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八路诸侯伐董卓,这是《三国演义的》说法。

要弄清曹操如果当盟主会不会灭掉董卓,就需要看一看这十八路诸侯是谁,有没有这十八路诸侯,他们会不会推举曹操做盟主?

01

十八路诸侯都有谁?

在《三国演义》中,记载了十八路诸侯,分别是:

南阳太守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广陵太守张超、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长沙太守孙坚、渤海太守袁绍、骁骑校尉曹操、西凉太守马腾、徐州刺史陶谦。

但是,根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只有十一家诸侯,分别是:

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以及曹操代理奋威将军。

但据《后汉书》的记载,参加讨伐董卓的诸侯也是十一家,但曹操既不是刺史、也不是郡守、国相,没有被列入其中,而广陵太守张超却加入了这个序列。

根据有关史料,长沙太守孙坚是跟随袁术参加了此次行动,也算是一家。

这样算来就是十三家诸侯,其余五家孔融、公孙瓒、张杨、马腾、陶谦等有没有参加呢?

徐州牧陶谦,在献帝西迁后,还派遣使者向朝廷进贡,被提升为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陶谦不仅没有讨伐董卓,反而是与董卓眉来眼去,巴结讨好。此时,董卓已经控制了朝政,没有董卓的许可,献帝是不可能封赏陶谦的。

初平元年(190年),关东诸侯推举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但陶谦没有参加。

次年,以镇压黄巾军起义而名闻天下的名将朱儁,传檄州郡讨伐董卓,陶谦派遣三千精兵驰援朱儁。不久后,董卓被杀,讨伐的事也就作罢。

这或许就是演义把陶谦也作为讨伐董卓的一路诸侯的原因吧。

孔融在董卓欲废掉少帝刘辩时,与董卓发生了激烈的争辩。董卓怀恨在心,就把孔融发配到了黄巾军作乱十分猖獗的北海为相。

后来,孔融在北海被黄巾军管亥围困,派遣太史慈向平原国相刘备求救,才得以解围。

就因为孔融曾经顶撞了董卓几句,也算是讨伐董卓的一路诸侯。但史料并没有孔融出兵讨伐董卓的记载。

据《三国志·张杨传》记载,董卓作乱,关东诸侯起兵讨伐。袁绍到了河内,与张杨联合,又与匈奴单于於扶罗一起屯兵漳水一带。从这个情况来看,张杨是准备跟随袁绍参与讨伐董卓的行动。

后来,於扶罗想反叛盟军投靠董卓,袁绍、张杨都不同意,於扶罗就挟持了张杨。

因为这个缘故,董卓就拜张杨为建义将军、河内太守。

罗贯中先生为了凑够十八这个吉利数字,就抓了张杨的差,也算作一路诸侯。

至于马腾,当初,董卓进京之时,曾经邀请马腾、韩遂一起出兵。由于二人犹豫不决,并没有及时出兵,等到董卓胁迫献帝西迁长安,二人才起兵准备进入长安。等他们到达长安时,董卓已经被王允、吕布杀死,李傕、郭祀等攻占了长安,控制了朝政。从这个记载来看,马腾并没有参加讨伐董卓,而且与董卓关系暧昧。这一路诸侯实在太牵强。

公孙瓒忙着剿灭胡匪,没有参加这次活动。演义里恰恰是桃园三兄弟跟随着公孙瓒讨伐董卓。

这个就很有意思了,公孙瓒没有参加,刘备兄弟自然也就没有参加征伐董卓。也就既没有温酒斩华雄,也没有三英战卢布。据史料记载,此一段时间,刘备正是投奔公孙瓒的时候。

从演义中的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来看,就公孙瓒与董卓没有一丁点关联。如此一来,刘备哥仨就没有表现的机会,罗先生只好安排公孙瓒出场。毕竟刘备级别差得太远,直接出场不合适。

从这里来看,演义与史实有差距,这是小说一贯的原则。但这不是罗先生不懂历史,反而看出他对历史非常熟悉。

从孔融、陶谦、马腾、公孙瓒、张杨等诸侯的加入,就看出罗先生历史基本功很扎实,绝不是随意弄几个人在充数,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构思、认真筛选的。

但无论演义还是历史,这些诸侯都是一群乌合之众,想办点事很难。

02

不会推举曹操做盟主,即便曹操做了盟主,也不会有所作为。

除了罗先生加塞添加的这五路诸侯外,其他诸侯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豹眼之所以详细介绍这五路诸侯的情况,就是想佐证一下,当时参加了讨伐董卓的诸侯们的心态和意图。他们虽然响应袁绍的号召参加了行动,但是都各怀鬼胎,各有自己的打算,并没有把除掉董卓作为首要的目标。

真实的情况也是如此,除了孙权之父、长沙太守孙坚斩杀了华雄之外,就是还称不上诸侯的曹操带领其子弟兵,积极对董卓的的部队发动了追击。

但曹操被董卓的部将徐荣打得大败,如果不是曹洪舍命相救,曹操恐怕早就挂掉了。

诸侯们做了一次集体旅游,等到粮草尽了,就各自退兵,打道回府。

当时,董卓的势力还是很强大的,但如果诸侯们齐心协力,还是有很大机会战胜董卓的。尽管大家推举袁绍为盟主,但没有人真心听从袁绍的号令。更何况袁绍也没有能力和欲望,去攻打董卓。

如果是换作曹操作为盟主,情况也会一样,不会有丝毫的改变。

第一,曹操仅仅是西园八校尉的典军校尉,充其量就是一个中级军官,他没有足够的威望号令天下诸侯。况且曹操已经逃离京师,以曹氏、夏侯氏为主,仅仅招募了一部分子弟兵,属于私人武装。虽然各郡守等的武装,也是各自招募,但起码表面上还是代表汉家地方政府,属于勤王的性质。

曹操最早联络袁绍、袁术讨伐董卓,自己代理奋威将军,不是朝廷任命。名不正则言不顺,纵使有诸侯推举曹操做了盟主,也不会得到大家的信服和支持。

袁绍做不到,曹操也做不到,这不是能力的问题,绝对就是一个态度的问题。

第二,军事力量是各诸侯赖以生存的基础,如果拼光了,自己就失去了争霸的条件。为了保存自己的势力,为下一步争夺地盘做打算,没有人会去与董卓作对。

史实证明,曹操也努力了,但仅仅依靠诸侯们呐喊助威,曹操战胜不了董卓。何况连呐喊助威都没有。

关东诸侯做鸟兽散后,历史的发展就证明了一切。

曹操、袁绍、袁术、公孙瓒、陶谦、孙坚、马腾、韩遂等人,再加上刘表、刘备、吕布等就开始了混战。这帮人混在一起,那能够做事呢?

因此,在豹眼看来,不管是多少路诸侯,他们都不是为了消灭董卓而来,无论谁做盟主,都一个球样,都是一个结果。

最佳贡献者
2

  • 讨伐董卓的诸侯探究

在许多人的认知里,是由曹操号召讨伐董卓的,而且是十八路诸侯,分别是:南阳太守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广陵太守张超、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长沙太守孙坚、渤海太守袁绍、骁骑校尉曹操、西凉太守马腾、徐州刺史陶谦。

这里要告诉大家的是,其实最早讨伐董卓的发起人不是曹操,而是东郡太守桥瑁。是桥瑁对外宣称,自己接到远在京师的三公们的书信,说董卓专权,要求地方兴义兵,共扑国难,进京勤王。

同样当初讨伐董卓的也没有十八路诸侯,根据《三国志》记载,当初讨伐董卓的共有十一家,分别是:曹操、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其中曹操是前一年就开始起兵的,其余十家是第二年(初平元年)才开始共同起兵的。根据《后汉书》记载,当初讨伐董卓的也是十一家,只是曹操变成了广陵太守张超。另外,长沙太守孙坚也是参与讨伐董卓的,只是当时依附袁术,所以算作一家。

那么,综合史料来看,当初参与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应该有十三家,分别是:曹操、袁术、韩馥、孔伷、刘岱、王匡、袁绍、张邈、乔瑁、袁遗、鲍信、张超、孙坚。至于十八路诸侯,多出了孔融、公孙瓒、张杨、马腾、陶谦五路人马,估计受到演义小说的影响,尤其是《三国演义》影响。在历史上,孔融为北海相,那时正忙于对付黄巾军,根本无暇西顾;公孙瓒以奋武将军身份领兵屯驻右北平郡,忙于对付乌桓、鲜卑北方游牧民族,也无暇南下;张杨最初是在上党讨伐山贼,后来何进被杀后,仅率千人左右的武装力量,四处漂泊,后来还是董卓让其成为河内太守的,从来没有当过上党太守;马腾与韩遂在凉州正忙着造反,反抗朝廷,更加不可能来帮朝廷的忙;陶谦是徐州刺史,后来董卓裹胁汉献帝西迁长安后,还派遣使者跑到朝廷进行上贡,才被董卓封为徐州牧的,也不可能参加讨伐董卓了。另外根据《三国志注》记载,刘备当初也确实参加了讨伐董卓的战争,只是当初人微言轻,没有什么出色表现,但不是如同《三国演义》那样是跟随公孙瓒的,而且表现的非常出彩,所谓“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都是虚构的。

  • 历史上真实的会盟

历史上真实的会盟是在洛阳城外的酸枣,史称“酸枣会盟”。由于当初各路诸侯都分兵驻扎在不同的地方,其中袁绍、王匡屯兵河内,孔伷屯兵颍川,韩馥屯兵邺县,袁术屯兵南阳,张邈、刘岱、乔瑁、袁遗、鲍信、张超屯兵酸枣,所以会盟的只有刘岱、孔伷、张邈、乔瑁、鲍信、鲍信五路诸侯,主持会盟的是广陵太守张超的手下——广陵功曹臧洪,后来大家共推袁绍为盟主。

  • 盟主是各路诸侯妥协后的结果

盟主袁绍出身的袁氏家族是四世三公,此时在董卓把控的朝廷中,袁绍的叔叔袁隗还在做位居三公太傅,而且袁绍的高祖父袁安为司徒、祖父袁汤为太尉、其父袁逢为司空,都是东汉王朝的三公之位。

西园八校尉是汉灵帝为分外戚大将军何进兵权,在洛阳西园招募壮丁设立的一支新军,由亲信宦官蹇硕总管各军,直接受命于皇帝,甚至连何进亦要受其命令。袁绍、曹操都曾经是八校尉之一,其中袁绍是排名第二的中军校尉,曹操是排名第四的典军校尉。灵帝去世后,袁绍联合何进杀掉宦官蹇硕,袁绍实际上掌握了西园八校尉这支精锐部队。这样洛阳的军事力量完全掌握在袁绍与何进手中,变成了二人分庭抗衡。之所以会出现召地方军阀董卓、丁原进京,就是袁绍与大将军何进双方博弈的结果,是大将军何进准备借助外来力量打破平衡。结果是外来势力尚未入京,何进就被宦官们杀害,洛阳京城最有势力变成了袁绍一人。袁绍之所以杀宦官,小皇帝之所以跟着宦官张让逃出皇宫,最后跟着董卓回京,因为在皇帝的眼中,袁绍根本就不是好人,甚至不如董卓安全。董卓进京后,袁绍见董卓兵强马壮,开始害怕起来。董卓要改立新君,袁绍出面质问,董卓之所以不敢动手,同样是忌惮袁绍的势力。后来袁绍不敢久留洛阳,这才逃到冀州去了;可以说袁绍完全是被董卓排挤出京城的,同样董卓为了安抚袁绍,任命为勃海太守,赐爵位为邟乡侯。所以说,诸侯们公推袁绍当盟主是因为袁绍的声望及实力。

  • 曹操是不可能成为盟主的

虽然曹操起兵最早,也是西园八校尉之一,与董卓也是不合,其父曹嵩官至太尉、位列三公。可是:一、曹操出自宦官家庭,其父曹嵩是大宦官中常侍曹腾的养子,而且曹嵩的太尉完全是掏钱买的,这在当时是被人瞧不起的,本人有没有什么能力;二、曹操位居西园八校尉第四的典军校尉,比起袁绍来还差点档次;三、曹操根本没有敢与董卓抗衡,袁绍有能力当朝质问董卓,至于曹操献刀刺杀董卓完全是演义小说虚构的。

十三家诸侯起兵讨伐董卓的时候,十二路诸侯都有地方实职(不是刺史,就是太守),只有曹操没有实职,最后会盟后才被拜为奋武将军。而且曹操起兵的陈留属于兖州,同时起兵的兖州诸侯有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而且十三家诸侯真正摆在台面上的应该是十家,其中长沙太守孙坚属于袁术势力、广陵太守张超跟随其兄长陈留太守张邈、曹操也应该属于陈留太守张邈,可以说各路诸侯中兖州势力占据了一半。

曹操在兖州的势力范围中都出不了头,在各路诸侯会盟中也就更加出不了头了。在这种情况下,既然让曹操幸运的当上了盟主,也不会有人真心服的,讨伐董卓也就更加成了一句空话。而且这些诸侯都是些猛人,其中长沙太守孙坚在北上讨伐董卓的时候,就直接杀逼死了顶头上司荆州刺史王睿,杀了同仁南阳太守张咨。

3

曹操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如破吕布、战官渡。

曹操的驭人能力毋庸置疑:如收张辽、降庞德。

这两点是一个枭雄能够在乱世中开彊扩土,吞并诸侯的必要条件。曹操正因此能够从兖州起家,雄吞北方虎视中原。



但尽管如此,让曹操来当盟主,十八路诸侯同样消灭不了董卓。因为彼时的董卓非一人可胜,打败董卓需要十八路诸侯齐心协力。

这一点正是关东联军永远无法做到的。

提到联军失败的原因,很多人都认为是袁绍无能,统帅不了诸侯。其实不然,讨董不成的根本原因出在诸侯身上,因为他们根本不是冲着打董卓而来。

如果让他们分地盘,纵声色,必然一呼百应。可是真正去攻打董卓,皆爱惜羽毛,举步不前。诸侯虽然人多势众,真正肯打董卓的只有两个人:



  1. 曹操。[遂引兵西,将据成皋。邈遣将卫兹分兵随太祖。到荥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
  2. 孙坚。[坚复相收兵,合战於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

曹操跟孙坚都是分兵作战,无外援无接应。在他们孤掌难鸣的时候,这些诸侯又在做什么呢?

太祖到酸枣,诸军兵十余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

饮酒作乐,毫无半点讨董之心。说好的聚义来打董卓,对他们而言只是一句喊得响亮却不会付出实际的口号罢了。

名为联军,实则是一盘散沙。打董卓靠的是联盟的力量,可这样的联盟如何能成为联盟?这样的联盟如何能打败董卓?

曹操不也曾几次规划好了战略,却得不到半句响应,最后气得骂了句:“竖子不足与之谋!”扬长而去。

可能有人会觉得,当时盟主是袁绍,所以别人不搭理曹操。如果盟主是曹操,他说出来的话自然有分量。

其实并不是。



袁绍为什么能当盟主?凭的是他四世三公的显赫身世,这也是众诸侯“拥戴”他的地位。

曹操的出身不必多说了,都知道是宦官出身为人不耻。当时他的创业之路也没开始,如此一来要声望没声望,要势力没势力,偏偏一心主张打董卓,他若做了盟主,无心讨董的诸侯更不会听他的,也不会服他。

所以曹操就算当上了盟主,还是没法消灭董卓。并不是曹操能力不济,实在是一帮队友“无药可救。”

4

肯定能,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手下文臣武将几百人,而且他非常的会谋划!







5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是《三国演义》里的说法,具体是哪些呢?请看下图:

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三国志》和《后汉书》中的记载是十三路,孔融、陶谦、马腾、公孙瓒、张杨这五位各有事干,并没有参与。

不过,无论是几路,我认为曹操当了盟主也灭不了董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诸侯各怀异心

《三国演义》中,讨伐董卓这件事情是曹操促成的,他刺杀董卓失败后逃离洛阳,之后矫诏号召天下英雄共同伐董。

还专门发了檄文:操等谨以大义布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君;秽乱宫禁,残害生灵;狼戾不仁,罪恶充积!今奉天子密诏,大集义兵,誓欲扫清华夏,剿戮群凶。望兴义师,共泄公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

从檄文可以看出,董卓真是犯了众怒,人人得而诛之。纯从兵力对比上来看,董卓肯定打不过诸侯联军。

(众诸侯)

但是,此时的东汉已有灭亡之相,不能凝聚军心、民心,对豪强们的掌控力也下降到历史最低点。大家打董卓,表面上是忠君爱民,为国效忠,实际上是为了自家,希望借此扩大地盘。

都打着别人出力我家得利的算盘,以保存实力为第一原则。这样的松散联军其实就是一盘散沙,如何打得过董卓?

二、曹操无法服众

《三国演义》里众诸侯酸枣会盟时,“绍整衣佩剑,慨然而上,焚香再拜。其盟曰:(盟词略)读毕,歃血。众因其辞气慷慨,皆涕泗横流”,可实际上当时袁绍根本没在现场,是被遥推为盟主的。

主持会盟的是广陵功曹臧洪,这也是位狠人,初得袁绍赏识,后来因为袁绍不救被曹操攻杀的张超,愤而背叛了袁绍,袁绍打了一年多才把他打死。

大家推举袁绍为盟主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他出身好,袁家四世三公,当世扬名,在那个看重家族门第的年代,这点很重要;二是因为袁绍自身很有能力,有诛灭宦官之功,且已为一方势力,兵强马壮。

就算是这样,袁绍也无法真正调动各位诸侯。董卓挟持着汉献帝从洛阳逃往长安后,大家就不管他了,开始争自己的地盘。又有韩馥担心袁绍成为下一个董卓,故意减少袁军的粮草供应。

而和袁绍比起来,此时的曹操就是初出茅庐,论家世,他是世人所鄙视的“阉宦之家”;论官职,他只是个校尉,不是一方豪强;论能力,还没有特别出色的表现。能加入联军,只是因他一腔报国热血。

这种情况下,诸侯们怎么会服他?这本来就是一支各自为政的松散联军,如同一盘散沙,袁绍不能把他们揉成一股劲,曹操也不能。

多年后一统北方的曹操也许可以,这会儿他只是小虾米,没多少人把他放在眼里。

总之,十八路诸侯打不过董卓,不是董卓有多厉害,而是诸侯各有异心,打董卓并不是第一目的,趁机抢占地盘扩张势力才是。所以谁当盟主都不能成事。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6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是《三国演义》的开局大戏,但实际上,关东诸侯讨伐董卓这事情是有的,只是没有十八路,更没有刘备。当时的关东诸侯联军分为三路,包括来自豫州、兖州的酸枣联军,这一路是曹操和鲍信带领;第二路为河内联军,是冀州势力;最后是鲁阳联军为荆州人马。

三路大军虽然都以四世三公的袁绍为统帅,领车骑将军,但是实际上三者几乎是各自为政

袁绍避战,只是想夺取地盘这是事实,因为那个时候袁绍还不如冀州牧,虽有名望,没有地盘。然而盟主之位就算换上曹操,他就能号令得动天下诸侯吗?恐怕不听话的人更多吧。对于大军来说,这是更不利的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7


这么说吧,如果让曹操当盟主,十八路诸侯不但灭不掉董卓,还会在虎牢关被董卓大军打得星落云散,狼狈不堪。十八镇诸侯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土崩瓦解,他们会各自回到自己的割据范围内。


十八路诸侯联合讨董,表面上浩浩荡荡、势如破竹,实则只不过是一盘散沙。曹操为什么可以发布檄文聚集众诸侯,不是因为曹操的影响力有多大。而是因为他刺董失败,刚刚从京师逃出来。众诸侯来参加这次会盟,只不过是想找一个“名正言顺”的割据理由,就是讨伐国贼董卓,为正义而战。

这才是十八路诸侯积极会盟的主要目的。在他们之中,没有任何一路诸侯是真心讨董的,更没有任何一路诸侯想复兴汉室江山。包括曹老板、孙文台在内。


别看孙坚集团讨董出力最多,实际上也是有原因的。刘表入驻荆州后,平定了除南阳以外的荆州各郡。而孙坚的长沙郡,早就不归他所有了,当时的长沙太守是苏代。而且刘表还要捉拿孙坚问罪,因此孙坚只好依附在袁术的南阳郡。相当于一股寄人篱下的游离势力。孙坚卖力讨董,是想为自己争一块地盘。


因此!十八镇诸侯没人真心讨董


那么?为什么曹操做盟主,十八路诸侯就一定会失败呢?

我们看一下,十八路诸侯都有谁?

南阳太守袁术、冀州刺史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郡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字文举、广陵太守张超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马腾、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长沙太守孙坚、渤海太守袁绍。

我们再看曹操。曹操的父亲曹嵩,虽然位居三公,但早在公元188年,董卓进京之前,就被罢免官职赶回老家了。而曹操自己,是朝廷追捕的逃犯。也就是说,曹操的身份是一个没落宦官家族的逃犯。

以上这帮刺史、郡守,会让一个没落家族的逃犯来指挥自己吗?会甘愿位居曹操之下吗?在封建门阀制度下,这些贵族士大夫们最注重的就是身份尊卑。曹操没名没望的,凭什么统御他们,恐怕董卓还没打过来,他们自己就先散伙了。


就拿沂水关之战来说,华雄嚣张叫阵,关羽主动请战,众诸侯明明已经束手无策了,仍然不愿用这个马工手出战丢他们的脸。甚至在关羽斩杀华雄之后,袁术仍然看不起刘关张,并要将他们赶出帐外。原文如下:

袁术大怒,喝道:“俺大臣尚自谦让,量一泼县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扬威!都与我赶出帐去!”曹操曰:“既是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袁术曰:“既然汝等待用一县令,我回避便了。”

可见在这帮刺史、太守面前,士族门阀贵贱之分是根深蒂固,坚不可摧的。只有足够名望的人,才够资格统领他们。而这个人就是四世三公袁本初。

8

小编个人认为以曹操的能力会让董卓败得更惨,但是不见得当时一定能够灭掉董卓!




在三国演义中,董卓所率领的西凉军的确是败给了十八路诸侯联军。人中龙凤的吕布在虎牢关被刘关张三兄弟打败后,西凉军士气大落,诸侯联军趁势追杀,董卓败退之后,挟汉帝将首都从洛阳迁到长安。

诸侯联军本可将战果继续扩大,但是由于盟主袁绍的优柔寡断和诸侯之间各怀鬼胎,西凉军并没有蒙受太多的损失。只有曹操和孙坚这两只军队继续追杀西凉军,但是却因为当时军力有限败于西凉军。


试想当时的盟主如果不是袁绍而是曹操,能够改变的是盟主的军事能力和战略眼光,不能改变的是十八路诸侯之间的利益纠纷和各怀鬼胎。

曹操的能力有目共睹,这个我们能够从后来曹操消灭各路诸侯统一北方的历史事实来证明。但是诸侯会盟时期的曹操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和威望能够节制各路诸侯。当时曹操的所部的人马非常有限,后来曹军的主力骑兵虎豹骑和青州军还没有组建。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盟主的曹操能做到的也只有发挥自己的领导能力和军事才能,避免袁绍所犯过的一些战略性错误,以扩大对西凉军的战果。

诸侯联军根本不会真正服从曹操的领导和指挥,所以在面对西凉军败退的时候,诸侯们更多的是考虑自身能够获得多少利益,而不会真正担心是否消灭董卓所率领的西凉军。


可惜当时的曹操并不是后来的曹操!没有做到内部高度团结一致的诸侯联军,仅凭当时曹操的个人才华是很难做出根本性的改变的。

9

首先曹操是做不了十八路诸侯的盟主的,其次即便曹操做了盟主,也无法带领各路诸侯剿灭董卓,为何这样说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分具体的来析一下:

1.曹操为何做不了盟主: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那可不是个随随便便的联盟,是全天下诸侯的联盟,是全国各地的的势力代表。而盟主又是这些代表中的代表,可想而知要做十八路诸侯的盟主,必须得是一个地位、名望极高的人。如果我们是十八路诸侯其中之一,我们是选一个德高望重之人做盟主,还是选择一个没什么地位和名望的人呢?都不用想大家肯定不会选择一个既没什么名望也没什么地位的人做盟主,大家都会认为:“凭啥你做我们的盟主呀,你有啥资格领导我们呀,我做盟主都比你合适!”那到时候岂不都要去争夺盟主了,自己就先乱了,更别说讨伐董卓了。

所以结合当时曹操的名声及地位还不高,做盟主必须得是德高望重之人,曹操是做不了十八路诸侯的盟主的。

因此大家才选择了袁绍做盟主,为何袁绍能做盟主?

首先袁绍家族本就是名门望族,四世三公,是各路诸侯中最德高望重之人,家里既有钱又有权,也是十八路诸侯中实力最强的一个。也就是说袁绍就是这群诸侯的老大哥,袁绍不做盟主谁做盟主,即便别人做了这个盟主,其他人能服气,袁绍能服气?

2.再说即便曹操做了盟主,为何也无法讨董灭董:

十八路诸侯讨董,那是十八个势力代表的联合,就是亲兄弟之间谋事,也难免会各自有些小心思,更何况是十八路诸侯,各个都是人精。讨董那是拿着自家的兵马钱财去打,大家之所以联合讨董,其目的都是为了发展自己的实力,借机扩展地盘。都想着如何瓜分董卓,没人会真心全意的拿上自己家当去跟董卓拼命,各自都在保存自己的实力,都吧不得把别人的势力消耗了,自己趁机侵吞。

董卓也并不是袁绍带领的十八路诸侯剿灭的,而是被内部人王允给设计暗杀了的,董卓的死可以说跟袁绍带领的十八路诸侯讨董没有啥太大关系。

即便袁绍这位德高望重的人做为盟主,也没能带领大家一心讨董,更别说当时名声、地位还比较低的曹操了。

所以曹操做不了盟主,也无法带领十八路诸侯。

10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ee09000a4dc22c5df27c\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