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官绝对是一门技术活。纵观历史,有人一生为官,未必能当好官;有人一生追财,到头来变得人财两空。历史上从来不缺聪明官,但看客独独佩服西汉初年的张良。
有人会问,同为汉初三杰的萧何、陈平也很厉害,但比起张良还差之一截。也有人会说,历史上还有房玄龄、张居正、曾国藩等人也很聪明,但比之张良还有距离。
张良是辅佐刘邦打天下的谋臣,在刘邦关键时候出谋决策,应该说没有张良就没有大汉王朝。鸿门宴时,张良临危不惧,才救了刘邦一命,否则刘邦早就成了项羽的刀下鬼了,历史将被改写。
闲话少说,直入正题。关于张良的能耐网上搜索很多。今天看客就谈他们聪明之处,进一步剖析他的为官之道,张良之所以没被刘邦所杀,主要有四个原因:
1.退而避之
刘邦就是一个乡间二流子起来的皇帝,就连司马迁在《史记》中也不回避刘邦的身份,说他不事农事,是一个不喜欢干农活,天天想取巧的人物。但事实证明,刘邦在这条路上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的环境条件,还真就走通了。
刘邦是什么样的人,以张良的聪明劲,他能看不出来?所以张良最初辅佐刘邦一段时间后,又坚定离开刘邦,去辅佐韩王。历史记载张良当时并不是刘邦的人,只是当时迫不得已才跟了刘邦一段时间,后来又去辅佐韩王成。一个是张良会做人,好女不嫁二夫,好汉不做二臣。但更为重要的,张良已经洞悉了刘邦的为人,以刘邦的身份,即使当了皇帝也好不了哪去。但后来韩王成被项羽杀掉后,张良为了生计无奈又去投靠刘邦,而后帮助刘邦灭了项羽,报了家仇国仇打下天下。
刘邦登基做了皇帝后,张良就开始抱病不出来了,当时张良还没有辞官。史料记载张良时常有病,身体很弱就在家养病。说实在话,以那时的医疗条件,时常有病早死了,这其实是张良的计谋。当时刘邦得天下后,就开始诛杀那些开国功臣,张良早就算出来了。所以张良选择退而不辞的策略,最符合当时环境。以当时张良的官职,只是一个留侯,是一个虚职,没有多大权力,对刘邦构不成威胁。而这个很虚的官职,早在刘邦刚当皇帝时,张良就选了。如此看来张良是有“后眼”的人。他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句话是张良搭挡韩信被刘邦杀之前的一句话。
2.不要官职
跟随刘邦打天下的那帮人,不是凡人。比如萧何、陈平、韩信等人,都是些很厉害人物。但刘邦坐皇帝后,要除掉那些对自己威胁的人,靠的也是这些官员。当时大兴告密之风,不是韩信被告谋反,就是告刘邦亲家樊哙谋反,那些分封的异姓王,以及从项羽那投降过来的人更遭殃了,大都被告谋反罪诛杀。
张良是什么人,那是能掐会算的人。他对刘邦手下的文臣武将很了解,于是分封官职的时候,张良坚决不要,只要个江苏沛县的留侯,这只是个虚拟官职,本人还在刘邦手下当谋臣。要搁现在人会说,这张良太傻了,人家都拱着当大官,他却不要权力。其实这就是张良聪明之处。什么是官场?那是踏着别人鲜血的一条路,即使那些踩在别人肩膀上当上官的人能善终,死后也不会有好的结局。
比如陈平就是一个善于出阴谋诡计的人,从刘邦打天下到刘邦坐天下,陈平也没少给刘邦出计谋。虽说陈平本人没出什么事,也善终了,但陈平的曾孙却被杀,继承下来的侯位也被收回。这也验证了富不过三代的谚语。
再接着说张良,他不要权力,不要实职,实际上就是脱离内部斗争的核心,没人会将他当成对手,这就是张良的大聪明。
中国历来就有当官光宗耀祖之说,有的人为了当大官,拱破头往里钻,总算当了大官了,到头来却一场空。
3.不恋钱财
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无外财不富”,官与财总有割舍不断的关系。但有的财本身你压不住,就会命丧财下。从古至今有多少人见到钱财以后,眼睛就泛绿光,因财而丧命,但这也难怪,没有钱怎么享受生活呢。而反观张良这个人,居然视钱财如粪土,什么钱都不要,后来只身跑到山里修道去了,张良才叫享受生活。
话说当时灭了秦朝,天下初定,项羽自封为西楚王,开始分封天下各路诸侯,把刘邦分在比较偏僻的四川为汉王。张良就打算回去继续辅佐韩王成。临走时,刘邦为了感谢张良辅佐期间的贡献,就给了张良很金银财宝,这些钱财足以使张良三辈子花了。但张良收下后,就拿着这些钱财去贿赂项伯,让他再给项羽说说,把刘邦封地再扩大些。后来这些钱财还真起了作用,刘邦又加封汉中王。这要搁爱财人手里,早把钱收为己有了。
再说刘邦平定天下后,也按照功劳进行分封,让张良选择齐国三万户作为自己封地,张良当即拒绝,他只选择了与刘邦相遇之地沛县当个留侯。要知道侯爵大小可与富贵大小相连的。有人会说张良是个傻子,给的富贵都不要。其实张良并不傻,他深知刘邦,深知朝中大臣,那就是“吃进去多少,将来要吐出多少”的辩证法。
4.洞察人性
人性之初是善,但人性本身又有恶的一面,这一点张良深刻认识到。仔细琢磨张良这一生很超脱,但其实张良也面对人性的考验。当时刘邦喜欢戚夫人,还给刘邦生了个孩子刘如意,搁不住戚夫人枕边风吹着,刘邦就想改立太子。原配夫人吕后知道后,非常害怕,这要是废了自己儿子孝惠,往后肯定没好日子过。吕后早就知道张良的厉害,就让张良给出个主意。
张良一时犯愁了,他本来抱病在家不参与朝廷事了,更何况刘邦家事呢。而且张良始终坚持“疏不间亲”原则,那就是外人不要参与别人的家事。但作为皇帝老婆亲自找他来出主意,这也是“圣旨”,张良又不能推辞。张良深知吕后不是一个善茬,如果拒绝了,自己命就不保了。无奈之下,张良就给吕后出了个主意,让他把“商山四皓”请出来辅佐太子,这四皓是谁,都是天下有名望的八十岁老人了。后来,吕后就按照张良计谋去办。刘邦一看太子居然能把四皓请出来,再改立太子,那就违背天下人意见了。
其实细细想来,张良虽出了主意,但张良并没有直接去劝刘邦,可见张良对刘邦和吕后了解到何等程度。
后来张良居然连仅有小康生活都不要了,跑到山里修行自找苦吃了。其实现在想来,张良才叫享受生活。
如果张良再抱病在家,有时出现,有时回避,势必引起朝中大臣的猜疑。那些大臣心是黑的,看你不顺眼参上一本就够人喝上两壶的,有时甚至把小命都搭上。所以,只有远离是非了,才会清静于心,安然放下,自得其乐。钱财并不能增寿,修身养性才会颐养天年。
当官这门技术活多学学张良,既保全自己,也保全家人。财富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只羡慕别人财富,看不到别人付出,那就是要命财了。
以上只是看客几点见解,还请各位答友给予指正。更多精彩历史探秘,请关注头条号【泥腿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