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鲜卑人建立的北魏,结束了五胡十六国混乱的局面,公元439年北魏拓跋焘(太武帝)灭北凉,统一北部中国。与刘裕在南部中国建立的刘宋,形成南北对峙。

386年太祖拓跋珪趁前秦内乱之际在牛川称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称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称帝。439年太武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改革,实行三长制和均田制,改革吏治。

永熙三年(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北齐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北魏历史宣告结束。从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共历20帝(列入正史本纪者12位),享国148年。

东魏亡于北齐,西魏亡于北周,北周灭北齐。杨坚代北周静帝,改国号为隋,后灭陈,统一中国。

李虎,唐高祖李渊的祖父、唐太宗李世民的曾祖父。为西魏八柱国之一。可以说整个北部中国,在公元七世纪是属于鲜卑人的。这个集团被后世称为“关陇集团”

最佳贡献者
2

北魏是由五胡中的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雄才大略的拓跋跬统一北方,建立北魏。

到了魏孝文帝,也就是拓跋跬的孙子拓跋弘时期,大力改革,国力日渐强盛。为了有效统治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孝文帝听从大臣建议,迁都平城。在半路上,很多大臣叫苦连天,不愿意继续南进。孝文帝坚持到底,终于成功迁都。迁都后,孝文帝主张穿汉服,说汉话,鼓励与汉人通婚,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并将拓跋氏改姓元。

在孝文帝的大刀阔斧改革下,鲜卑贵族也纷纷改成汉姓,并积极学习中原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北魏国力,一时间空前强盛。

不过后来,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西魏被北周所取代,依然是拓跋氏掌握政权;东魏被大臣高洋篡位的北齐取代。

最后,北周武帝亲率大军灭北齐,再次统一了北方。又往后,北周外戚杨坚夺权,建立隋朝,隋朝灭了南陈,中国再次走向统一。

3

北魏北朝之一,继十六国分裂局面之后在中国北部重建统一的封建王朝。公元四世纪初,鲜卑族拓跋部在今山西北部、内蒙古等地,建立代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北魏(386~557),是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朝代,又称北魏,拓跋魏,元魏。385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386年改国号“魏”,史称“北魏”。398年,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西魏于恭帝三年(557)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其堂弟宇文觉建立北周,北魏历史正式结束。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东魏武定八年(550),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西魏于恭帝三年(557)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其堂弟宇文觉,北魏历史正式宣告结束。从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北魏历经20帝,共148年。

东汉末年鲜卑族的檀石槐政权瓦解后,许多鲜卑及号称鲜卑的部落、氏族在今内蒙古和山西北部一带活动,拓跋部就是其中之一,又称“索头鲜卑”,游牧为生。310年,西晋封拓跋猗卢为代公,314年,进封为代王。338年拓跋什翼犍在繁(今山西浑源西南)北即代王位,建立代国(见代)。376年,代国为前秦所灭。肥水之战?后,拓跋珪于386年重建代国,称王。同年改国号为魏,建元登国,史称北魏,亦称拓跋魏、元魏、后魏。天兴元年(398),拓跋珪即皇帝位(道武帝),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

魏道武帝拓跋珪建国时,拓跋部正处于原始公社组织继续解体,奴隶制还极不成熟的阶段。拓跋珪解散部落组织,使鲜卑部民分土定居,由氏族组织转变为地域组织,从游牧经济转向农业经济。皇始元年(396),拓跋珪攻占后燕的并州(今山西太原西南)后,始建台省,置百官,封拜公侯将军;中央官尚书郎以下和地方官刺史、太守以下一般都任用儒生。天赐三年(406)下令诸州置三刺史,郡置三太守,县置三令长,其中一人为拓跋宗室,其余为非宗室的鲜卑人或汉人。北魏政府面对汉族地区宗族强盛、坞堡甚多的局面,依靠那些宗族主作为统治的支柱,建立了宗主督护之制,由各地宗主来督护地方,负责征收租课和征发兵役徭役,实际上起着地方基层政权的作用。?

拓跋珪推行劝课农耕,发展生产的政策。登国九年(394)打败匈奴别部刘库仁和刘卫辰两部,占领五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至阳塞(今内蒙古包头东)外以后,在此实行大规模屯田?,效果很好。拓跋珪破后燕,于天兴元年强迫后燕境内数十万汉族和其他各族劳动人民迁往平城附近,计口授田,分给他们耕牛农具,发展农业生产,使经济力量不断增强。

4

五胡十六国,为什么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没有沦为转瞬即逝的第十七国?这个问题和北魏能做出大成就有相同的原因。
北魏对中国历史最大的贡献是:在与汉人大世族和胡人权贵的较量中,重新创造了一个均匀的农村组织,也就是把农民从地方势力中释放,使其变成小自耕农,从而使中央政权可以从更多的农民那收到税,削弱甚至毁灭了地方豪族的财政来源,这也正是统一的基础。汉人的治国根本理念曹魏没有做到,晋朝没有做到,南朝也没有做到,反而是胡人执政的北魏做到了。简单的说就是扭转了东汉已来地方割据的趋势,为再统一提供基础。

5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称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北魏继前秦苻坚后再度使北方归为一统。

经过逐步实施了改革,使社会经济由游牧经济转变为农业经济。孝文帝即位后,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限制地方豪强势力,在冯太后的辅佐下进行了大范围的改革。诸如实行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迁都、汉化政策等,极大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北魏统治者迫切要求同汉族地主进一步合作,为此,他们需要进一步消除民族界限,实行汉化政策。通过这么改革,北魏的国力变大很强大了。




6

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1]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称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2],史称“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称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永熙三年(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北齐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元魏(拓跋魏)宣告结束。[3]从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共历20帝(列入正史本纪者12位),享国148年。

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中央集权与民族融合。

因“魏”字具有美好伟大之意并且是“神州上国”之名而定为国号[4],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又以其皇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元魏。

7

北魏是鲜卑族三大分支之一,匈奴西迁后,鲜卑族拓拔部迁入原匈奴住地,与留下匈奴部族十万余万众混同,皆称鲜卑,拓拔逐步强盛。

淝水之战后,拓拔硅纠合旧部复国称王,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北魏道武帝拓拔硅通过武力扩张,剿灭北方独孤与贺兰,打败后燕。趁势南进,定都平城。

拓拔硅积极任用汉人,从后燕降人中提拔人才,如贾彝、王宪 等。说明北魏虽开化不早,但能够锐意吸取中原文化达到改进的目的。一个在野蛮文化中杀出的悍将,在军事胜利后,趟开胸怀接纳汉人及其文化,难能可贵。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五胡乱华”时代。

拓拔硅继任者为其太子嗣,即魏太宗,他继承父亲的遗愿,对北漠用兵,但不忘文治,求贤若渴,同时体恤人民,经常免民田赋税“百姓足则君有余,未有民富而国贫者”是他的名言。

魏太宗继任者为太武帝拓拔焘,他在位时统一了北方。还去除柔然威胁,他重用的最著名的汉人是崔浩。崔浩由于势力太大,最终被太武帝杀死。

北魏后来分离为东魏和西魏,最后逐渐衰落下去。逐步被权臣取代。

8

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1]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称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2],史称“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称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永熙三年(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北齐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元魏(拓跋魏)宣告结束。[3]从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共历20帝(列入正史本纪者12位),享国148年。

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中央集权与民族融合。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