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包括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二是我们被一直教导和被允许知道的历史;三是我们自己从记载和传承中自己体会出来的判断。
第一种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但是我们所知甚少,仅仅从文献记载和口语相传中窥探到过极其微小的一部分。时间会流逝,空间会转化,真实发生过的事却定格在那里,只是我们无法再去探究。
我们记载历史的文献资料作为“正史”的全部都是官方所记载的历史。在诸多史料中,司马迁的《史记》相对而言可信度大于其他文献,并不是说《史记》记载的就一定是真实的,只是相对于后世的官方史料而言,《史记》是在一个文化禁锢稍微轻松一点的环境中写成的,相对于《汉书》、《资治通鉴》等书而言,它确实少了很多意识引导的政治气息。即使是这样,那也不能说《史记》记载的就是真实的历史,那么从后世的史料中就更加不能体现真实历史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第二种是被教育的历史。这种历史是以记录为载体,无论是文字,图画或者器具流传至今,那也只是过去的影子。在影子之后,后代的人都赋予了各种思想在其中,这种思想主体是当权者的意识表示,说白了就是谁是老大,谁就能赋予之前发生过的历史产生的精神属性。这种带有强制意识引导的历史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和变更,早就已经脱离了原本的意味,更多的带有强权对历史的选择和判断。
因此哪些是可以直述的,哪些是需要做出更改后才能广而教之的,哪些是需要掩盖或者刻意遗忘的就由统治集团来决定。被教导的人们只有认同这种官方观念才能分得一杯羹,即使他们知道真相是什么,也不能自由的去表达。从而整个社会都会陷入这种传承方式,所以这样延续下来,历史已经面目全非。
就以科举考试做个简单的例子说明,那种政治体制下的官员选拔制度恰恰就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并蓬勃发展的关键基础,中国文化难道不就是在无数寄托科举制的学子们不断学习中而将文化传承下来的吗?但是在没有实行科举制的社会中,对科举的批判和否定又是怎样的强烈和诋毁呢?
第三种是自我的认知。这种认知其实是带有很强烈的主观性,在我们无法知道真实的过去时,我提倡这种历史学习的方法。以史为鉴应该归于个人,同样一个历史记载,虽然文字一样,但理解却可以百花齐放。在这个层面上,我极其认同陈寅恪先生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习方法。
通过记载的历史去做出独立的分析是个人认知层面上的升华,但这种升华是需要达到一定境界的,从最初学习历史开始,我们需要被老师告知,需要当时社会道德层面的认同,因为谁也不能在无教育的情况下自动的获得分析的基础性知识。
正如科学的发展历程一样,后代的科学创新都是建立在之前科学基础之上的。创新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打破前任的认知而建立新的分析方法。
当然如果是为了学习成绩或者利益追求,那么就得选择第二种方式,因为这是获得统治集团的要求和承认所必须要做的事情。
如果是为了满足通过学习历史来提升自我意识,完善个人品质,那就不能人云亦云。无论对历史事件下结论或者定基调的是教授、专家还是领导,你需要有自己的判断,如果你的判读跟他们相符或者不同,那都不能代表谁对谁错,关键的是你自己是否对现有既定的历史观念有过怀疑后再去做出的独立的判定。
最后,对提问者所表示的疑惑,做一个简单总结:
我们现在所认知的历史,并不是真实的历史,只是代表统治集团的社会评价道德所要求我们去用符合他们的判断标准去学习历史。如果你认同或者是怀疑,希望这种认同和怀疑是你自己思考的结果,那么这才是对待历史最有价值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