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号称百经之首的《周易》,其有“大道之源”的美誉,相传里面的一部分内容为孔子所撰,用来做教学在合适不过了,相当于现成的讲义。

周游列国,言传身教。一生周游列国七十二,游学经历非常丰富,见识也非常广阔,时常与弟子针砭时事,讨论人生理想。

因材施教,见异思迁。传说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更有七十二。针对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受到了好多学生的追捧与喜爱。

同时,孔子的这种教学方式,开创了私人教学的风气,导致讲学之风盛行,更是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最佳贡献者
2

孔子属于私自办学,未经申核批准,并采用非国家标准教材,涉嫌违法犯暃!一,应予以取缔。二,依法惩处。同时告诫全社会,严禁非法私自办学!

3

孔子虽然不是开办私学的第一人,但他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开办了比较系统并且具有定规模的私学,其"弟子三千,身遍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的私学教育在当时很有影响,因此,孔子也算得是中国开办私学的第一人。

孔子办私学以何为教材?

孔子收徒讲课,他所使用的教材都是他亲自编辑整理的,他删节整理了《诗经》、《尚书》、《易经》、《礼仪》、《春秋》、《乐经》六本书,以这六本书做为自己的基本教材。

孔子的教育理念是“有教无类”。

孔子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是“知行合一”。

孔子的教育内容是“仁、义、礼、智、信”。

孔子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培养更多的君子。

4

孔老头非法办学,没有教师资格证,其他设施更加堪忧,哈哈这个回答如何

5

因材施教

6

孔子的教育中心是以德行道,克己复礼,仁义忠孝,礼节诚信。以祖辈的礼规之道来束缚自己的人生之道。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品格,树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知识主张,人人都需要学习文化,接受礼义廉耻教育,以道德规矩绑架每个人的言行举止,运用到万事百业兴,行行出状元。让学生们自己去实践体验指导自己的人生之道。孔子只传播品德,从不传播道艺。所以有人问他如何种地,怎样经商,他一再拒答,说自己不如农民,不及商家。因此很多人就讽刺孔子是四肢不勤的臭老九。可是孔子的无神论思想却供奉在民间各家的神坛上。


7

教材应该是有的,我记得孔子编过一本《春秋》的简史,采用的是春秋笔法,有褒有贬。我想,孔子当时编《春秋》就是为了做教材,当然,还有《周礼》《易经》《诗经》《尚书》,应该也是教材。不过,孔子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因材施教,发挥较多,才有《论语》一书,《论语》其实是孔子的教学体会。


8

孔子办私学,用的教材都是自已编写的。

当年,凭孔子的水平,到中央谋取一官半职,按现在的说法当个公务员,绰绰有余。然而,孔子不屑一顾,下海私人为学,办的风声水起,教与学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带弟子同游列国,深受第子们的喜欢和爱戴。

孔子说:“道德不进行修养,学问不进行讲习,听到符合道义的事情不能去做,自己不善的行为不能去改正,是我心中的忧虑啊!”现在,很多人天天忧心的是,自己什么时候才有豪宅、名车和娇妻,孔子当年忧心的是道德和学问。从这句话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孔子创办私学的目的是为了修德讲学,教化民风,导人成才。

在孔子之前,学校是由官府办的,国家开办官学,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入学学习。这些贵族学习的也主要是治国理政之道,因为他们将来是要继承父亲的官位,享受荣华富贵。

孔子开创了私学的传统,孔子办的私学是中国最早的民办教育机构之一。

办学的目的是服务于社会,引导学生做仁人君子,使民风更为醇厚,同时给各国政府提供治理国家的咨询。这也是孔子走到哪个国家,尽管没有受到重用,但都受到很高礼遇的重要原因。孔门私学重要的贡献是使平民有了进入贵族统治阶层的机会,打破了当时社会出身定终生的宿命,开启了人才向上流通的通道。人们可以在孔门看见向上走的希望,接受到道德的洗礼,实现人生的价值。这是孔子兴盛的秘密,也是教育的真谛。

孔子勇敢地突破了官办的教育体制,“下海”办学,使得中国教育出现了多元化的格局,而且培养学生也实现多样化。在这一点上,对于今天中国教育的发展也是有意义的。

孔子自觉遵守文明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他虽然说自己是“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但事实上,他做了很多学问,为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孔子弟子推祟孔子的学问。他的第一大贡献是述《论语》的教材。尽管《论语》是学生记录孔子和学生对话的内容,里面也有很多孔门弟子的言语,但大多是孔子的言行,体现的基本都是他的思想。《论语》也是后人研究夫子及其弟子思想最重要的一本著作,《论语》更被视为中国人的《圣经》。韩国、日本非常重视《论语》的学习和研究,甚至欧美国家也很重视。可以说,《论语》的知音已遍布全球。

他的第二大教材是《诗》《书》。《诗经》在孔子时代有3000多首,但有一些是重复的,有一些是残缺的,有一些是低俗的。孔子删定《诗经》,留下的都是可以用于礼乐教化的经典名篇

教材。

《诗经》对于陶冶我们的道德情操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常读《诗经》能使我们时刻体会到其中的人文关怀。“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就像有一阵柔和的风轻拂你的发梢,有一股清泉滋润你的心田,一种敦厚的土地令你培植生命根基。温柔敦厚就是一种淳朴真诚的品质,具有这种品质的人越多,整个社会风气就越好。

《尚书》,它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教材,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由孔老子编写的,但有些篇是后来他的徒子徒孙补充进去的。孔子编成《尚书》后,把它用作教育学生的教材。

他的第三大教材是作《易传》、写《春秋》。孔子晚年对《周易》很感兴趣,尤其是50岁以后。孔子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大概也和他50岁开始研究《周易》有关。《史记·孔子世家》里讲: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史记·孔子世家》)

《春秋》是古代中国的儒家典教材之一,被列为“五经”之一。是鲁国的编年史,由孔子修订,后来由司马迁续写。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孔老夫子所著《春秋》虽然非常简练,却是信史,也就是有根据的,不是瞎编乱造的。没有加入自己的观点,或者道听途说的内容,更没有自己随便想象的内容,孔老夫子这种实事求是的著史态度和方法是历代史官的样子。孔子真不容易,很高产,他整个后半生带着学生东奔西走,周游列国,居然做了这么多学问。而且这些学问大大地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他做的学问很多,他所做的学问都是关于人的学问,体现出孔子深厚的人文关怀。还有孔夫子那实事求是的做学问态度和直面现实的问题意识,都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

同时,入学门槛很低。孔子说了,只要你带一捆(十条)干肉来就行,吃住我包了。因为孔子办学的目的是为了让所有愿意求学的人都有机会学习,尤其是平民人家。但这个见面礼也不能没有,这个见面礼表示来求学的学生是愿意接受教诲的。而且,孔夫子也是人,也需要一点儿学费来维持生计。

孔门里的学生都是一些什么人呢?从财富上看,有富人、有穷人。富人的典型代表是子贡。子贡是成功的商人,富可敌国。孔子周游列国,子贡资助很多。穷人的典型代表是颜回和原宪,颜回常年居住在陋巷(贫民区),吃不饱、穿不暖。原宪后来隐居在穷乡僻壤,富有的子贡还专门去看望过他(后文有具体讲述),也算是扶贫吧。

从权力上看,有贵族、有平民。贵族的典型代表是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平民的典型代表是曾皙、颜路。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是孟僖子的两个儿子,孟僖子在去世时留下遗言:孔子乃贵族之后,德行好,水平高,俩儿子要跟着孔子学习。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的私学办得很好,声望不比官学孔门里大多数都是这样的平民。

孔子弟子大多来自鲁国,因为孔子是鲁国人,在鲁国教育学生的时间也最长。但孔子后来周游列国,每到一处,有很多当地人慕名求学于孔子,成为孔门弟子。根据《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所说,子贡、子夏、公孙宠、琴牢是卫国人;子张、公良儒、巫马期、陈亢是陈国人;原宪、司马黎耕是宋国人;公析哀是齐国人;漆雕开是蔡国人。孔子办学简直就是一个杂牌学校。

因为孔子奉行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让有志于学的天下英才来学习、来成长。从孔门的学生构成我们可以看出,孔门的教育是打破了贫富贵贱的界限,打破了地域的界限,打破了年龄的界限。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社会进步。

孔子的教材是“儒家”思想中最高级教材,如今,二千多年过去了,孔子教材屡屡出现在教课本上,这也是史上的奇迹了。

9

蓝翔技校的教材

10

都是以基础为起点。从小到大从简到难从识字开始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