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问题在于慈溪,并非是溥仪一人之错:
这是一个非常棒的提问,也是个不好回答的问题。
难度在于,这是个微观问题,是讨论慈禧太后本人的思想与自我评价(当然这个也是个巨大的工作量,上谕、实录、奏折等各种档案得看),慈禧作为当时清朝与中国的最高统治者,她的言行以及对自己的言行可能的反思认识,所涉及到也是清朝(以及中国),因此也是个宏观的问题。不是几段话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
如果尽量简短的说,慈禧作为掌握实权的太后,在位47年,时间长,而且死后3年,清朝灭亡。清朝灭亡,原因很多,正所谓“历史合力的结果”,但很多原因恰来自于慈禧在位时期的一些政策。对清朝灭亡,慈禧是负有极大责任的。不过,这些政策,在慈禧朝,又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另一方面,慈禧在位的47年间,既属于晚清史,又属于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是封建王朝病入膏肓、彻底腐朽的过程,也是中华文明在新锐西方文明面前迅速衰落的过程。又是中国被动启动近代化的初始阶段,同时也是中国逐渐成为民族国家这种近代意义上的国家的萌芽阶段。在这个期间,中国的近代化努力与满清王朝的稳固统治,是一个时而同一,时而对立的事情。
那么慈禧在位时的作为与不作为,哪些是毁了断代史意义上的清朝,哪些毁了文明与民族意义上的中国,并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互相交织。
举个例子,清朝灭亡,一个直接原因在于新军。湖北新军在武昌起义,北洋新军支持袁世凯逼宫。但清廷编练新军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甲午战争中,老式的淮军湘军被日本新式军队一败再败的教训。一部分新军走到清廷对立面,转向革命,一个重要原因是内部存在大量知识分子,新军士兵文化程度在那个年代相对高,易于被灌输新思想。1905年废除科举,一些读书人“朝为田舍郎,夕登天子堂”的传统功名梦破灭,不得已进入新军。而清廷鼓励读书人去海外留学,而很多人因为日本近选择留日,又使得一部分留学生得以接近孙文革命党,从而走上反清道路,连前军机大臣、大学士孙家鼐的侄孙孙毓筠(后来的筹安六君子之一)都加入了同盟会。
废科举,练新军,鼓励留学,这些不能说是毁了大清朝吧?甚至可以说是挽救大清朝的自强之路,可却收到了“种瓜得豆”的结果。这是慈禧自己怎么也不会想到的事情吧?
而在编练新军过程中,清廷并没有清湘军、淮军那种旧习,而是直接交由袁世凯等地方督抚,练兵与用兵不能统归中央,以至于兵为将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18省宣布独立,陆军部大臣荫昌居然指挥不动北洋军,只好让袁世凯出山掌握军政大权,同时溥仪生父、摄政王载沣赋闲,这才坚持到1912年2月被反水的袁世凯逼宫退位。新军推翻了清朝,却也为民国几十年的军阀混战开了个头。慈禧在编练新军的错误为后来埋下的隐患,即毁了清朝,也一定程度上毁了中国。
从慈禧太后临终前的政治遗命看,慈禧并没有意识到清朝会毁。有《慈禧外纪》等记载慈禧的遗言,说慈禧禁止后宫太后干政,这其实不能算对自己的反思,而是对载沣、溥仪、隆裕的政治安排。
因此,慈禧身处在当时,是不可能认识到自己的言行在将来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只存在自己主观上巩固自己最高统治、清王朝统治的动机与预期。
但是对慈禧已经历过的事情,是由自己言行导致的坏结果,慈禧多少是知道一点的,比如从庚子国变中新政上谕中可以看出端倪,而《崇陵传信录》中也有记载,“孝钦内惭,始特诏天下议改革”。
慈禧并不认为清朝会毁,也不知道自己的一些作为与不作为参与毁了清朝。只能说她知道自己做错了一些事,坏了事。
慈禧资质平平,精于权术,不懂治国,其长达47年的统治,在整体上严重迟滞了中国的自强求,对于中国近代化启动过程的消极作用远远大于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毁了中国。由于历史人物的局限性,慈禧更不可能认识到这些。
最终导致了江山到了溥仪手上 大清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