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大明成化11年,今天的明宪宗朱见深刚刚起床,看着铜镜中的自己,鬓角处已平添了些许白发,不由得悲从心中来:“朕即位已然十余年,却至今没有子嗣,每每想起此事,百年后朕有何面目面见朱家的列祖列宗啊!”说罢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万岁爷!奴才斗胆,向您告知一件大事,其实,您,您是有子嗣的!”平日里伺候宪宗的太监张敏突然跪了下来,一边磕头如捣蒜一边向皇帝诉说着。“什么?张敏,你说,你说什么?你说朕有儿子?怎么回事!”朱见深拿在手里的梳子倏地掉在了地上,他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万岁爷,您还记得成化二年来自广西的那个纪娘娘吗?正是她诞下的龙子啊!”张敏向宪宗禀告道。“记得,朕记得!快,快把朕的儿子带来见朕,哈哈,朕有儿子了!朕居然有儿子了!”不久,一个瘦弱的孩子带到了宪宗面前。

明孝宗朱佑樘画像

那个孩子,就是大明历史上第十位帝王——明孝宗朱佑樘!也是有明一朝难得的好皇帝。明代万历首辅朱国祯曾评价说:“三代以下,堪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朝孝宗耳!”但是,这个好皇帝却天年不假,年仅三十六岁便英年早逝了!为什么,这样的一个好皇帝只活了三十六年呢?

一.饱受苦难的灰色童年

明孝宗的出生其实是一场意外,是父亲宪宗一夜情的产物。明成化二年,广西少数民族发生动乱,明宪宗平定动乱后俘虏了广西土官的女儿纪氏,因见她有些姿色,便安排在紫禁城内看管藏书阁。一日宪宗来到藏书阁偶遇纪氏,发现此女子“警敏通文字”,一时兴起便临幸了她,正是这一次让纪氏有了身孕,不久生下了弱小的朱佑樘。

但是,父亲明宪宗在婚姻生活上却是个赤裸裸的妻管严,宠爱奶妈万贞儿,封其为贵妃。这位万贵妃是个特别强势的人,绝不允许有女子背着她私怀龙种,听闻纪氏怀孕便送来堕胎药,但来送药的宫女同情纪氏的遭遇,称其是得病而非怀孕。万贵妃仍不放心,把纪氏安排进了冷宫安乐堂,阴冷潮湿的安乐堂内,朱佑樘出生了!

万贵妃万贞儿剧照

但是,在冷宫安乐堂内,人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成问题,更不要说抚育一个婴儿了。纪氏也曾一度放弃,但是,在太监张敏的劝说,还有废后吴氏的帮助下,可怜的朱佑樘靠着吃百家饭艰难的成长着。

二.时来运转成太子

时光荏苒,一转眼五年过去了,人到中年的明宪宗感叹自己没有后代时,太监张敏冒死向他汇报了真情,宪宗大喜,6岁的朱佑樘人生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父亲,却也把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明宪宗朱见深剧照

万贵妃得知朱佑樘的事情非常愤怒,在她的安排下,纪氏和张敏先后遇害,万贵妃还想设法加害年幼的朱佑樘。宪宗的母亲担心万贵妃的恶毒会伤害自己的孙子,便差人把朱佑樘接来自己身边,朝夕抚育,由于太后身份尊贵,万贵妃也找不到合适的下手机会,只得作罢。朱佑樘得以安全的度过自己的少年时光。

三.弘治中兴多劳苦

在朱佑樘十八岁那年,狠毒的万贵妃因病去世,父亲宪宗因为思念万贵妃,不久也因病去世。朱佑樘得以继承皇位,成为大明王朝的第十位君主,史称“明孝宗”。

孝宗刚刚即位,就重新开放了经筵侍讲,向朝中大臣请教问题。他力行节俭,宽厚仁慈,重视司法,体恤民生,弘治一朝虽然多有天灾,却在孝宗的治理下得以平复,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富足,人口与财政收入都有了极大的提高。

同时,孝宗广开言路,大力整顿吏治,起用了一批如刘建,谢迁,李东阳,刘大夏等忠臣贤士,一改成化后期官场上奸佞当道的局面。人称弘治一朝臣子“多为君子”。孝宗提拔的这些贤才,也为后继之君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正是有这些贤臣在,正德皇帝的一些荒诞行为下明朝得以平稳运行。

繁华的“弘治中兴”还原图

更让人称赞的是,明孝宗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施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终其一生,他只有张皇后这一个妻子,不近女色的朱佑樘把大把的时间都用在了处理政事上,这才有了后来的“弘治中兴”!

四.英年早逝甚可惜

小时候的贫苦生活让身体本就瘦弱的孝宗皇帝身体很差,即位之后,孝宗又勤于政事,高强度的工作让他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只有三十多岁的孝宗皇帝看起来却像个六七十岁的老者。

三天两头的生病让孝宗开始有些迷恋方士丹药,希望用道家方法来使自己延年益寿,但这些重金属丹药非但不能延长他的寿命,反而让孝宗身体更差。终于,在弘治十八年,三十六岁的明孝宗因为感染风寒, 又长期服用丹药导致身体虚脱休克,鼻血流个不止,最终因病去世。

明孝宗朱佑樘剧照

听闻他的离世,老百姓们都不愿意相信这个现实,一时间“深山穷谷,闻之无不哀痛”,这个明朝历史上难得的好皇帝就这样走完了自己短暂的一生,但是,在他的努力下,却让一团乱麻的大明王朝重现光明,留下了自己在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结语:

在中国的历史上,明孝宗可能并不算出名,他没有秦皇汉武那样开疆拓土的壮举,也没有李煜徽宗这样的文采诗情。但他却是一个愿意勤勤恳恳为老百姓做事的好皇帝,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在他治下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幸福指数上升,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明孝宗就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大侠”!

最佳贡献者
2

明孝宗朱祐樘,是明朝第九位皇帝。他18岁亲政,一生只有一个妻子,后宫安宁。在位18年,尊敬大臣,做了很多为民的善政。

他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业绩,但是,没有大的暴动,没有农民起义,受益的是真正的老百姓。

这样一个人品不错的皇帝,却在36岁的时候英年早逝,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是三少,为你答疑解惑。

多灾多难的童年,使皇帝天生身体虚弱

朱祐樘的一生,与万贵妃有大的关系。

万贵妃,是自己的父亲明宪宗最宠爱的妃子。

《明史》有记载:

成化二年正月,万贵妃生下皇长子,可惜这位皇长子不久就夭折了。不知道什么原因,万贵妃从此无法再生育。没有儿子,皇帝再宠自己也当不了皇太后。

于是,万贵妃对其他能生育的妃嫔痛恨非常!谁怀了孕?或者谁生下了儿子,都要想方设法弄死。据说,她毒杀了宪宗皇帝好几个儿子。

朱祐樘的母亲纪氏,本来是一个地位低下的小宫女。无疑中怀上了龙种,自然没有逃脱万贵妃的视线。

幸好母亲纪氏心地善良,在宫里人缘关系很好。被万贵妃派来给纪氏堕胎的宫女,可怜她,不忍下手。于是,宫女冒着生命危险,在万贵妃面前撒了个谎。

天无绝人之路,纪氏在万贵妃的阴影下,偷偷地生下了朱佑樘!

这一次,万贵妃又派太监张敏去溺死新皇子。张敏也是心善之人,看见皇上一直不曾有儿子,又可怜纪氏,就秘密地把孩子给藏了起来。

万贵妃持宠骄淫,凶残毒辣,在宫中树了很多的敌人。在乌烟瘴气的后宫,这些敌人就是纪氏的朋友。她的这个苦命的孩子,就得到了许多宫女,太监,还有被万贵妃排挤废掉的吴皇后的帮助。

他们都尽自己微薄的力量,一起来哺养并保护这个孩子。后来,万贵妃多次来搜查,却始终都没有找到。

就这样,朱佑樘饥一餐饱一餐,吃着百家饭长到了六岁 。

直到有一天,张敏告诉了明宪宗实情,朱佑樘才得以见光。

当皇帝第一次见到6岁的儿子时,只见朱佑樘个子瘦小,面色饥黄。长期的幽禁,朱佑樘连胎发都未剪,头发一直拖至地面。

这那像是明朝皇帝的皇子?!

明宪宗抚摸着儿子消瘦的脸颊,忍不住感慨万千,泪流满面。

当天,明宪宗召集众臣,说出朱佑樘存在的真相。

所以,这个自幼就尝尽了人生的冷暖的朱佑樘,能活下来就是个奇迹。

勤于国事,身体日渐虚弱

1487年8月,明宪宗去世,皇太子朱佑樘继位,改年号为"弘治"。

父亲留给朱佑樘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江山。朝政紊乱,国力凋敝,一切都在说明需要年轻的皇帝厉精为治。

好在朱佑樘很早就接受了正规的教育,当他六岁被父亲解救出来,见到了阳光之后,很快就被立为了太子。9岁的时候,开始接受正规的皇室教育,一直到他即位。

这个苦命的孩子,突然可以吃饱穿暖,不再躲藏,可以自由的晒太阳,又有老师教自己读书。所以,他非常珍惜,更加发愤。

因此,明孝宗的文化修养很高。

有资料显示:明孝宗有《诗集》5卷,可惜已经失传。而且这个有才情的皇帝,是后世人们称赞的明朝最为遵循儒家伦理规范的皇帝。

面对父亲留下的乱摊子,明孝宗决定重振朝纲。他用最快的速度熟背了四品以上官员名单,每天晚上,孝宗批奏折能批到很晚。

公元1488年,明孝宗采纳大臣的建议,开设大小经筵。

大经筵: 每月逢二、十二、廿二日举行,主要是一种礼仪; 小经筵又称日讲,君臣之间不拘礼节,从容问答,是一种重要的辅政方式。

同时,又设午朝,每天早午两次视朝,接受百官面陈国事。

在明孝宗锐意求治下,朝廷内外,文武百官纷纷上言,或痛陈时弊,或广进方略。这个年轻的皇帝每天早朝午朝,大经筵,小经筵,亲力亲为,勤于国事。

他重用贤良,铲除奸佞,任用官吏,又待臣宽厚。明朝出现了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被史家称为“弘治中兴”。

常年辛勤的工作,给原本就虚弱不堪的身体,带来了沉重的负荷。

沉溺佛道

明孝宗,作为一个有才情的儒家文化思想的皇帝,他明白自己作为一个皇帝的最基本的使命。

所以,当他接手父亲留下危危可及的大明王朝的时候,他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挑起了这副重担。直到国家的经济开始好转,百姓安家乐业,他才松了一口气。

慢慢地,他开始注重自己日渐虚弱的身体。

自从当上太子之后,各种各样的滋补的,各种名贵的药,都吃了不少,身体却并没有什么起色。所以,他对佛道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希望通过佛道之术来改变自己的身体。

久病乱投医!

在学习佛道的过程中,明孝宗也许心有些急,一些小人借机亲近皇帝,并取得了他的信任,奸佞之辈再次混入宫中,祸乱朝政。

后来宦官李广畏罪自杀,明孝宗还以为李广家中有天书,就命人去搜寻。结果天书没有搜到,却搜出了李广贪污、受贿的账本!

此时,明孝宗这才幡然醒悟,自己在佛道治病上错得有多么离谱!

李广事件唤醒了沉睡多年、学识渊博的孝宗皇帝。朱佑樘开始不断反思自己,再次大力整顿朝纲。

可是过度的工作,也彻底拖垮了他的身体 。

英年早逝

大明的皇帝除了朱元璋、朱棣长寿之外,其他的皇帝似乎都很短命,平均年龄就只有三四十岁左右,朱祐樘也不例外。

公元1505年,农历五月初七,36岁的明孝宗与世长辞。

《明史》记载:朱祐樘在临死之前,召见自己的臣子,嘱托他们要好好辅佐皇太子朱厚照。

并叮嘱诸卿说:

“太子人很聪明,但是年龄还小,又好逸乐,诸卿要好好辅佐他,使他担当起大任,朕死也瞑目了“。

朱祐樘给太子朱厚照的最后嘱咐是:“任用贤臣”。

可见,在朱祐樘的心里,贤臣是多么重要。

三少说:

健康面前,人人平等。

3

朱佑樘一辈子都在励精图治,跟臣子们兢兢业业,忙于国计民生,后世对其有好口碑。他一生只娶了一个女人做妻子。这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中,是空前绝后,独一无二的。情操方面也为人所称道。

明孝宗朱佑樘为什么只活了三十六岁?

1.明孝宗朱佑樘短寿的先天因素。

明孝宗本是瑶族土官的女儿。 1462年,朝廷派湖广总兵李顺率师镇压瑶民起义,纪氏被俘并被送入宫中当宫女,由于聪明伶俐,后升为管理库房的女吏。偶尔的一次机会,来库房看书的宣宗,看上并临幸了她。纪氏肚子好,仅一次就怀了孕。 万贵妃知道后大发雷霆,逼她打胎。

太监们可怜纪氏的际遇,编造假话,说纪氏是患了瘤子,并没有怀胎。万贵妃把她驱往到安乐堂居住。可怜的朱佑樘在母腹中就有这样坎坷的际遇,现在医学已经证明,母亲怀胎期间受到惊吓对胎儿的发育是不利的,显然他的早逝与他在母腹中,母亲受到的惊吓有一定的关系。

2.与他的童年经历有关。

以后,在安乐堂,纪氏才生下朱佑樘。万贵妃知悉后怒不可遏,又派太监张敏把婴儿溺死。张敏对这个孩子心生怜悯,想方设法把这个婴儿藏在别的屋子里,孩子才侥幸地活了下来。但 纪氏不久就莫名其妙地暴薨了。不谙世事的朱佑樘,人生起始就经历了后宫的血雨腥风,他算是帝王纵欲带来的产物,由于嫔妃之间的争宠吃醋与相互倾扎,成长异常艰难。

此后张敏每日用米粉哺养这个孤儿,早先,由于被万贵妃排挤,而被废掉的吴皇后也帮助哺养朱佑樘。万贵妃曾数次搜查,都未找到。就这样朱祐樘一直吃百家饭长到六岁 。营养很差,又见不到阳光,如此糟糕的成长环境,导致了他体质孱弱。

由于长期幽禁,他的胎发到六岁都没有剪,当宪宗皇帝第一次见到他时,朱佑樘长发拖至,瘦弱不堪,连宪宗皇帝都泪流满面。

3.治国花费精力,陶空了身体。

由于孝宗多难的童年,使得他的身体强健不起来。颇有治国抱负的他,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希望通过佛道之术能改变自己的身体羸弱的状j况,但尽管费时多年,依然不见效。

但,孝宗却勤于政事,不仅每个早朝必到,而且,他还重开了午朝。同时,他又重开了经筵侍讲 ,亲自向群臣咨询治国之道。孝宗还发明了文华殿议政,其作用是在早朝与午朝之余的时间,与内阁共同切磋治国之道。每天的日程排得满满的,他的身体自然吃不消。

朱祐樘提倡直言进谏,他为人宽厚仁慈,不近声色,理性治国。终于在弘治朝吏治清明,人民得到了休养生息,使明朝达到了历史上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这个时期,历史上称为“弘治中兴”。 

利天下而损一人,天下已肥,我貌必瘦。由于日理万机,本来就多病的朱佑樘的身体每况愈下。

4.宦官李广 事件给了他致使一击。

在朱佑樘想借佛道之术来改变自己的身体状况时候。个别奸佞之辈趁机混入宫中,宦官李广就是其中之一。早先,他深得孝宗的宠信。后来李广畏罪自杀,孝宗命人搜寻其家,却发现了李广贪污、受贿的账本!

李广事件又唤醒了孝宗皇帝,他开始了生命中第二个勤政时期。他在不断地反思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不顾体质又开启了励精图治的模式。这个 时候,他开始重用刘大夏、戴珊等贤臣,大力整顿朝纲,尽管政局为之一新,但,由于工作强度过大,也彻底拖垮了他的身体 。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明孝宗朱佑樘应该有体验。为了改变明朝积贫积弱的现状,他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着,再加上童年营养不良,终于弄坏了他的身体。使得大明刚现希望曙光,又迅速黯然失色了。他的英年早逝于国于民都是巨大的损失。

大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朱祐樘驾崩于乾清宫,年仅三十六岁 。

4

朱祐樘是宪宗朱见深的第三子,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即位,年号弘治。朱祐樘仅仅活了三十六岁,就在弘治十八年(1505)病逝,朱祐樘自幼就经历多种坎坷,九死一生,即位后廉洁贤明,在政事上做出了不少成绩,唯一可惜的就是英年早逝。


那么朱祐樘为什么就只活了三十六岁呢?难道天妒英才?

朱祐樘幼年坎坷导致身体受到极大的损害

朱祐樘的母亲是纪氏,在生下朱祐樘后,遭到万贵妃的嫉妒,万贵妃派太监张敏去杀害朱祐樘,张敏起了恻隐之心将朱祐樘偷偷的藏在密室中,不见阳光,身体羸弱;张敏偷偷用米粉或者偷点其它东西喂养他,朱祐樘的身体缺少营养;朱祐樘又整日生活在随时被杀的恐惧之中,直到朱祐樘六岁的时候,宪宗才知道了他的消息,将他接了回来,赐名朱祐樘,此时宪宗膝下无子,就立了朱祐樘为皇太子,仍然面临着随时被杀的命运。小小年纪的朱祐樘再次成了万贵妃的眼中钉,万贵妃先后害死了纪妃和张敏,还对年幼的朱祐樘多次下手,后来还是太后将朱祐樘放在自己身边,才免于受害。这些不堪的经历导致朱祐樘的身体一生都没有好过。

即位之后操劳辛苦

朱祐樘十八岁的时候宪宗去世,朱祐樘顺利继位,成为了大明朝的第十位君主,即明孝宗。即位之后,朱祐樘就立即针对成化年间的弊端采取了许多措施,首先除去了许多受宠擅权的奸佞之臣,他大力整治吏治,提拔贤才,还力行节俭,重视司法,即位之后的几年之间,百姓们的生活确实更富足了。

不得不说,朱祐樘确实是一个贤德的皇帝,他广开言路,鼓励大臣们说实话,多上谏,还让大家毫无顾忌,只要是对社稷好的建议都可以提。由于朱祐樘对大臣们都礼遇有加,所以很受臣子们的爱戴,有这样一位君主,大臣们也都尽职尽责的去维护。朱祐樘在位期间的确是事事尽心,廉洁执政,一生只有一位妻子,不沉迷于美色,给天下人做了表率,但是常年的操劳也拖垮了他的身体。

英年早逝让人惋惜

弘治十八年,朱祐樘病逝,葬泰陵,庙号孝宗。朱祐樘的一生几乎都在操劳中度过,幼时,在其他孩子都在享受父母的爱护的时候,他却连个身份都没有,后来被父亲认回做了太子,却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童年,他的童年和青年都在心惊胆战中度过。身为皇家人,他的命运本就与常人不同,而他的经历则更为坎坷。

终于顺利长大也顺利继位,但是朱祐樘却没有一刻放松过,他的心中装有天下,一心想着怎么将这天下治理好。朱祐樘勤于政事,凡事都亲历亲为,高强度的工作拖垮了他的身体,从最初的三天两头生病,到最后重病在床,明明才三十多岁的年纪 ,身体状况还不如一个老人。病重的朱祐樘还尝试过用丹药来恢复身体,所以痴迷于道家的炼丹之术,但是这些含有重金属的丹药不仅没能使他好转,反而要了他的命,最后病逝在榻。

朱祐樘之死,说是英年早逝也不为过,毕竟朱祐樘确实为大明王朝付出了不少心血,大臣和百姓也都看在眼里,朱祐樘三十六岁便撒手人寰,实在令人惋惜。

5
你好,我是凉夜寒塘,历史爱好者,很荣幸能回答你的问题

原因简单来说有以下几点:

1,幼年时经历坎坷

明孝宗小时候经历比较坎坷,朱祐樘的父皇明宪宗独宠万贵妃,万贵妃年长宪宗十七岁,很难受孕,担心年老色衰失去皇帝宠爱,就仗着皇帝的尊宠处处谗害宫廷妃嫔,凡有怀孕迹象的,无不使手段让她们堕胎。明孝宗因为小时候的生活十分艰辛,所以他养成了勤劳俭朴爱民的性格。当明孝宗好不容易长大后,父母在同一年也都相继去世了。

2,本来身体就不好,继位以后勤政,工作强度大,拖垮了身体

明孝宗登上皇位之后,因为他深知自己的生活很艰辛,不愿意看到其他人也过着这样的生活,于是便开始着手改革国家,他接纳群臣的建议,和臣子一同商讨国事。

即便身体虚弱,他也不会不上早朝,总之他的心一直系在江山社稷中,无时无刻不关注民生。他不仅为人温和,而且还善用人才。明孝宗在生活上不奢华,即使身为皇帝也非常勤俭节约。所以在明孝宗治理国家的时期,全国上下其乐融融。明孝宗朱祐樘在位时期,所做的每件事情都与国家息息相关。他在位时期,人民生活幸福,国家发展壮大。

3,御医医治无方,用错药物

吃药而死是直接原因,当然这个药物并非是臣子故意给明孝宗服用的,而是因为他们的疏忽,在明孝宗生病后,高明的御医凭借一般经验觉得皇上服用一些热剂就可以缓解。这些御医没有明确病情便下药,使得明孝宗死于误诊。因为皇上患得就是热病,吃热剂自然会加重。于是吃完热剂后,明孝宗因为鼻子出血不止,不久便去世了。

明孝宗像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解答题主的疑惑
欢迎留言,更多精彩,关注@凉夜寒塘
(以上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6

大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四月二十九,明孝宗朱佑樘“祈雨斋戒、偶感风寒、圣体违和”,于是“上不豫、暂免朝”。群臣闻听皇帝有恙,于是纷纷上疏问安。

孝宗回复:“览奏已悉诚意,朕体调理渐愈可,卿等宜各安心办事”。这说明皇帝病情轻微,没有什么大碍,正在恢复中。

但是接下来几天,一向勤政的孝宗一反常态,没有出席朝会,连往年例行的五月初五端午朝宴也下诏免除,这让朝臣们忐忑不安,不知皇帝到底病情如何。

五月初六,宫内突然传出惊天消息:“皇帝病危!”

而辅臣刘健、李东阳、谢迁也被火速召进宫,面见孝宗,居然是商议托孤事宜。辅臣们悲痛之余,也觉得莫名其妙:皇帝只是风寒,怎么短短几天,就突然病危,闹到了要托孤的地步了!

五月初七上午,在大臣们还没有来得及反应过来之时,孝宗已经支撑不住,在勉强召见皇太子朱厚照,亲口嘱咐后事之后,正午时分,明孝宗朱佑樘驾崩,而这一天,距离他的三十五岁生日还差五十四天。(中华历法,用阴历,一年三百六十天,十九年七闰月,所以按照传统纪年计算,加上三十五年中的闰月,孝宗也可以算为享年三十六岁)。

孝宗从患病到去世,不过短短八天,所以朝臣们十分疑惑,以兵部尚书马文升为首的大臣们强烈要求彻查,弄清楚原因,以告慰年纪轻轻就去世的孝宗皇帝。

于是皇太子朱厚照(此时还未登基,为了方便叙述,之后用武宗代替)降令旨,要求有司彻底清查大行皇帝驾崩原因,追究到底,严惩不贷。

在武宗的严令下,內廷、太医院、通政司、刑部等部门统统不敢大意,仔细查验孝宗生前的脉案、药方、药渣、诊断结果,经过数天紧张的查验,终于真相大白:

四月底,孝宗发病后,掌御药事、司护监太监张瑜没有重视,不按照正常程序:由太医院诸御医共同诊断,而后商议结果,开出药方。只直接找到平时关系不错的太医院院判刘文泰、太医院御医高廷和两人,也没有让他们前往宫内探视孝宗、当面“望闻问切”后再诊治,而是直接告诉他们皇帝的病情,并形容是“风寒”之症。

刘文泰、高廷和平日里确实是医术高超的御医,尤其刘文泰,曾奉孝宗诏令修改“本草”,表现很好,以后因此“专侍禁中”。孝宗、张皇后、皇太子的日常养生调理,大都由他负责,这表明刘文泰绝不是庸医。

这次,在听到由张瑜代为诉说的皇帝病情后,刘文泰、高廷和也是大意,没有当面查验,便认为皇帝患了“寒气淤积、肝脾阴虚”之症,导致身体阴冷,而风寒不消,于是开具了“大热之剂”,交由张瑜,并煎好药汁,让孝宗服下。

但是事后查明,孝宗患的却是热风寒,“患热得疾”,根本不是寒症,本身就是“积热在内”,又错误地服用了大热之药,一下子火上浇油,五脏都受到损害,鼻血不停,“烦躁不安”,整个人的身体一下子垮了。

见皇帝用药后反而病势加重,张瑜、刘文泰等一下子慌了手脚,急忙请其他御医医治。先后有掌太医院事右通政施钦、同太医院院判方叔和、御医徐昊等为孝宗诊治。

但是身体虚弱的孝宗无法再散除体内的热症,诸御医所开的汤药也不见效果,尤其止不住鼻血,病情不可抑制,并急速恶化。

就这样,短短八天,一代仁君明孝宗朱佑樘,就在御医的误诊之下,小恙转化为大病,并最终不治,遗憾地告别了人世。

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十五,孝宗驾崩八天后,有司将所查情况上奏武宗。查明真相的武宗怒不可遏,立即下令将张瑜、刘文泰、高廷和逮捕下狱,而后面给孝宗诊治的施钦、方叔和、徐昊等人也以“失职疏忽”的理由一并逮捕,诏令三法司议处诸人之罪。

于是,有司根据证据审讯诸人,然后定罪:

主犯张瑜、刘文泰,互相勾结,“外官与内臣交结”,判处斩决,高廷和用药不当,褫夺官职、流三千里。施钦、方叔和、徐昊渎职,革职。

武宗亲自批复:“张瑜、刘文泰、高廷和斩决,施钦、方叔和革职闲住,徐昊革职留任”。预备将张瑜、刘文泰、高廷和三人秋后处斩,以告慰孝宗皇帝。

但是平日里刘文泰经常给各朝廷重臣家中看病,在官场上的人际关系很好,其中就有辅臣李东阳、谢迁。

所以他们施以援手,劝说武宗不要因误诊而杀御医,如果杀刘文泰,以后其他御医不敢再主动判断诊治,遇到皇帝有恙,至多开出四平八稳的药方,既没有用,也绝对不会有害。皇帝一旦生病,吃这些治不好病,又吃不死人的无用药,岂不是全靠身体硬抗。

武宗时年不过十四,心性不熟,易为人左右,听闻辅臣们这么说,也觉得有理,于是不再坚持处决刘文泰。

而张瑜,确实是犯了疏忽大错,但是除此之外,对于孝宗可以算是忠心耿耿,平常侍候尽心尽力,对于张太后及当时还是皇太子的武宗也是恭敬忠诚,张太后尤其信任他。既然刘文泰不杀,那么张瑜也不好杀。刘、张都不杀,只杀高廷和一个人也没道理。

于是,武宗修改诏令:“刘文泰、张瑜、高廷和三人合御药不利,大不敬。刘文泰、高廷和革职、远戍两千里,遇赦不赦。张瑜发中都皇陵司香,不得外迁”。

犯下大错的三个人因误用药,致使皇帝驾崩,最终还保得性命,不赶紧叩谢皇恩(还要感谢诸辅臣),然后立马远远地滚蛋,还等什么呢!

另外的施钦、方叔和、徐昊三人,一律革职留任,算是打了几板子,自认倒霉吧。

此后的历史上,再没有刘文泰、张瑜、高廷和三个人的记载,估计是躲得远远的,不要让武宗惦记,以免被长大成熟后的武宗算旧账,那时候可没有辅臣们再次援救了。

对于高廷和,这里还要多讲几句:虽然原本历史上他是个小角色,但是在《回到明朝当王爷》这本穿越神作中,作者结合孝宗误服药而驾崩的真实历史,虚构了高廷和被抄家处斩的情节,又给他虚构了一个被没入教坊司的女儿高文心,然后被主角搭救,最后嫁给主角的桥段。籍籍无名得历史小人物,因为后世艺术作品而得以留名,也算机缘巧合了。

而“儒家三大圣君典范”之一的明孝宗(另外两位是汉文帝、宋仁宗),一生仁德谦逊、宽厚平和、私德无可挑剔,朝野称赞。这样一位好皇帝,居然是因为小病吃错了药,导致三十六岁就匆匆离开人世,真是使人惋惜、痛心。

7

在古代明朝的皇帝当中,有一个人设很是完美的皇帝,他就是明孝宗朱估樘。

一辈子兢兢业业,跟大臣们共治天下,并且一生只嫁一个女人,要知道他可是明朝的天子,居然只有一个女人。

难道说后宫当中的所有宫女都不香吗?

当然了就算如此,朱佑樘的身体依然不是很坚挺,只活到了三十六岁就一命呜呼。

大多数人都说明孝宗早死跟他童年的遭遇有着莫大的关系,毕竟明孝宗小的时候可是大名鼎鼎的万贵妃在掌权。

而当时的大明天子,也就是明孝宗的父亲极度宠爱万贵妃,几乎属于要星星就给摘星星的那种宠爱,所以万贵妃在暗中将明宪宗的所有孩子全部坑死,也就属于很正常的一件事了。

而朱佑樘就是生活在这么一个令人绝望的环境当中,能长大成人也多亏了宫女和太监们的舍命相救。

虽说朱佑樘已经长大成人了,但是小时候的经历还有生活环境,却给予了其巨大的伤害。

也可以理解为营养不良,等到他终于可以稳定的吃上可口的饭菜时,整个人的身体已经成型了,其实就是所谓的先天不足。

当然了身为大明的天子,太医也不知道有多少个,调理身体这种事情还是可以办得到的,但是他小时候亏的太狠了,就好像一个一米八几的大个子,却瘦得只有九十来斤一样。

就算你现在有充足的营养,可是自己的身体根本吸收不了好不好。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朱佑樘一辈子只有一个老婆,实在是体力跟不上呀,就这么一个老婆,他都吃不消。

再加上朱佑樘又十分的关心大明的国事,再次把自己的身体给透支了,也许这么拼命的工作,可能就是在躲老婆吧,毕竟身体真心太虚了。

记得小时候有一个朋友,就是因为从小家庭发生矛盾,所以他从来没有吃到过饱饭,等到二十来岁的时候,真心就是一个骷髅身材。

虽说看起来让很多人相当的羡慕其身材纤瘦,但是所有的苦只有我的那个朋友知道。

其实他一直都想把自己吃胖一些,可是任何饭菜吃到嘴里,就跟我们普通人在吃苦瓜一样,难以下咽。

可以说他吃个饭就像上刑场,每天都是硬着头皮在吃饭,所以说哪些喜欢瘦的小伙伴们,不是你们不努力减肥,而是受不了这么大的苦。

同样的道理,明孝宗朱佑樘也是如此,别看他身边太医无数,可是身体已经亏空到了极限,根本就不是药石可医的。

能撑到三十六岁才一命呜呼,这也是多亏了自己是大明的天子,如果没有这么多的太医为其诊治的话,可能连孩子也生不出来吧。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明朝皇帝朱佑樘,只活到了三十六岁的年纪就去世了,不是他不努力让自己活着,而是从小的经历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他的身体,属于虚不受补的地步,不论再好的药材,吸收不了也是白搭。

8

明孝宗朱祐樘是明朝一位非常非常难得的好皇帝。他宽容大度、勤政爱民,让千疮百孔的明朝再次焕发生机,创建了明朝唯一的中兴时代“弘治中兴”。

只可惜他只在位18年,36岁便驾崩。若他能继续当政,真的会实现“给我一个二十年,我还世界一个奇迹”梦想。只是,现实是残酷的,上天很吝啬,没有借给他更多的有生之年。

明宪宗朱祐樘为何仅仅36岁就与世长辞呢?难道真的是“好人不长命”?

非也,朱祐樘的寿命,早在出生的时候就已注定。而经过童年、青年两个阶段的消耗,朱祐樘已没有精力挺向中年的生活。

一、苦楚幼年

朱祐樘的出生是一个惊喜,也是一个侥幸!明宪宗专宠万贵妃,万贵妃恃宠而骄,残害龙嗣,搞得整个后宫人心惶惶。

明宪宗一次偶然机会宠幸了皇帝小金库的宫女纪氏。宫女纪氏侥幸躲过万贵妃的迫害,在冷宫诞下小皇子朱祐樘。

直到朱祐樘六岁,方才见到成化皇帝。六岁的朱祐樘甚至胎毛都没理,长发及地,枯瘦如柴,面黄肌瘦

六年以来,朱祐樘的身份见不得光,他的衣食住行,都是在极度阴暗的环境下进行。造成了严重的身体隐患。

身体基础没有打好,朱祐樘一直都没能调理过来。为他的短寿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惊恐童年

六岁时,朱祐樘终于得见天日,回到父亲成化皇帝的怀抱中。可是,新的危机接踵而至。母亲纪氏暴毙,曾放过他们母子的宫女张敏吞金自杀。成化皇帝后宫,引起了新一轮的血雨腥风。

万贵妃见到年幼的朱祐樘,火冒三丈,妒火中烧。将仇恨全都撒到了纪氏、张敏的身上。年幼的朱祐樘幼小的心灵屡遭打击,受到的伤害,常人难以忍受。

本来羸弱的身体,更加雪上加霜。让朱祐樘的身体再次受到命运的摧残。

为了保住龙嗣不再受万贵妃的迫害。成化皇帝只能将朱祐樘贴身带着,走到哪带到哪。方才让孤零零的朱祐樘第一次感受到温暖。

三、辛劳青年

成化紧随万贵妃去世,十八岁的朱祐樘登基。登基之后的朱祐樘,日以继夜,勤政辅国,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不给自己空闲休息的时间。

弘治年间,明朝天灾人祸不断,黄河决口,地震频发,让整个天下,都陷入流民灾荒之中。

朱祐樘面对如此情况,节衣缩食,以身作则,宽宏大度,善待臣民,真是凭借一己之人,力挽狂澜。让百姓过上富足生活。

鞠躬尽瘁,恪尽职守的朱祐樘青年时光,就是在繁重的工作中度过的。终于熬到灯尽油枯,不堪重负。

四、悲从中来

朱祐樘坚定的实行“一夫一妻”制。所以儿女不多,尤为珍重。有一子朱厚炜早夭,有一女朱秀荣,不满五岁而亡。只余长子狂悖的朱厚照。

连续丧子,对朱祐樘是沉重打击。且长子又不甚成器,又添烦恼。

朱祐樘以天下为己任的性格,如何能放心?

结语

朱祐樘的身体在经过幼年的苦楚、童年的惊怕,青年的劳累,早早的就鬓生白发,风烛残年。再加上丧子的悲怆、长子的叛逆,让这位父亲的心灵也饱受摧残。

朱祐樘的短寿,不是简单的暴风骤雨,而是长期的水滴石穿。本来就空洞的身体,又不断经受雨打风吹,自然难以久长。

朱祐樘若是能多活二十年,明朝的灿烂辉煌也必将持续二十年,说不得弘治朝会是中国历史经济实力的顶峰。

可惜,天妒英才。

9

明孝宗的死,其实就是一场意外。什么娘胎里带病,小时候受迫害纯属无稽之谈。

明实录中记载了孝宗去世前一天的事:

大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五月初六日,晓刻(大约凌晨四点前后),司礼监太监戴义匆忙出宫,急召内阁大学士刘健、李东阳、谢迁三人至乾清宫见驾。

刘健三人依旨入乾清宫,于冬暖阁内见到了穿着便服,坐在龙床御榻上的弘治天子。 只见此时的弘治天子玉色发赤,脸上呈现出的是不健康的潮红,刘健三人心中虽然升腾起不详的预感,但也只能暂且跪在榻前叩头问安。

弘治天子没有顾得上和大学士们说话,只是燥急的对近侍道:热甚,不可耐!

左右伺候的宦官忙取水来,在拿毛巾给皇帝擦拭消热后,这才听到弘治天子悠悠道:朕嗣祖宗大统一十八年,今年三十六岁,乃得此疾,殆不能起。

皇帝悲观的态度,让刘健等惊骇莫名,慌忙宽慰皇帝,言说圣体神气充溢,只需宽心调理,自然无碍。

弘治天子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于是自序即位始末,命太监戴义执笔详细记录,并握住刘健的手,口称先生,希望刘健和其他大学士要悉心辅导太子做个好人。如此托孤顾命的架势,令在场诸人泣不成声。

五月初七日,午刻(正午),大风忽生,卷尘埃四起,悠扬的钟鼓声适时响彻皇城,明孝宗弘治天子崩于乾清宫。

由此可以看出孝宗皇帝是得了热病。

明孝宗作为一代贤君,他的死着实令不少大臣,发自内心的感到五内分崩、不胜哀痛。四朝元老、时任吏部尚书的马文升对孝宗突然去世,心生疑虑,五月十二日就立即上疏太子朱厚照,请太子殿下仔细追查先帝驾崩缘由。 一时间关于孝宗死因的传言,遍布朝堂,其中不乏阴谋论者,百官为之群情激奋,议论纷纷。

四月末时皇帝因祈雨斋戒而感染风寒,这根本不是足以致死的大病,事实上在五月初一,礼部尚书具本问安时,弘治天子还曾乐观的表示“朕体调理渐痊可”,哪知端午过后,皇帝的病情就急转直下,最终散手人寰, 其中肯定有缘故。

于是从孝宗生病起,所有参与诊断、治疗及进药服侍的人员,都被一一追查,才过三天,案情基本上就有了眉目。

皇太子朱厚照(五月十八日即皇帝位)将司设监太监张瑜,掌太医院事、右通政施钦,院判刘文泰,御医高廷和等主要涉案人员下狱论罪,罪名便是“妄进药饵”,也就是说孝宗死于药不对症。

说到这儿,笔者先要暂停一下下,为了能让各位更清楚的理解孝宗之死的前因后果,笔者先带大家简单了解下明代的太医院制度。

明代的太医院的制度,多沿元制,官署职衔也几经变更,直到洪武二十五年重定官制后,才基本定型。

太医院堂上官(即正官),为正五品的院使一人(主官),正六品的院判二员(副官);之下设属官御医四人,后改为十人,正八品;另外还有从九品的吏目,不定员。

除了有品级的医官外,太医院内还充斥着大量不入流品的医士、医生们。这些等级分明的人员架构,共同构成了明代庞大的中央医疗体系。

而太医院的职责,共分为两部分,其一是管理全国医政;其二是保障皇家成员的健康,毋庸置疑,这是太医院作为中央官署最为核心的职能。

至于太医院中直接负责皇室医药的地方,则称之为“御药房”。

为了充分服务皇家,明代规定,凡太医院院使、院判、御医等医官,每日要两班轮值御药房,以备宫中不时之需。

因事涉皇帝健康,除了轮值的医官外,还有大批经礼部考核选拔出来的,医术最为精湛的医士入药房供事。

但有意思的是掌御药房事务的,却不是太医院院使,而是极具大明特色,由宫中太监提督(注明一下,太监是正四品宫职,非后世宦官俗称)。

宫内规矩多,给皇帝诊病更是流程繁复。 每逢皇帝染病,需要诊治时,院使、院判、御医等医官都要参看校同。接到皇帝传唤,从医官的着装、入宫的规矩都有讲究,比如太医必须穿吉服(礼服),在皇帝诊病的宫殿中需要设火盆,焚苍术杂香辟邪等等。

在给皇帝诊脉时,由两名太医同时就诊,一人诊左手,一人诊右手,然后交换再诊。待诊脉结束,各自讲述皇帝得了什么病,之后回到御药房计药开方,并详细说明药性,如何治症等等,由医官和提督太监共同上疏奏明皇帝。

接下来的煮药、进药环节,也都得有医官和太监从旁监视、试药,并记录在档案之中,以备日后查阅。经过如此复杂而严密的程序后,药饵方才送达皇帝面前饮用。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给皇帝治病、进药有着严格的程序,为何发生了“妄进药饵”事件呢? 理由很简单,主管御药房的太监和当值的医官并未按照程序办事。

当日在孝宗皇帝祈雨斋戒感染风寒后,着即命掌御药事太监张瑜与太医院商议处方,而御药房那日当值的是院判刘文泰和御医高廷和,不知出于何故,三人擅自更改诊病程序,根本没有为皇帝诊视,便直接议定了药方,抓药熬制,“辙用药以进”。

哪知服用汤药后,孝宗病情逐渐加重,开始出现了“玉色发赤,火声盛气”的发热症状,紧接着太监张瑜与院使施钦及院判方叔和、医士徐昊等再次进药,结果同样的药不对症,本就体弱多病的孝宗皇帝经不起折腾,以致弥留。

根据明人沈德符所撰《万历野获篇》记载,“妄进药饵案”的关键责任人为太监张瑜与院判刘文泰两人。

实际上在第一次进药后,孝宗不见好转,张瑜改和院使施钦及院判方叔和等再次进药时,是经过正常诊视的,这一点也在《明武宗实录》上得到证实,因此施钦、方叔和最终仅被革职为民了事。

那么张瑜和刘文泰为什么如此胆大妄为,敢不经诊视就用药呢? 《明武宗实录》上给出的原因是,“先帝不豫,瑜欲援引文泰等,徼幸成功”。

白话就是说,张瑜和刘文泰如此这般,纯粹是为了想治好皇帝,从而邀功。

看到这里,估计会有人心生疑问,就算是那两人为了邀功,而省去了诊视的程序,那也得皇帝本人同意啊?再者说,风寒并不是什么疑难杂症,即便不诊脉,经验丰富的医家,通过望、闻、问等方式也可以确诊,按说何至于此?

第一点其实也好解释,宫中规矩多,皇帝本人经常被条条框框约束,从皇帝的角度来说,若是少些繁琐的拘束,自然是再好不过。

所以我们大可以理解张瑜和刘文泰为何邀功。试想下,孝宗皇帝体弱多病,怕是没少让太医院诊病,看病的规矩太多了,一次还好,经常性如此,孝宗难免不耐烦。

在众人眼里,不过是一场小病,因而太监张瑜出于讨好皇帝的目的,敢和刘文泰等直接定方抓药,只是没想到议定的药方出了问题。

因此第二点成了关键,经验丰富的医官怎么就出了大岔子? 如果笔者告诉你,掌管太医院的二号人物刘文泰,其本人医术稀松,你会是什么反应?估计就像听到医院的教授级副院长,没能考取医师执业证书一样荒诞吧。

和元代一样,明代也将行医之人编为医户,世代承袭,不得叛籍。这些医户按照“配户当差”的户役制度,接受朝廷的差遣,应役取补,充任太医院医生、医士。

《明史·方伎传》就记载道:医与天文皆世业专官,亦本《周官》遗意。攻其术者,要必博极于古人之书,而会通其理,沈思独诣,参以考验,不为私智自用,乃足以名当世而为后学宗。

也就是说,医生这类专业性较强的职业,需要医户出身,世代都是干这个的(其他行业也不让干呐),那可真是实打实的医术传家。虽说限制死了医户的就业范围,可父子相袭,也有利于医术的精深研究,且知根知底,杜绝了庸医服务皇家的可能。

医户子弟选入太医院还要经过严格的考核,方能充任医士。而医士经六年、九年考核后可以升任吏目,之后拾级而上依次为御医、院判甚至院使,可以说医官的升迁是经过日积月累,层层选拔而来的,防止了滥竽充数之辈的侥幸。

但从明代中期开始,纳粟捐官蔚然成风,医生、僧道等专业人员的选授,更是重灾区。成化十五年闰十月,明廷就特别规定:阴阳、医生、僧道、吏典照例纳粟,免考入选。 到了弘治初年,这项纳粟免考制,再次被朝廷重申,可想而知,医户子弟进入太医院的门槛降低,花点钱就能充任医生、医士,谁还会执着于钻研医术?

这样的危害自然是巨大的。以至于万历年间的礼部官员,无不痛心的感慨那些“朝输纳而暮加衔”的医士,“将《素问》诸书束之高阁,而仓扁岐黄之术无人也”。

试问,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太医院的医疗水平能高到哪去?

更为匪夷所思的是,皇帝往往通过传奉官的形式,将宠幸之人授予官职,而阴阳、医、道、僧之流技术官僚最容易得到皇帝青睐,得授高职。

比如成化皇帝继位后,由宦官传旨,不经吏部选任,直接给太医院御医施安等人升官加俸。到了成化末期,皇帝宠信方术,传奉之风愈演愈烈,如李孜省、继晓等倚术进幸,被授予高位。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就连内阁大臣都上书进献丹方、房中术,可以想象成化晚期的宫廷,都充斥着怎样一群人。

刘文泰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进入了太医院。

他的医术怎么样,《万历野获篇》里有这么一条记载,说的是弘治十六年,皇帝命重修本草讹误,刘文泰等充其役,但刘文泰“于本草实懵然”。

什么叫“懵然”,就是一窍不通。这样的人史书上没说他如何当上了太医,并在成化朝成了太医院院使。但是根据刘文泰之后在弘治朝结交太监张瑜,并逐步得到张皇后的信任来看,此人虽然医术不咋地,投机钻营的本事不小,那么能让成化皇帝升他为正四品的右通政领太医院院使,可能也是通过投上所好,传奉得职。

成化二十三年,成化皇帝染病,太医院院使刘文泰“投剂乖方,致损宪宗”,也是同样的药不对症,加重了成化皇帝的病情,致使明宪宗成化帝旬日而崩。

明孝宗弘治帝继位后,将刘文泰贬官为正五品太医院院判,可刘文泰借助内宫的关系仍旧混的风生水起,“遇上及中宫有疾,无论内外科,俱令文泰直入矣”。

这也与弘治天子早期厌恶那些幸进的传奉官,到后期也开始滥封息息相关。

因此弘治十八年时,皇帝风寒得疾,刘文泰居然能误投大热之剂,此举看似荒诞,却又那么的理所当然。

事后本应论死的刘文泰和张瑜,却因中宫张太后以及交情不浅的大臣(大概是谢迁、李东阳二相)的俱免死,仅发配充军了事。

最后说一个故事之外的事。 弘治十八年四月二十九日,弘治天子偶染风寒,暂且免朝的第一天。 因进入夏季京城天气开始炎热,也许是热疾的缘故,让弘治天子更能体会到酷热之苦,推己及人,于是下诏两法司并锦衣卫,赶紧清理监狱待审判的案件,轻罪者无干证者该放就放,徒流以下减等发落,重罪情可疑者,并需要枷号暴晒示众者,都要上奏以闻,以此疏减在押犯人暑热之困。

10

从夏商周开始一直到明朝,真正值得被称道的的皇帝就只有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三位皇帝了。这三个皇帝对待百姓和自己的态度都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可似乎历史的预言总是那么真实,操心过多的人容易忽略自己,明孝宗朱佑樘一门心思的操心百姓,最后自己却落的年纪轻轻的就逝世了,为什么好皇帝就不能长命百岁呢?

母亲胎中遭邪气,自幼体弱不康健。

朱佑樘的出生其实就是一个偶然,他是父亲成化皇帝一时兴起的产物。

  1. 成化皇帝是一个喜欢打战的人,他亲自平定了广西的叛乱,俘获了纪氏,也就是后来明孝宗的母亲,因为爱玩的缘故,明宪宗在游玩藏书阁时宠幸了纪氏。
  2. 但纪氏怀孕之后也没有引起父亲的重视。 明宪宗贵为天子,却不能在后宫之中享有自由,他的奶妈万贵妃是一个喜欢嫉妒的女人,自己无法生育也看不得别人生育,许多怀有龙种的妃子都被她下毒害死了。


  3. 纪氏当时怀孕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万贵妃耳中,自私的万贵妃送来了毒药,所幸宫女看纪氏可怜便隐瞒下来了,但是万贵妃还是不放心。就将纪氏关入了冷宫,冷宫之中阴暗潮湿,环境极差。虽然朱佑樘出生了,但是却因为母亲月子没有做好而先天不足。

幼年丧母多凄苦,此中有恨成心病。

纸终究是抱不住火的,纪氏生下孩子之后还是被万贵妃知道了,虽然说纪氏所生之子是皇帝的独子,但是还是保不住自己的性命。

  1. 成化皇帝统治了那么多年,望着镜子中的自己,一回头发现自己老了,却还没有一个孩子,最后是太监把朱佑樘的消息报告给了皇帝,这才使得大明香火安稳延续。
  2. 而这个时候的纪氏已经得罪了万贵妃,所以后面被万贵妃下毒谋杀了,只差要把朱佑樘也要毒害。幸亏的是成化皇帝的母亲为了保护自己的独孙,把朱佑樘接到了自己身边保护起来。


  3. 母亲是一个孩子童年最好的保护,失去了母亲的朱佑樘其实心里是很难受的,他无时无刻不在怀念那个记忆之中模糊的母亲形象。据明孝宗起居录记载明孝宗经常一个人在母亲墓前沉默很久。一个男人的哭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一直不说话,保持沉默。
  4. 因为整个童年时代对于母爱的缺乏使得朱佑樘养成了一种心病,他经常幻想母亲能够在自己身边,他痛恨自己父亲没有保护好母亲,因此他后面一生只对一个人好,只娶一个妻子。

弘治中兴利天下,修身齐家苦一人。

多数人的利益总是可以牺牲少数人的利益。

  1. 明孝宗治理之下的明朝社会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巅峰,但是他自己的精力也被淘尽,留下一身暗疾。
  2. 明孝宗的朝堂是一个君子朝堂,朝廷之中的大臣连贪污也做不下去,每次下朝之时,皇帝总是会叫停些受贿的官员,从自己的内库掏出银子补贴他们,而自己却过得寒酸无比。
  3. 利天下而损一人,曰可以,朱佑樘为了天下人过上幸福的生活,每天通宵达旦的批阅奏章,规定后宫之人一切从简,连皇后都不能穿丝绸衣服。
我们后代说身体是一切事业的本钱,明孝宗太急着改变明朝腐烂的现状,而弄坏了自己的身体,使得大明刚刚兴起的事业再次沉入低谷,真是得不偿失。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