,仁宗也就没有理由废掉刘娥,如果他非要废掉刘娥,那也不和礼法。

仁宗虽然是皇帝,但是也不能为所欲为,刘娥是他父亲真宗册封的正统的皇后,不能说废就废。

在宋朝,皇帝甚至想管自己的爹叫爹都很难。

仁宗无子,他的养子宋英宗赵曙继位后,就想称呼自己的父亲赵允让为“皇考”,朝中有一部分大臣觉得就应该称呼“皇伯”。

最后“皇伯”派胜出了,但这场论战已经持续了18个月之久,耗费了许多时日和百官的口水。

其实,不废刘娥也不耽误仁宗封生母为皇后,他后来追封生母李氏为“章懿皇后”,与刘太后一同升祔太庙。

10

第一,宋仁宗在刘后死前不知道。

宋仁宗一直以为刘后是亲妈。皇宫中无人敢说,大臣也不敢。

真宗皇后刘氏:

第二,刘后始终掌握政权。

刘后死后,被刘氏一直压制的八大王赵元俨出面告诉宋仁宗,刘后不是你亲妈,你妈是已经死了的李妃。

周王赵元俨:

旁边人趁机说,估计李妃是被害死的。小年轻的宋仁宗大怒,命令包围和监禁刘后家人,自己拜谒亲娘后再处分。

打开棺材看,李妃以皇后规格下葬,因为水银浸泡,保存得很好,尤其面色安详,显然不是被害死的。宋仁宗惭愧下令安抚赏赐刘后家人,还说:人言岂可尽信。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