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一带和黄河流域一带到底哪里更适合人类居住,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答案是不同的。
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仰韶温暖期和隋唐盛世期,当时的年平均温度均高于现在,属于一种暖湿的气候类型,当时的黄河流域比现在更为湿润,也就更适宜人类居住。
从生产工具来看,黄河流域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黄土土质疏松,适合生产工具简单的原始农业的发展,华夏文明就是诞生于这片黄土之上,因此黄河能成为中国的母亲河。
而此时的长江流域是否适合人类居住呢?
到司马迁所在的汉朝,当时的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南方还是被称为蛮夷之地。《史记·货殖列传》称“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同样在《史记·屈贾列传》中记载,贾谊在得知将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时,因“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说明汉代认为江南潮湿,不适合居住这种观点相当流行。
上图为司马迁划分的四大经济区
而这种情况在什么时候发生转变了呢?
在唐中叶,中国历史气候经历了一次转寒的过程,这次气候变化,使得北方气候由之前的暖湿变得逐渐干冷,而这种气候变化,对南方确是有利的,可以促进南方泥沼的干化,使得南方卑湿的环境有所改变。
其实还有其他的因素促进了南方环境的变迁。
一是北方的大量移民。安史之乱让大唐盛世逐渐落下帷幕,北方的战乱使得人口大量南迁,这是历史上永嘉之乱后,中国人口的第二次大量南迁,大量的劳动力输入促进了南方的开发。
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农业技术的进步。北人南迁,也将北方先进的农业技术带到了南方,曲辕犁,筒车等先进农具的发明,为改造江南水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唐代发明的筒车,排水和灌溉,是改造南方农业环境的两个重要手段。
在自然和社会的双重作用下,江南地区开始逐渐超越北方,成为适宜人居之地。到宋代,南方的人口就开始逐渐超过北方,而至明代,就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北方地区,特别是黄河流域,就走向了下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