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诸葛亮与司马懿的两次对决分别是蜀汉第四次、第五次北伐。

那么在这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第二次北伐,也就是关于诸葛亮强攻陈仓城的记载。

魏略:亮自以有众数万,而昭兵才千馀人,又度东救未能便到,乃进兵攻昭,起云梯冲车以临城。昭於是以火箭逆射其云梯,梯然,梯上人皆烧死。昭又以绳连石磨压其冲车,冲车折。亮乃更为井阑百尺以射城中,以土丸填堑,欲直攀城,昭又於内筑重墙。亮又为地突,欲踊出於城里,昭又於城内穿地横截之。昼夜相攻拒二十馀日,亮无计,救至,引退。

记载很清楚,第二次北伐诸葛亮率领数万兵士攻打陈仓,而陈仓仅有上千守兵,就兵力而言,双方实力相差悬殊。可偏偏因为陈仓地势高耸,易守难攻,这上千守兵在郝昭的率领下,四次成功阻拦诸葛亮的进攻。

第一次,诸葛亮用云梯冲车,试图爬上城池,郝昭用火箭射云梯,烧毁工具,连云梯上的人都被烧死。

第二次,诸葛亮用冲车,试图破坏城池,郝昭用绳子连结石头,砸坏冲车。

第三次,诸葛亮用百尺井阑,试图缩短与城池的高度,用弓箭射杀守兵,并且用泥土填充沟壑,直接从井阑爬上城池,郝昭就在城内又建筑起第二道城墙,再次阻碍进攻的士兵。

第四次,诸葛亮企图通过地道攻入城内,郝昭就在城里穿地横截。

就这样,郝昭仅用上千士兵就抵挡了诸葛亮二十多天,加上蜀汉本身粮草供给短缺又麻烦,只好退兵。

这就是诸葛亮强攻所付出的代价,作为守者,必定选取易守难攻的地界驻守,况且蜀汉弱小,兵力紧缺,诸葛亮不会,也不能无效浪费。反观曹魏面对蜀汉为何一直采取防守状态,最根本的原因是曹魏的主要对手是横跨荆、扬的吴国,如果硬要两线、或者三线作战,对于刚结束乱世,正在恢复民生的曹魏而言,是相当吃力的。

因此,在面对诸葛亮第四次、第五次北伐,不是司马懿一定要守,而是他不得不守。

不过第四次原本步步为营,营营据险的司马懿却在最后关头错误判断,导致曹魏名将张郃在木门道中伏而亡。

到了第五次:

三国志魏书三:是月,诸葛亮出斜谷,屯渭南,司马宣王率诸军拒之。诏宣王:"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劳,全胜之道也。"
魏氏春秋曰:亮既屡遣使交书,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怒宣王。宣王将出战,辛毗杖节奉诏,勒宣王及军吏已下,乃止。

诸葛亮联合了孙权,四线开战,因此在面对诸葛亮时,司马懿是接到了魏明帝曹叡的明令不得出击,甚至是派出辛毗手持杖节再次下令不得出击。而曹叡更是御驾亲征,赶赴淮南战场,逼退孙权,使诸葛亮孤军无援,甚至到最后熬死了诸葛亮。

最佳贡献者
2

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的要强行打的话恐怕会重新遭受第二次北伐时期的情况。

228年12月诸葛亮兵出散关,很快到达陈仓要塞。诸葛亮先前听说陈仓城池破败,抵达后发现陈仓整顿完好,觉得奇怪。得知原来是郝昭在防守,大吃一惊。诸葛亮考虑郝昭向来名声显赫,恐怕攻城不易,于是让郝昭同乡兼好友已经投降蜀汉的监军靳详劝降郝昭。


他们第一次对话时,郝昭不听靳详的说辞,说:“魏家的法度是卿所熟悉的;我的为人是卿所知的。我受国恩多,也不能累及自家门户。当初高刚防守祁山,因为注意力不集中,任务失败,虽然人是活了下来,但是至今非议不止。卿不需要说了,我只有(为了守城而)必死。”


靳详回报诸葛亮郝昭的说辞,诸葛亮又派靳详去城门外软化这位坚定的守城者:“我们的军队很多,你只有很少的军队,不要徒劳自取灭亡。”但这次郝昭却搭箭说:“我之前的话已经说定了。我认识卿,但我的箭可不认识。”意在恐吓要杀靳详,诸葛亮听到这话决定展开攻势。

对郝昭而言,虽然诸葛亮军队数量多,但主要还是减轻东吴战略压力,并未带足粮草,因此寻求速胜,郝昭及同僚王生只需要坚守一月。诸葛亮用围城梯实施云梯战法,但郝昭用火箭射云梯,点燃云梯,云梯上的人都被烧死。而诸葛亮用冲车毁坏城门,郝昭又用绳子连接大石磨压下来,折断冲车。


随后诸葛亮撤回,重新思考战略。因护城河使得只有被带到城墙边才能生效的攻城具难以到达城墙,诸葛亮决定消灭护城河来制造更多可能的进攻点。在诸葛亮命令下,围城军填护城河,准备攻城塔,用百尺高的井阑向城内射箭。填平护城河后,攻城具被移动到城下,步兵像蚂蚁一样爬上城墙。

但当诸葛亮着手对付护城河时,郝昭已看破他的意图,开始在原来的城墙内建造内墙。攻城塔不能穿越第一重城墙,塔顶的士兵在越过外墙后不能翻越第二重墙,困在两重墙门内,成为守军射箭的靶子。


再次遭败后,诸葛亮又命士兵挖地道直至城墙地基,想让军队从城里突然跃出袭击敌军。但郝昭也在城内挖地道横截诸葛亮的地道,使其塌陷。郝昭为了守城,多次挖了城中的坟墓,取木头作为工具。

双方攻守二十多天,诸葛亮并不能速取陈仓,同时诸葛亮进攻郿,也无法攻下。曹魏朝廷和曹真分别派张郃和费曜率军前来支援陈仓。救兵到来,诸葛亮于是撤退,但成功地调动原本驻守荆州的张郃军团,东吴荆州方向的压力减轻。蜀汉军撤退,魏将王双为求立功,率骑兵追杀到秦岭,中诸葛亮埋伏被杀。


张郃预判诸葛亮主要还是为了吸引自己的兵团,必定不会带大批量粮草,因此作出了自己未到陈仓时诸葛亮必已退的判断,张郃来到陈仓后直趋南郑,但也没能追上诸葛亮。

再看234年春二月,诸葛亮再度出征曹魏,悉大众军由斜谷出,以流马运输,意取长安诸葛亮自至,数次派人挑战。司马懿吸取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魏军与蜀汉军队正面作战惨败的教训,始终坚守不出。其后诸葛亮故意让人带一套女人的衣服、头巾送给司马懿,表示司马懿就像女人一样。

魏军将领见此情形都火冒三丈,纷纷要求出战,为了搪塞将领们的要求,司马懿亦上表向魏明帝固请出请战。曹叡便使卫尉辛毗持节以节制司马懿。姜维对诸葛亮说:“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矣。”诸葛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有千里而请战乎!”这只是做样而已。


后诸葛亮又派下战使到司马懿处,司马懿问诸葛亮寝、食和其事情之劳累,不问军事。使对司马懿说:“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数升。”司马懿说:“亮将死矣。”魏、蜀两军相峙百余日。是年八月,诸葛亮积劳成疾而病倒,病情日益恶化。


消息传到成都,刘禅派李福去探望诸葛亮,并询问以后国家大计和继承人问题。诸葛亮也对各将领交代后事,要杨仪和费祎统领各军撤退,由魏延、姜維负责断后。

不久,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享年五十四岁。

3

司马懿坚守,诸葛亮强行进攻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输赢难料,赢也是惨胜。诸葛亮攻陈仓时就吃过很大的亏,何况这次面对的是司马懿。

蜀国国力有限,任何打败都输不起,没一个士兵都很重要,手上精兵要是死的差不多了,蜀国也就玩完了。魏延提出分兵5000,走子午谷突袭长安,被诸葛亮否定了,应该就是这个原因,实在是不敢赌,就算奇袭打下长安又能怎么样,守得住吗?要是蜀国有魏国那样的实力,估计他也会强攻的,带兵风格也不会这么谨慎,我们也可能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诸葛亮。子午谷计划他应该也是会答应的。邓艾灭蜀之战,突袭江油都带了3万人马。如果他失败了,3万人全军覆灭,也对魏国整体实力影响不大。

4

司马懿坚守不岀,诺葛亮为什么不主动进攻?司马懿一贯是以静制动,稳中求胜,而诸葛亮多半是动中求静的方式来迎得战争的胜利。司马懿在沉静中不动,如果诸葛亮攻打司马懿,那么诸葛亮就犯了战争忌律,就会失败,作为蜀国高位的诸葛亮是不会冒险攻打司马懿的。

5

强攻必定死伤大半,所以必须想办法引诱魏军出来野战交锋。即使攻下来了也无济于事,粮草耗尽也必须得撤退,诸葛亮耗不起,诸葛亮六出祁山都是因为粮草耗尽而退兵,非常惋惜,司马懿当缩头乌龟??也没什么错,诸葛亮攻不下城池就算赢了??

6

因为诸葛亮深谙兵道,对司马很了解,做到了知己知彼。

7

攻坚是迫不得已的下策。《孙子》说过,先保证自己不可被战胜,再去寻找可胜对方的机会。而防守总是以逸待劳,对方长途跋涉而来攻坚,损失一定比守方大,而且还有物资输送和粮食供应的问题,被动得多,这就是诸葛亮第一次攻魏时,魏明帝指出孔明犯了“致人之术”战略错误的原因,即自己主动出击去攻坚,除非你比对方绝对优势,否则那是必输无疑的。诸葛亮以弱攻强,还妄想步步为营稳扎稳打,那是一开始就错了的主导思想,不管是魏明帝还是司马懿,都紧紧抓住这一点,不跟你拼军力,就让你去攻坚,慢慢消耗你的有生力量,此消彼长,本来已经比你强,你还要主动削弱自己,哪有蜀国不灭亡的道理。司马懿坚忍不战,甚至装模做样千里迢迢去向魏帝请战,诸葛亮也看出名堂,知道对方绝对是做戏,不会出战,因此只能慨叹,等待失败是唯一结果。对这种战争,其实如果真要进攻,好的策略只能是把敌人调动出来,通过野战解决,攻坚肯定是没可能的,司马懿站得稳稳的,这就是他比诸葛亮高明的地方。


参考现代解放战争,我军进入攻坚模式,都强调集中优势兵力,以多打少,更辅以围点打援,重点却在消灭来源的野战军,把围点的敌人困到自己投降或需要突围而放弃防守进行野战。对比一下,就明白诸葛亮北伐输在哪里,说他是伟大的战略家、军事家,过吹了。

8

两人唱双簧,都需要战争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各取所需。都在欺骗各自的主子。荆州一失,诸葛亮所有梦想都破灭,发动战争只是想证明自己还有用,抓住权力不放。司马懿如果没有战争一样不被重用,失去权力。讨论攻守无仼何意义。

9

魏军并不弱,司马懿自忖智谋不如诸葛亮,难以取胜

索性坚守不出!司马懿老谋深算,知道蜀兵运粮艰难,

而且国力有限,长期对峙劳民伤财,诸葛亮必然退兵。

等到蜀兵坚守不住,要退兵的时候,魏国的机会就到来了。

这样的战略可以保证魏国一直利于不败之地,如果贸然出兵,跟诸葛亮

当面锣对面鼓的打起来,胜负难料!

司马懿打的什么算盘,诸葛亮当然知道。为什么不能强攻?

对方依仗防御工事,强攻肯定是处于弱势一方的,除非你方兵员素质和

人数都占上风,才可以强攻。当年李云龙少将攻打平安县城,兵力占优,

连主攻副攻都不要了,四面攻城。诸葛亮可没有这样的优势。双方实力在伯仲之间,

这个时候去强攻,等到蜀国损兵折将锐气受挫之后,优劣双方就会发生逆转。

司马懿就更开心了,不用这么干等着耗着了,这是诸葛亮把脖子伸过来让我砍

关于攻守对战,我们可以举个例子:

元末的洪都保卫战,陈友谅号称有六十万大军,去进攻只有两万人驻守

的朱元璋的地盘洪都府,也就是今天的南昌。守城的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

当然,陈友谅的号称多少有

点吹牛的成分,六十万没有,二十万是肯定有的。至少十倍于敌人,

这是肯定没有问题的。结果呢,陈友谅崩掉了大牙都没有把

洪都给啃下来,六十万人马打了八十五天,三个月的时间,在城下

留下无数尸体,然后灰溜溜的撤退了,

要是双方在平原地区野战呢?没有这些防御工事,朱元璋的部队能守多少天?

回国头来,我们来说下诸葛亮的攻城能力。

当时司马懿推荐一员将领叫郝昭,守在陈仓,司马懿料定诸葛亮必定会

仿效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出川。他认为郝昭足以挡住诸葛亮、

事实如何呢?确实如司马懿所料。小小一座陈仓城,竟让诸葛亮无计可施。

一个郝昭,几千士卒,竟让诸葛丞相徒叹奈何,一筹莫展

试想一下,如果诸葛亮去强攻司马懿的营寨 ,后果会如何呢?

10

《孙子兵法》有言:凡为兵者,先为不可胜,后为可胜。

说白了就是:带兵打仗,要先争取和营造有利形势,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然后寻找敌人的缺陷和疲敝之处给与会心一击。在没有必胜把握之前不要乱搞,一旦失败部队会丧失锐气,被别人抢了风头很容易一溃千里。

司马懿和诸葛亮是同重量级选手,如同高手过招,除非对方出错,否则对线只能是平局。贸然出手不仅不能取胜,反而多增死伤,于心何忍啊。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