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崇祯十七年三月二十,也就是崇祯皇帝自尽的第二天,吴三桂抵达了丰润,得到北京失陷的消息,于是停下来观望。

就当时的情况来看,南方的福王还没有登基,吴三桂虽然手中有一支生力军,但无法单独对抗李自成,更无法单独对抗山海关外的多尔衮,他必须在二者之间进行选择。

真实的历史当中,吴三桂选择了多尔衮,与其联手,在山海关痛击李自成,然后充当急先锋,帮助清军横扫华北。

如果吴三桂当时做了相反的选择,与李自成联手,死守山海关,会出现什么局面呢?

首先一个问题是,要想让吴三桂与李自成合作,李自成能够开出什么价码。吴三桂对明朝廷的忠诚度还是可以的,此前他舅舅祖大寿的部将联络他归降清军,他一直不肯。

崇祯死后,吴三桂想让李自成把皇太子送到他手里,说明他很想成为匡扶社稷的勋臣。这些想法,都是他与李自成合作的障碍。

此外,李自成有没有能力兼并吴三桂的军队,也是一个大问题。李自成占领的地方,都是连年遭灾的穷地方,油水很有限。明朝主要的饷源,此时还在官军控制之下。而当年的五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之后,从海路一下子给吴三桂运送了十万石米、白银五万两,李自成恐怕做不到这一点。依靠拷打官僚,能够得到的财富毕竟有限,也不是长久之计。

我们假设,这些问题都被他们解决了,吴三桂与李自成联手,并且继续守卫山海关,会是什么结果呢?

多尔衮在得知崇祯皇帝死去的消息之后,在范文程的建议之下,率领清军精锐奔向山海关,显然是志在必得。

此时宁远城已经被吴三桂放弃,山海关外没有了明军驻守,吴三桂的防御也就缺少了纵深,只靠一道山海关,显得过于单薄。但几十年来,明军已经习惯了防御,如果死命抵抗,多尔衮要想拿下山海关,难度极大。

一旦在山海关外拖上几个月,多尔衮的后方供应就难以保障,吴三桂还是有胜算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多尔衮的失败。李自成在完全征服北方之后,是与南明相持还是互相攻伐?如果开战,吴三桂会不会倒向南明,从背后给李自成来一刀?依吴三桂的性格,他是做得出这种事的。

到那时,多尔衮必定会有所作为,清军军力强盛,他们入关、逐鹿中原是迟早的事,到了那种地步,最终谁能胜出,还真不好说。

最佳贡献者
2

明崇祯十七年三月五日,崇祯皇帝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走到半路就听说崇祯帝吊死在煤山上的消息。又传说刘宗敏抢了陈圆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打开了山海关,清兵入关,吴三桂借清兵的手干掉了李自成的大顺王朝。

假如吴三桂不打开山海关,明朝会究竟如何?那么我们看看当时崇祯帝死后的环境,就在崇祯帝死后明朝宗室及文武大臣迁都南京,拥立了福王的儿子朱由崧做皇帝改元弘光,即弘光政权,可是这个政权一直因为皇帝的正统性问题一直内斗,即便不被清军干掉,在关内的李自成也会干掉这个内斗的政权。

盘踞在四川的张献忠这支军阀武装,这支队伍拥有雄厚的财力。可以说是唯一一支能和李自成相提并论的农民起义武装。

当时还有割据武昌,拥有三十万人的部队的左良玉部队,他们在李自成攻打北京时坐山观虎斗,崇祯帝给出价格丰厚的利益,都见死不救,借故拖延,直到崇祯帝吊在煤山上的那颗老歪脖子树上。这支武装也是能和李自成抗拒的地方武装。所以根据当时的情况,倘若吴三桂,死守山海关,明朝还是会灭亡,但是当时的情况一定会在中国形成地方军阀割据的局面。

关外的满清,关内的吴三桂、左良玉、南明、张献忠、李自成等军阀割据的局面,届时天下大乱。

3

明朝灭亡,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即使吴三桂死守山海关,明朝还是要灭亡,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绝不会因一个吴三桂而扭转乾坤。明朝的灭亡有其深刻的原因,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意识形态等领域都出现了问题,

政治上,皇权被削弱,中央集权制已被动摇,内部权力之争非常激烈,东林党,宦官等搅得朝廷乌烟瘴气,贪污腐败现象令人发指;

经济上,人民的赋税加重,再加上西北自然灾害,民不聊生,爆发了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东南受国际贸易萎速影响(主要是与日本和西班牙的贸易),白银流入减少,通货紧缩,经济萎靡不振;

思想意识形态上,以顾炎武等一帮文人墨客主张削弱皇权,主张谁统治不重要,老百姓的利益才重要的思想,以致在外族入侵的时候老百姓没有民族感;

军事上,军队腐败,缺少补给,国库无钱,百官又不愿捐赠,导致战争没办法打下去

综上所述,满清是压垮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即使没有满清,也会有别的势力趁虚而入,摧毁这个摇摇欲坠的封建王朝,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4

明末清初时期,吴三桂开关投降多尔衮,致使清兵入关,此举至今仍为世人所唾弃。

谈及这段历史,很多朋友都会假设,如果吴三桂严防死守,誓不献关会怎样呢?

如果这么有骨气,那么吴三桂将会面临四种死法:

①被北京方向直抵山海关的李自成杀掉。

②被北京方向直抵山海关的多尔衮杀掉。

③被宁远部队或者山海关原有驻军杀掉。

④在被敌方杀掉之前,自己把自己杀掉。

甲申国变,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崇祯帝殉国。

京师二千余京官陷于大顺军势力掌控,不会再有人给山海关驻防将士输送粮草、饷银。山海关全体将士面临的是在没有任何薪水的情况下,还极有可能被活活饿死。

李自成为了收揽吴三桂部队,向其示好,输送足够使用四个月的粮草和白银四万两。

也就是说如果吴三桂有能力抵御李自成大顺军,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支撑四个月,四个月后粮饷告罄,等待他的还是李自成无休止的进攻,那么吴三桂会死掉,因为粮饷对于吴三桂来说是不可再生,无法凭空出现的。

有的朋友可能会问,如果吴三桂直接打败李自成,继而向北京方向推进会如何呢?

可以假设,但是不能完全脱离历史去假设,因为就实际战力而言,吴三桂不差,但是部队士兵数量相对太少,李自成也不会这么厚道,你吴三桂四万人,所以我也拉四万人去打,不可能的。

山海关大战表面是胶着状态,实际上不是没有结果,如果吴三桂能胜,那意味着他有更多的资本和多尔衮谈条件,他当然想胜,可是他却几次三番的要求多尔衮进入战场,原因很简单,打不过······

在强弱已分的情况下再去假设吴三桂能胜,那要不要顺便分析一下吴三桂耗时多久可以统一全国呢?这不现实。

在这里,我们排除两种情况:

①吴三桂不会被两面夹击

因为多尔衮是应吴三桂的要求中途改道驰援山海关的,不改道的话,当时的多尔衮已经翻入边墙了,而并非多尔衮本来就要路过这里。

②吴三桂与李自成的矛盾不可调和

吴三桂与唐通换防,继而领军向北京进发归顺大顺军,半路跑来的家奴向其汇报了京师情况,全家被刘宗敏下狱遭受毒打,陈圆圆被掳。

如此对待一个指挥四万人部队将领的家属,答案只有一个,李自成要的只是部队力量,对吴三桂,李自成并不放心,他不会任由吴三桂继续指挥这支部队,因为这对他来说风险很大,最稳妥的方式就是把实际指挥者干掉,否则只要吴三桂不死,还是有能力对这支部队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如果没有家奴报信,吴三桂到了京师就会死,吴三桂看透了李自成的底牌自然不会再次上当,所以从明白被骗开始,他俩不再有合作的机会。

所以总结一下,没资源的吴三桂打不过有资源的李自成,兵力不济,因崇祯帝殉国军心不稳也是原因,拼死也要有个前途,问题是皇帝死了,他们算是谁的兵,为谁而战呢。

李自成VS吴三桂,吴三桂OVER

为什么是北京方向的多尔衮大军直抵山海关,而不是由关外而来呢?

京师沦陷,多尔衮急召请病假在温泉疗养的老干部范文程,他俩的意见不谋而合,都是要进军北京,不同的是此次进军的目标不再是掠夺人畜、资源,而是占领京师继而控制全国。

在多尔衮行军半路之际,吴三桂的求援信送到,多尔衮及时调整方面直奔山海关而去,他的目的当然是想直接通过山海关夺取京师。

如果没有吴三桂的求援信,多尔衮又不走山海关,那么他从哪里进入中原腹地呢?

绕路蒙古,实际上,从皇太极时期到满清入关前,清兵共七次经由蒙古进入中原腹地,而且每次都是大肆劫掠满载而归,后几次入关,已经无人敢出面战斗或者阻拦。

对于多尔衮而言,无非多走几天路而已,有没有山海关,吴三桂是否驻防都无所谓。

皇帝归天,军心涣散,多尔衮的部队遭受不到什么抵抗就能拿下北京,为使辽东地区输送兵源和物资更加便捷,这时的山海关对于多尔衮来说才多少有些用处,他会首先让辽西走廊这条通路直插关内,不再受山海关的钳制,这毋庸置疑。

前文讲过,以综合条件来说,吴三桂打不过李自成,而从现实战绩来看,李自成也绝对打不过多尔衮,因为多尔衮没有亲自杀入战场,仅让多铎和阿济格带四万人,两个冲锋就打散了大顺军,战力可见一斑。

那么如果多尔衮对阵吴三桂呢,吴三桂必败无疑,毫无悬念。

所以我说如果吴三桂不被李自成杀掉,就会被北京方向而来的多尔衮大军杀掉。

吴三桂做为辽东总兵,是宁远部队和山海关驻军的实际领导者,但古代的军队很不好带,兵仙韩信所说的多多益善就是这个道理,统军要具备统军的能力,韩信可以多多益善,刘邦就没这个能力。

出身高级军官家族,多年的从军经验,又属于辽东根系,吴三桂统兵能力没有问题,但是他却面临一点,资源问题。

如果弹尽粮绝,等待他的不仅仅是外敌的攻击,在此之前,他要面临军队士兵的逃亡、哗变甚至刺杀,饿极了的士兵不管你是不是辽东总兵,谁官大他们就找谁,吃不上饭的话,吴三桂这个总兵恐怕要死在当场,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古代死于士兵哗变的将军还少么。

对于归降问题,不是吴三桂想怎么来就怎么来自己做主,他也要和人商量,当初向多尔衮求援,吴三桂写得很清楚,是求援不是投降,而且征求过顶头上司王永吉的意见,领导同意。

向谁投降这个问题,吴三桂也开过全军大会,给士兵们分析了形势,最终是让士兵做决断,而不是他吴三桂,最终所有士兵都同意听从吴三桂的决定,吴三桂才敢自己拿主意,否则关键时刻马上要投降了有兵士不同意,那麻烦就大了。

总而言之一句话,统军不像演电视剧,不是将军说什么手下就肯定会听的,尤其在明末那种特殊时期,很多部队连令行禁止都做不到了,何况打仗。

子曰成仁,孟曰取义。

限定吴三桂决不投降的话,敌人或者战友下手之前,就只剩下自裁一条路走了。

如果既不归顺大顺,也不归顺大清,那种敏感时期,主将的一举一动都被“有心”的军官和士兵们盯着,没有可能跑掉,即便总兵能跑出去,绝超不过10分钟,全军就会溃散,各回各家。

吴三桂不投降满清就无法入关?

吴三桂的历史问题,没有人能洗白,但是我们也要从多角度的来看待问题,当时的士兵大多是从宁远撤防回到山海关的,其中有吴三桂多年的袍泽,还有一定比例家将、家兵,做为全军统帅他也要考虑这些人的安危。

吴三桂同样有华夷之辨,所以皇太极生前几次与他沟通,他并没有投降,舅舅祖大寿多次通信,他也没有投降,最后也还是要投降李自成而非多尔衮,但是李自成言而无信,对吴三桂想除之而后快,吴三桂也不想死,所以最后只能投降多尔衮。

做为一个军人,做为一个高级将官,无论有着多么充分的借口,都不能做为投降的理由。但同时也要看到,至少在入关之初,多尔衮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武官们大多不战而降,吴三桂只是其中一个罢了。

那为什么吴三桂比其他将官更可恨呢?因为明末清初的时候,清兵七次绕路进入腹地曾经围攻北京城、抢劫财物无数,劫掠人口更是超过了满洲自身人数,这些都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所以虽然投降可耻,但是吴三桂和其他武官相比也没什么不同,一千多京城文官不也都投降了么,更何况清兵完全可以不走山海关。

但后来的人了解当时真实状况的人就少了,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种观点:

如果吴三桂不打开山海关,中原就不会沦陷于满清之手。

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差几天路程而已,该怎样还怎样。

至于大明帝国的国运,完全可以排除吴三桂这个无足轻重的影响,大明走向覆灭完全是自身原因,并不仅仅是战力不足的问题,更不会是区区一个关隘失守的问题,这是封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大清也是一样,无论左宗棠是否健在,无论曾国藩、李鸿章是否能长生不老一直为大清效力,无论皇室少壮派怎么折腾,无论洋务运动是否真正改善军力,甚至可以假设袁世凯对大清忠贞不二,但无论如何假设,大清都会走向覆灭,这是必然,也是规律,谁也逃不开,纵有变数,不过早晚几年的问题而已。

5

死守山海关?为谁死守?

明朝吗?崇祯已经自杀,京城已经陷落,几个王子也都落入李自成之手,明朝是百分百覆亡了。

大顺军吗?李自成灭他的国,抄他的家,抓他的爸,此仇不共戴天,在我看来,投降大顺军比投降清兵没骨气多了。

我认为,提问弄错了逻辑关系,不是如果吴三桂死守山海关明朝会怎样、不死守会怎样。明朝能怎样?明朝都已经亡了。亡国之后吴三桂才引清兵入关的,他死守不死守,对明朝的命运没有影响。

别跟我说南明,就那帮人,想隔江而治是不存在的。明朝亡了就是亡了,看看所有的历史学家都把明朝之亡定在哪一年吧。1644年。

再强调一点:明朝是亡于李自成之手,不是亡于满清之手。清朝最后能够统治中国,其实是概率比较小的事件,一要多谢李自成自己把牌打糊了,二要多谢多尔衮雄才伟略,抓住了稍纵即逝的一丝机会,才把不大可能变成可能。

想一想吴三桂当时面临的情形:是倒向李自成还是多尔衮?其实真没其他选择了。他以为可以效仿唐朝借回纥军队平定安史之乱的做法,引清兵入关帮忙剿灭大顺军,事情要是成了,利用完清兵再把他们送回去,顶多割点地,也能光复明朝。

没想到,他只是个军事统帅,玩政治怎么可能玩得过多尔衮?

多尔衮没按他设想的,从中段和西段进入,而是一扭头直接来了山海关。这边李自成正在发动攻势,吴三桂差点就打败了,你说他这时候会怎么选择?

毫无悬念。

一旦做出这个选择,后果就不是他所能预料的,也不是他所能控制的。

他又有什么力量掌握自己的命运?

开了头,他就得硬着头皮走下去。

这就是他的悲剧。

6

不在时局看不清局势,但是要多看一些历史,多读些书,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总归是历史,基于历史,根据你的认知,去伪存真,能够有一个属于你自己的历史。

吴三桂有叛国吗?

吴三桂是明朝的边关大将,在崇祯活着的时候,并没有背叛崇祯,吴三桂作为辽东战局最高负责人,拥有明末重金打造的关宁铁骑,虽然可能不如想的那么厉害,但也是抵抗清军多年的王牌军,在乱世中,这样一只部队,是各方势力都极力拉拢的,尤其是满清方面,皇太极让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写信给吴三桂,想拉拢吴三桂,此时考虑到家庭因素(吴三桂父亲在北京实际为人质)等多方面原因,吴三桂没有答应皇太极。

如果吴三桂真的是一个奸佞小人,不顾家人死活,早就投敌了。

出于对明朝的最后一丝忠诚,崇祯两次召吴三桂进京勤王,吴三桂两次都动身了(第一次去晚了,清军都撤了,第二次走的更慢,没等到,北京就被李自成攻破了)。但这也是极好的啦!因为和吴三桂相比,有一路总兵报告崇祯说腿受伤了,竟然带着部队往南逃窜,这貌似就是南明会有40-50万军队的原因吧!

吴三桂进京勤王,走了一半,皇帝死了,这一下尴尬了,前方的路是杀了你领导的流寇,回去的路是一直打你的蛮夷。人世间最大的无奈也莫过于此了吧!聪明的吴三桂选择了退回山海关守望。

吴三桂有什么资格死守山海关?

题主说,让吴三桂死守山海关,我先说一句,吴三桂在明朝的宁远总兵,到辽东总兵,驻地一直在宁远,山海关一直是别人驻守,之所以,山海关会落到吴三桂手上,是李自成的属下抄了他的家(据说还抢了他的爱妾陈圆圆),吴三桂才夺取山海关,当时山海关已经归李自成接管了。

所以,山海关是吴三桂抢来的,于法理上来说,吴三桂连守的资格都没有。

吴三桂确实拼劲全力死守山海关,只不过对象是李自成

吴三桂虽然没有资格,但是乱世之中也没什么讲究,吴三桂还是占据山海关以观局势发展。

这个时间点,非常重要,李自成率军直取山海关的同时,多尔衮已经完成了全国动员,男的,能走道的,除了老人和小孩,全都上战场。按照多尔衮的想法,有可能只是想进关内干一票,也有可能有别的想法,反正是上路了。

吴三桂得知消息后,派信使邀请清军入关,替崇祯报仇,然后划黄河与清军南北分治。正在路上的多尔衮欣然答应。

吴三桂的这个举动得到了当时南明政府的支持,在当时看来,闯贼比满清更可恨。

在山海关,毫无疑问,大败李自成,入关之后的多尔衮就不是关外的多尔衮了,开始放飞自我了,果断改变当时满清的国策,开始问鼎中原,并把福临从沈阳接到北京登基。

所以,吴三桂真的死守了,而且守住了李自成的进攻。

题主大概问的是,如果李自成与吴三桂联手,历史会如何走向,这个请关注我头条号,里面有具体文章分析。

7

山海关是大明王朝的一道迈不过去的坎,关宁铁骑有4万多之众,崇祯以亡,闯贼寇关,令吴三桂左右摆动不知取向,然闯王李自成军纪败坏烧杀辱掠强奸民女无恶不作,以招致天恕人怨尽失人??,加之刘宗敏有抢了美女陈圆圆辱其父,令他怒火攻心,一怒冲寇为红颜,才唯心的与众将商议另投明主,以报亡国灭种国恨家仇,他只是不想与贼匪徒同流合污而巳,吴三桂也不可能以己身只力抗击二股流水猛兽,只能取其一而投之。










8

历史的发展,不存在如果。烂到骨头里的大明王朝,你以为会永存吗?事物的发展规律,就是优胜劣汰!指望一个吴三桂,能够创造奇迹,改变历史,真是天方夜谭似的幻想!意淫和杜撰,没有丝毫意义。

9

吴三桂根本没有死守山海关的时间和机会,李自成把吴三桂一步步的推向满清,李自成要灭他,满清要入主中原,吴死守山海关靠他那点兵力够吗?谁又来支持他?所以这种设想提问难有答案。

10

吴三桂在明清交接的关键时刻影响巨大,有人说他是大清的功臣,有人说他是明朝的叛徒,褒贬不一,各有各的的理由。

崇祯十七年三月,崇祯帝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吴三桂速放弃宁远,进京勤王。吴三桂没有迟疑,马上率兵前去救驾,只是在路上就得知崇祯自缢身亡的消息。北方的明军只剩下吴三桂所部,这支明军的归宿将决定天下的走势。

首先,吴三桂死守山海关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吴三桂,辽东人,他的父亲就是锦州总兵吴襄,吴襄娶了祖大寿的妹妹,吴三桂也是大将祖大寿的外甥。松锦大战后,明军损伤惨重,洪承畴、祖大寿投降满清,吴三桂独自守卫宁远,明军回天乏力。

公元1642年,满清势头正盛,在收降洪承畴等人后,对吴三桂展开了招降攻势。皇太极手段极其高明,不仅把前后利害说得清楚明白,还令祖大寿等一概降将多次送出亲笔信,劝吴三桂归顺满清。

史料记载:

“今将军以孤立之身,负危疑之迹,岂能自保无虞!况尔明国,‘流寇’转炽,土宇凋残,倾亡之象,将军已目击之。时势若此,将军虽勇,一人之力,其奈之何哉!”

意思就是说现在将军孤军防守,是必定守不住的,况且大明国内已快土崩瓦解。将军都是看到的,将军虽然勇猛,但仅凭一己之力,如之奈何?

面对满清抛出的利诱牌、亲情牌、威胁牌,吴三桂并不为所动,当时的明王朝虽风雨飘摇,但依然是吴三桂的情感所系,他仍抱有家国情怀,投敌叛国吴三桂是不会做的。

1644年,在勤王的路上,吴三桂得知皇帝的死讯,无路可走的他选择退回山海关。此时吴三桂的心情是复杂不安的,不是他不爱国,一年时间没有粮饷的他也决定去救援崇祯。而现在明帝国已经支离破碎,仅靠三四万部队据守山海关,前有李自成百万农民军,后有精锐的八旗清军,据守只能死路一条。

如果崇祯还活着,或者崇祯南迁至南京,想来吴三桂就不会考虑投降的问题,而是选择继续跟随崇祯皇帝,或偏安一隅、或重整旗鼓。处境极为“尴尬”的吴三桂,只能选择投靠一方,只有这样他和他的部队才有可能活下去。

况且,吴三桂的父亲家人三十多口,还在李自成手中,而且李自成多次抛出橄榄枝,以高官厚禄、金银钱帛许诺吴三桂。李自成曾派人送去四万两白银,犒赏吴三桂将士,对于断粮断饷多日的吴三桂,也是救命之水。

对于如何决策,吴三桂也是和属下将士商议过的:

“都城失守,先帝宾天,三桂受国厚恩,宜以死报国。然非籍将士力不能以破敌,今将若之何?”

意思是说都城失守,皇帝已经宾天,我吴三桂蒙受国恩,应该以死相报,但以我们的实力根本无法破敌,该怎么办?

事实上,辽东的将士同样很苦,朝廷不信任,还没吃没喝,清军异常强大。一场又一场的血战已经令其疲惫不堪,他们同样也不知道如何是好,于是大家说:

“今日死生,惟将军命!”

事到如此,吴三桂在权衡利弊下,首先选择投奔李自成,这也是当时最佳方案。但没曾想李自成约束部下不周,吴三桂父吴襄受到严刑拷打,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凌辱,一怒之下,吴三桂投奔满清。事实上,不论选择谁,吴三桂都不会据守山海关,当时不仅仅是利和弊,还有生与死。

虽然权衡利弊的吴三桂不会选择死守山海关,但如果真的死守呢?

假若当时领兵的不是吴三桂,而是类似海瑞之类的官员,或是抗清名将史可法,很有可能据守山海关。是名节重要还是性命重要,主要看将领的抉择,吴三桂投奔满清,虽背上了骂名,却保住了自身。

公元1645年,多尔衮率大军南下,要统一全境,史可法退居扬州,在其组织下,扬州百姓和部队一同守城。清军十万,扬州城内只有一万守军,这已经是个死局,但史可法下定决心,誓死报国,在扬州军民的顽强抵抗下,满清军队同样损失惨重。

史料记载:

“遇一卒至,南人不论多寡,皆垂首匍伏,引颈受刃,无一敢逃者。至于纷纷子女,百口交啼,哀鸣动地,更无论矣。日向午,杀掠愈甚,积尸愈多,耳所难闻,目不忍睹。”

城破后,清军进行了报复式屠杀,扬州城内几十万百姓,死于屠刀之下,史可法拒降被杀,名留青史,悲壮且惨烈,史称扬州十日。假如吴三桂拒绝投降,山海关也将是辽东军队的覆灭之地,李自成可能会率先进攻吴三桂。

清军的强大,李自成应该很清楚,虽然他部队有百万,但大多战力较差,军纪散漫,从北京城的掠夺可以看出。不过清军则不同,善于野战,战斗力强,战斗意志坚决,是当时最强的骑兵部队。

李自成如果率先占据山海关,据险而守,依靠着数量优势,还是有可能守住山海关的,假如放任清军攻克山海关,那么李自成将必败无疑。吴三桂作为夹心饼干中的馅料,不论哪方胜出,他必将是那个牺牲品。

或许多尔衮会让李自成和吴三桂先火拼,消耗完吴三桂的部队。因为吴三桂和李自成已经从国仇升为家恨,双方很可能不死不休,就好比“一片石之战”。等待一切烟消云散,多尔衮再南下摘桃子,也可以说是唾手可得。

理论上讲,李自成已经把京城抢掠一空,单从明廷官员手中就搜出七千万两白银,而任士兵劫掠,不论是军官还是小兵,也收获颇丰。农民军的局限性就是如此,为何起义、为何造反,只为了一口饭吃,如果有吃有喝,那谁还想继续打仗。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这么一来李自成是发了大财,而军队也就失去了战斗力,如此部队怎么会是清军对手,结局仍应是清军获胜,群雄逐鹿中原不会出现,满清依旧会统一全境。

在崇祯死的那一刻,就注定之后的一切,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皇帝都没了,明王朝已然无法挽回。想要挽救明王朝命运,吴三桂起不了什么作用,他已经自身难保,用三四万部卒来恢复大明河山,很明显是痴人说梦。

真正决定明帝国命运的是崇祯,是他把棋一步步走到终点,如果他像宋高宗赵构一样,南迁国都,或者在此之前就跟皇太极讲和,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大厦已经倾倒,单靠一个吴三桂根本撑不起来,就算是他逃过了李自成和多尔衮的两面夹击,逃离了山海关。那么他仍然面对去投奔哪个“皇帝”的艰难选择,南明小朝廷互相不服气,很可能吴三桂也会死于内斗之中。

说到底,还是崇祯帝的错,哪怕他提前把太子派到了南京,大家也有个奔头,如今被人全锅端了,谁也无力回天啊。

所以吴三桂,要么以死殉国,落下忠贞为国的名声,要么就是投降满清,或者死于内斗之中。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