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忽必烈没有打到过欧洲,他只是在中国境内打来打去,后来又远征日本、越南等地。

蒙古军队长于平原以及丘陵的作战,尤其是可以发挥骑兵军团威力的地方。

但是,蒙古人并不擅长复杂地形,比如水网、丛林、山地、海盗、滩涂的作战。

就战斗力来说,金国军力并不亚于南宋。

然而,金国在蒙古人的攻击下完全招架不住,百战百败。尤其是在北方平原几次决战,都被蒙古人以几分之一兵力歼灭数万甚至几十万人,最终金军彻底崩溃。

然而,蒙古人进入南宋江淮流域、武汉附近、四川的水网、山地地形,就寸步难行。

就一个钓鱼城依靠重庆山地,就阻挡了,蒙古大军36年。

蒙古人在襄阳一线水网也鏖战了40多年,这才消灭南宋。

如果说,这些作战都如此困难,攻打日本就更困难十倍。

不要说古代低技术条件下,就算今天的两栖登陆作战也是失败居多,胜利很少。

这是因为登陆作战期间,一次性投放兵力不可能很多,如果敌人有准备,登陆部队很容易被敌人围歼。

同时,即便初期有一定突破,能够登陆且控制一部分地区。然而登陆作战的后勤补给,完全依靠军舰运输,供应极为困难。

所以,除非敌我力量悬殊,不然敌人只要持续攻打登陆部队,后者很容易因为补给不足,援军无法及时赶到,最终崩溃。

蒙古打日本也是如此,还低估了天气的力量。

第一次蒙古人准备不足,草草登陆日本以后发现无法继续向内陆推进。

结果神风来看,舰队完全被摧毁,少量登陆部队陷入绝境,最终被日本人全部歼灭。

其实,日本人根本不需要歼灭他们,只需要包围等他们活活饿死即可。

第二次就更离谱了。

蒙古人这次准备比较充分,大军有备而来。然而双方激烈交手,蒙古人甚至还没有来得及登陆,就被更厉害的台风将舰队全部摧毁,铩羽而归。

其实,当时就有很多人告诫忽必烈,这个季节日本沿海经常会有台风,但他还是执意进攻。

最佳贡献者
2

关于忽必烈远征日本的失败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

1,自然条件对于忽必烈的束缚和破坏。忽必烈第一次远征日本选择在10月份进军,这完全还是陆战的思路,选择在秋收之后,粮草充沛之时进攻。但是海战之中最重要的就是风信和潮水的配合。日本海北部,尤其在西伯利亚沿岸,11月开始结冰,这就非常不适于登陆作战。此外就是历史著名的“神风”事件,基本上神风事件就已经打垮了蒙古军队的主干力量,剩下的军队才会在狼狈不堪的境况下被日本打败。

2、日本上下同仇敌忾,士气高昂。当时的日本面对蒙古的入侵都非常紧张,全国的所有藩主都放下了原有的成见,一致对外。而且,当时的蒙古军队经过了历年征战,士气实际上已经有所衰落,国家的后勤补给和兵员征集也出现了问题。其实蒙古的失败不仅仅是针对日本,蒙古的精锐骑兵还多次败给了越南,就主要是因为士气的原因。

3、元军本身不善于登陆作战,地理不熟悉。强大的蒙古骑兵席卷欧亚,几乎是摧枯拉朽,势如破竹。但是,元军也并非全能部队,在海军和登陆作战方面就非常不擅长。比如当时称为流求的台湾就没有被元军直接占领控制。只是设立了澎湖巡检司进行名义上的管理,这就证明元军在登陆作战和海军方面没有十足的把握。

3

本题有些问题,忽必烈作为拖雷的嫡次子,没有参加过远征欧洲的“长子西征”,其具体指挥的军旅生涯比起同时代其他蒙古宗王并不出色,在登上汗位前,忽必烈主要指挥的军事行动是远征大理和与南宋军鏖战于襄樊,称汗后亲自指挥的战役,则都是与阿里不哥争位、平定乃颜之乱及与海都、都哇等西北宗王的内战等。忽必烈登上汗位后两次遣将东征日本,皆遭遇失败,原因很多,以下归纳几条以期抛砖引玉。

1,军队的组成及士气: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首征日本时,(史称文永之役),军队全部由高丽出发,其组成及人数是:

蒙汉军 共两万人,其中征东都元帅忻都率4500蒙古军;右副元帅洪茶丘率500探马赤军;左副元帅刘复亨率汉军(包括投降的女真军)15000人。

高丽陆军5600人由中军都督金方庆率领,此外高丽派出的驾驭九百艘大小船只的水手有约6700人。

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的第二次征日,(史称弘安之役),元廷虽出动的军队虽然有所增加,但忻都、洪茶丘率领的以蒙、汉、高丽军为首的由高丽出动的东路军,合计不过四万人。真正堪称庞大的,是由南宋降将范文虎统帅的西路新附军(全部由各地南宋降军组成),总数达到十万人。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蒙元用于征伐日本的军队中,真正的蒙古军、探马赤军很少,大多是由高丽军、南宋降军、女真降军等充任,因此士气相对低落。相反,日本方面虽然幕府与九州前线诸大名之间存在矛盾,但在外辱临头的时候,他们能够捐弃前嫌,合力抗拒,尤其是第一次征日时,参与作战的日军全是由九州地方领主及神社、寺庙的兵勇组成,其守土之责下爆发出的战斗力,令蒙、汉军诸将领大感意外。到第二次征日时,由于幕府已早有准备,在九州前沿修筑好了防御工事,本州地区的军队也源源不断充作后援,可以说由南宋降军为主力的第二次征日比起第一次,成功的希望更加渺茫。

2,临阵战术问题:不可否认,在两次征日败绩中,蒙元方面的统军将领在临阵战术运用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第一次征日时,蒙汉军本已取得了战场优势,但在箱崎攻击大友氏部将菊池武房部守军时,遭遇顽强抵抗,在火药爆炸及箭雨覆盖下的日军虽伤亡惨重,但却不断以数百人的小集团突击蒙、汉军,极其凶悍,短兵相接下,蒙汉军也伤亡不小,连名将刘复亨也中箭负伤。在这种情况下,缺乏心理准备的主将忻都惊慌失措起来,没有听从高丽都督金方庆继续坚持作战的建议,下令放弃占领的登陆滩头阵地,撤回船上,失去了最佳的扩大战果的机会。

在第二次征日时,蒙古军和高丽军组成的东路军主要担任阻断本州来援之敌,而当士气低落的范文虎部西路新附军进攻大宰府不克的情况下,东路四万大军却拘泥于计划,甘做壁上观,终至在风灾来临前一无所获。

3,缺乏对日本海域天气变化的情报掌握和准备:自唐宋以来,无论是从高丽还是闽浙,赴日的商贸船队很多,对于每年的台风情况,都已有相当的研究资料,但忽必烈汗的朝廷居然在两次征日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中,都遭遇到了台风袭击,以致影响到了整个战局的胜负,由此可以看出其战前的气象准备之严重不足。

以上,从天时、地利、人和等几方面对蒙元征日的失败做了一定程度的刨析,从中可以看出两次征日战争的失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必然的。

福冈县“元寇防垒”遗址

4

以我之见:

1.蒙古武士较为擅长平原骑马作战,而并不擅长当时日本列岛武士的水站。

2.蒙古势力是在短时间内壮大起来的,而当时比较先进的造船技术全都掌握于以南方汉人(南宋人)为主的人群手中。

3.最气人得是,忽必烈两次远征日本 ,刚好出现了日本所称的“神风”,吹翻了大批元军舰队。而登陆日本列岛的蒙古武士又没能很好抵御日本武士的抵抗,所以最终没能取胜。

4.日本镰仓幕府组织抵抗比较得力。

综上,忽必烈打不过日本有本身的

原因,还有一部分运气成分导致打不过的。

5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日、元水军海战,竹崎季长绘《蒙古袭来绘词》(1293年)


失败之因

题主所问的问题是指忽必烈(元朝)针对日本的战争,为什么元朝会失败?忽必烈与日本共发生过两次战争,第一次是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后援不足,多数将领主张撤退。第二次战争一般认为台风是造成元军失败的最大原因。有一种说法认为元军舰队之所以被台风摧毁,是因为使用了错误的船型。日本水下考古学家林田宪三的研究团队研究元朝舰队的沉船后,认为他们使用的是在运河航行的平底船,采用了当时较为流行的水密隔舱设置,而不是在海洋上航行的海船。


第一次战争经过

1274年(日本后宇多天皇文永十一年,元至元十一年)农历六月,忽必烈委托高丽造大小舰900艘;八月,任命忻都为征东都元帅、洪茶丘为右副帅(统志愿军3,000人)、刘复亨为左副帅,统帅蒙古人及女真士兵15,000人(元代所谓汉人即指金朝辖下契丹、女真、及北方汉人,惟军人以辽金为主),高丽将军金方庆统高丽军5,600人,加上高丽水手6,700人,组成共计超过3万人的大军,远征日本。

同年农历十月三日,元军从高丽合浦(今大韩民国镇海湾马山浦附近)出发,六日成功登陆对马岛,守护代宗助国父子率领80骑拦阻,被全歼。十四日,元军登陆壹岐岛,守护代左卫门尉平经高(平内左卫门景隆)率百余骑与元军激战,元军采用密集战术,与“铁炮”等武器,日军不敌,退守城内,次日城破,平景隆自杀。元军在逼近肥前国沿海岛屿时,遭到肥前守护松浦一族(松浦党)的强烈抗击,双方有一番激战,松浦党死伤惨重。

十一月十九日,元军在筑前国的博多港(位于今福冈县福冈市),进逼今津,次日即发生了博多港之战。虽然元军在兵器和战术上占优,但他们的人数远远少于准备了很久的日本武士,而且这些武士在得知对马、壹岐失陷后得到了增援。此外,元军登陆地点地形不利于大部队展开,且距当时的九州首府大宰府尚有一日行程,于是在坚持了一整天之后,元军于当晚撤回船上,准备次日清晨重新登陆发动进攻。

二十日晨(11月26日),元军分二路在博多登陆。幕府聚集了由少贰景资、大友赖泰、菊池武房、岛津久经、竹崎季长等统率的九州诸国部队总数约1万人迎战。元军西路军在百道原登陆,藤原经资率500骑前来迎战元军,元军东路军在博多湾东部的博多箱崎郡成功登陆,击败守军,占领岸边松林,从背后突袭在百道原同元军作战的日军。日军腹背受敌,死伤惨重,余部向太宰府水城(日本于白江口之役战败后修筑的一座水坝兼防御工事)方向撤退。此时天色已晚,副帅刘复亨中箭受伤,元军停止进攻。当晚,元军召开军议,由于后援不足,多数将领主张撤退(金方庆反对)。于是忻都下令撤退,撤退当晚竟遭到台风侵袭,“会夜大风雨,战舰触岩崖多败”,二十一日晨海面上只剩下一些破碎的木片,元军损失1.3万余人,大多死于这场风暴。最后辗转回到中国的只剩下1万3千500人。而忻都则虏了两百名日本人,献给高丽王。

文永之役后,镰仓幕府为防元军再犯,沿博多湾海岸西从今津东至香椎,修造了约20公里的石垒,以阻止元军登陆,即所谓元寇防垒。

竹崎季长绘《蒙古袭来绘词》(1293年)


第二次战争经过

第一次攻打日本失败后,高丽国王多次与元朝谈判,反对进一步的侵略日本计划。而元朝也派遣使者至日本,但日本两次下令将元朝钦差杜世忠等人斩首;忽必烈非常恼火,开始积极筹划第二次进攻。

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之后,忽必烈于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日本后宇多天皇弘安四年)春发动了对日本的第二次侵略。元军的这次侵略规模大于第一次,东路军由忻都、洪茶丘率领蒙古人及女真、契丹(金朝降军,见汉人 (元))士兵19,000人,金方庆统高丽军10,000人,乘战舰900艘,加上高丽水手17,000人,携军粮10万石,由高丽出发;另由范文虎、李庭等人率领的蛮军(指南宋降军)10万人,乘战船3千5百艘,从庆元、定海(今浙江省宁波市)出发;两军约定于6月会合,东路军负责作战,江南军则在占领区屯田,生产米粮,以为长久之计。

自1275年起,幕府就开始积极为元军可能第二次侵略做了准备,除了改进弓箭,使与蒙古强弓不相上下,同时更完备地组织起九州的武士外,幕府还在很多元军可能登陆的地点修建堡垒和其它防御工事;北条时宗下令在日本沿岸所有重要地区都建起了“元寇防垒”,这时起了重大防卫作用——元军的战舰在到达日本近海时,竟找不到登陆的地点,只得以泊于博多湾中的舰船为阵地长达一个月。这段期间,元军发动几次强行登陆作战均告失败,并且一直遭到河野通有(伊予河野氏)等人的袭扰(也受海贼草野党偷袭),直到七月初,南北两军在九州外海会合。元军会师后再度发动登陆作战,这次远征军遇到了更顽强更有效的抵抗,日军以石墙为掩护,不断击退元军的进攻,许多蒙古军将领相继阵亡,战斗又持续了一个多月,元军的损失惨重,依然不能突破石墙。

元军舰队因供应和人员登载问题而推迟了起航。高丽军先行进发,在对马岛惨遭失败而返。同年夏,元军联合朝鲜军队夺取了壹岐岛,向九州进发,并在不同地点登陆。在经历一些独立的小战斗后,元军被赶回了船上。此时一场持续两天的台风袭击了元军舰队,并摧毁了大部分的船只。

八月一日(7月30日),元军再次遭到台风的袭击,风暴持续四天,军舰大部分沉没,范文虎落水被张禧救起;范文虎乃擅自决定班师。平户岛尚有被救起的士卒四千余人无船可乘,张禧将船上的七十五匹战马弃于岛上,载四千士卒回国。

被遗弃在日本九龙山的海滩上的元军尚有三万余人,日本发动反攻,将残存的元军驱赶至一处名为八角岛的狭窄地区;这些元军大部分战死,其余数万士兵被俘。

总计元朝第二次攻打日本的军队,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生还。有3名士兵拼凑小船回中国;通过这3名士兵,忽必烈知道真相后大怒,将范文虎革职。

蒙古兵的帽子 福冈市元寇史料馆藏


蒙古国牒状

6

根据《元史》记载,蒙古人在即将统一天下的时候,曾经派遣使臣去日本,要求当时日本的镰仓幕府投降,结果使臣却被幕府当政的北条家当场斩杀。此举,惹得忽必烈极为恼火,发誓要征服全日本。所以,蒙元帝国统一中原的以后,开始了正式的灭日大战,大规模的攻伐一共有两次。

?

第一次是公元1274年,忽必烈以忻都为将,集结了包括蒙古军2万,朝鲜军1万,共3万人的水陆混合编队,借道朝鲜出发,攻打日本,史称“文永之战”。当时,日本的镰仓幕府的第八代将军北条时宗,对全日本的武士发出动员令,命令少贰氏为首的西国御家人进行战争准备。

?

文永之战的初期,战局对蒙古有利,蒙军3万人一上岛就势如破竹接连攻破幕府防线,但蒙古军队初期获胜的原因,是因为北条军队从来没有见过,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集结打法,以及蒙古兵像下雨一样的弓箭箭阵。之后,北条军队吸取教训,开始回避蒙军的正面冲锋,边打边撤,这时,刚好赶上台风风暴,蒙军靠岸的战船遭受巨大损失,同时,北条军开始大举反攻,本来日本人就是本土作战,战场给养的补充比蒙古军队要好得多,蒙军因为地形不熟,语言不通,人数又少,后勤也跟不上,第一次“文永之战”就这样的稀里糊涂的失败了。

?

第二次是公元1281年的弘安之战,7年后的蒙古人,吸取了第一次失败人数不足的原因,开始由原来的3万人,增兵扩充到了10万人,人数是文永之战的3倍以上。蒙军统帅依然以忻都为帅。这次北条军改进了上次吃亏的弓箭不足,登陆战时与蒙军对射,居然丝毫不落下风。而且,弘安之战时,蒙军的登陆比上一次要惨得多,因为不但连续一个月都不上岛,而且,又赶上了连续4天的台风海暴,4天的时间里,蒙军的船只几乎都下海被鱼吃了,10万蒙军也全军覆没。

?

本来弘安之战以后,元世祖忽必烈还想进行第三次征伐日本,但是集结物资的时候遇到了造船厂的强烈反抗,加上不久主张攻日的忽必烈去世,攻日计划也就此搁浅。直到元帝国灭亡,征伐日本也没有再提上日程,同时,由于两次灭日大战,日本方面都是因为台风的天气因素获胜,所以就有了日本二战时期的“神风”自杀式的攻击战法由来。




7

自唐朝以来,由于仰慕中原文化,日本掌权者都会定期遣使朝拜中原的君主,甚至包括辽国、金国与南宋。但对于这个新兴的忽必烈王朝,日本上下都采取“三不政策”:不理解、不服从、不接触。

此时忽必烈所控制的地盘里,往北已经征服了阿里不哥;往西是蒙古其他汗王的地盘,他暂时还惹不起这批人;往南,刚刚啃下南宋的襄樊,还需要一定时期消化;往东,协助高丽平定完国内的叛乱,有一批投降后的叛军需要处理。边上,暂时没什么人可打了,只能再往东找一个。

因此,忽必烈第一次发动的攻日战争,目的还是相对比较明确:第一是通过高丽这些杂兵的消耗,以了解日本的真实国力。第二就是希望可以驯服日本,起码在表面上要让日本对自己的王朝臣服。




8

谢谢诚邀!

忽必烈作为元朝的开创者,其军事能力绝对是毋庸置疑的,能在他的亲兄弟、堂兄弟们脱颖而出建立一个新国家,过人之处就不必多赘述,忽必烈继承了成吉思汗的优良基因,不但军事能力突出,而且在用人方面可以做到任人唯贤,无论是蒙古族还是汉族,只要有能耐,他都愿意接受对方的意见,尤其是汉族志士的建议,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胸襟,因为当时整个社会的阶级、民族观念等级是非常森严和明显的,忽必烈能力排众议启用汉族有识之士,本身就说明了忽必烈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帝王。

按照历史记载,忽必烈是在1274年三月份攻打日本,当时虽然还未建立大一统,忽必烈还是属于蒙古帝国的一份子,只是战略需要不同,忽必烈承担了经略中原的任务。但当时能和南宋并列称雄的国家诸如西夏、金国、大理和北边的高句骊,都被蒙古集团给歼灭或征服了,对于经略中原来说,南宋是最大的心腹之患,但1274年的南宋王朝已是强弩之末,完全失去招架之力,更别提反手之力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忽必烈军队在进攻南宋的同时,在开辟对日本的战线。可为什么一代雄主忽必烈以强大的军事实力,却没有完成攻下日本的任务呢?成功的原因往往是简单的,而失败的原因一定是涉及方方面面。我们从表面原因和实质原因加以分析,看看是忽必烈自己败给了自己,还是真的败给了日本。

忽必烈攻打日本先从表面原因开始分析,高丽,在古代是一个特殊的地区,从唐朝开始,就有历史明确记载,直到清朝都是属于古代中国的附属国,都是以小弟自居。在元朝也不例外,高丽皇子一直当做人质在元朝忽必烈身边,终其一生,忽必烈也没有亏待这个小弟,一直帮助和扶持高丽皇子,帮他终结了武将临朝的局面,高丽也一直是内忧外患,这个外患就是日本,日本始终是对高丽构成威胁的。所以在有老大哥力挺的情况下,高丽不断地请求忽必烈攻打日本,为其解决后患。

日本,自唐朝以来,一直仰慕中原文化,无论何人掌权日本政局,都会定期来朝拜中原君主,内心对中原王朝是崇拜、敬服,虽然不是中原王朝的附属国,但绝对中原王朝的小迷弟,不断地派送优秀子弟来中原学习。对于新兴的以忽必烈为代表的元朝,日本是不予认可的,因为经过唐宋两代的学习,日本自身文化素养也慢慢提高了,更是对中原文化有了归属感。这个时候,中原大地突然变成了游牧文化,当时的日本可以说是看不起元朝的,认为它们只是一群放牧的政权,因此日本上下都采取“三不政策”,即不理解、不服从、不接触的态度。

忽必烈在经略中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自信心也是前所未有的爆棚,面对小迷弟高丽的请求,再加日本对元朝的傲慢,这正好有了出兵日本的正当理由,作为老大哥,小弟时常被欺负,肯定是要为其出头,当然这也只是举手之劳,从历史的角度看,元朝帮助高丽揍日本,不过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政治目的而顺便为之。

忽必烈攻打日本实质原因是为了消灭南宋受降南方陆军残余和水军。忽必烈有自己的强大的军队和广泛的兵源,从实际情况来说,根本就不需要受降军队,更不需要水军,但人家都投降了,又不得不接受,作为一代雄主,肯定也是熟知历史,“杀降”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不祥之兆,因为一旦出现“杀降”现象,接下任何战争都不会出现投降现象,那样就会让自己损失更多的士兵,所以当南宋部分军队投降后,忽必烈必须暂时接受。正是因为如此,在高丽的请求下,忽必烈实施了对日本的进攻,以企图消灭南宋的受降的残余军队,以达到解除后患的目的。这可不是梁一胡乱猜测,我们可以依照历史记载,看看当时派出去的都是什么人,什么兵士,提供的是什么武器。

按照历史记载,当时攻打日本,领军统帅是南宋水军统领范文虎(当时已降忽必烈),南宋水军常年作战,而且南宋商业发达,海上贸易交易频繁,作为熟知水上作战的将领,不可能不知夏天出海的风险,夏季是台风易发季节,而进攻日本恰恰选择了这个季节。

历史记载,当时派兵十万攻打日本,当时的士兵大部分都是南宋张世杰旧部,外加极少一部分收编的海盗(贺文达部),在这号称十万大军的作战部队,几乎全军覆没,记载只三人逃回大陆:莫青、吴万五以及江南把总沈聪。这么重要的战役,范文虎作为统帅,仅仅以免职作为处罚,却在几年后重出江湖,得到了忽必烈的重用升至中书丞相的职位,从而正式进入元朝集团的军事高层,这不得不说忽必烈是处心积虑的,这是后话。

从武器方面来讲,历史记载这帮进攻日本的军队,用的是最低略的武器,甚至可以说都不是武器,据记载,这批军队携带最多的东西竟然是农具。从武器上来讲,这帮人赢或输,对于元朝来讲都是无所谓的,赢了就留在日本,让他们在哪里种田,成为元朝的附属国,为元朝提供经济输入,如果输了,正好可以消灭南宋军队残余。

从船只上来讲,大部分船只是高丽小弟制造,元朝统治者明明知道造船的工序,而攻打日本并非是紧迫性和必要性战争,却不断地施加施工压力,不管造船质量。而作为统帅的范文虎,面对这些船只的质量问题,明明知道材料和工序都存在问题,却只字未提,作为有丰富经验的水上将军,船只质量问题看不出来,那就有点夸张了吧。不仅如此,范文虎还收集了张世杰部下“简阅战船以充用”,这些舰船基本都没有龙骨,只适合内陆江水行驶,他偏偏却想用于海上作战。种种迹象都可以证明,这支貌似强大的舰队,从下海那一刻起,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至于说,海上遇到的“神风”,那不过是忽必烈计划中的锦上添花而已,即使没有遇到台风,这支军队也未必能赢,赢了也未必能回到国内。所以,与其说忽必烈进攻日本没有取得胜利,不如说这是忽必烈最大的胜利,得益于“神风”相助,更快地达成了自己的目的。换一个角度说,直到清朝中期,中国都是世界大国、强国,无论从政治制度还是经济模式都是领先于世界的,如果当时忽必烈真的想征服日本,是比较轻而易举的,因为日本当时也处于动乱时期,内忧外患下,日本根本没有招架之力,之所以忽必烈最终失败了,一定是有他所需要的政治目的。

以上只是梁一对历史的猜测,属于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




9

元朝的前身就是蒙古帝国,蒙古帝国横扫亚欧大陆,期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对手,所有的民族和国家都被蒙古帝国征服,而连当时的中原王朝也不例外,随即,蒙古帝国分为4个国家,其中正统就是元帝国,期间唯独日本躲过了元朝的灭国之征(征服)


其实,日本真是天命所归,老天不让他们亡国而已,元朝前期让日本臣服,可是日本不服,结果元朝丢了面子,就准备要收拾一下日本,日本就慌了,但是为了面子还是准备应战的,可是谁也没想到,元朝的海军刚入海没多久,海面上突然挂起台风来,结果还没和日本人打,自己的舰队被狂风不是摧毁了就是重伤,结果第一次讨伐日本就这么稀里糊涂的失败了。

而第二次东征日本也是同样的结局,也是因为突然突刮狂风将元朝的海军舰队全部船毁人亡,从此元朝就不敢再东征日本,这就导致了日本以为自己有神眷顾,从此也被名为“神风”而二战中的日本“神风”特工队的神风也是因此而来,这其实是古人的一种唯心主义而已。


经过专家研究发现,其实是元朝舰队的船是属于“河船”平底的,根本在海上走不了,只能在河上行走,在海上几个海浪都是承受不住的,更何况是海风了?所以,日本能够胜利元朝纯属是巧合,而古人也是不懂这些原理的。其实元朝败给日本就是这个原因,没有什么阴谋诡计和战术问题,就是船不行。

10

水军,一直都是蒙古人的软肋!

当年几次西征,一巴掌拍翻中亚人,两拳打倒西亚人,三脚踹飞欧洲人的蒙古铁骑,征服水网密布的南宋,不也花了四十多年嘛!

这期间,钓鱼城上一颗石子,还打死了蒙古帝国的一位大汗蒙哥呢!

第一次东征日本

蒙古进攻日本,其实我是很惋惜蒙古的失败的,蒙古怎么就败给了那时还非常落后的东瀛小国了呢?

当时的日本,与一水之隔的中原相比,那真是落后的很。

日本缺少铁资源,有限的铁都被拿去造刀剑了,武士们身上穿的都是些乱七八糟的材料做成的铠甲,比如纸。

日本人的弓也不行,在弓马天下第一的蒙古人面前,简直不值一提。

更不消说日本人的矮小身材和瘦弱体格,在膀大腰圆天天有肉吃的蒙古铁骑面前,那就是一只小绵羊啊!

在同时代,日本的军力,无论是军队的建制训练、士兵的素质、武器装备的质量、防御工事的难度,都是属于比较低水平的,而且日本就是个小岛,没有什么纵深或者地形可以拖延蒙古铁骑的步伐。

照理说,蒙古东征日本,应该就是上岸,放箭,收割,凯旋的节奏,快快的去快快的回来。

而且东征日本的大军里,还有朝鲜和南宋的水军、步军,这些国家相对而言对日本更为熟悉些,特别是朝鲜。

蒙古第一次登陆,一切进展顺利,只是某夜忽然刮起了台风,蒙古人没见过这玩意,加上战斗刚开始不久,大多数的蒙军主力都住在船上和滩头,包括对蒙军而言最为重要的粮草辎重。

结果,吹了一晚上的台风之后,海上除了蒙古水军的残骸,啥也看不到了。

幸存下来的蒙军已经无力再战,蒙古的第一次东征日本就这样以失败结束了。

第二次东征日本

忽必烈是个很好强的人,受不了这等耻辱,于是,很快蒙古人又发起了第二次东征日本。

这次蒙军的规模更大,连回回炮都带上了,浩浩荡荡杀向日本。

但是日本那边已经有了准备,第一次击败蒙古人后,当时的日本幕府掌权者北条家就开始整备军力,防备蒙古人卷土重来。

于是,第二次东征的蒙古军队在滩头上就遭遇了日军顽强的阻击,居然没有抢滩成功。

战事一拖就拖了好久,蒙古人已经有点水土不服了,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时候,上一次那该死的台风居然又来了。

蒙古人这次想了个办法,就是把船都用铁链绑在一起。

发现历史上但凡把船用铁链绑在一起的,最后都没好下场。前面有赤壁大败的曹操,之后还会有在水战中全军覆没的陈友谅。

蒙军本以为将大船都绑在一起,风就吹不动了,结果他们低估了台风的力量,在风浪中,船只互相碰撞,撞了个稀碎。

这一次东征日本,蒙古人又失败了。

忽必烈自然是不甘心失败的,打算第三次东征日本,只可惜,帝国的财政不允许,加上之后忽必烈也死了,第三次东征日本的事就作罢了。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