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无论是青铜还是黄铜都很适合铸造火炮,因为两者都具有硬度高、导热性好、耐磨损、化学性质较稳定、韧性好、易于铸造等优点,尤其是黄铜,如今在很多欧美国家,广泛使用的是黄铜子弹壳而不是铁质子弹壳。
在中国,由于缺乏足够的铜,所以子弹壳大多使用的是铁然后外面镀铜,也就是覆铜钢技术,不过很多手枪子弹以及高精度步枪子弹还是使用黄铜弹壳,毕竟黄铜机械性能要比钢壳更加优秀。
但很多时候古代仍然使用青铜铸炮而不是黄铜铸炮,是因为黄铜比青铜更加难以获得。
在古代历史上,黄铜并不是单纯指如今意义上的铜合金,而是铜合金的本色,就像如今我们所发掘出来的很多青铜器,实际上在铸造好之后也是黄灿灿的十分好看,只不过经过水和空气的长期氧化之后,变成了如今我们所看到的铜绿色。
黄铜中的金属锌是非常难以获得的,因为锌的沸点在906℃,但是当碳和锌矿共热时,冶炼炉内的温度很快高达1000 ℃以上,而金属锌就气化了,不易为古代人们所察觉,只有当人们掌握了冷凝气体的方法后,单质锌才有可能被取得。
世界上最早发现并使用锌的是中国,在10~11世纪中国是首个大规模生产锌的国家。明朝末年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一书中有世界上最早的关于炼锌技术的记载。
而在欧洲,在1668年,佛兰德的冶金家P. Moras de Respour,从氧化锌中提取了金属锌,但欧洲认为锌是由德国化学家Andreas Marggraf在1746年发现的,而且的确是他第一个确认了其是一种新的金属。
锌的稀缺使得黄铜无法在那个生产力落后的年代投入武器装备的大规模生产中,相对来说青铜的使用就要比黄铜早的很多,在公元前的世纪中,人们就广泛使用青铜在兵器、祭器、礼器上,威尼斯圣马可教堂图书馆收藏的11世纪希腊手抄本中列举了1磅铜与2盎司锡的合金,即8比1的比例,这与后来使用的炮青铜相近。
而且青铜强度高且熔点低,材料更加易得,非常适合大规模冶炼。
因此相比难以获得的黄铜,青铜才是人们铸炮的首选,像在19世纪出现的拿破仑炮,就是由青铜铸造。这跟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也有很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