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现在河南省周口地区鹿邑县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太上老君,尊为道祖。
是中国古代杰出思想家与哲学家、道家派创始人,世界历史名人 著有五千言的《道德经》。
下面讲述两个广泛流传于鹿邑县乃至豫东农村地区关于老子的民间传说。
一、老子诞生
鹿邑县古代叫做苦县。县城以东十里地是老子出生的地方,名叫太清宫。
相传太清宫有一位老员外的女儿,一天在自家院子里的一棵李子树下面乘凉时打了一个盹。梦见从东南方向的天空中,飘过来一朵七彩祥云,飘飘然飘到了头顶的这棵李子树上。她醒来后感觉口渴难耐,伸手摘了一个又圆又大的紫李子吃。刚把李子放到嘴边,李子竟然自己整个的滚进了肚子里。
过了九九八十一载,农历正月十五,撞断母亲腋下的肋骨跳了出来。老子一出生就是八十一岁了,白眉毛、白胡须、鹤发龙颜,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出生时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里的那棵李子树说:“那棵树的名字就是我的姓”。又因为出生时两耳垂肩,又被称为李耳、老聃。
老子出生不久母亲就去世了,被葬埋在太清宫。后来,老子母亲被武则天册封为“先天太后”。现在在占地27亩,200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太清宫内,有一个高大的土堆,那就是老子娘坟的圣母墓。
二、老子赶山的传说
古代,在苦县(现在的鹿邑县)与苦县东十里的太清宫之间有一座大山。这座大山高耸入云,野兽经常出没伤害苦县一带的老百姓和牲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的不便。
老子手持赶山鞭来到这座山下,虔诚地祷告上天助力,挥起赶山鞭向山峰劈去。只见轰隆隆一阵巨响,天昏地暗,电闪雷鸣。整座山被陷进了地下,原来有山的地方变成了一马平川。老子的赶山鞭也被震断成两截,一截被老子丢在了苦县城内的老君台上,另一截崩到了太清宫内。
现在,在鹿邑县城东北角的老君台上庙前和太清宫太极殿前面,都有一个碗口粗的铁柱,深埋在地下,地上面露出来3尺多长,一人可以晃动,但10个人也拔不出来,据说这两个碗口粗的铁柱,就是当年老子赶山时使用的赶山鞭。
三、和平碑的故事
现在,鹿邑县城的老君台,为老子修道成仙飞升之地,故名“升仙台”、“拜仙台”,已有2000多年历史。台高8.84米,山门下青石台阶共33层,与老子升33层青天之说相符。
在老君台下,立着一个方柱,四面分别用日文、简体中文、繁体中文、英文刻写“我们祝愿世界人类的和平”。
这个和平碑是1938年侵华日军炮兵梅川太郎等人所立。
1938年6月1日,侵华日军攻打鹿邑县城。日军误以为老君台这个高大建筑是国民政府的抗战工事,就命令架起迫击炮攻击这个高大目标。一连发射十三发炮弹都没有爆炸,指挥官和炮兵都惊呆了,个个呆若木鸡。
日军爬上老君台,看到台上大殿里供奉着“太上老君”,得知这里是老子升仙台时,日军个个张口结舌,目瞪口呆。全体日军不约而同齐刷刷跪倒在大殿门前,磕头作揖,请求“老君爷”宽恕。
80年代初期,当年用迫击炮轰击老君台的炮手梅川太郎,在随同人员的搀扶下,步履瞒珊地爬上老君台,虔诚地跪在大殿里的老君像前叩拜。
1999年9月19日,梅川太郎把从日本空运过来的白色方柱太平碑,恭恭敬敬地立在老君台前,虔诚谢罪,祈祷中日永无战争。
侵华日军炮击老君台十三发跑弹未响这个故事,绝非空穴来风,亦非神话传说,而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现在的老君台上,还保存着当年侵华日军发射未爆的、锈迹斑斑炮弹,供前来游览、参观的人们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