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谣张张嘴,辟谣跑断腿。
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是是二战前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转危机从美国开始席卷全世界,国际贸易锐减50%,美国失失业率飙升至25%,资本主义全面受挫。
当时美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有高达400万的美国学生失学,有高达800万的美国人失业,经济严重受挫,问题的确很多。
但是所谓导致700万人死亡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
1929年的美国GDP为1046亿美元,而1932年1933年分别只有595亿和572亿,缩水一半,但即便如此,美国人的生活水平只是相对于更高变低了而已。
1930年的美国人口为1亿2000万左右,按照这个比例的话,1933年的美国人均GDP在476美元左右。
而当时的10美元在1933年可以买200斤猪肉或者是700斤小麦,费城每个月的救济金是22美元,纽约是10美元。也就是说1美元可以买20斤猪肉……
500美元可以买10000斤猪肉,35,000斤小麦,这样的数据,这样的消费水平和购买力,恐怕即便即便是现在的很多发展中国家,也未必达得到。
1930年的纽约人口为693万,1931年被标明由于饥饿死亡的人口为55人,1932年由于饥饿的死亡人口为139人,如果按照饿死七百万人的比例,那么这个数字应该乘以百倍。
当然,大萧条对于失业者打击最大,但是在当时的美国,是不是失业就代表只能饿死呢?
当然不是,面临经济危机是胡佛总统,虽然奉行不政府不干预市场,但是也采取一些措施…
诸如当时的胡佛在1929年就批准了墨西哥裔人口遣返计划,这个计划把墨西哥裔的50万人遣返回墨西哥,以降低对美国人岗位的竞争。
民间社团和政府组织的救济……
第二、大规模的社会福利,大萧条期间,由于失业人数急剧增加,高达24%的失业率使得救济需求大幅度增加,美国各级政府开始主导救济工作,比如在宾夕法尼亚州的12个城市中民间救济支出,从1930年170万元到1932年转变为900万元,官方的救济支出,从240万上升到1680万美元。
罗斯福上台之后,开始大力执行市场干预政策
包括对失业人口的救助政策,由新机构联邦紧急救济总署负责制定失业人士的救助计划;
建立公民保护队,雇用失业青年25万人进行地方性农村工作计划,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翻修农村道路,同时提供贷款抵押救济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和业主,成立复兴银行公司,将农业救济置于高度优先的位置。
同时成立国家救济机构,公共事业振兴署,振兴署雇用了200万家庭的一家之主,同时建立社会保障法案和社会安全体系,为老人穷人和病人提供经济保障,保障他们的最低生存线。
即便在大萧条中,美国救济机构也给超过300万的家庭提供了岗位,在失业的家庭中,美国在1933年,给占全国人口13.4%的404万个家庭发放了196美元救济金,这是什么概念呢?
当时纽约市场上的牛的批发价是6.4美分,猪的批发价则是4.6美分一斤,大家可以想一想。
而当时美国民众的月收入,白领的工资达到了166美元,蓝领的工资达到了76美元,在1933年纺织女工的月工资为55.4美元,面包师傅的工资为88.3美元,这种经济水平,再加上物价的大幅度下降,这些人依旧可以生活的很好。
至于那些陷在失业泥潭的老弱病残的人们来说,确实压力很大,但这种压力是精神上的和自尊问题,他们虽然没有充分的收入,由于强大的社会救助,依靠救济,和依旧能够保证他们的生存。
大萧条中的小人物:
服装贩子艾萨克斯,原本每周收入四五千块,如今身无分文,不得不放下身段去政府申请救济,他不止一次想到自杀:“如果不是为了孩子们,我死都不愿意领救济”。
你看到了,只要不选择自杀,光靠救济一家人就不会死……
而且还有一个非常直观的数字,那就是在大萧条的30~40年代,移民比上一个10年少了300万,生育率也大幅下降,以及避孕措施普遍推广,生育率从1921年的2.425%下降到1933年的1.65%,但是人口在这个十年却仍旧剧烈的增加了800多万。
从人口死亡率上来看,经济最繁荣的1928年人口死亡率为1.2%,危机最为深重的1933年人口死亡率为1.08%,1921~1930年10年间的平均死亡率为1.18,1931~1940年10年的平均死亡率为1.09。
反而在大萧条期间,死亡情况却相比于黄金10年的死亡情况更好一些,除了医疗水平的进步,也就是说并没有出现美国大萧条期间没有出现所谓的饥荒的情况,否则死亡率怎么也要高点才是!
所以是怎么算的死亡七百万??
丰富的文化生活和无聊之余的精神享受
大萧条时期,梅·韦斯特一类的性感女星走红,物质匮乏时期的人们更喜欢“丰乳肥臀”。
阅读的人数大大增加。曼西城的公共图书馆图书流通率翻了一倍。
无所事事的民众突然发现,公共图书馆简直是穷人的天堂 —— 不仅可以在温暖的座椅休憩打盹,还可以用知识填补焦虑。
有顾客对图书管理员说:“要不是有图书馆,我没准早就疯掉或者自杀了。” 八卦小报也成了朝阳产业。
它们凭借报道上流社会的精彩生活,配上刺激的标题和露骨的图片,吸引了一大批百无聊赖的市民。
有一半以上的人每周看一次电影,只要花两毛五,就能进入由《金刚》、《绿野仙踪》 或者《乱世佳人》编织的梦境。
(无所事事的人只好在酒吧买醉)
股市崩溃的同年,好莱坞举办了第一届奥斯卡颁奖礼,如同一个电影辉煌的预言。接下来的十年,虽然全国电影院倒了三分之一,但全美票房收入增长到了近7亿美元。
普通人的生活缩影
虽然很艰难,但在1935年,一家人用攒下的闲钱,准备了圣诞节下午茶和巧克力蛋糕。
还有就是:
9岁女孩茱蒂丝看见父母辞退了保姆,从豪华的住所搬到狭窄的一居室,才知道并不是每间公寓都有餐厅。
只是从豪宅搬到一居室,没了保姆而已……
这恐怕也不能说明像畜生一样的活着吧?
参考资料:
统计数据来自:美国历年统计资料
斯特兹·特克尔,《艰难时代:亲历美国大萧条》
陈芥.大萧条之中和之后的生活世界博览
孙立平,普通人生活中的大萧条,经济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