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汉语里,总,有"为首的,最高的"的意思。那么总兵,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军人中为首的那位。

总兵最早出现在明朝,它一开始只是一种差遣,不常设,也没有固定的品级以及固定的兵员和编制。比如国家遇上战事,需要派一个将领带兵打仗,那这个被派出的将领就佩将印出战,称之为总兵,也就是这支军队的总负责人。作为临时性的差使,任务完成之后,该将领交还将印,除非有特别的提拔或降职,否则从哪里来还回到哪里去。

在明朝,总兵数量很少,全国不过二十个左右,职高权重,相当于今天的战区司令级别。

到了清朝,总兵的地位有所下降。清朝时,地方上的绿营兵权掌控于总督和巡抚手中,总督和巡抚都是文官,一般都要在中央政府兼任一个兵部侍郎之类的荣誉性职务。他们手下具体管理军队的是提督,提督相当于省军区司令(当然,当时是没有大军区或战区 这个设置的),提督次一级的则为总兵,总兵为正二品。

总兵统领的军队,多少不均,悬殊极大,最多的可达15000人,最少的不过千把人。所以,这时候总兵的品级虽然也不低——正二品,知府也才四五品,但权力并不算大。整个清朝大多数时期,全国的几十万绿营军有多达几十个总兵。用今天的情况来比附,大概相当于一个军长。只是所管部队远远少于今天的一个军。

在清代,绿营兵常以镇为基本单位,而镇就是一个总兵的统帅队伍。镇以下的单位还有协、标、营、汛。总兵下面的官佐还有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等。

最佳贡献者
2

明朝的总兵主要分为征伐总兵和镇守总兵两大类,征伐总兵非正式官名,主要是临时派遣性质;镇守总兵则是负责节制辖区内都司兵马、处理本镇防务,增援相邻防区、报告军情、处理司法、马政等事务,其职权与地方巡抚相似,地位显赫。

清朝的总兵则是绿营兵武官,负责一个省份一个镇的绿营兵。其官阶为正二品,比从二品的巡抚略高,受地方提督节制。总兵辖兵,视驻地,统辖兵员多寡相差甚多,多则上万,少则数百。其权力和地位与明朝时期相比,大大下降。

以山东为例,明朝时仅设置了一位山东总兵,其称谓则经历了登莱总兵—登莱副总兵—山东总兵等称谓上的变化,其驻地也由登莱到临清—兖州—彰德—安东卫。总兵是中央委派镇守地方的高级武官。清朝时山东则有三位总兵,登州镇总兵、兖州镇总兵、曹州镇总兵,统归加提督衔的山东巡抚节制。

3

明清时代的总兵到底是多大的官?

明初,总兵无定员,总兵官本为差遣的名称,无品级,遇有战事,总兵佩将印出战,事毕缴还。

清朝:1、提督从一品(和都统一个级别);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司令】、提督【绿营军区司令】

2、总兵正二品(和副都统一个级别);总兵【绿营集团军司令】、 副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副司令】

3、总督在清代为地方最高级长官,总管一省或二三省,正二品(若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

4

明清总兵的一般情况,其它答案说的差不多,本人说下清代中后期的特殊情况,记名总兵。太平天国战争时开始,记名总兵头衔泛滥成灾,比太平天国的王爷还离谱的多。这时候一个记名总兵的实际地位,只能看他的实际职位了。

清朝编制内的总兵只有83人,比总兵更高一级的提督,只有20多人。提督和总兵是汉人武官在清代能出任的最高职位。

(清代某总兵)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为赏赐在镇压太平天国中立功的汉人,而清政府又拿不出能兑现的实际赏赐,发明了记名提督和记名总兵这种玩意儿。记名提督和记名总兵意思是你有资格出任提督和总兵职位,能穿相应品级的官服。但是对不起,现在没有那么多实际职位给你,慢慢等以后可能有点机会的。

记名提督和记名总兵实际只是一种虚衔,绝大部分有这种头衔的人一辈子肯定没机会去做提督和总兵。镇压天平天国后,清军中带记名提督头衔的人有5000多人,带记名总兵头衔的人有两万多人。太平天国后期有2000多王爷,清军有5000多记名提督,滥发头衔方面,双方半斤八两,谁也没资格嘲笑谁。

一个记名总兵这时候是多大官,只能看实际职位了。举例,某记名总兵,实际职位是曾国藩他弟弟曾国荃的亲兵,主要指责是给曾国荃家做倒马桶之类的杂事。

(曾国荃)

5

刚去找了些资料,没什么特别权威的资料,就按照自己的理解随便答一答,如果有疏漏,敬请谅解。


首先要说,总兵,其实是一种军事职务,中国历史上比较早就形成了衔(爵)、职相分离的官场体制,比较大路的官衔从正一品到从九品都有,爵位则是从王公侯伯子男……而具体到军事中,个人以为,总兵算是前线带兵征战的前敌指挥一类的要职,军事体制中,比较高的职务基本上就是兵部尚书,或者也可以说是秦汉时的大将军、大司马,宋朝时的枢密使、明朝时的五军都督府;而比较低的就多了,比如什么杂号将军、副将、守备、千总等等……


顾名思义,总兵,就是士兵中的老总(是不是觉得跟解放战争时期彭老总贺老总陈老总有点像?)有宋一代武将,以节度使、经略使、指挥使、兵马都监……尤其是宋祖赵匡胤立下了“崇文抑武”的主旋律,等到了元末明初朱元璋旗下战将如云,重八老兄就创造性滴设计了“总兵官”这么一个武将官职,说白了就是个临时工,比如上到徐达常遇春,下到沐英冯胜,都可能是某次战役的总兵官,战斗结束回朝将兵符交还。


或许是借鉴了宋朝的传统,明代兵制,练兵与统兵分离的很厉害,五军都督府-卫所-指挥司,这是军队的日常架构,需要派兵出站时才临时性派遣统兵武将出任总兵官……


但有明一朝来自塞北威胁不小,中后期倭寇扰边,末期又碰上女真和农民起义,所以尤其是边镇渐渐形成了固定任职的总兵官,明朝时的那些名将,比如戚继光、李成梁,包括被督师袁崇焕斩首的毛文龙,都是总兵职务……


要说明的是,总兵的级别可不低,标准的正二品官。但是呢,袁崇焕奉旨督师辽东时的全部职务是“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出镇行边督师蓟、辽、登莱、天津等处军务”,兵部尚书是虚职,本职是右副都御史,督师是派遣职务,由于袁崇焕并没有内阁大学士衔,所以这个级别最多也就是从一品,但毛文龙可不光是总兵官,他还挂了“左都督”的虚衔,这可算是明朝军方的最高职务了(兵部尚书属于军政体系),标准的一品官……但袁崇焕还是果断杀之,连到北京请个旨的形式都不用走……这其实也说明,在宋明崇文抑武的文官主导的体制下,武官的生存空间并不算大……


明朝总兵数量并不多,大概20几个,级别虽高,但实际的权力上却是受制于总督、督师和经略这些朝廷文官大员。反倒是明灭之后,以左良玉、高杰为代表的几大总兵实力膨胀,地位也变得尊崇,只可惜在满清的兵锋之下,一触即溃,不值一提……


清朝官制基本上沿袭明朝,所以总兵依旧存在,不过数量一度涨到了73个(陆路60、水路13),所以含金量有所贬值,虽然仍然保持了正二品,但地位有所下降,因为清朝又格外强调了“提督”的作用,这提督本来也是个临时官职,名字就叫“提督某省军务总兵官”……但在清朝时却升格为掌握一省军事的最高主官,一般情况下,清朝会设置12个陆路提督(3个水路提督),总兵就此成为提督的部下,比如台湾总兵,就归属福建提督管辖……


从清朝官制来说,军事方面的封疆大吏大体上包括了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等级别,其实总兵要说是封疆大吏已经有点勉强了。


总督的地位无疑最高,大多数情况下清朝共设八大总督,每个总督管理几省的军政民务,侧重管军,地位应该是至少相当于1949年前后的大军区;巡抚其实跟总督名义上没有隶属关系,只是巡抚的管辖范围要比总督小得多(一般每省都会有一个巡抚),但是考虑到总督往往加挂兵部尚书或左副都御史衔,级别上可能会比巡抚高一级,如此而已。以如今的官制来类比,巡抚大体上相当于如今的省级主官。


如果说巡抚主管民政(其实也有权干涉军事),提督则无疑是军事主官,清朝的军队分为八旗(满族人)和绿营(汉族),八旗分驻各大城市,主官一般都是“XX将军”,如吉林将军、宁古塔将军、杭州将军等等。这些将军悉数由满族人出任,级别极高,不亚于总督……


而提督则多半是绿营官职,也就是说,提督就是汉军八旗在地方的最高武官官职,虽然是正二品,但地位却并不算高,类比如今的官制,大体上相当于军长。但是总兵手里的兵额有限,清朝时期的总兵大概也就是两三千人,袁世凯天津练新兵改军制,总兵被定为协都统(少将军衔),当时新军的镇相当于后期的师编制,但当时清未一个省才编一个镇,或连一个镇都编不足,提督才能指挥一个镇,总兵只能指挥一个协(旅)。总兵地位之尴尬,可想而知……


最能说明这一幕的,莫过于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据说老曾最牛逼的时候,军帐中替他看门的,都挂着总兵衔……

6

好问题。不同时期总兵的地位差别特别大,我就来梳理下明清总兵地位变化的历史吧。

我就按照前人成果来梳理一下总兵地位变迁史。

1、明初征伐体系的总兵

明初高级武将出征,会有某某将军总兵官之称,其下有副将军、参将。都督府的勋贵带领卫所抽调的部队犁庭扫穴,事毕各归。后来明武宗也挂将军总兵号亲征,也可以理解为这种体系的变态回归。

这时候的总兵权力极大,威望也很高,大致和唐初侯君集、清初亲王领兵一个概念。

到了后来,王驥、王越等文官以参赞、总督身份统兵作战。后来更是兵部堂官领兵出征。再后来中枢派遣重臣专征:经略。这就是文官征伐体系,此下总兵就成了配角,比如萨尔浒之战就有六个总兵。

(推荐精读几遍,明代军事研究绕不开的)

2、镇戍体系下的总兵

朝廷派勋爵到地方“训练兵马、领屯田”,而且全国越来越普遍,逐渐就形成了镇戍总兵制度。

随着文官地位的加强,对应的就是武官地位的衰微,总兵的地位逐渐下降。而且随着危机扩大,军政越建越多,如宣大总兵分成了宣府、大同两个总兵,内地也陆续设立军镇,大致在20镇上下。

到了崇祯时期,遍布危急,为了促进各地防御作战,遍设总兵,运河沿线有四镇,京畿有锦州、宁远、山海关、三屯营、密云、昌平、通州、天津、柳沟、保定、宣府、大同、山西13镇。到明亡的时候已经有了四十镇。总兵也就有烂化的趋势。

而且明末还设置有练兵、援剿、团练总兵,使总兵数量更多。

(好书)

3、总兵(镇)到提镇

明清之际,总兵数量繁多,而且为了招揽对方,更会给总兵职衔,基本是遍布总兵。一度达到八十个之多。如此大的数量,自然不可能单列调度。所以在其上就有了提督。提督的地位大体相当于明中叶的总兵。如此提镇体系形成。


这大体就是总兵地位演化史。其实在中国古代诸多官职都是这么演化的,总兵并不特殊。

(这书里已经说得很清晰了)

ps:大清其实在关外就各种使用总兵名号,甚至分为几等,汉军没设置旗的时候一直称为总兵官。这也属于征伐体系的总兵官。

参考文献:

李新峰《明前期军事制度研究》

肖立军《明代省镇营兵制与地方秩序

刘洪杰. 顺康两朝的提镇[D]. 中央民族大学, 2006.

阎步克:《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

7

总兵是明朝卫所军制度的特殊产物。有点类似于现代军分区的司令。一个总兵掌控的武装力量总数从12000人到18000人不等。这是明朝一个建制战斗部队的最少编制。

明军的采用的是卫所军制度,以一个千户作为城池驻军的最小单位,大约是935人~1290人左右,这是驻防城池的最少兵力。明军一个卫大约下辖3~5个所,总兵力就是2800~6000人左右。这是明军最少的作战部队,即相当于现在的战斗旅。而一个总兵手底下可以有三个卫的兵力。比如我们常说的朵颜三卫,实际上就是一个总兵所管辖的所有兵力。

明军的卫所军是屯田军,这种部队是需要自己解决给养问题的。所以明军总兵一般会保持一个至少一直满员战斗卫,也就是快速反应部队。两个非满员的屯田卫,战斗卫有5个满员千户所5000~6000人左右,一般要承担正常的城池驻防任务,不需要参与日常的军资生产。而其他的两个屯田卫则会经常性缺编,往往只有3个千户编制的部队,而且人员也不满员,人员只有两三千人而已,这些人平时不参与守城而是要去种田种地组织生产,服徭役修筑工事。一旦发生战争,则战斗卫会被抽掉出去战斗,屯田卫则归建守城。

8


总兵一职,明清二朝皆有。明自太祖朱元璋开始便以总兵职授于出战之将官。如徐达、常遇春、蓝玉、以及建文朝与燕王朱棣军对擂,打起仗来形若卧底內应的李景隆等人。此军职在明朝属非常设应战型职务,一到战时,将官凭总兵印去领到兵员,方可出战。

到了正统朝以后﹐边境狼烟四起﹐总兵逐渐成为常设军职,其挂印将官称为将军。如云南总兵叫征南将军﹐辽东叫征虏前将军﹐交趾的戍边总兵叫副将军等。那个时侯,总兵的权力还是蛮大的。

但到明中至明末之时,因内阁权力渐渐如日中天、炙手可热,文官集团在明朝政冶架构中的份量上升,再加上承平日久。出现了以文制武﹐重文官﹐轻武职的现象。总兵的政冶地位开始显著下降。总之,大明总兵的权力曲线在有明一朝是一条渐降的曲线。

由因应战况、临时挂帅的勋贵武将充当的一军统帅,渐因边情频变成为常设的镇守一方的将帅,后因文官集团的压制,权力和地位是步步走低。 如明末毛文龙做为一名持节的从一品左都督平辽总兵,要受正二品的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的文官袁崇焕的节制,不得不说是武将的没落;



又如抗倭名将戚继光总兵。他曾向朝廷建议,将北方各镇的十万名士兵交由他训练三年,保证能将他们训练成大明劲旅。由于皇帝和文官集团对武官的忌惮和压制,此议遭到了文官集团的一致反对。戚不得不用贿赂买通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张居正的大力干预下,最后也仅允许戚继光将浙江招募的戚家军军士二万人调到蓟州。这一举措在当时已是极为罕见的破天荒之举,训练十万兵士之举却无疾而终。

及至清朝,沿用明末军制,军权咸归为巡抚、提督之类的文官统领。而总兵官一般最高为正二品,实际上也无定品。总兵因为要掌管打理本镇军务,所以也叫“总镇”。总兵也由文官调度节制。清朝总兵为绿营兵正(汉兵),不辖八旗兵。统辖兵员多寡不均,多至15000名军士,少至几百、上千名军士,统共83名总兵统辖中国十八省614防营约63万兵力。

到了清末,海军做为一个军种已正式进入各国军队的行列。清军也建有北洋水师等海军部队,故那时,总兵又分陆路总兵和水路总兵两种,如北洋水师设左、右翼总兵,各统铁甲舰为领翼队长,即水师提督在战时作临时委派之时,充当各分队之旗舰,指挥本分队配合主力作战。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注“剑雄品评文史经济”的头条号,可以阅读系列古典诗词、现代诗歌、经济、历史等品评鉴赏文章。原创不易(已与维权骑士签约),期待关注,谢绝盗载。

9

总兵这个官职是朱元璋刚刚开始起兵造反的时候专门设置的,大家所熟知的蓝玉, 常遇春等人都干过总兵,一开始这个职位并不是常设的,正常情况下都是临时任命一个人去作为一军的统帅,被称为总兵。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明朝规定凡天下要害之地,皆设总兵,这些总兵有的会挂将印有的不挂将印。

也有历史记载,在元朝末期的时候就有总兵。在明朝中前期的时候,总兵的权利是相当大的,在那个时候的总兵个别是一品武将,大多数是无品级,即使无品级在朝廷中是很大的官。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明朝的末期皇帝实行的是以文制武,这个时候总兵的权利下降,这个时候的总兵即使是正一品的武将,可是权利不如从一品的文官,这也说明了武将的没落。

其实说白了总兵的权利有多大,还是看皇帝的心思,即便都是一品大员可是权利还是有所不同的,简单的解释明朝时候的总兵,权利是这样发展的,期初总兵就是临时任命的一方统帅,权利很大,中后期,总兵成了重要地方的常设军职,在他统帅的地方,毫无疑问权利非常之大,总的来说,明朝时期总兵的总数量不固定,明末只有二十个总兵,分散在全国各地,正一品武将,又是一方大员,官职是很大的。

清朝的时候总兵,属于正二品,官职相对于明朝有所不同,明朝末期的时候总兵仅仅只有二十个,而清朝的总兵却有八十三个,平均每个总兵大概管一万人左右,他们受提督统辖,管理自己辖区内的军务,在他们下面还有副总兵,参将等职务。

明朝时期的总兵只有个别有品级,基本都是无品级,清朝时期的总兵全部是正二品。总兵在明清时期都是很大的官,即便明朝时期总兵没有品级,可他也是一方大员。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10

明朝总兵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和野战军长。清朝也差不多,但清朝各省有提督(相当省军区司令),那么总兵相当于野战军长。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