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去找了些资料,没什么特别权威的资料,就按照自己的理解随便答一答,如果有疏漏,敬请谅解。
首先要说,总兵,其实是一种军事职务,中国历史上比较早就形成了衔(爵)、职相分离的官场体制,比较大路的官衔从正一品到从九品都有,爵位则是从王公侯伯子男……而具体到军事中,个人以为,总兵算是前线带兵征战的前敌指挥一类的要职,军事体制中,比较高的职务基本上就是兵部尚书,或者也可以说是秦汉时的大将军、大司马,宋朝时的枢密使、明朝时的五军都督府;而比较低的就多了,比如什么杂号将军、副将、守备、千总等等……
顾名思义,总兵,就是士兵中的老总(是不是觉得跟解放战争时期彭老总贺老总陈老总有点像?)有宋一代武将,以节度使、经略使、指挥使、兵马都监……尤其是宋祖赵匡胤立下了“崇文抑武”的主旋律,等到了元末明初朱元璋旗下战将如云,重八老兄就创造性滴设计了“总兵官”这么一个武将官职,说白了就是个临时工,比如上到徐达常遇春,下到沐英冯胜,都可能是某次战役的总兵官,战斗结束回朝将兵符交还。
或许是借鉴了宋朝的传统,明代兵制,练兵与统兵分离的很厉害,五军都督府-卫所-指挥司,这是军队的日常架构,需要派兵出站时才临时性派遣统兵武将出任总兵官……
但有明一朝来自塞北威胁不小,中后期倭寇扰边,末期又碰上女真和农民起义,所以尤其是边镇渐渐形成了固定任职的总兵官,明朝时的那些名将,比如戚继光、李成梁,包括被督师袁崇焕斩首的毛文龙,都是总兵职务……
要说明的是,总兵的级别可不低,标准的正二品官。但是呢,袁崇焕奉旨督师辽东时的全部职务是“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出镇行边督师蓟、辽、登莱、天津等处军务”,兵部尚书是虚职,本职是右副都御史,督师是派遣职务,由于袁崇焕并没有内阁大学士衔,所以这个级别最多也就是从一品,但毛文龙可不光是总兵官,他还挂了“左都督”的虚衔,这可算是明朝军方的最高职务了(兵部尚书属于军政体系),标准的一品官……但袁崇焕还是果断杀之,连到北京请个旨的形式都不用走……这其实也说明,在宋明崇文抑武的文官主导的体制下,武官的生存空间并不算大……
明朝总兵数量并不多,大概20几个,级别虽高,但实际的权力上却是受制于总督、督师和经略这些朝廷文官大员。反倒是明灭之后,以左良玉、高杰为代表的几大总兵实力膨胀,地位也变得尊崇,只可惜在满清的兵锋之下,一触即溃,不值一提……
清朝官制基本上沿袭明朝,所以总兵依旧存在,不过数量一度涨到了73个(陆路60、水路13),所以含金量有所贬值,虽然仍然保持了正二品,但地位有所下降,因为清朝又格外强调了“提督”的作用,这提督本来也是个临时官职,名字就叫“提督某省军务总兵官”……但在清朝时却升格为掌握一省军事的最高主官,一般情况下,清朝会设置12个陆路提督(3个水路提督),总兵就此成为提督的部下,比如台湾总兵,就归属福建提督管辖……
从清朝官制来说,军事方面的封疆大吏大体上包括了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等级别,其实总兵要说是封疆大吏已经有点勉强了。
总督的地位无疑最高,大多数情况下清朝共设八大总督,每个总督管理几省的军政民务,侧重管军,地位应该是至少相当于1949年前后的大军区;巡抚其实跟总督名义上没有隶属关系,只是巡抚的管辖范围要比总督小得多(一般每省都会有一个巡抚),但是考虑到总督往往加挂兵部尚书或左副都御史衔,级别上可能会比巡抚高一级,如此而已。以如今的官制来类比,巡抚大体上相当于如今的省级主官。
如果说巡抚主管民政(其实也有权干涉军事),提督则无疑是军事主官,清朝的军队分为八旗(满族人)和绿营(汉族),八旗分驻各大城市,主官一般都是“XX将军”,如吉林将军、宁古塔将军、杭州将军等等。这些将军悉数由满族人出任,级别极高,不亚于总督……
而提督则多半是绿营官职,也就是说,提督就是汉军八旗在地方的最高武官官职,虽然是正二品,但地位却并不算高,类比如今的官制,大体上相当于军长。但是总兵手里的兵额有限,清朝时期的总兵大概也就是两三千人,袁世凯天津练新兵改军制,总兵被定为协都统(少将军衔),当时新军的镇相当于后期的师编制,但当时清未一个省才编一个镇,或连一个镇都编不足,提督才能指挥一个镇,总兵只能指挥一个协(旅)。总兵地位之尴尬,可想而知……
最能说明这一幕的,莫过于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据说老曾最牛逼的时候,军帐中替他看门的,都挂着总兵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