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书名的由来取自宋神宗对本书的定位:“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图:资治通鉴


根据史料记载,伟大领袖毛主席将《资治通鉴》读了17遍,他说:“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我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这本书给我的启示。


一、社会层面,继往开来


《资治通鉴》为北宋司马光主编,北宋时期,在中唐以来长期混战之后,实现了国家统一,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繁荣了学术文化;但是朝政局势不稳、存在弊病。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也是一个夹杂苦闷的时代,这是一个前进的时代,又是个一软弱的时代。当时,君主将相,仁人志士多在考虑如何更好地生活,寻找出路。


图:司马光


各界专家学者,特别是历史学家,希望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借鉴历史,有助于治国安邦,更好地解决现实矛盾。其中,司马光主编主编的《资治通鉴》最具代表性。本书以儒家正统思想提纲挈领,是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承载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二、家庭层面,修身齐家


对于人而言,家庭是极为重要的,存在着父母与子女,丈夫与妻子,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家庭合睦对人的影响很大。我们每个家庭成员要有道德约束,要学会尊老爱幼。儒家文化历来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能治家,何以治国?对于现在的家庭也是有借鉴意义的,如果一个家庭每天都鸡飞狗跳的,家里每个人都恶语相向,不懂得相互包容关爱,其实每个人都是受害者,没有赢家,特别是对于孩子的影响更大,更容易造成孩子孤僻、抑郁。



图:家庭和睦


相反,有的家庭非常明事理,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如宾,对孩子的引导不是引导他长大赚多少钱,而是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志向,长大以后报效国家,这样的家庭就是社会健康的细胞,是个人温馨的港湾,所以我们每个人要学会对家人多一点理解和关爱。


三、个人层面,自强不息


司马光记载历代治乱兴亡的事迹,当时是给皇帝阅读的,后面广为流传,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各界英才争读不止。我们很幸运,活在现在这个时代,生于华夏,存在很多的机遇。特别是互联网带给我们平等获得知识的机会,我记得小时候,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很多不懂的地方没处问,不像现在遇到不懂的地方,网络搜一搜,很方便。本书网络也是有很多平台可以电子阅读,如果有纸质的会更佳。


图:自强不息


这是社会不断进步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君王是国家的统领,我们是自己人生的主宰。通过读资治通鉴,可以指导思想,你会发现伟人的特点是有大格局、思辩精神、自信从容等特质,这些可以指引我们的人生,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四、综上所述


图:女子读书


毛主席总结性地说:“《资治通鉴》是一部值得再读的好书。”,我赞同此观点,人生路漫漫,智慧常相伴,智慧源于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实践,从而打造更有价值的人生。


最佳贡献者
2

《资治通鉴》从周纪开篇,对“名”与“分”的解释是:“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分是君臣有别、也就是阶层,名是名位,名分是封建社会秩序的来源。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社会已经有了众多可供分配的财产,因此有了阶层,掌握了生产工具的人与没有掌握生产工具的人成为了两个阶层,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统治阶层认为自己天生就具备某种不凡的能力,是被上天所选中的人,当然,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国君并不比一个奴隶天生更聪明、更有才华,但是即使是孔子,仍然认为“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通过种种方式将这种秩序规定下来作为封建社会统治的根基。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抛弃了血统论,因为随着对于基因的解读,基因在遗传中还存在着变异,并不是所有优秀的基因都能遗传下来。而优秀努力的人并不会被天然禁锢,名分固然重要,努力与坚持才是不可或缺。

3

通读资治通鉴之后,我最大的体会是人不能对自己掌握之外的人或事抱有任何幻想。任何自我说服或者自我安慰的”应该会,应该不会”都会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列代英明帝王无不如此,妇人之仁只会带来更大的损失和伤害。

特别体现在做决定上,一定要善谋善断,任何决定都是基于所掌握的信息和对形势的正确判断。通观中国历史,每个朝代建立者都值得研究,在他们身上都有很多相同的君主特质。

每个君王都是靠战争起家,而在战争中,对形势的判断极为重要,用孙子的话说就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也就是要研究敌方情况,我方情况,还有地形友邻等外部情况,将整个态势了然于胸,并根据态势做出决断。

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有什么用呢?其实用处还是很大的。这给我们的启示至少有几点:

一、人生要有战略方向

人之所以庸庸无为一生,就是没有想清楚自己此生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兜兜转转几十年,不过社畜一枚,回眸一望,全是空虚。因此,应该尽早建立自己的人生努力方向,并且持续不断的往这个方面努力。

当然,战略方向不是具体的战术,在实际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问题,就需要机动灵活的去处理。特别是不能出现颠覆性的失误,比如赌博、犯罪、吸毒等

二、要有自己的基本盘

在社会上混,总得有那么一两点拿得出手的本事。你连一个行业的门道都摸不清,就去做生意,就是给别人送钱。

在体制内,连抱大腿找靠山时不时不违背道德的前提下拍拍马匹都不会或者不愿做,那也就是一辈子在底层摸爬,过了年龄线只能落寞。

在职场上,不管处于什么岗位,你总得弄清这个岗位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容易踩的坑。

包括在人脉上,要在自己承受范围内,适当的建立一个圈子,生活或者工作中用得到的人保持适当的联系和人情往来,圈子的回报是长远的和无形的,千万不要舍不得小钱而遇事的时候无人可求。

基本盘,不一而足,需举一反三。

三、任何事情要掌控在自己手中

这就需要对事务的基本分析和判断,对自己,对和自己有关的其他事情,必须主动收集相关信息,并加以分析,从中找到对自己最有利的处理办法。千万不能无动于衷或者托付给他人(包括你最亲近的人)。

可能最难得是信息的收集和掌握,所以上面说的圈子的重要性。比如体制内提职问题,首先要考虑单位里面人员层次结构,什么时间点可能空出的位置,空出的位置需要什么条件,自己能否达到,或者自己的条件到什么时间点才可能抅到什么位置,谁具有决定权,我应该在他身上如何用力,我的竞争对手是谁,对他,我要防止什么,什么话不能说等等。

做生意,行业内基本门道要弄清楚,行业内重要人员来往,时不时吹吹牛逼,收集信息。等等。总的一点,收集信息——分析整理——定下决心——集中火力,没有攻不下的山头。

特别是在职场之中,面对复杂的职场斗争,你是把自己的前途交给上级和同事呢,还是面对任何问题都自己先分析一番,想办法搜集信息分析判断,直到自己心中有数。

比如说,上级交代你和另一个人去完成一件事情,你必须亲自参与到整个过程,对每个环节都必须过目掌控,如果偷懒或者过于相信你的搭档,十有八九就会被坑。比如有一个新职位空出来了,自己的条件也达到了,是不是就觉得自己应该得到那个职位?

其实这时要问问为了这个职位我付出了什么,付出过没有,对于能够决定谁在这个职位的上司,我对他了解多少?和他关系如何?他需要什么样的人在这个职位上?我在这个职位上对他的好处和用处是什么?我有没有舍得花一些钱物等代价在这个职位上?

如果什么都没做,很有可能是一个和别人睡了一觉的人上去了。自己没有得到,不能怨别人,别人也是付出代价的

四、任何生存,都是斗争得来的

如果没有保持高昂的斗志和进取精神,是很难生存的。当然,根据形势,有的时候处于战略守势,有的时候处于战略攻势,守时积蓄力量,攻时谋定后动,所谓庙算而后胜。用孙子的一句话说就是“胜兵先胜而后战,败兵先战而求胜”。

4

每个人看问题的点不同,关注的方向也不一样,你可以以其中的小故事去悟大道理,更可以在故事中找到平日里为人处世的小逻辑。关键还是要自己去体悟,去感受。语文考试时的标准答案,不见得是你所认同的。

5

司马温公历经19年,主持编写了《资治通鉴》,洋洋三百万言,此书自问世以来,即被置于诸多史书之顶端,历来被定义为政治家的必读经典。它的时间跨度长达1362年,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园前403年)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涵盖16个编年史意义上的政权。我认为《资治通鉴》至少给了我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以史为镜,知得失,明兴替,远恶近善。司马光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提到了他编著此书的初衷在于帮助帝王:“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得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

就是我们日常所说学习别人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用前人之得失校验现世之得失,远恶近善,开创超越前人之盛世。此等愿心,善莫大焉!我等后学至少能够体察他老人家的这片苦心,从中各取所需,营养自己。

第二、与我而言《资治通鉴》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万千世界的大门。我不认为它仅仅是资政的书籍,它所涵盖的内容远远超出了资政的范畴,几乎是一部人生百科,并且是千年的人生百科。走进它,万千世界色彩缤纷,从古圣先贤到流寇强盗,芸芸众生万千相。

我们能看到仁政爱民抑或昏庸无道;能看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霸气抑或沉沦温柔富贵乡的消极;有攻城掠地也有家长里短;有忠孝仁义也有卑鄙无耻;有土地钱粮也有珠玉美人;有死之无奈,更有生之艰辛…;历史从不会重演,但总会惊人的相似,我会从中找到历史透射到这个时代的影子。

第三、《资治通鉴》告诉我,生而为人,强大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它用无数鲜活生动的形象告诉我,生而为人,男女不是问题,出身不是障碍,美丑亦无所谓,最重要的是不舍不弃的强大自己,纵然功成名就,仍旧不可丧失进取之心。

古圣先贤们所说的“青史留名”,无非是引导人们将自己做大做强,让转瞬即逝的生命过程留下些许痕迹。从古至今,西天东土,人形生物如恒河之沙不知凡几,有名有姓留存至今者,无一不是身体或精神强大于众人。

每个时代都是精英们站在金字塔顶端,分享着最优质的社会资源,有的醉生梦死,有的奋发图强;一代又一代的普通百姓,无论盛世乱世都是无比艰辛的维系生存,充当着简单的繁殖工具。

从头至尾,无论大国小家,其盛衰兴亡成败得失,背后的“道”一直彰显着:自强不息者逆天改命煜煜生辉,庸庸碌碌者听天由命泯然众人。只有让自己尽可能的强大,才不负生命的这一场造化。

以上就是《资治通鉴》给我的几点重要启示,相比较它的浩瀚和渊博,我的体悟挂一漏万。

6

《资治通鉴》

司马光说:

臣今所述,止欲叙国家之兴衰,著生民之体戚,使观者自择其善恶得失,以为劝戒。

司马光写史的目的,就是宣扬孔子儒教思想,作为正统的思想体系。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作了高度概括和评价。他说:

文王序《易》,以乾.坤为首。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在于分 ,分莫大于名。

礼纪纲也,分君.臣也,名,公.侯.卿.大夫也。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孔子的儒家“礼论”进行了史料论证,认为礼是国家强盛巩固的根本,不尊循礼治的准则就会毁灭失败。

楚国失败,商朝的灭亡,都是因为统治者没有遵循以礼义治国 的原则。

天地是生命的本源,祖先是种族的根源,国君是治国的基础。礼可以敬天奉地.尊重先祖和国君,这是礼的三条基本原则。

天下人服从礼治就能太平安定,服从礼治就能安居乐业。天尊地卑的观念自从明确以后,君臣上下的关系就可以确定了。

尊卑上下的关系确定之后,贵贱等级也就分明了。

孔子定位.正名,宣扬王权天授,为政治制度中的等级制度从“易经”中找到哲学依据,从而完善了儒教。

“克己复礼”,恢复周朝礼制,是孔子一生追求的政治理想。而实现这个理想的道路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司马光说:礼之为物大矣!用之于身,则动静有法而百行备焉;

用之于家,则内外有别而九族睦焉;

用之于乡,则长.幼有伦而俗化美焉;

用之于国,则君臣有叙而政治成焉;

用之于天下,则诸侯顺服而纪纲正焉。

说孔子是教育家.思想家.道德家,不如说孔子是政治家.社会活动家。

孔子明确了个人参加政治活动必须以道德修养为起点和基础。

如今人们把政治看作是肮脏的东西,是一种普遍看法,究其缘由就出在政治家修身上。

当然政治制度本身是决定一切的,这也说明孔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路是有历史局限性的。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以来,两千多年的历代皇帝都把孔子当作统治者的精神支柱,大加颂扬。

拜孔.祭孔一直是皇权统治的一种常规行为。今天,人们把孔子当作中华文化的代言人,把儒教当作正统的国教。这和两千多年来的历史是一脉相承的。

7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共294卷,囊括了16朝,记录了1300多年的史事!

书名《资治通鉴》,取“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之意!

《资治通鉴》的选材非常讲究,以善为法、,以恶为戒。

无论是在史学史,还是在文学史上,《资治通鉴》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和司马迁的《史记》并称“史学双壁”。

《资治通鉴》给我们的启示:

?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

?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

无以治民。

?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评价它:

?“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

?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磨,

?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能愈之者焉。

?温公亦伟人哉!”

一部伟大的史书不只可以帮助人们知悉过去。

它就像一条深沉舒缓的大河,人们可以临河照影,把它当做了解自己的镜子,也可以以身涉河,如渔夫捕鱼一般,于其中搜取自己需要的东西,或许还会得到自己想都未曾想过的宝藏。

而纵览它的奔流之貌,人们还能借它来推求未来。

8

我最近在读《资治通鉴》,写了很多关于历史与现实的文章。几乎每一个章节,都能和当今世界的国际风云联系起来。这就是历史视角看天下,不像其他人那样看个热闹,我们可以看的更加深邃,可以看到事情的本质内涵。读历史,其实就是在读现实。当今世界发生的所有大事,几乎都能在历史中找到影子。这就是资治通鉴带给我的思考。

9

毛泽东曾说:“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相较于《史记》,《资治通鉴》以294卷(不包含《目录》和《考异》)的篇幅,记载了战国时期至赵宋建立前共1362年的历史(若加上倒叙则超过1400年),涵盖了“二十四史”中十九部正史的内容。其内容之深厚、史实之繁复,是《史记》不能比的。

中华书局出版的标点本《资治通鉴》

《四库全书总目》用了八个字来评价《资治通鉴》:网罗宏富,体大思精。

为《通鉴》作注的宋末元初学者胡三省则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

毛泽东一生读了17遍《资治通鉴》,说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是一部难得的好书。他在与历史学家吴晗谈话时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可见,《资治通鉴》是一部不可替代,更是一部不可不读的经典著作。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张国刚教授潜心研究《资治通鉴》数十年,历时6年,精心撰写了《资治通鉴启示录》一书,堪称一部“当量级”新作!书中对《资治通鉴》中重要人物的命运沉浮、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解读,不仅系统呈现秦汉、隋唐两段大一统的辉煌,战国、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三段分裂混乱的曲折,而且深刻剖析了改革中的刚性与柔性,人生职场上的进与退,军事斗争中的奇与正,权力平衡中的轻与重,驾驭部属时的宽与严,政治生涯中的方与圆……是人生成长各个阶段的必读书。

张国刚教授新作《资治通鉴启示录》(全二册)

这部书的最大特点或者说精华,就是作者从《资治通鉴》中深入挖掘并总结出的122条启示。这122条启示,立足当代视角、观照现实,包括修身养性、治国理政、为人处世、选人用人、家风家教等各个方面,既具实用性,又发人深省、令人深思。比如,

领导力修炼的核心内容在于出主意(决策)、用干部(用人)。

——周纪·第四节《和而不同:子思的忠告》

改革的目标设计是否合理,改革的依靠力量是否足够,改革的措施是否切合实际,改革的部署是否有序而坚定,改革的成果是否能让多数民众分享,都是决定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

——汉纪·第六节《王莽新政:改革失败的反思》

不管有多大的本事,都应该谦虚谨慎。谦虚不仅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应有的工作态度和为人处事的方式。

——隋纪·第三节《从“意气风发”到“纸醉金迷”:隋炀帝的大业时代》

礼法最重要的内涵就是家庭规范,讲求孝悌和睦,尤其是孩子应该怎样待人接物。

——唐纪·第十一节《日落长安:唐宣宗时期的政治》

这些启示体现了学者的高度、思想的力度、面向的广度。

《资治通鉴启示录》内页

为了让读者轻松get“得分点”(启示),迅速抓住《资治通鉴》的精髓,在版式设计时,我们把每一条启示都标上序号并做成小卡片的形状,放在每一页的突出位置上。如上图所示。

此外,本书的语言风格通俗晓畅,分析鞭辟入里,让读者有亲临现场聆听张教授讲课的感觉。比如作者在谈论秦二世的时候这样写道:

扶苏与胡亥有何区别?虽然史料的记载不多,但还是可以看出二人境界、格局的重大差异。秦始皇焚书坑儒,扶苏持反对态度。嬴政治国的重大错误之一,就是没有及时转变政策,经营好思想与文化。扶苏却看出了这一点的重要性。扶苏是儒家的拥趸,胡亥是学习法律出身。这位赵高的得意门生即位为“二世皇帝”之后,都做了一些什么呢?秦二世元年(前209)四月,也就是即位之后大半年,二世巡游全国一趟后,回到咸阳,对赵高说: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啊!既然我已经君临天下,富有四海,我很想“悉耳目之所好,穷心志之所乐”,快快活活地过一辈子,你说可以吗?

就二世这副德行,秦朝怎么好得了?秦始皇是有雄才大略的帝王,秦二世却是一个十足的败家子。

可以说,《资治通鉴启示录》让一部体量宏大的古典巨著变为通达实用的大众历史读本,为读者架起了一座“轻松读懂《资治通鉴》”的桥梁,是一部好读、耐读、实用的好书!

10

人生就是一组故事,把故事讲成功了,你就成功了。讲一个“好故事”的关键在于,掌握了开局了,把握了高潮,控制了收尾。《资治通鉴》里面有很多的故事,就像一面面镜子,让我们躬身反省,或者当头棒喝,深有所悟。这些曾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们,那些牛X闪闪的人生大戏,是我们的教训与财富,我们不该忘记他们和它们。

  需要说明的一点,有人从《资治通鉴》里看到的是权谋,有人看到的是刀光剑影,而我看到的是轮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历史的车轮中,在命运之神的长剑面前,我们或许都是无能为力的,正是因为无力,所以要感悟。

武大历史学院就有个深度剖析《资治通鉴》的班,叫历史文化与领导韬略高级研修班。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