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因为皇太极的在位的时间不长,他的主要成就是设离间计把大清的主要敌人袁崇焕除掉了。主要原因是前有父亲努尔哈赤的巨大光芒照耀下;后有弟弟多尔衮的传奇人生影响,在清朝几百年的历史上,皇太极就像天空中的流星,拖着光芒一闪而过。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下事情的经过:

努尔哈赤在攻打宁远城的时候,被宁远城的大炮炸成重伤。他回到沈阳后,伤势加重,他驰骋草原一生所向无敌,没有想到栽在小小的宁远城下。他是又气又恨是急火攻心,没有几天,就死了。

努尔哈赤生前最喜欢他的第14个儿子多尔衮,因为他的性格最像父亲。努尔哈赤临死的时候曾指定多尔衮为自己的继承人,但由于当时多尔衮年轻太小,而手握重兵的皇太极得到多数将领们的支持,所以多尔衮没有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努尔哈赤死后的第二年,皇太极亲自率领大军攻打宁远城,但是攻打多日是损兵折将,宁远城是岿然不动。皇太极知道宁远城防守严密,自己不是袁崇焕的对手,于是决定绕过宁远城,率领近二十万大军攻打河北,直逼北京城。

袁崇焕听说皇太极绕过宁远城,去攻打北京了。于是率领大将祖大寿和何可纲等将领前去阻击,但是晚了一步,皇太极的军队已经到达北京郊外。崇祯皇帝听说后金军来打北京城,吓得是惶恐不安,听说袁崇焕率领大军来救援后,终于松了一口气,下旨命令袁崇焕统领全部援军。

这时魏忠贤的余党在朝廷上和北京城的大街小巷里散布谣言,说袁崇焕和后金军互相勾结,把抗金名将毛文龙杀了,以前还私自和皇太极议和,还把后金军领到北京来,想威胁朝廷和后金军议和。

崇祯皇帝有点才能,但是生性多疑,这种话听多了,心里就没有底了。开使怀疑袁崇焕了。皇太极在北京城里的探子,打听到这个消息,就偷偷溜出北京城,把这个消息报告给皇太极。于是皇太极就精心策划了一条离间崇祯皇帝和袁崇焕的计谋。

当时后金军俘虏了两个明朝的太监,把他们关在军营里。晚上的时候,皇太极让看守他们的士兵悄悄地说皇太极和袁崇焕有勾结的话,故意让两个太监听到。然后故意放松了警惕,让那两个太监偷偷的跑了。那两个太监以为听到了重大的情报,气喘吁吁地跑回皇宫向崇祯皇帝汇报这个消息。崇祯皇帝听说后金军果然是袁崇焕引来的,是大发脾气,下令袁崇焕火速进宫。袁崇焕不明真像,赶紧进宫面见皇帝。崇祯皇帝下令把他抓了起来关进大牢。

崇祯三年八月,袁崇焕被押送刑场处死。袁崇焕死后,皇太极是终于松了一口气。他也开始处理内部的事情,皇太极虽然从多尔衮手上抢到了大汗的位置,但他对多尔衮很好。多尔衮和他同母兄弟阿济格、多铎三人都能征善战,为后金军立下汗马功劳,他们逐步的控制了八旗中的正白旗和镶白旗。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想按照努尔哈赤的遗言让自己继位,但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势力也很大,双方是僵持不下。多尔衮看反对他的人很多,就退了一步。就挑选了皇太极年幼的小儿子福临为帝。福临就是顺治帝。多尔衮立了福临,自任摄政王,控制了朝政。




最佳贡献者
2

皇太极,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清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后金、蒙古大汗,清朝第二位君主。皇太极前后在位17年,在位期间,实行了满汉一体,保护了汉人,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朝作战,为下阶段清王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民族问题上,皇太极一方面赐予汉人奴隶土地以充实生产,一方面借藏传佛教拉拢蒙古各部,以增强综合国力,皇太极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朝作战,为下阶段清王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是为何这样的皇太极还是没啥存在感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分析分析吧。

一方面: 皇太极所处的地位很尴尬。

清朝的三祖一宗,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顺治帝、清圣祖康熙帝,还有清太宗皇太极。其中清太宗皇太极地位最尴尬,他的父亲,还有他的儿子和孙子都是祖,唯独他只是太宗。本来按照礼制来说,皇太极被上为太宗庙号是没问题的。但是,主要当时历史环境很是复杂,所以显得皇太极多少有些憋屈,而且皇太极的儿子和孙子都称祖了,这么一对比,显得他更是尴尬了。


另一方面: 因为皇太极在位17年的时间,已经为清朝打下了入关的牢固基础,使清朝有了入关的实力。

结果在明朝灭亡前夕的1643年8月份,皇太极却猝死于盛京皇宫之中。第二年他的儿子顺治帝在摄政王多尔衮的帮助下,开始入关夺取天下,并且迁都于北京,正式使清朝从割据政权过渡成为全国性政权,使清朝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所以顺治帝死后,被上为“世祖”庙号。

这对于皇太极来说就很是可惜了,如果他活到明朝灭亡,并且率领清军入关的话,使清朝从割据政权成为全国性政权,那么他肯定就不仅仅只是“太宗”庙号了,而是“祖”的庙号了。可是,他没享受到就早早去世了。


这样一来,世人对他的印象就少了。 皇太极的能力远远超过努尔哈赤,尤其是战略大局观,但就是因为时机不对而无法使他的能力得到无限的释放。

文:唯恋无名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原创首发,请勿转载,了解更多有趣历史,喜欢我请关注唯恋无名

3

论综合素质皇太极应该排第一,有三条理由:



一是军事上首屈一指,除了努尔哈赤,没有比他强的。努尔哈赤每次作战都要征求皇太极的意见。但是努尔哈赤只是一个部落酋长,大肆杀戮俘虏的汉民,不可成为大国皇帝。

二是政治思路清晰,他建立了大清,当了皇帝,把游牧部落改造成了封建帝制国家,成为大清开国之君并制定了问鼎中原的总体方针。

三是执政能力强,在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下,依靠自身的能力和魅力,使自己成为强有力的政治核心。



皇太极综合素质第一,但存在感低,有三个原因。

一是没干出综合贡献第一的事儿。对清朝的贡献,努尔哈赤、多尔衮、康熙、雍正、乾隆表面上都比他更突出。



二是单项冠军里没有他。论打仗他不如努尔哈赤,论宫斗他没有雍正干得精彩,论风流他不如乾隆,论痴情他不是顺治的对手。论扩张他不如康熙和乾隆,甚至不如顺治,虽然是多尔衮把顺治接到北京的,但也算第一个入关的皇帝;人的特性是只记第一,很少记得第二。人们都知道珠穆朗玛峰世界第一高峰,可没几个人知道第二高峰是哪个。

三是人们爱听创业的故事,扩张的故事,宫斗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才精彩,才有感染力。皇太极这种精彩故事不多。

4

如果说清朝能入关一统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清朝皇帝中就单单以武建功的皇帝来说,个人认为首推就应该是清太宗皇太极,清初开国时皇太极的条件远比康乾之时要难的多。

首先,没有皇太极就没有“清”朝,很多人认为清朝的开国皇帝是太祖努尔哈赤,其实确切的说清朝的开国皇帝应该是皇太极,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天聪十年,崇德元年),皇太极称帝,改族名女真为满洲,改国号为大清,亦称清朝。努尔哈赤建国号为金,但称汗未称帝。皇太极称帝建立清朝后,给努尔哈赤上的谥号“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皇帝”(加尊),谥号为”武“,并且为他编撰《大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所以清太祖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奠基者,皇太极才是清朝的缔造者。

其次,在武功方面,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起兵反明。皇太极则是南至山海关,西征察哈尔,喀尔喀蒙古,“丁丑下城”东降朝鲜。顺治(主要是多尔衮,多铎,豪格,勒克德浑等)西进川陕,南下湖广闽粤。才成就了康熙平定三番,收复台湾,击败葛尔丹平定蒙古诸部,赶走阿拉布坦的势力恢复对西藏的统治,从而奠定了清朝的版图。所以清太宗皇太极对于清朝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皇太极积极南下亲征并发动的大凌河之战,己巳之变围攻北京城,松锦杏塔决战,济南之战等,使清军占领了除宁远外的明朝关外全部城镇,但他最终没有贸然进攻山海关。所以终皇太极一生,清军不曾通过山海关(都是绕过),但没有皇太极尽占辽东之土,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清军入关。

而且皇太极影响下,明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洪承畴、祖大寿、沈志祥等归降清廷,成为日后清军南下的“得力干将”。

在清朝以为国本的八旗制度方面,皇太极采用策略,先后废了阿敏和莽古尔泰,以“服从命令”的济尔哈朗代替阿敏掌镶蓝旗,莽古尔泰(暴毙)同母弟德格勒领正蓝旗,德格勒又离奇暴毙。之后皇太极“坐实了”莽古济姐弟三人谋反案,正式吞并了正蓝旗。

为了巩固地位,皇太极在崇德二年找机会把多尔衮和多铎的两白旗混编,以多尔衮为正白旗旗主,多铎为镶白旗旗主。皇太极将自己和豪格统辖的两黄旗和无主的正蓝旗的人员全部打散混编,重新划分为三个旗,分别授予正黄旗、镶黄旗和正蓝旗的旗帜(旗变人不变)。皇太极亲自统辖两黄旗,将新编的正蓝旗授予豪格,这样“后金国大汗”皇太极一脉实际控制了八旗中的三旗,形成入关后清朝皇帝一统上三旗的雏形。在多尔衮去世后,顺治帝把他的正白旗正式归由皇帝管辖,成为两黄和正白三旗的统领,从而保证皇帝的旗权对八旗内部保持绝对的优势。

最后,在文治上提出“以武功戡乱,以文教佐太平”,改变太祖努尔哈赤屠杀文人的政策,并于举行考试,规定贝勒大臣子弟年十五以下,八岁以上,俱令读书。设立值文馆,翻译汉语著作,极力学习汉族文化。并且丈量土地,将“各处余地”归公,发给民户耕种,鼓励农业生产。

另外,清朝所有皇帝里边真正亲自上阵杀敌的或者说亲手上战场杀过人的皇帝,除了太祖努尔哈赤外,就只有清太宗皇太极和宣宗旻宁了(当皇子时鸟枪毙敌)。皇太极亲自上战场就比较多了,自幼随父征战,萨尔浒大战中“屡屡与敌生死相搏”。当上大汗后在大凌河战役时,见到锦州明军七千人正在追击先前侦查的清军劳萨等部,几乎快把他们赶进了小凌河。皇太极见此情形,皇太极带着多铎率亲随护军二百人,冲入明营,将明军击溃,手刃数人。

所以没有皇太极可以说清朝就没有日后入关鼎力中原从而统一天下的基础。在那个甲申年(1644年)天下风云激变的入关“前一夜”,皇太极猝然去世。如果他率领清军入关并迁都北京,他的存在感可能就高了,他的“名气”很可能类似明太祖洪武皇帝成为一统天下之君。当然这可能也少不了李自成和吴三桂的“帮忙”。

也许他会放弃八王议政,共举新君的方式,把皇位传给长子豪格(羽翼丰满了)或者其他皇子,而不是在父死子继派和兄终弟及派(多尔衮)的妥协下拥立福临为帝,那清朝的历史就要彻底改写了。

不是明粉儿清粉儿,仅谈论历史而已。

5

皇太极是大清的第二位皇帝,严格来说他才是大清的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只是后金的大汗。皇太极应该是最雄才大略的皇帝,征服朝鲜,蒙古,打败袁崇焕,洪承畴,多次劫掠大明。把大明这个摇摇欲坠的大厦,马上就推到了,他居然突然驾崩了。可以说,皇太极有点冤枉,为他的子孙做了嫁衣。那么这么一个英明君主为什么存在感这么低呢?我们来详细说说:

首先,看看他上下的几位皇帝的谥号都是祖,而只有他是宗。他的父亲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是第一代大汗,在他手里统一了女真,占领了整个东北,还数次打败大明,为建立大清奠定了基础。被称为太祖实至名归。他的儿子,是入关的第一个皇帝,第一位全国性皇帝,算得上开国皇帝,所以称为世祖也无可厚非。然而他的孙子,康熙帝,智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征戈尔丹,又打败沙俄,对大清有重造之功,被他儿子谥为圣祖,论功业也是合情合理。在皇太极周围谥号都是祖的人,自然自己这个太宗的存在感就低了。

其次,虽然皇太极做了很多事情,甚至改了后金为大清,不过仍然是东北的偏安一隅,算是地方割据政权,虽然数次打败大明,但是就是山海关还没过,如果皇太极再多活一两年,我相信就没有顺治这个世祖什么事,他的存在感必然与忽必烈,朱棣,李世民齐肩。

在一个,皇太极所在时期,仍是一个小朝廷,不引起别人的关注,而他的子孙和老子的明星光环太强,所以显得他微不足道了。一说大清,就是太祖努尔哈赤,入关皇帝顺治,在位时间最长的康熙皇帝,风流皇帝乾隆大帝。再加上现如今小说,评书,影视剧,多是这些皇帝时期的,也就影响了人们的认知。这样皇太极的存在感不强也就不难理解了!

6

前有开创后金帝国的努尔哈赤,后有带领清军入关的多尔衮。皇太极夹在这两个能力超强的父子中间,的确存在感很低。

但是不得不说,大清国是皇太极建立的。大清的第一位皇帝是皇太极,大清第一位入关的皇帝顺治,是皇太极的儿子。

既然皇太极的地位如此高,而且能力也绝对能排在清朝各皇帝前列,为何存在感那么低呢?是不是因为他没什么作为呢?

前后两位领袖功绩都太大,盖过了皇太极。

  • 1、努尔哈赤开创了后金汗国。

清帝国的前身是后金,后金的建立者,是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当年十三副铠甲起兵,先一统建州女真,后又征服了叶赫女真和海西女真,将整个女真部落都给统一了。

建立了大一统女真以后,努尔哈赤的野心并没有结束。他开始向明朝发起进攻,与此同时,建立了后金汗国。

宋朝时期,有一个大金国,也是女真族建立的王朝,所以这里努尔哈赤建立的在历史则被称之为后金。

满清帝国最初的基业,都是从后金这边继承过来的,所以说努尔哈赤是满清创业的第一代人,相当于曹魏集团的曹操一样。

  • 2、多尔衮带领满清入关。

按照次序来排名功绩的话,自然是轮到皇太极了。可是按照功劳来排名,还真的轮不到他,因为他的14弟多尔衮,要比皇太极更加出色。

多尔衮在皇太极的栽培下,逐渐成为了满清帝国的中流砥柱。在皇太极去世以后,多尔衮将顺治皇帝扶立为皇帝,并且对明朝发起了多次进攻。

在策反了明朝山海关总兵吴三桂以后,多尔衮带领清军入关,击败了李自成,占领了北京城,成为了首个带领清兵入关的满清领袖。

此后在多尔衮精密的战略部署之下,清军更是一统天下,不仅消灭了李自成、张献忠这些流寇,同时也灭亡了硕果仅存的南明王朝。

可以说,没有多尔衮,就没有满清一统天下的两百多年。所以说多尔衮对满清帝国的贡献,是远远超过皇太极的。

  • 3、皇太极只是将后金改成了大清。

要说皇太极完全没有功绩,这话是不对的。毕竟皇太极也是一个能力极强的满清皇帝,他最大的功绩,或许就是将后金汗国改成了满清帝国。

后金汗国怎么说,都好像是地方政权,相当于是明朝的藩属国,和青海、西藏的和硕特汗国有点类似,不具备正统性。

太祖崩,储嗣未定。代善与其子岳讬、萨哈廉以上才德冠世,与诸贝勒议请嗣位。上辞再三,久之乃许。天命十一年丙寅九月庚午朔,即位于沈阳。诏以明年为天聪元年。初,太祖命上名,臆制之,后知汉称储君曰“皇太子”,蒙古嗣位者曰“黄台吉”,音并闇合。及即位,咸以为有天意焉。---《清史稿》

可是满清帝国就不一样了,完全有了和明朝平起平坐的姿态,具备了一统江山的合法性。皇太极先后征服了朝鲜和漠南蒙古,解除了满清大军的后顾之忧。

此外皇太极还多次指挥了入关抢掠的战争,从中原地区掳走了数百万的百姓军民,为满清入关奠定了人口基础。

皇太极时期,皇权受到四大贝勒体系的掣肘。

  • 1、努尔哈赤设立四大贝勒。

努尔哈赤将后金大军分为八旗,其中握有实权的,又有四大贝勒。四大贝勒分别是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以及皇太极。

其中阿敏是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的儿子,是他的侄儿。其他三位都是努尔哈赤的亲儿子。这四个人共同掌权,在努尔哈赤一朝权力很大。

努尔哈赤去世以后,四个人合伙将多尔衮的母亲,大妃阿巴亥给逼死了。此后他们拥戴了四大贝勒之一的皇太极为大汗。

初,太祖命四和硕贝勒分直理政事,每御殿,和硕贝勒皆列坐。至是,礼部参政李伯龙请定朝会班制。时和硕贝勒阿敏已得罪,莽古尔泰亦以罪降多罗贝勒,诸贝勒议不得列坐。代善曰:“奚独莽古尔泰?上居大位,我亦不当并列。自今请上南面,我与莽古尔泰侍坐于侧,诸贝勒坐于下。” ---《清史稿》

皇太极成为大汗以后,其实权力并没有那么集中。一来这四大贝勒其他三位,本来就很有权势,二来这四大贝勒现在又有拥立之功,权威就更大了。

为此皇太极在前期的皇权,是完全受到其他三个人的掣肘的。皇太极花了很长时间,在集中皇权上,自然是在拓宽疆土上荒废了不少时日。

  • 2、四大贝勒位高权重,左右朝政。

代善作为大贝勒,是努尔哈赤的次子,努尔哈赤长子褚英死了以后,次子代善本该就有绝对的继承权。不光是次序上,他在战场上也立下了赫赫战功。只可惜他私生活不检点,导致了他错失了汗位。

阿敏是天生暴脾气,为了弥补弟弟舒尔哈齐,努尔哈赤将阿敏当成自己的亲儿子来看待,并且封他为四大贝勒之一。可是阿敏总是不听皇太极的话,一直任性妄为,为自己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莽古尔泰是努尔哈赤第五个儿子,战功赫赫,在萨尔浒之战中,全歼6万名军,继而灭亡刘綎部4万多人。皇太极上台以后,他依旧手握重兵,屡立战功。

这三个人中,两个人的资历比皇太极深,一个人不听皇太极的话。要领导这三个人,皇太极可谓是煞费苦心。

  • 3、皇太极培养多尔衮这些新势力,以此压制其余三大贝勒。

皇太极在无奈之下,只好选择培养属于自己的新势力,那三大贝勒根本不好管理,也不适合去管理,只有逐渐削弱他们的权力。

为此皇太极开始着重培养多尔衮三兄弟。多尔衮的哥哥济尔哈朗、弟弟多铎,那都是战场上的好手,多尔衮本人年轻的时候也是屡立战功。

在皇太极的栽培下,这三兄弟成为了后世清朝的主流人物。而三大贝勒中,代善不愿插手过多事务,莽古尔泰死后被清算,阿敏被皇太极囚禁。

皇太极壮志未酬,属于猝死。

关于皇太极的死,其实还是比较玄乎的。因为他白天还在外面打猎,可是晚上回来以后,就猝死了,谁也不知道死因是什么。

女真人的身体一向都不错,皇太极也不例外,当时的皇太极,才不过52岁,正是征战沙场的好时候。他老爸努尔哈赤活了68岁,孙子康熙活了69岁,儿子顺治非自然死亡,所以按理说没有短命基因。

妃有宠于太宗,生子,为大赦,子二岁殇,未命名。六年九月,太宗方伐明,闻妃病而还,未至,妃已薨,上恸甚,一日忽迷惘,自午酉始瘥,乃悔曰“天生朕为抚世安民,岂为一妇人哉?朕不能自持,天地祖宗特示遣也。”上仍悲悼不已。诸王大臣请出猎,遂猎蒲河。还过妃墓,复大恸。---《清史稿》

有人认为他是因为最爱的宸妃死后,他伤心过度,所以身体每况愈下。这种说法未必靠谱,但是好像是唯一的原因了。

皇太极去世的时候是1643年,一年以后,多尔衮带领清兵入关,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大业。可以说皇太极真的是错过了满清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总结:皇太极一直在做准备工作。

说多尔衮捡了个漏,那也是有道理的。毕竟1643年皇太极猝死,1644年清兵入关,前期所有准备工作,那都是皇太极做的。

皇太极努力促进满汉之间的关系,大肆重用汉族官员,范文程、洪承畴、孔有德都得到了重用,他还鼓励当地汉人耕种,促进了农业发展。这一切都为后来满清入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清史稿》

7

说说本人的观点:

首先,论能力皇太极在所有清帝中排不到前三。因为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什么建树拿得出手,也没有其它让后人值得称道的政绩。唯一能让后人记住的就是迎娶了孝庄姑侄二人,因知道孝庄才知道其夫皇太极。

因努尔哈赤为开国君王排第一无可厚非。

第二本人倾向于雍正,有了雍正才有康乾盛世之说。其在位14年,推行新政,改革税制,积累了大量财富。为保政局稳定,不惜杀掉亲生儿子。雍正在政治、经济、法治等方面为其后人统治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三是康熙,康熙任内实现了中国大统一,平定葛尔丹,收复台湾都是康熙完成的。

皇太极继位后,清廷仍处在军事进攻阶段,仅统治关外区域。关内是明朝和李自成的天下。而在军事方面主要是多尔衮主管,多尔衮为清廷入关立下汗马功劳。

皇太极前有努尔哈赤立国,后有多尔衮打遍天下,其本人又没有让人记忆深刻的功绩,加之在位时间不长,仅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人们对其无印象纯属正常。

如果按能力排序的话,皇太极应排在康熙之后,最多第4位。

个人短见,欢迎友友来撩!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