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汉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繁荣、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民最富裕的朝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发明,一半以上,出现在宋朝,中国四大发明,有三项在宋朝,得到大规模实运用。宋朝航海、造船、医药、工艺、农技等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宋代的GDP是占全球的50%。宋朝,确实是最富有的国家,不过史称,弱宋,也是有原因的。
一、军事弱国
说宋朝,是弱宋,主要是军事方面,宋朝军事上弱,主要因为当初宋朝建立时,赵匡胤采取了,重文,抑武的方针,他担心其他将领,像他那样,黄袍加身,推翻他建立起来的宋朝,于是用杯酒释兵权的事迹,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武将地位下降,许多重要将领都交出兵权,回家养老。
从此,宋朝,再无手握重要兵权的人物,“重文轻武,以文治国”的策略,大大的削弱了整个宋朝的军事实力。宋朝,重视文化方面的发展,忽略武力的支持。
宋朝在中央设立枢密院来负责军务。枢密院能发兵,不能直接统军,导致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宋朝经常更换统兵将领,以防止军队中出现个人势力,战争时,战区司令皆由文官或太监担任,而且改变战略必须经过皇帝同意,对宋朝战力有负面影响。还有就是,宋朝的建国兵力部署“守内虚外”、军纪不明,使宋军严重缺乏训练。
冷兵器时代,骑兵是最厉害的兵种,步兵对抗骑兵,只能依靠城池或者是自身装备,而宋朝就只能依靠城池之利,看着城下骑马的敌人,来来回回,不敢出城作战。
敌人来犯,宋军依靠城池防守,宋朝,曾多次打赢了敌军,但是无法形成有效的杀伤,因为敌人看打不过,就会退去,此时的宋军只能眼看的敌军兵败回去,而没人敢追,因为只靠两条腿,身上还穿着厚重的铠甲,等追到敌人时,筋疲力尽,这个时候要是敌人掉转马头,只需要一个来回的冲锋,胜利就会变成失败,而且身后的城池还有可能不保。
赢了也不敢追击,这是多么好欺负呀!难怪史称弱宋。
二、外患严重
宋朝,开国以来,一直没有统一国家,北边先有契丹,后有金,接着是蒙古,西边还有西夏,南边有大理,强劲的外敌,就显得宋弱了起来,
这些游牧民族,经过与汉朝对抗,与唐朝的融合,已经不是当初的游牧民族,当初的匈奴等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没有固定的城市,抢掠完就走。等到了辽、金、蒙,这些游牧民族,他们有自己的文化,骑兵文化,善于骁勇善战。他们也有自己都城,懂得攻城掠地,他们一直想入主中原,夺取一块富饶的土地。
这些都促进游牧民族的变革,人口数量越来越多,老是迁徙终究不是办法,所以一个稳定的政权才是他们需要的。从宋朝开始,周边建立起数个强大的政权。他们不仅强大,而且还窥视中原王朝的领土,他们都想吞并宋王朝。蒙古帝国,横扫了整个欧亚大陆,直到铁木真死,宋朝还在,直到忽必烈统一中原。
三、对外送钱
宋朝,赢了敌人,在和别人结盟时,还向别人送钱,如:澶渊之盟,为了缓解宋和辽的战争,双方决定缔结盟约,此后百年间,宋朝和辽,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但宋朝每年必须向辽进贡,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这些,表面上,看起来难道不弱吗?
总结:
历史的教训,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无论多么美轮美奂的建筑,多么富足的粮仓,多么令人舒心的视觉享受,经济再繁荣、文化再灿烂,也敌不过人家的铁蹄踩踏,宋朝,却违背了这个真理,结果只能是悲惨的结果!“强军才能强国”,一个国家若是没有足够强大的军事力量,无论建设得再好,也只能是他人砧板上的肉罢了。
(网图)
我是历史爱好者涤尘索金,很荣幸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纯属个人观点,不足之处请多指教,期待与大家更多的交流。
宋朝是一个很神奇的王朝,它的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封建王朝的巅峰,国家的富足使得至今有网友为它发声,认为它并非传言的弱国。但是撇开宋朝的经济不谈,单从军事角度出发,称其为弱宋一点也不夸张。因此我将从外在和内里两个角度来对宋朝进行一个全面的评析。
外在表现
宋朝是公认的经济最为发达的朝代,无论是国家和百姓都生活的十分富足,原因有三:
- 农业发达
宋朝是一个获得上天眷顾的王朝,经历过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整个中原地区趋向平稳,百姓追求安宁,国家风调雨顺。
宋朝还从越南引进稻种,变传统的单季稻为双季稻,因而国家粮食储备充足。
农业是封建王朝发展的根基,只有解决了温饱问题,才能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推动其他各行各业的发展
- 工商业发达
纵观中国古代史,重农抑商是封建王朝的显著特征,但是宋朝是一个例外。
由于宋朝在建国之处就没有实施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因此导致土地被大量兼并,失去土地的农民要么成为大地主家的佃农,要么就涌向城市,成为手工业者或是工商业者,这极大的推动了社会城市化的进城,例如当时的首都汴梁人口超过百万,其城市规模和发达程度直接碾压同时期世界各个地方。
- 教育发达
宋朝是一个非常注重教育的王朝,不但有国家兴办的公办学校,还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书院这样的民办学校。
为了更好的搞好教育,一方面从小抓起,编撰了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读物,从而使得百姓从小就能够有效的学习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国家进一步扩大科举的录取率,以此激励百姓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随着宋朝经济走向巅峰,宋朝在文化、科技等领域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绩。
文化方面,宋词成为唯一能够媲美唐诗的存在,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个是宋朝人,陈朱理学的发展为后期封建王朝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科技方面,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都是在宋朝得到发展与完善,最终彻底走向成熟。
因而从社会的发达程度出发,综合社会的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宋朝是当之无愧的封建王朝巅峰,是当时全球最富有的国家。
内里精神
按照正常的发展逻辑,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整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必然强大,但是宋朝依然不按套路出牌,在军事上的表现让人大跌眼镜。
通过宋朝在军事上展现出来的精神丰满,可以看出宋朝内在的软弱,其弱宋之名当之无愧。
- 君主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是一个当之无愧的猛人,但是他壮志未酬便突然离世。继任者赵光义指挥的几次北伐输的一塌糊涂,从此赵宋王朝的皇帝要么缺乏开疆拓土的雄心壮志,要么稍有挫折便一蹶不振。
在赵宋王朝历代皇帝的心目中,只要能够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因此对于少数民族的入侵,他们想出以缴纳岁币的方式谋求边境的安宁。
- 军队指挥官
开国皇帝赵匡胤依靠兵变立国,他总结了自唐朝以来藩镇割据的弊端,为了确保宋朝的长治久安,采取了重文轻武、兵将分离的政策。
宋朝的武将的地位很低,军队的最高指挥官往往由文官担任,监军一职则由皇帝信任的太监担任,而真正善于驰骋疆场的将军们只是他们的附庸,根本没有话语权。
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文官的理想主义和宦官的骄横跋扈最终导致宋军在战场的节节败退。
- 普通军人
宋朝的军队主力是禁军,兵员主要来源于地方部队中的精锐、社会中的不安定分子,朝廷招募这些人的根本目的在于稳定社会局面,消除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宋朝施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军人的社会地位普遍偏低,朝廷对于军功的奖赏非常有限。
兵员的素质低下和国家轻视军功直接导致军队的战斗意志不强,整个军队缺少一种一往无前的勇气。
正是由于宋朝从皇帝到普通军人都缺乏战则必胜的精神,最终导致宋朝一直被少数民族压着打,契丹、党项、金、蒙古轮番上阵欺负大宋,最终将大宋打的毁家灭国。
总结
如果说宋朝强盛,那是因为宋朝的经济蓬勃发展,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更是达到其他王朝无法企及的高度。
如果说宋朝弱小,那是因为宋朝从君王到百姓都安于现状,既没有汉唐时期天下舍我其谁的霸气,也没有明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豪气,在军事方面毫无作为。
宋朝这样一个矛盾的存在,不一样的出发点得出来的结论也不尽相同,人们爱她的富丽堂皇的外在,但是也不能不为它软弱的没在而叹息。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提到宋代,“积贫积弱”、“弱宋”等名词几乎成了这个王朝的代名词。纵观宋代的历史,一个“弱”字足以概括宋代在对外政策上的表现。北宋与北方的辽政权和西北的夏政权长期对峙,景德元年澶渊之盟,不仅承认契丹占有幽云十六州的合法性,还每年送银二十万两、绢十万匹,开创了岁币的恶例;庆历二年辽兴宗索取周世宗时收复的关南十县地,各增银、绢各十万。庆历四年北宋与西夏议和,北宋又每年大方地“赐予”银五万两、绢十三万匹、茶叶二万斤,此外在节日赠夏银二万二千两、绢二万三千匹,茶一万斤;元佑元年司马光、文彦博割安疆等四寨与西夏。以换取西北边境的苟安。靖康元年宋钦宗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以乞求女真贵族退兵。宋室南渡后,与金长期对峙,先后有绍兴和议,规定每年向金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隆兴年间,不仅把与金作战失败的韩侂胄首级函封送给金,还要增加岁币。这些和议的内容,从始至终贯穿着妥协退让、甚至屈膝求和的特点。北宋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兵力有百万之众,实力与辽不相上下,且远胜于西夏;南宋与金以西至大散关,东至淮水为界。以后又有隆兴和议等。为何经济、文化空前发达宋代在对外交往上始终底气不足,和议颇多。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一、 宋代立国之初的基本国策
(一)重文抑武基本国策的推推行
公元960年,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在开封附近的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轻而易举地从后周世宗的孤儿寡母手里夺取了政权,开始了宋代的统治。但是,这种夺取政权的方式,赵匡胤并不是始作俑者。早在赵匡胤之前的郭威(即后周太祖)就是利用这种模式登上帝位的。为了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上演,宋初的统治者制定了以下的重要制度,并作为基本国策予以执行。这些基本国策也为后世的宋代皇帝所奉行,影响贯穿整个宋代。
首先,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
具体措施,第一步是通过杯酒释兵权剥夺中央及各地节度使的兵权;第二步,派文臣到地方任职,剥夺节度使的行政权;第三步,派专人任转运使,剥夺节度使的财权。这样就初步解决了自唐后期以来的武人专横,藩镇割据的问题。进而对武将实行种种限制,如最突出的“更戍法”,时人曾这样描述它的消极作用“而又移换改易,地形山川未及知,军员仕伍未及识,吏民士俗未及谙,已复去矣”(张方平语),其结果使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校往过正的结果是以后发展成为可笑的“恐武人症”。
开国之初,由于功臣宿将的存在,重文轻武政策的消极作用尚不明显。对兵力较弱的南方诸国,包括北汉,还能取得军事胜利。但在宋初的对辽作战中,就显出它的端倪了。宋太宗战前对将领赐阵图,不信任他们。所谓“权任轻而法制密”,使他们“不能奋于一战”。对于他们进行限制、牵制,最终导致高粱河、双歧沟战役的失败。在这样的政权下,这样的氛围下,名将辈出确实是怪事。有宋一代,名将也确实是凤毛麟角。象北宋初年的杨业,被逼得以死明志;曹彬虽被誉为宋初名将第一,也不过是能遵命耳;其子曹玮,在丁谓的排挤下,只能默默无闻地死去;狄青虽功勋卓著,位至枢密,但由于出身武将,最终也只能是外调;最冤莫过于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之死,“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武人也好,名将也罢,他们的命运只所以是这样,就是因为他们离皇帝的宝座太近,或者说是他们太容易危及到皇权。
“重文教,抑武事”基本国策的推行,重视科举制度,极大地扩大了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的道路。中举后的优厚俸禄,也极大地吸引着大宋的文人们。这确实培养出一批名臣,但良莠不齐。文人相轻的陋习在宋代相当盛行。经济的发展,使大宋文人们在和熙富足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温文尔雅、端重持默,而太祖所定下的那种宽容原则,更赋予他们甘于自守的借口和理由。他们做不来大事,却不容许别人做事时犯一点错误。为了遮掩自己的劣迹,借批评别人来证明自己并未推卸责任。他们平常自诩正色不阿、鄙斥浮薄,可一旦别人奋发而起,出乎其上,却又无法泰然处之。操守可称者不免如此,就更不用说其次了,他们往往做出污蔑陷害之事了。此类事充斥有宋一代。
有宋一代,基本上没有汉唐的宦官专权、藩镇 割据之害,更无外戚之患。但历朝皆有权臣,从北宋初年的赵普,到南宋末年的贾似道。臣僚之间党同伐异,争斗不休。为此,欧阳修还曾著有《朋党论》,为朋党正名。但前期多君子之党当政,尚能争论为国,后期多小人之党,且以朋党罪人不浅。即使是君子之党之间的争论极大地内耗了宋代统治阶级本已不足的统治力量。与此同时,也使当权者急功近利,很难逾越党派之见。而不能通盘考虑,不拘一格的起用贤才。而是恰恰相反,使国事越来越遭。在小人当政时,就更不用说了。
法制的根本目标,在于“惩恶扬善”。但在宋代这种纵容、放纵的社会环境下,善未扬而恶益张。最后,只能是让有志之士心灰意冷,以亡国而告终。
(二)享乐思想的灌输
享乐思想在宋初就已经在宋太祖的提倡下而非常盛行。原因有二。
一是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的方式,他一段话就是明证。“人生如白驹过隙,所谓子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之业;多致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朕且与卿等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乐乎!”(看赵匡胤多为部下考虑,这也符合其武将的特点)其实就默许,甚至提倡了享乐思想,奢侈的生活方式。还有一件事,即曹彬平南唐事。“彬之行,帝许以使相为赏,及还,语彬曰‘更为我取太原。’因赐钱五十万。(出尔反尔,言尔无信,惧武将掌权,实为皇权也)。彬至家,见布钱满室,叹日:‘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不过多得钱耳!’(只不过自我解嘲罢了,哪知其中玄机)”
二是北宋在灭亡诸多的割据政权后,把各个政权的投降或是俘虏的君主都迁至首都汴梁。这些人纷纷辞楼下殿,辇来新朝,他们携妃将妾,举家迁徙,除了大兴土木之外,就是豪华奢侈的生活方式。人生如梦的享乐思想。如南唐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三)守内虚外的国防政策
在灭亡山西的北汉政权以后,刚愎自用的宋太宗不顾军队的疲惫,不听从部下的忠告,率大军攻辽。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对辽作战的失利,特别是在宋军混乱之机,有人要立赵匡胤长子德昭为帝,使宋太宗大为光火,本来就得位不正的他更加做贼心虚,开始处心积虑地把注意力由外向内,巩固他及子孙的帝位。并且还对臣下说过这样的话“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所谓的帝王用心,即清除对皇权、帝位有威胁的人。
第一步,清除多次劝其行太原之赏的德昭。原因有二,一是在平定北汉之后,德昭曾多次要求宋太宗对平定北汉的有功将士给予赏赐,颇得军心。二是在对辽作战期间,曾有人借混乱之机想拥立德。所以在德昭又一次要求宋太宗对平定北汉的有功将士给予赏赐的时候,大怒,扔出一句冷冰冰的话“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宋史·宗室二》),而迫使德昭自杀。德昭的死,宋太宗难逃其咎。
第二步,使赵匡胤的三子德芳夭折。德芳死时只有二十三岁,虽然没有明证说明德芳的死与宋太宗相关,但是德芳死时正当壮年,而且是在德昭死后,赵匡胤的唯一传人,对宋太宗帝位最有威胁的人。他的死,不一定与宋太宗毫无相关。
第三步,清除弟弟廷美。首先,由秦王、开封尹贬至西京留守;其次,清除身边的亲近官员,并且派人监视;再次,由西京留守贬为涪陵县公,在涪陵居住;最后,郁郁而终。以往的观点,把廷美之死,归咎于赵普,此说差矣。和把岳飞之死完全归罪于秦桧,是本出一辙。
在清除了内部皇位的威胁后,宋太宗在军事上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辽采取守势,把战线收缩,事实上承认了辽对幽云地区的占领。军队的精锐禁军,有一半集中在京城附近驻防,边境上只有少数禁军和地方厢军。这种守内虚外、强赶干弱枝的国防政策使地方过于软弱,无力抵挡少数民族政权的进攻,以至于辽或金的军队能够长驱直入,很快威胁到宋的都城,从而战争一开始就给宋方以强大的心理压力。地方力量的过于软弱,甚至连农民的暴动都无力镇压。如宋仁宗年间曾有这样的事。
例一:“初,群盗剽劫淮南,将过高邮,知军晁仲约度不能御,谕富民出金帛,具牛酒,使人迎劳,且厚遗之,盗悦……不为暴。事闻,枢密副使富弼议诛仲约,参知政事范仲淹欲宥之,争于帝前,弼日‘盗贼公行,守臣不能战守,而使民醵钱遗之,法所当诛,不诛则郡县无复肯守者矣’。仲淹日:‘郡县兵械足以战守,遇贼不御,法所当诛。今高邮无兵与械,虽仲约之义当勉力战守,然事有可恕,戮之恐非法意’。帝释然,从之”。
例二:“官吏依前迎奉,……,延贼饮宴,宿于县厅,恣其劫掠,鼓乐送出城外”。
守内虚外的政策竟至如此恶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内尚柔弱无力如此,何况对外呢?
二、经济上的原因
两宋从公元960年建立到公元1279年彻底灭亡,历时三百余年,可谓是国运绵长。虽然时间很长,但是存在地非常艰难。北宋面临辽、夏的威胁;南宋只有半壁江山,前有金的威胁,后有蒙古的威胁,最终灭亡于元朝。其国运绵长的原因,在于经济的发展。
两宋时期,我国的商品经济高度发展,,集中体现在城市的繁荣上,以北宋都城东京为例。
“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丝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东京梦华录序》)好一派繁华之地。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人们则“太平日久……垂髫之童,但习鼓舞,班白之老,不识干戈”。对战争有一种本能的恐惧感,安于现状、安定、稳定是他们首要的需求,甚至到了苟延残喘的地步。很像二战前的英国。当签订《慕尼黑协定》后归国的张伯伦走下飞机的时候,受到数十万伦敦居民的热烈欢迎。当他们陶醉在欢乐之中的时候,不知道战争即将来临。
一些文人也在极力渲染战争的残酷,如苏东坡曾描写了这样一个战争的画面“至于远方之民,肝脑涂于白刃,筋骨绝于馈饷。游离破产,鬻卖男女,薰眼拆臂,自经之状,陛下必不得而见也。慈父孝子,孤臣寡妇之哭声,陛下必不得而闻也”。(《谏用兵之疏》)目的无非一个“和”字,大宋如此富庶,几十万的岁币算不了什么。
这种安于现状,贪于享乐的思想对要求变革、要富国强兵的思想是一种强大的阻力。
三、因循守旧的思想非常严重
因循守旧的思想,在我国自古有之。从孔子的“述而不作”的思想,到汉代曹参的“萧规曹随”,《汉书》进行了总结“盖君子为政,贵因循而重改作,然所以改者,将以救急也”。(《汉书》卷二四上)宋代的因循守旧思想特别严重,祖宗之法不可变,一直难以逾越旧有的框架,在政治上、军事上表现地非常突出。
比如在政治方面,国家官吏的选择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宋代官吏的选择除了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之外,还有大批的官员是通过“荫功”,即靠父辈或者是祖辈的功劳来直接进入仕途。并且后一种方式存在着日益扩大的趋势。不否认通过后一种方式做官的人,也存在富有才干的人,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中庸才大大多于人才。另外,在官吏的考核上,宋代在多数情况下,实行论资排辈的方式,靠年历、资历,而不是凭才干。这种人在宋代政权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成为政治改革的巨大阻力。所以,要改革官吏考核标准的寇准,任宰相不久便被排挤而去,并非仅仅为了丁谓的“捋须之恨”,根本原因在于他的考核方式得罪了那些论资排辈的庸才他。再如,庆历新政中的范仲淹,在用人标准上提出了“一家人哭,强于一路人哭”的标准,其结果也必然是遭到了失败。在王安石变法中,对官吏的选拔标准,则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即党同伐异,尤其是后期,吕惠卿、蔡京等投机之徒的上台。
在军事上表现地更是非常突出。自从宋太宗对辽战争失败后,宋代的君主们一代不如一代,更加懦弱无能。继太宗后上台的真宗,听到辽军大举进攻的消息后,惊惶失措,在寇准的极力鼓励下,才勉强亲征。但是,很快在有利的形势下,主动求和。签订澶渊之后盟的宋真宗,再也不敢对辽作战以雪城下之盟,而是在王钦若、丁谓之流的引诱下很快进入了东封西祀的享乐之中而挥霍无度。继真宗上台的仁宗,也不过是守成之君而已。边境上的城池,边修理坏墙都要谨小慎微。
惟一想有所振作的宋神宗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要富国强兵,却经不起一场对夏战争的失利,几乎是惊吓而亡。后来的宋徽宗更是荒唐,妄图借金的力量恢复幽云地区,孰不料引狼入室,导致北宋的灭亡。宋室南渡后,中兴四将尚能为宋室在军事上拼力一搏,使宋朝在军事上战果辉煌。“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耳!”的英雄气概,让人为之精神一振。但高宗为了皇位宁可不要中原,只要和约。这之后的宋室,曾有两次气若游丝的北伐,但都所用非人,在军事一直未能振作,最终亡国。
宋一建立就是统一王朝?宋能统一是在后周的基础之上的努力奋斗。问题问的是宋为什么打不过辽、金、西夏。问题要是问的是宋为什么能够统一中国,我肯定说后周给宋打下的基础好是一个原因。但问题问的是是什么?宋接了后周的盘,后周给宋打下的基础,宋的成功肯定有后周的功劳,不止后周,五代各个朝代都在对体制进行修补,宋的成功之处肯定有五代各朝的功劳。
但是宋接的是五代的盘,宋代成功有五代的功劳,难道失败就可以和五代撇清?这个问题恰恰问的就是宋朝的失败,懂吗?事实就是这样啊,后周要是能建立起来一个体制,孤儿寡母就丢不了天下 了啊,有陈桥兵变这个事实存在,就证明了五代体制建立的失败,不是说赖后周,而是五代五个王朝,都没有成功的建立一个体制,去制衡军队中的骄兵悍将。
宋钦宗不算沙雕,虽然有过信郭京导致外城失陷的黑料,但是在他爹和他兄弟掣肘的情况下,几个月内把他爹的势力一扫而空,铲除六贼,囚禁他爹,算是达到了皇帝的平均线了。他唯二的错误一个是上面的信任郭京(考虑到他成长就是在一个信奉道教的环境,似乎并不是不能理解),另一个就是亲自去金营求和,然后被扣下了……
没马怪大唐,体制不行赖大唐五代。强宋吹果然不要面皮。汉承秦制而又改秦制,汉初异姓王占据关东,高祖的意思项羽都让我干掉了我不怕你们反甚至要逼你们反以求统一。明承元制而又改元制,太祖的意思文臣不行干掉,武将不行也干掉,没人干活我自己干,怕甚?你送太祖,杯酒释兵权,把王朝初期最能打的给废掉了,自己懒又怕没人干活讨好那帮文臣。
别拿宋朝不弱来说事了,有钱不代表强大,宋朝就是弱,弱在武将地位太低。北宋为什么亡国?禁军都抢着给上司们打工做活,收留的一帮懒散闲人,这样的军队能不弱?这样的国家能不亡?岳飞明明能打的赢,非要12道金牌召回,朝廷怕什么?南宋之所以能对抗蒙古50年,首要原因是蒙哥不采纳忽必烈战略,非要北线功宋,如果按照忽必烈的战略绕道西南,南宋提前20年亡国。宋不弱靖康之变会以那么耻辱的方式发展?今年宋朝不弱论都是因为对南宋财政估算的丰厚,但是强弱不由钱财多寡来衡量,人的意志,政权的效率,远比财富重要,有钱不代表强大。
而且宋“弱”要放到当时的整个中华文化圈来看,再弱也是没费多少力气统一了除北边中国的军事水平。如果宋算“弱”,其他中国政权的实力又算怎样?“弱不弱”是要先定参照物,再进行比较,跟秦汉唐清这种大一统王朝比自然比不过(而且关公战秦琼很没意义)。就跟武侠小说里写得那样,岳不群丘处机他们“弱不弱”?
宋弱根本就是自己的原因好吧……赵宋开局的条件有几个朝代能比?唯一能怪罪的也就唐的节度使制度带来的后遗症了。辽国本来就内乱不断,宋又不是没有机会,西夏之流更是宋自己放任出来的祸害。
民变坐大需要破坏官方行政链,掠夺粮食兵器,捆绑战乱中破产的百姓滚雪球。汉之张角,唐之黄巢,明之流寇,清之教乱和太平天国都是这个路子,大前提都是纵横中原一路席卷,到了大宋民变频率仅次于清,结果中原河北这种流寇温床被自己搞炸,民变被内部膏腴之地的大片抛荒无人区饿死,反倒是川渝和江南才有足够空间搞出大新闻。
我觉得大宋真是个奇葩,明明全东亚都知道它就是个肉鸡,谁都能来咬一口,自己也到处装孙子当弟弟,偏偏对内却一定要摆出一副“天朝上国”的架势。朝廷怎么割地了?谁说是割地?不存在的!那是我大宋天子圣明,爱民如子,见边区战乱内心不忍,把地赐给别国的!朝廷怎么又割地了?嗨呀,那是那群蛮夷不知礼数毫无教养贪得无厌,又来问爸爸我要地要钱,爸爸我人好,没办法就又赐了他一些。
富有和强大之间虽然有相关性,但是并不绝对。一个朝代是否强大,最直接的反映是对外战争。宋朝先是打不过辽国,后来打不过金国,甚至打不过西夏。最终抗蒙四十年,成为为数不多的亮点,最终还是逃不过灭国之灾。
而我们中国人最喜欢提的强汉和盛唐,对外都是战绩彪炳。汉武帝时期打的匈奴四分五裂,唐朝先后灭掉高句丽和突厥在内30多个国家,降服吐谷浑,威震四海,绝不是割地求和,称弟纳贡的宋朝可比。
檀渊之盟
宋朝本来就得国不正,为了防止有人效仿,自赵匡胤以来,整个宋朝重文轻武。武将时刻受到提防,有统兵之权却无调兵之权。为了防止武将在军中的个人影响过大,宋朝经常更换统兵将领,导致战斗力下降。
战争时,战区最高统领都是由由文官或太监担任,而且改变战略必须经过皇帝同意,这又极大地损害了武将的指挥权。战争由不懂军事的人指挥,仗能打成什么样可想而知。
宋朝建立之初,就一直想从契丹手上夺回幽云十六州,无奈赵光义两次北伐反而被契丹打得丢盔弃甲。等到辽国发动20万大军想灭掉宋,朝廷人心惶惶,很多人都提议迁都,还是寇准说服了宋真宗前往澶州督战。
也是大宋运气好,一个叫张环的将领用床子弩(一种安装在座子上的强劲弩弓)射死契丹了主将萧挞凛,这才让契丹萌生了退兵之意,于是宋朝和契丹签订了历史上著名的“檀渊之盟”。条款如下:
- 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齿论。
- 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 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 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虽然后世评价,宋朝只用了很小的一点代价,就换来了百年和平,并因此节省了大量军费,但是檀渊之盟正式承认了契丹与宋朝平起平坐的地位,再也不是蛮夷,这是之前的中原王朝不曾出现过的现象。
而檀渊之盟一方面开启了宋朝岁币的先河,一方面也让重文轻武的宋朝更加在军事方面懈怠,终酿成大祸。
靖康之耻
等到辽国衰弱,金人崛起,宋朝又开始图谋夺回燕云十六州,于是和金人达到“海上之盟”,一起出兵辽国。
无奈宋军战斗力实在太差,就算是受到两面夹击,辽军还是轻易地打败了宋军。虽然最终辽国被金所灭,但是宋朝的孱弱不堪也让金人起了觊觎之心。
于是随后金人撕毁盟约,开始大举侵宋,并顺利地打下了开封城,俘虏了徽、钦二帝,这就是著名的“靖康之耻”。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宋军守城之时,朝廷迷信妖人郭京的六甲神兵,挑选了七千七百七十七人让郭京“做法”退敌,结果可想而知,也反映了当时的宋廷有多么腐朽!
靖康之耻中,无数后宫佳丽和皇亲贵族被俘,这些人下场有多凄惨,网上有太多的描述。仅有三位皇室成员得以幸免,一个是宋徽宗第9子康王赵构,另一个是被贬为庶人的宋哲宗第一任皇后孟氏和宋徽宗第34女恭福帝姬。
等到赵构建立南宋,金人成为了他的梦魇。在杀岳飞为条件之下,宋金最终达成议和条件。其盟约要点如下:
- 宋对金奉表称臣,受金册封为皇帝。
- 两国疆界,东以淮水中流,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自淮而西,宋割京西唐(河南泌阳)、邓(河南邓县)二州,及陕西商(陕西商县)、秦(甘肃天水)二州之半与金。
- 每岁金主生辰及正旦,宋遣使称贺。
- 宋岁贡银绢二十五万两匹,於每岁春季,搬送至泗州(安徽盰眙县东北)交纳。
- 金许归宋徽宗梓宫及高宗母韦太后。
比起檀渊之盟,宋金和议更是丧权辱国,中原王朝破天荒地对外称臣,还要割地纳贡。往后和议又数次修改,但都改不了宋朝羸弱的事实。
宋夏和议
宋朝北方打不过辽国和金国,西边也打不过西夏。
早在宋太宗时期,西夏尚未立国,其首领李继迁诱杀宋将曹光实,并占据银州,攻破会州,与宋闹翻。后又抢了宋军四十万粮草,并且包围了灵武城。宋太宗大怒,派五路大军进攻西夏,但是却都打输了。
宋太宗死后,宋真宗即位,为息事宁人,又将夏、绥、银、宥(陕西靖边)、静(陕西米脂)五州割让给了西夏,事实上承认了西夏的独立地位。
等到李元昊上台,正式称帝,建国号大夏,又一次触怒了宋朝,毕竟之前虽然也是事实上的独立状态,但面子上还是臣属关系,现在等于面子也撕破了。虽然为了让西夏称臣,宋朝每年需要付“岁赐”白银万两、绢万匹、钱2万贯。
此后数年,西夏连续对宋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事,即:延州之战、好水川之战和定川寨之战。结果三战皆以宋朝失败而告终。
不过西夏也不好受,打了三场仗,国内已是民不聊生,加上辽国的干预,于是西夏与宋朝签订了庆历和议,和约规定:
- 夏取消帝号,宋册封其为夏国主,名义上向宋称臣,奉正朔;
- 宋夏战争中西夏所占领的宋朝领上栲栳、镰刀、南安、承平等地和其他边境蕃汉居住区全部从中间划界;
- 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7万两(旧制,下同),绢15万匹,茶3万斤;另外,每年还在各种节日赐给西夏银22000两,绢23000匹,茶1万斤。
虽然赢了面子,但是宋朝实际上是割地交贡,输了里子。
总结
虽然宋朝经济十分发达,但是军事上却十分孱弱,对外战争胜少负多,岁币和岁赐成为常态,因而有了弱宋的名声。
尽管这些钱对富裕的宋朝来说并不算多,但是正是由于过于依赖和谈,导致宋军战斗力低下,军纪松弛。当有一天蒙古入侵,宋朝发现钱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灭亡也就不远了。
宋朝也是历代中央王朝中,唯一一个没有亡于内乱,而亡于外患的朝代。也正是由于宋朝的灭亡,中国迎来了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宋朝的确是极为富有的朝代,但为什么会成为弱宋呢?
根本原因在于,富宋不等于强宋。富和强之间不能直接划等号。
宋朝从太祖皇帝开始,就十分重视经济的发展。赵匡胤有言“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宋太宗也称“令两制议政丰之术以闻。” 神宗在位时“尤先理财”、“政事之先,理财为急。”这样优先发展经济的思想贯穿于整个宋朝,使得理财求富成为王朝要务。宋朝重商重农,兴盛文化,却独独轻视军事国防。有宋一朝,施行了盐法、酒法、茶法等一系列经济法令,确保了商业兴旺、手工业发展迅猛。宋朝的国内生产总值最高时占世界的80%,可以说,宋朝是一个富裕的朝代是史家公论,无可争议。
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宋朝始终存在一个最严重的问题,那就是重文抑武。
而且这个问题,也一直贯穿于宋朝的始终。
宋朝重文轻武,根源起自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
赵匡胤深知唐朝藩镇割据的危害。唐朝边将安禄山、史思明悍然叛乱,证明朝廷养虎为患。安史之乱百年后,黄巢揭竿而起,后攻进长安,险些颠覆大唐。之后藩镇割据,各地都不服朝廷,节度使们依仗兵权为所欲为。李克用兵多将广,朱温兵强马壮,直接篡位,建立后梁,唐朝覆灭。再之后,石敬瑭灭后唐建立后晋,刘知远建立后汉,郭威篡位自立后周。整个唐末天下就因为诸侯拥兵常年混战而四分五裂。
所以唐末之时,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一切皆由武将而起。赵匡胤本是武将出身,以兵权篡后周之位而黄袍加身,得国大为不正,自然对武将十分警惕和忌惮。所以他登基之后,很快有了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这之后,宋朝出现了严重的重文抑武现象。皇帝不信任武将,为了地位文官也处处提防武将,让宋朝的军队战斗力很难得到发挥。檀渊之盟后,主和派统领国家,边境之战多为守势,将领多不冒险。及至到了靖康年汴京城破,也没有改变王朝的重文轻武,只能被落后的北方异族打得落荒而逃,偏安一隅却终不能以武复国,只落得个国破山河碎的悲惨下场。
所以纵观宋之一朝,可说是经济上的巨人,军事上的矮子,嗟乎!#我要上头条。#
宋朝之所以被称为弱宋,是因为作为一个大国军事实力太差。导致出现战争打不过就通过和议来谈判。甚至连皇帝都被俘虏了。而绍兴和议是最屈辱的和议,南宋向金朝称臣。
至于军事实力差的原因要归结于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了。宋太祖赵匡胤深知武将的权利过大所带来的影响。所以有一天把武将都召集到一起喝酒。委婉表达想解除众武将的兵权,并答应给武将回家当官,购良田美宅。第二天武将们也都懂了,纷纷称病辞职,交出了兵权。
宋太祖赵匡胤还规定不能杀士大夫,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种文官的制度导致宋朝军事实力很弱,所以被称为弱宋。
宋朝确实非常富有,宋朝是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朝代。农业上南方地区的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有“苏湖足,天下足”之称。指南针的发明和造船技术的提高使得航海技术的高速发展,海上丝绸之路越来越繁荣。北宋的瓷器以及文化典籍和西方进行贸易,更加促进了经济的繁荣。手工业,印刷业,制瓷业,航海业,造船业高度发展。宋朝的经济占到了世界经济的百分之80。
文化方面一大批文人涌现,范仲淹,苏轼,王安石,辛弃疾,李清照等等。宋词是除了唐诗以外中国文化的另一个高峰。
宋朝的重文轻武的制度的确让宋朝的对外军事上力不从心,但是宋朝的经济文化繁荣程度是任何朝代都无法比拟的。
朝廷腐败
宋朝的经济水平非常高,在当时世界上可以说是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但是现在人印象里宋朝往往跟昏庸懦弱挂钩,提及宋朝总会想到各种被欺凌,甚至连一国之君都被人抓走了,不得不说很是窝囊。
袁腾飞在《两宋风云》这本书中比较详细的阐述了为什么两宋如此懦弱。书中很大一部分大概是说皇帝昏庸,奸臣当道。这种现象导致从上到下的将士都不做事,战时敷衍,安定时则开始贪污腐败。
不过我个人不是很赞同这种观点。我认为这只是表面现象,而并非根本问题。换个角度来说,两宋的名将其实还是很多的,譬如潘美,杨业,岳飞,韩世忠等等,这些名将也都是战功赫赫。
我觉得我根本原因是两个:第一个就是太祖建国仓促,没有拿下长城!长城对于古代中原来可以说是具有最重要的战略地位。冷兵器时代的战斗,地形可以说是优先级最高。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长城的战略地位就是各诸侯国对抗外族的依仗。而之后中国千年历史中,长城亦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大宋的地理环境也很尴尬,几乎就是一马平川,连再度修筑长城的山脉都没有。所以北宋的末期,宋朝不惜花费重金从金国的手里赎回了幽云十六州,就是出于国防战略的需要。
所以说两宋没能拿下长城作为战略要地是一个致命的错误。这导致两宋最后只能依靠天险(长江黄河)来做战略部署。
第二个原因跟第一个原因直接挂钩,就是当年大宋骑兵很弱!
宋周围的外族均是以骑兵为主,而整个大宋依然是步兵为主力。冷兵器时代,骑兵对步兵是什么结果,大家可想而知。
之所以大宋骑兵弱,正是因为没有拿下长城,养马的牧场都没有。大宋的牧场居然还是中原秦岭的牧场,这片地区从春秋时期就用了,多少年了还能养多少良驹。
于是当年宋朝实在没法对抗游骑兵,甚至发明了一个新兵种:刀斧手!
根小说演义里拿着斧头藏在帐后的死侍不同,大宋的刀斧手是专门针对骑兵的,背负两板斧,长斧专斩马腿,短斧近身搏斗。然而终究还是饮鸠止渴。
所以宋朝的这种“窝囊”还是建立在地理大环境下,没拿下长城,有一百个岳飞也没可能对抗当时的辽国西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