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刘邦众多的开国功臣中,韩信善战,萧何善筹(筹措军需),张良善谋。韩信南征北战,给刘邦打下了大片国土;萧何在后方积极筹措,给前线源源不断接济军需;张良则运筹帷幄之中,让刘邦能最终决胜千里之外。那么,刘邦在先后杀掉韩信、彭越、英布之后,为什么没有杀掉张良以绝后患呢?其原因:一是张良善忍;二是张良对刘邦忠心;三是张良懂得功成身退。

张良不但善谋,而且善忍。老子说过:“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一个人如果功高自傲,往往会带来厄运,一个人特别能忍,往往一世平安。张良有多么能忍呢?说个他年轻时的故事。张良当年在下邳(今江苏睢宁)的时候,一次在一座桥上看风景,一位白发老头,慢悠悠地上得桥来,在张良身边,恰巧掉了一只鞋,老头让张良帮他把鞋子捡来。

张良非常不情愿,但他忍了,捡起鞋递给老头。谁知,张良帮老头捡了鞋后,老头又得寸进尺,要张良帮他穿上,张良本来很气愤,但他又忍了,单膝跪地,帮老翁把鞋子穿上。后来,老头给他拂晓时见面,张良如约而至,老头却次次说他晚了,让他下次再去,如此者三,张良都忍了。因为他的忍,张良最后得到了《太公兵书》。正因为有了这个物质,而且还从中受益,所以后来张良凡事谨慎谦让,从不与人争斗,忍成了他最突出的性格。

刘邦身边最忠心的人,一者萧何,二者樊哙,三者张良。此三者,无论情况有多复杂,无论情势有多危险,无论刘邦沦落到何种悲惨境地,他们都始终如一,紧紧相随,对刘邦从无二心。鸿门宴之前,刘邦与项羽为关中王而暗暗较劲,刘邦驻军灞上,项羽驻军鸿门,项羽因刘邦拒他于关外而暴跳如雷,第二天就要发兵攻打刘邦。

当时刘邦兵力不到十万,项羽所率诸侯军近四十万,项羽只要长戟一举,刘邦即刻就会死翘翘。这时却横里杀出个项伯,张良对项伯有救命之恩,为了报恩,项伯连夜给张良送信,让他赶快逃跑,以免连累被杀。而张良丝毫也没有考虑自己的安危,而是拉着项伯为刘邦出主意、想办法,最后使刘邦转危为安,平安度过难关。可见张良对刘邦的忠心。

第三个方面,就是张良有谦让之风,懂进退之理。刘邦夺取天下,当上皇帝后,为了分封功臣,大家争执吵闹了许久,只有张良与世无争。对于张良,刘邦视为左右手,曾说:“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然厚爱三分。刘邦曾单独召见了张良,要封他个万户侯,让他自己选择齐地三万户。

然而,张良不但不争,对于这种特殊关爱竟然还推辞不受,说自己功劳不大,封三万户不敢当,封个留侯就可以了。可见,张良不贪恋权位,不在乎利禄。正因为他知道“功遂身退的”天道,所以刘邦对他非常放心,最后才得以善终。

最佳贡献者
2

因为张良与他们几位不同,深知疏不间亲之理,于是乎就到沙漠里行舟去了

3

刘邦表示这个问题对自己很冤枉。

刘邦登基之后并没有大肆的诛杀功臣,跟着刘邦一起打天下很多人都是善终的。至于他动手杀死或者间接杀死的人,与其说他们是功臣,不如说是和刘邦平起平坐的人。

刘邦是怎么当上皇帝?是诸侯联名上书才当上皇帝的。汉书之中有明确的记载:

于是诸侯上疏曰:“楚王韩信、韩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故衡山王吴芮、赵王张敖、燕王臧荼昧死再拜言大王陛下:先时,秦为亡道,天下诛之。大王先得秦王,定关中,于天下功最多。存亡定危,救败继绝,以安万民,功盛德厚。又加惠于诸侯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地分已定,而位号比拟,亡上下之分,大王功德之著,于后世不宣。昧死再拜上皇帝尊号。”

这些人原来和刘邦都是同样的诸侯王,等到刘邦当上皇帝之后,尽管刘邦名义上是皇帝,这些诸侯很大一部分是不听刘邦的。

为了维护刘家的统治,他不得不对这些诸侯王格外的关心,有一丝风吹草动刘邦都会去马上采取行动。

所以刘邦所谓的诛杀功臣,在一定意义上讲,是楚汉争霸的延续。

如果不相信我说的话,那么可以看看这些诸侯的背景:

燕王臧荼,项羽的部下,原来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之一;

韩王信,战国韩国的公子;

淮南王英布,项羽部下,原来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之一;

梁王彭越,一直是没有附属的一支军队;

楚王韩信,原来是齐王,后来是楚王。

这些被刘邦斩杀的功臣都是自立为王,刘邦只不过是做一个顺水人情,安抚一下他们。等到项羽死了,天下看似已经统一,实则是暗流涌动。

那些跟随刘邦一起起事的老部下,哪个没有善终?

萧何,虽然刘邦多次试探他,但是仍然非常的看重他,封为萧相国。曹参,赐爵平阳侯,善终。还有像周勃、灌婴、夏侯婴、叔孙通等等哪个不是善终?连刘邦最为记恨的雍齿都被封侯,你怎么能说刘邦大肆杀功臣?

至于说张良本身就出身富贵,金钱权力地位对于他来说都是没有诱惑力的,他所做的一切,一方面是为了报答刘邦的知遇之恩,另一方面是为了帮助韩国报仇。等到灭了秦国,统一了全国,张良就选择功成名退,这也和他的性格有关。

4

张良身居乱世,胸怀国亡家败的悲愤,投身于倥偬的兵荒马乱生涯,为刘邦击败项羽以及汉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张良通天彻地,深明韬略,足智多谋,未入关中就开始装神弄鬼,说要追随赤松子去云游学道,示意不再眷恋人间的繁华。官拜大司马后,辞官归了隐。刘邦根本就没有把张良当后患,更没有杀掉张良的想法。

“运筹帷幄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司马迁在《史记》中,如此评价张良。说他曾看到过张良的画像,貌如美女,令他大为意外。殊不知,张良的心思也同女子一样的缜密。

5

刘邦是个生性多疑之人,他战胜项羽建立汉朝后,居安思危,对手下的功臣极为不放心,很害怕他们权势大了,会起义反叛自己。本着未雨绸缪的出发点,本着先下手为强的原则,他于是编造各种理由,把建汉功臣韩信、英布、彭越等人一网打尽。

到了刘邦晚年,朝中的功臣几乎都被他屠尽,而其中张良是一个例外。刘邦之所以放张良一条生路,不是他良心发现,而是张良做的太好,他奉行“低调”的原则,以实际被动证明自己绝对干净、忠诚,绝不会反汉朝。

首先,他说话低调。

刘邦建国后知道打天下难,守天下更难,于是对功臣大封特封,封王封侯不在话下。但同时又对功臣提防有加,特别是他对手下的两大重量级人物韩信和张良更是“另眼相看”,为此,他分别进行了考核。

结果刘邦在考核韩信时,在问带兵时,韩信直拉夏侯婴能带三万军,樊哙能带五万军,刘邦能带十万军,而他自己则是“多多益善”,结果引起刘邦大为不满和猜忌,最后利用吕后之手屠杀了韩信。

而相对于韩信的咄咄逼人和锋芒毕露,张良就显得深沉和老练多了。刘邦为试探他的忠心,于是问:“这些天,朕微服私访时,看到街头巷尾一些军吏交头接耳,似乎在谈一些不可告人的事一样,爱卿可以为朕指点迷津吗?”

张良答:“依臣愚见,他们极可能是想谋反。”

刘邦再问:“朕待他们不薄,他们为什么要谋反?”

张良答:“这应该都是分封惹的祸。陛下如今所封之人都是亲信,而诛杀的却是和自己有隙的人。这怎么能不让一些人感到害怕呢?他们惊慌失措中自然会想到造反了。”

刘邦继续问:“现在该怎么办?”

张良答:“陛下只需封起义之初有仇恨的雍齿为侯就可以平息众人的反叛之心。”

对于张良的“忠心”,刘邦很满意。果然,他按照张良的意思去做,封仇人雍齿为什邡侯,众人的不满和反叛之心马上就平定了。为此,刘邦对张良更加另眼相看。

其次,张良为人低调。

相对于其他功臣们功成名就后不知道归隐,不知道“藏锋”,张良则显得识时务的多,他自从刘邦战胜项羽当了皇帝后,深知“功高震主”这个真理的他便选择了“归隐”,每天窝在陋宅里,几乎足不出户。并对外解释说他身子不好,闭门在家练武功——辟谷之术。

从此,张良就从官场上消失了,整天守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练功。

刘邦对于他的“淡泊明利”很满意,认为他不能再对自己的江山社稷构成任何威胁,于是,一直没有对张良下黑手。张良也因此而得已善终。

6

刘邦没有任何理由要杀张良。更何况,他没杀的功臣是大多数。

无论是曹参、灌婴、周勃、陈平、王陵、郦商、任敖……刘邦都没有要杀的意思。

这些功臣和韩信、彭越这些异姓诸侯王有很大的区别。

刘邦第一次东出,在彭城被项羽杀得屁滚尿流,当时就和张良商量了捐出关东之地给韩信、彭越和英布的计策。什么叫“捐地”?意思就是关东之地我不要了,给你们,我和你们平分天下。

所以尽管在项羽死后,韩信等诸侯王对刘邦称臣,但实际上仍然和分割天下差不多,诸侯王在自己国内有足够的自治权,有军队、有税赋。整个关东大部分都不能算是刘邦所有。

刘邦当然要趁活着的时候对这些异姓诸侯下手,等他一死,这些人没有一个会把继位的刘盈放在眼里。

而其他功臣一无自治的领土,二无足够兵权,三近在咫尺,四还要依赖他们治国和讨伐不臣,刘邦暂时没有任何理由去清除这些功臣。忌讳这些功臣是后来吕后的事。

而张良在不用杀的那些功臣里又不一样,首先是谋士身份,其次刘邦对张良的感情是最为特殊的,言必称子房。每每在重要关头,都是张良出来为他拿主意。而对于张良的建议,刘邦也一向言听计从,没有一次有异议的。

两人之间关系之密切,从赏赐食邑一事最容易看出,萧何和曹参都是从沛县一路跟着刘邦出生入死的,功劳也是最大,但在首次封赏时,两人都不过是万户食邑。只有张良,刘邦一开口就承诺要给他三万户。很多人以为这是刘邦在试探张良。其实若是熟读这一段历史以及对秦汉的制度略了解,就会知道,刘邦根本不需要试探,用这个方法也称不上试探,因为食邑不同于领地。只不过张良仍然拒绝了,只要了一万户。他的拒绝当然是一贯的性格,他不愿意在群臣里显得特殊。难保其他人不会因妒忌而致祸。

不仅拒绝了三万户,他还在刘邦剿灭项羽后就借口体弱多病而几乎不问政事。只在太子一事上为吕后出过主意。按理说参与太子之争是人臣大忌,后世有许多因此被诛的案例。但这次张良仍然安然无恙,反而是刘邦放弃了原来的想法,再一次和张良保持了一致。

这一对君臣的关系,堪称是千古典范。

7

结论:刘邦杀诸侯王等于是把上市公司私有化,而朱元璋杀功臣等于董事长开除公司业务能力强的员工。


刘邦什么时候杀尽功臣了?功臣列表里140多个功臣呢,有几个死的?


而刘邦起家的老班底,也就是俗称的“丰沛元从”更没有人被杀啊。


刘邦杀的并不是功臣,而是以前的合作伙伴。


别忘记项羽分封诸王的时候,除了义帝,其他诸侯王理论上都是平级的,项羽只是诸王的“班长”而已。


所以,汉初封王的异姓王和后来朝代的王不一样,如韩信、张耳、彭越、英布这些诸侯王更多是刘邦的合作伙伴而不是刘邦的下属。


事实上大家完全可以把刘邦杀诸侯王的举动看作是刘邦进行统一天下过程中的一部分,也是最后一部分。真正标志着刘邦统一天下的其实不是他做皇帝,而是白马之盟。


白马之盟确立的“非刘不王,非功不侯”原则才真正标志着天下的统一,之后有资格做皇帝藩国的只有刘氏皇族,而其他外姓人只能做刘家的“臣子”。这个认识并不是只有刘邦一个人有,当时诸侯王们其实也很清楚认识到这一点。


刘邦游云梦,把楚王韩信软禁带到了长安,并且贬爵为淮阴侯,这事实上是把韩信从同事变成臣子,所以韩信对这种地位落差是非常受不了的,所以《史记》记载韩信的牢骚“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有一次他去樊哙家吃饭,樊哙对韩信依然很尊敬,还称呼他为王,迎接时还主动说“大王乃肯临臣”(注意,樊哙认为自己在韩信面前也是臣),而韩信回答的更有内涵“生乃与哙等为伍!”


这并不是韩信看不起樊哙,而是感慨自己地位如今已经和樊哙一样了,其实这种感慨在今天职场上也经常出现,比如某公司上下级在另一家公司竟然成了平级的同事时,曾经的上级往往都会发出类似韩信的感叹。


由此就可以知道刘邦杀诸侯王实际并不是诛杀功臣,而是真正的诛杀同僚/异己,张良是明确的刘邦的部下,刘邦又怎么可能杀他呢?


刘邦杀诸侯王和朱元璋杀功臣是有本质区别的,绝对不是一回事。刘邦杀诸侯王类似今天把上市公司私有化,朱元璋杀功臣是类似董事长开除业务能力强的员工,两回事。

8

张良是个细思极恐的人物,他在辅佐刘邦以来几乎算无遗策,总是在刘邦陷入危局时帮助刘邦度过难关,可谓是刘邦身边最大的功臣。那么刘邦开国后尽杀功臣,为什么没有动张良呢?我为大家分析一下!

张良这个人很奇怪,他原先志愿辅佐的不是刘邦,而是韩王成。张良本是韩国贵族后裔,世居高官,在秦灭韩之后,张良伺机灭秦复国,因此,他追随的首要主上是韩王成。而这一点,他和刘邦都心知肚明。换句话说,张良是个光明磊落的人,视刘邦为知己,但是自己有自己的原则,第一忠心之人不是刘邦。而刘邦也是个大度的人,丝毫不计较。这就是两人结交的基础,彼此交心,没有隐瞒。那么刘邦是什么时候视张良为心腹呢?鸿门宴,也正是这次事件,决定了刘邦不会对张良动杀心。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刘邦先于项羽入关中,随后刘邦派兵据守函谷关,等到项羽大军来到,双方大战一番项羽才入关。这让项羽异常愤怒,于是带着满腔怒火,项羽摆下鸿门宴,意欲借宴会之际除掉刘邦。

项伯知道这件事情后,立即策马来到刘邦营中,他找到张良,劝张良赶快逃走。那么项伯为什么要救张良呢?原来项伯早时杀人,张良将他藏于自己家中避祸,因此,张良对项伯有救命之恩。张良本可以一走了之,但是他选择了留下。不但留下,还给刘邦出主意,为刘邦引荐了项伯。

刘邦设宴款待项伯,向项伯哭诉自己丝毫没有僭越关中王的封号,请项伯代为转告项羽,自己将秦国宫中财物封存就是为了等待项羽的到来,以求完封不动的奉上。刘邦为了讨好项伯,与项伯攀下婚事。后来,项伯在鸿门宴上多次斡旋,才保住了刘邦的性命。

良乃固要项伯。项伯见沛公。沛公与饮为寿,结宾婚。令项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项羽,所以距关者,备他盗也。及见项羽後解。

因此,张良对刘邦有救命之恩,只看这一条刘邦就不会轻易诛杀张良。虽然张良以后被刘邦视为心腹,但张良很了解刘邦,刘邦为人狭隘,表面上很大度,但是一旦感觉到自己受到威胁,则会向对方下死手。而刘邦以后诛杀功臣,大部分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刘邦诛杀之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这些人都是领兵作战之将领,后来受封后成为一方诸侯,即异姓王。韩信为楚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这些人和刘邦的关系很微妙,既是合作关系,又是臣下关系。刘邦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依赖过他们的帮助,但同时也遭到过他们的敲诈勒索。这其中以韩信和彭越为最。

韩信要挟过刘邦两次,一次是攻下齐国之后,请求刘邦封他为假齐王。第二次是刘邦尾随项羽被项羽击败后,韩信和彭越率军原地等待,直到刘邦将陈(淮阳)以东至海边的地区封给韩信,韩信方才领军动身。而彭越则得到了陈(淮阳)以北至谷城的广大地区,被封为梁王。因此,刘邦诛杀他们,是因为他们拥有割据一方的实力而已。那么张良呢?张良有这种实力吗?没有。

张良是刘邦身边最重要的谋士,但也只是谋士而已。他不参与指挥军事,因此也就不会对刘邦形成威胁。那么张良为什么不参与军事指挥呢?是他没有这个能力吗?不是的。

历史记载: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时时从汉王。也就是说张良是因为体弱多病,无法掌军,所以才做谋士的。这其实就是张良的聪明之处,不管他有没有掌军的能力,但是张良都聪明的选择了不掌军,只做参谋,这样的话就最大限度防止了刘邦的猜忌。一个不掌兵的谋士,没有丝毫威胁,你让刘邦如何去杀?

有人会说,萧何也很低调,不掌兵,刘邦不是照样怀疑他吗?那么刘邦怀疑过张良吗?张良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刘邦初建魏国后,论功封赏,刘邦执意要封张良为万户侯,但是张良拒绝了。他聪明的选择了做一个留候,留其名而谢其赏,减少了刘邦对自己的猜忌。这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张良随后很快便以身体不好为由修仙去了,根本就不参与朝政,甚至连门都不出,这样的张良你让刘邦如何去杀?

留侯从入关。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穀,杜门不出岁馀。

最后要说的可能就是张良的战功了,张良虽然没有带兵攻城略地,但是在刘邦身陷危机的时刻,张良总是能够一语中的,切中要害的给刘邦分析形势,为他规划大的战略。甚至于韩信、彭越、英布这些人都得力于张良斡旋,方才助力刘邦,可以说,张良就是刘邦的大脑,后期剪灭诸侯叛乱,张良也出了大功。对于这样的人,刘邦不会杀,也不舍得杀!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张良是个谋士,不是一方诸侯,因此对刘邦的军事威胁很小。而且张良曾经在鸿门宴救过自己,怀着报恩的心态,刘邦也不会杀张良。那些专一黑刘邦的人,你们可以歇一歇了!

本回答独发于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9

一、刘邦并不是职业杀人犯,他是为了刘氏江山万万年而被迫杀人。其临朝执政十三年,所杀者绝大多数是异姓诸侯王,其他元老大臣只杀了赵国丞相陈豨等区区数人,诸侯王之外的大臣被杀,均有造反的证据,陈豨造反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临死前让陈平斩樊哙是为了防止吕氏家族坐大。

刘邦诛杀各诸侯王是因为他们给汉家江山构成了威胁。以楚王韩信为例,韩信点兵一多多益善是写进历史的成语,韩信拜将后,平关中,灭赵、灭魏、招降燕国、灭齐,打败项王手下名将龙且、最终以十面埋伏阵灭掉西楚霸王项羽,刘邦只能率区区十万大军而已,就军事能力而言,刘邦给韩信拎靴都不配。韩信又收留了项羽手下名将钟离味,韩信封楚王,手上有人有地,给刘邦天下造成最大威胁,刘邦才用陈平之计,借巡游云梦泽召见楚王为名,智擒韩信,贬其为淮阴侯,软禁在长安,后来才以勾结陈豨造反为名,在未央宫擒杀韩信,夷三族。

二、张良是厚黑专家,深通帝王术,刘邦怎会杀他?

A张良的祖父、父亲做过五代韩王相,后韩国被秦所灭,张良最大的愿望就是为韩国报仇,灭掉暴秦,从未有做帝王的念头。

韩灭国时,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贵族人家,但弟弟死了不厚葬,变卖全部家产找刺客杀秦王,张良和大力士在博浪沙袭击秦始皇,误击副车,从此到下邳隐藏起来,后遇黄石老人授他《太公兵法》,后随沛公造反,沛公对他言听计从:张良帮助刘邦携珠宝收降峣关守将,守将请降,张良又建议刘邦趁秦军懈怠,发动进攻,在蓝田全歼秦军,进咸阳,降秦王子婴。灭了大秦帝国。

B、张良对刘邦极为忠诚,立下汗马功劳。

鸿门宴上张良与项羽、范缯斗智斗勇,刘邦才能全身而退,汉元年正月,刘邦封汉王,辖巴蜀地区。张良把汉王所赐百镒黄金、二斗珍珠送给项伯,刘邦也一起贿赂项伯,他们通过项伯向项羽求得汉中地区。张良又劝汉王烧毁所经过的栈道,向项王显示永不返回之心,瞒天过海。后汉王用韩信暗渡陈仓、平定三秦。张良又劝刘邦拿出函谷关以东封地,收买九江王黥布、彭越、齐王,为打败项羽找到了可靠所同盟军。汉三年,项羽围汉王于荥阳,郦食其主张分封六国后代,被张良成功阻止。汉四年,韩信攻占齐国想自立为假王,汉王被项羽击败,汉王大怒,张良又说服汉王,封韩信为齐王,最终韩信发重兵,与刘邦一起在垓下干掉项王。张良和刘敬一起说服刘邦定都关中。

C、张良建国后尾巴夹紧得不要不要。

汉六年,刘邦认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让他选齐国三万户为封邑,张良婉辞,说我和陛下相会在留县,这是天把我授陛下,愿封在留县,不敢授三万户。开国后,他以修道为名,不管人间事,从赤松子去遨游。这等超凡脱俗、远离朝廷权利中心、与世无争之人,刘邦无意杀他!

D、张良又暗中帮助吕后设计请出商山四皓,震住刘邦,保住刘盈太子之位。无疑又为自己多了一个保护伞。




10

当官绝对是一门技术活。纵观历史,有人一生为官,未必能当好官;有人一生追财,到头来变得人财两空。历史上从来不缺聪明官,但看客独独佩服西汉初年的张良。

有人会问,同为汉初三杰的萧何、陈平也很厉害,但比起张良还差之一截。也有人会说,历史上还有房玄龄、张居正、曾国藩等人也很聪明,但比之张良还有距离。

张良是辅佐刘邦打天下的谋臣,在刘邦关键时候出谋决策,应该说没有张良就没有大汉王朝。鸿门宴时,张良临危不惧,才救了刘邦一命,否则刘邦早就成了项羽的刀下鬼了,历史将被改写。

闲话少说,直入正题。关于张良的能耐网上搜索很多。今天看客就谈他们聪明之处,进一步剖析他的为官之道,张良之所以没被刘邦所杀,主要有四个原因:

1.退而避之

刘邦就是一个乡间二流子起来的皇帝,就连司马迁在《史记》中也不回避刘邦的身份,说他不事农事,是一个不喜欢干农活,天天想取巧的人物。但事实证明,刘邦在这条路上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的环境条件,还真就走通了。

刘邦是什么样的人,以张良的聪明劲,他能看不出来?所以张良最初辅佐刘邦一段时间后,又坚定离开刘邦,去辅佐韩王。历史记载张良当时并不是刘邦的人,只是当时迫不得已才跟了刘邦一段时间,后来又去辅佐韩王成。一个是张良会做人,好女不嫁二夫,好汉不做二臣。但更为重要的,张良已经洞悉了刘邦的为人,以刘邦的身份,即使当了皇帝也好不了哪去。但后来韩王成被项羽杀掉后,张良为了生计无奈又去投靠刘邦,而后帮助刘邦灭了项羽,报了家仇国仇打下天下。

刘邦登基做了皇帝后,张良就开始抱病不出来了,当时张良还没有辞官。史料记载张良时常有病,身体很弱就在家养病。说实在话,以那时的医疗条件,时常有病早死了,这其实是张良的计谋。当时刘邦得天下后,就开始诛杀那些开国功臣,张良早就算出来了。所以张良选择退而不辞的策略,最符合当时环境。以当时张良的官职,只是一个留侯,是一个虚职,没有多大权力,对刘邦构不成威胁。而这个很虚的官职,早在刘邦刚当皇帝时,张良就选了。如此看来张良是有“后眼”的人。他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句话是张良搭挡韩信被刘邦杀之前的一句话。

2.不要官职

跟随刘邦打天下的那帮人,不是凡人。比如萧何、陈平、韩信等人,都是些很厉害人物。但刘邦坐皇帝后,要除掉那些对自己威胁的人,靠的也是这些官员。当时大兴告密之风,不是韩信被告谋反,就是告刘邦亲家樊哙谋反,那些分封的异姓王,以及从项羽那投降过来的人更遭殃了,大都被告谋反罪诛杀。

张良是什么人,那是能掐会算的人。他对刘邦手下的文臣武将很了解,于是分封官职的时候,张良坚决不要,只要个江苏沛县的留侯,这只是个虚拟官职,本人还在刘邦手下当谋臣。要搁现在人会说,这张良太傻了,人家都拱着当大官,他却不要权力。其实这就是张良聪明之处。什么是官场?那是踏着别人鲜血的一条路,即使那些踩在别人肩膀上当上官的人能善终,死后也不会有好的结局。

比如陈平就是一个善于出阴谋诡计的人,从刘邦打天下到刘邦坐天下,陈平也没少给刘邦出计谋。虽说陈平本人没出什么事,也善终了,但陈平的曾孙却被杀,继承下来的侯位也被收回。这也验证了富不过三代的谚语。

再接着说张良,他不要权力,不要实职,实际上就是脱离内部斗争的核心,没人会将他当成对手,这就是张良的大聪明。

中国历来就有当官光宗耀祖之说,有的人为了当大官,拱破头往里钻,总算当了大官了,到头来却一场空。

3.不恋钱财

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无外财不富”,官与财总有割舍不断的关系。但有的财本身你压不住,就会命丧财下。从古至今有多少人见到钱财以后,眼睛就泛绿光,因财而丧命,但这也难怪,没有钱怎么享受生活呢。而反观张良这个人,居然视钱财如粪土,什么钱都不要,后来只身跑到山里修道去了,张良才叫享受生活。

话说当时灭了秦朝,天下初定,项羽自封为西楚王,开始分封天下各路诸侯,把刘邦分在比较偏僻的四川为汉王。张良就打算回去继续辅佐韩王成。临走时,刘邦为了感谢张良辅佐期间的贡献,就给了张良很金银财宝,这些钱财足以使张良三辈子花了。但张良收下后,就拿着这些钱财去贿赂项伯,让他再给项羽说说,把刘邦封地再扩大些。后来这些钱财还真起了作用,刘邦又加封汉中王。这要搁爱财人手里,早把钱收为己有了。

再说刘邦平定天下后,也按照功劳进行分封,让张良选择齐国三万户作为自己封地,张良当即拒绝,他只选择了与刘邦相遇之地沛县当个留侯。要知道侯爵大小可与富贵大小相连的。有人会说张良是个傻子,给的富贵都不要。其实张良并不傻,他深知刘邦,深知朝中大臣,那就是“吃进去多少,将来要吐出多少”的辩证法。

4.洞察人性

人性之初是善,但人性本身又有恶的一面,这一点张良深刻认识到。仔细琢磨张良这一生很超脱,但其实张良也面对人性的考验。当时刘邦喜欢戚夫人,还给刘邦生了个孩子刘如意,搁不住戚夫人枕边风吹着,刘邦就想改立太子。原配夫人吕后知道后,非常害怕,这要是废了自己儿子孝惠,往后肯定没好日子过。吕后早就知道张良的厉害,就让张良给出个主意。

张良一时犯愁了,他本来抱病在家不参与朝廷事了,更何况刘邦家事呢。而且张良始终坚持“疏不间亲”原则,那就是外人不要参与别人的家事。但作为皇帝老婆亲自找他来出主意,这也是“圣旨”,张良又不能推辞。张良深知吕后不是一个善茬,如果拒绝了,自己命就不保了。无奈之下,张良就给吕后出了个主意,让他把“商山四皓”请出来辅佐太子,这四皓是谁,都是天下有名望的八十岁老人了。后来,吕后就按照张良计谋去办。刘邦一看太子居然能把四皓请出来,再改立太子,那就违背天下人意见了。

其实细细想来,张良虽出了主意,但张良并没有直接去劝刘邦,可见张良对刘邦和吕后了解到何等程度。

后来张良居然连仅有小康生活都不要了,跑到山里修行自找苦吃了。其实现在想来,张良才叫享受生活。

如果张良再抱病在家,有时出现,有时回避,势必引起朝中大臣的猜疑。那些大臣心是黑的,看你不顺眼参上一本就够人喝上两壶的,有时甚至把小命都搭上。所以,只有远离是非了,才会清静于心,安然放下,自得其乐。钱财并不能增寿,修身养性才会颐养天年。

当官这门技术活多学学张良,既保全自己,也保全家人。财富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只羡慕别人财富,看不到别人付出,那就是要命财了。

以上只是看客几点见解,还请各位答友给予指正。更多精彩历史探秘,请关注头条号【泥腿看客】。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