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用计最多战役是应该是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共用了三十六计中的6个计谋,我逐一分析如下:

首先更正下朋友的这个问题,《三十六计》并不是出自《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完成在明清时期,具体作者还待考究。《孙子兵法》创作于春秋战国时期,由著名的军事家孙膑所作,这也是中国最早的兵书,《三十六计》很多计策都是以此书为指导与借鉴,总结整理而成的。

计策一:以逸待劳

曹操知道袁绍南下的消息后,从东、西、南、北四方做好战争准备,以逸待劳,先发制人。

东面:派臧霸占领山东的齐、北海、东安等地,用以牵制袁绍,防止袁军从东面进攻;

西面:曹操亲率大军据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协助白马的守军一起阻止袁绍大军;

北面:曹操将主力部队安排在官渡一带,挖战壕、筑堡垒,用以阻挡正面进攻的袁绍大军;

南面:南方的各诸侯已平定:徐州的吕布被铲除;扬州的袁术病死;南阳的张绣也投降了;江南东吴的孙策被刺杀;下邳叛变的刘备被曹操打得落荒而逃,投奔袁绍。

计策二:声东击西

有名的“白马之围”:公元200年,颜良进攻白马,曹操听取了谋士荀攸的建议,声东击西,派兵到延津,假意袭击袁绍后方。袁绍果然中计,分兵向延津阻击曹军。但曹操只是虚晃一招,迅速派出张辽关羽带一支轻骑兵火速赶往白马袭击颜良。最终,关羽斩杀颜良,解除了白马之围。

计策三:借刀杀人

曹操利用关羽杀了颜良、文丑,逼着袁绍杀刘备,幸好刘备及时解脱,并说可劝关羽投降袁绍,袁绍大喜,不由手舞足蹈,放声大笑,说:“吾得云长,胜颜良、文丑十倍也。”,就这样刘备算是躲过了杀生之祸。虽然曹操的“借刀杀人”最终没能杀了刘备,但是却利用关羽杀了袁绍的2员顶级高手,也为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计策四:笑里藏刀

两军阵前,曹操约袁绍喝茶,用谄媚之言套近乎、哄袁绍开心,自降身价,向袁绍“请和、求和、乞和”,并送“天子”及徐州、美女给袁绍,让高傲的袁绍放松了警惕,暗地里排兵布阵,袁绍被曹操吹嘘了一番,更看不透曹操的拖延之计了。待到正午,太阳直射袁军之时,曹操率大军趁着袁军松懈以少胜多战胜袁绍。

计策五:釜底抽薪

许攸来降曹操,这已经是釜底抽薪了。许攸一来就献上妙计,曹操在军中已无粮的情况下采取了许攸的计策,亲率5000士兵乔装打扮,全力击杀袁绍大将淳于琼,焚烧所有粮草及辎重,袁军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同时张郃、高览因被诬陷转投曹操。袁绍大败,一气之下又杀了忠臣田丰。从此已基本没有实力与曹操抗衡了。

计策六、抛砖引玉

白马之战后,袁绍派武将文丑追击曹操。在延津的曹操却命令骑兵解下马鞍,到敌人来的方向放马休息,并把军用物资放在道路上。曹操的将领看见敌人来了很多,请求去守卫营垒。曹操的谋士荀攸说:“这正是引敌上钩,怎么能走?”文丑的骑兵越来越多,达到5、6000人,果然是争先恐后去抢夺军用物资。此时,曹操一声令下,不到六百人的骑兵,突然发起反击,大破袁绍的军队,文丑也被关羽斩杀了。

“官渡之战”是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决定着北方霸主的归属。最终以曹操大胜结束。在这次战争中,曹操的取胜绝非偶然和侥幸,其根本的决定因素还是曹操的军事指挥、决断能力很强,知人善用,才取得了这场世纪大战。以上分析只是针对“三十六计”其中主要计策来阐述,还有“瞒天过海”、“趁火打劫”、“暗度陈仓”、“顺手牵羊”“欲擒故纵”等都与以上6个主要计策有异曲同工之效。

最佳贡献者
2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孙子兵法》讲的是一场战争的宏观胜负决定论。而三十六计就是各种讨巧的技巧。两者根本没有可比性,而且在古代战争中,其实并不像演义小说当中的那样,动不动就三十六计,在绝对的实力面前,战场上并不分任何技巧。只是作为观众,我们很愿意去接受去看而已。

就拿最近的某一个爱国战争片。很多人都认为这种战场打的那么乱,一点也不讲技巧,也不讲战略,更不讲战术。看的一点也没意思,那是因为你平时看傻子片儿看多了。真正的战场是残酷的,在具体到进攻城池以及防守城池,包括占地根据地的时候,没有任何技巧。就是哪里被敌人打开了一个缺口,哪里就有人去填。保证这一个阵地缺口不被敌人完全突破。不论是手榴弹也好,机关枪也好,还是小米加步枪也罢。在敌人的具体进攻攻势面前,没有任何技巧可言。而且战场上更多的并不仅仅是一个统帅。能够决定什么。

涉及到具体的战场,具体的战役,甚至具体的战争环境战争情况是没有什么时间去报告上级的?所以,我们才会有从司令到排长,班长,甚至是队长的完整指挥体系。谁也不可能说面对战场上敌人的手榴弹多了或者是射击点的变化,你逐层上报。不用报告给师长团长你就是报告从队长到连长战争也都打完了,轮不到你什么事儿。还具体的战场都是连长,排长等具体负责人直接决定的。

所有的战役从战略层面的指挥都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战场预计铺排。但是当具体交手的时候,唯一能够决定战场胜负的并不是统帅。而是具体领导几个十几个或者几十个士兵在战场上积极应对的作战单元。就拿长平之战来讲。依靠山川地势,白起确实可以用40万去围困40万赵军。但是当赵军进行具体反映寻求突破的时候,能够决定是否突破的并不在于白起。

而是在于秦,赵两军在具体战场上的残酷厮杀。过程当中没有任何技巧。没有任何三十六计可言。战场上真正的主力,真正的主人公是具体的战争。而不是我们所认为的如何使用《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这只是战场之前双方之间的预设。但是人们宁愿喜欢这种预设,并把它作为战争的主要方面。而不愿意承认战争的残酷以及战争是实力与实力的拼杀。

所以才会出现网上很多人喜欢战争。喜欢那种纵横捭阖的感觉。但是让他到真正的战场上的时候,基本上什么也说不出来。

3

肯定是走为上计

4

伐谋篇

5

孙子兵法不讲36计!36计是微观的雕虫小技,是机智不是智慧……孙子兵法所强调的是宏观的智慧!

孙子认为胜利的关键因素是实力不是战术。

要备战而不要打仗。要主动通过掌握情报,计算,谋划,避免战争,富国强兵。

计谋是计算和谋划,不是36计或算计和阴谋!

所以孙子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为不得已。

孙子认为打仗是劳民伤财的事,而且是

要命的事。不能因为愤怒而打仗。

6

三十六计 走为上计 走用得最多

走包括了撤退 转移 迂回包抄

运动歼敌等多种方式

伟大领袖毛泽东用得最多 用得最好

7

我觉得赤壁之战用的计多,一,荆州水军蔡冒张允威胁大,周瑜使用借刀杀人把他们除掉了,二,诸葛亮到东吴游说,激将法使得周瑜孙权誓死抗曹,东吴上下一心,用了反客为主,三,曹操派蒋干去周瑜营中劝降,周瑜用反间计使得蒋干盗书给曹操传递假情报,四,诸葛亮草船借箭,用了无中生有(树上开花),五,黄盖和周瑜用苦肉计诈降曹操,六,诸葛亮知道周瑜嫉贤妒能要对自己不利,故而借东风后跑了,金蝉脱壳,七,庞统到曹操那里劝他把战船连上,用了连环计。

8

长平之战

这个长平之战,可以说是古代运用得比较多的一场,当然很多计谋都可以做很多种解释的,也可能更多。

1.远交近攻

长平之战起因,秦国攻打韩国,就是属于远交近攻的策略;

2.李代桃僵

韩国抵挡不住秦国的进攻,于是想到了李代桃僵的计谋,把上党送给了赵国,引赵国出兵,从而使得秦国和韩国之间的战争,变成了秦国与赵国的战争,于是是李代桃僵的计谋;

3.笑里藏刀

长平之战后,赵国初战不利,意图议和。而此时秦国对于赵国的使者,接待得极为隆重。笑里藏刀,让其他诸侯国以为秦国和赵国已经议和了,于是决定不出兵帮助赵国。

4.隔岸观火

正是因为秦国的笑里藏刀,使得其他的诸侯国对于秦赵之间的战事产生了错误的判断,甚至齐国都不愿借粮给赵国,以应对此战,采取了隔岸观火的态度。

5.偷梁换柱

为了能赢得战争的胜利,秦军采取偷梁换柱的方法,暗中替换了主将,以白起成为了主将,以谋取胜。

6.反间计

为了对付赵军,秦军对赵王使用反间计,最终用赵括替换了经验丰富的廉颇。

7.关门捉贼

白起在对付赵括的时候,采取了关门捉贼的策略,成功的包围与分割了赵军,最终完成了对赵军的全歼。

8.反间计

在长平之战失败之后,赵国对秦国也使用了反间计,最终使得秦国没有命白起直接进攻邯郸。

9.连环计

这一系列的计谋,秦国的其实是一环扣一环的,算是连环计也没有什么问题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