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道周是明末的抗清英雄,以忠贞闻名于世;他的英雄气节激励着人们同清军进行不屈不挠地斗争。但是,黄道周是一介大儒,军事不是他所擅长的。他本身并不具备过硬的军事才能。

黄道周是明朝末年的著名大臣,曾经在崇祯朝当过官,因为性格耿直,屡次上书针砭时政,反对朝廷与满清议和,惹怒了崇祯皇帝;所以,黄道周在崇祯一朝没有受到过重用。

明朝灭亡以后,黄道周在南明弘光朝廷出任官职,做过吏部侍郎和礼部尚书。不久,清军攻陷南京、弘光朝廷覆灭了,黄道周只得回到福州,加入到南明隆武政权之中。

隆武帝对黄道周很是倚重,册封黄道周为武英殿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但是,隆武帝虽然有恢复明朝之志,想要有所作为,可惜却受制于福建军阀郑芝龙、郑鸿逵兄弟,又得不到外面督抚大员何腾蛟的鼎力支持,结果导致隆武政权在抗清大业上毫无建树,而隆武帝空有壮志,却也无可奈何,一筹莫展。

在此形势下,黄道周与郑芝龙进行了一番斗争之后,见无补于事,就上书请求返乡招募民兵,去江西督师,援助徽州、衢州一带的金声等部义军,抗击清军,设法为隆武朝廷打开局面。

1645年7月下旬,黄道周率领自己勉强拼凑起来的大约3000多人的军队,踏上了抗清的征程。

当权的郑芝龙没有给与黄道周多大的帮助,仅仅给了他一个月的粮饷。

出发没多长时间,黄道周的军队就断粮了。他只能利用自己的声望和门生故旧,来筹粮筹款,维持军队的生存。

黄道周从来没有指挥过军队,他的部下兵将大都是应募而来,缺乏作战经验,完全是凭着一腔热血奋勇向前。实际上,这是一支没有多少战斗力的军队。

后来为清廷收复台湾的将领施琅,当时就在黄道周的这支军队中。此时的施琅,在军中只不过是一员下级军官。可是,施琅少年时期就混迹战阵,作战经验非常丰富。这次随同黄道周出征抗清,施琅凭自己的军事眼光和作战经验,早已看出:依靠这样一支临时拼凑的队伍,去跟清军的正规部队作战,其结局肯定是必败无疑。

鉴于这种实际情况,施琅向黄道周提出建议:请黄道周遣散队伍,只带上少数挑选出来的精锐,从小路直接进入赣州;然后,以首席大学士督师的名义节制和调遣南赣、湖广、广东、广西等地总督、巡抚、总兵,集结他们的兵力,会师反攻。

无疑,施琅的建议是正确的。毕竟此人是敢于同郑成功对抗的著名将领啊,军事才华肯定是有的。

可是,黄道周为人迂腐,不通达权变。他认为自己这支军队虽然算不上是精锐部队,但是有军队总比没有军队好吧!

黄道周是儒家大儒,文名著于天下;所以,在内心深处,黄道周把自己的声望估计得过高,认为自己率军所到之处,官民士绅必将群起响应,很快即可成燎原之势。

再者,儒生的酸腐习性,不可避免地浸透到黄道周这位大儒的骨子里:我是高级知识分子,用得着别人来指手画脚吗!更何况你这个叫施琅的家伙,在我手下只不过一个地位卑微的下级军官,读过什么圣贤书吗,你能有什么奇谋良策!

不管怎样,反正黄道周没有采纳施琅的正确建议!

施琅看黄道周不采纳自己的意见,不愿陪着黄道周去送死,就自行脱离队伍,跑回福建去了。

黄道周不听施琅的劝告,照旧行军前进。可是,虽然饱读圣贤书,而且还看过不少的兵书,但是,毫无军事经验的黄道周对军事行动一窍不通,根本就没有做过情报工作,既不明敌情,也不知道友军所在;他带着军队在徽州府境内晕头转向地转悠了一番,始终没有跟友军联系上,更别提会师一处了。

直到友军与清军经过一场血战,最终大败,首领金声被清军俘虏之后,黄道周这才弄明白了:原来金声统领的友军与自己这支军队之间,仅仅就隔了一座山而已!

友军既然已经覆灭,黄道周带领的军队又根本不是清军的对手,他出兵援助徽州的目的就落了空。黄道周只得率领军队从徽州地区转道进入江西。

在此期间,由于力量弱小,黄道周没有与清军作战。他只是一味写信给清朝的江西提督金声桓,劝说金声桓反正,金声桓对黄道周的劝降根本就置之不理。

1645年12月,军事经验非常老到的清军侦察到黄道周的宿营地,就兵分三路进行围攻。

仓促之中,黄道周带领的这支明军由于作战经验不足,很快就被清军打垮了。而黄道周本人与部下将领多人被清军抓获。


1646年3月,坚贞不屈、誓死不降的黄道周在南京被清军杀害。

结语:黄道周是一位忠臣义士,他的英雄气节值得我们崇敬;但是,黄道周是一个文人,领兵打仗不是他的专长,他并没有什么军事才能。

最佳贡献者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