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先大家要清楚一件事情,并不是所有的古墓打开之后都是有尸骨的,很多古墓打开之后棺椁里都没有尸骨,因为年代太过久远,尸骨早就腐烂没了,最多也就是有一些零散的骨头,其余的早就尘归尘土归土,完整的尸体其实还是比较罕见的,至于类似辛追夫人的尸体基本上见不到,只要出土便会轰动世界。

那么假如说古墓中挖出了尸骨一般都是如何处理的呢?首先第一步肯定是想办法拼凑出完整的骨头,然后拿回实验室进行各种研究,研究结束之后大部分都会被封存起来,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尸骨都有考古价值,这些也就只能封存起来,如果是有价值的尸骨,研究结束之后还会送进博物馆进行展览。

没有考古价值的尸骨有的时候也会被一些小地方文物局要去,他们会将其放在某个地方,进行展览吸引更多的人参观。假如说是保存完好的尸骨,甚至是类似辛追那样不腐的尸体,肯定是要用最好的技术继续保存的,这样的尸体考古价值非常高,不仅仅是需要做研究,每年还会有无数慕名而来的人前来参观。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些尸骨既没有考古价值,而且上面还带有尸毒,这样的尸体只会保留一点,剩下的全部都会火化处理,简单的说,发掘出的古尸重点还是要看有没有价值,如果没有一点价值的尸骨,那肯定是得不到重视的。

有趣的是当辛追夫人出土之后直接轰动世界考古界,日本首相访华的时候,专门说能不能送他几根辛追的头发,这个要求直接被拒绝,后来美国更是提出要拿月球上的一点土壤来交换辛追夫人的几根头发。所以说考古发掘的古尸如何处理,主要是看其价值。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最佳贡献者
2

考古发掘是指为了科学研究,在文物行政部门批准下,对埋藏文物的地点、文化遗址、古代墓葬进行勘探和挖掘的活动。对古代墓葬的发掘作为考古发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考古过程中总是会发掘出墓葬主人的遗体,那么被发掘出来的这些古尸都是怎么安置的呢?从目前我国考古工作的流程和做法来看,有以下几种安置方式:

一是原地回埋。在一些陵墓被发掘之后,受年代及墓葬环境的影响,墓葬主人的遗体往往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一些保存较差的遗骸,已经不具备科考研究价值了,对于这部分遗骸我们通常在墓葬整体发掘完毕后,进行原地回埋。对于一些呈现腐烂状态的尸骸,出于安全考虑我们通常还要采取一定的消毒措施,特别严重的也可以进行火化后回埋。

二是封存库房。对于一些保存较为完整的,或有特殊身份的遗骸,考虑到其具有的科考价值,通常会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对遗骸进行登记造册,经解剖研究和防腐处理后,分门别类保存在专门的库室中,以备后期进一步的科考研究。这类古尸在具体的病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一些特殊身份 的遗体也可能成为某个特殊时代的实体考证,因此这些遗体更多意义上是作为具有历史价值的研究客体进行保存的。

三是公开展览。对于一些保存特别完整,意义特别重大的国宝级古尸,在经解剖研究和特殊的防腐处置以后,会在博物馆中进行公开展览。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木乃伊展览,我国马王堆辛追夫人遗体的展出也属这一类型。以辛追夫人为例,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好的湿尸,堪称世界奇迹,具有极高的考古及科研价值,堪称国之瑰宝,因此安置于湖南省博物馆中展出。

3

考古是我们发现历史、研究历史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考古挖掘,我们可以通过出土的文物直观的看到、触摸到历史的面目,也可以和史料记载中的一些事情进行比对,印证史书中真真假假。考古除了会发现文物之外,还会发掘出很多的古人尸骸。那些出土的文物可以放在博物馆中进行展览,那么,被考古人员发掘出的古人遗骸是怎么处理的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就地回埋。大学的时候,听一个考古专业的老师讲过,如果挖掘对象是古代一般老百姓的小型墓葬,而且出土文物也没有多少价值,尸骸保存的不是很完整,那么考古人员就会在附近挖一个小土坑,把这些尸骸就地回埋。在回埋的时候,出于对死者的尊敬,一般会默哀一下,如果出土的尸骸比较多,也许会弄个小型法事超度一下。

2、及时销毁。有些年代比较近的尸体虽然保存的比较完好,但出于安全的考虑,怕带有尸毒,会把它们火化处理,及时销毁。当然,处理前要把有研究价值的东西先拿下来。对一些年代比较远的,考古人员有时候会用一种特殊的工具在骨头上刮一下,这些骨头就成了粉末,然后装进样本袋中进行处理。

3、存入库房。如果尸骸有特殊的研究价值,比如远古类人猿的遗骸,保存完整的尸体,比如干尸等等,都会被运送至研究所经过清洗和特殊的消毒处理,然后编号造册,放入特制的存放库房保存,以供继续研究。尸骸和其他文物一样,同样具有研究价值,可以分析出当时的人口比例、死亡年龄比例、体质特点乃至气候环境等等。比如奥地利山区发现的远古冰人奥茨,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详实的资料。

4、陈列展览。如果某个古人的尸体能享受到这种待遇,说明他(她)的身份特殊而且尸身保存的异常完好,是精品中的精品,国宝中的国宝。比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辛追,这2000多年前的古尸出土时皮肤竟然还带有弹性!再加上其墓葬宏伟,出土文物精美,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所以又给她量身定做了一个地下寝宫,供民众参观。还有古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的木乃伊,被陈列在埃及博物馆中,视为国宝。当然,他们在陈列展览前都经过了清洗消毒和解剖研究。

4

古代遗址遗迹和墓葬里,经常会出土遗骸。

遗骸是遗存的骸骨,与古尸不同。

古尸包括干尸和湿尸,不仅难得,还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一般会在进行充分的解剖和医学研究后,放在博物馆里展出。比如现在发掘的西汉古尸马王堆辛追夫人(湖南省博物馆)和湖北凤凰山男尸(荆州博物馆)。

而遗骸呢,比尸体数量大的多,就是新石器时代的人骨遗骸就发现不少。一般来说,尸骸的考古学、人类学研究价值不是太大(在大数据下,可通过新石器时代人骨数据的统计,可以知道当时人的基本身体状况)。但由于年代久远,大量生物信息流失,骨骼“石化”严重,信息量(比如DNA)是有限的。

这些遗骸在考古学家的刷子下逐渐露出真容时,他们死亡时的存留状态,也具有历史学价值,比如下面这具遗骨,发现于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

陶寺遗址被认为是“尧都平阳”,是与上古圣王“尧”同时代的遗址。那是一个多么和谐美好的时代。然而遗址里的这具年轻女性的遗骨,颈骨折断,阴部还插着一只牛角,她死得非常惨。我曾就此写过一文《一具悲惨的女尸,毁灭一个美好时代的狂想》,有兴趣的看官可参考。发掘显示,整个陶寺遗址都是被暴力摧毁的,这位女性躺在一条深沟里,沟内还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遗骸,从其尸骨状态来看,都是被杀死的。

这就是遗骸的主要价值。它们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形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经过研究,这些遗骸怎么处理呢?

一是原地保存,原样呈现。这在河南安阳的殷墟博物馆比较典型。

上图来自网络,不是我亲自拍的,我去的那天下雨,玻璃上尽是水和雾,拍摄效果不好。但这个遗骨手持兵器驾驰马车的造型,给我很大的震撼。感觉它就是一架来自地狱的灵魂战车。

原地呈现的,都是较为重要的古代遗址,这些尸骸属于标配。

二是原地掩埋。

这类最典型的便是清朝诸皇帝的尸骨了。当被盗的东、西陵被清理后,多数地宫皆封闭起来,尸骨仍旧装殓,放在原处。据说康熙皇帝的地宫里积满了水,难以排除,只好任由这位“大帝”的遗骸泡在水里,这又泡了几十年了!惨乎哉!

三是搬到博物馆展出或收藏。

尸骸的“参观价值”很低(怪瘆人的),所以一般博物馆展出尸骸的比较少,偶有展出也多是复制品,大量尸骸都会保存在博物馆的库房里。

比如著名的万历皇帝朱翊钧夫妇的尸骸,发掘出来后,进行了简单的研究,主要是发现了帝后生前的一些疾病,这对于了解明代宫廷生活有些价值。然后就存放在定陵的仓库里,到大乱时,被人拖出来烧掉了。

古人的尸骸,也属于文物(但不知尸骸是否评定文物等级?),所以不能弃置,而且就今天的科技水平来看没有“价值”的东西,说不定将来科学更加发达后,就有研究价值了。比如清光绪帝的遗骨,埋在崇陵里,但部分头发藏在科研机构的库房里。后来为了研究他的死亡真相,就对尸骨和头发进行了测试,发现大量的砒霜残留,从而证实了,光绪帝是被毒死的。

未来是未知的,古人的遗骸将来能有什么“用”,我们目前还不知道,那么就让他们静静地躺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下,等待后人的究问吧!

5

考古发掘古墓葬时,其实很多时候是找不到尸骨遗存的,因为古墓葬距今时间太久,加上地下的埋葬环境不佳,尸骨往往腐朽无存或者只剩下一点点骨头渣子。

根据《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规定,人类遗骸、动物骨骼一般应全部采集。但是在实际工作当中,限于客观条件,往往又无法完全按照这个规定来操作。

那么当考古工作者发现尸骨的时候会怎么样具体处理呢?应该分情况讨论之。


1.干尸

在西北干旱地区,尤其是沙漠地带,往往会发现古代的干尸。比如在新疆罗布泊发现的著名的“小河公主”,就是一具距今约4000年之久的女性干尸。由于位处大漠深处,环境干燥,她的尸体保存得很好,连眼睫毛都没有脱落,让人不难想象到她当年的美丽,而且能够明显看出,她不是典型的亚洲人种,而是具有欧罗巴人特征。

对于这样的古代干尸遗存,要整体带回文物库房,有时候连同棺木一起打包提取,以待下一步的研究或者展示。


2.湿尸

湿尸主要见于南方饱水地区,也就是地下水位很高的地方,墓室完全进水之后,氧气被隔绝掉,有利于有机质遗物的保存。俗话说“干千年,湿万年”就是这个道理。

除了这种情况,有些距今时代略仅的明清墓,由于棺材密封好、板材坚固,也能够把尸体较好地保存至今。

湿尸如何处置也存在差别。

  • 对于距今时代较远的,会类似于处理干尸那样,整体带回实验室研究,有的还会进行展示,如马王堆汉墓的辛追老太太。


  • 而对于那些距今时代较近的明清湿尸,有时候会选择找地方重新安葬。

这里顺便一提,当前基层考古发掘主要为配合基建的非主动发掘,考古工作者自己并不能选择挖哪里、不挖哪里。虽然大家都不想挖墓打扰古人,但是一旦建筑工地挖开了明清墓,遇到湿尸,考古队员就必须去发掘清理。那个味道,简直酸爽。。。


3.骨骼

古墓葬中最常见的人体遗存其实是骨骼,有的保存比较好,呈完整的骨架状,有的则只有部分保存下来,甚至只有几块碎骨而已。

前面说了,根据工作规程,这些骨骼也是要提取带回的。但是在现实工作中,有时候基建工程时间紧迫,而墓葬数量又很大,就难以完全落实,只能选取其中部分保存较好的作为标本,其他的另找地方埋葬。


当然,遇到特别重要的墓葬,哪怕只有几块碎骨,也要作为标本。

比如河南安阳西高穴大墓,墓主人有可能是曹操,墓葬由于被多次盗扰,遗骨保存很差,其中可能是曹操本人的男性墓主人的头骨都已经不完整。但是这些碎骨也被考古工作者小心提取,妥善保管起来。


总的来说,古人遗骸的处理是一个涉及到考古学、文物保护学乃至伦理学的复杂问题。很多不了解考古工作的人,往往简单地将考古看做“挖墓”、“打扰古人”,有的还恶言相加,恨不得考古工作者各个“不得好报”。

实际上呢,考古工作者一边被误解被喷,一边还是得做该做的事儿,跟挖掘机、盗墓贼争分夺秒抢时间,抢在那些古墓葬古遗址被彻底毁灭之前,将这些文化遗产抢救出来。

对于古人的遗骸来说,被考古发掘出来妥善处理更好呢?还是被毁灭更好呢?可能你有不一样的看法,欢迎讨论。

6

这个提问,涉及的是一个考古伦理和其本身价值的问题。

考古发掘,遇到古尸或者说墓主人遗体,是极其正常的事情,基本上每一个墓穴,不管是否被盗,都总会有遗体留下来,那么对这些地方进行考古挖掘之后,如何处理这些遗体就会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究竟该如何处理呢?如何才符合考古伦理呢,既能表示对古人的尊重,又能充分发挥其科研价值,又不会形成一种考古工作的负担。所以,一般有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种,原地挖掘,考古完成之后,进行回埋或者直接销毁。

考古遇到的古墓很多,但并不是每一个古墓都会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研价值,事实上大部分都是比较普通的,这种考古,更看重的是器物,而不是尸骨本身,所以一般考古完了之后,可能连遗址一块都进行回填,在回填的过程中也会举行一些简单的仪式,以示对往生者的尊重。


当然,还有一部分如果涉及到一些病毒携带,或者严重腐烂,难以处理的,就直接火化毁掉也是极有可能。

第二,存入库房,作为未来研究的标本和材料

一般涉及到重大考古发现的,其遗址要进行保护,或者建历史博物馆,展览馆的,都会将这其中涉及到的遗体进行标号,消毒,防腐处理之后,进入库房保存,以备日后各个学科对这些遗体进行研究。值得一提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尸体很少的,百分之九十九都是一堆白骨,甚至是化石,如山顶洞人,北京人化石。能真正称得上尸的,大概只有类似于马王堆辛追夫人墓或者是古埃及的一些木乃伊吧,不过在这个又是另外的处理方式了。

第三种,作为博物馆展览

我们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的万人坑,其实也算是考古中发现的尸骨的一种类型,这个是为了还原历史,铭记伤痛,教育后人,所以震撼的保留了所有的原貌,如此大规模的保留下来,这是极其特殊的。


还有上面提到的马王堆辛追妇人,古楼兰少女,古埃及木乃伊,古猿人化石,这些都是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或者历史文化背景在其中,都是国宝级的古尸骨。这种古尸骨,必然是要受到最高级别的保护,并且尽可能的会在博物馆经过一系列严格的处理之后,进行展览的。这种古尸骨,千载难逢,并不是那么容易在考古中被发现。


所以,考古过程中,面对古尸骨,都要遵循基本的考古伦理,要进行历史文化价值和科研价值的考量,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其最终命运

7




我常参与考古发掘,我来说说我的见闻。

一般发掘古墓葬的骨骸,按照田野考古操作规程,保存较差的,要装袋深埋。保存较好的,要进行提取,进行人类学、病理学等研究。

对于湿尸,如果无保存价值,要通过焚烧等无害化操作。

但实际情况又是什么样子?

一般是在提取完文物、做好绘图、拍摄之后,就地掩埋。

发掘时挖出的散落骨骸,一般随渣土丢弃!

懂了再说,别不懂装懂,复制粘贴!

8

这得看什么时侯,什么人处理尸体。古墓里的尸体,肉体见风后一般就化掉了,剩下的就是骨架。如果是盗墓贼,基本就对尸体不管了。如果是考古学家,会对尸体进行研究,对其进行人类学方面的鉴定,确定人骨的性别、年龄以及是否有龋齿、牙周病、骨骼变形等骨骼疾病,以辅助考古学的研究。研究完后,根据实际情况有以下四种处理方法:一是将骨骼制成标本待用;二是将古尸骨骼贮藏;三是将骨骼标本放入博物馆展示;四是将尸体的骨骼重新埋在原地,或异地埋葬。

中国自古有孝的传统和“死者为大”的传统。除了丧心病狂的盗墓贼无视尸体的存在外,一般考古学家对于死尸是很尊重的。有考察研究价值的,会保存处理,继续研究;对没有研究价值的,会让其继续入土为安。不过,许多古墓历经千年,不知被盗过多少次,许多帝王将相的尸体,早已化做了土。只有少数的尸体,被当代考古学家处理了。

9

考古挖掘古墓葬时,实在良多时辰是找不到骸骨遗存的,由于古墓葬距今时光太久,加上地下的安葬情况欠安,骸骨往往腐败无存或者只剩下一点点骨头渣子。


依据《郊野考古工作规程》的划定,人类遗骸、动物骨骼一般应全体采集。可是在现实工作傍边,限于客不雅前提,往往又无法完整依照这个划定来操纵。


原地回埋。在一些陵墓被挖掘之后,受年月及墓葬情况的影响,墓葬主人的尸体往往浮现出分歧的状况。一些保留较差的遗骸,已经不具备科考研讨价值了,对于这部门遗骸我们凡是在墓葬整体挖掘完毕后,进行原地回埋。对于一些浮现糜烂状况的尸骨,出于平安斟酌我们凡是还要采用必定的消毒办法,特殊严重的也可以进行火葬后回埋。


对于一些保留特殊完全,意义特殊重年夜的国宝级古尸,在经剖解研讨和特别的防腐处理今后,会在博物馆中进行公然展览。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木乃伊展览,我国马王堆辛追夫人尸体的展出也属这一类型。以辛追夫报酬例,是世界上保留最为无缺的湿尸,堪称世界古迹,具有极高的考古及科研价值,堪称国之瑰宝,是以安顿于湖南省博物馆中展出。

10

这个问题,我也曾经问过,询问是否有操作规程?如何处理被发掘墓葬中的遗骨?目前得到的一些答复,并不乐观。

一,古墓里发现基本完整的古尸,是有医学和考古价值的。其实这种也有点悲哀。古尸,一般分干尸与湿尸。中国的干尸大多出自新疆,因为气候干燥。并不同于埃及木乃伊,因为不是人工干尸。新疆博物馆、吐鲁番博物馆有专题展出。

湿尸代表的,首推长沙马王堆辛追老太太,在连云港博物馆有西汉凌惠平女尸,荆州博物馆有一具西汉男尸。上海博物馆曾展出明代尸体。

无论今天说的多么高尚和科学,这些尸体本身并不愿意被展出,但反对无效。

二、帝王、名人遗骨

如清代乾隆、慈禧、光绪等,棺材打开了,把文物拿出来,尸骨又放进去了。这还算是好的吧。万历皇帝没赶上好时候,被挫骨扬灰了。

但有意思的事,一些被博物馆留下几块骨头。如光绪,如包公。说起来真没这个必要。

曹植墓发现的才子的骨头,被博物馆给保管丢了。

三、墓坑展示

商周(春秋战国)的墓坑展示,大多是殉葬人。

石器时代的人的骨骼,生物性更强一些,涉及进化论问题。这类对于人类骨骼的价值,非常看重。

四、其他呢

其他古墓,在早些年很多骨头都被随手处理了,只把有价值的文物搬回去研究所或博物馆。这个数量有多大,没有数据。

近几年热门的海昏侯墓发掘,那是国家级工程,武警守卫,全程监控,所以那么精细。大部分县市级考古发掘,还是比较粗的。

此题必有争论……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