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真是一个好问题,孙权当年是真有想法要协助关羽进攻曹操的,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偷袭关羽。

但豹眼认为,即便孙权趁关羽水淹于禁七军之际,进攻合肥,未必能有战果,更不要说灭亡曹魏。


孙权的确有联合关羽,进攻曹操的企图


据《魏略》的记载:

【典略曰:羽围樊,权遣使求助之,敕使莫速进,又遣主簿先致命於羽。羽忿其淹迟,又自已得于禁等,乃骂曰:"铬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权闻之,知其轻己,伪手书以谢羽,许以自往。

这段史料太过隐涩难懂,而且好似自相矛盾,令人很难完整地理解。

关羽围困樊城,孙权派遣使者请求协助关羽,但却命令使者不要急速前行,同时又派遣主薄先去致命于关羽。

这句话就很令人疑惑,既然派出了使者,又派主薄先去干嘛呢?为何不令主薄直接作为使者前往呢?使者的使命为何?主薄的使命又为何?

关羽对孙权延迟,非常生气,又因为已经俘获了于禁、斩杀庞德等人,于是大骂:“江东土狗竟敢如此,我能攻拔樊城,难道就不能灭了你江东吗?”

这又是对谁骂的呢?是使者还是主薄?

孙权得知后,知道关羽轻视自己。于是,就假装作手书敷衍关羽,答应亲自前往助援。

这是《魏略》直接翻译过来的意思,但感觉很不符合逻辑,也很难看出是谁先跟对方联络的。

但说明孙权此时是很纠结的,心情很矛盾,到底要帮谁,迟迟拿不定主意。

史料记载,关羽水淹七军,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司马懿、蒋济建议曹操联合孙权,进攻关羽。

这就是说,曹操派遣使者联合孙权时,关羽已经水淹曹操七军了。此时,关羽尽管志得意满,但也没有理由和资格对孙权使者的延迟到来大发雷霆。


豹眼认为,关羽在出兵前就曾经联系孙权想要一起出兵,或者孙权主动请求关羽一起进攻曹操。

从汉中之战及关羽进攻襄樊之前这段时间,关羽一系列活动来看,关羽与孙权一定是有联系,意图联合进攻曹操的打算。这在豹眼所写的《襄樊之战》中有较详细的说明,在此就不啰嗦了。

从《魏略》记载来看,孙权请求出兵协助关羽,但迟迟不发兵,关羽对此不爽就合情理了。等到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的时候,孙权依然没有出兵,还在派遣使者来唠叨此事,只是忽悠关羽。关羽感觉不用孙权也可以对付老曹,于是就开口大骂了。

此时,孙权已经得到了曹操的授意,但也没有直接行动,而是再次派遣使者探寻关羽的口风。

就算此时,孙权也没有准备与关羽彻底翻脸。但关羽没有抓住这次机遇,而是把孙权拒之门外,推向了曹操一边。

一怒之下的孙权,这才下定决心偷袭江陵。


为了配合孙权进攻江陵,曹操下令驻守合肥的曹军将领张辽等人撤回。


据《张乐于张徐传》记载:


关羽围曹仁於樊,会权称藩,召辽及诸军悉还救仁。辽未至,徐晃已破关羽,仁围解。


孙权向朝廷称臣,决定进攻关羽。曹操就把张辽等将领悉数调回救援曹仁。名义上是声援徐晃、曹仁,实际上是减轻孙权的顾虑,让孙权安心全力进攻江陵。

张辽还没有抵达樊城,徐晃就击败了关羽。

从这个过程来看,关羽围困樊城的时候,张辽等人驻守合肥。如果孙权不答应曹操进攻江陵的话,曹操就不会把张辽等人撤回。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孙权不偷袭江陵,而是趁此机会进攻合肥,张辽等人能顶得住吗?这就是题主所说的问题。


豹眼认为,汉中之战是关羽、孙权联合进攻曹操的最佳时机,但却迟迟没有行动。根本一点,那就是没有足够的把握战胜曹操。

汉中之战后,曹操尽管损失很大,夏侯渊被杀,但基本的实力还在,而且已经撤回了洛阳。此时,与曹操开战,胜算的几率更小。

虽然关羽初战告捷,但有两个因素不得不考虑:

其一,关羽突然出兵,打了曹操一个措手不及,初战得手,也符合战争规律。因为关羽突然调集大军开战,打破了原来的平衡态势。几万人围攻曹仁几千人,能不取胜吗?

其二,恰遇夏季暴雨,关羽成功利用了这一机会。于禁七军三万余人全部被曹仁安排在城外,其意图就是想内外夹击关羽,对关羽进行反包围。

但意外的天气变化,打乱了曹仁的如意算盘,关羽利用水军的优势,放水淹没了于禁七军。

司马懿、蒋济等人都认为于禁等人非战而失利,也就是说,这是偶然因素造成的。

但战争只看结果,就不多说了。

从这个过程来看,关羽也并非多么不可一世。汉水逐渐退落,徐晃到来,关羽就被击败了。

这就是说,曹操有足够的兵力对付关羽,并没有到了动用防御孙权兵力的时候。

如果张辽等人在合肥按兵不动,孙权就恐怕难以有机会。

孙权很难在合肥有所作为


据《张乐于张徐传》记载:


太祖既征孙权还,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馀人屯合肥。太祖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署函边曰"贼至乃发"。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征伐孙权无功而还,带走了大批军队,准备讨伐汉中张鲁,给屯驻合肥的张辽、乐进、李典等将领,只留下了七千余人。

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趁曹操西征张鲁之际,率领十万大军围攻合肥。曹操派遣护军薛悌送来了锦囊妙计,命令张辽、李典出战,乐进与护军薛悌守城。

张辽分析了曹操的战略部署,趁孙权立足未稳,亲自率领八百将士杀入孙权十万大军阵中,几乎杀死孙权。孙权围困合肥十多天,不能攻取,于是撤军。

此战,孙权手下有吕蒙、甘宁、凌统、蒋钦、陈武、宋谦、徐盛、潘璋、贺齐等许多将领跟随出征,但遭遇张辽两次突袭,竟然没有一位能够做出战前提示,而置孙权于危险之地。

由此可见,张辽是很善于把握时机的,其行动超出所有孙吴将领们的意料之外。此战,也留下了“张辽止啼”的美谈。


黄初三年(222年),孙权对曹丕称臣后再次反叛,曹丕派遣已经生病的张辽乘船与曹休到海陵临江驻防。

孙权得知张辽到此,甚为忌惮,对诸将下令说:


"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


这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孙权是真的被张辽打怕了。


由此可知,只要张辽镇守合肥,孙权就有惧怕之心,不敢轻易出兵围困合肥。

就此分析,就算孙权利用关羽水淹于禁七军的机会进攻合肥,恐怕也没有把握就能够攻下合肥。


孙权没有选择进攻合肥而是偷袭江陵,这也证明孙权对于攻下合肥没有信心。对于孙权而言,能够攻占合肥远比攻占江陵更为有利。之所以没有如此选择,恐怕就是因为攻占合肥的胜算不大。

与其冒险去攻占合肥,还不如将到嘴的肥肉吃下,这是孙权聪明之处。


从诸葛亮历次北伐来看,都会大量调动曹魏的兵力。应该说与关羽进攻襄樊的情况相似,都是孙权进攻合肥的好时机。但孙权没有进攻合肥或者多次进攻合肥无功而返,这也说明,合肥并不是那么好占据的。


在豹眼看来,如果孙权在关羽进攻襄樊之际进攻合肥,几无胜算,更不要说灭掉曹魏了。


最佳贡献者
2

如果孙刘联盟足够坚固,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孙权全力配合,派吕蒙、陆逊攻打合肥,曹魏会不会由此灭亡呢?

我们知道,历经两年多的汉中之战,以刘备方惨胜而结束,曹操率军退回长安。为配合汉中之战,关羽在219年发动了襄樊之战,战争初期,关羽进行得很顺利,围了襄阳、樊城,利用八月份天降大雨,关羽凭水军优势,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俘虏了于禁三万余人,樊城因大水围困,也岌岌可危。襄樊一带人民也纷纷响应关羽。曹操害怕在许昌的天子有危险,一度商议欲迁都,被司马懿、蒋济等人劝止,认为关羽取胜,孙权必不满意,不如将江南封给孙权,劝说他攻打关羽。曹操就派徐晃率先锋军支援襄樊曹仁,后序增援部队也会陆续跟进。徐晃军知道关羽军正盛,也不敢直接与关羽军交锋,只是采取逐渐递进步步为营的办法,一步步逼近关羽军和樊城。关羽军因围困了襄阳、樊城,又要对抗外来援军,还要安抚于禁降军,兵力不足,粮草紧张,开始陷入被动。他要求在上庸的刘封、孟达派兵援助,不想竟被二人拒绝。这时孙权为预谋夺荆州,暗向曹操示好,请求曹军配合正面攻击,同时做好保密工作。曹操为了鼓舞被围城内士气,促使关羽早早撤军,就让徐晃用射箭的方式,将孙权要袭击荆州这一消息告诉了城内守军,和关羽军。城内守军自然士气大振,关羽得到消息则犹豫不决,不想就此到手的鸭子再飞走。在徐晃进逼,樊城内守军反击的情况下,关羽只好退走,但因关羽水军船只封锁江面,襄阳与樊城之间仍无法沟通。这时南郡失守的消息传来,关羽赶忙撤围去救荆州,曹军并不追赶。由于吕蒙、陆逊不动声色袭取了荆州,善待荆州军家属,致使荆州军人心涣散,半路纷纷逃走。在吕蒙、陆逊的密谋下,等待关羽的也就只有败亡了。

那么如果孙权不倒向曹操,而是派吕蒙、陆逊攻打合肥会怎样呢?早在汉中之战前后,刘备与孙权湘水划界,孙权再无后顾之忧,趁刘备拖着曹操主力,孙权于215年亲率十万大军,过江北攻打合肥、皖城。这时在合肥、皖城守卫的曹魏军仅有七千多人。孙权大军准备充足,士气旺盛,志在必得,马上就攻破了皖城,向合肥进发。守合肥的张辽、李典、乐进,按曹操事先安排,由张辽、李典出城作战,乐进守城。张辽选出了八百敢死队,乘孙权军不备,发起猛攻,直冲孙权大营。八百敢死队横冲直撞,直杀得江东军东逃西躲,哭爹叫娘,一下子就溃散了。张辽等冲到孙权大旗下,孙权在护卫保卫下快速登上山顶,才躲过一劫。在弄清曹军人数不多的情况下,孙权大军重重包围了张辽等人。张辽率领敢死队,毫不畏惧,最终奋力杀出了重围,安全回到了合肥城。张辽率敢死队的一阵冲杀,打击了江东军的士气,振奋了守城将士的军心。接下来,因合肥城高坚固,防御充足,守城曹军齐心,孙权率大军围攻合肥十余日,也没能攻破。无奈之下,孙权只好率军徐徐撤退。在逍遥津,张辽看到孙权军队大部分过桥到了南岸,就趁机率军追击,以分兵破桥的方式,大败北岸的孙权、甘宁、凌统等人,差点活捉孙权。孙权蹴马趋津,飞马跨过断桥,才得以逃脱。经此一役,曹魏不仅解了合肥之围,还狠狠打击了孙权军。张辽威震江东,让东吴闻风丧胆,就连江东夜哭的小儿,一听说张辽来了,就立即止哭,这就是张辽止啼的典故由来。东吴经过此次合肥之战,在心理上对曹魏有了一种畏惧阴影。让东吴也深刻认识到,无论步兵还是骑兵,东吴军远远不是曹魏的对手。因此以后的孙吴,基本上再没有主动进攻过曹魏,就是后来的陆逊对曹魏的所谓四次北伐,也从没离开过江东半步,深入曹魏地界,去主动进攻曹魏的。

从以上种种情况看,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如果孙权不偷袭荆州,而是派吕蒙、陆逊进攻合肥,两国同心合力共击曹魏的话,其最终结果,可能关羽取得的战果更大,也许能攻取襄阳、樊城,控制汉水,打通与汉中水路的捷径。但吕蒙、陆逊很难攻克合肥,只能无功而返。要说能否灭掉曹魏,那就更是异想天开了,毕竟曹魏实力虽受挫,依然强过孙刘,更何况曹操统率大军还在后面压着阵呢。

3

不可能,曹、刘汉中之战吋,孙权不是也开始合肥之战,却被张文远,乐文谦、李曼成在逍遥津杀得大败,江南小儿闻张辽之名而不敢夜啼么。

4

曹操的家底太厚,最初只是被关羽的水淹七军的气势给吓到。并没有对曹操的实力造成多少削弱。就算孙权与关羽联合出击,最多也就是攻下一两个城池而已。曹操不会有太大损失。时间耗久了,反而有可能被曹操给反杀。

关羽虽然水淹七军,打出了气势,威震华夏。但这时候孙刘这边并没有任何优势。

关羽出师北伐,他自己的荆州兵不多,估计也就三四万。关羽自己打樊城,把荆州兵全带出来都不够。不然他也不会要刘封出兵帮忙打樊城,不过被拒绝了。关羽不得已,把于禁的几万降兵招致麾下。这些刚投降的兵很难说有多少战斗力,还多了几万张嘴吃饭。关羽粮草又供应不上,以至于不得不去抢孙权的粮草。

这些都说明了关羽北伐,无论兵力还是粮草都存在问题。曹操那边援兵不断,关羽失败是迟早的事。孙权要是不捅刀子,关羽最好的结果就是被打败,退回荆州。



刘备这边刚刚经历了汉中之战,虽然取得最后的胜利,占去汉中。但是刘备也是惨胜,赢得一点都不轻松,最后也是打的精疲力竭。刘备本就处于弱势,竭尽全力与曹操僵持了两年,估计早就在崩溃的边缘。要不是黄忠截了曹操的粮草,赵云指挥赢得了汉水之战,打破了僵局。汉中之战最后谁胜谁负真难说。

关羽北伐时,益州那边估计是在修养生息,没有能力做任何配合。但凡益州那边稍微有点实力,都可以配合关羽,出兵北伐,或者支援荆州。



东吴这边自从孙策,周瑜死后,攻城能力就一塌糊涂。赤壁之战,周瑜打南郡,孙权打合肥,结果周瑜拿下了南郡,孙权打不下合肥。后来周瑜死了,孙权不甘心啊,215年又带10万大军打合肥,东吴这边吕蒙,陆逊,甘宁等凡是叫的上号的牛人全带去了。结果被张辽给打懵了,大败而回。张辽已经打的孙权有心理阴影了。

孙权这边只擅长打防御战,没有北伐的能力。关羽北伐,东吴这边没有打合肥的胆量。即使配合关羽北伐,气势上早就输了,最多去合肥城下意思意思。想要地盘,只能偷袭荆州。整个三国时期,周瑜除了偷袭得到荆州,地盘就再没有扩大过。对曹魏完全不构成威胁。

孙刘两家无论怎么配合,这个时候都没能力灭掉曹操。


5

襄樊之战时,孙权不偷袭关羽,而是派吕蒙陆逊出兵合肥,的确是一个好时机。但是,以此就说曹魏能被消灭了,却是为时过早了。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很多,天时,地利,人和等等,综合各方面因责来分析,即便,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东吴的配合突袭让曹魏灭亡的机会也不大。

襄樊之战,打得有些虎头蛇尾。

关羽不愧是名将,前期他抓住了战争胜负的一个关建因素:天时。天降大雨,曹魏的两个剧点被淹,蜀军有水军,而曹魏却没有。关羽利用这些因秦,前期的战果非常辉煌。于禁被俘,庞德被杀,曹魏的七军完了。

于是,华夏震动,曹操也慌了,准备迁都了。

随着曹操稳住神,关羽的好日子也就结束了。张辽,徐晃等名将被悉数派往荆州。这些人的军事素质一点也不比关羽差,在某种程度上还要强过关羽,比如谋略。

徐晃的到来基本上终结了关羽在荆州的好日子,徐晃来的快,带的都是新兵,但是,徐晃却首战告捷。关羽败在了谋略上。

随着张辽等后续援兵的到来,内有曹仁的坚守,外有徐晃,张辽等人的攻击,就是没有东吴的偷袭,关羽也将会大败。

攻坚战永远不是东吴的强项。

为了应对荆州方向的紧张局势,曹操把大批名将调往荆州,合肥方面在某种方面防守相对较弱,这是正常的军事常识。这个时侯,让陆逊,吕蒙攻打合肥确实是大好时机。

然而,这个场景并不让人陌生。赤壁之战时,就有过类似的情况,而且,那一次的机会要好于这一次。我们来回顾一下。

当时,赤壁之战已结,但战亊并没有结束,周瑜带领着孙刘联军在和曹操争地盘,其目的就是要把曹魏势力彻底赶出荆州。

基于此,孙权率领一支人马出现在合肥附近。张昭率领一支人马出现在九江一带。

这时,曹操的主力大都集中荆州地区,东南方向相对空虚,曹操很难组织大规模的支援,所以,孙权的这次攻击很可怕。

其实,孙权的进攻只是详攻,但是,战役开始后打得有点顺手,孙权就有了一举拿下合肥的想法。

曹操派来增援的将領叫张喜,这是个小人物,所带人马只有区区2千余人,由此也可以看出,曹操当时的情况有多么窘迫。

孙权在合肥折腾了100多天,没有多大进展。张昭在九江也是一无所获,只好草草收场。

综上所述,赤壁之战时孙刘面对的各种条件要优于襄樊之战,却没有占多大的便宜,所以,这一次故计重演同样也讨不了多大的好处,更遑论让曹魏灭亡了。

6

关羽北伐襄樊是由蜀汉集团的战略所要求的,公元219年,刘备在汉中击败曹操后,准备实现打通汉水的战略目标,刘备攻占汉中,占据了汉水上游,刘封、孟达攻占上庸三郡,占据了汉水中游,关羽北伐襄樊,目标就是占据汉水下游的襄樊,实现刘备集团打通汉水的战略目标,为彻底北伐曹魏做最后的准备。

孙权偷袭荆州是东吴集团的战略所要求的,孙权在鲁肃去世后,将主攻方向由北方的曹魏改为西边的荆州,这是孙权集团的地缘政治决定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孙权想要全据长江中下游,将长江天险打造成为东吴的战略屏障,最终与曹魏划东而治的战略目标。

关羽

孙权攻取荆州的战略目标是否正确?

·从孙权的角度来看,他一定是要保证东吴政权的长治久安,能够世代维持下去,在三国之中,想要维持下去,就必须得维持一个相对的平衡,只有力量的平衡才是维持政权稳定的基础,而蜀汉+东吴共同对抗曹魏的这个政治战略是正确的。

因为一旦打破了这个平衡,天下形势就会发生急剧变化,比如说蜀汉如果灭亡了,东吴政权就必须全力面对曹魏政权,所有的压力都在东吴政权身上,孙权就算占据了整个荆州和益州的实力也是不如曹魏占据天下九州的实力,而实力决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谁也吃不掉谁的情况下,谁的实力更强,谁就是将来的天下统一者,很明显,不是东吴政权。

孙权

鲁肃这个联刘抗曹的政治战略在当时来说是正确的,但是孙权显然不这么想,包括东吴内部一些少壮派的领袖,比如吕蒙也是倾向于夺取荆州的战略,他们关注是东吴眼前的利益,而不是长远的利益,因为东吴夺了荆州,在表面上看确实强大了,同时面对曹魏的压力也就大了,蜀汉一旦弱小了,不能起到牵制曹魏的作用,天下最终还是归于曹魏统一。

所以孙权攻取荆州的战略在短期是有利的,但长远来看,是不利于东吴政权的稳定。如果孙权在关羽北伐襄樊之际,率军全力攻击曹魏的合肥地区,能否拿下合肥?曹魏会灭亡吗?

这一切得看当时的形势来决定。关羽北伐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孙权偷袭荆州,如果没有孙权偷袭荆州,那么关羽即使失败,也不会被杀,更不会丢失荆州三郡,所以蜀汉势力还会盘踞荆州,同时关羽也不会轻易在襄樊前线失败。

刘备

没有孙权偷袭荆州,关羽的后方就是稳定的,同时关羽包围了襄阳城和樊城,面对徐晃的援兵,在这更早的时候,关羽俘虏了曹操手下五子良将之首的于禁,斩杀了立义将军庞德,俘虏了曹魏精锐的中央军七军共三万余人,这一损失在曹魏建国的历史上都没有,而且损失的都是曹魏的精锐军队,以至于后来徐晃的援军全部是新兵。

为何徐晃率领的是新兵,因为老兵全被关羽俘虏,而曹魏的中央军主力由曹操率领正在从关中回洛阳的路上,此时,曹魏只有两个办法对付关羽:

一是召集附近的屯田兵对抗关羽。

这也就是徐晃所统领的军队,但屯田兵的主要任务是种地,而不是打仗,所以算是新兵,即使徐晃到达战场,也不敢参战,而是继续等待时机和其他援兵部队一起。

襄樊之战

二是召集其他战区的魏军。

比如张辽的军队,就是由合肥前线调到襄樊前线的,在半路上,就因为孙权偷袭荆州,徐晃击败关羽而没有参战,如果孙权没有偷袭荆州并与曹操私下密谋的话,那曹操不敢把合肥的军队调到襄樊,那样的话,关羽面临的军事压力就没有这么大。

如果孙权趁机进攻合肥的话,要分两个情况,如果张辽在,孙权肯定打不下来,如果张辽被调走,孙权可能有机会拿下合肥,但以东吴军队长期的战斗力来看,偷袭及水战没有问题,陆战和攻城战非常弱,甚至连蜀军也不如,所以孙权很难拿下合肥。

三国地图

如果孙权趁机攻取合肥,即使短时间不能拿下,也能牵制大量的魏军在合肥一带严防死守,那关羽在襄樊的军事压力就会小得多,面对的是徐晃的新兵,没有后顾之忧的关羽很可能会击败徐晃,或者形成两军长期对峙的现状,无论是哪一种现状,蜀汉的势力都不会像孙权偷袭荆州那样损失惨重。

只要关羽不死,荆州不丢,那么关羽就会不断在襄樊前线给曹魏重大的军事压力,如果运气好,关羽挺到了曹操去世,那将是曹魏的灾难,因为正处于权力交接的曹魏集团,面临关羽的攻击就会显得群龙无首和攻伐不利,再加上关羽水军的优势,很可能关羽会占领襄樊,达到当年刘表的势力范围,一直扩充到新野一带。

这样的话,孙权的军事压力会非常小,因为关羽看起来很强大,实际上已经是强弩之末,一方面是关羽连续胜利导致的骄傲轻敌,另一方面是蜀汉开始了战略冒险,曹魏虽然一时受挫,但基本面还在,实力也摆在那里,只要不是重大失误,关羽是很难攻入中原的。

关羽失荆州

如果是这样,曹魏将失去统一天下的实力,而是被蜀汉和东吴联合起来不断地攻击,曹丕的能力又有限,如果不能控制大局,曹魏很有可能会陷入衰弱,如果曹魏内部还有争权夺利的话,那曹魏灭亡都有可能。

如果曹丕的领导正确,再加上实力,蜀汉和东吴联合起来也无法攻破曹魏的防线,那样的话,天下将长时间地维持三国鼎立,这个过程很有可能是数百年,之后天下再陷入乱世,由一个政权统一,但那样的话,就没有后来的五胡乱华和衣冠南渡了。

7

孙权就是不出兵,等上几个月曹操病亡,曹魏一片混乱之际,怎么也能把战线推到淮河,然后刘备能获取关中到南阳,汝南一线的地盘,三家的实力才真正意义上三足鼎立,到达势力均衡之后,孙权凭借江淮地利,完全可以坐山观虎斗,等刘备死后,关羽诸葛亮未必和谐相处,趁蜀汉将相失和,孙权可以窥取荆州 ,锁死三峡,有汉江水系和江淮水系在手,可立于不败之地。不过孙权毕竟没开上帝视角,也不可能知道后来形势变化的如此之快。这也是天数所致。

8

只要孙权诚心和刘备联盟,双方合作,攻打曹魏,刘备和诸葛亮在汉中肯定也会发起进攻,等于是南北大战,战线从东到西,曹魏肯定难以抵挡。而且,如果孙权没有偷袭荆州,关羽不会死,张飞也就不会死,这时候刘备的五虎上将都在世,孙刘双方的实力加起来,肯定超过曹魏,胜算应该很大。

关羽和张飞、马超、赵云对付曹操的许褚、张郃、曹洪、曹仁、夏侯惇应该不成问题,黄忠虽然年龄大了,也能起到一些作用。张辽的军队在合肥抵挡东吴的军队,挡得了一时,但难以持久,因为有刘备的军队牵制,曹魏没有力量救援合肥,时间一长,合肥肯定能攻破。

只要孙权诚心和刘备联盟,灭掉曹魏的可能性很大。按照古代“气数”的说法,司马懿如果真的是因为天命所归,最后大权可能还是会落到他的手里。究竟会怎样演变,那就会是另外一回事。孙权和刘备的后代,都难以守成,而司马懿父子却很有才干。北方人才后继有人,年轻的将领成长很快。刘关张在世的时候,没能灭曹魏,他们去世之后,灭曹魏就更难。

三国最有意思的是:都巴不得另外两方打得死去活来,自己好坐享渔翁之利,哪一方强,弱的两方就联合起来对付另外强的一方,这是三国时期的套路。所以孙权也不会坐等刘备强大,他也想坐山观虎斗,不可能真心和刘备组成牢不可破的联盟。所以三国始终都是很稳定的鼎立局面,破这个局的就是司马懿父子。

9

三国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经久不衰。其中,“忠绝”武圣关羽更是家喻户晓,大名如雷贯耳。哪怕是在最后一战,也是关羽最辉煌的一战——“襄樊战役”中,关羽水淹七军,生擒于禁庞德威震华夏,逼的曹操都想要迁都以避其锋芒,然而,就像一把火炬一样,最耀眼的时刻往往燃烧的最快,关羽在最耀眼的时刻,突遭东吴的背袭,败走麦城,身死军灭,令人扼腕。可偏偏在这时东吴派兵偷袭了荆州,曹魏已经被关羽打的都有迁都的想法,如果这时东吴孙权不是偷袭荆州而是继续孙刘联盟,并且派陆逊吕蒙去攻打合肥,能否大获全胜,彻底消灭曹魏呢?那为什么东吴孙权又不这么做呢?题主所问历史东吴攻打合肥,曹魏也不会被灭亡!为何这么说呢。来看看有哪些因素所导致?

南北经济差异

纵观历史自南向北统一大多以失败告终,当时孙吴没有能一统天下的能力和资源,这是前提。东吴多次攻打合肥都是以失败告终,第一次进攻合肥,孙权围攻百余日,最后没有攻克,只能撤退;第二次进攻合肥,孙权为张辽所破,吴人夺气,同时也让孙权认清了现实;第三次和第四次进攻合肥,孙权都是骚扰为主,结果自然是无法攻克。为何会这样呢?在南朝时,南朝挑战北方一统政权的北伐大概有:庾亮北伐,失败;桓温北伐前燕,结果惨败;刘义隆多次北伐,失败;南梁想借助侯景叛乱之际北伐东魏,结果依旧是失败;南陈北伐北周,结果大败,江北尽失。为何都是这样的结果呢,事实就是,如果北方政权处于一统状态,那南朝北伐必然艰巨无比。唯有北方处于乱世,南朝北伐方能大有作为,但即使如此也无力一统天下。东吴那时候也是一样的北方已经被曹魏统一了,即是东吴拿下了合肥,也不能使得曹魏灭亡。

合肥荆州两抉择

北方的曹魏就是一个统一政权,而且孙权也尝试过多次进攻合肥,结果现实无情的打了孙权的脸,甚至孙权的命都差点要丢在合肥。再说当时的曹魏已经抵挡住了关羽的猛攻,纵使东吴不偷袭,关羽也只能退回江陵。那荆州被曹魏夺取的概率很大,而荆州对于东吴来说,那可以他们的大门呀,这样很有可能会被曹刘合军而灭,那东吴孙权别说是称帝了,就是割据江东都难了,虽然攻取荆州容易,但也要面临刘备来报复的风险,但如果挺过去自己就有希望称帝了。但是选北伐那无疑会失败;选做壁上观吧,日后三足鼎立形势固定了,那孙权称帝都没法称帝。思虑再三,还是选择攻取荆州会比北伐容易点,所以当时东吴如果不偷袭荆州,去攻打合肥,胜算也不是很大更别说消灭曹魏了。

10

不可能,但孙吴会控制淮南一带。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