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日本历史,中国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幕府时代。在长达千年的岁月里,日本诸侯割据,豪强柄政,天皇沦为任人操纵的傀儡。
不过,在幕府时代来临之前,日本还有过一段中央集权的历史。在那时候,天皇真正执掌大权,全国上下皆由其掌控。
可能有些读者朋友会奇怪了。因为云石君在之前的《地缘政治32:古代日本为什么四分五裂》一文中,已经说到,支离破碎的地缘结构,决定了分裂是古代日本的天然属性。既然如此,日本为什么还能出现中央集权呢?
其实这相当程度上是借了中国的东风。
为什么这么说?云石君在这里做个解读。
日本相对可信的历史,源于中古时期的大和国。
早期的日本邦国(部族)林立,没有统一的文明体系,更没有统一的国家。不过到公元4世纪时,大和国取得了关西平原的统治权。而大和国的大王,也就是日本天皇的前身,大和国也是日本国家和大和民族的起源。
大和国这次对关西平原占领,对日本后来的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不管是在农耕时代,还是工业时代,淡水资源丰富的低地平原,都是文明发展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先决条件。
日本列岛多山,适合农耕开发的低地平原本就不多。而这寥寥无几的平原板块中,以后来的京都—大阪为核心的关西平原,和以东京——横滨为主轴的关东平原规模最大,地缘实力远在其他板块之上。是日本唯二的具备辐射全国能力的两大核心地缘板块。
而在当时,关西的地缘价值又远在关东之上。虽然关西在板块规模上比关东要小,但关西平原更为靠西,能更好的承接来自东亚大陆的华夏文明辐射,还能对濑户内海沿岸的高价值低地投射地缘影响力。由于日本整体地缘实力太差,本土文明发展相当落后。所以接受当时世界最强文明的辐射,能大幅抬升关西平原的地缘价值,从而使它能够积蓄出压倒关东平原的能量。
在这个基础上,大和国开始了它的扩张征程,并最终在5世纪(大致就是中国的南北朝时代)时,统一了除北海道外的日本大部分地区。
但是有必要说明的是,这种所谓的统一,并不是中国秦汉以后的那种大一统中央集权,而是周朝式的封建诸侯。除了关西核心区外,其他部分的土地都被分封给皇室和贵族,它们虽然也臣服于中央,但对自身内部都保留了相当大的自主权。
为何出现这种体制?就云石君看来,归根结底还是日本文明的成色太差。
要实现大一统,物质上有个先决条件,就是内部各地缘板块之间的关系需要紧密到一定程度——直白点说,就是必须有相对便捷的水陆通道相连接。有了这个先决条件,各板块才能在文化和经济上融合,中央政府也才能对各个地方实现直接掌控。
但是,陆地上修驿道是要花钱的;至于水路,要能适应近海航行,低级的独木舟当然不能用,同样需要建造像样的大船。
不过,这一阶段日本文明质量仍然较低,处于奴隶社会,比中国的西周强不了太多,没那么多资源来办这些事儿,所以只能跟西周一样采取分封,各家自管一块,政治上臣服于大和国就成。这一阶段的大和国大王,也就相当于西周天子,虽然是天下共主,但除开本部核心区,其它地方却只能通过诸侯实现间接控制。
但到6世纪时,局势又有了变化。首先,通过上百年的经营开发,其它边缘的地缘板块的实力大有提升,大和国本部在实力上的相对优势相对缩小;其次,当时文明条件下可以开发的优质土地已被瓜分殆尽,再想以征服未开化地区的扩张方式来夺取地盘已不可能。
于是,有实力的诸侯开始挑战大和国;中央朝廷内部,有资格获得封地的皇族和贵族也开始闹事,大家都希望通过挖大和国的墙角,来壮大自身实力。
这差不多就是西周末年的态势。分封制已无法继续,朝廷统治面临巨大威胁。如果这么持续下去,大和国最好的结局也就是沦为东周,一个不小心,万世一系的天皇家族就要在此终结了。
但是大和国和天皇家族却避免了这种悲惨命运。而它之所以能做到,真正的原因还在中国。
这一时期的中国,正好进入了隋唐第二帝国时期,文明发展水平在此阶段大幅提升。
作为最容易承接中国辐射的主体地缘板块,关西这一次又借到了中国的东风。在通过遣唐使,学习中国最新文明的果实后,大和国的实力又一次明显提高,进而再次拉开了对其它地缘板块的优势。
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大化改新,就是在这一时代大背景下爆发的。正因为本部的实力快速增长,大和国才能压制住来自各方诸侯的威胁。
而大化改新的意义还远远不止这些,因为此阶段日本文明水平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已有相当的资源,来构建最起码的内部交通体系;再加上隋唐华夏文明的洗礼,使日本无论是在生产技术,还是政治体制方面都获得了大幅提高,这一系列客观条件,加上大和国本部高于诸侯的实力,使得日本第一次有了实现中央集权的可能。
首先被铲除的是大和国本部内部的豪族。通过内部集权,本部可以凝聚出一统天下的实力,进而带来巨大的整体收益。在这种情况下,统一的性价比大大增加,得到越来越多人支持,相应的就是大和国本部的集权派迅速壮大,最后压制住坚持分封的旧贵族——这跟秦国的商鞅变法类似。
而在整合好内部后,凭借强大的实力,本部成功压制住四方割据势力,最后实现了统一,历史第一次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权。正是这一时期,“日本”这个国号第一次出现在历史记载中,而大和国大王的尊号,也被“天皇”这个更洋气的名称所取代。 在大化改新完成后,日本由分封制的飞鸟时代,进入中央集权的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
对天皇家族来说,中央集权当然是他们最中意的政治体制。如果能在这个体制下江山永续,那才是最完美的——至少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早期的天皇们,肯定做过这样的美梦。
但是,这个美好的岁月并没有维系太久,从平安时代中期开始,日本进入摄关政治时期,天皇被架空。而再往后,随着源平相争、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安土桃山时代、江户幕府,在长达千年的时光中,日本诸侯混战,再也没有出现过中央集权,天皇更是被彻底架空。
在这里,各位读者肯定要问:为何日本的中央集权无法持续下去?
在云石君看来:中央集权之所以能出现,一般情况下必须满足一个地缘条件,就是本部的核心地缘板块,有着压制其它次级地缘板块的绝对实力。(当然,也有例外,比如阿拉伯帝国。这个云石君会在将来的伊斯兰系列中解释)
在大化改新后,以关西平原为核心的日本本部,的确获得了压倒各方的强大实力。但是,这份傲视群雄的力量的获得,并不完全是基于关西平原本身的地缘潜力,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借了中国的东风,凭借技术上的先发优势取得。换句话说,这种优势只是技术上的,而非天然存在的。
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关西平原技术上的优势逐渐扩散,其它地缘板块的文明发展水平也逐渐追了上来。随着先发技术优势被抹平,关西平原在板块规模上又没有明显优势——甚至关东平原,地缘实力还在关西之上。这样一来,再想凭借关西一隅来压制全国可就难了。
这就是日本跟中国不一样的地方。作为中央集权体制的经典代表,早期中国依靠黄河流域的地缘实力,便足以压制各方。后来,虽然随着文明发展和技术扩散,长江流域的地缘潜力充分释放,并超越黄河流域;但二者在地缘关系上却十分紧密,所以不仅不构成冲突,反而被整合成了超强版的长江——黄河地缘板块,进而为中央集权提供了更为强大的支持。
可日本没有这样的本钱。关西平原非但实力弱于关东平原,而且二者还构成地缘冲突,而农耕时代日本的文明发展水平,又无力将二者予以整合。
所以,在中国红利消耗殆尽后,关西非但再无力量号令全国,与关东的冲突也越来越激烈,最终导致了日本中央集权的崩溃——并且,终整个农耕时代,无法再获统一。
地缘结构决定了,中央集权的崩溃,是古代日本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可是,又一个问题来了,天皇为什么还能存在?而且,在诸侯割据,纷争不休的千年时光中,天皇家族一直保留着名义上的最高统治权;掌权的政治势力虽然是城头变幻大王旗,但没有一个废除这一制度。
难道是这些藩国的军阀们道德高尚?还是他们统统天生贱命,就喜欢让天皇老爷压在自己头上?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它们之所以不废天皇,其实有着不得已的苦衷。至于这苦衷是什么,它是因何产生,关注微信公众号:云石,云石君会在公号系列文章《地缘政治35:日本天皇为什么能存在》中继续解读。
本文为云石地缘政治系列第34章:日本章之第3部分。对地缘政治感兴趣的朋友,请用微信订阅公众号:云石,收看云石君全部地缘政治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