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政权建立之后,为什么不向西南面或者西北的方向继续扩张领土?:章武元年(公元221 年)春。从刘备于成都登基开始,蜀汉其实一直都在向外扩张。除了没有向西
章武元年(公元221 年)春。从刘备于成都登基开始,蜀汉其实一直都在向外扩张。除了没有向西扩张外,其它七个方向都有扩张的实际行动或者扩张预案。只不过由于诸葛亮和姜维北伐的名气太大,掩盖了其它方向的扩张,导致这些扩张都不太有名。
下面分开细说。
先说蜀汉为什么不向西面扩张。这个原因很简单,蜀汉的西面挨着青藏高原,看似好像很近很近,一步就跨上去了。但实际上,当时从成都平原往西,根本就没有上青藏高原的路。没路怎么扩张?历史上第一次将青藏和四川盆地打通,是隋唐时期的吐蕃人。所以蜀汉不可能向西扩张。(中原王朝从四川向西藏扩张,那还要等到明清时期)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 年),由于关羽丢了荆州,刘备集团被困在了巴蜀之地。当时的蜀汉,面临着一个抉择问题——自己这个政权的前途在何方?
永远待在蜀地行不行?
不行!不出征,不对外扩张,与等死无异。
那么,既然要扩张,应该往哪个方向扩呢?
首先,赵云给出了意见,他认为应该北伐国贼曹丕——这是一个政治正确的意见。
但是,刘备认为应该向东,也就是向东吴方向扩张——这是一个稳定军心的方案。
当然,也有人认为应该不要动,也就是什么都别干——这是一个混吃等死的臭招。
最后,刘备坚持了自己的意见,提兵五万向东征讨东吴(其中有一万是蛮夷兵)。这便是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夷陵之战。
关于这一战的过程和结果就不提了。这里只说说影响。影响有两点:
第一、蜀汉濒临亡国!
除了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之外,其它地区基本全部造反了。甚至就连离首都成都不远的汉嘉郡(雅安市)也造反了。诸葛亮看似白捡了一个国家的统治权。但实际上,他继承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政权,几乎就相当于是二次创业。
第二、确立联吴抗魏的国策。
从刘备病死于白帝城开始,蜀吴和好。自此蜀汉便不再向东面和东南方向进行扩张。因为这两个方向都是东吴的地盘。
截止这里,八个扩张方向中的三个方向被彻底的Pass掉。
向东扩张是东吴,那是盟友。所以Pass
东南方向也是东吴,一个样。直接Pass
向西扩张没有路,劳民伤财。于是Pass
刘备病死的当年,诸葛亮回到成都,先派人平定了汉嘉郡的叛乱,稳定了蜀汉在巴蜀核心区的稳定。在经过两年的休养生息后,蜀汉的经济得以恢复后,于是对外扩张的讨论再次被拿到了台面上进行讨论。
当时,他提出了扩张方案:一是北伐,讨伐曹丕;二是南征,稳定后方。
巴蜀本土士族代表谯周认为,咱们巴蜀是天府之国,自保足以。咱哪都别去,北方被曹魏占了,占了就占了,反正我们也打不赢他们;南方的蛮族造反,反了就反了,反正他们那边也都是穷地方,我们派兵去征讨,太特么不划算了。总之就是一个观点,我们窝在四川盆地就行了。
荆州外来户的代表诸葛亮认为,北伐是一定要北伐的,就算我死了,北伐这个政策也是要贯彻下去的。但是北伐之前,咱们的南方不能有隐患。所以我决定了,先南征,再北伐。总之就是打!我们不能这么窝在蜀地等死。否则我对不起先帝,也对不起我年轻时的政治理想。
公元225 年,诸葛亮南征南中蛮夷。随后大获全胜,蜀军主力回师成都。他这次军事行动的成果,绝对是瞩目的。首先南中数郡被重新收复,蜀汉的国土面积增加了;其次是南中蛮族的一万多壮男被编入军队,部分地区乖乖上缴金银丹漆、战马耕牛。蜀汉在南中的影响力加强了。
后来有人说诸葛亮这次南征,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南中问题。在《襄阳记》中更是说:”自是终亮之世,夷不复返。“
然而,事实并不是如此。
诸葛亮的部队刚走,南蛮就叛乱,杀了蜀汉守将。其中有两个郡的太守还是诸葛亮亲自委任的(南中叛乱时,永昌郡有两个人坚决支持蜀汉。诸葛亮大力表彰了他们的英勇行为)。可惜的是,诸葛亮的军队一离开,这两个人就被南蛮干死了。最后,幸亏建宁当地的土豪李恢出马,才平定了叛乱。
由此可见,尽管诸葛亮名义上搞定了南中的叛乱。但实际上,蜀汉对南中的控制力,仍然是不足的。
不过诸葛亮没闲心管南中的烂事。他的目标在北面,他要北伐曹魏,光复汉室。
于是,诸葛亮的南征因此便半途而废。蜀汉的第一次向南和西南方向的扩张,也就此打住。
关于诸葛亮的北伐,就不细说了。这里主要谈影响,有两个影响:
第一、保证了蜀汉北面的稳定,使得魏国对蜀汉不敢小视,并且还拿下了两个郡(曹魏放弃的武都郡、阴平郡)。
第二、用事实告诉了之后的继任者,北伐是一条困难重重的路。于是,接替诸葛亮执政的蒋琬,直接将北伐方案叫停。雪藏了整整二十年之久。(只允许姜维以偏师对魏国进行小规模的袭扰)
另外,谁说蜀汉不向西北扩张了?岐山就在汉中的西北方向。实际上诸葛亮的北伐,尤其是第一次北伐,他的目标就是西北!蜀军以赵云为偏师出箕谷,吸引魏军分兵。主力则兵出岐山,直扑陇西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这不就是在向西北扩张么?
公元234 年,诸葛亮去世。他死后,蜀汉的北伐政策被叫停。这一停就是二十年,直到二十年后才又开始向北扩张。而在这二十年中,蜀汉的主要扩张方向都是南面。
为啥是南面呢?前面已经说过了。诸葛亮南征的效果并不好,南蛮其实根本就不服,对蜀汉南面造成极大的隐患。就在诸葛亮病死的前一年,南蛮又反了,带头的叫刘胄。当时的庲降都督张翼搞不定,是诸葛亮派出马忠协助张嶷才把刘胄干死。
比牂牁郡刘胄造反更让人头疼的是,成都西南方向的越嶲郡,简直就是个三不管的地带。那些当地的蛮人虽然名义上归顺蜀汉,但却一直不服从中央,诸葛亮一直到死,都没有腾出手来收拾他们。比较搞笑的是,越嶲太守根本不敢去治所上班,只能远远躲在八百里外的安上县,“遥领”越嶲太守……
初,越巂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叟夷数反,杀太守龚禄、焦璜,是后太守不敢之郡,只住安定县,去郡八百馀里,其郡徒有名而已。——《三国志.蜀书.黄李吕马王张传》
由此可见,南中之于蜀汉,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服帖。平定南中对于蜀汉来说,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大工程,诸葛亮只是开了个好头,但是并未完工。之后他就专心去搞北伐了,没有往南中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即不留兵,也不运粮,玩“南人治南”。
这一切,在诸葛亮去世后被慢慢改变了。
公元235 年,蜀汉平南中行动正式开始。当年年初,南中庲降都督的驻地,从平夷县迁到了味县。也就是从现在贵州的毕节移到了云南的曲靖。蜀军向南中延伸了几百里,这是强龙要压地头蛇的节奏。
蜀汉大将马忠驻扎建宁郡后,靠着武力逼着南蛮对他又爱又怕。到了240 年,中央觉得时机成熟,该收拾越嶲郡那帮蛮人了。于是马忠的部下张嶷被任命为越嶲太守,带兵去教蛮夷做人。(顺便也帮越嶲太守上任,不能总是遥领吧)
三年(240年)春,使越巂太守张嶷平定越巂郡。——《三国志·马忠传》
张嶷带兵杀向越嶲后,恩威并施,不服的就直接杀。杀的越嶲蛮夷纷纷叫他“爸爸”。三年之后,张嶷风风光光地将越嶲太守的治所搬回到邛都县。
在官三年,徙还故郡,缮治城郭,夷种男女莫不致力。——《三国志·张嶷传》
延熙五年(242年),乃还旧郡,更城郡城,夷人男女,莫不致力。兴复七县。——《华阳国志》
随后,张嶷又接到命令,将定莋、台登、卑水三县的蛮夷杀的服服帖帖,因为当地的盐铁漆等资源,都是重要的战略物资。
我们知道,南蛮不是任人宰割的小白羊。张嶷能把他们收拾得服服帖帖,离不开中央对他的大力支持。张嶷迁回邛都县后,在当地设置了七部营军、四部斯臾。后来发现兵不够用,中央又给他配备了赤甲、北军二牙门和斯臾督军中坚,确保能对叟夷的威压。若是没有中央的支持,这些事情都是不可能办到的。
因此,蜀汉在诸葛亮死后,对南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南中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张。将实际占有的国土向西南方向进行了延伸,并巩固了对南中的统治。
只不过,蜀汉北面有曹魏的压力,东面也要防着东吴,加之它自身的实力不足,影响了向南扩张的速度。截止到姜维北伐前,蜀汉还没有彻底搞定南蛮。
既然连南中蛮夷都没有搞定,蜀汉也就不可能继续向更靠西南的缅甸扩张了。
诸葛亮死后,蜀汉大将军蒋琬另行规划了两条伐魏路线:一条是东征,即顺着汉水、沔水东下,袭击上庸、魏兴,直入荆州;另一条是西进西凉,立足于关外,与曹魏共存。
建兴十三年(235 年)四月,蒋琬被拜为大将军。当时曹魏的辽东太守公孙渊,也想赶时髦做皇帝,自立为燕王,置列百官,公然与曹魏叫板。
蒋琬看到魏国内乱,便想趁此浑水摸鱼,与东吴联合出击,兴兵讨魏。第二年,蒋琬带领大军屯住汉中,虎视眈眈。
可惜,当蒋琬开始下达出战号令时,司马懿已经平定辽东,胜利班师。落井下石的想法落空了,蒋琬和姜维只得打道回府。
回到成都后,蒋琬开始换思路,他下令蜀国工匠造船。姜维大惊:要南水北调,然后坐船去打魏国吗?
蒋琬认为,诸葛亮多次从出兵秦川,那里道路险峻,运输艰难,终无所成。我们干脆顺着汉水、沔水东下,袭击上庸、魏兴(今湖北陕西交界处),直入荆州。
对于这个方案,朝中对蒋琬的伐魏路线产生了剧烈的反对意见。有些将领认为,沿汉水东下太冒险。万一作战不利,我们会逆水而退,很难撤兵。
蜀后主刘禅向来没主见,蜀汉朝廷一直是谁说话的嗓门大,大伙就听谁的。蒋琬一个人吵不过一群人,然后他就去汉中了。
惹不起,我还躲不起么?
蜀汉延熙四年(241 年)十月,刘禅派费祎和姜维去给蒋琬做思想工作,让他回来。结果没想到,搞笑的一幕出现了。蒋琬、费祎和姜维一碰头,这三个由诸葛亮指定接班人凑在一起一商量,居然达成了共识。
回去是不可能回去的,不北伐中原,我们死也不回去!
三个人在汉中背着刘禅达成了分工协议:蜀军计划对凉州展开猛攻,蒋琬驻涪陵,姜维驻凉州,两人东西并力,姜维为主,蒋琬镇后,互相策应。根据这一协议,蜀不再图谋关中,而是立足关外;不再图谋消灭曹魏政权,而是与魏国并存。
然而,延熙六年(244 年)十月,正当蒋琬进驻涪陵,准备实施他的“东西并力”的战略规划时,他的病情加剧,不能理事,朝廷遂任命尚书令费祎为大将军,代理蒋琬负责军国大事。蜀汉内部为了维持稳定,于是蒋琬提出的“东西并力”的计划就此搁浅。
公元253 年初,蜀汉大将军费祎被刺杀。同年夏天,姜维取代了费祎的位置。他上台之后,蜀汉立即停止了所有方向的扩张,改为向西北扩张。
姜维向西北扩张的理由很简单:因为他是凉州天水人,他的扩张方向是自己老家。而凉州就在蜀汉的西北。
姜维在接替费祎之后组织的第一次北伐,是他十一次北伐中原的第六次。这次他憋足了一口气,动员了几万人马,大举出征。以蜀汉的国力,肯定是经不起南北双线开战的。于是254 年,在南方杀的蛮夷叫爹的张嶷就从越嶲郡被调回,加入姜维的北伐队伍。然而同年张嶷战死。他的死也标志着蜀汉对南中重点经营的结束。
从254年—262年,蜀汉把重点全部放在了西北方向。可惜的是,姜维不给力,连续六次北伐都是无功而返。
公元263 年,魏国三面伐蜀。钟会率领的主力魏军从汉中进攻,邓艾率领西路军从西北方向的阴平郡杀向成都平原。
姜维十一次北伐,几乎每次都向西北方向发动进攻。结果邓艾就这么反攻了一次,蜀汉就灭亡了。
最后做个总结:以蜀汉为中心,共有八个方向可供扩张。其中正西方向无路可走,直接排除掉。正东和东南方向由于是吴国,也直接排除掉。东北方向,蒋琬提出过设想。但是反对的意见太大,最后腹死胎中。
接下来是向北扩张,也就是直取关中。诸葛亮的后两次北伐就是这个方向,但是难度非常非常的大,两次都失败了。
最后是正南方向、西北和西南方向,蜀汉也一直在扩张。其中西南方向,蜀汉花了二十年时间经营南中,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而西北方向更是蜀汉后期的主攻方向!姜维在这个方向整整打了八年之久。
因此,蜀汉并不是没向西南和西北扩张。蜀汉确实是扩张了,只是碍于实力不足,每次都是无功而返。
刘备在取得益州之后,由于曹魏和东吴所做出的反应,刘备的精力全被牵扯在汉中和荆州上了。刘备的几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主要就集中在这两个方向上。可以说没有余外的精力在向西南那个方向去开疆拓土。
直到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才趁着其它两方无暇顾及的短暂时机,亲率蜀军前去征伐南中地区。
马谡曾经对诸葛亮说:“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这就是说南中地区地势险峻而且路途遥远,即使打了下来也不好治理。
诸葛亮打下南中之后,没有在当地设郡县,也没有留下蜀国的官员和驻军。诸葛亮认为:“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耳。”
如果留下官员,就要驻军;留下驻军,就需要保证粮食的供给。刚刚打完仗,因为打仗死伤所造成的仇恨,不可能短期消除;如果只留下官员,不留驻军,早晚还是要出事儿。留下的官员始终会被认为是外人,不会得到他们的信任。
所以诸葛亮决定,不留兵不运粮,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只要他们和蜀国大致平安就行了!
诸葛亮在收服了当地首领孟获之后,没有把南中并入自己的版图,依然让孟获在当地治理。诸葛亮对西南方向的战略意图,也就是只要他们不找麻烦就行了。如此一来西南方向的发展也就到此为止了!
为什么没有向西北方向发展?
刘备主要是把战略重心放到了汉中地区了,从而忽略了往西北的发展。当然这也有形势所迫的一个原因在内。
为什么说刘备忽略了往西北发展的可能性?
因为当时马超已经归顺了刘备。马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马超父子经营西北多年,在西北一带还是很有号召力的。
此时的刘备可以让马超联合羌、胡等族,致力于向西北方向发展。只要马超能够重新夺取西北一带,那么势必会给曹操做成很大的威胁。
即使马超在取得西北地区之后脱离了刘备,这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马超与曹操有着血海深仇,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此时的马超还是会和刘备是盟友,共同对付曹操。
马超归顺刘备之后,刘备派张飞、马超等人从沮道去攻打下辩。马超策反了氐族雷定等七部一万多人,但还是被曹洪等人击败,只好退了回来。
后来刘备亲自出马,才最终取得了汉中。
之后的马超基本上也就再没有什么行动了。
等到刘备成为汉中王之后,拜马超为左将军,后又迁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
刘备是决定让马超向西北发展,还是只给马超挂个虚名,这就不得而知了。因为很快马超就死了!
如果一开始刘备就让马超向西北发展,或许有可能从西北方向打开突破口。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三国时期,蜀汉曾在西南和西北方向大规模用兵,诸葛亮平定南中,姜维北伐中原,是蜀汉在西南西北的主要军事行动。而确如提问者提出的那样,定南中平孟获后,蜀汉不但没有继续向南方用兵,诸葛亮还决定不留一兵一卒在南中,提出了留南中有三不利的著名论断。
总的来说,蜀汉不向西南方向发展是因为蜀汉本身人口稀少,无力向贵州云南等农业条件困难的地方大规模移民。向西南扩展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看到效果,而蜀汉不论是从收复中原的意识形态论还是从抵御曹魏和司马氏南征的实际需求论,都不可能把西南作为重点。
至于西北,情况有所不同,从诸葛亮到姜维,蜀汉前后组织了十几次北伐,整体而言,北伐进军的方向是从指向长安到越来越往西。诸葛亮时期主要是从汉中出发进图关中,姜维的前期,受制于费祎,北伐每次所将不过万人,只能是意思意思了。姜维后期,虽然能调动数万人北伐,但已经无法撼动司马氏在关陇的牢固地位,越打越向西,直奔湟水甚至湟水源去,姜维曾经到狄道与魏军交战,大将张嶷就是战死在狄道的。当时那里就已经没有农业开垦条件了,即便蜀汉占据了狄道,也无法为政权提供赋税和粮食。关心历史,一定要看当时的地图,而不是现在的。今天西北西南的大量城市那时候根本没有。
三国时期,蜀国明显是最弱的一方,于是就有人提问:为何蜀国不向西南开拓疆土呢?对此,很多朋友也是脑洞大开,甚至有人想象蜀国将领土发展到印度洋。
那么,蜀汉究竟有没有向西南发展的机会呢?且看三国鼎立形势图:
单从地图面积而言,东吴和蜀汉与曹魏的差距并不大,但为何曹魏被公认为最强大的一方?这还是基于人口而言,在公元263年,蜀国大约有一百零八万人,而魏国则有四百四十三万人,而到公元280年,吴国也才发展到二百五十六万人,也就是说,魏国的人口比蜀国加上吴国的总和都要多。
或许有人又会说,人口不够,那为何对外发展去掠夺人口?对于这一点,六甲番人认为,治国不是单纯的数学题,还是要根据当时的经济、地理、人文等因素而制定治国方略,我们可以再看下蜀汉当时的地理环境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当时在蜀国的西边是青藏高原,不太适合人类居住,所以要发展只能往南边方向了。
南边那时还没形成强大的国家,那个什么蒲甘王朝,要800年后才建立,有点实力的也就是位于今天缅甸的骠国,理论上是可以往南打的。
可是,新的问题又来了,开疆辟土,需要人,也需要钱粮,蜀国能否支持?
蜀汉早期,诸葛亮南征孟获时,孟获仅有2万兵力,诸葛亮也才用了3万人,却是几乎动用了全蜀国可机动兵力来打这场战争,当时孟获所在的南中地区在东汉时期已经属于益州辖区内,诸葛亮七擒孟获名义上也是平叛而已,再往南,就要面临更复杂的形势了。
不过,理论上还是有机会的,根据后来的《旧唐书》记载骠国在“在永昌故郡南二千馀里,去上都 一万四千里。其国境,东西三千里,南北三千五百里”,大约是在今天缅甸的位置,骠国在唐朝初期有18个属国,298个部落和9个城镇,在三国时期应该更少,蜀汉如果不亡,还是有机会打下来的,也有机会发展到印度洋,前提是北边和东边无战患。
但是,蜀汉有过不打仗的时期吗?当然没有。实际上,不单蜀汉,整个华夏民族在三国时期确实错失了很多向外发展的机会,在严重内耗人口减少大半的情况下,孙权还能收复交州、新辟夷洲,如果早日统一,比如曹操赤壁大战赢了,那么后来又会是什么情况?
可惜的是,历史就是历史,所以,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三国不停地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人口不停地减少,最后迎来五胡乱华的痛点。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多精彩,敬请关注。
先讲一个“问鼎中原”的典故。
“问鼎中原”这个典故来自春秋时期的楚庄王,楚庄王借北伐夷戎之机,把楚国军队开到东周都城洛阳的南郊,举行阅兵式,并咄咄逼人的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
当时藏在东周都城洛阳的鼎共有九个,相传是夏朝的禹铸造的,九鼎代表着天下九州,九州有豫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雍州、梁州,九鼎就是整个天下的意思。现在楚庄王作为诸侯,是不能问这个鼎的,但楚庄王仗着自已的强大,居然不顾礼仪来问鼎,显示出楚庄王的野心,后世就以“问鼎中原”这个典故代表有夺取天下的意思。
而九州的中心地带,也就是中原,特指从西安到洛阳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这个地区是整个九州的心脏地带。
时间的发展到了东汉末年。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引发了天下大乱,而何进被杀、董卓乱政则彻底让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各路诸侯纷纷起兵割据,曹操、孙权、刘备相继从众多军阀中崛起,逐渐形成三国鼎立。
而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是三国中实力最弱小的,蜀汉政权从建立之初到最终灭亡,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稳步发展期
从赤壁之战开始,刘备夺取荆南四郡,又向孙权借来了南郡,开始有了自已的地盘,这也形成了蜀汉政权早期的雏形。之后刘备开始了一系列的对外扩张,向西打败刘璋夺取益州,再向北击败曹操拿下汉中,到刘备称汉中王时,关羽北伐前,蜀汉政权的发展及对外扩张达到了顶峰,这是蜀汉的稳步发展期。
这个时候蜀汉的西南边是盘越国,盘越国位于益州的西南边陲,位置大概是今天的印度东北部的那加兰邦、曼尼浦尔邦、米佐拉姆邦和缅甸北部的部分地区。这个地方离蜀汉的政治中心成都已经相隔数千里,从成都到盘越国,中间还要穿过大片的原始森林和蛮夷部落区,别说蜀汉不想向这里发展,就是想向这里发展,也无法发展,后勤补给、人员、装备什么都跟不上。还别说中间途经的原始部落会不会袭击你。
蜀汉的西北边是凉州,这里可是蜀汉政权一直想发展的地方,可是要想拿下凉州,就必须击败曹魏设在雍凉地区的军队,而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刘备在拿下汉中后,国力极度疲乏,需要时间恢复,可是紧接着,无力再对外作战,需要休养生息,储备粮草物资,以便下一步的发展。可是这个时候关羽发动了北伐襄樊的战役,蜀汉的关注点及发展方向就放在北方,而不是西南或西北地区。
二、急剧下降期
从关羽襄樊之战失败被杀,蜀汉势力被赶出荆州开始,到刘备夷陵之战大败,五万蜀汉精锐灰飞烟灭,蜀汉政权的实力急剧下降,已经到了无力扩张,仅能自保的地步,再加上刘备的去世,南中的叛乱,可谓是雪上加霜,这是蜀汉的急剧下降期。
这个时期,蜀汉仅仅只能自保,更别说对外扩张了。
三、平稳过渡期
从诸葛亮掌权,一直到诸葛亮去世,可以称为蜀汉的平稳过渡期。
诸葛亮掌权后,为了缓和蜀汉政权的形势,首先与东吴孙权议和,接着为刘备守孝,同时励兵抹马积极准备平定益州南部的叛乱,经过几年的准备和一年的征战,诸葛亮率军平定了南中叛乱,也仅仅是平定叛乱而已,要说继续向西南发展,不仅没有这个实力,没有这个能力,更没有这个规划。
这一个时期,开始进入诸葛亮掌权时期,诸葛亮的战略规划就是北伐,对于向西北方向的凉州发展,诸葛亮是兴趣很大,而对西北,诸葛亮是毫无兴趣。
四、衰弱灭亡期
从诸葛亮去世到蜀汉灭亡这一时期,称为蜀汉的衰弱灭亡期。
诸葛亮去世后,先后掌权的蒋琬、费祎对北伐兴趣不大,对对外扩张兴趣也不大,他们重视的主要是蜀汉的内部发展,这一时期蜀汉的主要精力放在对内发展,没有对外扩张,即使偶尔有对外,也是针对北方的曹魏发生的战争。
姜维掌权后,算是继承了诸葛亮的愿望,持续北伐,姜维这个时候的北伐已经与诸葛亮时期的北伐不可同日而语,蜀汉国力已经下降太多,到了民生凋疲、穷兵黩武的阶段,没有多久,钟会、邓艾就大举南征蜀汉,同年,蜀汉就灭亡了。
这一个时期蜀汉的国力持续衰弱,而且关注点主要也是在北方,别说扩张了,就是蜀汉生存下去也变得困难了。
你看可以看到,无论蜀汉处于哪一个时期,他的对外扩张都是向北方的,为什么呢?
因为北方是中国之地,是中原之地,是九州的中心区域,是华夏民族的正统,只有统治这里,才能算是大一统的王朝。
而蜀汉集团的战略规划一直就是以北方为重点,无论是《隆中对》还是《汉中策》,蜀汉集团的有识之士都将向北方的扩张看成头号战略,这是民族的观念约束,中华的正统约束,不以地理位置为转移的。
三国时期,天下三分,魏、蜀、吴三国相互攻伐,战火连天。不过,如果放到今天的版图上来看,就会发现,除了魏、蜀、吴外,其实还有大片区域并没有纳入三国势力范围。
吴国比较悲催,被蜀国和魏国夹着,没有多大的发展空间,陆上只能向今天的越南方向扩张,至于海上,随便你怎么折腾,毕竟当时大家都没制海权这一概念。魏国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北边是羌胡,鲜卑,不太好搞,虽然魏军经常揍的鲜卑满地找牙,但是也只能威慑鲜卑不向内地侵犯,毕竟要想控制茫茫大草原是不现实的,东边是高句丽,这个从西汉初期时期建立的小国在东边猥琐发育了几百年,看到中原大乱,满心以为他的机会到了,于是想着在魏国边境搞点事情,但是被魏国幽州刺史毋丘俭两次带兵征讨,攻破其首都丸都城,几亡其国,吭哧吭哧辛苦几百年,一朝回到解放前,积累的家当又全部没了,于是又进入猥琐发育的阶段,又几百年后被大唐李家暴揍灭国,这是后话不提。值得欣慰的,老曹家靠着魏国的这点家底,硬是保住了河西走廊,将西域牢牢的控制在自己手里,这是非常值得表扬的,多少大一统的中原王朝都做不到这一点。好了,说完了魏国和吴国,正是来说说今天的主角--蜀国,三国里地缘政治最好的国家,为什么白瞎了南边和西南这么大块的土地,非得和老曹家在中原死磕呢?
说到这个问题,我知道很多人坐不住了,痛心疾首,诸葛村夫还是不行啊,要是不在中原和司马懿死磕,把西南这么大片土地打下来,何愁大业不成,汉室不兴。可事实真是这样吗?
七擒孟获大家都知道吧,抓了放,放了抓,就像猫玩老鼠一样,最后还是孟获老脸绷不住了,带领部族系数投降,从此死心塌地跟着臣服蜀国,不在作乱,南中遂平定。诸葛亮平定的南中是哪里呢?今天的云贵一部分以及四川西南,那么蜀国得到了什么呢?诸葛亮在《出师表》说道: “五月渡卢,深入不毛”。南蛮之地都是不毛之地,物产贫瘠,特产是丹、漆、耕牛,发动数万大军,耗费国库钱粮无数,最后就得到了几头牛,这笔账算算就知道不划算。
当然,平定南中,还是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的,第一,保持了蜀国后方的稳定,让诸葛亮可以专心和魏国交战。第二,从南中征兵,蛮人彪悍善战,蜀国将蛮人、羌人万余户移到蜀中,挑选其中的精壮之士,组成了一支作战勇猛,战斗力强悍的“飞军”。
不过,这也是蜀国能扩张的极限了,不可能在向外扩张了!原因有以下几点。
平定南中叛乱,还是诸葛亮通过施展外交手段,稳住东吴的情况下进行的,并且出动的只是蜀国的一支大约2万人的偏师,蜀国大将魏延、赵云、吴壹等人都没参加,都各自领兵驻防要地,平定南中可以说是诸葛亮抽空打了个野,但是如果继续带兵深入西南,先不西南环境恶劣,沿途多瘴气,这点兵力根本就不够用,而且魏国、吴国肯定不会安安心心等着蜀国扩张,必定会趁机攻伐的,到时候就是两面,甚至是三面受敌了。此外,蜀国内部并不是向大家想的那么团结,以李严为代表的本地派势力与以诸葛亮为代表的外来派势力之间的矛盾,皇帝势力和丞相势力之间的矛盾盘根错节,如果诸葛亮离开朝堂太久,内部必生内乱。
在三国里面,蜀国最弱小,看看蜀国的地盘有哪些?北部:今甘肃省陇南市往北的渭水南岸,陕西南部的汉中。 东部:至今湖北西部巴东县,重庆的涪陵,东南地为方今贵州省贵阳市往东一部分地方。 南部:今天的云南省,加上缅甸国的密支那市。 西部:多为山险地带,只限于四川盆地附近,西部不包括今天的九寨沟马尔康等地区。和魏国、吴国比起来,土地和人口都少不少。据记载,蜀国人口约在90万左右,军队10万左右,而同时期的魏国人口500多万,吴国300多万。蜀国能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中存活下来,并且还对魏国保持攻势,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更别说继续向外扩张了。况且西南是青藏高原,虽然这个时期高原Bug吐蕃还没崛起,但是以蜀国这样一个小国的国力,向高原进军,无异于是天方夜谭。而且东南亚国家也并不是容易征服的,清缅战争,大一统的清朝面对小小的缅甸时,也是损兵折将,耗损巨大,最后草草收场。
如上所言,南中已经是蛮荒之地了,物产贫瘠,如果说诸葛亮平定南中是为了维持蜀国后方稳定,那么,在往南打就没有意义了,就算打下来了,也得不什么。
蜀汉的西北就是凉州。包括今天的青海甘肃部分地区。
凉州是个好地方,特别是河西走廊水草肥美,物产相对丰饶。西凉兵天下闻名,良马劲卒威震海内。
凉州又是天下形胜之地,位居黄河上游,如果蜀汉能够占据凉州,并以此为根据地,向东进攻关中,一无后顾之忧,二无粮草之忧。
所以刘备和诸葛亮早就想夺取凉州。
早在建安二十年,刘备刚刚夺取益州的时候,就确定了夺取凉州的计划。
二十年,孙权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报欲得荆州。先主言,\"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三国志 先主传》
这个时候汉中还在张鲁的手里,刘备诸葛亮就已经计划先夺汉中、再取凉州。
刘备驾崩之后,诸葛亮忠实的执行了当年两人的规划。
第一次北伐,就是兵出祁山。形势一片大好。可惜马谡志大才疏,在街亭大败。导致诸葛亮满盘皆输,不得不退回汉中。
此后,曹魏把防御的重点从东南转向西北,加强了凉州、雍州的兵力。致使诸葛亮以后四次北伐异常艰难。五次北伐,一共只夺取了武都和阴平两个郡。
诸葛亮死后,蜀汉再无力争夺凉州。姜维九伐中原,全部失败。
向西北发展,打不过曹魏。向西南可以吗?
可以是可以,但是没意义。
蜀汉领土的最大一部分,不是汉中、不是成都平原,而是南中。包括今天的云南贵州的广大地区。面积十分广阔,但是人口稀少,生产力非常低下。
诸葛亮对南中地区,基本上实行“南中人治南中”的策略。连兵力都不愿意多驻守。只要不添乱就行,没指望南中地区做多大的贡献。
如果,继续向南,那就到了东南亚的中南半岛,缅甸泰国老挝一代。东汉年间,这些地方比南中还要落后,基本处于半开化状态。就算是好好开发,没有个一二百年,肯定见不到成效。
派遣数万大军,穿越崇山峻岭,跋涉数千公里,去攻打没有任何经济价值、军事价值的地区,显然十分愚蠢。说实话,就算是下决心去远征,也不一定能走到。
如果你见过高黎贡山的险峻,如果你见过怒江水的奔腾,你就知道南征的路有多难走。
要知道蜀国的军队一共才八九万人。他们每一个人都很宝贵。诸葛亮不会让他们做无谓的牺牲。
所以,除了与曹魏硬磕,没有更好的办法。
历史上诸葛亮在北伐前,曾首先率兵平定了南中(云贵)的叛乱。但实际上严格来说,诸葛亮南下并不算是平叛,而算是攻占南中,拓展版图,因为此前,南中这个地方本来也没有直属于蜀汉。
在西汉时期,西南这个地方本就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而且还各自建立有政权,比如历史上著名的夜郎国,只不过这些地方政权名义上归附汉朝,但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还是自成一体的。
到了汉武帝时期,通过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的方式,逐步的将这些地区纳入到汉庭的直辖当中,但这个过程非常缓慢。直到东汉末年时,刘璋父子对南中所能掌控的区域也仅仅局限在犍为属国和益州郡,而且即使是已经设置了郡县,这些地方的郡守等官吏也是由南中大姓掌控的,朝廷对这些地方采取的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民族政策,也就是高度自治的办法。
刘备入蜀后,以朱提为基地,向南中展开招降、安抚的政治攻势,即最大程度争取这些地方的拥护和支持,当时受刘备派遣进入犍为属国任都尉的邓方就是其中之一。史载:“时南中夷落未附者犹多”。所以,刘备去世时,南中对于蜀汉而言,并不算是领土,而只能算是一种藩属关系,蜀汉并不能直接从这些地区征调兵员和赋税。
刘备夷陵兵败后,除滇西永昌郡太守吕凯继续拥蜀外,其他地方的夷帅都倒向了东吴,成为东吴的藩属。所以,诸葛亮南征,虽然被后世解读为平定叛乱,但本质上其实为蜀汉开疆拓土,也为了稳固后方。
诸葛亮的南征,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最终不仅实现了夷帅们对蜀汉的臣服,更重要的是,诸葛亮打破了过去西南完全由南中大姓以及夷帅们掌控的局面,原有的四郡被重新分割,蜀汉朝廷任命的官员也开始掌握实权。自此,南中不仅真正成了蜀汉的版图,而且蜀汉也可以从中直接征调粮草兵员(无当飞军就成了一支劲旅)。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蜀汉国力太弱。历史上,国力鼎盛时期的秦王朝,尚且费尽周折才勉强将南越纳入版图,而此时国力不及秦朝十分之一的蜀汉,面对情况更加复杂的西南地区,显然也是力不从心,因为攻城容易,攻心最难。即使诸葛亮有心继续向西南进军,蜀汉的国力也无法支撑起对这些地区的有效管理(包括军队驻扎、官吏任命、帮助西南各族同胞开发等)
相比继续向西南挺进,北伐反而相对容易。因为北伐的目标区域原本就是汉文化传统区域,百姓对蜀汉、曹魏,认同感是一样的,不会认为你的文化、习俗不同而产生对抗心理,攻占这些地区后,可以直接进行生产恢复,而不需要经历开发这个漫长的过程。
历史上,诸葛亮数次北伐,目标都是瞄准了西北地区,因为这些地方是曹魏统治的薄弱地区,蜀汉一旦攻占,不仅可以对曹魏形成居高临下的态势,更重要的是,西北地区可以为蜀汉提供粮草、战马、兵员,即使不能短期内统一,也可以不断蚕食曹魏地盘。比如第一次北伐时疆域拓展到了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后因战略失误丢失),第三次北伐时又攻占了武都、阴平。
所以,总体而言,诸葛亮主政时期,蜀汉的疆域确实是从西北、西南两面在扩展,只是因为多种因素在内,导致蜀汉的战果并不大罢了。
熟悉三国历史的读者一定听过蜀汉北伐。从诸葛亮到姜维,蜀汉进行了十几次北方。蜀汉政权一直咬着曹魏不放,却不向其他地方扩张领土。蜀汉政权一直向北打,为什么不向西南、西北,或者其他方面扩张领土呢?
其实这个问题非常好理解,关于蜀汉问什么一直咬着曹魏不放,我们已经多次讲到。蜀汉的国号是其实是“汉”,而不是“蜀汉”,更不是“蜀”。刘备和刘禅一直都说自己的政权是汉,诸葛亮和姜维也一直都说自己是汉。完整的东汉地图,其实就是魏蜀吴三国地图之和。
刘备建立蜀汉的目的不是偏安于西南一偶,而是兴复汉室,重建大汉一统江山。既然需要重建大汉一统江山,那么就一定要出师北伐,铲除灭亡东汉的曹魏政权。蜀汉政权为了实现大汉统一,为了重建大汉一统江山,那么出师北伐自然就在情理之中。
蜀汉政权的西南部和西北部边疆基本上是东汉的传统边界。蜀汉政权若想统一全国,重建大汉一统江山,只能向北或者向东,而不是向西发展。诸葛亮时代,蜀汉和东吴签订了盟约,在地图上完成了对曹魏的瓜分。诸葛亮的想法实际上是先建立东西朝,然后在消灭东吴。所以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姜维始终没有向东部进攻,完全不会攻击东吴的土地。蜀汉若想攻灭曹魏只能北伐,只不过这个“北”有可能偏西,也有可能东。
对于蜀汉统治者来说目标是攻灭曹魏,逐鹿中原,建立统一的大汉朝才是最终目标。如果蜀汉向西南和西北进攻的话,则和既定的国策相违背。时间一长,蜀汉政权比有可能会被边缘化。蜀汉政权越是和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发展,距离中原越远,最终极有可能完成政权完成地方化。
蜀汉北伐除了有恢复中原这个大目标之外,还有以攻代守的意思。正式由于蜀汉政权不断的进攻曹魏,所以曹魏才极少进攻蜀汉。如果蜀汉将自己的重心放在西南和西北方面,则给了曹魏喘息的机会。到时候极有可能蜀汉进攻西南或者西北,最后曹魏不断南征。到那时候,蜀汉既要应对西南或者西北战事,又要应对曹魏。当年诸葛亮南征孟获之时,也只是实现南中各郡粗安,并没有进一步征伐。诸葛亮和姜维对西北的羌人,也都是采用拉拢的政策,而不是军事打击。
秦汉时期,中原王朝的版图基本上稳定在秦朝领土的基础之上。两汉时期,如果汉朝皇帝想继续扩大汉朝版图和疆域的话,完全有能力实现。但是汉朝皇帝基本上都将版图固定在我们所见疆域范围左右。两汉政权对于游牧民族的土地并不感兴趣,当年汉武帝攻占的匈奴土地,也并非全部纳入郡县范围之内。汉武帝对于西南一带的经略也基本上稳定蜀汉的边疆一带,汉武帝并没有将更多土地纳入郡县范围之内。
汉朝其实并没有严格的国界概念,汉朝认为“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但是对于“汉土”却有划分,一种就是郡县直接统治的范围,一种是通过“都护府”、“将军府”管辖的区域,一种是通过藩属国统治的形式,一种是文化影响的形式。蜀汉政权没有进一步向西北游牧地带和西南扩张,也是受到汉朝的影响。
西北和西南地区居住各种民族,华夏族人则相对较少,这些地区受汉朝文化影响较少,华夏族人在这一带的影响较小。这些地区的具体情况往往更加复杂。蜀汉北伐之时,多次拉拢西北各族,西北各族有时候也带兵协助蜀汉。但是西北各族却也是反复无常,并不是可以依靠的力量。诸葛亮南征之时曾经平定南中各郡,但是也只是相对粗安的局面。
南中各郡本来就是汉朝郡县之内,尚且难以管理,更不说那么从来被设立郡县的地方。如何攻占这些地方,不仅无法实现财政收入增加、兵员增加,还极有可能是蜀汉的政治负担,破坏蜀汉内部稳定。对于蜀汉政权来说,保证西北和西方地区基本稳定,集中力量北伐才是最佳选择。
三国时期,南方的开发都相对较少,更不说西南一带。西南一带人口稀少、土地贫瘠、耕地面积少,而且环境恶劣。西北地区主要是青海一带,这里主要是以畜牧业为主,人口较少、民风彪悍,不适合发展种植业。即使蜀汉政权花费大量功夫占领这些地方,可能也无法实现利用该地区的人力、物力等资源支持北伐。这些地区的综合利用率太低,对于蜀汉来说如同鸡肋一般,一旦占领就“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如果打开我国地形图的话就会发现,蜀汉的地理位置非常利于防守,简直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汉易守难攻也就是意味着,蜀汉四周都比较闭塞。蜀汉东部被三峡锁住,北部有秦岭,南部为云贵高原、西部为青藏高原。如果蜀汉向西发展则需要经过横断山脉和川西的一系列山地。以当时的技术水平来看,翻越横断山脉出征几乎不可能。蜀汉的西南和西北地区为青藏高原、横断山脉。这些高原、山脉等地形条件远远比秦岭更加复杂。蜀汉军队翻越秦岭都非常困难,经常因为翻越秦岭而缺乏军粮。蜀汉军队越过横断山脉、川西各山脉、青藏高原,更加困难。
即使最后,蜀汉克服种种自然困难,成功地占领一块土地,最后发现这些地方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充足的兵员、税收、粮食等。蜀汉若是向这些地方扩张,还有可能损耗国力,最终给曹魏可趁之机。蜀汉则离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既定目标越来越远。
读过三国,不少人都会为蜀汉的率先灭亡感到浓浓的悲伤与遗憾,于是有人认为蜀汉的早亡是有诸葛亮多次坚持北伐造成的国力透支,为蜀汉早亡埋下伏笔,若是当时诸葛亮将目光移到西南或者西北,凭借着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和内政才华,必然能将这些地方消化吸收,从而大大加强蜀汉国力,继而蜀汉就不会那么早亡了。
但这种观念存在很多问题,我们来一个个看,首先我们来看诸葛亮的北伐,诸葛亮与刘备制定的原有战略——隆中对,在关羽失荆州之后就不存在继续实施的任何可操作性了;其后,诸葛亮面对拥有绝大部分天下的曹魏,若是安步当车,慢慢发展蜀国,那么按照曹魏的基本体量,按照恢复速度一样来看,诸葛亮就算是大罗金仙也抵挡不住恢复中原元气的曹魏大军的连续攻击。
事实上,诸葛亮在北伐前期,蜀汉的国力其实不算太糟,由于中原地带的常年累月的大战,中原民什凋弊,而益州用诸葛亮的话说“国富民强,天府之国。”
在当时,益州遭到的损失相对较小,拥有了这份王霸之业的诸葛亮,此时最好的手段自然是以攻代守,主动出击,让那个巨无霸曹魏顾头不顾腚、疲于奔命,无暇进行休养生息,顺手蜀汉又能拓展土地并进行将边境外拓,所以说北伐之策通篇都是诸葛亮以小博大的无奈,若是荆襄在手——粮草无忧,人烟稠密,何以至此,所以说诸葛亮早期的北伐战略的大方向毫无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当时的最优解,并不存在所谓的空耗国力的说法。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若将北伐主力拿去开发西北或者西南,我们先看西北是什么地方,在西北有马超的家乡——西凉,事实上,西凉大马确实是极为重要的战略资源,诸葛亮真的没有朝着凉州发展吗?其实是发展了的,参见北伐的时候,收服姜维就是在大西北的曹魏的天水郡,那不正是西北嘛,诸葛亮与西北羌胡的故事还是有不少的。
此后勾连羌胡经常一起骚扰曹魏大军,但是在西北却并没有建立什么靠谱的统治,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曹魏对西北的重要性也心知肚明,因为关中长安离西北实在太近了,要紧得很——诸葛亮出师表说的很清楚“还于旧都。”
我们再来说一下对于西南方向的西南夷人,在当时,西南方向都是一些经济水平极为低下的部落,对西南方面进行统治的难度一点都不小,著名的七擒孟获便是明证,这还没完呢,诸葛亮对西南用兵是为了稳定后方,避免蜀汉被后方西南夷人骚扰,有人不禁想为何不大力发展西南呢?
不单单是贫困,还有大量水土不服的问题,以至于如果将国力大量耗在西南建设,那么蜀汉倾其所有恐怕也等不到收货那一天的到来,对于诸葛亮来说,建设西南意义不大,在西南进行大规模军备驻扎那更是暴殄天物,浪费国力,甚至对于诸葛亮来说,西南夷人们进行自治即可,只要不冒犯蜀汉政权,不给蜀汉政权添麻烦,那就够了,不然对于蜀汉来说非常的劳民伤财。
归根到底,蜀汉之所以不朝着西北或者西南进行大开发,进行发展,还是因为成本过高,收益率太低,且等到收益的时间太久,以及同样正在大力恢复自己元气的曹魏拥有的全是中原腹心地区,绝对不能和曹魏硬生生的拖时间恢复自己,那是自取灭亡之道。
华裔女赌王就此没落,生前让所有 浓情端午粽飘香,青浦邀你“云体 上海:“云端”展现端午节文化内 “甜咸大战”!明星艺人们喜欢什 如何做一个男人喜欢的情人(如何 当你和你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场景中 如何在昏暗的光线下设置快门速度 教育在生活中的价值是什么? 世上做坏事的人死后会面临什么因 拜登就任总统后的第一步是什么? 同意/不同意:人生最重要的目标 二战后,德国在调和分歧方面做得 亚伯·林肯恨白人吗? 一个编辑能把你的故事毁得有多严 现在的iPhone6还能坚持再用一年 曹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 现在买房是不是最便宜的时候,现 我身边的农业银行营业厅关了,AT 欧洲媒体评选CBA最有实力球员, 荣耀play的6+128和荣耀8X的6+128 蚂蚁集团是科技公司还是金融公司 请问机友华为mate30P与华为mate3 听说老詹修剪一次指甲需要5小时 为什么说宝宝“一月睡二月哭三月 戴笠人称戴老板,这个是怎么叫出 没有工作能一次性补缴社保么? 我想知道定向师范生和免费师范生 肺癌引起的咳嗽是怎样的呢? 5000mAh电池的5G手机推荐吗?要 恒大亚冠表现“差强人意”,你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