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相对客观!

中国信史始于司马迁,其一人从黄帝写到汉武帝。商朝才有甲骨文,因此商朝以前,是根据传说所著,水分较大。由于司马迁在汉朝为官,肯定有美化汉朝尤其是汉武帝的成份。

之后通常是后朝编前朝史,由于后朝是推翻前朝而建立,必然会丑化前朝来加强自已的合法性。假如前朝伟大光明正确,那自己算什么?因此,水分较多。

但是,后朝肯定前朝的地方,应该为真。后朝否定前朝的地方,则未必,有可能是后朝故意抹黑。

例如: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其实是被迫禅让给权臣。商纣王、刘禅、赵括、秦桧、隋炀帝、李鸿章与袁世凯,都是有名的背锅侠!

成王败寇是历史。王者写正史,寇者叙野史。当今学者研究历史。科考人员考证历史。

综上,中国古人历史的可信度有60%!


最佳贡献者
2

从微观看,历史有被篡改的可能;

但从宏观看,历史是完整的、真实的,因为其实历史是会自我修复的。

执政者可以篡改他的史官写的历史,但却无法篡改天下人写的历史,也就是俗称的‘野史’,当王朝更迭时,后一个朝代会想尽办法拨乱反正,还原历史。

所以历史还是历史,谁也很难改变。

3

1、中国历史一般是依靠文献进行考证的,而文献的存在,就有一定的主观性,达不到绝对的客观公正。

2、中国的史书,分两大类,纪传体和编年体。两种史书都是后人编撰前人的所作所为。而了解前人生平、经历的渠道,又大多是文字性的记载,中间的一定存在着误差。所以现代史学研究通常需要互相印证,才能得出相对准确的结论 。

3、说到史记。首先要承认司马迁的贡献是巨大的,同时也应看到史记中存在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我们现在回看东周列国志,当成是小说家言,而司马迁同时代的人回看史记的时候,是否把世家列传看成小说,我们不得而知。

4、我们常说历史是由胜利者编写的。事实上,历史都是由当权者编写(或者说是记录当权者状态)的。目前主流历史,无论是纪传体还是编年体,其内容都是围绕着少数人,对底层人士的关注极为有限(从这一点看地方志更接地气一些),考古发现要比历史文献记载的东西更具有真实性。

5、最约束历史文献的真实性的,是编撰者的水平。以宋史为例,为何说宋史是二十四史中最粗糙的一个?首先其作者是元末人,在水平方面很难和其他史书的作者相比,另外宋史的成书时间不过两年多时间,也不允许这本书精雕细琢,那么它能描绘出的宋朝又有多少可信性呢?

综上,历史这东西,不过是挂小说的钉子。中国历史更是如此。另外所谓客观公正,也要分对象,每个朝代都会对前人的思想、历史进行重新解构, 君不见岳飞都已经不是民族英雄了吗?所以,客观公正一定是客观公正的,但一定是符合当权者的客观公正的。

4

比国外强。人类最擅长的就是遗忘,还有就是“自大(自以为是)”。

新文化运动,我们否定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认为中华文明只是从“商”开始。有人甚至认为是历史太长,给后代背上了包袱。从此以后 我们开始穿上西装,打起领带,学习“古希腊古罗马”,认为“科学”、“民主”可以改变一切,可以救我们出水火。

上下五千年,唐虞时代,再不见传于史书(教科书)。

新考古发现,中国的历史是世界文明的发端,是可信的,是伟大的。

5

从政治角度看,“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乔治?奥威尔在他著名的《1984》中说:“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了未来;谁控制了现在,谁就控制了过去。所以每个朝代都要掌握对自己有利的历史话语权。

中国各朝代的历史,都是由推翻前朝的新朝书写的,统治者对前朝的历史事件,也一定会做有利于自己的选择性记载,史官如果一定要按照真实的历史秉笔直书,就必然会遭当权者打压,方孝孺因为坚持要如实记载朱棣篡位的史实,就被诛了十族。

《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秉持的是“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历史实录精神,其记载的重大事件许多已经被现代考古所证实,所以《史记》的真实性向来受史家尊重。然而即使这样,司马迁仍不得不曲意美化汉朝贬低秦朝,甚至为此编造历史。比如他就杜撰了“泗水捞鼎”一事。无非是说刘邦起于泗水亭长,那里是他的龙兴之地,九鼎沉入泗水,说明他是天命所归,而秦始皇兴师动众地捞鼎却一无所获,说明秦朝已失天命。

但是历史发生过的事,总会留下痕迹,官家史书中被掩盖歪曲的事实,往往会在民间笔记中得到保留。比如清朝修的明史中记载崇祯想迁都,却不敢背负责任,遭东林党人阻拦后,崇祯心中极为怨恨,只能痛骂他们是亡国之臣,显出了一副既想逃命又要立牌坊的猥琐形象。

然而在钱士馨的《甲申传信录》和王世德的《崇祯遗录》等当时人士的笔记中却根本不是这样,在他们的笔下,崇祯从来没有想过要迁都,提出这种建议的大臣都遭到他的严词斥责。清朝在明史中如此编排崇祯,无法是为了丑化明朝,抬高清朝。所以,相比较正史,鲁迅更愿意信野史,相比较正论,他也更相信笔记。

所以对史书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要批判地看待,还要做科学独立地分析。

6

我同意宏观上是真实的,微观上有暇疵。自西周始,各朝都有专门史官,负责记录叙事。汉司马迁根据传说和史料编了史记,后朝再续前朝历史。单从史料和文物来看,中华历史延续总体真实性已得以佐证,其间亦有统治者美化自己和皇权的部分,估也发生了正直的史官拒绝皇帝修改史实的故事。

7

成王败寇是历史。王者写正史,寇者叙野史。当今学者考历史。你就在大人旁边听故事。

8

首先,历史的主要载体是文字和图画,这些都是由人来书写的,既然是人写的,即便一个人再公正客观,也很难逃过主观思维的影响,这个也是人的局限性。

就像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的历史观基本上仍是唯心主义的,有些记载对个人的历史作用作了不适当的夸大,有关封建迷信的神异传闻未能完全剔除,宿命论的思想也时有流露。

其次,我们常说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这话虽然说得有些偏激,但并非没有道理,胜利者的因素相对来说也会影响史料的记载,尤其是比较有权威性的官方史料,比如《明史》就是在清朝编撰的,为了迎合统治者的需要,所以很多记载上面都会有所偏差。

《明史》称郑成功将鲁王朱以海沉入海中杀死,事实上郑成功去世乃先于鲁王朱以海。鲁王朱以海死后,其世子朱弘桓渡台湾,得到郑经的庇护,直至明郑覆亡。

再者,一个人不可能真的做到事无巨细,什么事情都能知道,就算历史的记载者再如何遍寻古书,遍访天下,总归还是会有遗漏的地方。

此外,不同国家的历史在不同国家、不同的人的记载来看也会有相当大的出入,比如汉朝时期就将秦始皇称之为“暴君”,但通过其他史料考证,实际上秦始皇并没有那么残暴。

再比如像古埃及和古赫梯帝国爆发的卡迭石战役,双方都宣称自己获得胜利。

不过总体上来讲,中国古代的历史可信度还是很高的,我们的古代史也足够的客观公正。

9

可信度不是百分之百的,这是因为无论那一个朝代有光辉的一面也必然有龌龊一面。当涉及到朝廷内部政治纷争利益互斗时的污点时,我觉得,记录的史官必然要隐瞒,扭曲、抹去、甚至篡改。做为当权者他只会把光鲜亮丽形象留给后人,这也说明什么是盖棺而定。功过后人评说。再者,考古研究者往往会发现发掘出土的东西与史料记载的不符,而有的可能会成为永久的谜团。"烛影斧声,千古之疑"指的是宋太祖赵匡胤之死,至今仍无定论。客观与公正,是对事物,事件的一种认识和评判,对于正史记载史料的确不能与野史相提并论!

10

时间人物地点可信度极高,经过,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古代史太久远和西方的神话变历史,事必寻圣经差不多!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