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史学家认为: 畲族先民文化是现今潮州文化的母本文化,中原文化是潮州的父本文化。 潮州的民俗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传承了畲族的民俗文化。 畲族民俗是潮州民俗的重要源泉。

畲族是潮州的原住民,潮州的土著,陆为畲民,水为疍民,畲人的水上生活,成为潮剧的创作的素材,被吸取为潮剧中三步进二步退的一种表演程式。今天潮剧的清唱、拉腔和后台帮声,都明显模仿了畲歌的“单条落”和“双条落”。畲族人民唱畲歌时喜用假声发音,今天潮剧的“老丑”曲和唱“痰火喉”的两种假声,都是仿自畲歌。

《潮州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何以要建立“潮州学”》 一文中指出: “先以民族而论, 潮州土著的畲族, 从唐代以来, 即著称于史册。民俗文化主要通过妇女传承 相对于汉晋时期就在潮州生活的畲族原住民, 唐以后进入该地区的汉人无疑是后来者。 而且开始进来的多是远征军队人员。 他们离乡 背井, 绝大部分是孤身一人来到异国他乡 。 这些血气方刚的中原汉子在潮州安定下来之后, 便不可避免地与当地的妇女结合、 组建家庭、 生育后代。 我们知道, 妇女是民俗文化的传播者和执行者。 许多民俗文化活动都靠妇女去传播, 去执行。 正如现在一般潮州居民的求神拜佛等民俗活动都必须由家中主妇主持一样。

《潮州府志》 和《海阳县志》 都记载: 畲族妇女的发型“其种有二,曰: 平鬃, 曰: 崎鬃”。 估计潮州凤凰山区的畲族妇女因住在凤凰山, 天天可以见到凤凰山的主峰, 不用打着高高的凤凰髻, 而称为“平鬃”; 而凤凰山区之外的畲族妇女, 因要怀念她们的祖先来自潮州凤凰山而将其发型打扮成凤凰的髻, 于是便被称为“崎鬃”。“崎” 在潮州话中有“高耸”之义, 还有“男女皆椎鬃跣足” 一句。 可知当时(清代) 的男畲胞也打鬃,且赤足。 今天的潮州人在家多有赤足者, 即使是寒冷的冬天。 许多外地人 对此很不理解。 服装以外, 潮州人独有的“水布” 很是特别。 以前他们劳动时在腰上都要围上四尺长、 一尺宽的色格布条, 由于劳动后下河池洗澡时可以从布后脱下底裤, 穿好了 再脱下来, 故也称“浴布”。 这种似裙又似带的用品与以前男畲胞穿、 系的“独幅裙” 式样相似, 作用相同, 这在其它地方至今没有发现。 在其他的区域也找不到这一类型的东西。 其来源除了畲家之外, 很难在别处找到。 在潮州, 以前一直祭拜“九王菩萨”。这与畲族高王(高、 狗、 九在潮州话同音) 有关。 解放后, 由于大搞破除迷信, 九王菩萨节才消失。 潮州十月十五的“五角母生” 在整个汉文化体系中是绝无仅有的。

畲族 文化是潮文化古老来源之一支。在潮汕,畲族人口只占总人口极小一部份,但在潮文化中,却处处可看到畲族文化的痕迹。例如潮州民歌源于畲族的赛诗会,潮州歌册吸收畲歌 的各种形式,潮剧老丑的“痰火喉”和“卷舌曲”仿自畲歌,潮剧武戏“招马”程式源于畲族的招兵节,畲族“龙头杖”成为潮剧《杨令婆辩本》的重要道具。

畲人喜刺绣,尤喜在衣服、围巾等物上刺上各式图案与花纹。这种喜尚可以追溯到畲人的图腾崇拜,他们在衣物上的刺绣乃出于模仿“龙狗”的心理。但畲绣却引起了潮绣的发展。潮汕农村盛行刺绣之俗,如在衣领上绣上各式花卉,在围巾上绣上大朵云头纹,在“眠床眉”上绣上“凤凰到此”、“百年好合”。这种风俗的形成包含多种原因,但畲绣不失为它的一支远源。

如潮汕方言中的“妈汶笑”、“蛮汶笑”(意为微笑)、“溜绝”、“绝溜”(意为漂亮)、“浪裂”(意为非常)、“有盘口”(意为有办法)、“天普雾普雾”(意为天亮前后的天色)、“一枝路’、“一枝蛇”(凤凰话)等土语以及大量无字可写但说起来却十分形象生动、明白贴切的词语,其中应当有很大一部分是畲语的遗迹。上述事例雄辨地说明,畲族文化早已融合于潮汕文化之中,它对潮汕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无疑有其十分重要的贡献!

最佳贡献者
2

首先广东说的最多就三种话:粤语、潮汕话、客家话,在潮汕我们都是说潮汕话的,不说白话(粤语),我们这里老一辈大都不会说白话的。但是我们年轻一些为什么都原意去讲,去学白话?原因还是很现实的。广州市是省会,广东大部分好的大学在省会,这些地方都讲白话。相对省会而言,我们潮汕地区就是乡下。要谋生,出来省会机会多些。我们潮汕地方的小孩出来读大学好多都往广州。来了就要学白话,才能融入这个地方。其次是电视节目,粤语节目比较多,内容丰富。大家原意看,边看边学。还有就是港台电影和歌曲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不可忽视。

3

白话其实就是粤语,也就是广东话或广州话。

无论是潮汕人还是客家人,都生活在广东,甚至也有人生活在广州,那么受到环境影响去说白话,这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吗?

潮汕人和客家人,其实都是广东的三大民系之一。所谓“民系”,其实就是指一个民族在某个区域内的内部分支。

广东的三大民系其实都是汉族,只是因为文化差异,所以区分为不同的民系,包括:

  • 广府民系

广府人,主要生活在广州等地,其文化特征是说粤方言。

  • 潮汕民系

也称作潮州人,主要生活在潮州等地,其文化特征是说闽方言。

  • 客家民系

即客家人,主要生活在梅州、河源等地,其文化特征是说客家方言。

如果按照三大民系的分类,潮汕人和客家人确实不会说白话。

但你别忘了,语言是根植于生活的。

广府人、潮汕人和客家人不是生活在彼此隔绝的状态。恰相反,在广州你也会发现很多潮汕人和客家人,大家是要交流的。

在交流的过程中,语言的特质也许就会改变。事实上,民系、民族这些概念本来也是不固定的,会随着环境、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改变。

基于与广州人的日常交流,潮汕人和客家人说白话,也就是说粤语,这不是很正常吗?

4

你说的百话属于百越话,百越有很多分支,包括扬越、东瓯、闽越、南越、西瓯、骆越、句吴、于越等等众多越族支系 ,《吕氏春秋》统称这些越族诸部为"百越"。

潮汕属于闽越支系,而广东大部分属南越部落支系,所以他们相互之间的百话,即闽南语、粤语是不互通的。

虽然同属百话(百越话),但实际上是古代站在北方的角度对南方的一个百越统称。实际上各不相属,仅仅是地理位置靠的近。

5

潮汕话同广州白话有明显的不同,客家话就更不同了,而且,客家人说普通话很好懂。

6

我是客家人,(90后)我对祖上是怎么到梅州这个地方的了解不多,但根据长辈说的和参考一些记载(大部分剩口口相传,碑石可能还有少量记载,)祖屋是现在在维修,写明是河南搬迁过来的,听说附近村落也有四川等其他地方搬迁过来的

7

前206汉军将领南武织、余毋摇部队驻扎秦汉前线,畲吴高度融合。前204年赵佗封关自守龙川以西,前195年赵佗被封南越王,前196年南武侯加封为南海王,由南武侯、海阳侯地构成南海封国,王城即金山南,畲吴进一步融洽。前186海阳齐信侯加封为东海王,回归故里,“其民便附”,带去一部分南海民,两地之间开始形成吴、越方言区,是最早的闽文化,中心区是韩江流域下游至盘坨岭。(《战国策》楚文王楚国地域之海阳是封齐信侯的依据,今浙江温州。)前174年,淮南王被汉文帝废黜,南海王织蠢蠢欲动,前156年淮南王之子灭南海王,被封二代淮南王,海阳侯地因为没涉事保存了地名,南武侯地则被废弃。南海民四散形成今畲族分布,前111年,汉武帝灭闽越,坚壁清野闽越,史定世袭秦定揭地,汉海阳侯地(海阳侯无涉事,保留地名),正式在金山城置揭阳。

潮州方言(畲吴中心区合成第一层,即闽南方言)属闽方言的分支。就其来源而言,其中至少包含了古吴语和古越语及中原共同语三种因素,然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空中逐渐发展、演进而形成。

先秦时期,浮滨文化区属于楚文化扩散区,楚国的祖先为芈姓,羋姓分支有揭氏,故秦在此置定揭县,意为平定揭氏领地,史定世袭后赐姓揭,故“及越揭阳令自定属汉”,意即南海国后此地由史定世袭属汉,史定族人由此填充了受汉武帝坚壁清野的闽越国。由此形成了闽文化。



8

传统上,潮汕人说的潮州话,在潮汕地区,客家人说的客家话,历经多次迁移,两广,江西等地分布较广,白话主要珠三角为中心的广府地区粤西,广西东,东南等地,但每个地域都有方言尾音,有些会相差很大,听不明白的也不在少数,正所谓十里不同音,到了近代影视剧等的影响,交流频繁,才大面积催于以广州话为正音标准相近。

9

从现代DNA科学检测,广府人才是父系是中原古汉族人,因为历史也证明他们是秦始皇派平定岭南的几十万单身兵士与南粤百族结合的后代(因为秦王朝很快灭亡)。潮汕人是中原战乱数次举家经福建莆田南移的家族性移民,因为粤东只有凤凰山一个畲族部落,后来畲族大部分往福建,浙江迁移(他们是猎守部落,为了猎物而顺山迁移,现在还记载他们是潮州凤凰山北上的),因为潮汕人没有混居和通婚,大部分只在本族中婚配,所以基因检测潮汕人的古汉族基因是最高的。客家人是比较晚移民广东的,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和潮汕平原已经人满为患,所以只能在山区与各种各样的少数民族混居,语言和生活习惯受影响较大,连各地区的客家人互相讲话都互相不通,所以现在他们身体里的基因父本母本都有南粤百族的成分,可以说基因检测与历史事实相符才是科学的。为什么客家人愿意讲白话是有历史原因的,一是广府的中心是广州,毕竟是广东的首府,清王朝期间,客家人也曾经因为土地问题与广府人械斗多年,连客家人的发源地梅州也长时间受潮州府管辖,所以难免有一种归属心态,以能掌握首府的语言是值得自豪的心态也很正常。

10

潮汕立埠四百余年,十头主体人群来自福建福州福清一片,其潮汕话缘自闽南语,相同度在百分之八十以上。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