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祖上只是普通人家。但梁启超,因缘际会,少年成名,16岁中举,主考官李端棻欣赏其才华,以亲妹相许。
不久之后,梁启超拜入康有为门下,追随其师呼吁变法,搅动天下风云,20出头就名满天下。
最终,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末民初最优秀的学者之一,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他还是中国第一个在文章中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人。
他的笔锋之健,被誉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梁启超不但自己的人生大放光彩,在其悉心教育下,其九个子女,个个成材,三名院士。
长女梁思顺,从小跟在父亲身边,长期担任父亲的助手,耳濡目染,后成为业内有名的诗词研究专家、中央文史馆馆员,所编《艺蘅馆词选》,于1908年初版,后多次再版,至今仍是研究梁启超学术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梁启超与长子梁思成、三子梁思忠、长女梁思顺合影
长子梁思成,近代中国最著名的建筑学家之一,先后成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与其妻林徽因为近代学界著名伉俪。
梁思成与林徽因
次子梁思永,著名考古学家、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后成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三子梁思忠,曾先后在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和西点军校学习,回国后加入国民革命军,任十九路军炮兵上校,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中,表现英勇。不久后,梁思忠于战斗间隙不慎喝了路边的脏水,结果患上腹膜炎,未能及时救治,去世时年仅25岁。梁启超生前,曾在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谈到对三子梁思忠的教育问题:“思忠呢,最为活泼,但太年轻,血气未定,以现在情形而论,大概不会学下流(我们家孩子断不至下流,大概可以放心),只怕进锐退速,受不起打击。他选择的术——政治军事——又最含危险性,在中国现在社会做这种职务很容易堕落。……从前许多青年的堕落,都是为此。我对于这种志气,不愿高压,所以只把事业上的利害慢慢和他解释,不知他听了如何。这种教育方法,很是困难,一面不可以打断他的勇气,一面又不可以听他走错了路。……所以我对于他还有好几年未得放心,你要就近常察看情形,帮着我指导他。”
次女梁思庄,著名图书馆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精通英、法、德、俄等多门语言。早年,梁启超希望女儿能学生物学,好填补国内空白,但梁思庄对生物学毫无兴趣,虽遵从父亲的意思选了生物学,但内心十分苦恼。梁启超得知后十分后悔,写信给女儿,鼓励她按照自己兴趣选择专业,最后梁思庄选择了图书馆学。
四子梁思达,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系,后成为业内颇有名气的经济学家,曾与人合著《中国近代经济史》,并于1965年主编了《旧中国机制面粉工业统计资料》一书。
三女梁思懿,从小热心公益,后成为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曾任中国红十字会国际联络部副部长、顾问,长期从事对外友好联络工作,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红十字会议。
四女梁思宁,早年就读南开大学,后参加了新四军。后来,陈毅元帅曾经十分自豪地说道:“当年我手下有两个特殊的兵,一个是梁启超的女儿,一个是章太炎的儿子。”
五子梁思礼,也是梁启超的九个子女中最小的一人,长大后成为著名的火箭控制系统专家,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4月病逝于北京,享年91岁。
1924年,梁启超接待来华访问的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
综观梁启超的九个子女,九人皆成材,一门三院士,这样的成就,真是十分了不起。为什么能如此?梁启超家书中的几句话或许能够揭示部分答案:“我自己常常感觉我要拿自己做青年的人格模范,最少也要不愧做你们姊妹弟兄的模范。我又很相信我的孩子们,个个都会受我这种遗传和教训,不会因为环境的困苦或舒服而堕落的。”“生当乱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其实何止乱世为然),一个人在物质上的享用,只要能维持着生命便够了。至于快乐与否,全不是物质上可以支配。能在困苦中求快活,才真是会打算盘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