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僧格林沁作为晚清时期八旗军的统领,他的死亡意义十分的重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因为他的死亡导致了清政府逐渐走向了衰败的路程。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由于八旗与绿营皆不堪大用,一触即溃,导致朝廷被迫放权,允许士绅编练私家军队训练,曾国藩的湘军与李鸿章的淮军,趁机崛起,清朝的军权逐渐向汉人督抚手中转移。

僧格林沁与曾国藩并称为南曾北僧,其率领的八旗军战力可观,是直属于朝廷的军队,是朝廷拿来制约湘军与淮军的。谁知被捻军一网打尽,从此朝廷没有直属可战之兵,只能通过高超的权术,让汉人督抚相互制衡,以维持其摇摇欲坠的统治。

僧格林沁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八里桥一战,三万八旗铁骑损失大半。后又在镇压捻军起义时,不幸中伏,率领的两万八旗军全军覆没,僧格林沁也壮烈牺牲。从此八旗军一蹶不振,名存实亡。

而汉人武装失去了制衡,逐渐走向割据。

最佳贡献者
2

僧格林沁死后八旗无人可用,因为八旗子弟都是吃老本活着,生活糜烂,已经腐朽不堪,其实早在顺治年间八旗已经战斗力萎缩,康熙平三藩,攻台湾都是以汉人的绿营兵为主,晚清后期绿营兵也已经腐朽不堪,僧格林沁作为晚清最后的武士,国之柱石,他的阵亡导致晚清军事重心的偏移,导致湘军,淮军成为清朝政府重要的倚重军队,从此之后就是汉人掌握军权,八旗彻底没落。

3

僧格林沁的死是清朝军事重要事件,是清朝用正规矩军打仗和招募乡勇打仗的分水岭。僧格林沁死后才有曾国藩带领湘军登上历史舞台的机会。

在清兵入关时,战斗力都是八旗兵,蒙古八旗兵,绿营兵。此时八旗兵有十二万精兵良将,努尔哈赤的儿子和兄弟们个个都是猛将,按功劳封亲王的好几个。

在北京建都以后八旗子弟就分封犒赏了,日子好过了,平时的操练自然就懈怠了。慢慢就没有了战斗力,内部腐败严重。所谓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

到了雍正时期战斗力主要是绿营兵,此时绿营兵有八十万,原本就是冲锋陷阵的,被八旗兵当敢死队用。加上清早期都在边疆打仗,绿营一直都在锻炼,没有懈怠过。此时战斗力还可以。

到乾隆后期战争就少了,不打仗思想就放松了,懈怠了。军队里人心浮躁。

嘉庆时期八旗兵和家属一起有一百五十万之多,再加上绿营得官兵和家属,这么一个大摊子,朝廷要养多少人?实在是养不起,朝廷养不起,官兵就想着得自己捞钱,普遍性的腐败就来了。军队一腐败战斗力就没了。

在镇压白莲教的时候为了领军功,官兵尽然杀普通百姓去换战功,传假捷报去讨封赏。就这德行到天平天国的时候,八旗兵,绿营兵已经彻底不能战斗了。

正规军不能打了,谁来保卫朝廷?谁来保卫各地的地主豪绅?这时民间就开始大面积的招募民间的兵团,也就是雇佣军。

僧格林沁就在这时被朝廷派去镇压捻军。虽然僧格林沁被朝廷称为“国之柱”,可这样的部队怎么带的动?最后战败被杀了。

正规军战死,雇佣军却打的挺好。为什么呢?

那是因为,雇佣军都是地方豪绅雇来保护自己财产和小命的,太平军来了打不过,小命不保,豪绅们自然是用心,而且舍得花钱。

朝廷一看招募雇佣军战斗力不错,就派大臣各自回老家去招兵马和打太平军,保朝廷,叫“团练”,招来的兵叫“乡勇”。此时在朝廷做官的曾国藩也被安排回湖南办“团练”,成朝廷的团练钦差大臣。

在和太平军的战斗中,八旗兵和绿营兵都不行,简直可以用弱爆了来形容。随着曾国藩湘军逐渐成长为当时朝廷最可靠的一只军队力量,朝廷自然就发展湘军,放弃了不堪一击的八旗兵和绿营兵。

湘军之后是淮军,淮军之后朝廷还组建过新军。新军,是清朝最后一只具有战斗力的正规军。

图一八旗兵

图二绿营兵

图三乡勇




4

在当时晚清时期,僧格林沁作为当时晚清时期八旗军的总统领,他的死亡意义十分的重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因为他的死亡导致了清政府逐渐走向了衰败的路程。

??僧格林泌

因为当时在僧格林沁死亡之后,当时的八旗军并没有能够在出现一个合适的统领。当僧格林沁战死沙场的消息传到北京之后,全朝廷上下一片震惊,满朝文武都觉得正是他的死亡,没有人相信。

??满清八旗

僧格林沁之所以死亡有这样重大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清政府的正规军分为两种,一种是当时的满族八旗军,也就是当时满族人所组建成的,另一种就是绿营军。就是一到十的汉字为主,主要就是为了驻防在全国各地,当时八旗军是为了拱卫北京。仅从驻地的地区来看,就能看出二者相比谁轻谁重,当时的八旗军就是属于国家的皇家守卫而绿营军,当时就是当时的炮灰。

在长达十几年的太平天国运动中,八旗军也只出动了一次,也正是因为这一次让僧格林沁登上了他的人生的巅峰,也正是太平天国运动导致了僧格林沁的死亡。当时的清政府为了平叛,太平天国运动组建成了地方军跟正规军的局面,当时的地方军都已经被太平天国给消灭掉,不得已,镇政府出动了八旗军来跟太平天国运动抗争。正是因为八旗军的僧格林沁的指挥。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从这里看出僧格林沁的指挥才能十分的突出。

??满清八旗

僧格林沁沙场之后,清政府就没有拿得出手的将领了,从那以后汉人的在朝廷里的话语权越来越高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

5

普遍认为清朝后期满人丧失斗志,贪图享乐去了,这未免是太简单的论断,并不可信。

自从宋代以后,其实武官的权力一般都会被文官压制,这也算是成了一种官场惯例。毕竟国家太平之时武官没太大用处,文化与法治的力量更加强大一些。所以说乱世出英雄,也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的。

清朝官僚体系纷繁复杂,所以我们只介绍地方武官与文官的现状。清朝掌管地方权力的一般是“督抚”,看似是一个官职其实是三个人,分别是从一品的总督、提督,和低一级的巡抚。总督大多数是朝内尚书兼任的,所以对于地方事务的管理主要是靠提督和巡抚。但是两个人的权力构成并不是互相牵制,而是巡抚牵制提督。提督基本上只有军事上的管理权,清朝前中期基本上战事很少,所以提督的作用就是督促下面人完成运送粮草、修桥筑坝这种工程,行政权则牢牢把握在巡抚手中。所以提督不得不看巡抚的脸色行事,有时候权力还不如一个县官权力大。因为提督这一年的业绩不是自己递交工作报告阐述,而是巡抚在工作报告里对你的描述,要是二者相安无事巡抚可能客观写,要是有矛盾巡抚大笔一挥这一年就算是白干了,所以你说清朝的武官又能有什么大的作为呢。

实际上森格林沁也难称名将。

6

僧格林沁死以前八旗就已经烂了。僧格林沁成为八旗,绿营最后的遮羞布,他死后,清廷手里就已经没有战斗力的军队了。


僧格林沁率领的军队呢,早在太平天国北伐军到天津一带时,就展现出自己的战斗力了,镇压了这支北伐军,当时咸丰帝高兴之下赐僧格林沁“湍多巴图鲁”称号,还进封为亲王;更是因为僧格林沁与朝廷的特殊关系,可以说他率领的军队是朝廷最后可以依仗信任的军队了。

僧格林沁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二十六代孙,也就是说他拥有黄金家族的血脉。

1825年,也就是道光五年,僧格林沁被选为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的嗣子,也就是被人家收为养子,承袭为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郡王。

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他的妻子是嘉庆帝第三女庄敬和硕公主,也就是说僧格林沁被道光帝的姐姐收为养子了,是道光帝的外甥,咸丰帝的表兄弟。

正因为这层关系,所以清庭对于僧格林沁很是重视,屡屡加官进爵,而僧格林沁也知恩图报,对于朝廷也是忠心耿耿,而且他带兵也有一套,在当时朝廷军队战斗力直线下降,不堪一击的背景下,僧格林沁带的兵,战斗力可谓是独树一帜。

正因为僧格林沁率领的军队有战斗力,本身也是身经百战。所以当时为了提防崛起的汉族军事集团。所以大力栽培僧格林沁。

但不巧的是,1864年太平天国被曾国藩平定,次年僧格林沁剿灭捻军之时身中埋伏,战死沙场。


他这一死,不只是意味着朝廷损失一位亲王,损失一位身经百战的大将,更是损失了朝廷对抗湘军的最后依仗。僧格林沁死后,湘军可谓是彻底一家独大,再无可以稍微牵制平衡之人,还好曾国藩并无反意,加之朝廷打压分化湘军内部,才不至于使湘军反客为主,甚至造反的。

所以说僧格林沁之死,也彻底挑开了清廷军权的旁落,被压制了二百多年的汉人势力迅速抬头,自此以后,清朝全国各地督抚基本上都是汉人担任,中央朝廷式微,等到八国联军侵华之时,南方几省督抚甚至不遵朝廷诏令,直接进行了东南互保。

7

只能说晚清腐败无能气数已尽了。灭亡是早晚的事,任何一个朝代终会走向灭亡的时候清政府也不例外。晚清的八旗子弟兵已经彻底烂了怎么可能再有能人出现,唯一一个铁良带兵有点能力最后也被革命党炸死了,

8

基本上是这样!

9

因为荒废了武功,贪图享受。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