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即使德国法西斯攻占了苏联,也绝对不会停止其继续侵略扩张的步伐!恰恰相反,如果希特勒真的如念以偿的占领苏联,反而进一步刺激其产生统治全世界的野心!

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下面这张图中,得出德意日三国瓜分世界的计划,是早已预谋已久的!

(德意日三国瓜分世界的计划)

这其中深灰色的部份,是德国计划占领的地区,而黄色的部份,是日本计划占领的区域,红色的部份,是意大利计划占领的地区!如果依据这张计划图,整个世界都在德意日三国的瓜分计划中。因此,怎样能说德国法西斯在吞并了苏联之后,就会停止其战争机器呢?

所幸,希特勒不仅没能完成占领苏联的战争计划,反而在苏联的顽强抵抗下,被硑得头破血流,使其妄图通过闪击战,迅速佂服苏联的图谋落空,才使全世界免于被法西斯主义统治!因此,如果在亚洲是英勇无畏的中国人民,拖住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战车。那么在欧洲,就是苏联人民凭借其,无惧牺牲寸土必争的大无畏精神,使德国法西斯陷入了卫国战争的汪洋大海!最终导致法西斯的侵略力量,在反法西斯国家的顽强抵抗中折戟沉沙,从而使其走向了灭亡之路!

(希特勒检阅纳粹军队)

我们不妨做出如下假设:如果苏联被希特勒佂服了,德国就可以充分利用苏联丰富的物质资源,包括苏联的石油、钢铁、煤碳、粮食及人力资源,为其军队提供向其他地区进犯的保障。而届时,德日两个法西斯国家将会在西伯利亚会师,从而将整个欧亚地区纳入法西斯的魔掌之下!然后,法西斯国家还会向美洲地区发起侵略战争,从而将战火漫延到整个世界!

而只要法西斯分子佂服了欧洲、亚洲和北美洲(这个可能性不大,因为美国的战争潜力丝毫也不弱于德日意三国,但却不能排除有意外情况出现),那么非洲和大洋洲及南美洲都将因为不堪一击,落入法西斯国家之手!届时,无穷的黑暗将会笼罩整个世界,各国人民都将成为受法西斯分子役使和压榨的奴隶!所幸,因为世界上还有中国、苏联以及美国和英国,在同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进行殊死抗争,才得以制止了法西斯分子的猖獗妄想!从而使二战的结果,以反法西斯国家的胜利而载入史册!

(上图为斯大林格勒巷战)

最佳贡献者
2

1941春,德国放弃进攻英国的“海狮计划”,开始入侵苏联。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世界各大国联合起来与之作战,掀起了一场世界大战。那么,德国元首有称霸全球,挑起世界大战的野心吗?答案是,没有,而且是从来没有。

一是,亲历过一战的德国元首,十分清楚凭借德国的资源,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在下一场世界大战中获得胜利,他只希望打败宿敌法国,在苏联获取更大的生存空间,实现德意志民族的辉煌。这在《我的奋斗》一书中,说得很清楚。

也就是说,德国没有能力与英、美、法、苏等大国同时为敌。这也就决定了在他的战争计划中,并不是一下子对所有国家开战,而是逐步的进行,最多也就是一个征服欧洲的计划。进攻非洲和巴尔干地区,更多的是遏制英国和苏联的手段。

二是,征服世界必须拥有一个强大的海上力量,这对德国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同时拥有强大的陆军和海军,德国在一战中是有过惨痛教训的。二战前其海军发展相对滞后,连战胜英国海军的信心都没有,能说他有征服世界的野心吗?

更何况,德国发动的战争虽然不断,但始终保持“短平快”的程度,一次只针对一个目标,休整一段时间,再发动下一场。说白了,德军是一支没有后备力量的军队,只能进行有限的局部战争,直到在苏德战场上形成劣势,才进行全国总动员。

尽管没有挑起世界大战的野心,但其称霸欧洲的想法还是强烈的。眼下的苏联就是最后的目标,那里不仅有煤、石油、小麦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还能打破英国海军封锁造成的不足。从此,彻底实现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不再依赖进口。

当然,两国的价值观有很大不同,作为意识形态上的对手,德国不可能与咄咄逼人的红色苏联长期保持和平,这种矛盾是不可能调和的。说得难听点,谁看谁都不顺眼,打仗是唯一的解决方案,既然是打,就要趁德国强大的时候早打。

此时,正是攻打苏联的好时机。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使得苏联避免了过早的拖入战争,同样也给了德国全心进攻法国,避免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从而在一年的时间里,横扫整个西欧。随着法国投降,德军移师东线的动作,更彰显了德国元首进攻苏联的迫不及待。

首先,苏联国内的矛盾重重,许多不同政见者得到了清理,特别是苏军中、高级指挥员大多离开了工作岗位,新提拔上来的新军官大都没有参加过实战,以及大兵团作战的经验。这对苏军的实力是极大地削弱,“只需一次重击,便导致其崩溃”。

其次,“冬季战争”,暴露其战斗力极差。苏联为了征服人口只有400多万的小国芬兰,出动了54万大军,却连遭败绩。尽管芬兰最终被迫让步,但以损失2.6万人,换取了苏军损失70万人的战果,虽败犹荣。也更加坚定了其入侵苏联的决心。

更让他迫不及待的是,苏联统帅利用德国有求于己,不断地狮子大开口。波兰亡国,几乎兵不血刃的苏联得到的实惠,居然比德国还多;法国投降又立刻吞并波罗的海三国,尽管这些都是《条约》中秘密条款的一部分,但趁火打劫的味道更浓。

在苏联统帅看来,尽管法国投降,但英国的坚决抵抗,成功的牵制了德军,他要利用这个机会,竭尽所能地进行扩张,并且对巴尔干半岛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同时,在边境开始部署部队,目的很明确,就是防范德国的入侵。

苏联的“过分”要求,彻底让德国元首下定决心,趁德军实力优于苏军的情况下,“先下手为强”。英国的问题,完全可以先放一放,一个孤岛不可能有什么大的动作,对德军行动构不成多大威胁。这也是德国放弃“海狮计划”,进攻苏联的根本原因。

综上所述,德国在二战中并没有挑起世界大战的想法,而是在欧洲建立一个不惧怕英国海军封锁的,可以实现自给自足的欧洲大陆经济体,最多只能是在欧洲称霸。这其中,自然包括消灭与德国世仇的法国,将英国的势力赶出欧洲。

更关键的是,德国需要乌克兰的小麦和高加索的石油,而这些战略目标都必须打败苏联才能实现,这也是出于为德国拓展所谓的“生存空间”,将苏联作为德国的殖民地。说白了,两国必有一仗,而从此德国开始走下神坛。

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3

为什么总是德国。理由如下,1德国是欧洲日耳曼人的大哥。

2德国是欧洲工业第一大强国。

3德国是西罗马帝国的合法继承人。

4德国是欧洲统一的天选之国。

5俄国是东罗马帝国的继承者。

6统一欧洲,建立新罗马是德国人的梦想。

7新罗马包括西罗马和东罗马,而东罗马是俄国。

8统一欧洲,必须占领俄国。

9今天欧盟就是罗马帝国的再现。

10德国是欧盟的领头羊。


4

这就属于对二战历史的认知错误了,通过一场快速的战争打垮苏联,只是希特勒入侵英伦三岛的“忙里偷闲”,要知道《海狮计划》只是被无限期搁置而不是取消。既然还有英国没有征服,苏联怎么可能是德国的最后目标?它甚至都不是德国人称霸欧洲的最后一个目标,尤其要理解德国侵苏背后的动机。


(德军王牌飞行员)


那么德国人为什么在英国没有解决掉的情况下,甘冒两线作战的风险,一定要闪击苏联呢?这才是二战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综合军事学家们的意见来看,有三条主要原因:第一是不列颠空战中德国空军的失败,让德国暂时不敢贸然发起对英国的登陆作战;第二是德军主力西指期间,苏联为了改善战略态势,在东欧和北欧小动作频频,让希特勒如芒在背。


而关键的第三条许多人并不清楚:希特勒认为,英国人拒不投降也不谈和的最后希望,是因为有苏联的存在。换句话说,击败苏联对于德国来说,不仅意味着拓展了更大的“生存空间”,还可以摧毁英国人继续抵抗的意志,是一次“一箭双雕”的闪击作战。关于希特勒在此期间的战略构想及变化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历史事实来进行归纳总结。



1940年8月1日,法国已经战败投降,德军最高统帅部参谋长代凯特尔元帅签发了一份绝密命令,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陆军和空军继续进行《海狮计划》的准备工作,并在9月15日前完成。计划在8月5日前后,开始对英国进行空中攻势,在发动攻势八到十四天内,元首将决定是否在今年入侵,他的决定将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中空中攻势的结果”。


而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德国空军没能取得决定性胜利,损失了大批作战飞机和飞行员,而皇家空军看起来还很坚挺,那么在海军薄弱、空军不能形成绝对优势的条件下,出于对大海本能的恐惧,以及对英国陆军残余力量的过高估计,希特勒对于主要依靠陆军实施《海狮计划》着实心里没底。


(戈林和凯特尔等人)


所以戈林的空军灰头土脸之后的10月12日,陆军元帅凯特尔再次签发命令,原文如下:“从现在起到明年春天,《海狮计划》准备工作应该继续下去,这只是为了保持对英国的政治和军事压力”。其实就是承认登陆英国的条件还不具备,要无限期搁置计划的正式实施,但是场面上还不能认怂,还得继续吓唬着英国人。


希特勒其实对两线作战很敏感,因为那是百年来德国将领最害怕的事情,所以他始终强调:“只有我们在西线腾出手来的时候,才能够反对俄国”,他也一直对陆军将领们保证,会努力使陆军一次只在一条战线上作战。然而1940年6月间,苏军占领波罗的海三国以及罗马尼亚的两个省份的举动,让希特勒勃然大怒,他甚至准备1940年秋季就发动对苏战争。



凯特尔回忆说,他设法打消了希特勒的这个念头,一方面是秋季和马上到来的冬季,在气候上对德军非常不利,另一方面是把几百万德军主力从西线调往东线,在时间上根本来不及。这是起码的军事常识,希特勒也只能同意后延,于是把入侵时间修改为第二年春季(巴巴罗萨计划的原定发起时间为1941年5月)。


于是为了说服普鲁士军官团,希特勒找出了新的理由,那就是为什么在英国仍然战斗的情况下,要调头向东:“英国的希望在美国和俄国,如果对俄国的希望破灭,那么对美国的希望也将破灭,因为消灭俄国以后就会大大增加日本在远东的力量”。真 懂二战史的才能听明白这个战争狂人的战略总结:苏联一旦败亡,日本将彻底能够在太平洋地区牵制住美国,则英国必将孤立无援。



所以希特勒在1940年7月24日的会议上,既承认了入侵英国前景的消失,也第一次暴露了侵苏的企图,他叫嚷:“我越来越相信,英国继续战争的顽强决心,是由于他对苏联有所指望”!言外之意,一旦德军打垮了苏联,则英国必将处于彻底绝望的境地,当德军主力再次兵临英吉利海峡时,英国要么投降,要么求和。


所以结论就很清晰了,二战中德国在欧洲的最后一个目标显然是英国,而站在企图称霸全球这个角度,它的最后一个敌人必然是美国,但是无论如何,都不是苏联。


(被轰炸的伦敦)

5

德国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苏联拥有非常丰富的能源资源,如果一旦占领苏联的话,将会使得德国拥有源源不断的能源供应,这对于德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以及军事发展会起到非常大的帮助。然而德国当时的战线过长,使得德国的后勤供给根本没有得到一个充足的保障,德国因此战败也是非常正常的。

德国是一个资源非常匮乏的国家,在第2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遭受了非常严重的经济危机,所以也使得德国总理希特勒为了改变国内的经济状况,才会选择对外发动军事战争。因为当时希特勒认为发动军事战争占领这些国家的能源资源,就会对于德国的经济以及军事发展起到一个很大的帮助。

然而当时德国并没有能力来统治这些国家,并且德国为了统治这些国家,也发动了大规模的屠杀或者是虐待的行为。这也使得这些国家的反抗势力一直没有中断过,所以这对于德国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压力,当然德国的最后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占领苏联,然后获取苏联的能源资源。

但是德国也因为自己的疯狂举动,付出了非常惨痛的代价,当时苏联的恶劣的天气情况也让德国军队寸步难行,最后造成了德国出现了非常多的非战斗性减员,这也沉重地打击了德国军队的士气。所以我们看到苏联最后打败了德国,也使得德国丧失了非常多的有生力量。

6

二战时期德国????对苏联一直怀有戒心。德国之所以敢大张旗鼓的挑起战争,是因为战前和德国签署了秘密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可以说正是这个条约拉开二战的序幕也不为过。

只是至今人们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德国在欧洲西部战线没有达成战略目标的情况下,转而向苏联开火。此前战斗民族极其糟糕的天气已经让拿破仑尝尽苦头。拿破仑也没有预计打苏联会花费那么长时间,士兵冬装都没有准备。原计划冬天来临前就能到莫斯科喝咖啡了。

法西斯希特勒的脑回路也许常人根本无法理解。为什么一定要攻占苏联,可能就是为了安全才以攻为守吧。看看下图也许就能明白,这两个国家早已形同水火。争个鱼死网破也只是时间问题。


7

道理很简单: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永远的只有利益。希特勒这么做,也是利益所然,但原因却一点也不简单。

  德国占据苏联,才能和日本形成亚欧一体的地缘战略联盟。在1941年之前,德军已经占领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等国。换言之,欧洲绝大部分国家都被德军拿下了,就连隔着一条英吉利海峡的“日不落帝国”英国也被打趴下了。再者,希特勒的爱将隆美尔在非洲战无对手。

  希特勒纵观四方,要想称霸世界,那么必须要占领苏联,唯有占有苏联,既能联合1937年攻占中国的日军,形成东线联盟一体,成为亚非欧三洲一体的超级联盟帝国。接下来,拿下美洲和大洋洲,称霸世界指日可待。这一层的原因,相信大家都能理解。我们下面要说的是一些很细节性的原因,其实苏德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有可避免的可能,毕竟德国要惹的是一个超级大国。

  首先,在德国看来,苏联是最不能让人放心的“盟友”

  德国要攻打全球,离不开苏联的战略资源。二战打得就是现代化武器的战争,诸如飞机、坦克、自行火炮、潜艇、卡车等都离不开石油,而德国自己缺乏石油资源。希特勒当初之所以攻占罗马尼亚,是因为罗国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德国的战略供需都来自罗马尼亚油田。而苏联的石油比罗马尼亚更多,这如何不引来希特勒的觊觎?更令希特勒不能忍的是,苏联竟然在1940年乘德国攻打英国无暇他顾,想要掠夺罗马尼亚油田。当希特勒得知此事,差不多要冷汗直流,一旦苏联人的目的得逞,到时德军没有石油,还怎么打战?如果打下苏联,一举几得,德国的战略资源从此再无后顾之忧了。所以苏联这一战,不得不打。

  希特勒的意识主义使然。纳粹党名义上是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其实是披着社会主义的皮,实质上仇视并欲消灭社会主义的共产党,更何况是苏联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彼此三观不合,希特勒当然是想除之而后快。战争年代,非友既敌,反正是敌对国,早晚都要打,迟到还不如早打,与其被动攻打,还不如来个错所不及的攻袭赢面更大。更何况,对于希特勒来说,家门口盘着这样一座庞然大物,整天虎视眈眈地盯着。如果不解决这个祸害,德军如何能称霸世界?所以,攻打苏联迫在眉睫。

  苏联在对战小国芬兰时的惨败,让德国认为苏联是纸老虎

  希特勒自觉能拿下苏联,是天时地利人和。当时德国闪电战战无不胜,德军因此士气高涨,反观苏联在1939年攻打芬兰这样的小国时,动员了54万兵力,去攻打只有12万多人能派上战场的芬兰,第一阶段直接有四个师被全歼,战绩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虽然第二阶段,苏联最终取胜,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苏联输得很惨,苏联的表现如此之差,导致了希特勒的误判,认为苏联就是空有大面积的领土和大量的军队,战斗力差得可怜,希特勒以为凭借德军的战斗力肯定能速胜苏军。

8

这个问题换一种角度考虑一下,二战时的德国最缺的什么?石油!打到最后德国最紧缺的物资就是石油,有多少战役是德军油料不足而失败了?有多少计划是因为没有油料而放弃了。德军最依赖的装甲部队没有了血液反而成了累赘。德国打苏联目的就是要占领高加索油田,有了石油德国在欧洲战场将会是无敌一样的存在,至于苏联是不是德国的最终目标?只有希特勒自己知道了!



9

1、1941年,德军穿过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攻打希腊和它的盟国。德国的进攻震惊了斯大林。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民族和俄罗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斯大林在邻近的边疆聚集了大量的军队,这也使希特勒不敢把全部力量集中在西线,因为他害怕斯大林可能在东线采取行动。

2、德军进攻苏联的初期意外的顺利,据说苏军很多大炮都已经撤出战壕用汽车或畜力牵引着。苏军的分布也是前重后轻——这是一种进攻的态势。传说斯大林有个进攻德国的“大雷雨”计划。当然,只是传说,因为没有机会实行,真假无法确认。个人觉得希特勒是先下手为强,而苏军因为摆出的是进攻势态,结果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这正好证明了为什么苏军在前期会损失惨重,因为大量军队都靠前布置了。

国与国之间,友谊是最不可信的,永恒的只有利益。德国的强大,并不符合苏联的利益,它将会堵住苏联向西的扩张,而且强大的德国也会对苏联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如果斯大林不动手,等希特勒打败了英国,他就再也没有机会了。所以趁英国还没有倒下,德国力量被西线牵扯住的时候动手,是最合适的时候。但没想到小胡子先下手为强,一脚踢的大胡子喘不过气来。



10

协约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当时是有划分地盘的,非洲分给了意大利,亚洲是日本的目标地盘,而欧洲属于德国的战略重心。苏联当时是唯一除中立国之外的欧洲国家,也是在亚欧大陆上唯一还能给德国造成威胁的国家。可以说,拿下苏联,整个二战的局势将成为定局,只剩下一个美国在远离战争的美洲。如果协约国的作战非常顺利,美国应该也难以再完全脱离出来。历史不容假设,俄国恶劣的天气以及意大利和日本这两个猪队友的捣乱,一个在非洲动不动就战败被俘,一个惹了美国这个强敌,最后德国的步伐被挡在了斯大林格勒,二战之后的世界格局也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法国,这种还没打就投降的主也是五常之一。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