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作为一种精神产品,自古以来一直与人类相生相伴。
《论语·述而》中记载:孔子在齐国听到天籁之音《韶》曲,三个月吃肉都没有尝出肉的味道。有人说,没有想到孔子学音乐痴迷到这种地步。
从这则记载中我们知道音乐的神奇魅力,知道孔子并非我们想象中那样道貌岸然、一本正经的样子,而是一个超级音乐粉丝,应该是确凿无疑的。
又据《韩诗外传》记载,孔子访问卫国时遇到旧友师襄,是著名的琴师。他向学者开设6门课(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音乐占第二,可见古代人对音乐的重视程度令人难以置信。
其实,古代人喜欢音乐可以上溯到远古时代。据考古发现: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能吹七声音阶,距今有8000年。说明那时古人不仅能歌善舞,并且有骨竹笛伴音。清脆悠长的骨竹笛音,伴随着竹木石块的敲击所发出的雄浑与激昂之声,表达了先民守猎收获的欢欣场面和对自由无羁生活的礼赞。
传说黄帝和尧舜禹时代后期,有个叫夔的,具有非凡的音乐才能,后受到舜的赏识提拔为乐官,掌管乐舞,並教导年轻人学习,编导了当时最高水平的乐——《韶》。1000年后的孔子听后“三月不知肉味”,赞叹,“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可见韶乐音调之动听,影响之深远。
先秦时期的《诗经》记录了远古先民对音乐的激情描写。其中,诗经《国风·周南·关睢》中就有生动的描绘:“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参差荇菜,左右 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中这些语句凝炼优美,形象生动的民间歌词传递出先民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执着及得到心仪姑娘后的欢乐心声。
可以想像当小伙子与身材窈窕,容貌姣好的姑娘手牵手来到村里,部落的全体男女老少聚集在开阔的场地,顿时鼓声、笛声及梆子击打声喧腾起来,“钟鼓乐之”呈现的是何等隆重盛大的热烈场景。
我们再看看《吕氏春秋·本性篇》述说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鼓琴,巍巍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 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流水。”看,千年佳话多么令人感慨!它流传至今影响了一代代人。
民间音乐到了汉代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
汉武帝 时开始建立乐府官署。任务是制定乐谱,搜集民歌和训练音乐人才,机构很大,人员800。皇上为了听到好的音乐,常派乐府官员去各地搜集民歌。搜集的时候连歌词也搜集来,称为“乐府歌辞”或“乐府诗”。
到后来,当时搜集的乐曲已经失传,而乐府诗却凭文字记载并保存下来。这些从各地搜集来的诗,有的是劳动人民创作,有的反映人民对生活热爱和痛苦,有的反映了对爱情的追求等等,具有丰富的人民性,对当时及后代诗人的创作发挥了很大的影响。
隋唐时期出现了“女乐倡优”群体。女乐,又称乐伎。女是音,乐是舞。精通乐舞技能的演员称伎。倡指善长 歌唱的演员,优是杂戏艺术。他们是我国历史最早出现的专业表演艺术家。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在洛阳举行的一场演出就集中乐舞伎3万人。一场演唱会3万人表演,在现在来说也是场面宏大,气势磅礴,盛况空前,令人乍舌!
隋炀帝杨广能策划这样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盛会,说明其文艺细胞美哒哒。指挥这样一场演唱会不仅彰显了隋朝中期雄厚的囯力,而且显示了其热爱音乐、追求艺术创新、追求奢华的轰动效应。与现在比除声光及缺乏西洋乐器外,其它的毫不逊色。且是百分之百的原唱哦!
到了唐代玄宗时期,音乐的普及和创新出现了新的局面。
玄宗也是一位音乐天才,不仅仅会唱,更精通音律。组织一班身边的乐工,导演了大型歌舞剧《霓裳羽衣曲》,其阵容的豪华,清新淡雅的曲调,各种乐器的配合,使整个舞蹈如梦如幻,只见众美身姿袅娜,仙乐飘逸,仿佛天上人间的重现!
《霓裳羽衣曲》是唐朝大曲中的法典精品,是歌舞集大成之作,到现在仍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到了宋代,由于朝廷实行文官治理,社会宽容宽松,手工业和商业的迅猛发展,催生了茶楼酒肆和妓馆的普及。城市酒楼及妓女坊是文人雅聚和商人洽谈生意的活动场所。按词牌填词谱曲唱歌兴盛起来,虽然曲调大都失传,但是成就了“宋词”另一座文学高峰。
至元代又在宋代的基础上出现了元曲,诞生了戏剧这一新的文艺形式。至此由音乐引发催生了三种文学形式——唐诗、宋词、元曲。有人会问诗歌可以唱吗?当然可以,诗歌诗歌,是诗皆歌。因为诗平仄押韵,抑扬顿挫,唱起来也别有风味。
由于古代的语调与现在有差异,用普通话唱效果是大打折扣。
明清时期,小说文学艺术形式的出现,说唱艺人又将话本小说改编成戏剧文学剧本,地方戏剧如雨后春笋般乍现。如昆剧、越剧、徽剧、京剧、秦腔、晋剧、豫剧、采茶调、黄梅戏等等许多新老戏曲,争奇斗艳!戏剧与音乐的奇妙组合,呈现千姿百态,百花齐放的盛况。
综观,自从人类诞生,随之音乐与人和谐相处,共生共融。它那发自内心的天籟之音,带给人类的美妙旋律是上苍赐予我们的宝贵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