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谢邀请,从气候角度来说,人类适宜生存的气候条件应该是温暖湿润的地区,但是人类的生存条件不仅仅是考虑气候一个方面,还要考虑到如地形、植被、土壤、地质等多方面的自然条件。从气候来看,我国长江一带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黄河一带是温带季风气候。

从现代角度来看,亚热带季风气候好像要优于温带季风气候,但是对于古人来说不一定。我国长江流域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长江两岸在古代的交流十分不便,成为天堑。年降水量大,雨季容易发生洪涝灾害,自然灾害比黄河流域严重。长江流域气候湿度大,更加温暖,容易滋生瘴气毒虫等等,不利人们生存。

从地形条件来看,长江流域平原地形破碎,丘陵山地较多,不利交流来往。另外从植被角度来看,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参天大树众多,也限制了人类的开发建设。所以我国,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都是在黄河一带“逐鹿中原”。

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

最佳贡献者
2

长江流域一带和黄河流域一带到底哪里更适合人类居住,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答案是不同的。

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仰韶温暖期和隋唐盛世期,当时的年平均温度均高于现在,属于一种暖湿的气候类型,当时的黄河流域比现在更为湿润,也就更适宜人类居住。

从生产工具来看,黄河流域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黄土土质疏松,适合生产工具简单的原始农业的发展,华夏文明就是诞生于这片黄土之上,因此黄河能成为中国的母亲河。

而此时的长江流域是否适合人类居住呢?

到司马迁所在的汉朝,当时的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南方还是被称为蛮夷之地。《史记·货殖列传》称“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同样在《史记·屈贾列传》中记载,贾谊在得知将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时,因“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说明汉代认为江南潮湿,不适合居住这种观点相当流行。

上图为司马迁划分的四大经济区

而这种情况在什么时候发生转变了呢?

在唐中叶,中国历史气候经历了一次转寒的过程,这次气候变化,使得北方气候由之前的暖湿变得逐渐干冷,而这种气候变化,对南方确是有利的,可以促进南方泥沼的干化,使得南方卑湿的环境有所改变。

其实还有其他的因素促进了南方环境的变迁。

一是北方的大量移民。安史之乱让大唐盛世逐渐落下帷幕,北方的战乱使得人口大量南迁,这是历史上永嘉之乱后,中国人口的第二次大量南迁,大量的劳动力输入促进了南方的开发。

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农业技术的进步。北人南迁,也将北方先进的农业技术带到了南方,曲辕犁,筒车等先进农具的发明,为改造江南水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唐代发明的筒车,排水和灌溉,是改造南方农业环境的两个重要手段。

在自然和社会的双重作用下,江南地区开始逐渐超越北方,成为适宜人居之地。到宋代,南方的人口就开始逐渐超过北方,而至明代,就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北方地区,特别是黄河流域,就走向了下坡路。

3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我一直强调的,我们既是黄河文明,同时也是长江文明。

从古遗址考古上看,确实是中国最古老的古遗址大多在长江流域。所以就有了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七千年文明看浙江的说法。当然不止是浙江,包括江苏、江西、湖北、湖南、安徽部分都是。



长江中下游的确自古就是富饶之地,然而它有一个问题就是每年都会受到太平洋刮来的台风袭击。由此也就造成了经常性的洪水发生。正因为长期受台风袭击,所以我们也才自认为风氏子孙,风神的后裔。泰语里说龙就是指风,而曼谷则是龙的意思,也就是芒勾,蒙古一词的由来。芒勾就是东方青帝太昊伏羲祭司勾芒。伏羲就是风氏。你看全部是贯通的。

为什么后来我们更多变成了黄河文明。其实这是史前那场大洪水导致的,那场大洪水就是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大洪水还造成另外一派黄白联姻联盟帝尧集团对大鲧族人打击,这就使得大鲧体系各种族被分成多份向四方溃逃和发配。于是帝舜大禹支系逃到了长江上游四川,还有一部分逃向北方东北地区。所以后来无论高丽还是高勾丽都是九黎的意思。九的另外一个读音就是勾或高。在西南部也出现了高黎贡山。《史记》里说到与帝舜有关的成都真的就是四川成都。帝舜大禹经甘肃陕北击败帝尧集团陶寺人重新入北中原,后来就发展成为夏代。留在四川的后来就是南逃云南、缅甸、孟加拉、印度的百濮。哈尼等族就是主要遗留,孟加拉人则是这个体系的跟随民族矮黑后代C系。东北的C也是跟随北逃的大鲧族人分支的跟随民族。所以通古斯也好,东北其他民族也好,核心群体都是黄种老二支系O1,后来说的九黎主要指他们。满族皇族就是O1。逃向东北的其中一支渡海就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基础,他们保留了古代东夷语言特点。所以这样才会出现日本人寻根寻到云南哈尼等族,因为文化语言有很大类似性。虽然后来日本是黄种老三苗蛮帝尧的后代占绝大多数,汉族多数就属于帝尧后裔,然而这些移民大多是添油战术,所以基础文化和语言改变不大。大鲧体系其实就是炎帝体系,在帝舜的舜字甲骨文里可以清楚看到炎字两个火。而尧则是三个土,堯,代表老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黄帝后裔。三月三生轩辕这才合理。三月三和七月七其实两个黄白联姻集团的纪念日。汉民族其实更应该过三月三,只是七月七的联姻对世界影响更大,老二支系历史上相对更辉煌一些,尤其上古和在境外。汉族里也有百分之十五左右的O1。羌族则一半是北三苗一半是O1。壮族也是一半是O1,一半是苗蛮的O2a,有的自称龙族,他们就是苗蛮分支,商代主体民族。闪米特商人族,黄种老三后裔。至今老挝人和泰国北部还有人梳着楚国的偏髻发型。汉族里也有大量O2a,尤其湖南汉族以及周代宋国后裔。

帝尧集团大洪水后也北迁和西迁,宿迁大概就是其中一次迁徙的遗留。帝尧集团更多以苏妹作为符号,越则更多指老二群体。与汉族有支系传承关系龙山文化也是山东有、山西陶寺遗址全是。唐陶氏就是帝尧集团。《史记》里提到三苗也是指江淮地区,可见也是北移了。再后来又是周代秦代北三苗由西部返回最终形成汉族。所以政治中心也就一直在北方。这样也就让很多人误以为我们只是黄河文明,其实我们的根是长江。羌人和姜姓都是指长江,连打个鼓都要追忆祖先是东边的羌,东东枪。苗蛮支系更是追忆祖先到最早的青帝太昊伏羲芒勾。

4

自古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长江流域浪渚文明和三星堆文化四五千年历史就可以证明。在古代,地球上的气侯环境是不断变化的,经历了几次小冰河期。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数千年里,华夏人在黄河流域生息繁衍创造了独特的华夏文明。从传说中尧舜禹三代时期,到商,周,秦,汉,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宋,黄河流域一直是华夏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天下名人,中州过半。"河南省更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四千多年前黄河流域气侯温暖湿润,森林覆盖率达百分之七十以上。史籍中记载过商王在郊区捕过大象的故事,河南省简称豫可证明三千多年前是有大象生存的亚地带气候。巜山海经》中记裁古时侯黄河叫河水,长江叫江水。黄河水质是清澈的。后来由于气侯变化,降水集中,植被稀疏,人类过度滥肯乱伐,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人类社会生存环境开始恶化,。河水中含沙量增多,水质变黄,大约唐宋时期黄河的名字才形成。加上黄河下游没有出海口,几次夺淮入海改道,造成下游黄沙遍地的黄泛区。加上黄河流城越来越不值得人类生存。五胡乱华异族λ侵,黄河流域中原人大批迁到长江以南地区。到南宋时侯江南地区得到完全开发,超过黄河流域,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开始象南方转移,一直到今天,南方的经济文化发达程度都超过北方。



5

古时候人们聚居黄河流域,那一定是长江流域有点太热了;现在,长江温暖宜人,黄河反而荒凉干冷,说明地球气候是在逐步变冷啊。。。??


6

据蓝勇(中国历史地理 )及侯仰军(考古与夏商周)考证,距今8000~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下游是热带气候,东部沿海直到现在的京津地区。那时的黄淮海地区特别是鲁西豫东的古济水流域,河道纵横交错,湖泽森林密布,各种动物丰富多彩,如扬子鳄、麋鹿、犀牛、熊、野猪都有,特别是麋鹿,商朝时还不少,到孔子时期就罕见了,以至于当作麒麟。其它水生动物如龟鳖蛙蛇各种淡水鱼应有尽有。各种鸟类也丰富多彩,少昊以鸟命名官名(氏族名)。温暖湿润的气候及丰富的物产孕育了中华民族,也是各氏族激烈角逐的地区,中华各民族的先民都曾在中原生活过,并从这里带着中原的先进文化,迁徙到四面八方。

7

上古时候,黄河还是清的,那时候叫河!

黄河两岸,郁郁葱葱,是广袤的原始森林,物产丰富,气候宜人。

后来,慢慢形成了很多部落,尤其是有了学会了种植谷物,文明就此产生。

人们不再打猎,而是烧林为田,伐木建屋,人口大量繁衍。

一代一代,把亿万年的树木砍伐殆尽!于是乎,水土流失,河水变黄,泥沙淤积,泛滥成灾!

人们在治水的同时,开始大量南方迁徙。也带去了黄河流域的文明!

8

长江一带气候宜居,长江中下游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从河姆渡遗址可以证明,小编说古时都居黄河是用词不当,传统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土层较厚,雨水少,基本不存在铁,钙胶结,适宜农作,南方这些问题只有铁器出现,才适合大面积开垦。只是一家之说而己,现代考古证明,中华文明,多源头并存发展,共创文明!

9

这是典型的用现代人思想去看古时候,那时谁会喜欢长期居住在一个瘴气横生,蛇蚁遍布,湿气太重,还得经受发洪水的地方,这是那时的农业和医疗水平决定了那时不适宜人类居住。而那时的黄河流域水热都比现在的好,适合农业生产和居住。

10

读下楚的历史就知道了,楚的先祖帮助武王伐纣,负责掌管祭祀用火。但是只分封到河南南部,湖北一带。就已经是偏僻地区了。

青铜器是很珍贵的,又没有铁器。开荒,伐木,在蛮荒之地没有利器,是很艰苦的。长江流域河网密布,雨季洪水泛滥,交通不变。和中原是不能比的。

良渚遗址不就出土了防洪设施么?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