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其实阿斗从来都不傻,比如我就是啊!

政史哲经,啥都能扯淡一点,不过我个人感觉自己的水平还是差阿斗一大截的,所有我说阿斗不傻。其实阿斗做皇帝职业生涯也有40多年,水平那还是有的,能体现水平的事情也不少。

比如:全力支持相父北伐,这叫识大体。

比如:相父走后延续相父的人事安排,这叫平稳过渡。

比如:蒋琬和费祎分割丞相权利交叉制衡,这叫帝王权术。

除了后期宠幸黄皓这点之外,其实作为一个皇二代,他做的已经很不错了哦。

那么诸葛亮去世之后,他的所作所为,其实也是很有说道的。这件事,事发突然,在五丈原前线主持北伐大局的丞相诸葛亮阖然长逝,当然是谁都不想也不愿看到的结局。情势之危机,犹如蜀国突然失去擎天一柱,如果是一个完全没主意的主,估计当场就要瘫软在地,六神无主,但是刘阿斗在那一刻表现的有礼有节,头头是道。

而这一切,源头其实还是在诸葛亮。

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高风亮节,鞠躬尽瘁的典范,即使在生命最后一刻也在为国着想。

他在遗言中不仅指定了自己的接班人,蒋琬和费祎还对自己的身后事特别交代。

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而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这是对自己葬地的要求,葬在和先主刘备一起创造最辉煌战绩的定军山。汉中一战定鼎蜀汉基业,这是他的骄傲。

除此之外,他还特别要求国家不要为葬礼的事情,太铺张浪费,自己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就怎么离开这个世界。别弄的像天塌了一样。于国家不利。

至于为何禁止奔丧,其实也是诸葛亮要求还有教育的好。

想当年阿斗老爹刘备走的时候,旧有前车之鉴,当年刘玄德在永安宫故去,诸葛亮就建议刘禅,陛下故去当然很悲伤但是不要服丧太久,三天就好。

《三国志》原文 “乃顾遗诏,事惟大宗,动容损益;百寮发哀,满三日除服,到葬期复如礼;其郡国太守、相、都尉、县令长,三日便除服。”

意思是说,本来作为皇帝陛下的等级,就是弄葬礼起码也要个十来天,但是这个事情是不利于国家的,所有人都弄葬礼,国家机构谁管?国家也不太平啊,特别是非常时期,如果国家机构瘫痪了,出问题就麻烦啦。

这个时候,你要肩负起国家的重担,以作臣民的表率。

果不其然,事情就如诸葛亮所言,刘备人都还没去世,就有人造反。

冬十二月,汉嘉太守黄元闻先主疾不豫,举兵拒守。

等刘备去世之后,那个麻烦就更大啦。整个南中地区,都背叛刘备。当时主政的是诸葛亮,他并没有派兵剿灭,而是先派人和东吴和谈,然后安心办理刘备的后世,等到蜀国大事全部办完,和东吴也重新结盟之后,才出兵平定的南中还有南蛮。

而这一切手法,无疑是对刘阿斗的言传身教啊,阿斗当然记忆犹新!

诸葛亮政治手腕,还有城府在那一刻表露无疑。可是刘阿斗虽然学习了,但是学的还是不够彻底,因为他自己觉得,不奔丧对不起相父,这在后来的一件事情上可以看的出来。

《三国志》十二年,亮卒,后主素服发哀三日,邈上疏曰:“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没,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后主怒,下狱诛之。

这个话啥意思,就是诸葛亮去世后不到二年,就有人说坏坏,这人就是李邈,他用自以为的小聪明去理解阿斗内心,觉得皇帝陛下肯定讨厌大权在握的诸葛亮居然说诸葛亮是如吕禄、霍光一样的权臣,虽然没有背叛但是不一定安好心!

诸葛亮死了应该好好庆贺,这让刘阿斗这老实人也发火了,直接说,吧这瞎说话的傻逼拉下去斩首。之后,阿斗甚至让诸葛亮儿子做了自己女婿,很多时候吧,人们都不相信君臣同心这句话,但是我还是天真的相信,诸葛亮和刘备诚心无二,我也衷心的愿意相信,刘阿斗是真心的仰慕自己的相父。

原因无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最佳贡献者
2

刘禅禁止奔丧,恰好说明了刘禅的聪明之处。

历史上,我们对蜀汉后主刘禅有一个流传千年的评价:“扶不起的阿斗”。的确,蜀汉基业亡于刘禅之手,当魏军入境时,刘禅不听大将军姜维的备战建议,反而相信了宦官黄皓所谓的鬼神巫术,认为敌军打不到这里,结果错失了防御的最佳时机,导致国家灭亡。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刘禅的确算不上是明君,但说他“扶不起”则又有点过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诸葛亮对刘禅的评价还不错,早在刘备攻打汉中时,就曾命诸葛亮辅佐刘禅镇守成都,当时诸葛亮对刘禅的教导事无巨细,而刘禅也体现了他的能力,史载,诸葛亮评价刘禅是“知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知识丰富,学习速度超过了他的预期),刘备知道后非常欣慰,说“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如果说这里头可能有诸葛亮奉承的嫌疑的话,那么下面这段记载则坐实了诸葛亮的评价,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提到:“朝廷(刘禅)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诸葛亮当年力主杀掉养子刘封,也是为了确保刘禅的地位。

可见,诸葛亮对于刘禅的能力还是比较肯定的。此外,还有一件事也能看出刘禅的能力:司马懿夺权后,夏侯霸逃到了蜀汉,当时夏侯霸有个心结是自己的父亲夏侯渊被刘备阵营斩杀。但刘禅当时的处理方式非常聪明,他不但亲自出城相迎,还巧妙的说了句“卿父自遇害于行间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接着他开玩笑的指着自己的儿子说“此夏侯氏之甥也”(我儿子还是你的外甥呢),刘禅的皇后是张飞女儿,而张飞之妻又是夏侯渊的堂妹。刘禅一句话就拉近了与夏侯霸的关系,自此,夏侯霸死心塌地效忠蜀汉。

所以,刘禅算不得是明主,但至少是个中庸的国君,而且政治能力和情商非常高,他懂得如何收拢人心,也懂得如何治国。

那么诸葛亮死后,为什么刘禅禁止奔丧呢?

很多人说那是因为诸葛亮辅政多年,刘禅大权旁落,好不容易等到诸葛亮死了,所以才用这种方式报复(正如明朝的万历报复张居正一样)。其实这种观点并不正确,因为刘禅始终对诸葛亮是“以父事之”,在诸葛亮灵位送回成都后,刘禅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然后又素服发哀三日。对于诸葛亮生前的人事安排,也未作任何否定和改动。

由此可见,刘禅对于诸葛亮也许不是真的有“父子”情义,但至少他很清楚诸葛亮的路线是对的,是能帮助他守好这份基业的。所以,禁止大臣奔丧,是刘禅的报复发泄完全是后人的主观臆测,否则后来他为何要素服发哀?

真正的原因是,诸葛亮作为蜀汉柱国,病故后,刘禅需要尽快稳定局势。早在诸葛亮病重时,刘禅就派尚书仆射孙德去前线向诸葛亮咨询后事安排,诸葛亮病故,刘禅哭倒在地,但同时,刘禅又紧急下令,在成都实行宵禁,这也是为了避免蜀汉主力大军在失去统帅后,朝廷局势发生大的动荡,导致蜀汉猝亡。

所以,诸葛亮刚死,刘禅即下令“禁止奔丧”,其实是国家处于动荡时采取的一种最聪明最冷静的选择,并非是针对诸葛亮的报复和发泄。

3

诸葛亮去世,刘禅禁止奔丧,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理解,很容易就认为刘禅对诸葛亮不满。

但要完整的看待一件事,要从当时的历史环境来分析,不能断章取义。

诸葛亮是公元234年的8月病故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境内),死后是安葬在汉中的定军山,请各位想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如果要奔丧,那么蜀汉的臣民要往哪里去呢?当然是到汉中诸葛亮安葬的地方来,汉中是什么地方?相当于蜀汉的前线了,如果刘禅不禁止,想想看,蜀汉一大堆的文臣武将,百姓士人都往汉中跑,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



依我看来 ,刘禅禁止奔丧是他一生中所做的为数不多英明决定中的一个。刘禅禁止奔丧,想必也是考虑良久,原因如下:

1、为了蜀汉政权的稳定;诸葛亮是蜀汉政权的主政人,政治军事一把抓,且主政12年,不仅是蜀汉政权的精神支柱,更是实际掌舵人,一旦去世,失去主心骨,刘禅担心会引起国内叛乱及国外的虎视眈眈,当年刘备去世的时候,南中立马叛乱,同样的道理,刘禅也明白。

而且如果众多的官员百姓都去汉中前线奔丧,如果被魏国知悉,发兵攻击的话,那将是非常危险的事。



2、为了蜀汉政府的正常运转;诸葛亮的官职是丞相,领益州牧,不仅开府治事,有众多属吏,而且主政益州12年 ,益州大大小小的官员很多都是诸葛亮提拔及任用的,再加上诸葛亮在民间威望也甚高,如果允许奔丧的话,那益州大大小小的官员及百姓都要跑去汉中吊唁,那蜀汉政府还怎么运作?武将要戌边,文官要运作,百姓要种地,都去奔丧,那不是乱成一团了。

3、诸葛亮自已要求的。诸葛亮临死前作了一系列的安排,军事安排是将大军交由杨仪率领,回军成都,政治安排是向刘禅推荐接班人蒋琬和费祎,个人安排就是要求死后安葬在汉中定军山,并且一切丧事从简,并且不要奔丧。而这些安排,刘禅都采纳了。

那么刘禅是否对诸葛亮大权独揽不满呢?

我可以肯定的说:刘禅从来没有对诸葛亮不满,从以下事情就可以看出,刘禅是相当尊重诸葛亮的:



一、采纳诸葛亮的遗言,任用蒋琬主政事,蒋琬之后是费祎,刘禅都听从了诸葛亮的安排。如果刘禅对诸葛亮不满,为什么要用诸葛亮推荐的人才,要知道蒋琬和费祎是诸葛亮一手提拔的,是诸葛亮的亲信。

二、杀安汉将军李邈。诸葛亮死后,李邈向刘禅上奏说:诸葛亮是权臣,居心叵测,图谋不轨。结果刘禅大怒,将李邈诛杀,以正视听,如果刘禅真对诸葛亮不满,那么他的态度就应该纵容李邈,然后就会引出其它对诸葛亮不满的人再上奏,并以此为据,迫害诸葛亮的名声及家人,但刘禅没有这样做。

三、重用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诸葛亮死后,他的儿子诸葛瞻还很小,仅8岁,但诸葛瞻长大后,刘禅重用了他,其实诸葛瞻并没有什么才能,也没有诸葛亮的能力,刘禅能用他,完全是看诸葛亮的面子,所以刘禅也不可能对诸葛亮不满。

4

弄清楚这个,还有什么意义?再说几千年了,谁知道真相。发生在我们自己亲生经历的事情,我们自己也未能说的清楚,道个明白。为什么要对刘禅奔丧感兴趣?相信古人,相信书。别什么都去怀疑,饭吃饱了,别撑着。去卫生间

5

近年来对于蜀汉出现了不少反传统的思路,比如故意失荆州害死关羽,刘禅与诸葛亮主猜臣疑,诸葛亮北伐是为了揽权等论调,以诸葛亮去世刘禅不许奔丧一例,也有可能引向君臣猜疑的结论。但这可能与史实不符,诸葛亮因志向一致而与刘备走到一起,未出茅庐定天下三分,后来历经艰危,克服时艰,受刘备托孤之重,力挽危局,他的第一次北伐,使中原震动,人心惶惶,曹魏本以为刘备死后,蜀汉不足为虑,没想到小国能够并敢于出兵讨伐大国,一时手忙脚乱,诸葛亮攻守兼备,连年征战而民不怨劳,这些都不是后方受到有力制肘而能做到的“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刘禅禁止百官奔丧,与蜀汉的制度有关。


蜀汉奉两汉为正朔,在很多方面继承和发展了两汉的典制,爵制约分为二等,其中郡王为第一等,县侯、乡侯、亭侯、关内侯等属于第二等。(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在政制上,沿用西汉的虚君实相,诸葛亮以其特殊身份,以丞相统率百官,后又以大司马、大将军执掌大权,没有采用曹魏的九品官制,可能与蜀汉致力兴复汉室,并且益州世家豪族力量不够强大有关,反正在诸葛亮的治理下,民众还是比较安居乐业,农耕无辞的,不然就不会出现诸葛亮去世后,人们违礼制偷偷设祭的情况。而所谓的刘禅不允许众臣奔丧,出自《三国志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第十二》载“亮卒於敌庭,周在家闻问,即便奔赴,寻有诏书禁断,惟周以速行得达”

从蜀汉制度可知,诸葛亮死后刘禅禁止奔丧有二点原因,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政府的首脑,如果准许大臣依礼奔丧,在三国并立时期是不合适的,直接会造成政府运作瘫痪,这是一。其二,由于虚君实相制,诸葛亮临终前也对关键位置作了安排,这是在为他之后的时代定调,蜀汉众人再无诸葛之能,不能再出现丞相揽权,分解相权让各人各司其职,如继任者政府方面以尚书令掌政,以大司马大将军身份总军。没有了丞相,刘禅也不再如信任诸葛一般全力支持后来的继任者,这是一个大的变动,这些人事安排,刘禅都听从照办了。正转入另一个运作体制的蜀汉,自不能让百官沉浸在诸葛亮之死的事上,而导致无法转型。

6

之所以会有刘禅禁止奔丧一说,主要是因为在《三国志·谯周传》中的一段记载:“亮卒于敌庭,周在家闻问,即便奔赴,寻有诏书禁断,惟周以速行得达。”,简单翻译一下,诸葛亮死后谯周立刻前去奔丧,但是刘禅下了禁令,大家都没去成,只有谯周行动迅速,赶到奔丧。

通常认为刘禅禁止奔丧有着两层含义。

符合《三国演义》中记载的诸葛亮死后秘不发丧

《三国演义》中将诸葛亮之死些的神乎其神,什么口含七粒米,脚下点明灯,以致将星不坠,用来迷惑司马懿。

刘禅下诏禁止奔丧也正是符合了诸葛亮的安排,防止司马懿知道自己死去的消息。

如果真是这样,刘禅禁止奔丧也无可厚非。

或许刘禅是为了发泄

刘禅继位时16岁,到诸葛亮病逝时27岁,这十一年刘禅好似傀儡一般,无论大小事物,政令皆出自丞相府,“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

虽然诸葛亮没有夺权自立,但是刘禅作为帝王,大权旁落,毕竟心里不是滋味。

诸葛亮死后刘禅禁止奔丧,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情绪的发泄。

宣泄归宣泄,刘禅还是重用了诸葛亮留下的蒋琬,费祎等人,至少说明刘禅还是识大体的。

7

以世俗情理看,诸葛亮去世,刘禅禁止奔丧作吊,似乎是有近情理绝情绝义!然而,三国演义作者正是要的“绝情绝义”的结果。为什么?就是因为情文化和义文化理念是中华龙文化的大敌大害,正是这种比魔鬼还厉害的儒学情义礼义仁义文化,彻底颠覆了中华汉文化创始人仓颉以“一”为根基为生命的龙文化。诸葛亮孔明就是作者代指的儒学文化,诸葛亮去世,就意味着儒学文化的彻底灭亡,也就意味着仓颉龙文化的全面兴起,正是正文化的兴起,而使得邪魔文化去世灭亡。“刘禅”也是正文化的敌人,怎敢去作吊怀念的?岂不是自己也是找死去!这就是刘禅禁止奔丧的原因。“禅”就是“示单”,“单”就是“一”,“示单”表达的就是充分展示“一”的仓颉文化;而“刘”是割刈,刈灭之意,也即铲除颠覆仓颉文化之意。“一”就是指的人类生产制造技术前所末有,或前无古人的创新,“大”字的含义就是尊敬敬仰“一人”;“天”字与“一”的关系就是父子关系,“天道”就是大自然客观实际存在的精华(精子),经人类探索实践孕育而产生了“一”这个天子;道生一就是“天人合一”,也即“天”为雄而“人”为雌,这就是老子道德経所说的守雌或能雌乎的道理,这就是道学将仓颉古道文化称为“女子(好了)”和“女良(娘,或娘子)”等,也即古道佛文化尚母尚女的原因。

8

夷陵之败后,刘备白帝城托孤,希望诸葛亮能继承自己的遗志,继续北伐,恢复中原,刘备死后,诸葛亮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六次北伐,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北伐都以失败而告终,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最终病逝于五丈原,诸葛亮死后,为了当时蜀军能安全撤回蜀中,在死后还上演了死诸葛吓死活仲达的好戏,而在诸葛亮回到蜀中之后,刘禅却严禁所有人前去奔丧,这又是为什呢?

有人说刘禅打心底是恨诸葛亮的,所以才会禁止别人前去奔丧,因为诸葛亮几乎架空了刘禅的权利,刘禅在位时期,几乎大小事都要听从诸葛亮的,这也让刘禅十分恼火,其实刘禅打心底是十分敬重诸葛亮的,刘禅之所以将大小事都交给诸葛亮处理,也是对诸葛亮的信任,诸葛亮死后,有人上书弹劾诸葛亮,称诸葛亮在位时期严重干扰了刘禅的君权,刘禅听后立即将此人下狱,不仅如此,刘禅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在蜀国生死存亡之际,刘禅还让诸葛瞻带兵防卫魏军,这也是对他的信任,由此可见,刘禅打心底并没有记恨诸葛亮。

其实,刘禅之所以禁止所有人去吊丧也是有原因的,一来,蜀军刚刚退回蜀国,还有很多善后事宜没有处理,一旦这些人都去奔丧吊唁,那么就会给魏军攻打蜀国的机会,一旦此时魏军攻打蜀国,那么蜀国就会陷入一片混乱,另外一点,由于诸葛亮在蜀国的地位非比寻常,蜀国的很多岗位都是诸葛亮的亲信,一旦这些人都去奔丧,那么日常的工作谁来完成呢?因此,为了蜀国的安危,刘禅不得已禁止所有人前去奔丧。

不过,即使如此,还是有一个人前去吊唁诸葛亮,此人就是谯周,说到谯周,可能很多人不熟悉,不过在邓艾兵临成都城下时,劝说刘禅开城投降的正是此人,那么这位谯周为何会去奔呢?原来他是在刘禅的命令还未下达时就已经前来奔丧了,作为堂堂丞相,在死后竟然只有一人前来奔丧,也是令人感到唏嘘不已啊!

9

刘禅禁止给诸葛亮奔丧,我认为不是因为对诸葛亮长期把持朝政不满的报复,而是有以下考虑:

防止蜀汉政权因奔丧而陷于瘫痪

诸葛亮在蜀汉不仅是丞相,还领益州牧,领司隶校尉,处于人臣之巅,再加上他当权时间久,长期把持国家内政和军权,属吏故吏遍布整个蜀地,奔丧地又远在汉中,路途遥远,这么多人都去奔丧,国家还运转不运转了。所以,从大局考虑,刘禅不让去奔丧是对的。

防止魏军借此机会对蜀汉不利

诸葛亮死前已对撤军做了周密安排,故而他死后蜀军秘不发丧,以麻痹司马懿,等司马懿发觉时已全部撤离。但蜀军已是士气大降,内部也有各种不稳定因素,魏延和杨议在撤离途中就同时给刘禅写信告对方谋反,这些问题都是刘禅需要考虑的。再有魏军的领军人是足智多谋的司马懿,万一被他寻到破绽就麻烦了,所以还是按最保险的来,不让奔丧不节外生枝得了。

刘禅是庸才,却不是蠢才,他就是真对诸葛亮把持朝政不满,也不敢这样借此表露出来。

其一,军权还在以姜维为首的诸葛亮派系中,对这些实权将领他不能得罪。

其二,诸葛亮在蜀汉深得民心,威望高,刘禅无法违背民意,相向而行。

其三,刘禅自己一直以相父称呼诸葛亮,尊敬有加,若在诸葛亮死后立马实施报复,岂不是向世人表明自己是两面小人。

所以,刘禅下令禁止奔丧,主要是出于国家大局考虑,而不是所谓的打击报复。

10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不仅禁止百姓奔丧,还禁止在成都给诸葛亮立庙。刘禅是在担心若是在成都立诸葛亮的庙,那么天下百姓定会浩浩荡荡奔赴而去祭拜祭祀。而成都立了刘禅祖上祠庙,若出现诸葛庙香火不断,而刘氏祠庙却稍显逊色,那么岂不是灭天子威风。

另外如果诸葛亮立庙,那么作为天子,刘禅应不应该去祭拜呢?诸葛亮是刘善的相父。作为义子理当去祭拜。可是他是天子呀,怎么能够放下身段去为一个臣子添香加火。得情的人会说他重情义,但一些无知之士会以此认为诸葛亮才是蜀汉的神。后来百姓提议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太庙,刘禅同意了,毕竟刘禅也是尊敬诸葛亮的。

刘禅不是不同意,只是碍于这层关系所在。还记得诸葛亮离去之时,刘禅要扶着诸葛亮上马车,诸葛亮跟刘禅说天子不必做这种事情。刘禅望着诸葛亮花白的头发清瘦的背影,眼中泛着泪光。刘禅对属下说他害怕诸葛亮这一去就再也不能相见了。

毕竟这是抚养教导他长大的相父啊,为了自己为了蜀国,诸葛亮放弃归隐的恬淡生活,终其一生呕心沥血万死不辞。所以刘禅怎会不情愿为诸葛亮立庙,让他安享万世香火,可是他同诸葛亮再如何形同父子,诸葛亮始终是个外人。这一点刘禅没有错,看看今天成都的汉昭烈庙,却另外有个响彻天下的名字“武侯祠”。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