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安德海作为慈禧太后宠信的太监,想同以前王朝的太监那样作威作福,触犯了清朝统治者的政治底线,自己作死,又碰上了丁宝桢这样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大清的名臣,斩了他,并且裸体示众。(丁宝桢雕像)

安德海如何成为清朝皇宫的太监总管?

没有一个人一步登天的,安德海也是如此。安德海聪明伶俐自小就进宫,是咸丰皇帝的御前太监。慈禧为了接近咸丰皇帝,拉拢安德海,请他帮忙。慈禧终于上了咸丰皇帝的龙床,并且生下咸丰皇帝唯一存活下来的儿子——同治皇帝,安德海的地位自然也是水涨船高了。(安德海剧照)

安德海和慈禧密谋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是“辛酉政变”。1861年,咸丰皇帝病逝于承德避暑山庄,咸丰皇帝留下了肃顺等八大顾命大臣,这威胁了慈禧等人的权利。慈禧两度安排安德海觐见恭亲王奕訢,让他率军发动政变,解除了顾命大臣的权利,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訢共同享有权利。

第二件事情是安德海和慈禧密谋剥夺恭亲王奕訢的权利。恭亲王奕訢在外朝的权利越来越大,这让慈禧很不安,1865年,安德海和慈禧密谋,以御史弹劾恭亲王奕訢为由,免除了他的权利,仍为军机上行走。这时安德海已经成为清朝皇宫的太监大总管,权利日盛。

安德海为何被杀?

清朝的顺治皇帝有谕旨,太监出宫和干预朝政是大罪,明朝太监乱政血淋淋的历史事实摆在那儿,清朝的历代皇帝对太监防范的非常严。

1869年,安德海以同治皇帝即将大婚,需要采办龙袍等事务,借此机会到江南一趟。一路上可以借机大捞特捞一把,这种小心思,慈禧都看在眼里,就让他出宫公干。太监出宫公干是要圣旨的,慈禧太后只是给了一个口谕而已,是个口头钦差。

安德海一路非常招摇,按照清朝的惯例,钦差大人过境要提前有朝廷的谕旨,沿途各级官员好迎接,这位没有圣旨,打着龙旗,这是皇上的配置,安德海自己用上了。

到了山东德州后,德州知州赵新迎接,见不到谕旨,只好请示上级山东巡抚丁宝桢。丁宝桢早就对安德海的行径不满,紧急上奏军机处请示,列举安德海一系列不法行为和违背清朝皇帝的祖制的问题。并且在1869年8月2日在泰安抓获安德海一行。

同治皇帝接到奏折后紧急和恭亲王奕訢商讨对策,安德海经常挑拨同治皇帝和慈禧的母子关系,同治经常被慈禧训斥,恭亲王奕訢也被安德海扳倒了,他们用六百里加急将军机处的谕旨送达。谕旨是这样说的:

“该太监擅离远出,并有种种不法情事,若不从严惩办,何以肃宫禁而儆效尤。著丁宝桢迅速派委干员于所属地方将六品蓝翎安姓太监严密查拿,令随从人等指证确实,毋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不准任其狡饰。如该太监闻风折回直境,即著曾国藩饬属一体严拿正法。倘有疏纵,惟该督抚是问,其随从人等有迹近匪类者,并著严拿分别惩办,毋庸再行请旨。”

如果安德海提前得到消息跑到直隶境内,就又直隶总督曾国藩抓捕安德海,这道谕旨还给了曾国藩,抓到要就地正法,同治皇帝就是不想让安德海再回到皇宫了。(同治皇帝像)

安德海的随从人员有漏网的,跑到北京告诉了慈禧,慈禧要求丁宝桢刀下留人,丁宝桢先接到慈禧的懿旨,不过他没看。等到了军机处的谕旨后,在1869年8月7日,斩了安德海。

丁宝桢为何要裸体示众安德海?

安德海在1868年的冬天,迎娶了徽班名角马赛花为妻子,这个美人年方19岁。并且办的非常招摇,搞得京城尽知。慈禧赏赐了千两白银,绸缎一百匹。

坊间传言也是越来越盛,说安德海不是真太监,和慈禧太后有一腿,才做到了太监总管的职务。(慈禧手书赠送丁宝桢)

丁宝桢有鉴于此,将安德海斩首后,裸体示众,让大家看看安德海是一个真太监,还了慈禧太后一个清白。慈禧太后恨得牙痒痒,也没有办法,慈禧亲自写了四个大字送丁宝桢——“国之宝桢”,而且于1876年升丁宝桢为四川总督。

最佳贡献者
2

丁宝桢杀太监安得海是清史上一件十分引人注目的大事件,安德海是当时“老佛爷”跟前的大红人,在朝中连宰相级的大臣都不敢得罪他,而丁宝桢只是地方官,俗话说“打狗还得看主人”,安德海是大太监,是慈禧太后身边的一条凶恶的狗,丁宝桢为何敢杀了这条狗,而且,还将他尸体裸露示众,这是为什么?

首先,丁宝桢并非是一个鲁莽的封疆大吏,他是咸丰年间的进士,是很有头脑的一位官员,同时,他以忠心清王朝著称,并非是喜欢惹事犯上的擅权之臣,但他却以地方官的身份把安德海杀了。

其实,丁宝桢从1853年中进士后就进入政坛,宦海沉浮十六年,很有官场经验,是深谙官场规则又颇有谋略的一位大臣,他不是不知道杀安德海的严重性和将带来的后果,杀了“老佛爷”身边最信任的狗,这是在直接对慈禧太后进行挑战,他不但要考虑在官场的前途,而且也要担忧自己的身家性命和一家老小的安危。

丁宝桢像

因为安德海不是一般的太监,他是有资历、有功劳、有背景、有强硬的靠山的。安得海是直隶南皮人,自小净身进宫,曾在咸丰帝身边当御前太监。聪明而又善于奉承,颇得咸丰帝和叶赫那拉杏贞的好感。

咸丰皇帝病死于承德行宫后,皇长子载淳继承皇位,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奉咸丰旨意辅弼幼主,主持朝政,但幼主生母那拉氏想擅权,暗中咸丰帝的异母弟恭亲王奕訢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在这一场政变中,安德海起了很大的作用,他扮演着关键的联络人角色,在恭亲王奕訢与两宫皇太后之间传达消息,为发动“辛酉政变”发挥着重要作用。“辛酉政变”之后,安德海被晋升为总管大太监,成为朝中地位十分显赫的太监。安德海充分利用其大太监的特殊地位,玩弄心权术,干预朝政,培植自己的党羽,还结交朝臣,成了慈禧身边的大红人。

丁宝桢敢杀安德海这样的人,当然是有他的充足理由的。

表面上看,安德海没有背叛朝廷,没有杀人,而且是奉“老佛爷”的懿旨行使,在安得海看来,他无论到了何地,也是没有人敢动他的。

可是,他遇到了丁宝桢,这是专门克他的一位不好惹的地方大员。

安德海出京南下采办,他奉慈禧之命,以钦差的名义在地方耀武扬威,可是,安得海有一个致命的失误,那就是未携带任何正式的公文,或许是由于太自信太狂妄了,自以为没有人敢惹他,或许是慈禧让安得海出去办事,认为只是让安得海办差,没有必要给公文。可是,丁宝桢正是抓住了安德海这一失误,给安得海定了一个“违反祖制、擅出宫禁”的罪名,果断地把他斩了。

从律法上看,丁宝桢杀安得海是依法执法,是遵祖制。

清朝开国之初,为了避免像明朝那样出现太监专权祸国的现象,顺治十年,顺治帝颁布上谕,对太监规定了“六不许”:一、非经差遣,不许擅出皇城;二、职司之外,不许干涉一事;三、不许招引外人;四、不许交接外官;五、不许使弟侄亲戚暗相交接;六、不许假弟侄名色置买田产,从而把持官府,扰害民人。这“六不许”还被镌刻在铁牌上,立于宫内交泰殿门前,显然这是极为重要的一项祖制。此外,清朝于《钦定宫中现行则例》中还明确规定:太监级不过四品,非奉差遣,不许擅自出皇城,违者杀无赦。

安得海撞到了丁宝桢的刀口上了,违背祖制,杀无赦!

其实,若只是因为安得海违背祖制,丁宝桢凭当时山东巡抚身份,是不敢直接把安得海杀了,真正使丁宝桢杀安得海的原因是在“违背祖制”的背后。

安得海在朝中依仗慈禧太后而不可一世,除了慈禧太后,他几乎把所有人都不放在眼里,擅权自大,像恶狗一样,到处咬人。他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三位位高权重的大人物。

第一位是慈安太后,安得海依仗慈禧的权势,对性格比较柔和、含蓄的慈安太后一直是很轻视的。

在辅佐幼主的时候,慈安太后是慈禧的政治盟友,她们一起和恭亲王联手,扳倒了肃顺等顾命八大臣,在后宫,其实慈禧也要敬慈安几分,因为慈安是东宫皇太后,在朝中的影响力不可小视,且慈安虽温柔却也是很有心智的。可是,安德海仗着揽权的主子的恩宠,根本就不把慈安放在眼里,还经常在慈禧面前说慈安的不是,挑拨两宫太后之间的关系,睿智的慈安太后心里很清楚,留着慈禧身边的这条恶狗,她是没有好日子过的,所以,安得海出宫南下办差,犯了祖制,她当然是支持把这条恶狗灭了,既能出一口气,又有利于维护自己的东宫皇太后地位,何乐而不为?应该说,对朝政十分谙熟的丁宝桢对此是心中有数的。杀安得海,慈安太后一定是投赞成票的。

第二位是同治皇帝,安得海奉慈禧懿旨,管束同治,督其学与行,这让同治帝很不爽,且同治帝对安得海擅权培植党羽非常痛恨,当然,有机会就想置安得海于死地。

慈禧或许是好心,想让同治早成大器,以担重任,或许是为了把同治彻底掌握在自己手里,所以,他派最能信任的太监安德海负责管束同治帝,安德海虽然感到有些为难,主子不好管束,可是,他又不能不按慈禧的旨意办事,同时,他也想常在同治身边,既可以靠近顶级权力,又能常给慈禧通风报信,所以,还是认真管束同治,而这就惹恼了皇帝,埋下祸端。而且,同治帝对安德海依仗慈禧的权力而弄权朝中,结党营私,耀武扬威感到十分痛恨,这一次得知安德海违背祖制,恰好找到了处置安得海的好机会,于是,同治帝便给山东巡抚丁宝桢下了一道密旨,让他见机行事,除掉安德海。丁宝桢有了皇帝的旨意,杀安得海就是奉旨行事,下手当然就很顺了。

同治皇帝

第三位是恭亲王奕訢,安德海在慈禧的指使下,联络大臣给恭亲王使绊子,得罪了奕訢。

恭亲王是道光皇帝的亲儿子,咸丰皇帝的同父异母弟弟,在扳倒肃顺等顾命eng大臣'd的政变中立大功,为慈禧执掌实际权力贡献很大,“辛酉政变”后,恭亲王奕訢当上议政王,掌握军机处和总理衙门的大权,成为实权的人物,属于是大清的栋梁。可是,政敌消除之后,权力欲极强的慈禧太后对恭亲王掌握实权越来越不能容许了,于是,她指使自己所信任的大太监安德海联络朝中大臣找恭亲王的不是,同治四年三月,安德海秘密联络御史,弹劾奕訢,慈禧突然代皇帝下旨,革去奕訢的议政王职务,一个月后,慈禧又以奕訢“深自引咎,颇知愧悔”为由,下令让奕訢“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无庸复议政名目”,如此一来,安德海便得罪了“辛酉政变”的大功臣、当时清王朝的第一权臣恭亲王奕訢。因而,当奕訢得知安德海奉慈禧之命出京南下采办后,知道机会来了,他立即与慈安太后联手,奏请同治皇帝严惩安德海。所以才有同治皇帝给丁宝桢下密旨的事发生。丁宝桢有了圣旨,又有恭亲王奕訢在后面支持,而且还有慈安准许,他当然敢于理直气壮地将安得海"就地正法",丁宝桢奉旨行事,慈禧暂时也无可奈何,她只能恨丁宝桢恨在心里,记恨他的三位后台,不好为了一个太监,挑战祖制,为难奉命行事的丁宝桢。

恭亲王奕訢

至于丁宝桢为何将安得海裸尸示众,其主要原因是为了向朝野表明,安得海这个太监违背祖制,犯了天规,杀他是为了遵循清廷大法,以正纲纪,维护正统。

丁宝桢此次有勇有谋地杀了安德海,得到了朝中大臣们的称赞,据说曾国藩得知丁宝桢杀了安得海之后,在日记里写道:“我眼睛患病已经几个月了,在听说此事后,积翳为之一开!稚璜(丁宝桢的字)真豪杰也!”李鸿章也兴奋地对幕僚们说:“稚璜自此成名矣!”

“国之宝桢”

安德海被斩的消息传到京城,慈禧也只好强压心头怒气,发上谕称:“我朝家法森严,有犯必惩,太监安德海竟敢如此胆大妄为,招摇过市,种种不法,实在是罪有应得。”慈禧太后毕竟是十分精明的政坛老手,她不但没有报复,反而称赞丁宝桢,即便是后来慈安太后暴亡之后,独掌朝政的慈禧太后仍没有对丁宝桢下手,反而让丁宝桢一直做山东巡抚,七年后,丁宝桢升任四川总督。丁宝桢为官清廉、政绩显著,慈禧太后升了他的官职,能提高她自己的威望,至于安德海,一条恶狗,死了也就死了,他的使命已经完成,权力高手慈禧太后还会在乎他吗?而对于丁宝桢,慈禧太后还令人意外赐给了“国之宝祯”四字,朝野皆赞大度无私,慈禧赚得了威望的大提升。这就是安德海裸尸示众的“价值”。

3

因为民间传着闲话,说安德海是假太监,慈禧宠信他是因为和他有私情,所以丁保祯杀了安德海后怕慈禧治他的罪,所以才把安德海下身裸露,让老百姓看看安德海确实是个太监,杜绝谣言,也趁机讨慈禧的欢心,所以最后并没有被慈禧治罪。

4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安德海被丁宝桢斩首之后,确实暴尸三日。

不过这里所说的暴尸,并不是裸露示众,就是将尸体暴露在公共场所,三天内不准人收殓。

安德海自幼入宫,是咸丰皇帝的御前太监,还算是有点文化,史书记载他“颇知书”,通晓《论语》,《孟子》。安德海的发迹,是在咸丰皇帝死的时候,因为他是贴身太监,所以能将咸丰的遗诏,秘密透露给慈禧太后。然后让慈禧太后有了提前准备的时间。

慈禧上台后,安德海成为了总管太监,一时极得圣宠。

圣宠之下,难免有些膨胀。同治八年,安德海在慈禧的默认下,出京办货。乘船从京杭大运河南下,一路招摇煊赫。

到了山东德州,当是的山东巡抚丁宝桢,以顺治皇帝“宦竖非经差遣,不许擅出皇城”的祖训,抓了安德海,并上奏称:“宦竖私出,非制。且大臣未闻有命,必诈无疑”,这个秘奏没有被慈禧看到,而是得到了东宫皇太后慈安的回复:

就这样,安德海被斩首暴尸。

丁宝桢像

慈禧知道后,安德海已经人头落地了。她也是无可奈何。

归其原因,还是安德海在宫里得罪了太多人,并且其背后的慈禧太后和慈安以及同治皇帝,内部有些矛盾。安德海就这样被封疆大吏丁宝桢斩了,实在是大快人心。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5

安德海被丁宝桢所杀,据史料考证,确确实实干过,不仅杀了还曝尸三日!

且看原文:据薛成福《庸庵笔记》记载:

安德海伏法之后,裸尸曝市于济南府三日,以释天下的猜疑。

意思是安德海被诛杀之后,丁宝桢把安德海的衣服都脱光了,扔在济南府前面,来向世人作一证明。

世人到底有什么疑惑?需要证明呢?

这个疑惑就是丁宝桢曝尸的原因。把时间推到事件发生的当年,即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这一年发生了什么事,让大家疑惑呢?

第一个让世人疑惑的问题:安德海到底是不是太监?

这个疑问的缘由,来自于同治七年1868年,不知是否安德海脑抽了,干了一件大事,就是太监娶媳妇,不仅不是低调办,而是敲敲打打,张灯结彩,生怕全京城不知道,娶的媳妇也是一个高知名度的角色,是当时在京城比较有名的戏曲表演艺术家,19岁的马赛花,明星嫁人本就是茶余饭后的上好谈资,加上嫁给太监,令人大开眼界,此事一出,在京城一下成一个爆炸性的新闻。

这个新闻还不够轰动的话,再加上慈禧太后还给他送了贺礼,令安德海名噪一时,成为舆论焦点,绝对头条第一热搜。

本来安德海的升官速度比火箭还快,就让人妒忌,在坊间就有一些影影绰绰传闻,说其进宫时实未净身,所以才深得慈禧太后宠爱,用直白一点的话说,就是他和慈禧太后有一腿,安德海才平步青云,步步高升。安德海的婚礼和坊间传闻加起来,无形中给老百姓一种错觉,安德海未净身,好像是真的哦

慈禧太后好生郁闷,虽有生杀予夺的权力,但封不住天下人的嘴,还没有办法解释,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背了一个解释不清的黑锅。

第二个让世人疑惑的问题:丁宝桢敢不敢杀安德海

在同治8年的时候,安德海时任总管大太监,又是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权倾一时,他把小皇帝和朝中顾命大臣都不放在眼里。

同一年,安德海出门办差,是奉慈禧太后御旨(是不是真的不知道,他自己说的奉慈禧太后的谕旨办差,给皇帝准备龙袍),一路飞扬跋扈,还收受沿途官员的贿赂,是仗着有慈禧太后撑腰,安德海就是慈禧太后的脸面,具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因为他掌握着慈禧太后的秘密(辛酉政变的秘密)

反观丁宝桢仅仅是一个山东巡抚,他敢不敢杀安德海,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这是一场毁前途做法,安德海被捕之后,就像一块烫手的山芋,放在丁宝桢手里,当时的县太爷都吓得跪地求丁宝桢,不要杀安德海,等朝廷的谕旨。

老百姓一般都认为,丁宝桢畏惧慈禧太后,自然会悄悄的把安德海放走,对比利益得失,这是丁宝桢最好的选择。

丁宝桢不是愣头青,杀了安德海之后,他洞察时局,发现曝尸三日有以下收益:

一是证明慈禧太后的清白

丁宝桢索性把安德海杀了之后,脱光衣服放在济南府前边,让世人看明白,这阉人安德海就是一地地道道的太监,让民间风传的安德海和慈禧太后有一腿的谣言不攻自破,安德海轰轰烈烈的结婚,仅是一场自导自演自欺欺人的闹剧,维护了慈禧太后的名声

二是帮助慈禧太后守住了辛酉政变的秘密

安德海于辛酉政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只要安德海还活着,始终是慈禧太后的一个心头大患,要守得住一个秘密,没有比死人更放心的人了,因此才有后来慈禧下发的谕旨,不用审讯,就地正法,丁宝桢的曝尸三日,是对慈禧太后“不用审讯,就地正法”的回应或者叫隔空喊话,告诉慈禧太后,你的意思我收到了,不用担心,你的秘密守住了,就像太阳底下的裸体安德海一样。

三是维护了清政府的威严

清朝为了防止宦官乱政,汲取了明朝的经验,对此约法三章,更有顺治帝学习朱元璋的先进做法,铸铁碑立于交泰殿,安德海违反祖训,丁宝桢诛杀他,刚好是一个铁证的例子,告诉天下,没有人敢逾越皇权,安德海也不行,震慑了宦官势力,证明了清朝是一个法制严明的国度。

安德海和慈禧剧照:

四是丁宝桢获得了老百姓的官声

丁宝桢智杀安德海这件事件中最大的受益者,它不仅彰显了皇权的巍巍,清政府的法制威严,同时表明了清政府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吏治清明,通过杀安德海,暴尸三日,他获得了丁青天的称号。

同时他在两派势力中,获得了立足之地。综上所述,丁宝桢杀安德海,尤其是暴尸三日,不仅解开了天下人的疑惑,同时掩盖了皇权党争羞于启齿的朝廷内幕,一箭双雕,堪称经典,因此后世人,尤其是曾国藩对丁宝桢大加赞赏,推崇备至,诛杀安德海,说成是智杀。

6

1868年冬天,北京某酒楼张灯结彩,大排筵宴,社会名流高朋满座,新郎大太监安德海与19岁新娘、徽班名角马赛花正兴高采烈迎来送往,慈禧太后送的白银一千两,外加一百匹绸缎的贺礼摆在前面格外显眼。

太监娶媳妇的爆炸新闻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聊资,似乎验证了坊间安德海是个假太监,与慈禧太后有一大腿的传言,要不然他为什么升官速度比火箭还快呢?

安德海长相俊俏且聪明伶俐,入宫后做了咸丰贴身童监,咸丰称帝后,成为咸丰皇帝的御前太监。在安德海运作下,慈禧最终上了咸丰的龙床,安德海自然水涨船高。

1861年,咸丰病逝于承德避暑山庄,安德海奉慈禧之命,两次偷偷跑回京,与恭亲王奕欣串通,成功发动"辛酉政变",才有了慈禧的今天。后来慈禧又因有奕訢而无法大权独揽,又是安德海出面,以御史弹劾恭亲王奕訢为由,革去了奕欣"议政王"的名位和权力,消除了慈禧的心头大患,这时安德海已经成为清朝皇宫的太监大总管,权利日盛。

安德海自小家庭贫困,读书较少,在政治漩涡中不讲政治,反而自恃功劳高,依仗慈禧太后这个硬后台,在朝中飞扬跋扈,四面树敌。

据史料记载:安德海曾在丁宝桢要吃的葡萄里下了药,导致丁宝桢“三条腿走路”,丁宝桢觐见皇帝时忘了把官帽带出来,回去拿时,安德海索要两千两银子,并且威胁不给银子,就把帽子挂在宫门上,写上山东巡抚丁宝桢八个字。

1869年,安德海以同治皇帝即将大婚,需要采办龙袍等事务,借机到江南一趟,因他是慈禧的红人,所以一路游山玩水,各地方官远接近送,好吃好喝,赚得是盆满钵满,晚上睡觉嘴都咧开了花。

不想在山东出事了!

按照清朝的惯例,钦差大人过境要提前有朝廷的谕旨,山东德州知州赵新迎接,见不到谕旨,只好请示上级山东巡抚丁宝桢,丁宝桢早就对安德海的行径不满,紧急上奏军机处请示,列并举五大罪状:

一、清朝二百余年不准宦官与外人交接,"亦未有差派太监赴各省之事况";

二、龙袍系御用之衣,自有织造谨制,不用太监远涉糜费,且皇太后、皇上崇尚节俭,断不须太监出外采办,即使实有其事,亦必有明降谕旨并部文传知;

三、太监往返照例应有传牌勘合,绝不能听其任意游兴,漫无稽考;四、龙凤旗帜系御用禁物,若果系内廷供使的太监,自知礼法,何敢违制妄用;

五、出差携带女优,尤属不成体制。

清顺治皇帝鉴于明朝宦官弄权,干涉朝政,就给子孙后代下了一道严旨:太监官品不得超过四品,不许太监出宫,更不许太监干预朝政,违者凌迟处死!所以这五大罪状条条都是掉脑袋的大罪。

同治皇帝接到奏折后紧急和恭亲王奕訢商讨对策,安德海经常代慈禧文训斥同治,奕訢也是被安德海扳倒,原本两个人都对这个货恨的牙痒痒,正愁找不到机会,现手中有了安德海违法犯上的证据,所以二人一拍即合,于是立刻发密诣,不留后患,诛杀安德海。

稍后慈禧也得到了消息,她马上派人颁布懿旨要求放人。两道旨意几乎同时到达,丁宝桢为防意外,果断决定“前门接旨,后门斩首”,在1869年8月7日,斩了安德海。

自此大清王朝的皇宫大内,结束了安德海时代,迎来了李莲英的时代。

丁宝桢将安德海斩首后,在济南府前裸体曝光三天,一还慈禧太后的清白,二帮慈禧太后守住了辛酉政变的秘密,因为要守住秘密,没有比死人更放心的人了。

慈禧亲自写“国之宝桢”了四个大字送丁宝桢,并于1876年升丁宝桢为四川总督。

7

慈禧太后,作为晚清的实际统治者,与她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在少数,安德海便是一位。安德海属于慈禧太后早期时宠信的太监,“发迹”比较早,死的也比较早,而安德海被杀后,据说还被“暴尸三日”,这是什么原因呢?自然与安德海本人有关。

安德海其人

安德海是慈禧太后早期时比较受宠的太监,原因是安德海在“辛酉政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慈禧太后是通过“辛酉政变”而夺得权力的,而安德海在辛酉政变中,充当了两宫皇太后(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和恭亲王奕訢之间的秘密联系人,于慈禧太后而言,安德海立下了大功,再加上安德海比较机灵,会察言观色,所以在当时,安德海成了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

可能也是因为慈禧太后的宠信,使得安德海有恃无恐,开始飘了,而安德海最后的死与他的“飘”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同治八年,安德海借着“预备同治帝大婚典礼”的理由,向慈禧太后请求出宫置办东西,实则是安德海想要借此出宫游玩以及敛财,得了慈禧太后的“口谕”之后,安德海就出宫了,而且是打着“钦差”的旗号,在各地招摇过市,那是风光无限,而安德海的这种招摇过市的行为,自然有官员向朝廷汇报。

安德海之死

安德海这么招摇,无非是有“慈禧太后”作为后台,而沿途大部分官员也是碍于慈禧太后,所以对安德海也是能忍则忍。但是,总有例外,总归有人敢去动这位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而这位“胆大”的官员就是时任山东巡抚的“丁宝桢”。
安德海虽然说自己是“钦差
”,但并不圣旨诏书,更无公文,并且清朝有祖制,“太监不可私自出宫”,对于安德海的种种行径,丁宝桢立刻拟折子上报京城,并且在安德海被抓捕后,亲自审讯。而后,丁宝桢接到了由军机处发出的旨意,旨意上写了对安德海的处置。

于是,丁宝桢遵从旨意,将安德海就地正法于济南,并“暴尸三日”。

既然已经杀了安德海,为什么还要“暴尸”呢?这是因为,安德海年纪轻轻,就成了“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而慈禧太后久居深宫,安德海与慈禧太后又比较亲近,自然就有了所谓“坊间的流言”,说“安德海是个假太监,其实是慈禧太后的男宠”。这样的说法,哪怕只是传言,也是有损慈禧太后的颜面的,事关皇家威严。所以,安德海死后被“暴尸三日”,以向民间证明,安德海是个真太监,打破“安德海与慈禧太后之间有风流韵事”的这个传闻。

8

丁宝桢杀安德海就是一部官场教科书,既捍卫了尊严,又让皇帝满意,还要让慈禧太后没话可说,这也是一个汉人能在满人朝廷里平步青云的秘诀。

太监娶媳妇传八卦新闻

同治七年冬天,北京最大的酒楼天福堂锣鼓喧天,张灯结彩,大排筵宴,朝中官宦,各界名流高朋满座,原来这里正举办一次奇特的婚礼,大内太监总管安德海娶徽班“九岁红”马赛花为妻。慈禧太后还给他包了一个大红包——白银一千两,外加绸缎一百匹。

太监娶媳妇的新闻不胫而走,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聊资,由此还引出了诸多猜测,大家纷纷猜疑安德海是个假太监,才能娶到19岁的当红明星做老婆;也有人猜测,安德海在顺治皇帝驾崩后,得到慈禧太后宠信,就是因为假太监为慈禧提供特殊服务。

安德海如何捞到总管大太监的?

安德海被慈禧宠信,是咸丰皇帝病死在承德行宫后,小安子作为慈禧皇后的信使偷偷跑回京城,与恭亲王奕欣串通,发动了"辛酉政变",夺了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的权力,为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立下汗马功劳。之后安德海又安排人弹劾奕欣,帮助慈禧革去了奕欣"议政王"的名位和权力,消除了慈禧的心头大患。

安德海自恃功劳高,依仗慈禧太后这个硬后台,在朝中飞扬跋扈,肆意妄为,做出很多出格的事。

出宫游玩被斩首

同治八年,安德海在皇宫中待腻歪了,想出宫走走并借机敛点钱财,于是借口到江南置办龙袍、预备同治皇帝婚礼用品,和慈禧太后打了个招呼就出京了。

在途经山东时,巡抚丁宝发现安德海没有出皇宫办事的介绍信,这是违背祖训的事,于是丁宝桢立刻写了一封密折,向皇帝报告了这件事。八月二日,安德海在泰安县被抓;八月六日,丁宝桢接到皇帝密谕:"该太监擅离远出,并有种种不法情事,若不从严惩办,何以肃宫禁而儆效尤。”八月七日,丁宝桢亲自验明正身,遵旨将安德海在济南就地正法 ,并将尸体扒光衣服后示众,以正视听。

丁宝桢为何敢在“老佛爷”头上动土

丁宝桢杀了慈禧太后的亲信,难道不怕被怪罪杀头吗?其实他有十足的把握:

一是维护官威和尊严。安德海到出京后,身边带着官员、小太监,还有歌妓,车上还打着龙凤旗帜,威风张扬,僭越了礼制。无视当地的官员,还等着各地的官员、豪绅贿赂送礼,败坏了风气,"震骇地方",这是对当地官员的蔑视。丁宝桢如果畏惧一个太监,不敢出手,那么作为一方父母官,威风扫地,官威尽失,会被老百姓看扁,因此杀安德海是捍卫官府和一方地方官的尊严,有理有据。

二是丁宝桢知道安德海是皇帝的心腹大患。安德海在朝中依仗慈禧太后宠信,结党营私,胡作非为,根本不把傀儡皇帝同治放在眼里,同治早就想收拾他,但在宫中没有机会。这次丁宝桢密折中历数了安德海私自出宫的五大罪状:

一、清朝二百余年不准宦官与外人交接,"亦未有差派太监赴各省之事况";二、龙袍系御用之衣,自有织造谨制,不用太监远涉糜费,且皇太后、皇上崇尚节俭,断不须太监出外采办,即使实有其事,亦必有明降谕旨并部文传知;三、太监往返照例应有传牌勘合,绝不能听其任意游兴,漫无稽考;四、龙凤旗帜系御用禁物,若果系内廷供使的太监,自知礼法,何敢违制妄用;五、出差携带女优,尤属不成体制。

这五大罪状条条都是掉脑袋的大罪。同治皇帝手中有了安德海违法犯上的证据,又抓住了远离慈禧视线的机会,于是立刻发密诣,不留后患,诛杀安德海。同治皇帝终于出了口恶气。

三是替慈禧证明清白,将功折罪。丁宝桢虽然杀了慈禧太后的心腹,但杀的合法合规,慈禧是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丁宝桢精明之处就是将安德海扒光衣服暴尸街头,让老百姓参观,因为民间疯传慈禧太后和安德海有一腿。这次大家眼见为实,安德海根本没有那条“腿”,慈禧太后的作风问题不攻自破。杀了一个心腹,还了一个清白,也算是将功罪了。

丁宝桢心思缜密,做官做成人精!

9

慈禧垂帘听证40年,权倾朝野,但是青年寡居,很早丈夫咸丰就死掉了,所以当时就不断有人传说,慈禧找人偷情,给慈禧泼脏水丑化她。


各种稗官野史都喜欢绘声绘色描述慈禧淫乱后宫,最早传说的慈禧相好是恭亲王奕欣,说是二人在慈禧刚入宫的时候就认识,并且不断幽会,直到咸丰死后,两人更加是干柴烈火,一发不可收拾。

还有传言,慈禧和恭亲王幽会还流产过,可以说把脏水描绘的有鼻子有眼。


清代的文廷式在《闻尘偶记》里还记载过另外一个故事,说是光绪八年,北京的一位古董商因为长相俊美,就被李莲英介绍给了慈禧认识,然后被慈禧宠幸,慈禧还给这个古董商怀了孩子。慈安太后知道后大怒,就想以此为由废掉慈禧,没想到被慈禧先下手,慈安在一个晚上莫名其妙的暴毙了。


慈禧身边的几个太监也是大家编排慈禧淫乱宫廷的故事主角,说慈禧信任李莲英和安德海,是因为这两个人去势没去干净,还具备正常男人的功能,所以慈禧特别喜欢他们,一直对他们信任有加。

沈葆桢后来杀掉安德海,并把他的尸体暴尸给大家看,就是为了平息这些风传于宫内外的谣言,宫里并没有什么假太监,慈禧太后是清白的。


其实有这些慈禧偷情的传言是很正常的,毕竟人们对于别人的情感八卦是最感兴趣的,尤其是一个手握帝国最高权力的漂亮寡妇,更是人们爱编排的对象。


慈禧对于这些传言也很无奈,又不能直接下旨追查,因为慈禧也知道越抹越黑。


历史上的慈禧是根本不可能偷情的,因为清朝宫廷的规矩非常严格,比如太监每年要检查身体,如果谁的身体出现问题,就要被拉去再阉割一次,所以根本不会出现假太监的情况。而且也不要想着走后门,这种事都是专人负责,有专人记录,没人敢作假。

在皇宫每晚闭宫以后,都会有专人检查,每道宫门都会上锁,并由专人保管宫门钥匙,所以外人在夜晚是不可能进宫的。


每天晚上,皇宫里除了太监,还会有七个男人可以待在宫里,这七个男人四个是侍卫,由皇帝最信任的八旗子弟担任,并且要武功高强,还有两个太医随时候诊,加上一个奏事官负责对外联络。


这七个人在宫里的时候,周围一定有二十一个太监随时跟随,所以慈禧根本没有偷情的可能。


慈禧年轻守寡,宫里的规矩又严格,所以慈禧才一心扑在朝政上,尤其是喜欢晚上看奏折,这应该就是慈禧的一种排解手段吧。

10

安德海,晚清时期第一位称得上“大太监”的宦官,比李莲英更得慈禧太后恩宠。“辛酉政变”中,深居后宫不便出面的慈禧太后几乎全仰仗安德海,才得以同留守京城的恭亲王奕訢取得联系。政变成功,慈禧太后夺得晚清最高统治权,安德海也随后成为总管大太监,宠冠朝野、权势滔天。

巅峰时期的安德海,可以助慈禧太后将恭亲王奕訢的议政大权轻松拿下,可以“笼络朝士,使奔走其门,权势煊赫”,甚至不将年幼的同治皇帝放在眼里,一度被时人评价为“晚清魏忠贤”

同治朝时期的安德海,究竟有多嚣张?我们以几个具体事例予以说明:

1、《清朝野史大观》有载,同治七年冬,安德海于京城大摆宴席,大张旗鼓的迎娶娇妻,弄得朝廷上下、京城内外一片哗然。慈禧太后非但没有出面阻止,反而特赐“白银一千两,绸缎一百匹”用作贺礼,嚣张模样,可见一斑。

2、诸多时人笔记和坊间野史,均有同治皇帝憎恨安德海,并“暗以小刀断泥人首,用作诛杀小安子模样”的记载。高高在上的大清皇帝,也只能背地里诅咒一个宦官,安德海究竟有多嚣张,一目了然。

3、《清实录·穆宗实录》记载了同治八年,安德海“微服”出宫时的排场:

船旁有龙凤旗帜;带有男女多人,并有女乐、品竹、调丝;船中设龙衣,男女罗拜。

这哪是“奉旨采办龙衣”,根本就是朝中的大人物南巡来了。

常言道:“欲要人灭亡,必先让其疯狂”,将自己当成慈禧太后代言人的安德海,狂妄、嚣张到了极点的时候,偏偏遇上了“政尚威猛,尤励清操”的山东巡抚丁宝桢。

同治八年八月,名为“奉旨采办龙袍”,实为“借机敛财、出宫游玩”的安德海行至山东境内,早就对安德海狂妄不法之举颇为反感的山东巡抚丁宝桢,一边命人抓拿安德海,一边紧密向同治皇帝上呈请示奏折。

很快,得到慈安太后支持的同治皇帝,向丁宝桢下发了这样一道谕旨:

将六品蓝翎安姓太监。严密查拏。令随从人等指证确实。毋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不准任其狡饰。将此由六百里各密谕知之。 

从安德海被抓到被杀,前后不到五天的时间,等到慈禧太后得到汇报,再发懿旨想要救下安德海的时候,已经晚了。权倾朝野、不可一世的安德海,临终只留下一句毫无意义的狠话——“我奉皇太后命,谁敢犯者,徒自速死耳”

以安德海素日里的不法行径,尤其是南下途中的威风张扬,能得如此下场,也属清理之中。只是,同治皇帝在下达诛杀安德海命令的同时,还专门给丁宝桢发来了一道密旨:

安姓太监伏诛后,裸尸暴市,以肃宫禁而儆效尤。

用安德海这个负面典型,在山东济南地区示众就能达到以儆效尤、整肃宫闱的作用?

即使这种作用能够传播到京城地区,对皇宫中的太监们起到威慑作用,也不至于“裸尸暴市”吧?

其实,同治皇帝要求安德海暴尸示众有着另外的深意,而且和一个秘密传闻有着直接关系。

《满清外史》记载了这个几乎等于公开的秘密传闻:

安得海者,直隶之南皮人也。自宫入内为阉宦,以擅吕不韦舍人嫪毐术,时那拉氏年未逾三十,得之颇欢,安得海藉是以干国柄。

安德海得宠时期,刚刚守寡的慈禧太后也正值风华正茂、需求旺盛的年龄段,于是慈禧太后变成了秦始皇的生母,而安德海则成为了拥有特殊能力的嫪毐,一段祸乱宫闱的大戏悄然上演。

当时的同治皇帝虽然年幼,但也有了起码的辨识能力和是非观念,“知二人所为,心耻之”。同治皇帝甚至还专门就此事训斥过安德海,却得到了慈禧太后更为严厉的责罚,两人之间的特殊关系,昭然若揭。

这段关于慈禧太后祸乱后宫的绯色传闻,越传越广,以致“天下共耻之”。为了堵住悠悠众口,为了维护慈禧太后和皇室颜面,同治皇帝才下令丁宝桢将安德海暴尸示众,让天下人明确其太监身份,从根本上解释安德海和慈禧太后之间的“不可能”

只是,同治皇帝的这一决定,反倒成为了掩盖慈禧太后荒唐行径的欲盖弥彰之举,甚至还传出了“肆市之尸,乃得海随身太监,非其真身也”的传闻,让原本就几乎公开的宫廷丑闻,彻底坐实。

参考文献:《清史稿·丁宝桢传》、《清实录·穆宗实录》、《清朝野史大观》、《满清外史》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