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2020-09-09 19:02阅读(72)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什么?都在说中国文化,华夏文明?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那么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呢?: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伟大的毛泽东思想,

1

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路线、方针原则都是毛主席提出的,毛主席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和党的建设方面都做出的不朽贡献,他对社会主义建设提出的一系列构想都是正确的。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指路明灯!




2

中国文化的核心,我认为就是中华民族的勤劳,淳朴,智慧和自信。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是毛主席语录。是千真万确的真理。人民创造世界动力就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勤劳,淳朴,智慧和自信。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为了求生存必须要勤劳,所以勤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

居住分散形成了本地思想文化,面对自然界的恶劣环境,以家族为群体,团结起来,不屈不挠地生存下去。形成了很有自信的内在精神。

自古以来,土地辽阔,地域发展并不平衡,有的地方自然环境不适宜居,但总是守住自己的家园不愿离开半步,外来的侵占也不准进犯。形成了与自然界作斗争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这也中国文化核心淳朴的表现。

人们在改造自然界为生存条件的同时,也聪明了自已头脑。绞尽脑汁来发明制造生产工具,促使生产力水平不断提搞,也就形成了人们智慧。

时至今日,在这样美好的社会中,中国的文化核心,还是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有的发扬光大,有些改变也是大同小异。以下几点来论说一下:

第一,现在有些六七十岁的老人,还在做力所能及的劳作,有退休工资的老人也是如此。做到死为止,这就是自古以来勤劳精神所持有的。

第二,现在社会中有更多人,生活并富裕,但穿衣打扮并不很讲究,能防寒保暖就行,有的父母总是要儿女们旧衣服莫扔掉,拿回来给自己穿,这也是节俭淳朴的文化传统思想,至今在这富裕生活中得到传承。

第三,有些边远山区的人员,在城市打工赚到了钱,也不愿到城市定居,宁愿反回老家生活,很有本地思想,千好万好不如家乡好。这也是自古以来本地文化观念思想形成的自信。

第四,人们的智慧与时具进,对“知识改变命运”很认可,千方百计为子女多读书操劳。知道现在高科技时代,没有知识跟不上社会发展,所以现在的人们都充满了智慧。这也是自古以来,视文化为高尚,经久不蓑。以上四点也有力证明,中国文化的核心,勤劳,纯朴,智慧和自信。

为此,当今中国共产领导的社会,带领广大人民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形成了中国文化自信,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文化道路。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道路。改革开放几十年来足以证明,走中国自己特色的文化道路,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中国的文化核心思想,直得永远传承,发扬光大!

3

我们中国文化,在世界的文化系统中,谈不上最为悠久,但我们的文化最有生命力。其他文化系统最终都变成了被征服者的文化,比如古希腊文化、古印度文化等。而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融合力,管你是哪里的文化入侵中原文化,最终都会被中华文化所融合所同化。不管是来自西北的还是来自东北的异族,他们可能是军事上的征服者,但最终都会变成融合于中华文化的被征服者。

五千年来,中华文化不绝如缕,他们从长江走来,从黄河走来,从潺潺小溪汇聚成大海,最终形成五千年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不仅是中国的,是亚洲的,它在亚洲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纽带的东亚文化圈。中国文化更是世界的。

那么中华文化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中华文化精神中到底有什么样的核心精神呢?

我觉得,谈中国文化的特点不能离开中国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结构。中国的地理环境相对比较封闭,属于典型的农业社会。农业社会的人们,往往比较现实,因为我们看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有耕耘才会有收获,这就是中华务实、不迷信精神的根源。所以说,我们中华文明是黄色的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的特点就是与大自然特别亲近,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同时也特别重视族群的关系,由此形成了安土重迁的文化精神,所以杜甫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第二,中国文化是典型的家族本位。中国人特别讲究亲情,讲究孝道。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其实这种爱是由近及远的爱,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爱。人首先要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然后再爱别的亲戚朋友等。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儒家的“五伦”,就是要人处理好这物种社会关系。在“五伦”中,君的关系比较特殊,中国文化中是把臣与君的关系,看成是类似于父子之间的关系的。

在这种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人际关系的基础上,中国形成了强烈的家族宗亲本位的文化。即使是国家与它所统治的区域,其实也是具有血缘关系的。统治者总是把自己的儿子等派往各地,建成一个诸侯国,诸侯国的国君再按照这样的原则分封下去,最终落实到家和个人。所以中国形成了稳固的家国一体的理念,这也是中华文化中家国一体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根源。

这就像是顾炎武先生所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每个人都相信,“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的道理,有国才有家,所以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总是爱国主义思想最为高涨的时候,总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达到最高点的时候,而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每一次都能将中国从苦难中救出来,并最终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大道。

好玩的国学认为,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有以下几条。正是这些与众不同的精神,成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也让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凤凰涅槃。

第一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就像林则徐说的那样,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都流淌着这样一种信念:“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就像曹植所说的那样,“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第二是以民为本的精神。商纣王觉得自己是上帝的儿子,而老百姓不值一文。但商纣王在周人兵临城下的时候,也没有人来救他。而周文王周武王认识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是以民为本理念的根源。孔子说仁者爱人,要统治者实施“庶富教”,实现小康和大同世界,孟子说“民贵社稷次之君轻”,这些都是“民为邦本”的政治理念。而尚书中更是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第三是高度重视道德修养。中华文化特别重视道德修养。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是墨家还是法家,都强调道德修养。儒家的理想人格圣人、道家的理想人格神人,都是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的人。中国人相信人可以实现不朽吗,但是必须要“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把立德作为人生不朽的第一要义。

第四是死了都要干的积极进取的人生精神。这来自于《易经乾卦》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国人讲究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总有成功的一天,实在无法成功,那就只能是天命。但中国人更重视自我的努力,儒家说“尽人事待天命”,而道教说的更坚决,“我命在我不在天”,强调个人的努力。所以这就造就了中华民族异常勤劳的特点。

第五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前面说的中华文化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同化力和包容力,就与这种宽容的精神有关。

第六是重视集而忽视个人。与西方的高度重视个人的自由和价值不同,中国人从来都认为,个人的利益应该在集体中实现,个人的价值离开了集体的价值就会变得没有价值。西方人说不自由毋宁死,而我们中国人说见义勇为。也就是说,我们高度重视义与利之间的关系。所谓的见义勇为就是把义字放在第一位,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第七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可不是折中主义,也不是和稀泥,更不是没有原则,而是务实的现实的理性主义。我们做事情求的是不偏不倚。这在方法论上表现为过犹不及,在人际关系上,讲究和谐之道。中国人比较少有那种迷狂,这也与中国人的中庸之道、和谐之道精神的滋润有关。

4

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毛泽东思想,,在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中,儒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髓,现在唯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任何一种文化精髓都有他的独有的文化魅力和巨大的影响力,还要起着凝聚力作用和鼓舞人心的作用,是毛泽东思想将一盘散沙的中国人凝聚在一起,是毛泽东思想把56个民族团结成中华民族的,毛泽东思想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各民族的行动指南,毛泽东思想的最高层次是坚持马列主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当家做主,坚持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是人民群众的论断,毛泽东思想的最低层次是为人民服务和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宝库,过去的70多年已经充分证明了毛泽东思想的伟大与正确,今后的历史仍然会证明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正确,只有毛泽东思想才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5

核心文化儒释道。

研究宇宙的本源,又落地于当下。

老子的无为而治,根据宇宙的本源规律去做事。

释迦牟尼佛讲的空,一切众生皆可得道,其心即佛。

孔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善可能会造恶业,至善是真的正知正念正能量。

中国传统文化,说到最后就说一个字,心。

明心见性

观自在

相由心生,境由心转

毛主席说的,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

心的属性是原本具足,充满无限创造力。一切的源头都在这里。




6

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毛泽东思想。因为,虽然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中出现了许多灿烂的文化,如西周时期的“易经”、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及历代封建王朝中诗人、词人及各种散文,但均存在不足之处。唯独只有毛泽东思想才称得上“中国文化精髓”。是中国共产党及中国人民运用毛泽东思想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创建了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运用毛泽东思想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运用毛泽东思想将五十六个民族融为一体,成为新中国的主人;运用毛泽东思想创设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中心思想;运用毛泽东思想消灭长达二千多年遗留下的封建毒余,如:黄、赌、毒等;运用毛泽东思想创立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毛泽东倡导的“为人民服务”是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的精华。所以,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毛泽东思想!

7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个大命题。

宇宙万物,表象至繁。

文明和文化的重要性就在于要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之中找到简单的本质,即大道,然后就可以指导自己在万事万象之中的行为了。

即所谓“大道至简、执简驭繁”。

那么,文明的灵魂和文化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全世界所有文明的灵魂和文化的核心都是本原论,因为本原是万物的终极存在和终极依据,是事物的统一具备、普遍联系和公允相关的存在。

古今中外的思想泰斗、学界精英、文化领袖、艺术大师和大科学家,毕其一生的终极追求就是打开万物终极的大门。这条路浩瀚无垠、玄妙难测、满眼虚妄、崎岖不平、充满奥义,他们却无怨无悔、孜孜追求……

人类研究本原的历史贯穿人类的哲学史,主宰人类的思想史,所有族群的本原研究史就是其文明史的灵魂和文化史的核心所在。

图1 全世界所有文明的灵魂和文化的核心都是本原论

伏羲用太极本原论开启华夏文明

文明的灵魂在文化,而非物质;

文化的核心在哲学,而非艺术;

哲学的焦点在本原,而非思辨。

要找到中国文化的核心,首先需要找到中华文明的源头。

伏羲一画开天、以一拟太极,创立先天八卦,开启了华夏族群的原生文明,因此被尊为人文始祖,伏羲太极本原论就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所在。

由伏羲肇始的中华文明从古至今出现了对中国文化影响较大的太极、气、易、道、德、理、心七大本原论。

伏羲把太极八卦作为记录其文明思想和文化核心的符号载体。

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太极图是万物内部存在着的本原——阴阳二气的运行示意图。

图2 中华文明之源是伏羲创立的太极本原论


在中国文化之中,易、道、气、一、和、中、天、德、理、心、太极、元气、阳阳、五行、自然等名称,其名不同,都“能指”万物本原,“所指”各有其侧重和差异。

神农、黄帝把元气论拓展到了生命领域

全人类的知识宝库之中,生命学大约占到其总量的一半左右。

神农是最早研究本草生命学的三皇之一,传承下来的有《神农本草经》。

五帝之首的黄帝轩辕氏与岐伯、雷公等人坐而论道,用元气论奠基,构建起了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

图3 黄帝与岐伯坐而论道的雕塑

从两汉开始,直至明清两代和民国学者都喜欢考据,然而考据来、考据去,其核心不是学术的真伪,而是是否有后人痕迹,只要有后人痕迹,就立论该书是伪作,进而不可信。

相反,《圣经》从公元前13世纪到公元3世纪,1500多年历经40多个作者才有后来的模样,只说这些作者都是由神启示他们而作(中国有“好文乃天成,妙手偶得之”的说法)。

笔者认为,所有的人类文明都有传承性,作为著作肇始者的名人,为了文化传播用其名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只是考据是不是书名作者一人独立完成,而不去甄别其学术真伪,不去伪存真,仅因考据作者有后人痕迹,进而全盘断定著作真伪的考据方式不合理。

文王是易本原的集大成者

宇宙表象至繁,万物大道至简。

易,日月为易,阴阳也,变化、改变也。

《易》有两个“三易”。

第一个“三易”是——“变易”、“简易”、“不易”之说,从中可看出中国文化核心之理。

万事万物处在不断的“变易”过程中,表象至繁,文化核心的使命就是将其中“不易”的本质,用“简易”的语言抽象出来;大道至简,有了至简的大道,人们就可以执简驭繁。

图4 文王是易本原论的集大成者

第二个“三易”,是指《连山易》即《夏易》、《归藏易》即《商易》与《周易》,《夏易》与《商易》消亡于东汉宫廷火灾,《周易》是文王传承《伏羲易》、《夏易》与《商易》后的集大成之作。

老子道本原是中国文化的巅峰之作

老子《道德经》揭示了:

①自然之奥(第62章:道者,万物之奥);

②生命实相(第76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③人事要害(第58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是中华文明的最高思想成就,是中国文化的巅峰之作。

就全人类而言,老子思想是全人类的巅峰所在,绝对可以“登泰山而小天下”。

太极、气、元气、一、易、道、和、阴阳等,均是中国文化给万物本原起的名字。

太极=气=元气=一=易=道=和=阴阳=自然,这些名词“能指”均是万物的终极存在——本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之中,又各有其不同的“所指”。

孔子德本原偏离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

孔子是儒家始祖,是对大中华文化圈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他“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是其弟子整理孔子言行而成。孔子对先秦典籍的传承居功至伟,但他也有根据儒家意识形态需求篡改先秦典籍之过,但总体来说还是功大于过。

作为执弟子礼、数次不远千里请教老子、属于老子亲传弟子之一的孔子,并未传承老子的道本原,孔子认为道玄妙难测,微言大义,他转而研究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传承了周公旦“敬德保民”的德本原思想(《论语·八佾》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自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孔子被供入人文庙堂成为了“文圣”,中国学界呈儒显道隐格局。

孔孟之道尊礼而贵德,主要诉求在“修齐治平”的政治功利;

老庄之道尊道而贵德,鄙视礼(老子第38章: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主要的诉求在“道法自然”的人文真理。

从逻辑上来看,道是本,德非本。道为德本,德唯道从。道才是终极依据。道为体,德为用。在道上为德,不在道上为不德(斯宾诺莎“德行即自我保存”)。

朱熹用理本原悍然否定气本原

前朱熹时代,从儒家始祖孔子开始,都是对老子道本原即气本原敬而远之,认为道玄妙难测,研究范围从至大无外的天地宇宙,到至小无内的不可见世界,微言大义,字字珠玑,儒家自认为搞不清楚,自己退而求其次,研究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问题算了。

朱熹提出“理气说”即理本原,悍然否定气本原。

认为:“理在气先。理产气,并寓于气中。”

本原是人类一切思想和文化的终极存在和终极依据,是逻辑的原点,本原出错,自然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因此,本原的逻辑体系一定要严谨。然而,朱熹“理气说”的逻辑并不严谨。

既然“理在气先”,理源于何处?理是何者所生?理是什么?

理产气”,精神范畴的理如何产出有物质属性的气?“理产气”的能量动力来自哪里?

并寓于气中”,理在气先,理未产出气前,理寓于何处?

朱熹自己尚有“理气一体说”,与“理气说”自相矛盾:

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在气先的理,不就是无气之理吗?

朱熹对后世学界影响极大,元明清三朝的科举考试依据的四书五经范本就是朱熹所著,使中国文化从南宋开始,就偏离了气本原的正确轨道,走向了理本原的歧途。

王阳明心本原属于唯心论

心本原的创始人是陆九渊,他提出“吾心即宇宙”的心本原论。

王阳明是心本原论的集大成者,也是从16世纪开始,对大中华文化圈影响最大的思想家,而且他一生立功立德立言,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因本文是在探究世界的真理,而“心”之一字,非指心脏实体——在中医里心脏实体为心包,“心”是指思想、感情。

朱熹的理本原和王阳明心本原均属唯心论范畴,均是伪非真。

《尚书·大禹谟》曰:“人心惟危。”

人之心,与生俱来就有危机感、恐惧感和不安全感,这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原动力之所在。

阳明四句偈“无善无恶心之体”立论为伪,“有善有恶”未发,与“无善无恶”发不了,不是一回事。刚出生的新生儿就会与孪生兄弟争奶头,这不正是“已发之恶”吗?岂是“无善无恶”。

世界的真相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王阳明却“存善去恶是格物”,格物的目的是认知世界真相,世界真相是善恶共体,王阳明格来格去却格出“存善去恶”的结果,岂不是伪?

其立论源自孔孟之“性善论”,但“善”是人类教化所推崇的目的,却不是本原,本原是善恶共体。没有了恶,何来善?

文喜有话说

2019.8.21.

8

中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就是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思想!”,只有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才能指引我们奋勇前进!战胜一切敌人!

9

毛泽东思想,是毛主席和老一辈革命家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灵活运用,创造出来的指导中国革命胜利的指导思想。

但是,好象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概念不同,不能总是相持并论。

而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

道德价值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10

暂且不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就中国文化这一概念就存在各种观点,在此文中关于中国文化的阐述,也仅仅是选取一家之言。1989年王文成在《中国文化中的亚文化及其分类》一文中提及,中国文化是指中华民族这一社会共同体经过五千多年的辛勤劳动和艰苦探索,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以老子、孔子为为代表的儒道文化为主体,中国五千年历史中延绵不断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从字面理解,似乎大同小异,然而从其实质来说,中国文化其涵义更为深远,其囊括范围更广,简而言之,中国文化包含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涵盖人们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大而杂\",推及其中某个,又觉得\"精而巧\"。有人说了解中国人应该先了解中国文化,要了解中国文化,就得了解其真正的思想内核,易中天在东南大学的一次演讲中,就曾提到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他认为在种种具体的文化方式之上,存在一个统率一切方式的总方式,这就是民族文化的\"思想内核\",而中国人的思想内核大体可以总结为\"群体意识\"。

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是个体意识,比如美国人权至上,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在学校考试成绩不能公布,写的日记父母老师不能看,这都是侵犯隐私的,他们自由介绍是总会先说我是谁,其余可酌情省略,而中国不是这样的,我们小时候写的日记周记老师家长随便看,还有甚者,老师强行要求上交日记以表达对学生生活心理健康的关爱。我们做很多事情明明只是为了自己,可我们从小被教育的是读书是为了奉献社会、报效祖国,我们每次开学自我介绍的时候,都需要一大堆名词来给自己做一个附加说明。

中国人是不能脱离群体而生存的,而家庭是中国社会最小、最基本、最不可分割的单位,一个中国人的所有行为都与他所属的这个家庭息息相关,比如古时候科举考试金榜题名了,那叫光宗耀祖,如果不幸下狱,也叫家门不幸,中国人的一生都在一个集体与另一个集体之间转换或者交错,而我们从未脱离过群体,而且中国人有一种文化冲动,常常要把非血缘关系泛化或者转化为血缘关系,我们习惯较为亲近的人际关系,同一个老师的学生叫师哥师姐,就算只是同校也要叫学长学姐,同寝室或者关系好的人叫兄弟或者姐妹,我们也习惯融入一个又一个的团体,习惯以某个团体的一员来标榜自己:我是某某大学的,我是某某专业的,我是某省的,我是某单位的等等,不胜枚举。


我们的文化也来源于这种群体意识,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流变都与此思想内核紧密联系在一起。举几个例子,中国的饮食文化是其中代表,我们中国人喜欢吃团圆饭,人多热闹,一大桌子菜,一人一双筷子,吃着同样的食物,分享的也是同样的生活琐事。中国的菜大多都是搭配着的,并不是像西方一人一份牛排一份沙拉就足矣,如果让你一人吃一盘宫保鸡丁也许你会乐意,但如果让你一人喝一碗紫菜蛋花汤呢?这顿饭必然吃得十分憋屈,所以中国人不管是下馆子还是家里做菜,都讲究一个搭配,荤素搭配、冷热搭配、菜汤搭配等等,我们会照顾到整个饭局的人,爱吃与不爱吃的都有考虑。再比如中国的文学创作,屈原投江是因为国家被灭,他的爱国情怀不允许他苟活于世,他愿以死明志。文天祥的\"一片丹心\",岳飞的\"精忠报国\",这都典型的集体主义战胜个人主义的例子,若是还觉得有些牵强,就说我国的四大名著,《西游记》师徒四人齐心协力方能取得真经,《水浒传》梁山好汉也凑齐了一百零八个才唬的朝廷寝食难安,《三国演义》虽天下三分讲的也是一个团队想灭掉另一个团队统一天下的合作精神,《红楼梦》整本书都在将贾府内人与人的来往关系娓娓道来,这就是中国人的文化,一日三餐如此,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工作也是如此,我们的一言一行早已将这种群体意识融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