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毫无疑问,肯定是朱元璋的太子朱标。

其实我们去看一下朱允炆继位以后的年号建文和朱元璋的年号洪武简直就是两个极端,不是说朱允炆刻意而为之,相比较而言朱允炆这个当孙子的还是挺喜欢听自己爷爷的话,所以这个年号十有八九是朱元璋提议。

我们仔细去想一下,为什么朱元璋要自己的孙子拥有建文这样一个称号呢?说白了,朱允炆这个时代拥有着自己的历史使命,那就是休养生息,让整个中原地区的人民先恢复起生产力。

这和朱元璋的洪武就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朱元璋也明白自己这么多年的折腾整个中原大地,虽然花了一番心思稍微恢复了一些,但和鼎盛时期的相比,大明王朝还是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在这种情况之下将这些未来的恢复计划交给自己的孙子,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新王朝新的气象。

可是问题就在于朱允炆实在是没有什么微信,而且为了能够尽快的杀鸡给猴看,朱允文下手太过于匆忙,再加上他本身就是一个孩子含着金汤匙长大,朱允炆的下手可以看作是一种小孩子之间的玩耍,一方面他学分学分所折腾下来的,他的叔叔辈全被他养在南京城里面,之后朱棣率领大军进攻南京城,就是这些叔叔辈的开了门!

如果朱标能够尚未可以免掉很多的悲剧包括在这之前朱元璋时期,蓝玉李善长之辈,因为牵连胡惟庸一案,所以大批量的淮西勋贵全部被满门抄斩。蓝玉和朱标之间的关系相信我不用多加赘述,二者之间好的就跟哥们儿一样,有兰玉在,朱棣就算借他20个胆子,他也不敢谋反。

而且朱标这个人素有人爱之名,在太子位置上的时候,朱标对于手底下的人和对于老百姓的形象还有做的事情上来看,也符合一个仁爱之君的形象,如果朱标继位,那么对于整个大明王朝来讲,他将会迎来一个历史的和平发展时期,而主导这个和平发展时期的人是一个在朝政之上处理了几十年的国事,而且拥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并且有大批量的武将追随他的一位有为之君。

对于大明王朝来讲简直就是一件幸运的事情,这就使得朱标死了,以后发生的很多事情都可以避免掉,包括在朱棣死了之后的土木堡之变,明朝的武将勋贵集团也不至于衰弱得如此之快,面对北方的咄咄逼人的攻势也不会像后来那样显得乏力。

总体来讲,朱标的死对于大明王朝来讲简直就是一场灾难,这让朱元璋在这之后规划的几十年的大明王朝的发展线路一下子就变成了空谈,(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问答)你如此整个朝堂内部还需要重新洗牌,而且还需要把位子交给一个不怎么拥有成熟心智的朱允炆,一切的连锁反应都向人们昭示着一个事实,那就是朱标真的不应该死,最起码朱标也应该死在朱元璋的后面!

最佳贡献者
2

秦始皇的太子扶苏,为胡亥与赵高构陷,被逼自杀。他做不了皇帝,既是秦王朝的损失,也是中国历史的损失。

不然以扶苏的仁爱与才华,秦朝若在他的治理下,必能开创一代盛世。只可惜,历史不能改写。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苍桑。

3

要说哪个太子没当皇帝最可惜,我认为毫无疑问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太子朱标!

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是朱元璋与爱妻马皇后的第一个孩子。

当初朱标刚出生时,正赶上朱元璋打下南京城,三十多岁的朱元璋就这样事业、家庭双丰收,双喜临门了!兴奋之余的朱元璋在南京城当地的山上刻字道“到此山者,不患无嗣”!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在南京城称吴王,同时册立朱标为世子。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登基称帝,建立大明朝的同时又册立朱标为皇太子。

从朱元璋自己一升位就立马随之给朱标升位的行为来看,朱元璋自始至终都是将朱标作为自己继承人的,而且朱元璋也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来培养朱标的执政能力。

朱标的实际老师是名儒宋濂,名义老师有李善长、徐达、常遇春三人,从这配置来看,明显是按照文武双全的标准来的。

朱元璋不仅极力培养朱标,而且自始至终非常信任朱标。

可以说一生多疑好杀的朱元璋唯独没有怀疑猜忌过的两个人,一个是马皇后,另一个就是朱标太子。

而朱标太子的所作所为也非常符合太子的标准。

朱标对外宽仁、大度、仁慈,大臣们都非常尊敬朱标太子;朱标对内爱护兄弟姐妹、孝顺父母,整个大明朝几乎没有人说过朱标的任何坏话!

朱元璋一辈子铁血征伐,杀戮无数,他自己也知道自己的这种统治方式只能适用乱世,适用一时,坐天下还是要宽厚仁义的。只不过他愿意为了子孙后代享福,愿意为了朱家江山永固而当个坏人、恶人。(朱标有次反对朱元璋杀伐过重,朱元璋就说自己是在给荆棘拔刺,好让后世子孙好拿一些)。

可惜的是朱标后来因为代替朱元璋去巡视关中地区而染上风寒,最终于洪武二十五年病死了。

朱标死后,那朱元璋是真伤心啊,这不仅是老年丧子的悲伤,更多的是诺大家业没了继承人的悲伤(虽然朱元璋儿子众多,但在朱元璋心里,只有朱标算是他的继承人)。

网上有个段子说礼部尚书劝了一句“陛下请节哀”的客套话,结果就被朱元璋下诏书道“你又没死过儿子!来人啊,把礼部尚书的儿子赐死!”然后朱元璋摸着胸口说“啊,朕觉得舒服多了”

故事肯定是假的,但朱元璋丧子之痛,痛不可当的心情是真的,!

朱标如果没有早死而是顺利继位,或许大明朝是另一个样子,是一个更加祥和、更加柔软的王朝

4

拿近一点的说,我认为比较遗憾的应该是明朝的首任太子朱标。


朱标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长子(按照正史所言),自小便受到朱元璋的重视,受到悉心的教育,并且被当做是朱元璋的接班人来培养。


据《明史》记载:“太子(朱标)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帝初抚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为子,高后视如己出。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由这段文字所记载的,我们大致可以用“仁爱”来形容这位为未能够享国的太子。


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便将朱标确认为是明朝的下一任皇帝,并且得到了满朝文武的拥戴。并且在作为储君的期间,朱标就显示出足够的治国理政的能力,德行操守皆为上佳。因为是被诸位建国功勋看着长大的,所以朱标能够平衡那些淮西权贵之间的关系,获得许多老臣的好感。


除此之外,因为明白朱标的仁德性情,所以朱元璋一方面将朱标当做守成之君来培养,要他明白百姓生计。另一方面则清除对将来大明具有威胁的臣将,防止将来有人欺朱标仁弱。所以说,如果朱标能够登上帝位,大的威胁是不存在的,可以一心一意搞生产,恢复国内民生。


而且,我们知道在朱元璋驾崩之后,朱允炆的叔叔朱棣便来了一个靖难之役(虽说也是迫不得已)取侄子之位而代之,但是若是朱标得以不死,继承皇位大统,那么这样的事情便很可能不会发生。因为朱标懂得团结兄弟,并且也受到诸位皇弟的尊重,所以照此来看,朱标并不会如此急功近利的削藩,而是缓慢的进行。并且即便朱标如同朱允炆那般,也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戴,而朱棣在考量双方实力对比后,也只能打碎牙往肚子里咽。


最后用方孝孺的话来总结吧。他评价朱标为:“盛德闻中夏,黎民望彼苍。”“圣子承皇业,能疏四海衰。”

5

最可惜的就是明洪武朝太子朱标,没有之一。

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可惜两个字,可惜在这里可以有两层意思,一是太子具有圣君明主的潜质,如果成为皇帝,可能会改变历史路线,为当时的国家和人民带来福祉,但却因种种原因与皇帝大位失之交臂。另外一层意思是完全具备当皇帝的所有条件,也没有外力干扰,但却因自己的原因没有当成皇帝。

综合这两点来看,最悲催也最可惜的只能是太子朱标。

历朝历代,尽管表面来看太子是一国储君,尊贵无比。但事实上,太子是个危险系数极高,也极为尴尬难为的身份。如果不热心朝事,那么会被众大臣看不起,乃至遭到批评谴责,认为自己不够做皇帝的能力,时间长了,皇帝的看法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如果热心朝事,那么做事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成功,一种是不成功。如果是前者,那免不了要和大臣们密切配合,也免不了要屡遭大臣们的表扬,这样一来就会被自己的皇帝父亲猜忌,太子也基本就当到头了。如果做事经常不成功,那就更证明了自己不适合当皇帝,死得更快。因皇帝父亲猜忌而失去太子大位的在历史上不止一个,如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如康熙帝的太子胤礽。而这一切的朱标那里都没有发生。

如果说刚愎雄猜的朱元璋还有信任的人,那么排在首位的一定是太子朱标。为了能使朱标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朱元璋从各个方面对朱标进行了全方面的打造。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朱元璋甚至下令群臣,此后所有政务须先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这一政策一直执行到朱标去世。这在历朝历代都是没有先例的。从洪武十年起至朱标过世,他一共当了十五年的见习皇帝。表现出的各方面能力也很令朱元璋满意。

后世有很多人评价说朱标过于仁慈、柔弱,这其实是不正确的。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洪武十八年的郭桓案,太子朱标都是主要办理人,如果向后人说的那样,朱元璋可能早都有意见了。之所以会有这种认识,是因为他前面有个替他遮风挡雨的爹,父子二人唱红白脸罢了。

另外,朱标在众兄弟当中很有威信且对众兄弟多有照顾,再加上朱元璋和大臣们的力挺,一众兄弟没有人敢有和朱标争皇位的想法,就算有,最多也只能想想,不敢流露出来。别的不说,朱元璋那一关就过不去。

换句话说,对于当时的朱标而言,通向皇帝的路平坦的一塌糊涂,自己也具备做为一个明君的能力,却只因为自己死得太早或者说父皇死得太晚而没有当上皇帝,实在是可惜。

有人曾把朱标和扶苏、刘据、李建成、胤礽并列为古代的悲情太子,但是对这几个人比较可以发现,对于扶苏,父亲的扶持力度远比不上朱标,朝臣也没有统一支持。刘据和胤礽被自己的父皇猜忌的不要不要的,李建成只当了八年的太子,还有个天天想弄掉自己的弟弟李世民,而且李渊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立场也不是很坚定。

故而,我们有理由认为最可惜的太子就是朱标,没有之一。

6

朱标!

首先,朱标基本上是见证了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全过程,是朱元璋从最开始就当做接班人来培养的,从十几岁开始就开始锻炼他将来为人君的本领,并让朱标跟随大儒宋濂学习经传,从小接触儒家经典,性格仁慈宽厚。朱元璋作为开国之君,杀罚重,而朱标的仁厚让也给文武百官一个很好的印象,所以朱标在文武百官中的威望很高,为自己日后接班后驾驭这群开国勋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对朱标也及其爱护,并让李善长、徐达、蓝玉、冯胜、廖永忠、汤和、邓愈、刘基等开国文武功勋辅导太子,太子府班底之深厚,足以看出朱元璋对太子的喜爱和重视。此外,朱元璋很早就让朱标监国处理政事,所谓”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而且,朱标对朝政处理的深得朱元璋赞许,可以说,在监国期间就把自己的治国理政的理念在付诸了实践。

最后,朱元璋为朱标接班扫平了各种障碍,用朱元璋的话,带刺的荆条,他自己把上边的次给朱标撸干净了,给朱标留下的是一个安稳的接班环境,就给你铺好了,你放手干就是了。

可以说朱标不仅治国理政的能力超强,而且他爹更是给他营造了一个稳定的环境,以及一大群治国辅政的能臣,如果他能成功即位,绝对能开创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盛世!

7

我认为历史上最令人可惜和痛心没当上皇上的太子是秦始皇的长子扶苏。之所以这么说缘于以下几点:

其一,秦始皇赢政是中国第一个皇帝,曰“始皇”,其继承人的选择极其重要,对整个华夏民族的统一和传承尤为重要。扶苏不但但是秦始皇的长子,而且刚毅勇武,正直守信,被称为信人奋士。扶苏以为人宽仁、有政治远见而著称,且能直言劝谏,敢说真话。曾直言劝谏父皇“坑杀四百六十多儒生之事”:天下初走:,人心不稳,坑杀尊守礼法、效仿孔子的儒生对民心安定不利,反对父皇这么做。因而惹怒秦始皇,因此被发配到北方边关监督并协助蒙恬大将军御敌并修筑万里长城。

(扶苏正直有远见)

从扶持不怕得罪父皇提出“尊儒尚礼”的行为可以看出,扶苏是位有远见的政治家。

这样年轻有为、有远见的太子后来被奸臣赵高所害没能当上皇帝,是为秦朝和天下百姓最可惜的事。这只是其一。

其二,最令人可惜和惋惜的是,如果秦始皇再多活一个时辰,扶苏就很可能继位当上皇帝。

秦始皇三十七年七月(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再次巡游全国的途中病危。秦始皇命近臣赵高写遗诏给扶苏,让太子扶苏赶快回咸阳主持丧事并继位。但遗诏已封好还没来得及送出时,秦始皇就咽气了。

秦始皇死后,赵高勾结丞相李斯等人篡改遗诏,立傻呆的秦始皇庶出第十八子胡亥为太子,同时伪造了一封遗诏,命扶苏自杀。接到假遗诏后,扶苏哭着准备自杀,被大将军蒙恬拦住,希望扶苏核实后再自杀不迟。讲究“父让子死,子不能不死”的扶苏,在送信官吏的催促下自杀。从而胡亥登基,成为秦二世,也成为赵高的傀儡和大秦王朝的断送者。

(扶苏墓)

如果秦始皇能在遗诏送走后咽气或扶苏听蒙恬将军的话核实下遗诏真假的话,也不至于让大秦朝断送在胡亥和赵高手中。

胡亥继位后,完全成了摆设,任由赵高胡作非为,实行残酷的暴政。胡亥只在位不到三年就被赵高心腹阎乐逼迫自杀于望夷宫。赵高的暴政,终于引发陈胜、吴广起义,六国贵族也发起复国战争。秦始皇好不容易统一的中华又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

总结如下:

太子扶苏没能继位最可惜:一是为有才华和远见的扶苏不能继位实现理想抱负而可惜;二是为大秦朝没能让扶苏治理,成为短命王朝太可惜!三是为当时刚刚统一了的中华又陷入六国纷争而可惜;四是为当时的华夏百姓又陷入战乱而可惜。

总之,中国第一个统一后的皇朝的太子扶苏,没能继位当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悲哀,也是最可惜的事情。

头条号《胡子教授》作者:资深媒体人,教授级高级记者,擅长人文历史研究。

8

太子作为封建社会时期皇位继承人,地位仅次于皇帝。太子称呼早于皇帝,周朝时候天子及其诸侯国的王位继承人被称作太子或世子。自周朝中国礼法制度开始形成,以嫡为贵,多数朝代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太子地位显赫尊贵,拥有自己的幕僚体系。因为皇权斗争激烈残酷,伴君如伴虎,太子也是最危险的职业。父死子继,不出意外的话,太子在皇帝死后君临天下,荣登极位,但历史上有很多太子失宠被废,成为权力的牺牲品……

刘荣:皇帝制度以来第一个被废的太子

刘荣是汉景帝庶长子,因为汉景帝没有嫡子,所以被立为太子。如果刘荣没有一个蠢猪一样的娘,那么刘荣可能也就继位了,后面也不会有刘彻什么事了。刘荣被立为太子后,其母栗姬从此心高气傲,谁也不搭理了。最有权势的馆陶长公主刘嫖看到刘荣成太子,有意让女儿陈娇嫁给太子为妃,这么好的政治联姻,没有政治头脑的栗姬竟然拒绝了。后来刘嫖就开始在弟弟汉景帝面前说栗姬的坏话,刘荣也因为栗姬不大度受到牵连被废了,太子之位被刘彻取代。

刘据:奸佞诬陷,被逼起兵

刘据是汉武帝和卫子夫的儿子,舅舅卫青,表哥霍去病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将军,刘据前期也是很受信任的太子,汉武帝出游,刘据监国辅政,两父子搭配默契。只可惜到了后期汉武帝脑子坏掉了,炼丹追求长生不老,听了一些奸逆小人的话,对刘据也不那么信任了。尤其巫蛊之祸中刘据被小人诬陷,汉武帝听信谗言以为太子谋反,发兵征讨,刘据不得已起兵,最终兵败自杀

李建成:玄武门事变惨遭杀害

李建成其实也是一位比较有才能的太子,辅佐父亲建立唐朝,是李渊的得力助手,多次击败突厥入侵,战功无数。只可惜其弟李世民更为优秀,在皇权争夺中,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李建成遇害。唐朝也因李世民起了一个不好的头,后面几个太子都不得善终,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兵变失败后被废忧郁而死,李治的太子李贤也因谋逆罪被赐死……

朱标:地位最稳的太子,却英年早逝

前面那么多太子都是不幸的,有的被废,有的惨死,但是明朝朱元璋的太子朱标,可以说是有史以来地位最为牢固,最受信任的太子了。经常监国协助朱元璋处理政事,朱元璋也给了一个最为豪华的帝师团队负责教太子,都是开国元勋,文有刘伯温、宋濂,武有徐达、蓝玉等。朱标看到朱元璋残暴,时不时还会批评父亲两句,朱元璋也会勃然大怒,但是事后父子关系恢复如初。可惜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把对朱标的疼爱全部转移到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身上,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如果朱标不死,纵使朱棣野心再大也不敢起兵造反,在朱标面前永远只是一只任宰的羔羊……

历史上那么多的太子,无疑文韬武略的朱标英年早逝是最令人遗憾的。

9

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法定继承人的称谓,被定为王位、皇位继位者的人。中国历史上,有些太子非常不幸,距离皇位仅仅只差一步,结果因为某种原因而最终没有登上皇位。有的是不幸早逝,有的是突然遭变故,被夺权,总之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下面这五位。

第一位是刘据。

刘据,我们太熟悉了,他是汉武帝和卫子夫的儿子,也是嫡长子。

刘据出生于公元前128年,也就是汉武帝元朔元年,出生后没几年就被册封为皇太子,汉武帝元狩元年被为皇太子,当时7岁。可见,刘据之贵宠可知,汉武帝是非常喜欢太子刘据的。同时,卫子夫也正是因为生子刘据,所以才得立为皇后。

不过稍稍成年之后的太子刘据性格仁慈宽厚、温和谨慎,结果汉武帝嫌他不像自己。因为这是汉武帝正处于开边、兴利、改制、用法,事业发展的高峰。这个时候的汉武帝自然希望他同自己一样具有雄才大略,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

但他清楚太子的秉赋之后,逐渐产生了不满。加上其余皇子陆续出生,继嗣有了选择的余地,因此,皇后、太子也就渐渐由宠盛变为宠衰了。

这里面,卫皇后宠衰主要是由于卫太子宠衰,卫太子宠衰主要是由于他的才能志向不能称武帝开边、兴利之意。

公元前106年,元封五年,卫青大将军去世后,卫氏家族靠山失去,于是那些不喜欢温顺太子的奸邪之臣开始蠢蠢欲动,竞相陷害太子。以至于最终引发巫蛊之祸。

《汉书·良太子传》上记载,“武帝末,卫皇后宠衰,江充用事,充与太子及卫氏有隙”。

巫蛊之祸爆发于征和二年,但大规模的巫蛊之狱发生在征和年间。诸邑公主、阳石公主以巫蛊之罪处死,卫青之子卫伉及卫长公主之子曹宗亦在连坐之内。

后来武帝游幸甘泉宫之时生病,江充看到武帝年事已高,而自己行事狠辣与太子刘据的仁德相背,加之先前已与刘据和卫氏有嫌隙,害怕武帝去世之后被刘据诛杀,便欲先一步构陷刘据。

结果太子因不能自明而起兵反抗诛杀江充等人,汉武帝误信谎情,以为太子刘据谋反,遂发兵镇压,刘据兵败逃亡,最终因拒绝被捕受辱而自杀。死的十分无辜。

据说太子死后,汉武帝陷入晚年丧子的痛苦中。当全面了解事情真相以后,追悔不已,建思子台、杀江充丞相等。

第二位是杨勇。

杨勇,隋文帝杨坚嫡长子。

公元581年,开皇元年,杨坚受禅登基,建立隋朝,是为隋文帝。同年,立杨勇为皇太子。杨勇为人耿直忠诚,但他有个致命的弱点,生活不检点,而且毫不掩饰,以至于他不招人喜欢,尤其是他的母亲,独孤皇后。

独孤皇后为杨勇找了一个元妃,但杨勇表现出了极力的反抗,不仅不喜欢元妃,而且还跟其她妃子卿卿我我,这让独孤皇后十分不满。而元妃病死后,独孤皇后又怀疑是杨勇毒死的,所以,对杨勇很失望。

而就是这个时候,他的弟弟纨绔子弟、声色犬马的杨广趁机矫饰自己,伪装成贤良王子的样子,穿很旧的衣服,对待他人也很有礼貌。杨广还极力讨好自己的母亲独孤皇后。

最后杨广在母后面前烧了一把杨勇的火,说:“臣虽然愚笨,但还会常念手足之情,不知什么原因,招致了东宫的怨恨,以致对我常怀盛怒,欲加害于我,想置臣于死地,因此我整日提心吊胆,不知死于何时。”

结果独孤皇后听完后十分气愤,怂恿隋文帝杨坚废掉太子杨勇,立杨广。

公元600年,开皇十二年十月,隋文帝废杨勇,十一月,改立杨广为皇太子。

其实,杨勇被废后,本来还有一丝机会当皇帝的,那就是隋文帝临死前。据说隋文帝临死前,他的宠妃宣华夫人投诉杨广轻薄了。隋文帝知道后,勃然大怒,并说独孤误我。于是命令身边的近臣柳述、元严道:“速召我儿来见!”并补充说:“是杨勇,不是杨广!”。

也就是想传位于杨勇,但最终被杨广捷足先登,隋文帝随后去世。杨广即位后,立即赐死了杨勇。

第三位是李建成。

李建成,唐朝开国太子,唐高祖李渊嫡长子。纵观多数史书都将太子李建成描写成一个冥顽不灵、桀骜难驯、沉迷酒色,而李建成的同盟李元吉也被描写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一个虐待、好色之徒。但真实的历史似乎并非如此。

我们知道李渊在起兵之前,就派李建成在河东招募人才,而后李建成到太原助父亲李渊起兵,随李渊攻略西河,取霍邑,拒潼关,攻克长安。

公元618年,武德元年,李渊逼隋恭帝杨侑传位,随后李渊称帝,之后立李建成为太子,协助李渊处理政事。

太子李建成还多次率军打退突厥的入侵,擒斩与突厥勾结的刘黑闼,平定山东。虽然李建成是太子,也有功劳,但有一个人的功劳更大,那就是秦王李世民。

从太原起兵到天下一统,李世民一直奋战在一线,大唐的江山至少一半是他打下来的。尤其是在消灭窦建德和王世充后,让李世民变得更加耀眼。

一个是王朝的嫡长子,一个是王朝的首功之人,二人都有非凡的才能,可是皇位只有一个,双方都是虎视眈眈。结果秦王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作为父亲的李渊似乎又无法有效调和二人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兵戎相见。

公元626年,唐武德九年,玄武门政变爆发,政变中,李建成李世民一箭射死。

第四位是朱标。

明太祖朱元璋长子。据《明史》记载:朱标是“太祖长子也。母高皇后。元至正十五年生于太平陈迪家。”意思是,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他的母亲是高皇后,也就是朱元璋的夫人马秀英。

公元1368年,被立为太子。

朱标从小就被朱元璋喜爱,被寄予厚望,着力培养。而朱标本人也为人性情仁慈宽厚,在朝廷中威信极高。

可惜的是英年早逝,公元1392年,朱标因风寒病逝。

第五位是胤礽。

胤礽,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经过公开册立的皇太子,为清圣祖康熙第二子,胤礽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的儿子,也是康熙皇帝唯一的嫡子。所以,胤礽刚满周岁时即被确立为皇太子。不费吹灰之力就只离龙椅一步之遥。

而且胤礽从小就聪慧好学,文武兼备,长大后数次监国,治绩不俗,朝野内外有口皆碑。

所以,按道理,皇位唾手可得,可惜的是,当年多年太子的胤礽似乎很不耐烦。有一次,他对人发牢骚说:“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之太子乎?”意思是他当太子当的太久了,时间太长了,父亲怎么还不传位。

结果胤礽沉不住气,在朝中培植势力,胤礽此举,康熙很不喜欢,以至于废了又立,后再被废。被废两次后,胤礽彻底失去了康熙的信任。

所以,胤礽没能当皇帝最可惜,因为康熙给了两次机会。

从此,再也没能东山再起。直到公元1724年,雍正二年,胤礽凄凉地死在禁所内,终年51岁。

以上就是中国历史上距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的的五位太子,都差一点就能当皇帝,但最终都未能当成。

10

前朝旧事言史堂来回答

太子在古代又称为太子储君,是为皇帝之下的第一人。

我国古代封建史上第一个太子是秦二世胡亥。很多人回答都提到扶苏,根据《史记》记载,其根本没有机会当上太子,秦始皇死后即被李斯和胡亥所谋害,所以其还没当上太子,以太子没当上皇帝谁可惜这问题扶苏没意义。

《史记》记载扶苏这个人,性格和杀伐暴虐的秦始皇刚好相反,而且常年在外征战。有很强的军事能力,且边疆军队又非常爱戴扶苏。扶苏如果当上太子又登上帝位也许会改变中国历史的进程。

言史堂认为最可惜的还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假设朱标当上了太子,同扶苏一样或许可以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来了解一下这个“懿文太子”。

朱标

朱标,生于公元1355年10月10日-卒于公元1392年5月17日(洪武二十五年)。

守成之君,上下皆服。

朱棣

朱标从出生开始就被朱元璋寄予厚望,师从于明代大儒宋濂。温文儒雅,慈仁殷勤,颇具儒者风范是对其性格的最中肯的评价,不管是对兄弟,对臣下对非常仁厚。按照朱元璋的性格来说,该杀的绝不手软,可是往往朱标出手劝阻朱元璋是非常有用的,不仅仅透露着朱元璋对这个儿子的喜欢,也显示出其性格的仁慈,明史中就有明确记载:

“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帝初抚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为子,高后视如己出。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明史》卷第一百十五列传第三

如果朱标当了太子,我想不会像其子朱允炆一样,这么削蕃,即使真的削蕃。我想朱棣在这个兄长面前也是提不动刀的。当年朱元璋为了朱允炆登上帝位的稳定而杀的血流成河,或许以朱标的性格当了皇帝,还有其子朱允炆也是非常仁慈宽容的性格,明朝的开国功臣或许会被保留一大部分。言史堂想或许大明朝的历史会从此改写,中国的历史进程也或许会被改写。


朱允炆

历史就是这样,非常可惜,历史这小姑凉可以任我们后人打扮评说,可惜的历史就是历史,我们可以假设却没法改写。

我是言史堂,一个卖过手机,卖过车,做过工程的热爱历史的小人物。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