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没有人能在法国人投降之前占领巴黎!是笑料还是事实?

1940年5月10日德国开始进攻法国,6月14日德军占领巴黎,6月18日法国政府宣布放弃抵抗,6月22日贝当元帅签订投降协定。满打满算总共历时44天,真的打仗的时间还要更少。

两个国家都是欧洲大陆上顶尖存在,为什么德国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干翻法国?是德国太强大?还是法国太过弱鸡?

看一看开战前参战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

法国动员了所有能动员的力量,武装兵力超过600万人;英国、比利时和荷兰三国驻扎的部队也有330万,合计军队人数达到近千万。前线可参战的坦克5800辆,火炮14000余门,飞机1670架。除此之外,法国花了20多年,在东北边境修建了一条长达390公里的军事壁垒——马其诺防线。

德国部署了300万人参与了这场战争,作战的坦克有2700辆,火炮7500门,飞机5600余架。

两相对比,除了空军力量,其余都是同盟国这边占优,为何结果却是同盟国这方一边倒地溃败?用一场斗地主来讲解一下。

德国地面部队在北海到马奇诺防线之间的300多公里的战线上,发起了大规模进攻,这相当于地主起手出了一个3到A的顺子。法国刚想靠马奇诺防线顶住德国进攻,可是德国却绕开了马奇诺防线,马奇诺防线变成了摆设,这相当于农民想要王炸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王炸变成了一对三。德国作战部队之前已经经历了多次战争,作战很有经验,而法国由于绥靖政策,很多士兵没有真的打过仗,这在斗地主中就像是老手碰上新人。德国部队利用空军优势,长驱直入,直接攻入法国首都巴黎,法国宣布投降;就如同地主看两家农民没人接牌,直接飞机带翅膀,出完所有手牌,打了农民一个春天。

战败后不久,法国本土在德国控制下建立了傀儡政府,而戴高乐将军加上从敦刻尔克撤退的法国士兵在英国建立了流亡政府。

最佳贡献者
2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战争规模最大的世界级战争。作为如此高级别的战争,它有着太多太多的过程和事件值得我们去探究揭秘。就比如题主提的问题,就非常值得我们去总结汲取其中的经验教训,该问题可以具体理解为法国作为“一战”战胜国、欧洲头号军事强国,为何会败得如此迅速、难看。而对于法国惨败的原因,我认为它不只是军事上的失败那么简单,而是外交、政治、军事三方面的全面失败。

外交——巴黎和会忘形,一战祸根深种

△巴黎凡尔赛宫

·1、野心满满的分赃大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德意志帝国(后简称德国)为首的同盟国战败投降,以英、法、美为主的协约国大获全胜。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本质上服务于政治。“一战”本就是德国、奥匈帝国等同盟国不满于现有的世界格局,为了争夺更多利益所发动的侵略性战争。只不过德国不幸战败了,目的没达成反而陷入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窘境。英法等协约国自然也不会跟德国客气,它们势必要趁着这个机会攫取尽可能多的利益。而作为对“一战”的最终总结兼分赃大会,巴黎和会便如期召开了。巴黎和会,顾名思义,指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和平会议。这次会议共有27个国家参加,但是实际的操纵者只有三家——美、英、法

·2、快意恩仇的法国

由于法国要报普法战争中的血海深仇,所以在商讨对德条约时,法国提出的方案最是严苛,充满了极端的报复情绪。具体内容简要概括如下:

(1)象征性地惩罚德国军国主义,包括但不限于处死德国皇帝,以瓦解德国的战前政治格局;

(2)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普法战争时期法国割让给德国的土地),建立莱茵非军事区作为两国的缓冲地带;

(3)德国要对法国在战争中的所有损失进行赔偿

(4)战胜国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如此一来,德国在海外的殖民地全部丧失)

(5)同时要将德军裁减至不再对法国构成威胁为止;

△巴黎和会

相对于法国的严苛,英国的方案比法国的稍微宽松一些,而美国的方案比英法的更为宽松。之所以三家意见不一致,简单说是因为法国要报仇,英国要平衡欧洲大陆各国实力,美国则要掣肘欧洲以伺机成为世界霸主。由此可见,政治本就没有真正的善意,本质上都是利益使然。但是从表面上看,法国做得是最过分的,它成功地引起了德国人民的极大仇视。

·3、难以接受的“掠夺条约”

虽然,最终的对德条约方案不可能只按照法国的意见来,但是由于法国的分量较重,经过一番争论角逐,最终形成的条约——《凡尔赛和约》——还是相当严苛的。《凡尔赛和约》一出台就受到了德国人民的强烈抵制和谴责。因为这个和约使德国丧失了约八分之一的领土,约十分之一的人口,规定了诸多严格的限制,比如解散总参谋部,废除义务兵役制,限制军队数量等。这些还不算,最夸张的是其中要求的战争赔款。据协约国赔偿委员会在1921年公布的数字,德国的战争赔款总额为113亿英磅,且需要以黄金支付。这样一个天文数字就连协约国内部都有很多人看不下去了。列宁将该合约形象地称为“强盗和掠夺者的条约”。所以德国民众方面,是深感屈辱、群情汹汹、同仇敌忾。德国上下的仇恨心和凝聚力都空前高涨,美国总统威尔逊事前不愿意看到的一幕发生了。

△一战后德国被瓜分的领土

·小结

外交策略上,法国被仇恨情绪蒙蔽,一味坚持极端的战后对德方案,没有站在长远稳定的高度去考虑问题,最终使得《凡尔赛和约》彻底激起了德国民众的仇视心理,所谓哀兵必胜,这为日后德国再次发动战争打下了坚实的民众基础。

政治——绥靖政策误事,掩耳盗铃荒唐

·1、意外的绥靖态度

在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的最初阶段,其用兵规模和战争烈度都是较小的。一方面,希特勒虽然是一个激进的人,但是他也不能“一口吃个胖子”,也必须逐步积累胜利果实;另一方面,希特勒也是在测试英法等“一战”协约国的反应,所谓看看风向,再决定下一步走向哪里。结果德国在武力攻占奥地利后,英法不但没有对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进行强烈的反应,反而搞起了绥靖政策,让欧洲各国大失所望,也让希特勒看出了英法的软弱,信心倍增。紧接着,德国得寸进尺地图谋捷克斯洛伐克,英法为了避免战争,居然又一次妥协,通过《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卖”给了德国。慕尼黑协议的签订彻底令西方各国士气低落,消极情绪滋生,而希特勒则是信心膨胀,开始变得肆无忌惮起来。

△慕尼黑协定

·2、高高挂起,好像事不关己

第二年,德军控制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其军事工业实力因此得到了显著增强,提升了德国的战争潜力。接连不费功夫地连得两国,这一结果远超希特勒和德国高层的预期。因而,野心难抑的德国接下来便开始准备进攻波兰。这个时候,英法绥靖政府也知道德国的野心实在太大了,不是牺牲几个小国就能了事的,于是开始挑动苏德开战,试图“祸水东引”。可惜苏联看穿了英法的目的,直接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将这个坑给填平了。之后,德军正式攻入波兰的领土时,英法不得不向德宣战。只是这个时候,英法的宣战仅停留在口头上,军事方面依然没有任何实际行动,坐视波兰沦陷

·3、隔岸观火后的唇亡齿寒

波兰被攻陷后,德国已成气候并且士气如虹,是时候和法国算一算旧账了。宿命难逃,德法大战爆发。原本法国作为欧洲头号军事强国,被视为对抗德国的中流砥柱。可结果态度不够重视、准备不够充分的法国只支撑了六个星期就被德军横扫,被迫投降。法国尝到了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苦果,终是因为没有及时扑灭战火于萌芽,而烧到了自己。

·小结

在政治方面,法国对于德国一而再、再而三的侵略行为始终奉行息事宁人、消极避战的荒唐对策。不但加速了欧洲陷入法西斯战火的进程,而且也最终害得自己在短时期内被德军灭国。

军事——料敌不足预判失误,战备落后战术陈旧

·1、法军预判失误,德军成功实施“声东击西”

虽说法国已经在外交和政治上双重失误,但是如果能在军事上打回来,也不失为头号强国的霸气。可惜,在军事上法国依旧是完败了。

△二战德法大战军事图

如上图所示,德军的军事作战计划十分巧妙,共分为A、B、C三个集团军:

(1)A集团军以古德里安的装甲军为主力,实施“闪电突破”战法,快速通过阿登山区,直插法国腹心;

(2)B集团军负责绕开马奇诺防线,大举进攻荷兰、比利时,目的是让法军误以德军的主攻方向在北部,从而将英法联军的主力吸引到北部洼地地区,为A集团军从中路实施“闪电突破”创造有利条件。

(3)C集团军负责从正面佯攻马奇诺防线,以牵制住驻守在马奇诺防线中的法军,让守军不能果断回援。

事实上,法军如预料中的一样,被德军的表演欺骗了。马奇诺防线的弱点正是北部的低洼地区,英法联军相信德军的主攻方向正在于此。可是谁曾想到,德军创新地使用“闪电突破”的打法,硬是靠着航空兵加装甲部队,仅用两天时间就突破了原本难以逾越的阿登山区,打了法军一个措手不及。从地图上不难看出,德军在中路完成突破后,马奇诺防线就成了彻底的笑话,毫无用处。不仅如此,A集团军不但可以包抄英法联军主力,与B集团军一起聚歼之,还可以向南横扫法国腹地,直逼巴黎。

△马奇诺防线

·2、联军惨败大撤退,德军趁势灭法国

在A、B集团军的合围下,北部的英法联军差点被全歼,好在发生了奇迹般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保留了30多万联军作为日后反攻的主力。接下来其实已经没有太多悬念了,A、B集团军一路南下,突破了法国布置在巴黎北边的“魏刚防线”,占领巴黎。然后,B集团军绕到马奇诺防线后方与C集团军夹击其中的守军。至此,法国完败被灭。

·3、法军的思想守旧与德军的创新求变

从德法大战中,我们不光看到了法军的预判失误,更看到了双方在装备和战术上的巨大差距。

·德军:重视坦克的运用,德军名将古德里安首创“闪击战”,集中优势装甲部队,对法军实施迅速的大纵深突破,使得法军不及反应就已经陷入了死地;重视制空权的争夺,大力发展空军,运用航空兵与地面装甲部队的配合,完成快速突破,使法军“猝死”。

·法军:思维仍停留在“一战”时的水平,以步兵方阵为主力,坦克只是辅助且配置过于分散;没有像德国那样重视空军建设,无法有力地争取到制空权,导致战略上极其被动;太依赖马奇诺防线,以为可以高枕无忧,全军盲目乐观,战法过于死板。

△德军闪击战法

·小结

从战后的数据来看,法军具有兵力优势,坦克的数量也不比德国少。德军的优势就在于创新的军事思想上——制空权和闪击战。那么,在军事方面,法国惨败的原因就在于战略预判失误和军事思想落后上。

结语

综上所述,欧洲军事霸主法国会被德国在六个星期里迅速击败,总结说来是由外交上的严苛、政治上的绥靖、军事上的失误和落后所导致的。前车之鉴,后车之覆,希望我们都能够从中吸取到有用的经验教训,希望当年的惨剧不复再来。

3

二战时期德国进攻法国的法兰西战役,从1940年5月10日开始,至1940年6月22日结束。整个法兰西战役只持续了39天。仅仅39天,号称拥有世界第一强大陆军的法兰西就被德军攻占。当时整个世界一片哗然。既惊叹于德国的强大,又诧异法军的不堪一击。为何法国军队在二战初期如此的不堪一击呢?真的是因为法军战斗力太弱吗?事实也并非如此!二战初期法国的战败是有着多方面因素的。

首先一点,战争爆发前法国内部还一片歌舞升平,丝毫没有战争即将来临的紧迫感。法国领导层一直在告诉民众,同时也在自己洗脑,他们认为绥靖政策可以保证法国不会再遭受如一战般的伤害,只要满足德国的条件,那么德国就会满足,既然不满足德国也会把侵略的目标放在苏联身上。正因为这种观点盛行,导致法国人没有人相信德国会对法国发动战争。甚至于在战争爆发后,很多法国人都认为所谓的战争就是笑话。可见法国人心有多大。

其次就是法国人的厌战情绪。一战时期法国作为主要参战国,同时也是遭受破坏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法国人在一战后对于战争是十分排斥的。很多人都不愿意打仗。甚至于在二战爆发后,法国人也没有德国人那股子干劲儿。虽然法国人是为保卫祖国而战,但是他们往往给人们这样的印象:他们一心只想从战争中脱身出来,好赶紧回家团圆。甚至于当时很多法国人痛恨颜色革命甚至超过了法西斯主义。很多法国人还表示“宁要希特勒,不要勃鲁姆”。这个勃鲁姆指的是当时法国左翼政治势力候选人。从这一点可见法国整体上就是一盘散沙。如此情形如何能战胜德国呢?

最后一点就是战术战法太过于陈旧落伍。法国战役爆发前,德国部分保守派将领还是准备像一盏一样,从右翼通过比利时去进攻法国。这种一战战术的翻版遭到了曼斯坦因的反对,曼斯坦因认为应该以强的装甲机动部队从左翼进攻法国,通过阿登高地,绕过马奇诺防线直插法国防守薄弱之处,一击必杀。事实证明德国的战术战法十分的高明。而法国呢?所有的法国人都迷信马奇诺防线,他们认为马奇诺防线足以把德国人挡在国境线之外。结果呢?马奇诺防线彻底沦为了废物,一丝一毫的作用都没有起。从心理上,这对于法国人的内心是一次非常震撼的打击。法国人的抵抗意志也被极大的削弱。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4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法国军事思想僵化,虽然号称欧洲陆军第一强国,但是缺乏主动进攻精神,一味的进行被动防御,在德国闪电战的进攻下毫无抵抗能力。法国军事装备并不落后于德国,问题在于战略战术上的失误,这一点德军做的非常好,德军装甲部队突然出现在法国背后,造成法国坚固的马其诺防线成为了一个摆设。

二、法军过份信任马其诺防线的防御能力,认为只要待在防线后面就可以高枕无忧。然而德军并不是傻子,德军知道正面很难攻破法军马其诺防线,于是改变了策略,迅速占领北欧各国,绕道进攻法国,当德军坦克部队从深林中驶出,出现在法军背后时,所有法国人都惊呆了,法军形势急转直下,时刻都有被围的危险,最后不得不投降了。

三、法国战争准备不足。德军进攻法国之前很早就开始进行了秘密备战,加上训练有素的军队法国根本无法抵挡。

四、法国战略纵深太小,无法坚持持久战,当前线进行会战时法军很容易被德军断了后路,导致法军崩溃。

5

经常会有人笑言:没有人能在法国投降之前占领法国?作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法国本应该是个不屈的大国形象,那法国为什么在二战会迅速投降呢?一败涂地的背后,法国的二战又究竟有什么不一般的因素呢?

按照历史课的套路,我们一般需要从以下方面分析,比如政治、经济以及外交等等,而二战中法国的迅速败亡,其实也是在受到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下的结果。

对于法国一败涂地的政治原因,其实我们可以追溯到一战《凡尔赛条约》签订上!尽管这一条约期间中国由于弱国无外交并未取得应有的战争成果,但同样作为战胜国的法国,却因此获得极大的利益!并且,由于与德国的历史积怨以及在战争中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法兰西在清算德国问题上可以说是毫不留情,力求最大限度削弱甚至肢解德国。

《凡尔赛条约》对德国问题有诸多内容,比如说,在领土问题上,条约称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军事上,条约规定禁止德州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不得超10万,以及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此外,政治上战胜国要求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在赔款上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来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当然,还有就是关于殖民地的问题,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全数瓜分!综上来说,《凡尔赛条约》对法国来说,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凡尔赛条约》对于法国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但是条约执行起来却有相当的难度。

首先就是,法国的邻国英国向来不希望欧洲大陆崛起一个实力强劲的大国,因为这将会影响岛国英国对于欧洲大陆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因为这一原因,在欧洲大陆上崛起的大国,大多受到英国的抵制,比如历史上的拿破仑帝国、德意志第二帝国、纳粹德国、苏联及其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这些曾经在历史上能够对整个欧洲大陆产生强大影响力的国家,无一受到英国及其盟友的强力抵制。

因为英国并不希望法国一家独大,所以英国因此并不希望德国被过分削弱,以防让法国独霸欧洲大陆!一战结束后,英国人其实企图利用德国制衡法国,在欧洲大陆形成力量均势。

再者,美国也希望把德国变成他们在欧洲的代理人,毕竟过分削弱德国会极大影响美国在欧洲的商业金融贸易。由于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尽管取得胜利,但却失血过多,因此单凭自身难以抗衡德国。在这种情况下,法国之后对德国任何举动都不得不看英美的脸色,比如后来的鲁尔危机、道威斯计划、莱茵被占事件等等,法国每一次想要打击德国的企图,都因为得不到英美支持而力不从心最终放弃。

此外,由于法国对于德国的无情压榨,早已引起德国国内极大的民族主义情绪,由于德国人民对于法国已经产生极大的怨恨,所以一战之后有不少便预测战火在两个国家民族之间一定会再次被引燃。比如法国元帅福煦的名言——“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

二战法国之所以一败涂地,和二战爆发前的法国国内的政治不稳定也密不可分!几年里,法国内阁如走马观花一般轮换,对外政策更是跟着轮换,始终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政治核心。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由于法国数次对德行动无果而终后,法国对于德国的外交政策最终变得软弱而混乱起来,与英国一道实行绥靖政策,而这也变相助长德国对外扩张的野心。

军事思想与军事装备,其实也是影响战争的重要因素!比如抗日战争,尽管我们武器落后,但《论持久战》等理论的贯彻,还是得以极大地消耗掉日本的有生力量的!不得不说,在我们新中国成立的过程中,毛泽东军事思想其实是发挥着极大的作用的!

回到法国与欧洲,相对于德国的军事思想,法国的军事思想在二战中略显陈旧!比如说,关于闪电战和装甲理论的开创者其实是英国的李德哈特和富勒,但英法两国之前始终认为坦克必须配合步兵行动,因此并没有组建和德国一样的强大装甲集群。

由于英法两国,特别是法国始终坚持一战的阵地战理论,认为新的世界大战模式依旧应当像凡尔登战役一样,坚固的要塞阵地防御能够有效阻滞德军的攻势,并削弱德军步兵装甲集群的进攻锋芒,后续的大兵团集结完毕后将在前线双方僵持不下时给予德军致命的一击!由此原因,法国全军上下对马奇诺防线期望极高。而马奇诺防线的攻破,则直接将之前胸有成竹的法国军队彻底打回原型!

其次,从军事装备和军队人员上看,法德也是具有极大差距的!比如说,法国的士兵多为临时征召的普通市民甚至是殖民地人口,而他们则占据军队组成的大部分。由于法国没有像德国一样优秀的预备役制度,所以根本无法向军队提供大量的优质兵源!相比于德军来说,法国初期军队的文化程度较低,缺乏专业军事知识,对武器的熟练度也不尽人意。

而德国军队,是刚刚从波兰、挪威等地浴血而来的精兵,经验自然要好于法军。尽管在坦克等装备上此时法军的坦克质量可能要好于德军装备,但落后的使用方式,导致法国在面对德国空军的狂轰滥炸以及装甲军团的进攻时,几乎毫无还手之力,最终损失严重。空军方面,在战机上法国的空军装备同德军梅塞施密特、斯图卡、亨克尔有着较大的差距,加之由于刚开战法军就被德国空军突袭而被动丧失制空权,最终,法军在面对德军的陆空立体进攻作战时毫无招架之力,几乎成为二战笑柄!

这里要补充一点,战术指挥上尽管法军企图利用马其诺防线逼迫德军前往比利时决战,但他们忽略掉马奇诺防线与比利时的结合部地区,即阿登森林地区!或许是法军认为装甲军团不可能通过地形条件如此恶劣的环境,所以在此只是布置一些装备低劣战斗力差的部队,比如法军的第九集团军。此外,由于法国军队都布置在一线,后方没有纵深,导致德军一旦突破一个战线,法军就在难以建立起有力的防御体系,最终法军被德军分割包围各个歼灭!

综上所述,思想的落后保守,政治的不稳定以及没有强有力的外援支持,都为法兰西的一败涂地打下条件!国际丛林法则之下,失败者未必不会复仇,也正因为德国的复仇,最终让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遭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迅速败亡的灾难,并几乎成为战争笑柄!

6

法国一直是欧洲强国,在拿破仑时代更是横扫欧洲,可惜败于俄罗斯令人恐怖的寒冷天气,拿破仑后的法国虽然还是欧洲大陆的一强国,但给人的感觉是被人抽去了一根筋,此后在普法战争中失败,法国人遭受到了奇耻大辱,一战时的法国武器装备和战斗力都非常强,他们拼尽全力,不惜代价的和德国人死战,最终以牺牲一百多万人的代价取胜,丧失了全国一半的青年。从此法国元气大伤。二战时的法国终于恢复了元气,当时法国号称世界第一军事强国,坦克和大炮的数量都是德国的几倍,飞机有几千架,说是第一军事强国为没吹牛,那么这么强大的法国为什么几十天就投降了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对马奇洛防线过份信赖,马奇洛防线是在国防部长马奇洛主持下修建的钢铁长城,由钢筋混凝土建成,里面大炮,坑道,碉堡,医院什么都有,固如金汤,难于攻破,德国如果进攻那必败,但法国人忙于修马奇洛防线时,德国人也没闲着,他们一直在研究对法作战,研究坦克和飞机组成的闪电战,而当时马奇洛防线竣工后,法国人觉得无后顾之忧,战备放松,面对德国重起的野心而绥靖政策,任由德国侵略小国,想把祸水引向苏联,但德国人没有中计,反而进攻西欧,让法国措手不及,军队不够而临时招兵,战斗力低,加上德国从后面攻破马奇洛防线,法国面临两面夹击。

二,法国受马奇洛防线被破的打击,士气低下,投降派重掌政权,虽然还有很强大的军队,但无心战斗,军官如此,士兵更是不愿战,最终投降德国。

7

面对纳粹德国的钢铁洪流,法国军队一败涂地都是抬举他,应该说是一触即溃,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号称欧洲第一陆军的法国就宣布投降,简直让世人大跌眼镜。

究其原因,英法联军在短短四十多天就被德军打败,甚至投降,无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1,首先一点,法国作为保家卫国的一方,在面对德国气势汹汹的进攻时,完全没有一副视死如归的气势和舍命为国的勇气

从1940年5月10,德法战争开始,法国及其联军相继投入了多达六百万的军队,然而一个月后,单单法国投降的士兵就有一百九十多万,这是什么概念,以两年后的斯大林格勒会战为例,在双方打到最焦灼的时候,德苏两国的投入兵力也不过两百多万,而这场战役却持续了长达半年多。



而法国在一个月的时候就输了战争,还搭进去两百万的有生战力,可想而知法军的战斗精神有多差。甚至于法军中流传这样一句话“宁要希特勒,不要勃鲁姆”。

2、盲目自负,法国人苦心经历马其诺防线,却没起到任何作用。

法国在经过一战的惨痛经历后,自以为然的决定在德法之间修建一条永久工事,这样就能保护法国不再遭受德军入侵。

1928年,马其诺防线概念被提出,也从这一年开始,法国花费高额代价用了12年的时间,在德法之间的蒂永维尔地区修建了长达数百公里的钢筋水泥工事,自以为是的认为德国绝对无法跨过这条防线。



然而在几十万法军躲在工事里等待德军时,德军早以凭借机械化部队的优势偷袭阿登高地,绕到了马其诺防线背后,最终两面夹击,数十万法军葬身炮火之下。而德军也闪电般的占领了法国。

3、当然,法国这么快战败,也不能全部自己背锅,德国强大的军事实力也是关键原因。

从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开始,到1945年德国宣布投降。用一个人单挑全世界来形容德国也一点不为过。



进攻英法,单挑苏联,硬抗盟军,虽然最终德军战败,希特勒自杀。但德军凭一己之力把欧洲搅得天翻地覆,间接的推翻了旧的世界格局,把曾今的日不落帝国打的从此一蹶不振。

这些都足以说明德国的强大,所以说法国被打的一败涂地,客观说也不能全是自己的错。狮子搏兔尚需全力,何况要对付的比自己还要强大的德国。

8

大家好,我是九井塘人,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法国之所以在二战中一败涂地主要是因为:

1:法国政坛党派的争斗不休,政治的腐败混乱,使法国民众对战争缺乏胜利的信心。临近德法战争爆发的1940年,战争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3月底,达拉第总理被罢免,继任者雷诺答应要加强对国家的管理,竭力增加军备的产量,认真为可能到来的战争做准备。可尽管到了如此严峻的时刻,仍有许多议员反对雷诺的施政纲领,反对的原因不是认为施政纲领对国家不好,而仅仅是因为他们与雷诺的私人关系不好。

政客的自私自利,党派的争斗不休,政治的腐败混乱,这一切使法国民众对战争缺乏胜利的信心,许多法国人宁可忍受屈辱也要逃避战争,不愿意像一战那样为了国家拼死战斗。

2:法国的失败在于军界思维方式守旧保守,沉浸在一战的经验中,认为:防守比进攻更有利,没看到以坦克为代表的装甲力量进行机动作战的强大威力,本来:集中装甲部队进行机动战是法国戴高乐将军先提出来的却遭到法军高层的否定、将宝贵的坦克分散到步兵中作为支援歩兵的武器,这样削弱了坦克的机动性大幅降低了其战斗力,而德国因为战争资源不足只能求变求新、以求出奇制胜,所以德国接受了古德利安关于集中装甲部队进行机动进攻的理念、釆纳曼斯坦因制订的从阿登森林进行出奇不意的进攻方案:德军以装甲部队从洪法国认为不可逾的阿登森林进攻、主力以大规模装甲部队为先锋迅速突入法军纵深、将守卫马奇诺和比利时方向的法军主力置于孤悬于无用之地的孤军,一举击溃法军士气,虽然有戴高乐将军指挥部队使用坦克进行反击取得一些局部胜利但难以挽回崩溃的大局。

从表面上看,是德国的奇袭造成了法国的失败,其实,政客的无良,党派的纷争,政治的混乱,行政效率的低下,军事思想的落伍,这些才是导致法国失败的深层次原因。

也可以说,是法国人自己奠定了让德国人打败自己的基础




9

回答前先来了解德法之间的恩怨及法国军事态度的转变,再到后来法国付出巨大代价又被放弃的胜利--凡尔赛和约。

普鲁士取得对丹麦和奥地利的战争胜利后,统一的道路上只有法国这块绊脚石,而法国作为欧洲大陆的霸主自然不愿意看见一个统一强大的德国,势必进行干预,普法战争开始了。

1870年7月14日,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就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发表了挑衅性的“埃姆斯密电”,触怒了法国政府。7月19日,法国对普鲁士宣战。而战争的结果是以法国失败告终,法国战败后国内掀起革命运动,为镇压国内革命不得不与普鲁士签订条件苛刻的条约。在这件事上一向老练精干的俾斯麦明显没有拿捏好尺度,放血式的赔款和割地只会让法国仇视,事实也是如此,法国一直盘算着如何报复。

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点燃了欧洲火药桶,法国陈兵边界预备一雪前耻,同年8月10日对德宣战。

在普法战争后法国的军事思想强调进攻至上,运用而生的是"第十七号计划"目标企图重新占领阿尔萨斯及洛林两省,其战略部署是动员四个军分南北二路进攻德国,南路目标是占领阿尔萨斯及洛林两省,北路则视乎德军攻势,在卢森堡或阿顿森林区迎战德军。整体以进攻对进攻,但这恰恰迎合的德国的施里芬计划,导致前期的失利,从而转入防御。

人往往从以往的经验去看待未来的事情,经过四年的堑壕战法国得出一套新的军事理念,未来的战争防守比进攻更有利,因此马斯诺防线横空出世,可后来的战争让他成了最大军事笑话。

法国军事思想的落后是他战败的一个原因,但不是全部,再看看一战后的世界格局与凡尔赛和约。沙俄帝国覆灭了,奥匈帝国肢解了,曾经的相互制约的力量不存在了,在一战前德国无疑很强大,但也要考虑周边帝国的利益,这因为德国比任何一个都强,却弱于几个帝国的联盟。加上当初签订要维护新秩序的美国退出了,实际上凡尔赛只有英法在支撑,而两者的态度完全不一样,英国人向来奉行大陆均衡政策,并不希望德国一蹶不振,认为条约太过苛刻。法国则认为凡尔赛太过柔和,德国应该被占领,1923年法国出兵占领德国工业心脏鲁尔地区,英法之间的矛盾公开化了,英国不配合,法国又无力占领德国,不得已撤兵。自此以后法国开始无主见的附和英国对德政策,凡尔赛和约被一步步肢解。

对于德国修改凡尔赛和约和英国认同,法国没有抗议,就像局外人一样在观看,却忽略了潜在的威胁性,如果德国在消除了束缚后仍然不妥协,法国就要倒霉了,后来的历史也是如此。

在1933年纳粹掌权后到1939德国入侵波兰的六年中,法国有很多机会避免1940年的命运,不知该说法国的木纳还是对可预见的未来选择性无视,六年中毫无作为。

1935年德国宣布重整军备,恢复普遍兵役制,次年进军莱茵兰费非军事区。作为战胜国的法国完全可以以德国破坏条约为借口出兵干预,然而法国什么都没做,呆滞的看着德国一步步强大。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同年9月甚至作为帮凶出卖了自己的盟友捷克斯洛伐克。这时法国完全沦落成了没有斗志的国家,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作为最后一次扭转乾坤的机会,法国只要拿出一战时的精神进攻德国,以德国部署在西线46个步兵师是挡不住法军的进攻的,然而法国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放弃了机会。

法国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悲哀,是付出巨大牺牲取得胜利后又放弃的历史,如果说法国是被德国在1940年打败的,不如说法国在1935年的不作为被自己打败的。

10

一、自以为是。二战时,法国将领过分轻敌。

二、士气低落,力量悬殊。二战时,法国国民士气低落,无心应战;法国军队战斗力,较德军而言,堪称一个地下,一个天上。

三、缺乏理论指导。较德国而言,法国军事理论过于落后。

四、具体来说,法国沿用一战的阵地战、防御战,且盲目依赖马奇诺防线,完全忽略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军事技术和战术思想的进步。

五、而精明的德军实行闪电战,各兵种立体式配合进攻,对敌军形成突然毁灭式打击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